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运用与指导 汉语言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爱问知识人 文档编号:3971692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3.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运用与指导 汉语言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运用与指导 汉语言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运用与指导 汉语言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运用与指导 汉语言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运用与指导 汉语言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运用与指导 汉语言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运用与指导 汉语言毕业论文.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运用与指导 摘 要语文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赋予了生命意识的语言文字不断内化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努力创设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教师的角色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诱导者和辅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孩子在合作探究中互相启发,合作地学,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师生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在学习语言的实践过程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情感体验,让孩子在体验成功中学习。在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指导学生逐步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且

2、内化为自己获取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的原认知水平和情感认识水平不断提高。 关键词 语文教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运用;指导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1可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更是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最关键、最核心的环节。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语文的实践中掌握学习的方法。这些具有时代特征的

3、教学理念犹如清新的春风,给我们带来新的气息。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逐步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深远意义。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逐步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且内化为自己获取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学习能力呢?下面再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体会。 一、转变观念,重塑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教学内容的制定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过程的控制者,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和服从的地位,自主探究、创新意识被严重束缚,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持续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

4、发展的主体”。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者,而“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走进新课程)。2教师的角色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诱导者和辅导者。教师角色的改变,首先要充满期待,倾注热情地对待课程改革;其次要更新观念,要准确理解新课程理念,再次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还要向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学习。如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戏曲大舞台”,要想把这一综合性学习课学习好还真不容易,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还要有极大的热情,还要向学生学习,有条不紊地组织、引导、诱导学生走进戏曲天地。充分发挥学生爱唱爱跳的特长,才能把这节课上得生动,有趣,久久难忘。从讲台走向学生,将课堂

5、教学的视线集中到学生身上。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只有当教学触及到学生情感的琴弦,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兴奋起来时,学生才会表现出兴趣。教师走进课堂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想学、愿学、乐学。 (一)精心设计导语。“导语”是一堂课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第一座桥梁,好的导语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为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创造有利条件。例如教走进

6、戏曲天地,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同学们,你们喜欢唱歌吗?(“喜欢!”学生满脸笑容、异口同声地答道)好!这节课老师就带你们来唱一唱歌,跳一跳舞,一起走进戏曲天地,学一点古装戏,好不好?(“好!”学生又一次响亮地回答)。简单的几句话就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让学生想学、愿学、乐学。 (二)创设情境。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它应艺术地展现作品中所描绘的那种意境.中小学课文都充满了生活情趣,要让学生体验这种情趣,教师就得努力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在教学秋天一文时,我在黑板上画上树叶,课件中把落叶设置成飘落下来的动画效果,给学生营造了置身秋天落叶

7、纷飞的情境。课一开始,引着学生去感受秋天的美丽景色,想象秋天的比喻,很快就把学生的心给牵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在整堂课,我以“充满诗意的秋天”这句话贯穿每一个环节,让学生体会“饱食过稻香的镰刀,乌桕叶的影子,牧羊女的眼里”等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这样教学,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从而理解、感悟语言文字。每个教师都应是一名出色的演员,以丰富有趣的语言、真诚的情感进入每个角色,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成效。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孩子在合作探究中互相启发,合作地学 “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

8、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3这是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小组学习是课堂合作的主要形式,它充分体现了合作学习的基本特征。 要使小组学习积极、有序,有效地开展起来,我们常有这样几种做法:(1)、四人一小组;(2)、培养好小组长,提高小组学习效率;(3)、每节课安排10至15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小组学习;(4)、提出学习的基本程序,基本程序大致可分为:目标定向独立学习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相互评价。事实正是这样:我们不能把世上所有的知识都

9、教给学生,正如我们不能带领他们走遍世界每个角落一样;但我们却能把掌握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正像我们能指点他们迈向我们尚未走过的道路一样。因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孩子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行动者。以合作为手段,发挥小组学习作用。我经常让学生先在小组里挑最喜爱的词句来品赏、交流,读读背背,然后再在班上交流。在人物群出现的课文中,如皇帝的新装中的主要人物皇帝、骗子、老大臣、年轻的官员、骑士等,让学生谈谈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为什么?这样,学生就觉得有话可讲,自主能力也随之得到培养。又如,我在教山中访友这篇课文,深读课文时,为了使学生读出情趣。读出韵味,我抓山中众朋友的“有趣”,

10、让学生再读课文,看这些朋友心里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然后挑一处自己认为最有趣、最喜爱的句子,说给同学们听。请不要小看这一“挑”调控行为,“挑”在这里挑起学生的自主意识,“挑”在这里改变了课堂的基本结构,传统教师的“讲”懂,就成学生自己的“练”懂,你讲这一点,他讲那一点,在教师的点拨下、沟通下,由“点”组成了“面”,形成了“体”。这篇简单的课文就在质疑课题、分组合作学习、对话朗读练习中学完。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分组学习, 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学的感悟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由一个被动者变为一个主动探索者,把学习潜力充分开发出来。 四、根据不同的教学

11、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 “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语文课程标准)1“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也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体现出不同的层次。语文教学应该是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学习的过程,要重点指导“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在小组讨论中,全小组怎样合作学习,怎样抓重点、难点,怎样提问,怎样讨论质疑,教师都要重点指导,适时点拨,由面到点,由扶到放,逐层深入。 (一)一般性的问题,应多采用“自主”性学习“一般性的问题”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学习语文

12、最基础的环节,如识字、写字,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理解词语及句子,初步读懂某段内容,用画画、唱歌、表演等形式展现课文情景等;二是指阅读中难度较小的问题。学生“自主”性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自己独立思考为主,充分实现个体在语文活动中的自主价值。教师在教学中设计的各个环节,都应把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放在首位。如教学看云识天气一文,课前指导学生自己读熟课文,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到大自然中去感受天气,并简要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课中建议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课文,大胆放手,把权利和空间交给学生。起初,我很担心这样的方式流于形式,学习效果差。但在交流的过程中,我意外的发现学生的

13、自主性很强,同学之间有集体读的,互教互学等,反而产生了更好的学习效果。课后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有选择地完成作业,如每天练习看云识天气,判断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看谁预报得准确。写一写自己观察的天气的语言等,拓展学习空间,验证语文能力。自主性学习的空间大,在单位时间内个体获取的信息量多,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形式。 (二)重点问题,应多采用“合作”性学习“重点问题”指对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关系密切的内容,包括对有关句段的理解,对课文主要意思的把握以及运用语文的规律等。合作性学习主要在课内进行,是以小组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旨在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教学活动。学生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是:以讨论的形式研讨某

14、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学生在讨论中一般要“倾听”、“交流”、“协作”、“分享”合作性学习可以集中大家的智慧,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形式。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上课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工作,而共同工作的方式该如寻常集会那样的讨论,教师仿佛是集会的主席。上课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在教师是指导和订正,不再是一味讲解。” (三)难点问题,应多采用“探究”性学习语文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疑难问题,应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究。像课文中的有自然科学,耐人寻味的课文结尾等,凡是产生疑问的,可以作为探究的对象。在教学亲爱的爸爸妈妈一文中,教师将学生质疑提出的问题经过筛选归

15、纳,成为两个主问题:1、为什么说“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2、你怎样评价西德作家与日本人的发言?这两个主问题综合、集中、覆盖面大。教师就以这两个问题为凭借,给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这既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快乐,又能使学生从中领悟到有效的学习方法。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应在教学中予以关注和重视。 五、充满人文关怀,赏识尊重学生,让孩子在体验成功中学习 语文这一学科,是以作为生命意识冲动的产物的语言为基本元素,以按一定原则编排起来的由语言组合成的文章为基本形态,以培养学生掌握适应语言吸收和表达的需要而

16、对语言进行组合的知识和能力为基本教学任务的一门课程。也有人下过这样的断言:“汉语的所有特点都是它浓郁的人文性的体现。这是中西语言最为根本的差异。”(申小龙著语文的阐释前言) 因此,语文教学就是:抓住课文中的情感性诱导物、哲理性诱导物和意象性诱导物,诱导学生进入课文的世界,做课文的知音者;启迪学生于课文内涵丰富处,隐约朦胧处和思想深刻处发现疑点,让学生做课文的咨询者;点拨学生领悟课文中以高尚、真挚为特征的情感之美,以逼真、传神为特征的形象之美,以深刻、缜密为特征的真理之美,以新颖、巧妙为特征的艺术形式之美,让学生做课文的审美者。语文学习的过程应是学生做为学习主体对附予了生命意识的语言文字不断内化

17、的过程。 我们的语文课文篇篇都有着丰富的内涵。阿长与山海经中记叙了一位普通的劳动妇女,表达鲁迅对阿长的同情是人文;背影中的作者对父亲的感念是人文;蜡烛中的南斯拉夫老母亲对苏联红军战士的关爱也是人文读着这一篇篇充满人文思想的课文,使我的人生得到感悟,灵魂得以进化。我们的课堂也应该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教师的语言、动作及神态都应体现自己的人格魅力。 (一) 多一些民主和平等。要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安全的教学氛围。课堂上不要有这样或那样的清规戒律,要有目的地拓宽学生自主活动的天地,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活动的设计,可与学生商量后确定,如“同学们是否

18、愿意把这首诗歌的内容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你能把这段话读给大家听吗?”“你是否把你的看法和同桌进行交流?”等。教师尊重学生的选择,师生在平等的基础上对话,学生的心灵才会舒展,愉悦地进入学习情境。要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安全的教学氛围。课堂上不要有这样或那样的清规戒律,要有目的地拓宽学生自主活动的天地,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活动的设计,可与学生商量后确定,如“同学们是否愿意把这首诗歌的内容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你能把这段话读给大家听吗?”“你是否把你的看法和同桌进行交流?”等。教师尊重学生的选择,师生在平等的基础上对话,学生的心灵才会舒展,愉

19、悦地进入学习情境。(二)多一些信任和尊重。一方面是相信学生的能力,教师要给他们充分展示的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每个学生都应感受到教师对自己尊严、权利、灵感和积极性的尊重,感受到教师对自己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的肯定。在教学时,经常用“想一想,你肯定会说好的”“你的理解确实有独到之处”等语言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其更好地在语文学习实践中积极主动地探索。(三)多一些宽容和激励。教师要宽容学生,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摸索他们的思维方式,允许学生出现错误,鼓励学生对教师、教材提出不同的意见,赞赏学生独特的内心体验和感受,保护学生迸发的探究火花。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新理念,只要学生积

20、极主动地参与了探究的过程,教师都要给以肯定。可用“你的理解尽管不全面,但主动思考的精神应该表扬”“你看,他比以前肯动脑筋了,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这多好啊”“如果再多给你一点时间,你会完成的更好”等语言,激励学生产生成功的愉悦。如果在教学中一味地求全责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求知欲将从一次次的斥责、嘲笑中逐渐消失,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只能是一句空话。“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应成为语文教学中大力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的前提必须是学生的自主性,教师要坚信学生的能力不是“讲”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读”和探讨出来的,只有学生自己“读”出来的能力,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性体现。自主

21、是前提,合作是途径,探究是延续。 以上是我在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新理念时,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所谈的一些体会,只是一些非常粗浅的感受。 参考文献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p95-96.2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p126-127.3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版.p68-69.4董菊初著.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 M.上海:开明出版社,1998年2版.p215-216.5胡学增、沈勉荣、郭强编著.现代教学论基础研究. 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版.p112-1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