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楼大厦GSM网络信号的优化实现毕业设计论文.doc

上传人:韩长文 文档编号:3977304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1.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楼大厦GSM网络信号的优化实现毕业设计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高楼大厦GSM网络信号的优化实现毕业设计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高楼大厦GSM网络信号的优化实现毕业设计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高楼大厦GSM网络信号的优化实现毕业设计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高楼大厦GSM网络信号的优化实现毕业设计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楼大厦GSM网络信号的优化实现毕业设计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楼大厦GSM网络信号的优化实现毕业设计论文.doc(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毕 业 论 文(设 计) 中文题目:中文题目: 高楼大厦高楼大厦 GSMGSM 网络信号的优化实现网络信号的优化实现 英文英文题题目:目:Tall buildings GSM network signal optimized realization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 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 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 获得 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

2、料。对本研究 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 示了谢意。 作 者 签 名: 日 期: 指导教师签名: 日 期: 使用授权说明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 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 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 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 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 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 日 期: 摘要摘要 移动通信的网络覆盖、容量、质量是运营商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网络覆盖、 网络容量、

3、网络质量从根本上体现了移动网络的服务水平,是所有移动网络优化的主 题。本文通过分析高楼大厦 GSM 网络出现的问题,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实现对高楼大 厦 GSM 网络的优化. 关键词关键词 GSM 网络优化 干扰 Abstact The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coverage、capacitance and quality which are key factors of an advantage in competitions for businessmen of mobile communication.The network coverage、cap

4、acitance and quality exemplify communications level of service which are theme to all communication network optimizations.In this case,This artical introducesTall buildings GSM network signal and analysising the interior network coverage problem to propose solutions to programs caused by wireless si

5、gnals decline and interference etc. interior and outside. KEY WORDS 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optimization interfere 目录目录 1 1 前言前言 1 2 2 GSMGSM 网络优化的概述网络优化的概述 2 2.1 网络优化的概念.2 2.2 网络优化工作的主要内容2 2.3 GSM 网络优化流程3 2.4 网络优化方法3 3 3 中区大厦室内信号的特点中区大厦室内信号的特点 5 3.1“盲区”区域.5 3.2“乒乓效应”区域.6 3.3“

6、孤岛效应”区域.6 4 4 解决中区大厦室内覆盖的方法解决中区大厦室内覆盖的方法 7 4.1 覆盖方案.7 4.2 基站的小区参数设置.10 5 5 中区大厦覆盖系统的优化过程中区大厦覆盖系统的优化过程 12 5.1 掉话分析12 5.1.1 问题描述12 5.1.2 解决措施13 5.2 相邻小区.15 6 6 结述语结述语15 致谢致谢16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6 英文摘要英文摘要17 1 1 1 前言前言 GSM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是由欧洲主要电信运营者和制造厂家组成的标准化委员会 设计出来的,它是在蜂窝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随着移动通信的普及,GSM 系统 已经成为最成熟的第二代移动通信

7、系统,全球绝大多数移动运营商都采用了这种系统。 到 2005 年 3 月 GSM 网络已经覆盖 200 多个国家,总用户已超过 10 亿,占全球移动通 信总用户的 80%以上。 在 GSM 蜂窝制式网络中,高层建筑物室内 GSM 网络信号杂乱,干扰严重,通话 质量差是其普遍现象。在建网初期,由于用户话务密度低,频率复用次数少,频率受 干扰程度较小,因此,该现象被最大程度弱化。随着话务密度的提高,无线网络的不 断扩大、用户期望值的上升及网络竞争形势日趋严峻,该现象将导致日益增多的网络 投诉。在一些高层建筑物的低层,基站信号通常较弱,存在部分盲区;在大多数的地 下建筑,如地下停车场、地下商场、地铁

8、、隧道等场所,通常都是盲区。在大中城市 的中心区 ,基站密度都比较大,平均站距小于,所以通常进入室内的信号通常 比较杂乱、不稳定。特别是在一些没有完全封闭的高层建筑的中、高层,进入室内的 信号非常杂乱,近处基站的信号、远处基站的信号通过直射、折射、反射、 绕射等方 式进入室内,信号忽强忽弱不稳定,同频、邻频干扰严重。手机在这种环境下使用, 未通话时,小区重选频繁,通话过程中频繁切换,话音质量差,掉话现象严重。移动 通信用户在室内的通信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和限制。 在本文中,先对 GSM 网络优化进行总体概述,然后对中区大厦 GSM 室内网络覆盖 系统做大致的介绍,在通过中区大厦 GSM 室内网络

9、覆盖系统出现的问题提出实现 GSM 网 络优化的方法. 2 2 2 GSMGSM 网络优化的概述网络优化的概述 2.12.1 网络优化的概念网络优化的概念 移动通信是至少有一方处于移动状态下进行通信的方式,所以移动通信网络的维 护与优化和固定电话网络的维护与优化之间的差别是很大的。最大的区别是移动通信 网的条件会不断发生变化,如周围环境、话务量分布等。 网络优化,就是对整个网络的资源根据需求和发展的情况进行调配,达到合理的 运用。GSM 网络优化是指对正式投入运行的网络进行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找出影响 网络运行质量的原因,并且通过对系统参数的调整和对系统设备配置的调整等技术手 段,使网络达到最

10、佳运行状态,使现有的网络资源获得最佳效益,提高网络的平均服 务质量,即最佳的覆盖;满意的信号强度以及最佳的通话音质和最低的掉话率等, 同时也对网 络今后的维护及规划建设提出合理建议。 网络优化的基本目标是提高或保持网络的质量,而网络质量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 的结果,随着优化工作的深入开展和优化技术的提高,优化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从 不同的角度来看,优化的目的则有所不同。从网络角度来看,主要是提高网络的服务 质量和尽可能减少运营成本;从企业角度来看,主要是创造竞争优势和降低成本。归 根结底,网络优化是为市场服务的,因此网络优化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用户的满意度, 使企业利益最大化。 2.22.2 网络优

11、化工作的主要内容网络优化工作的主要内容 网络优化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设备排障:发现并排除一些影响网络性能的设备故障。 提高网络运行指标:无线接通率、阻塞率、掉话率、切换成功率、话音接通率 等。 提高话音服务质量。 话务均衡:G 网和 D 网之间、G 网内各小区之间、D 网内各小区之间的话务均 衡。 网络负荷均衡:信令负荷均衡、设备负荷均衡、链路负荷均衡等。 3 合理调整网络资源,疏通网络中的一些瓶颈,增加网络容量(包括对突发性大 话务量的支持) 。 提高设备利用率:提高频谱利用率、每信道话务量等。 减少线路投资:合理安排有线链路,路由调整等。 建立和维护长期的网络优化工作平台,建立和

12、维护网络优化档案。 2.32.3 GSMGSM 网络优化流程网络优化流程 GSM 无线网络优化是一个闭环的处理流程(如图 1) ,循环往复,不断提高。随着 近两年优化工作的不断深入,各分公司的优化工作实际上已进入一个较深层次的分析 优化阶段。即在保证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的基础上,采取种种措施,解决网络存在 的局部缺陷,最终达到无线覆盖全面无缝隙、接通率高、通话持续、话音清晰且不失 真,保证网络容量满足用户高速发展 GSM 无线网络优化策略 图 1 2.4 网络优化方法 网络优化常用方法如下: 1. CQT 测试(CQT,Call Qually Test) CQT 测试是在城市中选择多个测试点,

13、在每个点进行一定数量的呼叫,通过呼 叫接通情况及测试者对通话质量的评估,分析网络运行的质量和存在的问题。 2路测(DT,Drive Test) DT 测试是指借助测试软件、测试手机、电子地图、GPRS 及测试车辆等工具,沿 4 特定路线进行无线网络参数和话音质量测定的测试形式,然后通过分析处理软件对测 试数据进行分析,对网络进行评估和问题查找分析。 DT 测试包括使用无线测试仪表对无线信号强度、越区切换位置、越区切换电平等 参数进行测量以及在移动环境中使用测试手机沿线进行全程拨打测试,通过所得无线 参数以及呼叫接通情况和测试者对通话质量的评估,为网络规划、网络工程建设以及 网络运行部门提供较为

14、完备的网络覆盖情况参考,同时也为网络运行情况分析提供较 为充分的数据基础。 3. 跟踪法 对网络 A、Abis、Um 等各个接口的信令进行跟踪收集,可以了解整个通信流程, 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和解决。 4. TOP10 分析法 采用 TOP10 法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可以较为容易地把各项数据关联起来,发现 规律,找出问题。在日常优化工作中,每阶段对 10 个性能最差的小区进行优化处理可 有效地提高网络整体性能目标。 5. 网络模拟法 实际运行中网络的质量(反映各小区 RF、BSC 等参数的配置水平) ,可通过多种手 段进行评估,如路测、OMC 性能统计等。但规划中的网络质

15、量则难以评估,因为规划 报告(如覆盖干扰报告)给出的是宏观的统计数据。另外,网络优化过程中的优化效 果,只能通过上网实际运行来验证,这就存在较大的风险。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手 段。在网络规划阶段(未建网)或网络优化阶段(网络已运行)对网络各个小区的 RF、BSC 等参数的配置水平进行评估,这就是网络模拟。 在网络规划或优化阶段,根据小区参数及 BSC 参数构造出设计参数对应的虚拟网 络,模拟手机在网络中行走(即路测) ,考察其切换、重选等情况,给出设计分析报告, 据此规划工程师给出 RF 参数、BSC 参数调整的建议。应用于网络规划中,可使规划结 果更令人满意;应用于网络优化中,则可大幅度地降

16、低网络优化的风险及费用(因为 在实际调整前可在计算机上进行模拟以确定优化方案) 。 3 3 中区大厦室内信号的特点中区大厦室内信号的特点 中区大厦是一座 32 层高的高层住宅楼(图 2)。-1 层为停车场,1 层为大堂,2-3 5 层为群楼,4 层以上为住宅。由于其所处地理环境的因素,基站密度都比较大,平均 站距小于,受到干扰严重。经过测试和分析,可将其问题如下: 图图图 2 2 2 3.1“3.1“盲区盲区”区域区域 在中区大厦电梯以及部分区域由于建筑结构屏蔽的原因,网络信号无法穿透墙壁 而形成盲区。通话质量测试图如图 3 所示 图 3 弱信号质量测试 6 3.2“3.2“乒乓效应乒乓效应”

17、区域区域 中区大厦高层内大部分区域,尤其是靠窗户近室外的区域。这种地方能接收到附 近各种室外基站的信号,信号强度都差不多,且带来不同程度的同、邻频干扰,手机 在这种情况下通话时,不停地在几个小区间来回切换,且通话质量相当差。通话质量 测试图如图 4 所示 图 4 3.3“3.3“孤岛效应孤岛效应”区域区域 这些区域在中区大厦的高层,这里由外界很强的信号覆盖,但由于各种干扰的因 素造成手机根本无法解出任何一个小区的码,无法登陆上任何小区,话质量测试图如图 5 所示 7 图 5 4 4 解决中区大厦室内覆盖的方法解决中区大厦室内覆盖的方法 4.14.1 覆盖方案覆盖方案 由于中区大厦所处地理环境比

18、较复杂,基站密度都比较大,平均站距小于, 干扰严重.考虑到中区大厦客流量大,特别是高端用户多,移动公司决定在中区大厦加一 个微蜂窝,现将室内覆盖常见的两种解决方案分述如下: (1)室内射频分布方案: 利用基站(微蜂窝)输出能量。该方案是选取不同耦合比的耦合器、功分器、经 由馈线将基站(微蜂窝)信号送达建筑物内的各个区域。增加干线放大器,以补偿信 号的传输损耗,延伸覆盖面积。系统如图 6: 8 图 6:室内射频分布方案 (2)室内光纤分布系统方案 室内光纤分布方案,利用光纤传输损耗小、布线方便,适合远距离信号传输的特点, 配合基站(微蜂窝) ,可解决高层及超大型建筑物内的信号覆盖,适用于要求较高

19、的大 型高层区域建筑物(群) 、小区等场合。光纤室内信号分布系统由主机和远端机组成, 如图 7 所示 9 图 7 一般选取微蜂窝基站为信源。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其一是室外信号在室内干扰比 较严重,必须采用新的干净的频点来覆盖室内,以保证良好的网络质量;其二是基于 网络容量方面的考虑,大型建筑内往往话务量较大。 改善高话务量地区的室内信号覆 盖,基站或微蜂窝基站为信源的室内信号分布系统是最佳解决方案。构成室内分布系 统的主要设备是:馈线、室内天线、功率直放机(干线放大器)以及耦合器、功分器 等无源器件。在系统设计上主要考虑的是能量分配的问题,就是选取不同耦合比的耦 合器、功分器、经由馈线将基站(

20、微蜂窝)信号送达建筑物内的各个区域, 室内光纤分布系统的主要优点在于光纤线路损耗小,可以克服长距离馈线电缆的 大损耗问题。多应用于基站发射端与天线之间距离很长的情况下,但目前,室内光纤 分布系统建设成本还较高.经过分析,采用射频分布方案来解决中区大厦的室内覆盖, 采用一个 3 载波的爱立信 RBS2202 基站作为信号源,再利用干线上的放大设备把信 号均匀分布到大楼的每一个角落,尤其是高层采用密集分布天线的方式以获得足够强 且均匀的信号,保证在通过对基站的参数进行调整后,室内用户都能登陆到室内小区 的频点上。如图 8 所示: 10 图 8: 覆盖系统原理 4.24.2 基站的小区参数设置基站的

21、小区参数设置 室内覆盖的主要目的是使室内的手机尽可能地使用室内覆盖站的信号,避免在高 层使用信号不稳定的室外基站。因此在室内分布系统开通时,要对室内基站(或微蜂 窝)进行参数调整设置,使的室内覆盖基站在空闲及通话状态时优先级别设置得比室 外基站高。 1 手机空闲状态的控制参数 小区选择参数 C1 的算法:C1=(RXLEV-ACCMIN)-MAX(CCHPWR,0) 小区参数 C2 的算法:C2=C1+CRO 根据上面的公式算法,通过降低 ACCMIN 值和加大 CRO 值(设置时需根据实际情况) ,使得手机登陆在室内基站信号上,即使这时室内基站的信号覆盖相对室外基站信号 弱一些。 2 覆盖边

22、缘场强设定 边缘强度主要取决于接收灵敏度、衰落储备及干扰储备。在室内覆盖系统中,多 径传播现象比室外系统更突出,特别是近场区,因此,在考虑快衰落储备时应有比较 大的余量,一般取 1015dB 左右,而慢衰储备在室内系统中一般不去做太多的考虑, 11 这是由于室内移动用户移动速度缓慢,覆盖半径只有几十米左右,周围环境变化不大, 在作覆盖预测时已作为阻挡损耗计算体现在设计中。干扰储备的取定与周围环境及宏 蜂窝的频率复用模式有关,在干扰特别情况下,C/N 决定小区的覆盖,如:偏远的农 村及大型建筑物的中间部分; 因此,我们将室内干扰分为三种情况考虑: (1) 低干扰情况:宏蜂窝采用 4/12 的频率

23、复用模式,复用次数不多,所处位置室 外覆盖较差,室内覆盖部分比周围建筑物高度低,只有靠窗等地方能收到微弱的信号, 且都在-90dBm 以下;或室内系统采用专用频率及多层小区优先接入结构,干扰储备可 取较小,一般取 5dB 以下。 (2)一般干扰情况:所处位置室外覆盖较好,但室内覆盖部分较差,和周围建筑高 度相差不多,有小部分地方能收到信号,但信号都较弱,在-85dBm 以下;干扰储备可 取 510dB。 (3)高干扰情况:宏蜂窝采用 3/9 或 MRP 的频率复用模式,复用次数较多,所处位 置室外覆盖较好,室内覆盖为解决高话务或建筑物的高层部分受到来自宏蜂窝多方向 的杂乱不稳定信号的干扰,或比

24、周围建筑物高,能收到外面信号但质量较差;干扰储 备可取 10dB 以上。这时室内系统建议采用宏蜂窝没有用的频率及多层小区结构(HCS) , 在小区等级、接入电平及切换参数上设计时应加以注意。另外,覆盖边缘场强的取定 也与宏蜂窝的切换有关系,当我们要求室内话务完全在室内吸收时,室内系统应不与 宏蜂窝切换或限制切换;当室内覆盖只是作为一种补充手段时,应与宏蜂窝有正常切 换;采用直放站做信号源时,更与外部信号强度相关。当系统存在有源器件(即存在 线路放大器或有源、光纤分布系统)时,系统应考虑噪声储备 1.5-10dB,特别是光纤 分布系统。综上所述,以手机的接收灵敏度为-102dBm 计算,各种情况

25、下的覆盖边缘 强度取定如下表: 表 1 :边缘强度界定表 高质量覆盖要求 (DBM) 正常的覆盖要求 (DBM) 系 统 应 增 加 的 噪 声 储 备 (DB) 干 扰 情 况 专 用 频 率及 HCS 正 常 的 频 率 复 用 专 用 频 率及 HCS 正 常 的 频 率 复 用 存 在 线 路 放 大 器时 有 源 分 布系统 光 纤 分 布系统 低(A) -85 -80 -90 -85 5-8 5-10 10-15 中(B) -80 -75 -85 -80 5-8 5-10 10-15 高(C) -75 -70 -80 -85 5-8 5-10 10-15 参 考 取 值 -80 -

26、85 6 8 12 12 中区大厦在低层和电梯,外界信号少而且比较弱,主要解决的问题是盲区覆盖, 设定覆盖边缘场强为-85dBm;而它在高层,外界信号强而且杂乱,解决的问题是“乒 乓效应” ,根据外界信号强度,设定覆盖边缘场强为-65dBm。 5 5 中区大厦覆盖系统的优化过程中区大厦覆盖系统的优化过程 5.1 掉话分析 5.1.1 问题描述 掉话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类是在 SDCCH 信道上的话,一类是在 TCH 信道上的掉话。 SDCCH 的掉话是指在 BSC 给移动台分配了 SDCCH 信道而 TCH 信道还未分配成功期间发 生的掉话。TCH 的掉话是指在 BSC 移动台成功分配了 TCH

27、 信道后,发生的不正常掉话。 掉话产生的具体原因,观察方法及解决措施,参看下图 9。 高掉话小区 硬件 维修 传输 检查 啊 OMCR 话务统计工具、DT 测试、信令分析仪 覆盖干扰切换无 法 确 定 RXLEV 均值检验、 TA 值检 查、DT 测试 切换原因统 计、 RXQUAL 均值统计、 频谱分析仪 切换原因 统计、与 各邻小区 的切换成 功率 信令追踪 参数 修改 啊 功率调整 天线调整 增加基站 限制 TA 频点调整 BSIC 调 整覆盖调 整 检查邻小区故障、 检查邻小区定义、 检查切换参数 13 图 9 系统在 12 月 12 日开通后,信号源中区大厦出现了大数量的掉话,最高时

28、每小时 掉话数达到了 102 次。经过分析,掉话与系统的特点有关。中区大厦系统实际是一个 高层室外分布系统,天线安放于 34 楼天台,属于高层站+分布系统型,容易产生上行 方面的掉话。下图 10 为我们根据对中区大厦作了一个 CTR 所反映出来的一个典型上行 弱信号和质差掉话图: 图 10 5.1.25.1.2 解决措施解决措施 中区大厦实际是一个高层室外分布系统,由于其上行弱信号和质差产生掉话,我们利 用 MRR 对中区大厦统计显示,如下图 11 所示 14 图 11 由上图可得上行质量小于 4 的占了 15%,TA 在超过 6 后仍有使用,信号分布明显变 形。统计结果表明,上行问题和信号分

29、布变形是引起掉话的主要原因.检查一下中区大 厦切换参数,我们发现中区大厦的层参数设置为门限值为 85,缓冲值为 3,LAYER 为 1,其他小区设置为 2,这意味着信息大厦 2 的信号强度要低于到-88dBM 以下才达到切 出强度条件,这也就是导致了中区大厦不向其他邻小区而导致掉话数高的一个原因。 在经过大量的尝试后,最后确定把中区大厦的层参数设置为门限值为 75,缓冲值为 3, 从来使得中区大厦更快向其邻小区切换,从而改善系统的上下行增益来改善掉话数。优 化后,中区大厦信号分布改善明显,下图 12 为优化后的 MRR 统计: 图 12 从小区主要指标看,优化效果同样明显,下图 13 为优化前

30、后的中区大厦一个小时内的 指 标统计: 0 20 40 60 80 100 120 优化前90.6210229.31 优化后97.9762.2 接通率%掉话数掉话率% 15 图 13 5.25.2 相邻小区相邻小区 系统在 12 月 12 日开通,我们在中区大厦进行 CQT 测试时,在一些高层的地方,特别 是靠近窗口的一些地方,发现 H21 侨联 2( H21QLN2)信号比中区大厦基站(H21ZCS)的 信号强 1015dB,高于 LEVTHR 的门限,引起频繁切换的情况(如下图 14 所示), 图 14 检查 H21 侨联 2 离中区大厦基站的距离,发现有 5 个 TA(即 5*500=2

31、500M 左右),为 避免这种信号不稳定的现象,决定删除在中区大厦的相邻关系。 删除后的信号质量如 下图 15 所示. 图 15 16 6 6 结束语结束语 通过对中区大厦 GSM 网络的优化,使我明白了网络优化技术人员对每一个无线参数 都要进行仔细的研究,弄清楚它的效果和副作用,采用各种手段改善网络性能,解决网 络存在的阻塞,从而达到话务均衡,明白了网络的优化要求优化人员对全网有所了解,优 化的对象是整个网络,而不是某个单点。因此在优化实施前应对系统现有状况作一个 全面的了解。切切不可在不了解全网的情况下,就开始优化. 通过这次毕业论文的写作,我深深的体会到只有经过不断的实战才能真正、牢固、

32、 系统的掌握其理论,在这个学习中探索,探索中进步的过程里,理论是实践的基础, 实践是理论的升华。 致谢致谢 经过二个月的努力,毕业论文的写作终于圆满完成.我的论文是与实际工作中结合的, 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经验,在写作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幸好有公司领导,同事们,老师, 同学们的帮助下,我才能够顺利地完成这次毕业论文的写作. 在这里,我首先感谢我公司领导为我的论文写作提供了大量的参考资料和数据.感谢 我的指导老师陈毅森,黄金兴,郭荣在我写作过程对我的悉心指导,感谢学校领导对我的 论文的认真批改,给我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意见.还有感谢我身边的同学在我写作期间能 够对我论文不足之处提供许多宝贵意见. 17

33、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 吴志忠.移动通信无线电波传播.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2 韩斌杰.GSM 原理及其网络优化.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3 张威.GSM 网络优化-原理与工程.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4 孙儒石 GSM 数字移动通信工程.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8 18 英文摘要英文摘要 The 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 1. Introduction: The Evolution of Mobile Telephone Systems Cellular is one of the fastest growin

34、g and most demanding telecommunications applications. Today, it represents a continuously increasing percentage of all new telephone subscriptions around the world. Currently there are more than 45 million cellular subscribers worldwide, and nearly 50 percent of those subscribers are located in the

35、United States. It is forecasted that cellular systems using a digital technology will become the universal method of telecommunications. By the year 2005, forecasters predict that there will be more than 100 million cellular subscribers worldwide. It has even been estimated that some countries may h

36、ave more mobile phones than fixed phones The concept of cellular service is the use of low-power transmitters where frequencies can be reused within a geographic area. The idea of cell-based mobile radio service was formula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at Bell Labs in the early 1970s. However, the Nordic

37、 countries were the first to introduce cellular services for commercial use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Nordic Mobile Telephone (NMT) in 1981. Cellular systems began in the United States with the release of the advanced mobile phone service (AMPS) system in 1983. The AMPS standard was adopted by As

38、ia, Latin America, and Oceanic countries, creating the largest potential market in the world for cellular. In the early 1980s, most mobile telephone systems were analog rather than digital, like todays newer systems. One challenge facing analog systems was the inability to handle the growing capacit

39、y needs in a cost-efficient manner. As a result, digital technology was welcomed. The advantages of digital systems over analog systems include ease of signaling, lower levels of interference, integration of transmission and switching, and increased ability to meet capacity demands. Table 1 charts t

40、he worldwide development of mobile telephone systems. 2. GSM GSM stands for Global System for Mobiles. This is a world-wide standard for digital cellular telephony, or as most people know them Digital Mobile Telephones. GSM was 19 created by the Europeans, and originally meant “Groupe Special Mobile

41、“, but this didnt translate well, so the now common more globally appealing name was adopted. GSM is a published standard by ETSI, and has now enjoys widespread implementation in Europe, Asia, and increasingly America. There are many arguments about the relative merits of analogue versus digital, bu

42、t for my mind it comes down to this: Analogue sounds better and goes further, Digital doesnt sound as good, but does a whole lot more.Check out the links page for sites that have some good discussion on the Digital v Analogue debate. Fxamples of what digital can do that analogue doesnt (or doesnt do

43、 very well) are, Fax send the broader the bandwidth, the faster data can be 24 sent bits per second (bps)a single on-off pulse of data; eight bits are equivalent to one byte frequencythe number of cycles per unit of time; frequency is measured in hertz (Hz) kilo (k)kilo is the designation for 1,000;

44、 the abbreviation kbps represents 1,000 bits per second megahertz (MHz)1,000,000 hertz (cycles per second) milliseconds (ms)one-thousandth of a second watt (W)a measure of power of a transmitter Specifications for different personal communication services (PCS) systems vary among the different PCS n

45、etworks. Listed below is a description of the specifica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for GSM. frequency bandThe frequency range specified for GSM is 1,850 to 1,990 MHz (mobile station to base station). channel separationThe separation between adjacent carrier frequencies. In GSM, this is 200 kHz. modula

46、tionModulation is the process of sending a signal by chang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carrier frequency. This is done in GSM via Gaussian minimum shift keying (GMSK). transmission rateGSM is a digital system with an over-the-air bit rate of 270 kbps. access methodGSM utilizes the 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TDMA) concept. TDMA is a technique in which several different calls may share the same carrier. speech coderGSM uses linear predictive coding (LPC). The purpose of LPC is to reduce the bit rate Speech is encoded at 13 kbp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