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论文试论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对当代的影响.doc

上传人:爱问知识人 文档编号:3976277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论文试论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对当代的影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马克思主义论文试论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对当代的影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马克思主义论文试论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对当代的影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马克思主义论文试论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对当代的影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论文试论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对当代的影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论文试论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对当代的影响.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试论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对当代的影响 试论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对当代的影响张鹏摘要: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使世界经济面临巨大压力,至今仍是国际关注热点。也使人们看到,经济全球化在给世界各国带来共同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深刻的挑战。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市场”的理论对于我们今天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依然有着很强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世界市场;经济全球化;生产方式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7-284-02在共产党宣言中曾提到“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

2、。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马克思在当时就已经看到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导致资产阶级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通过武力的、政治的、经济的方式将世界各国纳入到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当中来,形成一个世界性的市场。可以说马克思、恩格斯在当时他们那个年代就已经高屋建瓴的预示到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同时进行。他们当时论断,放在在当代世界仍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特别是在当代中国,指导着我们如何以正确的态度和举措来应对经济全球化以及由此和衍生的全球金融危机。 在今天的语境下,我们在经济全球化前并不加以“资本主义”四个字,因为从改革开放起,我们就已经自觉

3、地、主动地融入到经济全球化这一世界性的潮流当中来了。而且,随着我们治国理念的不断进步,从某种意义上讲,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其发展要受市场力量、市场经济规律的支配。凡事具有两重性,经济全球化也不例外,它在带给各国利益的同时也对其造成巨大的冲击,此次的全球金融危机可见一斑。由于市场机制从来就有两面性,即:利益和风险并存,机会与挑战同在;同时在全球化过程中,由于世界各国相互联系不断加强,彼此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作用加强,使得本国原先固有的传统事物被逐渐改变。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得世界经济面临巨大压力,在压力面前世界各国不断加强对话,以合作的态度来共同应对危机

4、。 根据马克思唯物主义原理,经济本身并不是孤立的,它是与政治、文化、宗教等社会各个事物紧密相关的。因此,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由于世界各国之间的日益紧密的经济联系与交往,使得彼此之间的经济联系也逐渐扩展到政治、文化等层面,各国政治、文化也受到了彼此之间不同程度的影响与渗透。譬如,格鲁吉亚的“玫瑰革命”、乌克兰的“橙色革命”、吉尔吉斯坦的“天鹅绒革命”等发生在独联体国家的颜色革命,客观上虽然这些国家的一系列的政治突变是受到了一些西方国家的干预。但也不能不说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苏联解体分裂出来的这些小国,在政治、文化等方面日益受到了西方国家的影响,在这些国家内部,很多人民都开始接受西方式的所谓的

5、“民主政治”,从而导致了这些国家的政局不稳,出现了“人民革命”的情况。这正如前面所提到,经济全球化本身是一把双刃剑,而受这一过程的影响,各国之间的政治交往、文化交流等等也出现了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局面。这种局面的出现,一方面促进了各国的政治发展、文化繁荣,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一些国家的政治发展出现了波动,国内形势混乱;文化产业受到了剧烈冲击,在一些国家有着悠久传统历史的民族文化在强式的流行文化的冲击下,也面临着日益凋零的威胁。 为此我们要深入研究共产党宣言中关于世界市场的论断以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理论,并联系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实际和时代特征,运用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科学观点力求对经

6、济全球化对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如何正确应对作出科学的理论解释。总体来讲,经济全球化“双刃剑”作用主要在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一、经济共产党宣言中提到“不管反动派怎样惋惜,资产阶级还是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从资本主义向全球扩张那一刻起,许多古老的民族工业就在资本主义大规模生产方式的冲击下败下阵来,不断萎缩并最终消失。在资本主义时代,这一现象是进步的、发展的,因为它是以先进的生产方式代替落后的生产方

7、式,有利于促进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但在今天这里的“民族工业”不单纯是落后的象征,它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文化遗产,应该大力提倡保护;(例如曾在我国江南一带极为流行的苏州刺绣,这一行业本身已经不再适应现代化大工业的发展,但其作为一种民族文化遗产是应该受到保护的)它也可以被理解为一个民族国家的象征和形象展示,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特别需要有一个自己的民族工业来掌控国计民生,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 金融危机与经济全球化密切相关。经济全球化在促进世界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也使得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在这种情境下,经济波动和危机在国与国之间的传染便成为常态的而且是不可避

8、免的事情,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已经使得欧洲的希腊、冰岛等国濒于国家破产的境地。同时,各国经济的独立性也将面临严重威胁,国际性的跨国企业常常对投资所在国的经济政策指手画脚,以各种手段来影响这个国家的经济决策。 二、政治经济全球化的在政治方面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共产党宣言中有提到“资产阶级日甚一日地消灭生产资料、财产和人口的分散状态。它使人口密集起来,使生产资料集中起来,使财产聚集在少数人的手里。由此必然产生的结果就是政治的集中。各自独立的、几乎只有同盟关系的、各有不同利益、不同法律、不同政府、不同关税的各个地区,现在已经结合为一个拥有统一的政府、统一的法律、统一的民族阶级利益和

9、统一的关税的统一的民族。”由于经济全球化,也导致了世界一体化局面的出现。最为显著的例子便是欧盟,欧洲的经济一体化的程度在全世界位居最高。战后,由于欧洲发展经济的需要,1952年7月23日,由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为了让煤制品和钢铁产品创立了一个统一市场而发起成立了欧洲煤钢联盟。形式上,它是第一个欧洲共同体,所以在欧洲统一的历史进程中扮演关键的角色。在此后西欧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西欧各国在经济方面联系进一步加强、彼此依赖不断加深,而横跨在各国之间的法律、关税、语言等鸿沟却阻碍了欧洲经济的发展。为了促使欧洲经济的进一步繁荣,西欧各国取得共识在欧洲煤钢联盟的基础上成立欧盟,正日

10、益向一个统一的联邦国家发展。 但经济一体化也存在负面的政治影响,一些国家以经济全球化为借口提出了“政治全球化”,作为其全球战略的旗帜,以此来强迫发展中国家按照他们的模式的发展,甚至不惜动用武力,严重威胁到了全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三、文化“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各民族的文化交流的空前繁荣,彼此借鉴对方文化精髓,来丰富自己的民族文化。但在整个文化交流过程中,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等在文化方面也出现了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的碰撞,而其结果总是强势文化战胜

11、弱势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流行,产生了“文化霸权”现象。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冷战后调整战略,推行文化扩张,建构文化霸权,力图把非西方文化纳入自己的文化体系。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重建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他的“文明冲突论”。 认为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主要表现为西方基督教文明与东方儒家文明、伊斯兰文明之间的冲突。 四、结语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一个不可阻挡的潮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它对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透过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人们看到了经济全球化的

12、复杂性和应对不当可能产生的破坏性。尽管人们对经济全球化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争论,但有一点已为大家所公认,即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应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上面,我们不可能自绝于经济全球化这一世界性的浪潮,而是以积极的姿态融入其中,敢于接受挑战,不断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发展民族经济、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复兴中华传统文化。马克思、恩格斯早在两百多年前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在今天,他们关于“世界市场”的理论仍然具有强烈的指导意义。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学者关于世界市场的理论和思想,从中领会深刻科学内涵,制定出科学的理论、战略、对策来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注

13、释:这句话中的“文学”(Literatur)一词是指科学、艺术、哲学、等等方面的书面著作。 参考文献: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上接第283页)镇压后,沙皇政府的民族政策趋于残酷,当时俄内务部部长瓦卢耶夫鼓吹:“只有俄语有权存在,以前、现在、将来都不会有任何少数民族的语言。”对少数民族语言的歧视意味着传统的俄罗斯的民族政策发生了很大的转变。1853年,亚历山大二世开始公然鼓吹大俄罗斯主义,认为俄罗斯民族是优秀的民族。恶意挑拨俄罗斯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加深了民族间敌对情绪,分化了俄国各民族人民,以致埋下了深深的民族矛盾的根源。 19世纪末,一些调查者们编写了一份俄罗

14、斯帝国族群清单,据这个清单记载,当时在俄罗斯居住着140个族群。20世纪初民族矛盾尤为激化,民族政策转向极端,对专制不满的情绪日益高涨,而沙皇政府企图将这些不满情绪的根源都推到异族人头上,说国内紧张局势是少数民族造成的,不允许少数民族成员进入国家杜马,还多次镇压少数民族,主要针对犹太人进行了大清洗,开始了排犹运动。1905年俄国爆发了大规模的民主革命,沙皇政权继续宣扬大俄罗斯沙文主义,以为可以借助大俄罗斯主义者来阻止革命运动,但事实恰恰相反。1905年国家杜马选举法规定:“波兰省、乌拉尔区、茨冈区、突厥斯坦、哈萨克省和当地异族人参加国家杜马选举依照特别法。”这样将少数民族与俄罗斯族权利人为地划

15、为不平等。而第6条直接禁止“流浪族群”参加选举。1906年沙俄出版了国家根本法,该法规定:“俄罗斯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国家。俄语是全国通用的语言,军队中必须使用俄语。在国家和社会机关使用地方语由特别法规定。”再一次在语言权利方面限制少数民族。1910年国家杜马通过了全帝国立法纲要,在该法中取消了原芬兰自治区的一切权利,将其归沙俄国家所有。 专制的膨胀和矛盾的激化愈演愈烈,社会民主党人和后来的布尔什维克党人在这种条件下形成了自己的主要立场:赋予少数民族民族自决的权利,直到从国家分离出去并成立独立的主权国家;少数民族和族群自由发展的权利。这些思想很快拉近了人民,但唤醒人民的与其说是社会民主党人的学说,不如说是残酷的社会现实本身。 从社会发展史来看,少数民族是处于受歧视、被压迫的地位,少数民族的生存权和政治权利受到了剥夺和严重的威胁,只要存在封建专制制度,就谈不上各民族间真正的平等和权利。沙皇俄国在帝国后期民族政策的改观看似偶然,仿佛是沙皇和个别大俄罗斯主义者的个人行为,实际是历史的必然。正因如此,广大群众包括少数民族才会奋起争取。真正意义上的少数民族权利及其保障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无疑是处于缺失状态的。 注释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