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课堂对话中的话题设计艺术例谈.doc

上传人:爱问知识人 文档编号:3977271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6.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课堂对话中的话题设计艺术例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课堂对话中的话题设计艺术例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课堂对话中的话题设计艺术例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课堂对话中的话题设计艺术例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课堂对话中的话题设计艺术例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课堂对话中的话题设计艺术例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课堂对话中的话题设计艺术例谈.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课堂对话中的话题设计艺术例谈【摘要】阅读教学是师生以文本为中心展开的多边对话的过程。阅读课堂中的对话不能只是单一形式孤立展开的简单对话,而应该形成多重形式交织的多层次立体的对话网络。问题或话题是对话的起点与焦点,更是对话网络形成与展开的动力源泉。不过,我们应当慎用问题式对话,重用话题式对话。受话题作文的启发,话题设计通常包含话题背景、对话话题、对话要求等三段式结构。具体教学时可以根据教学文本、学生兴趣点、课堂生成等因素来设计话题。话题设计还应注意话题系统性、出题时机、出题方式等方面。【关键词】阅读教学 对话艺术 话题阅读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对话是其主要活动方式。在对话中,学生的语言能力会

2、得到有效训练并大幅提高;在对话中,学生的人格精神会得到充分滋养并逐步完善。阅读教学更是教师、学生、文本三主体多边对话的过程。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是教师在感悟教学文本中把握大纲精神、领会编者意图、明确教学重难点、设计教学方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学生带着原有的经验自主地感悟文本,获得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和感悟;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是教师以一个成年人的阅读视界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和帮助的过程,是垂直性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是具有相似知识经验的同伴之间展开的水平性对话的过程。不管是哪种形式的对话,都以学生的精神成长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课堂中的对话不能只是单一形式孤立展开的简单对话,而应该形成多重形式交织的

3、多层次立体的对话网络。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可以是对话的第一层次,属于学与教的初始解读状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可以是对话的第二层次,属于教与学的互动提升阶段。垂直性对话与水平性对话交织,第一层次对话与第二层次对话螺旋式循环上升,形成阅读课堂的对话网络。这种多重、多层次的对话网络所形成的对话磁场能够使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到极致,实现阅读教学个性化解读的目标。阅读课堂中的对话总是从一定的问题或话题开始,并依靠一定的问题或话题来推动的。问题或话题是对话的起点和焦点,更是对话网络形成与展开的驱动力。在具体教学中,我们无法否认高质量的问题在对话网络形成中所起的推动作用,但那些过于零碎、肤浅的问题却很容易

4、形成单纯“传球式”的垂直性对话。学生向老师提出问题,是为了索取“标准答案”;老师向学生提出问题,是要测试学生的理解离“标准答案”有多远。这种被动狭隘的填鸭式对话,与“对话”精神是相违背的。而话题却只是规定了对话的中心或方向,包含有丰富的内容和诸多可能性解答,存在巨大的想像和思维空间,是课堂对话天然的动力源泉。例如苏教版必修一第三专题中想北平和我心归去两篇散文,都表达了身处他乡的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想北平是身处青岛的老舍对北平的念想,我心归去是身处法国的韩少功对祖国的眷念。具体体会作者浸透于字里行间的乡思是这两篇文章的重点,我们可以将两篇文章合起来教学。想北平可以设计以下问题来展开对话:作者对北

5、平怀着什么样的感情?为什么这样爱北平?爱北平的什么?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作者对北平的爱?我心归去可以设计以下问题:在法国这样好的条件,作者为什么还如此归心似箭?哪些语词可以看出作者的归心似箭?这些问题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课堂展开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但是,由于问题设计本身存在的缺陷,学生的思维、相互的对话便往往只停留于“什么”、“哪些”、“为什么”等表层的关键词上,似乎回答了这些疑问便已经完成任务,而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自由地向问题的纵深挺进。如果将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设计成话题,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想北平可以让学生讨论这样的话题:句句北平情;我心归去可以让学生谈论这样的话题:字字

6、归去心。这两个话题本身包含了很多未知的悬念,既能够让学生围绕着话题自己设计疑问、解答疑问,也可以激发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在文本词句中探求答案,感受作者的乡思之情。在围绕话题展开对话的过程中,学生寻找到的词句可能只是与学生的经验感受有关,学生感受到的情感可能都与学生的个性喜好有关,但却都是个性化阅读的关键,能够使学生在与教师的对话中,在与同伴的对话中,产生无限的思想的交流和情感的碰撞,将阅读课堂的对话逐步引向深入深刻,达到对故乡本质的理解。因此,我们应该慎用问题式对话,而重用话题式对话。一、话题设计的基本原则1话题设计要源于对话文本。话题只有充分尊重文本并以此为依据,才能促使学生在充分感悟文本的

7、基础上探求答案,从而推动阅读课堂展开各种形式的对话。2话题设计要激发对话兴趣。话题如果能够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和文本自身存在的趣味性出发,就能使学生兴味盎然地展开各种形式的对话。3话题设计要提供对话空间。设计话题应该考虑话题延伸的诸多可能性,不同的学生都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开展与文本、与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不断产生灵感的火花、思维的碰撞。4话题设计要提升对话精神。设计话题要能够充分挖掘文本中具有智慧或人性闪光的人文内涵,能够激发学生在精神上产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内在感悟和求知欲望,从而提升阅读课堂的精神境界。例如苏教版必修二祝福一文,学生通过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了解到祥林嫂

8、一生悲惨的遭际,感受到祥林嫂备受煎药的精神苦痛。祥林嫂具体怎么死,文中没有具体明讲,只是借着伙计的话说她是“凶死的”。学生有疑问,也很想解开这个谜。故事中涉及到的人物都与祥林嫂的死有一定的联系:她的婆婆对祥林嫂先绑后卖嫂;鲁四老爷说她“伤风败俗”“不干不净”,不让她参加祭祀;鲁四婶只把她当作劳动工具;柳妈要她“索性撞一个死”,拿地狱来吓唬她;短工“简单”地“淡淡地”谈论她的死;“我”敷衍对待祥林嫂的乞讨和有关“鬼魂”的问话。解开这个谜就能让学生认识祥林嫂所处的社会环境。于是,笔者设计了这么一个话题:抓出害死祥林嫂的凶手。面对这个话题,学生可以从自身经验和阅读感受出发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在与文本

9、的对话中找到很多具体的依据,也可以在与同学的辩论中相互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也可以在观照其他同学的观点中发现自身的问题,还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各种对话形式交织的对话网络,学生会深刻认识到祥林嫂所处社会环境的冷酷无情,进而领悟到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达到对小说主题的深刻理解。二、话题设计的三段式结构话题作文因为话题宽泛、题目自拟、文体不限等特点使高考作文获得了更自由的空间而在一段时间内受到老师和学生的欢迎。一般来说,话题作文由三部分组成,先引用背景,再引出话题,最后提出要求。受此启发,阅读课堂对话的话题也可以设计成以下“三段式”结构:话题背景、对话话题、对话要求。话

10、题背景揭示话题出现的背景材料;对话话题揭示话题名称,提出对话的焦点;对话要求则具体限制对话范围,分条指明对话的过程和任务,推动形成课堂对话网络。例如人教版第六册宝玉挨打一课,为了让学生领悟到这场“父与子”矛盾的实质和贾宝玉叛逆性格形成的深层原因,笔者设计了以下话题。(1)话题背景:贾政望子成龙是爱,王夫人棍棒下抢救儿子是爱,贾母怒斥贾政救下孙子也是爱。充满爱的家庭却演绎着“打”的悲剧,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这一家子的爱。(2)对话话题:三人之爱(3)对话要求:默读课文第七至第九自然段,在文中圈点勾画;自选角度,以课文中的语句为依据分析贾政之、王夫人之爱和贾母之爱;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言之有据。

11、在这一结构中,“话题背景”并非可有可无,它为话题的出现提供了很多信息铺垫:一能揭示话题的来源;二能对话题进行初始化界定;三能指明对话的方向;四能激发学生对话的兴趣。“对话要求”的作用也很大,它具体指明对话的步骤、内容和要求,是学生顺利开展对话的引导者和推动者。一般来说,要求越具体、操作性越强,对课堂对话的引导推动作用便越大。 “三人之爱”这一话题的第一个要求是让学生与文本之间展开对话,深入感悟文本,第二个要求是限制对话的角度,也是向学生指明对话展开的方向,第三个要求是让学生与学生之间进一步展开对话。三、话题设计的基本方法1根据教学文本设计话题教师通过与教学文本对话,根据文本特点、教学目标、教学

12、重难点等因素设计一系列话题。这种方法从教学文本出发,设计的话题富有针对性和系统性,最常用到。例如苏教版必修二听听那冷雨一课。这是一篇诗化散文,余光中打破了许多散文语言的常规,完全循着他的才情诗情写作,运用大量的诗化语言,隽永含蓄,意味深长。学生读余光中的散文,感觉唯美却难以理解其中的“文化乡愁”。为此,笔者设计了以下话题。(1)话题背景:在蒋捷的词中听雨,在王禹偁的竹楼听雨,在大陆瓦屋听雨,在日式古屋听雨听雨中总有一些东西与中国有关。(2)对话话题:听雨中的中国元素(3)对话要求:默读课文第五至第九段;在文中圈点记号;透过文本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在小组中有理有据地交流看法。围绕这一话题,让学生

13、在对话中领会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深依恋与赞美之情深刻理解散文的主题。这一话题从教学文本出发,为破解教学重难点而设计。2根据学生兴趣点设计话题教师课前布置预习任务,并收集学生感兴趣的一些问题,然后从中选择一些普遍典型的问题设计话题。这是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出发设计话题,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能够极大调动学生课堂对话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人教版第六册宝玉挨打一课,课前收集学生初步感知文本后的疑问,发现了学生的一个兴趣点:薛宝钗和林黛玉对贾宝玉的情感。据此,笔者设计了以下话题。(1)话题背景:宝玉挨打后,袭人悉心照料,薛宝钗前去探望,林黛玉也前去探望。她们对宝玉情意绵绵(2)对话话题:情系宝玉(3)对话

14、要求:分角色朗读课文第十二至第十五自然段,领会课文内容;结合袭人、薛宝钗、林黛玉的言行举止分析她们对宝玉的“情”;在小组中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围绕这一话题展开对话,学生兴趣十足,对话气氛热烈。3根据课堂生成设计话题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学生、文本、媒体等课堂资源的相互作用会生发一些新的教学资源,教师有时可以根据课堂资源的变化临时设计一些话题。这种方法具有随机性,需要教师有随机应变的能力,一旦发现可用的教学资源能够及时更改教学设计。例如人教版第六册抄检大观园一课,笔者在课堂上发现有些学生对抄检出的一份情书很有兴致,欲罢不能,就抓住这一时机,口头设计了以下话题。(1)话题背景:抄检大观园的最大“

15、收获”是从二小姐迎春的丫环司棋箱子里搜出了爱情证据小厮潘又安写给她的一份情书。(2)对话话题:我看司棋的恋爱(3)对话要求:默读课文第九段; 从文中找出司棋恋爱的证据; 从文中找出司棋的表现; 结合那个环境评价司棋的恋爱; 有理有据地交流看法。尽管这是根据课堂现场资源生成话题,却能够让学生在对话中认识到古代社会底层奴隶的真情和封建社会压抑自由恋爱的反动面目。这是话题设计的三种方法,要求我们在具体教学时重点考虑教学文本、学生兴趣和课堂生成等因素,使我们设计的话题在阅读课堂中能够推动对话网络的形成与展开,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主体性,真正实现阅读教学个性化解读的目标。三、话题设计还应注意的问题

16、1设计话题要形成系统。阅读课堂中的多个话题不应是孤立、无序的,而应努力设计成为一个系统。话题与话题之间要么层层深入,要么多角度铺开,能够体现阅读教学的目标和任务的实现过程。例如听听那冷雨一文,笔者前后设计了“心中永远的牵挂”和“听雨中的中国元素”两个话题,前者是让学生领会作者对祖国故乡的眷恋之情,后者是让学生体悟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依恋和赞美之情,两个话题递进深入,自成系统,不仅能够推动课堂对话向纵深发展,也引领着学生不断深入地理解散文的主题。2设计话题的出题时机。好的出题时机应该是在学生对某个问题的兴趣最浓烈的时候,在学生对某个话题想探个究竟的时候,在学生渴望与同伴对话的时候。教师在出题前要

17、设计一定的过渡与铺垫,这些铺垫要么能够激发学生对话的兴趣,要么能够引发学生对话的悬念,要么为学生提供进一步对话所必备的知识。例如祝福一文,笔者在出示话题“抓出害死祥林嫂的凶手”之前,先要让学生梳理祥林嫂故事,同情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并设置有关祥林嫂“死因”的悬念与疑点,为学生进一步顺利地围绕话题展开对话作好必要的知识准备,蓄足必要的情感动力。3出题方式要形式多样。话题可以在一个故事情境或者语言情境中提出,以情动人,激发进一步对话的激情;也可以在学生互动交流中提出,以事启人,获得进一步探究的灵感;还可以在一定的理性感召中提出,以理晓人,产生进一步思考的力量。这些,都需要教师精心安排设计。例如宝玉挨打一文,笔者设计了 “潜流暗滚中的父与子”、“三人之爱”、“情系宝玉”三个话题。第一个话题是在引用并阐述文艺评论家吴功正先生的“情节三态”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晓之以理;第二个话题是在梳理情节设疑解疑的互动交流中提出,启之以事;第三个话题是在情意绵绵的语言表述中提出,动之以情。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