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中国重大气象灾害及减灾对策研究本科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3973517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3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20年中国重大气象灾害及减灾对策研究本科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近20年中国重大气象灾害及减灾对策研究本科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近20年中国重大气象灾害及减灾对策研究本科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近20年中国重大气象灾害及减灾对策研究本科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近20年中国重大气象灾害及减灾对策研究本科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近20年中国重大气象灾害及减灾对策研究本科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20年中国重大气象灾害及减灾对策研究本科毕业论文.doc(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哈尔滨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近20年中国重大气象灾害及减灾对策研究院(系)理学院地理系专 业地理科学年 级姓 名学号指导教师职称声 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不存在任何剽窃、抄袭他人学术成果的现象。我同意本论文作为学校的信息资料使用。论文作者(签名): 年 月 日论文类型:理工类评语:本文讨论了近20年来中国重大气象灾害的类型和分布,并提出了相应的较为完整的防灾减灾体系。选题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文章结构安排较合理,层次分明,论述比较充分,主题观点突出,语言较流畅,逻辑关系清楚。该生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一般,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较强,

2、但是分析问题不够深入,缺乏个人见解。论文格式符合规范要求,达到了学士论文毕业标准,同意参加论文答辩。 指导教师(签字)年 月 日评语及评分该同学按毕业论文任务书独立完成了全部工作量;查阅了相关中英文文献,具备了基本的阅读外文资料的能力;论文结构比较合理;论据正确,分析准确;论文概念清楚,文理较通顺,图表较规范,结论正确,无原则性错误。从完成论文情况来看,该同学具备初步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要求。该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叙述论文主要内容,回答问题基本正确,无原则错误。答辩小组经过充分讨论,根据该生的论文质量和答辩中的表现,同意评定论文成绩为中等,分数为79。综合指导老师、评

3、审人及答辩小组的意见,该同学毕业论文成绩评定为中等。成绩:中等 答辩委员会主席(签字)年 月 日院(系)学位评定委员会意见:签字:年 月 日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意见:签字:年 月 日毕业论文(设计)评语及成绩目 录摘要1ABSTRACT2前言3第一章 我国气象灾害特点及危害41.1气象灾害的特点41.2气象灾害的危害4第二章 中国气象灾害的典型分类及主要分布地区62.1 干旱灾害62.2 洪涝灾害72.3 台风灾害82.4 寒潮与冷冻灾害92.5 沙尘暴102.6 雪灾11第三章 中国减轻气象灾害的措施及对策133.1 气象灾害防御基础单元能力建设现状133.2 气象灾害防御基础单元能力建设的关

4、键环节133.2.1 总体的规划与设计,配套资金的投入133.2.2 组建社区气象灾害防御管理自治组织,完善社区气象灾害防御的组织体系133.2.3 制定完善细致的社区气象灾害应急预案143.2.4 建立社区突发气象灾害应急响应认证制度143.2.5 社区加强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提高居民避灾、自救能力143.3 建立防御机制应遵循的原则143.3.1 坚持“政府主导,多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的原则143.3.2 坚持“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的原则143.3.3 坚持“以人为本、突出重点、以预防为主”的原则153.3.4 坚持“依法防灾、科普先行、科学防灾”的原则153.4 气象灾害防御高

5、效机制建立的思考153.4.1 实现气象灾害防御信息的高效共享153.4.2 科学规范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153.4.3 实现气象灾害预警发布渠道的共享163.4.4 实现防御设施和救灾物资的共享163.5 气象灾害减灾对策163.5.1 行使有效方法减轻气象灾害163.5.2 加强与气象灾害相关的灾害学研究173.5.3 减灾分区与分区减灾对策建议17第四章 分区减灾184.1 城市减灾区184.2 东部沿海减灾区184.3 中部减灾区184.4 西部减灾区194.5 海洋减灾区19第五章 结论20参考文献21致谢22II哈尔滨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哈尔滨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摘要近年来

6、,由于温室效应、全球变暖的加剧,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异常,各种自然灾害发生非常频繁,特别是各种气象灾害如干旱、洪涝、台风、沙尘暴的频繁发生,使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失。本文从发生次数较多或影响范围较大的几种气象灾害举例,详述其分布特点、造成的危害,并提出解决的原则及对策。关键词:气象灾害;减灾对策;减灾原则ABSTRACTIn recent years, because of the greenhouse effect, the global warming intensifies, lead to global climate change, all kinds of na

7、tural disasters, abnormal very frequently, especially the various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such as drought, flood, typhoon, sandstorms frequent,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peoples life and property safety suffers the different degrees of loss. This paper, from the frequency range is very large or infl

8、uence more several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for example, in detailing the distribution, the harm caused, and proposes the solution of the principles and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Mitigation measures; Principl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前言21我国气象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

9、、造成损失重,每年遭遇的气象灾害主要有台风、暴雨(雪)、寒潮、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和大雾等。在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的大背景下,各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更加频繁,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不断加重,气象灾害的突发性、反常性、不可预见性日益突出,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给国家和社会造成巨大损失。近20年来,中国平均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达4800多万公顷,造成人员死亡4400多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800多亿元,受重大气象灾害影响的人口达4亿人次,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3%。因此,加强国家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在灾害发生时给予政府和社会公众

10、足够的科学避灾指导,是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必然选择。人类社会至今仍然没有足够的能力改变自然,但却可以依靠现代科技的力量,掌握一些自然灾害发生发展的规律,预测一些自然灾害变化趋势。减轻气象灾害必须立足于预防,因此,加强国家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和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准确及时的气象预报警报服务,提高全社会防御灾害的能力和水平,最大程度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第一章 我国气象灾害特点及危害1.1气象灾害的特点(1)种类多。主要有暴雨、洪涝、干旱、热带气旋、霜冻低温、风雹、连阴雨和浓雾及沙尘暴等。(2)范围广。一年四季都可出现,而且无论在高山、平原

11、、高原、海岛,还是在江、河、湖、海及空中,处处都有。(3)频率高。我国从19501988年的38年内每年都出现旱、涝和台风等多种灾害。(4)持续时间长。同一种灾害常常连季、连年出现。 (5)群发性突出、 连锁反应显著。气候条件往往能形成或引发、加重洪水、泥石流和植物病虫害等自然灾害,产生连锁反应。(6)灾情重。联合国公布的19471980年全球因自然灾害造成人员死亡达12113万人,其中61%是由气象灾害造成的。1.2气象灾害的危害气象灾害对工业、交通、农业的危害尤其严重。工业方面,无论是厂址的选择、厂房的设计还是原料储存、制造、产品保管和运输等各个环节,都受温度、湿度、降水、风、日射等气象条

12、件的影响;交通方面海、陆、空交通都受风、浓雾、能见度、暴雨、冰雪、雷暴、积水等气象条件的影响农业方面,风、雨、雪、雹、冷、热、光照等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活动都有很大的影响。这些影响集中表现在对江南早稻育秧期。有影响的春季低温连阴雨,对晚稻抽穗扬花有影响的寒露风,北方冬麦区的小麦干热风,对水稻、高梁、玉米和大豆等有影响的东北夏季低温,对农作物收获有影响的华南及江淮秋雨和干旱、雨涝、霜冻、高温、冰雹、大风等灾害性天气。据统计,从1990年至2010 年的20年里,我国的农作物因遭受水旱、风雹、霜冻等气象灾害,平均每年受害面积达3300公顷,其中受灾的面积为1400公顷,每年因灾损失粮食达200亿公斤

13、以上。第二章 中国气象灾害的典型分类及主要分布地区2.1 干旱灾害干旱通常是指淡水总量少,不足以满足人的生存和经济发展的气候现象。干旱灾害在我国分布范围较广,因为我国降水有空间分布不均、季节分布不均和年际分布不均的特点,导致我国南北方地区均易出现旱情(如图2-1)。图2-1 中国年度降水量变化图自2002年秋季开始,东北大部降水一直偏少,2003年度冬春降水量又普遍较常年偏少3-8成,尤其2003年1-5月东北地区平均降水量之少仅次于1993和1965年,是自1954年以来第3个少雨年,同期气温普遍偏高,致使东北西部和内蒙古东部旱情较重,部分地区自1999年以来连续5年出现干旱,而2003年的

14、干旱又明显重于前几年。据5月中旬统计,东北地区受旱面积达660多万公顷,近千座水库干涸,数百条河流断流,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大面积农田无法正常播种,数百万农村人口的生活用水出现困难。另外,大兴安岭林区由于持续干旱,加之气温偏高,多次发生森林、草原火灾。2010年中国西南大旱是2010年发生于中国西南五省市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及重庆的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一些地方的干旱天气可追溯至2009年7月。3月旱灾蔓延至广东、湖南等地以及东南亚湄公河流域。截至3月30日,中国耕地受旱面积1.16亿亩,其中作物受旱9068万亩,重旱2851万亩、干枯1515万亩,待播耕地缺水缺墒2526万亩;有2425万人

15、、1584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1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四川等西南受旱五省(区、市)累计投入抗旱资金41.1亿元,投入劳力2526万人,投入抗旱机动设备114万台套、运水车38万辆次,保障了当前1939万因旱饮水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用水。 2.2 洪涝灾害洪涝灾害是因为出现大雨、暴雨或持续性降水造成低洼地区淹没、渍水的现象。洪涝灾害对我国的影响十分巨大,我国降水多集中于5-10月份,利于洪涝灾害的形成;并且洪涝灾害的出现还会引发其他自然灾害,比如病虫害、滑坡、泥石流等。我国的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南方和东部水资源充沛、降水量大的地区。1998 年入汛以来气候异常暴雨频繁.长江出现全流域性大水东北

16、嫩江、松花江暴发百年不遇的超记录特大洪水一时间夹风裹雨浊浪翻滚的洪水,以南北夹攻之一齐向我们奔袭而来。南方长江干堤经受9次洪峰的轮番冲击,大水前顶后涌连续近70多天超警戒水位;北方浊流一浪高过一浪,惊涛拍打着一些仅能抵御2050年一遇的洪水的堤防。水位高是1998年长江洪水的显著特点,比1954年洪水尤甚。水位何以如此“居高不下”?自然原因固然有,而最关键也最紧迫的问题是由于经济发展、人口增多、大量人为围垦、填湖造田、破坏植被,使河湖淤积,汇洪蓄洪能力大大减弱。以洞庭湖为例,曾经烟波浩渺的水面,如今被围填得圩垸广布,河汊交织,仅存有2690余km2 水面,比原来减少了2/5。此外,在河道滩任意

17、圈地、堤内建房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一旦洪水袭来,不仅行洪能力减弱,人类自身也会遭受灭顶之灾。当人类无度地与水抢压生存空间时,注定要为此付出沉重代价。由于1998 年洪水量极大,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洪涝灾害非常严重,全国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受灾面积3.18亿亩,成灾面积1.96亿亩,受灾人口2.23亿人,死亡3004人( 其中长江流域1320人), 倒塌房屋497万间,8月中旬直接经济损失为1666亿元,1998年9月5日国际商报公布为3290亿元,长江流域损失约在2000亿元以上。长江是一条雨洪河流, 沿长江中下游及三角洲地区有13104km2的广阔平原区,它

18、包括著名的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太湖平原,这些地区地面高度普遍低于长江及其支流尾闾汛期洪水位,洪涝是威胁这些地区的主要灾害。如1931年洪水,整个中下游地区有1亿人受灾,20万人死亡;江苏同时遭受风暴潮,海堤溃决,140万人受灾,3万人死亡;1954 年特大洪水,淹没农田4700万亩,1800万人受灾,3万人死亡经济损失200亿元。表2-1 1991年以来中国历年洪涝灾害损失年份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灾情程度19915113人779亿元中19923012人412亿元轻19933499人641亿元较轻19945340人1796亿元较重19953852人1653亿元较重19965840人

19、2208亿元重19972799人930亿元较轻19984150人2550亿元重19991896人930亿元较轻20001942人711亿元轻20011605人623亿元轻20021819人838亿元较轻20031551人1300亿元中20041282人713亿元轻20051624人1558亿元中20061076人743亿元较轻20071203人1071亿元中2.3 台风灾害台风是西北太平洋上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风速大于32.6m/s)或以上被称为台风。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平均每年有7个台风在我国登陆。主要出现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及海域,登陆地区主要集中在

20、广东、台湾、海南、福建等省。2002 年(1-12 月),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上共有26个台风生成,较常年稍少。其中,有7个先后在我国登陆,登陆个数与常年相同。在1 个登陆台风中,仅有1个达到强台风的标准,比常年偏少2个;台风登陆后带来的危害比常年稍轻。其中,8月5日晨在广东陆丰沿海登陆的0212号强热带风暴(北冕),其带来的强降雨,持续时间长,广东、湖南、福建等省部分地区受灾,死亡114人,受灾农作物50万公顷,倒塌房间 万多间,直接经济损失50多亿元。9月7 日在浙江苍南沿海登陆的0216号台风(森拉克) ,登陆时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2级,是2002年登陆台风中强度最强的一个。受其影响,浙

21、江大部、福建北部等地降了大至暴雨、局地大暴雨或特大暴雨,此时又恰逢天文大潮,在暴雨、狂风、大潮的共同影响下,浙江、福建两省受灾人口近1000万人,死亡29人,倒塌房屋6万间,直接经济损失80多亿元。2.4 寒潮与冷冻灾害在特定的天气形势下聚积在高纬度地区的强冷空气迅速南下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这类天气过程称为寒潮或强冷空气由此所造成的损失称为寒潮与冷冻灾害。从我国的寒潮和强冷空气出现的次数来看东北地区所受寒潮与冷冻灾害最为严重次为华北再次为西北和长江流域华南最少。2002年12月下旬至2003年1月上旬,受强冷空气频繁影响,中国大部地区出现持续降温和雨雪天气过程(图2

22、)。黄河流域气温异常偏低,出现历史上少有的大范围封冻现象,江苏洪泽湖也出现了大面积结冰现象。1月5-7日,南方地区出现同期罕见的大范围雨雪天气,部分地区还出现了冻雨,广西、广东等地出现大面积霜冻或冰冻天气,对农业生产造成了较严重危害。其中,广西农作物受灾近53万公顷,农业经济损失达20多亿元。图2-2 2002.12.20-2003.1.10全国冰冻天数示意图2.5 沙尘暴沙尘天气是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使空气混浊、大气能见度降低的一种灾害性天气。沙尘暴多发生在春季的3-5月份,主要发生在我国的西北部地区,但其能影响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以2002年春季为例,我国共受到12次沙尘天气,其中有

23、8次源自蒙古国袭击,其特点是强度偏强,影响范围广,出现时段集中。在12次沙尘天气中,有4次(近三年来最多强沙尘暴天气过程、7次沙尘暴天气过程、1次扬沙天气过程;沙尘天气影响范围波及西北、华北、东北、黄淮、江淮、汉水流域及四川盆地、湖南等地;3月和4月出现沙尘天气过程的次数均为6次,5月份没有出现明显的沙尘天气过程。其中,受强冷空气和气旋的影响,3月18-21日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宁夏、陕西、山西、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省(市、区)的部分地区先后出现了大范围的沙尘天气,内蒙古、甘肃中西部、宁夏北部、河北北部、北京、吉林西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出现了

24、强沙尘暴,甘肃鼎新、内蒙古乌拉特后旗能见度接近零米,是近几年来影响范围最广强度最强的一次强沙尘暴天气过程。交通运输放牧等受到影响,一些农田遭沙埋,或表土和已播的小麦种子被吹走,部分塑料大棚遭到毁坏,大气环境质量也受到极影响。2.6 雪灾由于长时间、大面积降雪以至积雪成灾,影响人们正常生产生活活动的一种自然灾害现象。主要包括雪压、雪崩、凌汛、白灾、黑灾等均会造成人畜伤亡和财产损失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又一种自然灾害。我国新疆、内蒙、甘肃、青海、宁夏等省区是雪灾的重灾区。比如在2008年1月中下旬受冷暖空气共同影响我国出现4次明显的雨雪天气过程河南、湖北、安徽、江苏、湖南和江西西北部、浙江北部出现大到

25、暴雪;湖南、贵州、安徽南部和江西等地出现冻雨或冰冻天气。4次过程出现时段分别为:1月1016日822日2529日和31日至2月2日。具有过程频繁集中、间隔短、4 次过程总时间长等特点。第一次过程: 1月1016日黄淮南部及其以南地区先后出现降雨、雨夹雪转降雪天气陕西中部、山西南部、河南、安徽中北部、江苏北部、湖北、湖南和江西西北部出现大到暴雪;湖南中南部、贵州西部和南部出现冻雨。第二次过程范围广1822日湖北东部、河南南部、安徽中部和北部、江苏北部和湖南北部出现大到暴雪安徽南部、湖南大部、贵州全省和广西东北部出现冻雨。第三次过程强度大2529日河南南部、湖北东部、安徽、江苏和浙江北部出现暴雪2

26、8日积雪深度达2045cm。江西出现大范围的冻雨天气贵州大部和湖南部分地区也维持冻雨天气。第四次过程:31日至2月2日江南、华南雨雪量大其中湖南中部、江西北部、安徽南部、江苏南部、浙江北部等地出现暴雪2日安徽中部、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及湖南中部、江西北部等地局部地区积雪厚度达2035cm贵州、湖南、江西、浙江、云南等地出现冻雨。1月10日至2月2日期间的4次天气过程导致降雨(雪)量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华南大部及云南西北部等地这些区域的累积降水量达50100mm其中苏皖南部、江南大部、华南部分地区超过100mm。与常年同期相比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江南南部、华南大部及云南西部、西藏东南部及西部等地

27、降水偏多12倍部分地区超过2倍。我国西北和中东部地区平均气温普遍较常年同期偏低14湖北中东部、湖南大部、贵州中东部、广西中北部、甘肃大部、宁夏、内蒙古西部、南疆南部等地偏低4以上。第三章 中国减轻气象灾害的措施及对策3.1 气象灾害防御基础单元能力建设现状目前,我国气象灾害防御总体框架已初步建成,只是在组织结构职责分工和运行机制上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信息共享、应急联动等存在问题仍然较多,这与我国现行的管理体制有关,需要在发展中不断调整,完善协调联动机制。而我国气象灾害防御的基础单元(包括社区、农村村组、渔船船队)组织尚未建成,灾害预防意识薄弱、预防设施缺乏、防御技术培训不到

28、位、应急救灾组织的空缺、预警灾情信息渠道不畅等问题才是制约我国气象灾害防御最关键的问题。为此需尽快加强灾害防御基础单元的能力建设,加大防御设施投入力度,完善组织机构,组建信息员和志愿者队伍,加大防御技能培训,构建强有力的基础单元防御体系。3.2 气象灾害防御基础单元能力建设的关键环节3.2.1 总体的规划与设计,配套资金的投入在社区改造和新建时,要按照总体规划和气象灾害风险区划,设计相适应的防灾救灾设施和避灾场所,并监督实施;要在政府加大投入的同时,还要动员社会力量,从企业捐助、社区居民自愿募集、基金救助等多种方式筹集社区防灾减灾基金,以保证社区提前有序预防、提前自我应急、提前自我救灾,自主开

29、展日常防灾宣传,应急演练培训等工作,构建社区防灾减灾的新格局。3.2.2 组建社区气象灾害防御管理自治组织,完善社区气象灾害防御的组织体系要在政府指导下,依靠社区居民自主选举产生社区气象灾害组织管理机构,承担日常的防灾宣传、组织应急演练,开展社区居民防灾基本能力培训。依靠广泛的宣传动员,组建以社区自愿者为主的社区气象灾害应急小组。在气象灾害来临时,组织社区居民避灾防灾,组织应急小组开展社区灾害救援。3.2.3 制定完善细致的社区气象灾害应急预案预案要从社区实际出发,结合当地气象灾害特点,细化分灾种的应急行动计划;明确社区管理组织、应急小组、居民的不同分工,清晰列出应采取的具体措施和行动的流程,

30、对避灾场所、转移路线、交通工具等都应做到具体化。待灾害来临时,社区气象灾害防御管理组织可按照预案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社区灾害应急工作。同时要根据当地的气象灾害变化状况,做到应急预案和启动标准滚动修订的制度化,加大预案培训和宣传,使社区居民在灾害防御中清楚行动细节,积极参与行动。3.2.4 建立社区突发气象灾害应急响应认证制度市(县)象主管机构可通过组织开展社区、村镇突发气象灾害应急响应的认证和气象灾害防御模范社区(村镇)创建活动,同级政府应建立认证小区和模范社区的奖励机制,促进防御社区建设进程,全面提高基础单元综合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社区、村镇应当建立气象灾害警报站,确保及时接收国家气象主管机构

31、所属台站发布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并向责任区内的群众传递,按照防御方案和应急预案,正确防御气象灾害。3.2.5 社区加强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提高居民避灾、自救能力社区如能在平时加强各类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的科普宣传,并坚持不懈,就可提高社区居民对不同气象灾害的危险性的认知程度,提高自觉防灾的意识,主动了解相对应的灾前准备措施、灾中避难措施。如再配以防灾技能的简单培训和实际演练,在灾害来临时,所有居民就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觉防灾避灾,自愿参加到灾害应急工作之中,社区自主防灾减灾的自愿者队伍将得到壮大,防灾减灾整体能力得到全面提高。3.3 建立防御机制应遵循的原则3.3.1 坚持“政府主导,多部门联动,

32、全社会参与”的原则气象灾害的防御是一项涉及面广,资源需求多的系统工程。在中国只有依靠政府统一组织、协调、指挥,才能将全社会资源快捷地使用到防灾减灾上。3.3.2 坚持“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的原则根据我国的政府组成架构和气象灾害发生的区域,必须明确中央、地方政府在气象灾害防御中的管理职责,清晰市、县、乡、村的防御分工,细化组织实施职责,建立清晰的分级负责制;根据气象灾害防御链中个环节所涉及的部门,建立部门分类管理、联合防御的机制。3.3.3 坚持“以人为本、突出重点、以预防为主”的原则在气象灾害防御中,要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最大限度减少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改善人民生存环境,

33、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要立足于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以非工程措施为主,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要实行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兼顾一般。采取因地制宜的防御措施,按轻重缓急要求,逐步建设和完善防灾减灾体系。3.3.4 坚持“依法防灾、科普先行、科学防灾”的原则气象灾害的防御要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尽快建立和完善与气象灾害防御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依靠完备的气象灾害防御法律和标准体系,规范防御行动,约束防御行为。要通过加大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全社会的防灾减灾能力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监测和预报气象灾害的能力,科学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工程建设的合理避灾,完善应急预案,提高

34、有效救灾的能力。3.4 气象灾害防御高效机制建立的思考3.4.1 实现气象灾害防御信息的高效共享气象灾害涉及面广,按照现行体制各部门都按照各自职责开展相关信息的收集。虽然各部门都希望相关信息可以实现共享,但为了部门利益,实际上根本无法实现高效实时共享,灾害防御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决策过程,必须综合各类信息才能做出客观、科学的预测和判断。因此,建立气象灾害防御信息的实时共享平台,是科学防御气象灾害的基础,也是减少重复劳动,节约投资和人力资源的主要因素。3.4.2 科学规范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目前,各类自然灾害的防御管理形式多样,管理交叉、重复、缺位现象明显。建议政府科学规划,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将与

35、气象灾害防御相关的机构整合,按照统一规划和设计,构建职责清晰、层次明确,以基层防御为重点,以预防为主的防御组织体系,可明显减少机构职能交叉,政出多门、重复建设、队伍庞大的现象。如目前要求村镇、社区建立各类信息员队伍的部门就有10多个,各部门都在建立高档次的防灾指挥系统等等,只有整合防灾管理机构,才能减少管理成本,加大对基础单元防御能力建设的投入,提高防御管理的效率和水平,提高全国气象灾害防御的整体能力。3.4.3 实现气象灾害预警发布渠道的共享目前,各类报纸、电视、电台、网站、电子显示屏、手机短信系统、农村广播电视系统等分属不同的部门和企业,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及时有效性特点决定发布预警信号只

36、有在最短时间内发布到最广的区域才能起到提前防御的效果。因此,建议将共享社会资源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立法规范,明确界定发布渠道拥有权机构在气象灾害防御中的具体职责,实现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减少重复建设,节约防御成本,提高预警信息发布熟读和范围,实现提前防御的目的。3.4.4 实现防御设施和救灾物资的共享无论是气象灾害,还是其他自然灾害的防御,其防御设施和救灾物资大致雷同。目前,除各级政府民政部门贮备的救灾物资外,很多部门也都在兴建本行业部门的救灾贮备库和避难场所等防御设施,开展自备救灾物资贮备。建议政府统一规划自然灾害的防御设施建设和救灾物资贮备,同时将社会其他组织和单位拥有的防灾救灾资源纳入统一

37、管理,在应急救灾时集全社会力量,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复建设和投资,实现救灾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提高全社会的救灾能力措施之一是要对21世纪气象灾害作出初步预测以达有备无患的目的。对于下一个百年气候变化的预国际气候变化委员会有评估报告指出:到2100年全球平均地面气温将上升1、2和3;海平面就分别升高15厘米、50厘米和95厘米并由此带来全球水循环加强。一些地区出现更严重的干旱或洪水而另一些地区则减轻旱涝水资源分配矛盾更为突出;陆地生态和水生生态系统发生新的适应过程和平衡;沙漠会变得更极端升温会对那些生活在接近其热忍耐极限的生物造成威胁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沙漠化和土地衰退会变得不可逆转;每年将使1亿左

38、右的人口遭受风暴潮和洪水的威胁甚至使一些岛屿国家及沿海国家被迫进行人口国内或国际迁移。3.5 气象灾害减灾对策3.5.1 行使有效方法减轻气象灾害今天人类虽无法直接阻止重大气象灾害的发生但是可以通过先进的技术、现代化的手段监测分析大气变化捕捉造成气象灾害的异常天气。气候事件可能发生的前期征兆预测气象灾害的发生然后利用预测信息科学决策组织防灾减灾活动达到防灾减灾目的。准确及时的气象预报警报在减轻气象灾害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防台减灾方面比如9216号台风影响华东沿海由于预报警报准确及时,有关部门采取了适时的防台措施,仅浙江省就减轻损失2亿元;302号台风的预报警报和优质到位的服务,使广东省政

39、府决定紧急转移40多万人,召回渔船1000多艘仅加固香蕉树(2000多万株)一项就减少损失2亿元,在减轻暴雨洪涝灾害方面,准确的暴雨预报在1991年江淮暴雨期间,为安全撤离蒙洼分洪区119万居民以及1994年华南、1998年长江和嫩江、松花江流域的抗洪减灾上作出了应有的贡献。3.5.2 加强与气象灾害相关的灾害学研究先进的大气探测网、快速适时的气象通信系统、先进的资料加工处理系统和计算机群以及现代天气预报服务业务系统,保证了我国气象基本业务稳定运行,满足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防灾减灾工作的需要。但是在即将迈进21世纪的今天,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经济建设、减灾防灾和人民群众对气象信息的需求增加,

40、仍需要进一步关注灾害学基础研究。单就致洪暴雨我们就需要解决。我国南方、北方强暴雨系统形成的机理与物理过程;与强暴雨系统相关的天气尺度系统和大尺度环流背景的异常变化机理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强风暴系统生成、发展、衰亡的预报理论,大尺度环流背景的预报理论等关键学科问题,以及进而由这些理论形成的业务预报方案,进而达到使灾害减少到最小程度的目的。同时,还有必要加强与有关学科合作,加快对形成异常天气气候规律的认识,有助于气象学领域关键性学科和基础理论的解决。3.5.3 减灾分区与分区减灾对策建议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灾害严重但目前可用于减灾的财力、物力有限。因此只能在大力推动减灾系统工程建设的基础上采用全面规

41、划与重点投入相结合的原则部署减灾活动,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灾害特点和减灾需要及减灾能力,进行分区减灾。建议将我国划分为5个减灾区,而每个减灾区从北至南可进一步分为若干带。第四章 分区减灾4.1 城市减灾区主要指中等以上城市及周围邻近地区。这些城市地区自然灾害种类多,人口数量多,财产价值高灾害造成的绝对损失巨大。城市乃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此是减灾的第一重点。城市减灾的基本目标是以防范巨灾为重点,确保城市安全。根据这一目标,首先应把减灾纳入城市规划、建设及区域发展规划,争取用10a左右的时间建立包括防灾工程、监测预报、抗灾救灾和减灾法律法规体系等在内的完善有效的减灾系统工程,使所有城

42、市都达到能充分有效地防御常规性多发灾害及大灾的能并使其巨灾防范能力得到显著提高。4.2 东部沿海减灾区从北部辽东湾到南部北部湾沿海地区。包括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沿海地区是我国自然灾害种类最多、活动最强的地区。主要自然灾害为洪涝、台风、风暴潮、旱灾、地震其次还有低温冷害、农作物病虫害、干热风、地面沉降、海水入侵、赤潮等灾害。沿海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该地区健康稳定发展对于带动中西部发展提高全国发展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该地区的减灾是仅次于城市的第二重点。其基本目标是逐步建立完善的综合减灾系统达到有效地防御常规性多发灾害和一般性大灾的能力。4.3

43、中部减灾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山西、陕西、宁夏、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贵州、重庆以及内蒙古、甘肃、四川和云南等省市自治区的东部地区。本区域灾害种类比较多除地震外还有旱灾、洪涝、风灾、雪灾、寒潮、沙尘暴、病虫害和泥石流、滑坡、崩塌、以及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灾害。该区减灾的基本目标是防灾与环境治理相结合减灾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水库、电站等水利工程铁路、公路交通干线内河航道和重要城镇的重点防灾抗灾二是农业减灾三是区域生态环境治理。4.4 西部减灾区包括新疆、青海、西藏和内蒙古、甘肃、四川、云南等省(自治区)的西部地区。危害本区域的自然灾害种类主要为旱灾、雪灾、风灾、沙尘暴等部分地区有地震、

44、崩塌、滑坡、泥石流;此外本区沙漠化比较严重。该区域减灾的基本目标是在确保居民和重要城镇、基础设施安全的同时提高农牧业抗灾水平并逐步治理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为本区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以及中东部区域环境改善创造条件。4.5 海洋减灾区海洋减灾主要包括3个方面措施:一是加强对台风、风暴潮以及风暴海浪、海冰、海啸等灾害监测工作提高预报、预警和防灾水平二是加强减灾工程建设,提高海上工程设施的防灾抗灾能力,三是科学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防止人类加剧海洋灾害。为了保障我国分区减灾对策的实施,建议:(1)改革传统的减灾模式,建立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减灾体制,推动减灾社会化、产业化、全面提

45、高社会的减灾综合能力。(2) 全面加强减灾综合管理,实现减灾管理科学化、现代化。实行统一规划下的分级分区减灾管理;进一步加强减灾法规建设,定规制标,规范减灾行动,落实各级乃至个人的减灾行动,建立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和辅助决策系统。(3) 大力开展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与科研成果的社会应用,提高减灾能力,将我国减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以保障经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第五章 结论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近20年我国的恶劣天气、气象灾害时有发生,并且有不断加剧的趋势,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和人们群众的生产生活活动,亟需加强和提高对气象灾害的预警防御原则的研究,探讨完善气象灾害的防灾减灾能力的对策,加强对气象灾

46、害的防御机制的建设。因此,本文利用1990-2010年的全国气象灾害的资料,从分析气象灾害分布的特点出发,努力探究气象灾害防灾减灾的应对原则及对策,并从中探寻可行之道,为防灾减灾做出贡献,尽量减少国家的经济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参考文献1张强.2002年中国气象灾害大盘点.国家气候中心气象出版社.200221991年以来中国历年洪涝灾害损失.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20083王凌等.我国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分析.国家气候中心.北京.20034周巧兰,刘晓燕.我国南方干旱成因与对策.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彭珂珊.98洪涝灾害的深层次原因系统分析.中国科学院.云南

47、出版社.19986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国务院.20077陈云峰,高歌.近20年我国气象灾害损失的初步分析.气象出版社.20108王静静,刘敏,权瑞松等.中国南部沿海地区暴雨洪涝风险分区及评.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0致谢四年的大学学习和生活即将结束,回首美好的大学时光,有难忘、有伤感、有痛苦、有快乐,心中纵有千般不舍,我也将要离开。是哈尔滨学院让我学习到了很多知识,让遇到了这些令我尊重的老师和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不断的成长、茁壮,让我成为一名优秀的毕业生,我相信我也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我的论文即将完成之际,首先我要感谢我的论文指导教师邱红老师,是您在百忙之中不断的为我修改论文,提出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