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系统论文: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调查与思考 (2).doc

上传人:哈尼dd 文档编号:3975398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银行系统论文: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调查与思考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银行系统论文: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调查与思考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银行系统论文: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调查与思考 (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银行系统论文: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调查与思考 (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银行系统论文: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调查与思考 (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银行系统论文: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调查与思考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银行系统论文: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调查与思考 (2).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银行系统论文: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调查与思考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在农村信用社推广最初几年,因其使用方便快捷,贷款投放规模逐年扩张,对农村信用社增效、农户增收、农业产业调整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据对某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实施情况的调查,发现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虽然在广大农户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其发展不快、金额偏小等问题越来越突出,管理上存在漏洞,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一、存在的问题 1、存在垒大户的倾向,逐渐偏离了“小额”轨道。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采取“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管理办法。某社据此对持有贷款证的农户,核定的贷款额度根据信用等级分三档,其中级别“一般”的贷款最高金额

2、3000元,“较好”的最高金额6000元,“优秀”的最高金额10000元。在具体执行中,几乎所有申请和发放的贷款,额度均为每一档次的上限,2000元以下的极为鲜见。很显然,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在不断向“大额”方向发展。其原因:一是农户对传统农业生产的农资、农机具资金需求基本上能自给自足,而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使农户大额贷款需求日趋旺盛,贷款用途也趋于多样化,农户投资于水电、从事专业种养、运输等方面的资金需求较大。二是农村信用社人力匮乏,造成小额贷款申请大量积压。每年在小额农户贷款申请旺季,因人手有限,该社只能优先选择大额的审查放贷,通常要积压四分之一的贷款申请报告来不及审查。三是贷款金额小,笔数多

3、,收贷收息手续繁锁。据统计,该社每季度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利息清单在800张以上,占全部贷款收息清单的60%,而贷款余额占比保持在12%左右。小额贷款规模一旦扩大,管理成本亦随之跟进。四是客户分散,管理、服务方式特殊,运用科学技术难度大,信贷管理电子化建设跟不上。五是政府更热衷于“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过多地关注基础设施建设和大额项目贷款,把目光瞄准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对农户贷款投入再多,也很少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农村信用社在政府的地位很难显现。综合以上因素,农村信用社对小额贷款的发放及管理存在抵触情绪,小额贷款的授信额度有逐步膨胀的趋势。 2、贷款期限与生产经营周期不同步,增加了

4、贷款风险隐患,不良贷款趋升。一是随着农村经济发展的多元化,农村个体户的经营范围、经营规模逐渐扩大,生产经营周期普遍较长。如农村种养业一般属于滚动开发,比较典型的有水果种植、牲猪养殖,一方面受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性质约束,以及农村信用社中长期贷款比例的控制,借款人只能取得短期借款,另一方面在一个营业周期以后,借款人很难以利润来偿还全部的贷款本金,往往要在几个经营周期内逐步偿还,造成贷款本金逾期或者拖欠,使得短期贷款长期化。二是农村信用社的信贷政策松紧程度不一,存在时间差别、地域差别。部分借款人生产经营正常,也能按规定支付利息,偿还本金本不是难事,但因担心再申请贷款会困难重重,往往是一经取得贷款,就

5、反复周转使用,拖延还款期限,使得正常贷款不良化。 3、信贷管理鞭长莫及,导致冒名贷款盛行,以及对某些逃赖债行为无能为力。一方面,受人力及地域的限制,信用社对农户贷款的管理基本上依赖聘请的信贷协管员。信贷协管员承担的职责主要是对优良客户、优良贷款项目的推荐,依据收贷收息金额提取手续费,很难摆脱片面追求自身利益的局限。又因信贷协管员人数少、管辖范围宽,自然难以全面执行严格有效的信贷管理,一些农户遗失、转让、出借贷款证,导致冒名贷款的现象抬头,多头贷款也日渐盛行。而农村信用社对于农户之间刻意串通冒名贷款的现象难以察觉,通常是听其言而不能观其行,无从、无力调查而予以吊销贷款证,从而引发信贷风险。另一方

6、面,不少贷款农户外出务工,人员遍布全国,踪迹难定,对这种贷户的收贷收息采取追踪措施,其信贷管理成本和难度显而易见,且往往是得不偿失,因而很多只好放弃,这也为恶意逃赖债之人提供了可乘之机。 4、信用评定及调整上的困难,使贷款证推广、更换工作长期处于停滞阶段。对试点信用村的农户而言,农户信用等级的评定,使农户手中拥有了一本来之不易的贷款证,凭借身份证、贷款证、社员证,随时可以取得一定数额的信贷支持,从而激励这些农户想方设法寻求致富之路。但因信用评定工作程序复杂,操作难度大,运行成本高,这一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从已评定的情况看,贷款证有效期为三年,而信用等级和贷款证于2002年一次性评定核发,此

7、后没有再对其他村进行信用评定和颁发贷款证,致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推广工作失去连续性,也就无法在更大范围内普及,贷款证的作用也趋于弱化。在现阶段,农村信用社对于无贷款证的农户,经考查只要符合贷款条件仍可以取得贷款。这种现状一方面使当时未及时评级的农户失去了评级的机会,另一方面贷款证到期后,信用社不能及时办理换证手续,造成贷款证过期的现象。信用社未能对持有贷款证的农户实施资信年检,没有根据其信用状况的变化及时调整信用等级,导致农户信用等级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不真实、准确,同时忽视、容忍了不守信用的行为。 5、机构延伸与效益矛盾难以协调一致,农村偏远地区金融服务缺位。从该社机构分布看,7个网点中,大部

8、分集中于城镇,一个分社地处农村,一个分社处于县城城郊,而且只有两个点办理贷款业务。而该社辖区面积方圆271平方公里,很多农户需要不远几十里、上百里进城存、取、贷款。这些年信用站全部撤并,分社机构也不断收缩,使金融服务存在很大的盲区,农民金融意识减弱,渐渐淡漠了金融需求。据信贷员反映,某乡没有聘请信贷协管员,也未发现该乡农户上门告贷的情况。而从机构效益考察,该社7个机构中有两个机构是亏损的,因而从目前看,该社不但没有拉长战线的意愿,反而更盼望能撤消这两个机构以创造更大的效益。金融服务缺位,一方面延缓了农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为民间融资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导致资金体外循环加剧,在民间借贷管理缺失的

9、情况下,容易滋生各种矛盾。 二、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1、深入开展增资扩股工作,明晰产权关系。抓住改革机遇,广泛吸纳农户入股成为社员。允许降低入股起点,鼓励农户涌跃入股,提高农户入股比例,使广大农户成为信用社名符其实的主人,进一步扩大渗透力和影响面。大力吸收关心信用社发展、责任心强、讲信誉的农户入股,加强产权约束。 2、加强对农户贷款的社会管理和监督。以“金融创安”活动为契机,加强与政府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取得政府的理解、大力支持和帮助,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发动、联合各级农村组织,依靠基层政府和社员,对农户资信实行持续评估、跟踪管理,建立信用评定长效机制,加快贷款证的核发频率,

10、积极创建信用村镇。对有转移用途、冒名贷款、多头贷款的,群众可以举报,一经查实予以公布,并吊销其贷款证。 3、深入研究适合农户贷款管理的风险管理制度,强化人员素质建设。壮大信贷人员队伍,选择群众威信高、责任心强、信誉好的村民作为“信贷协管员”,掌握农户资信状况,发挥支农联络作用。加强对信贷员的管理和培训,完善激励与约束,充分调动其工作动力,在促进信贷员积极发放贷款的同时,提高风险管理的自觉性,消除风险管理的漏洞,实现服务与风险管理的有机结合。信贷员要跳离机构设置的硬约束,拉长服务战线,拓宽服务领域,及时了解农户的经营状况和需求,将金融支农服务引向深入。 4、调整信贷策略和方向,完善信贷政策。针对

11、“三农”经济发展现状和趋势,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将农户贷款置于主体地位,大力促成农业产业化、多元化,发挥农户贷款的支农作用。结合农村种养业及其他个体私营企业生产经营周期、资金需求量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贷款种类和贷款期限,适当加大授信额度,逐步提高小额农贷的金额起点,扩大使用范围,充分发挥贷款证的引导和正向激励效应,加大支农扶持力度,增强农户经济实力,促进农村经济良性循环,有效防范信用风险。 5、加大科技投入和开发力度,改善信贷电子化管理手段。加快金融电子化网络建设,建立贷款业务核算系统和农户贷款档案管理信息系统,提高工作效率,延伸管理内容。在实现日常贷款业务电子处理的基础上,录入农户贷款的各种信息,并可以联网查询、监督,为农户信用评估和信贷风险控制提供依据,杜绝多头贷款,减少贷款风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