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市锦江河斑鳜的食性初步研究 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哈尼dd 文档编号:3974739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13.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铜仁市锦江河斑鳜的食性初步研究 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铜仁市锦江河斑鳜的食性初步研究 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铜仁市锦江河斑鳜的食性初步研究 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铜仁市锦江河斑鳜的食性初步研究 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铜仁市锦江河斑鳜的食性初步研究 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铜仁市锦江河斑鳜的食性初步研究 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铜仁市锦江河斑鳜的食性初步研究 毕业论文.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理科类理科类 毕业论文毕业论文 本科生毕业论文 题 目 铜仁市锦江河斑鳜的食性初步研究 系 别 生物科学与化学系 专 业 生物科学 届 次 2012 届 学 号 2008065020 姓 名 指导教师 截稿日期 2010 年 6 月 2012 年年 6 月月 10 日日 I 目录目录 摘摘 要要1 关键词关键词1 ABSTRACT1 KEYWORDS2 1 绪论绪论.2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2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1.3 研究区域概况 .3 1.4 论文研究内容 .4 2. 材料和方法材料和方法.4 2.1 实验材料 .4 2.2 实验仪器设备 .4 2.3 主要实验试剂、

2、药品 .4 2.4 实验方法 .5 2.4.1 形态学测量5 2.4.2 消化系统的观察5 2.5 实验数据处理 .6 3 结果与分析结果与分析.7 3.1 摄食器官形态特征 .7 3.2 不同大小个体的消化道特征比较 .8 3.2.1 消化系统重、净消化系统重与斑鳜的长度关系8 3.2.2 胃壁重、肠长与斑鳜的长度关系9 3.3 摄食强度的个体差异 .10 3.4 食物组成和出现率 .10 4 讨论讨论.11 4.1 摄食形态学与食性 .11 4.2 食物选择性 .11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2 致谢致谢12 第 1 页 共 13 页 铜仁市锦江河斑鳜的食性初步研究 摘 要 2011 年 4 月

3、至 2011 年 12 月在锦江河漾头和马岩采集 到 58 尾斑鳜标本,对其进行形态学测量和消化系统各器官的测量并 进行食性分析。结果显示,斑鳜口大、口裂长、有犬牙,胃大、肠 道短,肠长占体长的 1/2 左右,属于肉食性鱼类。口裂随体长的增 长而增长,口裂与体长比例相对稳定,在 0.1400.181 之间,与斑鳜 不同大小个体摄食能力的差异性相适应。斑鳜的胃具有储藏和消化 的功能,肠主要是进行消化吸收;每组标本的胃充塞度总是大于肠 充塞度,与斑鳜消化系统的结构及功能相适应。胃壁重与净消化系 统重都是随着斑鳜个体的增大而增重,与不同大小个体斑鳜对食物 的不同要求相适应。斑鳜的主要食物是虾类,次要

4、食物是鱼类,偶 然性食物有水生昆虫和青蛙。 关键词 锦江河;斑鳜;食性; Abstract Collected 58 scherzeri samples in Jinjiang River Yangtou and Mayan from April 2011 to December 2011.scherzeri were measured by use morphometry and measurement of the various organs of the digestive system and diet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cherz

5、eri large mouth, long gape ,canines, large Stomach , Intestinal short .Intestinal length is about half of body length , scherzeris belonging to the carnivorous fish. Gape growth with the growth of body length, The ratio of gape and body 第 2 页 共 13 页 length is relatively stable in the range of 0.140

6、0.181 and scherzeri with different sizes of individual feeding ability Phase adapt. The stomach of scherzeri storage and digestive functions, The mainly functions of intestine are digestion an absorption; stomach stuffed degree of each group of specimens is always greater than the bowel filled, comp

7、atible with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digestive system. The stomach weight and net digestive weight increase as scherzeri individual weight gain compatible with the different requirements of different sizes the individual scherzeri on food. The main food of Scherzeri is shrimp, secondary foo

8、d is fish, accidental food is aquatic insects and frogs. Keywords Jinjiang River; scherzeri; eating habits.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鱼类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均建立在对形态结构认识的基础 上。本研究选择铜仁市锦江河斑鳜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自然状态下 不同大小个体斑鳜的口裂长、肠长、胃壁重、消化系统重、净消化 系统重、肠充塞度和胃充塞度的变化规律。了解不同大小个体斑鳜 的生活习性和摄食规律,为养殖斑鳜的喂食提供资料和参考依据, 旨在指导渔民对斑鳜养殖进行科学合理的喂食,利于斑鳜

9、养殖业的 发展,有效增加斑鳜的产量,从而更大限度满足人们的需求和保护 野生斑鳜资源以及填补铜仁市锦江河斑鳜食性研究的空白。 第 3 页 共 13 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 Steindachner)属于硬骨鱼纲鲈形目 (Perciformes)鮨科(Serranidea)鳜鱼属 (Siniperca Gill)1。体呈纺锤 形,略侧扁,背弧形但不隆起,背厚,略呈圆筒形,又名圆筒鳜, 属典型的淡水底栖凶猛鱼类2。斑鳜主要分布于我国东部,俄罗斯 远东地区、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等亦有分布3。斑鳜是重要的经 济鱼类,因其肉质鲜嫩,无肌间刺而被人食用,自

10、20 世纪 70 年代 以来,鳜类野生资源因水质污染,捕捞过度等原因逐步趋于衰退。 为了保护斑鳜野生资源及满足人们食用需求,70 年代后,国内许多 地区先后开展了对斑鳜的基础研究和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在斑鳜 的形态学特征、生活习性、年龄和生长、胚胎发育、幼鱼的发育、 食性、繁殖生物学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4、5。曾可为、王青云等 对江西斑鳜的食物种类,斑鳜的胃,肠道和幽门盲囊等进行了研究, 同时对不同季节以及生殖期的斑鳜的摄食强度也进行了研究,得出 斑鳜的食性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的特点,除此之外还有进行斑鳜摄 食行为,摄食节律等进行了研究6。 1.3 研究区域概况 锦江发源于贵州第一山、中国五大佛

11、教名山之一的梵净山,流 经铜仁地区江口县,再由西向东横贯铜仁市全境,而后进入湖南省 麻阳县,最后在辰溪县汇入沅江。锦江上游的大小两江汇集于铜仁 城中,并将城区一分为三,呈“s”状环城逶迤东去。锦江在铜仁市境 内河段长 68.5 千米,流域面积 1281 平方千米。锦江河特有鱼类水 第 4 页 共 13 页 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总面积 980 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 600 公顷,实 验区面积 380 公顷。特别保护期为每年的 3 月 1 日7 月 31 日。保 护区内主要保护对象是黄颡鱼、鳜鱼,其它保护对象包括鲤、鲫、 草鱼、青虾、中华鳖等。 1.4 论文研究内容 斑鳜形态特征的测量、取食器官及取食

12、行为的观察,不同大小 个体斑鳜的肠长、肠充塞度、胃壁重、胃充塞度、消化系统重、净 消化系统重与斑鳜体长的关系。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011 年 4 月至 2011 年 12 月在锦江河漾头和马岩采集到 58 尾 斑鳜标本,体长为 9.750276.000cm,体重 26.00491.00g。 2.2 实验仪器设备 捕鱼网、解剖盘、解剖刀、解剖针、剪刀、镊子、线、刻度尺、 电子游标卡尺、圆规、显微镜、培养皿、载玻片、电子秤、塑料桶、 增氧泵、相机、标签纸、针、小纸袋、纱布、胶布、量筒、烧杯、 蒸馏水。 2.3 主要实验试剂、药品 5%10%福尔马林、75%酒精。 2.4 实验方

13、法 采集来的斑鳜标本进行形态学测量,然后进行解剖,对其消化 系统的各器官进行测量。 第 5 页 共 13 页 2.4.1 形态学测量 形态学测量指标有全长、体长、体高、体宽、头长、吻长、眼 径、尾柄长、尾柄高、口裂长、体重、空壳重,各指标的测量方法 如下7、8。 全长:从鱼体最前端至尾鳍末端的水平长度; 体长:从鱼体最前端至尾鳍基最后一个鳞片的水平长度; 体高:鱼体背缘至腹缘间的最大垂直距离; 体宽:鱼体两侧最宽处的距离; 头长:从鱼头部最前端至鳃盖骨后缘的水平长度; 吻长:从吻端至眼眶前缘间的水平长度; 眼径:与鱼体纵轴平行的眼眶内径水平长度; 尾柄长:从臀鳍基部末端至尾鳍基的水平长度; 尾

14、柄高:尾柄部最低高度; 口裂长:吻端至口角的长度。 空壳重:去内脏后的空壳重量。 2.4.2 消化系统的观察 对已经进行形态学测量的斑鳜进行解剖,获取消化系统,消化 道起自口,经过口咽腔、食道、胃、肠,止于肛门。通过对肠、胃 的观察以及对幽门盲囊的计数,判断不同大小个体的斑鳜的肠充塞 度、胃充塞度和计数幽门盲囊数。 胃充塞度和肠充塞度合称为食物充塞度,是用目测法观察鱼类 消化道(胃、肠)所含食物的比重和等级。一般分 6 级,用阿拉伯 第 6 页 共 13 页 数字 05 表示。胃肠充塞度分别记录。下面是鱼类的肠道充塞度和 胃充塞度等级标准9。 0 级:空肠管、空胃或肠管、胃中有极少量食物; 1

15、 级:只有部分肠管、胃中有少量食物或食物占肠管、胃的 1/4; 2 级:全部肠管或胃有少量食物或食物占肠管或胃的 1/2; 3 级:食物较多,充塞度中等,食物占肠管或胃的 3/4; 4 级:食物多,充塞全部肠管或胃; 5 级:食物极多,肠管或胃膨胀。 2.4.3 消化系统的测量 对已进行形态学测量的斑鳜进行解剖,获取消化系统,进一步 对消化系统内的各器官及消化系统中的食物团进行测量。主要是对 重量和长度的测量,包括消化系统重、净消化系统重、胃壁重、肠 长。 2.5 实验数据处理 经斑鳜形态学测量和消化系统测定后,将测量数据以体长为依 据进行分组,观察口裂长,鳃耙数,肠长,消化系统重,净消化系

16、统重,胃壁重等数据的变化规律,从而分析斑鳜消化系统随体长变 化的规律,即在生长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3 结果与分析 3.1 摄食器官形态特征 鱼类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适应各自食性类型和摄 第 7 页 共 13 页 食方式的形态学特征。斑鳜口大,端位,吻稍尖,口裂较大,稍斜, 近端位,下颌较上颌突出,其前端齿稍外露,上颌后缘在眼后缘腹 方。上下颌、犁骨及颚骨上均有细齿,排列成羽绒毛状,上颌前端 齿丛中有犬齿,下颌两侧有一行犬齿。鳃孔大,排列疏松,端部向 内弯曲,无分支。鳃耙常 4,前鳃盖骨后缘锯齿较密,其后角及腹 缘的几个成棘状,间鳃盖骨及后鳃盖骨后缘锯齿细弱,后鳃盖骨后 缘有两个扁平棘

17、。肠道短。 口裂长与体长的关系见表 1。可见,口裂长随着鱼体的增长而 增长,随着鱼体的增长口裂长与斑鳜体长保持相对稳定的比值。体 长为 21.500cm 以上一组的斑鳜口裂长出现最大的波动,标准差为 2.963,同时口裂长与体长的比值(0.140)出现了与其他组数据的差 异也是由于这组斑鳜的个体差异性大导致的。可能是因为斑鳜个体 数量少,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大,形态结构之间也存在差异。 表 2 显示,斑鳜的幽门盲囊数相对稳定,变幅范围在 78 至 99 之间,各组平均值与标准差都稳定,由此可判断斑鳜的幽门盲囊数 不会随着斑鳜个体的增长而发生变化。 表 1 口裂长与体长的关系比较 Table 1 G

18、ape length and full-length relationship 斑鳜的体长 (cm) 尾数占总位数百 分比(%) 体长平均值 (cm) 口裂长SD (cm) 口裂长/体长 9.50011.500 11.50013.500 8 27 13.79 46.55 11.251 12.372 2.0200.543 2.2392.631 0.179 0.181 第 8 页 共 13 页 13.50015.500 15.50017.500 19.50021.500 21.500 以上 7 4 5 7 12.07 6.70 8.62 12.07 13.597 15.965 19.988 22.

19、773 2.4212.437 2.8422.009 2.9992.498 3.1902.963 0.178 0.178 0.157 0.140 表 2 幽门盲囊数与体长的关系 Table 2 The number of Pyloric caeca and full-length relationship 幽门盲囊斑鳜的体长 (cm) 尾数占总位数百 分比(%) 体长平均值 (cm)变幅平均值SD 9.50011.500 11.50013.500 13.50015.500 15.50017.500 19.50021.500 21.500 以上 8 27 7 4 5 7 13.79 46.55 1

20、2.07 6.70 8.62 12.07 10.699 12.372 13.897 15.965 19.988 22.773 7897 8098 8198 8299 8095 8194 88.255.309 87.595.251 90.865.841 88.006.519 87.603.216 87.503.500 3.2 不同大小个体的消化道特征比较 不同大小个体斑鳜的消化道的特征存在一定差异,本研究主要 对斑鳜的肠充塞度、胃充塞度、消化系统重、净消化系统重、胃壁 重和肠长等与斑鳜全长的关系来寻找斑鳜的消化道特征与斑鳜全长 存在什么样的生长变化规律。 3.2.1 消化系统重、净消化系统重与斑

21、鳜的长度关系 表 3 显示,斑鳜的消化系统重和净消化系统重都是随着斑鳜个 体的增大而增重,随着斑鳜体长的增长斑鳜消化系统重和净消化系 统重的波动不大,是因为斑鳜的消化系统与斑鳜个体的增长速率是 保持相对一致的。表 3 中体长为 21.500cm 以上一组消化系统重和净 消化系统重与其他 5 组比较,变化大是因为这组斑鳜的个体大小差 异大导致的。由于个体大小的差异大,且个体数目少,是导致这组 斑鳜消化系统重和净消化系统重出现较大差异的原因。 表 3 消化系统重、净消化系统重与斑鳜的长度关系 Table 3 The relationship of Digestive system weight ,

22、net digestive weight and the length of Scherzeri 斑鳜的体长尾占总位体长平消化系统重(g)净消化系统重(g) 第 9 页 共 13 页 (cm)数数百分 比 (%) 均值 (cm) 变幅平均值SD变幅平均值SD 9.50011.500 11.50013.500 13.50015.500 15.50017.500 19.50021.500 21.500 以上 8 27 7 4 5 7 13.79 46.55 12.07 6.70 8.62 12.07 10.699 12.372 13.897 15.965 19.988 22.773 0.671.9

23、3 0.853.81 1.763.15 3.494.23 4.388.35 8.1619.40 1.590.381 1.980.635 2.290.593 3.820.297 6.0803.000 12.3704.730 0.521.62 0.632.38 1.222.24 2.683.65 3.937.08 5.9616.53 1.220.348 1.520.414 1.760.510 3.210.366 5.4162.134 9.9273.827 3.2.2 胃壁重、肠长与斑鳜的长度关系 斑鳜胃壁的增长与斑鳜的增长同步,斑鳜个体的增长,其摄食 量会有所增加,摄食增加的前提是存储和消化食物的

24、器官增大,胃 壁的重量与体长是同步增长的,见表 4。表 4 显示,斑鳜的肠长与 其体长也是同步增长的,增长速率相对稳定,波动不大。肉食性鱼 类的胃大、肠道短,胃大是指胃能储藏体长 1/3 以上长度食物的胃, 肠道短指的是肠长小于体长。见表 4,斑鳜的肠长在体长的 1/2 左右 波动,其肠道短,适应于肉食性食物消化,与斑鳜的摄食形态特征 相适应。 表 4 胃壁重、肠长与斑鳜的长度关系 Table 4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Stomach wall weight, intestinal long and the length of scherzeri 胃壁重(g)肠长(c

25、m)斑鳜的体长 (cm) 尾 数 占总 位数 百分 比 (% ) 体长 平均 值 (cm ) 变幅平均值SD变幅平均值SD肠长/ 体长 9.50011.500 11.50013.500 13.50015.500 15.50017.500 19.50021.500 21.500 以上 8 27 7 4 5 7 13.79 46.55 12.07 6.70 8.62 12.07 10.699 12.372 13.897 15.965 19.988 22.773 0.181.00 0.311.38 0.431.23 0.941.77 1.564.68 2.679.67 0.660.295 0.830

26、.340 0.750.319 1.170.348 2.821.522 5.582.337 2.6358.251 2.76310.163 5.68112.893 6.65512.778 6.87613.366 8.11017.480 4.82816.999 5.99021.583 8.79224.718 9.46021.800 9.73524.074 12.92934.702 0.451 0.484 0.728 0.593 0.487 0.568 第 10 页 共 13 页 3.3 摄食强度的个体差异 斑鳜的摄食强度存在着个体大小的差异,幼龄鱼个体的摄食量 不大,是由于幼鱼的摄食能力弱,在竞争强

27、烈,复杂的摄食环境中 处于劣势导致,幼鱼随着身体的长大,摄食能力随之增强,摄食量 有所增加;当鱼体处于快速生长阶段时期摄食量达到最大,胃和肠 饱满,这时摄取的食物一部分用于斑鳜生理需求,主要用于斑鳜个 体的增长;当鱼体继续增长到一定程度,摄取的食物只是提供鱼体 维持正常的生理需求,很少用于个体的增长。在消化系统结构上, 胃位于肠的前面,摄取的食物先进入胃中,斑鳜的胃具有储藏和消 化的功能,而肠道主要是对食物进行消化吸收,摄取的食物主要存 储在胃中,因此斑鳜的胃充塞度总是大于肠充塞度。见表 5。 表 5 肠充塞度、胃充塞度与斑鳜的长度关系 Table 5 The intestine filled

28、 ,stomach filled degree and the length of scherzeri relationship 肠充塞度胃充塞度斑鳜的体长 (cm) 尾数占总位数百 分比(%) 体长平均值 (cm)变幅平均值变幅平均值 9.50011.500 11.50013.500 13.50015.500 15.50017.500 19.50021.500 21.500 以上 8 27 7 4 5 7 13.79 46.55 12.07 6.70 8.62 12.07 10.699 12.372 13.897 15.965 19.988 22.773 01 03 14 24 02 02

29、0.75 1.04 1.71 2.75 1.00 1.33 03 05 04 25 05 14 1.50 1.59 2.0 3.75 2.00 3.00 3.4 食物组成和出现率 根据鱼类食物组成中各种食物的生物个体大小和占实际比重以 及营养价值,通常把鱼类的食物分成主要食物、次要食物和偶然性 食物。主要食物在鱼类食物组成中所占实际比重高,对鱼类的营养 起主要作用;次要食物是经常被鱼类捕食利用,但所占实际比重不 大;偶然性食物是偶然附带摄入,所占实际比重极小的饵料生物。 第 11 页 共 13 页 一般偶然性食物最易产生时间性和地区性变化。据解剖观察,斑鳜 的主要食物是虾类,次要食物是鱼类,偶

30、然性食物有水生昆虫和青 蛙。 4 讨论 4.1 摄食形态学与食性 鱼类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适应各自食性类型和摄 食方式的形态学特征。一般来说,不同的鱼种对其喜好的食饵生物 都有特定的形态学适应。他的体型、感觉器官适应于搜索、感知, 口、牙齿、鳃耙适应于捕食,胃、肠的生理构造也适应于消化捕捉 的食物。系统上发生并非密切相关的鱼类,由于摄取的食饵生物类 群相似,可以在形态学上显示出趋同演化。 鱼类的感觉器官具有探测和选择食物种类的功能。眼、耳、侧 线和电感受器等可以用于食物的定位。鱼类口的大小与摄食个体大 小密切相关,形状和位置与食物在水域的位置密切相关。凡是具有 齿的鱼类,其齿通常只用

31、作捕食,抓紧已吞入口内的食物,防止逃 脱;但也有些鱼类的齿有撕裂、啮断、碾磨食物的功能。斑鳜口裂 和口咽腔较大,便于吞下较大个体的食物。肠道短而大,便于食物 的储藏和消化,同时与胃一起构成主要的消化器官。斑鳜上颌前端 齿丛中有犬齿,下颌两侧有一行犬齿。其犬齿的功能主要是捕食。 斑鳜的胃较大,能储藏较大的食物,与斑鳜口大、口裂长和鳃耙大 而疏,能与摄食个体较大的饵料相适应,也就是摄食方式和食性相 适应。 第 12 页 共 13 页 4.2 食物选择性 鱼类食物组成中出现的每一种饵料生物,一般都是经过被鱼侦 查接近选择捕捉摄取的过程。鱼类的这一索饵过程的中心 是选择。研究鱼类索饵过程和策略在国外较

32、为流行。 鱼类和饵料生物的基本关系,表现为对饵料生物所具有的选择 能力。这种能力是指鱼类对周围环境提供的有一定比例的食物饵料, 具有选取一种食物比例的能力。根据鱼类对食饵生物的选择(偏好) 程度,通常把鱼类的食物划分为喜好、替代和强制性食物。喜好食 物优先取食,是主要食物;替代食物是指喜好食物存在时,鱼类很 少选取,而当喜好食物缺少时,鱼类大量选取的食物,这时,替代 食物也成了主要食物。当喜好食物和替代食物都不存在时,鱼类维 持生存而被迫选取的食物,称强制性食物。当喜好食物成为鱼类的 主要食物时,鱼类生长速度提高,因为喜好食物往往能提供大量的 能量和营养价值,而当替代甚至强制性食物成为鱼类的主

33、要食物时, 鱼类的生长速度减缓,甚至停止。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伍律.贵州鱼类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259-266. 2.郑玉珍,王玉新,田功太,等.斑鳜的生物学特性及繁殖技术(J). 齐鲁渔业.2008,25(5):13- 14 3.李思忠.鳜亚科鱼类地理分布的研究.动物学杂志,1991,26.(4):40-44. 4.江林源,黄芳洁,丁绍雄,等.西江斑鳜的形态学特征研究J.水产学杂志,2009,22(2):46-48. 5.吴立新,姜志强,梁克静,邹 波.碧流河水库斑鳜年龄和生长的研究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1996,11(2):30-38. 6.曾可为,王青云,高银爱,

34、等.斑鳜的生物学及繁殖生物学的研究J.内陆水产,2005,(2):21-23. 7.刘凌云,郑光美.普通动物学实验指导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74-75. 8.熊洪林,戴婧婧,陈嶙.中国少鳞鳜消化系统解剖结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7): 40154017. 9.殷名称.鱼类生态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第 13 页 共 13 页 致谢 在本论文的写作即将完成之际,心情无法平静,本文的完成既是笔者孜孜不倦努力的 结果,更是指导老师 副教授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的结果。在整个论文的选题、实验研究、 数据分析和撰写过程中,导师都给了我精心的指导、热忱

35、的鼓励和支持,他多次询问论文 的写作进程,多次为我批阅文章并提出修改意见,他的精心点拨为我开拓了研究视野,修 正了写作思路,对论文的完善和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另外,导师严谨求实的 治学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高尚的人格魅力,给了我很大感触,使我终生受益。在 此,学生谨向冉老师致以最真挚的感激和最崇高的敬佩之情。 其次,我还要感谢四年来在学习和生活中所有给予我关心、支持和帮助的老师,同学 们。特别是我寝室的兄弟们,四年来我们一起学习、一起玩耍,共同度过了太多的美好时 光。我们始终是一个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集体。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在我们即将 分离的时刻,我别无他话,衷心的祝愿大家一路走好、前程似锦、一生平安幸福。 最后,感谢我的爸爸妈妈,感谢您们赐予我生命,感谢您们二十多年来对我的养育之 恩,更感谢您们不管多苦多难对我学业始终如一的理解与支持。 向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审稿和参加本论文答辩的老师致以深深的谢意。向您们说一声: 敬爱的老师,您辛苦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