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工程毕业论文 (2).doc

上传人:椰子壳 文档编号:3977866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3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食品工程毕业论文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食品工程毕业论文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食品工程毕业论文 (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食品工程毕业论文 (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食品工程毕业论文 (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食品工程毕业论文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品工程毕业论文 (2).doc(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毕业设计(论文)秀珍菇栽培技术改良研究系 别 :食品与科学工程系专业(班级):食品工程 蚌埠学院教务处制目 录中文摘要英文摘要2第一章 概述1.1秀珍菇1.2秀珍菇的主要营养价值与经济价值1.3秀珍菇的栽培特性1.4秀珍菇栽培技术国内外研究进展第二章 实验材料2.1 母种的制备与选择2.2原辅材料的选择及预处理2.2.1原辅材料的选择2.3材料与设备第三章 实验方案3.1 实验设计3.1.1 配方改良研究3.1.2 菌棒构造改良研究3.1.3 管理技术的研究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4.1配方改良研究结果4.1.1发菌阶段菌丝在各个配方组中的生长情况4.1.2 各个配方组的出菇情况4.2 菌棒构造

2、改良研究结果4.2.1 发菌阶段菌丝在菌棒构造改良S组中的生长情况4.2.2 菌棒构造改良S组的出菇情况4.2.3菌棒构造改良Z组的出菇情况第五章 结果讨论与展望5.1 结果讨论5.2 展 望致 谢参 考 文 献1秀珍菇栽培技术改良研究摘 要:从三个方面研究如何改良秀珍菇栽培技术:(1)菌料选择及配方的研究,菌料尽量利用当地资源并综合考虑其成本、性质、利用率等因素进行选择;(2)菌棒构造的研究,主要从透气性和保水性两方面考虑;(3)管理技术的研究,栽培房的温湿度调控和环境净化,发菌期和出菇期的科学管理。以达到提高秀珍菇的生物转化率,提高秀珍菇品质等目的。关健词:秀珍菇,改良,研究,管理,生物效

3、率Pleurotus geesteranus cultivation technology improvement research Abstract: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how to improve Pleurotus geesteranus cultivation techniques:(1)Material selection and formulation of research,material to make full use of local resources and considering the cost, nature, utilizati

4、on and other factors to choose;(2)Bacteria stick structure studies,mainly from the air permeability and water retention two considerations;(3)Management technology research, cultivation room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control and environmental cleanup, mycelial growth and fruiting stages of growth sta

5、ge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To achieve improved Pleurotus geesteranus biotransformation rat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leurotus geesteranus and other purposes.Key words: Pleurotus geesteranus;improvement;research; management; biological conversion rate第1章 概述1.1秀珍菇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利用食用菌的国家之一,对食用菌的栽培具有悠

6、久的历史。食用菌营养丰富,风味独特,药效较高,备受大众的青睐。 秀珍菇 (Pleurotus geesteranus) 在分类学上属于真菌门、担子菌纲、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名称来源于台湾,它不同于普通的凤尾菇的原因是因为其体积较小,柄有56厘米,盖直径3厘米,秀珍菇其实是一个商业味比较浓厚的凤尾菇名称。秀珍菇,学名环柄香菇,原产于印度南部查摩省。1974年由菌物学家Jandiaik.C.L驯化成功,20世纪90年代从台湾引进至大陆地区。1.2秀珍菇的主要营养价值与经济价值 秀珍菇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味道鲜美,蛋白质含量比双孢蘑菇、香菇、草菇更高,质地细嫩,纤维含量少,口感脆嫩。据测定,其鲜菇中

7、含蛋白质3.653.88%、粗脂肪1.131.18%、糖分23.9434.87%、还原糖0.871.80%、果胶0.14%、木质素2.64%、纤维素12.85%等。其蛋白质含量接近于肉类,比一般蔬菜高36倍,含有17种以上氨基酸。更为可贵的是,它富含有人体自身不能制造,而日常饮食中通常又缺乏的苏氨酸、赖氨酸、亮氨酸等多种必需氨基酸,并含抗癌活性物质,长期食用可以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因此,秀珍菇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并具有抗癌功效的营养食品,鲜美可口,具有独特的风味,美其名曰“味精菇”,符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对新食品资源开发“天然、营养、保健”的要求,颇受消费者青睐,成

8、为近年来新兴的菌中新秀,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1.3秀珍菇的栽培特性秀珍菇的种源不同其生物学特性也有所不同,所以在实际栽培过程中,应根据其实际情况调节栽培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以适应其生长。(1) 营养 秀珍菇是一种对纤维素和木质素有较强分解能力的木腐生的大型菌类,可在多种农产品下脚料组成的培养基质上生长,其中,棉籽壳为最适宜的栽培材料。栽培材料中添加适量有机氮源和一些微量元素可提高其栽培产量,并能起到改善鲜菇品质作用。 (2) 温度 菌丝生长温度范围532,最适温度25左右。出菇温度范围1228左右,最适温度为22左右。同时,10以上的温差可有效地刺激子实体原基分化。(3) 水分栽培基的适宜含水量

9、因原料不同而异,一般为60%65%。原基分化阶段要求空气相对湿度75%90%,子实体生长阶段70%85%较适宜。(4) 光线秀珍菇在菌丝生长阶段不需要光线;出菇阶段需要一定强度的光线,光强5ooLx左右就可以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5) 空气 秀珍菇属需氧型真菌,但菌丝生长阶段对CO2的耐力较强,发菌室内C02浓度应调节在3000ppm以内。出菇阶段需要较充足的新鲜空气,出菇室CO2浓度一般控制在1000PPm以内。(6) pH值秀珍菇对栽培基的酸碱度适应能力较强,但菌丝的最佳生长pH值为6.06.5。1.4秀珍菇栽培技术国内外研究进展秀珍菇原系热带及亚热带的一种野生食用菌,原产于印度,197

10、4年Jandiaik,C.L在印度詹务效外,喜马拉雅山山脚下,罗氏大戟的树桩上发现。20世纪90年代初,秀珍菇由台湾农试所通过改进栽培工艺而开发成商品化生产。1998年,福州日胜食品有限公司从台湾引进秀珍菇并成功建立规模化基地以来,生产基地辐射浙江、江苏、河南、上海、天津等10多个省市。近年来,国内一些高校院所主要开展了秀珍菇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和新品种选育工作。如上海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等科研单位通过多年努力,基本掌握了秀珍菇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温度、湿度、空气、光照、酸碱度等条件要求,为生产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浙江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鲁东大学等单位以从台湾、日本引进的秀珍菇菌

11、株为亲本,应用杂交、辐射技术成功选育出了农秀1号、秀珍菇LD-1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新品种。为减轻劳动强度、降低劳动力成本,福建、浙江等地部分菇场对秀珍菇菌袋固定制冷模式做了一些新的探索与尝试,即将移动式制冷机组搬入菇棚内直接进行低温刺激催蕾,由于缺乏配套的设施和技术,存在制冷效果不佳、出菇不整齐、菇蕾萎缩死亡多等问题,该项工艺至今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淳安、桐乡等地为科学利用农林产业的废弃资源,通过开展以桑枝为主要原料的黑木耳栽培试验研究,成功建立了规模化的生产基地。目前国内利用桑枝、梨枝栽培秀珍菇还仅局限于小规模的试验中,其相关技术要求尚未明确。第二章 实验材料2.1 母种的制备与选择 试

12、用菌株为袖珍菇夏丰一号,来自于安徽科技学院食用菌生产基地。秀珍菇严格来说虽属于中温型的菌类,但其总体对温度的适应能力还是较强的,其子实体最佳生长温度范围2025,也可根据其在出菇阶段对温度高低的适应能力分为高温菌株和低温菌株,适宜夏季出菇应选用高温型菌株,适宜冬季出菇应选用低温型菌株。在栽培过程中,首先要合适的种源,尽量避免种源选择不当而造成不出菇,少出菇等现象。还应选择适龄、粗壮、洁白、脉络分明、无染菌污染的优良菌种。 2.2原辅材料的选择及预处理2.2.1原辅材料的选择为了接近实际生产,根据蚌埠地区的实际情况,比较适合栽培食用菌的主料有,棉籽壳,玉米芯,水稻及小麦秸秆,谷壳,杂木屑等,辅料

13、有,麦麸或米糠、豆饼粉、玉米粉、花生藤粉等含氮丰富的辅料,石灰、石膏、过磷酸钙、磷酸二氢钾、食盐等。本次试验综合考虑菌棒透气效果及营养配比等栽培因素,主料选取:棉籽壳、玉米芯,辅料选取:麦麸、豆饼粉。2.2.2原辅材料预处理所使用的原料最好需要进行软化分解处理。处理的方法是:棉籽壳和玉米芯在生产前2天用1%的石灰水淋透,每隔一天翻堆一次,在使用前,需保证其原料PH值在78之间,这样才能确保原料在灭菌后的PH值在6.06.5,以适应菌丝的生长发育。经处理过的原料生产的菌棒接种后具有菌丝萌发好、吃料快、污染率低,菌包开袋后不易感染杂菌,生物转化率高等优点。2.3材料与设备1.仪器设备:高压灭菌锅;

14、培养箱;超净工作台;电子天平等;温度计;湿度计;加湿器;控温设备等。2.材料及工具:酒精灯、火柴、75%酒精棉球、解剖刀、尖头镊子、培养皿、标签、棉籽壳、牛皮纸、三角瓶、接种铲、橡皮筋、聚丙烯塑料袋(17cm35cm)、玻璃管、接种工具、甲醛、高锰酸钾、新洁尔灭等。 第三章 实验方案3.1 实验设计3.1.1 配方改良研究 主、辅料的配比及维生素等其他营养元素的配比及添加该方法历时较长,需经过大量对比试验,在原有培养基配方基础之上,调整主、辅料的配比及其他营养元素的配比及添加,达到降低培养基成本,提高培养基利用率及增加食用菌出菇率和品质的目的。每组配方100袋,标记P,0.3kg干料/袋。1.

15、 P1(配方一):棉籽壳30kg,玉米芯70kg,豆饼粉10kg,石灰粉1.76kg,石膏粉2kg,过磷酸钙2kg,尿素0.3kg。(C/N=30.4:1,干料总重量116kg,料水比:1:1.48,灭菌前PH:78)2. P2(配方二):棉籽壳50kg,玉米芯50kg,豆饼粉5kg,石灰粉1kg,石膏粉2kg,过磷酸钙2kg,尿素0.3kg。(C/N=33:1,干料总重量110kg,料水比:1:1.45,灭菌前PH:78)3. P3(配方三):棉籽壳70kg,玉米芯30kg,豆饼粉5kg,石灰粉1kg,石膏粉2kg,过磷酸钙2kg,尿素0.3kg。(C/N=29.7:1,干料总重量110kg

16、,料水比:1:1.36,灭菌前PH:78)4. P4(配方四):棉籽壳80kg,玉米芯20kg,麦麸12kg,石灰粉1.76kg,石膏粉2kg,过磷酸钙2kg,尿素0.3kg。(C/N=31.4:1,干料总重量118kg,料水比:1:1.33,灭菌前PH:78)5. P5(配方五):棉籽壳100kg,豆饼粉5kg,石灰粉1kg,石膏粉3kg,过磷酸钙3kg。(C/N=28:1,干料总重量112kg,料水比:1:1.3,灭菌前PH:78)3.1.2 菌棒构造改良研究1.方法一:加入一些透气性好的物质添加无菌沙子、甘蔗渣。具体方法:在拌料过程中加入适量的无菌沙子,通过沙子增加菌棒的透气性。(标 记

17、S,配方四,每小组100袋)实验组: S1湿料:无菌沙子=1:0.1(0.64kg湿料/袋、0.064kg沙子) S2湿料:无菌沙子=1:0.2(0.64kg湿料/袋、0.128kg沙子) S3湿料:无菌沙子=1:0.3(0.64kg湿料/袋、0.192kg沙子) S4湿料:无菌沙子=1:0.4(0.64kg湿料/袋、0.256kg沙子) S5湿料:无菌沙子=1:0.5(0.64kg湿料/袋、0.320kg沙子) 对照组: S0.64kg湿料/袋2. 方法二:改变菌棒的构造“中空培养”具体方法:在菌丝长满菌袋后(此时食用菌菌丝生长旺盛,竞争优势较大,不易感染杂菌),利用特制的电动钻头将菌棒中部

18、制作出一个深度适宜的透气孔。(标记 Z,配方五,每小组100袋,0.75kg湿料/袋) 注:透气孔的直径不宜过大,尽量减小对菌丝造成的伤害。实验组: Z1中部孔径=0.5cm Z2中部孔径=1.0cm Z3中部孔径=1.5cm Z4中部孔径=2.0cm 对照组: Z0.75kg湿料/袋3.1.3 管理技术的研究1.季节安排秀珍菇栽培,应根据当地的具体自然气候安排生产。就蚌埠地区而言,秀珍菇生产基本安排在3月上旬至3下旬,此时气温较低,菌包走满袋约2025天,后熟时间大约1015天,一般4月中旬至5月上旬开袋出菇,出菇时间3045天;秋季安排在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这时气温较适宜,菌包走满袋约

19、20天,后熟时间大约510天,一般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开袋出菇,到次年三月左右结束。2.发菌阶段管理(1) 发菌期间应尽量避免光照,尤其不允许强光直射;(2)菌丝生长最适宜温度为25摄氏度;(3)适当调控通气和湿度,一般可调至空气相对湿度60%左右;(4)在整个发菌期,每5天左右喷洒一次漂白粉溶液,以防止杂菌病害的潜伏和发生。3.出菇管理 (1) 催蕾前菌丝后熟的意义与效果 意义:尽量扩大生物量(菌丝数量),最大限度的分解和吸收基料营养,为出菇尤其是爆发性出菇奠定必须的物质基础。 基本方法:确认菌袋基本完成发菌后,原地不动,继续保持发菌状态,其中最重要的有两点:第一,继续严格避光,检查、剔杂

20、等管理的时间要尽量短,而且光照强度以能看清为度,不可过强;第二,尽量保持在5摄氏度以下水平。 效果:生物量一般比常规发菌的菌袋增加30%左右。(2) 催蕾管理 增加光照,同时加大通风量,对菌袋进行喷淋,通过温差刺激,连续3天即可现出原基,此过程中,应将空气相对湿度调制80%以上,以适合子实体的生长。 (3)营养追加的意义与方法“阶段式营养液注入法” 意义:分阶段的向基料中注入一定量的营养液及缓冲剂(调节ph),以保证出菇品质增加出菇率。由于在食用菌生产后期(第一潮菇采摘后),菌棒中养分被大量消耗,水分大量散失,ph值下降,使食用菌生长环境发生改变,不利于食用菌生长,针对此种现象,需根据不同菌棒

21、中的含水量及ph值进行配备相应含有一定养分的缓冲溶液,分阶段和实际生产需要向菌棒中注入。 方法:在统一管理的过程中,为了减少工作量,使该方法达到更好的效果,应对同一期生长的利用相同培养基培养的同种食用菌进行同一配备溶液,同一时间段注入,并做好相应标识和记录。4. 病虫害防治 (一)子实体生长阶段虫害害类防治对策菇蚊人工捕捉幼虫和蛹,集中杀灭。发生虫害时,将菇体采完后,可喷洒5001000倍敌百虫液杀虫,也可用布条醮药剂,挂在出菇房内驱赶虫子。可采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蚤蝇黑光灯诱杀。将20瓦灯管横向装在菇架顶层上方60厘米处,在灯管正下方35厘米处放一个收集盆(盘),内盛适量的0.1%的敌敌畏药

22、液,可诱杀多种蝇、蚊类害虫。也可采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白蚁将灭蚁膏涂抹在蚁路上杀灭白蚁或采用白蚁药诱杀。螨类播种后7天左右,将有色塑料膜盖在床面上几分钟,然后用放大镜检查贴近培养料的一面,一旦发现菌虱,立即用药杀虫。还可用25%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洗衣粉)400倍液喷雾,连续喷洒2-3次,效果较好。蛞蝓用毒饵诱杀或用3%密达颗粒剂防治。蜗牛用3%密达颗粒剂防治。也可用砒酸钙和切碎的菜叶,制成毒饵分点放在菇床周围进行诱杀。 (二)秀珍菇主要病原菌特征与症状及防治对策病原种类特征与症状感染途径防治对策木霉培养基表面、接种孔、瓶袋侧面变成深绿色使用污染的菌种,接种、冷却及培养初期感染木霉,培养基中由

23、螨传播木霉用50%多菌灵500倍液或克霉灵100倍液洗刷处理,又连续进行2-3天,把各种设施进行彻底消毒,清除发生木霉的栽培瓶,并进行消毒。毛霉培养其中菌丝稀稀拉拉,参差不齐,菇蕾发生、生长不良,产量剧减使用污染的菌种,接种和冷却时被感染严格查种,做到早期发现,彻底消毒作业场所、冷却室、接种室,清除已污染的栽培瓶青霉培养基表面、瓶肩、瓶口长出绿色霉菌冷却、接种时感染。培养初期青霉从瓶口侵入培养室防止干燥和强风。喷洒25%多菌灵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红色链孢霉培养基表面、瓶的四周、棉花塞上发生橙红色、橙黄色霉菌,从瓶口散出孢子粉块冷却、接种过程中感染,培养初期感染旧米糠、废培

24、养基进行彻低处理,用50%特克多1000倍液,彻底消毒各作业室、菇房。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4.1配方改良研究结果(每组随机抽取10袋进行结果分析)4.1.1发菌阶段菌丝在各个配方组中的生长情况 实验记录: 表1-1-1 菌丝在不同配方下的长势(浓密+,一般+,稀疏+)编 号 配 方12345678910P1+P2+P3+P4+P5+表1-1-2 菌丝在不同配方下的生长速度(mm/d)编 号配 方12345678910P15.55.56.05.05.05.56.05.05.55.5P26.05.55.05.05.56.06.06.55.56.0P36.56.56.05.56.06.06.56.

25、06.05.5P45.55.56.05.05.05.55.05.05.56.0P54.04.54.54.03.54.04.03.53.54.0 表1-1-3菌丝在不同配方下的平均生长速度及长势配方平均生长速度(mm/d)长势满袋时间/天P15.45+30P25.70+31P36.65+27P45.40+34P53.95+47结果见表1.3:结果表明以上五种配方中,配方三的菌丝生长优势比较明显。4.1.2 各个配方组的出菇情况实验记录: 表1-2-1不同配方组的产量(g/袋)编 号配 方12345678910P1278294307269277311285277301269P23353213173

26、14309293315333306298P3348362312334335324319341336327P4312318326322298287308311307295P5246279254263235279251277249241 表1-2-2 配方组综合效益对比配方单袋平均产量/g生物学效率/%转潮期/天出菇温度/空气相对湿度/%P128.6895.64520-257080P231.31104.44520-257080P333.38111.34520-257080P430.84102.84520-257080P525.7485.86720-257080 生物学效率=子实体鲜重/栽培基质干重

27、*100%结果见表1.5: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外界条件下,配方3的生物效率最高。4.2 菌棒构造改良研究结果(每组随机抽取10袋进行结果分析)4.2.1 发菌阶段菌丝在菌棒构造改良S组中的生长情况实验记录: 表2-1-1菌丝的生长长势(浓密+,一般+,稀疏+) 编 号配 方12345678910S1+S2+S3+S4+S5+S+ 表2-1-2 菌丝的生长速度(mm/d) 配方编号12345678910S15.55.55.05.05.55.56.05.05.55.0S24.54.54.04.05.05.05.04.54.54.0S33.54.04.03.54.04.04.54.04.03.5S43

28、.53.53.03.03.03.53.03.03.54.0S53.02.52.52.02.53.03.02.52.53.0S5.56.05.55.56.05.05.55.55.06.0 表2-1-3菌丝的平均生长速度及长势配方平均生长速度(mm/d)长势满袋时间/天S15.35+34S24.50+37S33.90+38S43.30+40S52.65+45S5.55+34结果见表2.3:结果表明以上五种改良组中,S和S1的菌丝生长优势比较明显,但在此阶段没有起到改良效果。4.2.2 菌棒构造改良S组的出菇情况实验记录: 表2-2-1 不同S组的产量(g/袋) 编号 配 方12345678910S

29、1314312327315297311295312301316S2305283317314309296302323306298S3272267289304315304281301306288S4283279306284298287308301257265S5256239254253235259251247242245S312318326322298287308311307295 表2-2-2 S组综合效益对比配方单袋平均产量/g生物学效率/%转潮期/天出菇温度/空气相对湿度/%S131.00103.33420257080S230.53101.83420257080S329.2797.64520

30、257080S428.6895.65620257080S524.8182.76720257080S30.84102.84520257080 生物学效率=子实体鲜重/栽培基质干重*100%结果见表五:结果表明经改良后的S1组生物效率有所提高,但效果不大。4.2.3菌棒构造改良Z组的出菇情况实验记录: 表2-3-1不同Z组的产量(g/袋) 配方编号12345678910Z1288274296279297262284276271291Z2305311317314309293315313306296Z3318312302324305313319297316326Z4257268276262248237

31、258261287295Z246279254263235279251277249241 表2-3-2 Z组综合效益对比配方单袋平均产量/g生物学效率/%转潮期/天出菇温度/空气相对湿度/%Z128.1893.93420257080Z230.79102.63420257080Z331.32104.43420257080Z426.4988.34520257080Z25.7485.86720257080 生物学效率=子实体鲜重/栽培基质干重*100%结果见表五:结果表明菌棒构造改良Z组效果比较明显,其中Z3组生物效率最高,转潮期也有较为明显的缩短,但由于在实施此改良方案的过程中必须损失部分栽培基,因

32、此,实际生物效率比表2-3-2中统计的结果略高。 实验成果展示图 发菌阶段 菇蕾 子实体生长中期 子实体生长后期 采摘前期第五章 结果讨论与展望5.1 结果讨论 1.秀珍菇属于中高温变温结实性真菌,菌丝体生长温度为533,适温2030;子实体生长温度1230,低于15时,子实体容易畸形;10以下生长缓慢,5停止生长。夏季出菇,需要10以上温差刺激,促进菇蕾的形成,最好在45低温刺激20至24个小时。2.秀珍菇的栽培基质含水量以6065%为好,太低则子实体质量差、产量低;太高则菌丝生长缓慢,菌包容易感染杂菌。原基分化的适宜空间相对湿度为8595%,子实体生长的适宜空间的相对湿度为8090%。3.

33、秀珍菇属好氧真菌,一定浓度的CO2能抑制菌盖的迅速伸展,促使菌柄延长生长;但浓度超过1000ppm时将会抑制菌丝和子实体的生长。因此,控制好必要的CO2浓度是秀珍菇高产优质的关键。4.由配方改良实验组研究表明,配方三比较适合实际生产运用,在该配方下不仅保留了常规栽培中配方所体现出的所有特性,而且从整体上提高了秀珍菇的生物学效率,比常规栽培高出了20%左右,但在投入大型生产过程中还应考虑当地原料价格、秀珍菇市场价格等因素,综合比较后进行选择。5.由无菌沙子实验组研究表明,经过改良后并没有明显提高秀珍菇的生物学效率,暂不符合实际生产的需求。6.由中空培养改良实验组研究表明,进过改造后的菌棒较大程度

34、的提高了秀珍菇的出菇率,并得出Z3组生物学效率最高,最符合实际生产运用,但此改良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劳动力,损失了部分栽培基,不过对此可将其收集后装袋,单独出菇,以减少浪费提高效益。5.2 展 望 秀珍菇的种性不稳定,其种性会随着栽培环境而变化,采取不同的培养基配方,也可能会改变其性状特征,所以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应根据生产地点、生产时节、原料来源等因素灵活调整生产配方,充分把握在秀珍菇整个生长过程中的生长特性及影响因素,从秀珍菇在不同生长阶段对营养素的不同需求,以及不同阶段栽培基成分变化等方面考虑,不断研发新配方和更能适应当地生产需求的栽培技术,以提高秀珍菇的生产性能和品质。致 谢 本论文是

35、在伍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在此对伍老师表示深深的敬意及诚挚的感谢!两年美好而难忘的本科生涯即将过去,这段经历和收获必将使我受益终身!在论文完成之际,我要特别感谢我的指导老师伍老师,他不仅是我的班主任,也是我生活中的朋友,两年来他一直对我学业上细心指导,在生活中也不断地鼓舞和关怀着我。伍老师高度的责任感、丰富的学识、言传身教使我有了很大的进步,他不仅是我学业上的老师,更是我人生的老师。伍老师认真严谨的科研态度、忘我的工作精神和对学生们的关心和真诚让我深受感动也将使我终身受益。在此,我向恩师表达我最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感谢!感谢伍老师在我本科阶段学习生涯中给予的帮助及支持!感谢食品工程系各位领导和

36、老师们对我学习和生活上的指导和帮助!感谢曾今在我的学业生涯和生活中帮助过我的同学和朋友!在此祝各位老师,桃李满天下,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各位同学和朋友,事业有成,生活愉快!在这里我还要衷心地感谢我的父母和家人,在他们的关爱和呵护下,我顺利的度过了这漫长而艰辛的求学生涯,并最终完成学业,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最后我要感谢评审本论文的老师们,感谢你们能抽出宝贵的时间来阅读本文,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作者:*二零一二年十一月参 考 文 献1秀珍菇高产优质栽培工艺中国食用菌信息网2010-7-212沈萍等.微生物学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1:183186.3杨庆尧.食用菌生物学基础M. 上

37、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137140.4张松.食用菌学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123126.5常明昌食用菌栽培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5l216杜荣骞生物统计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11287杨庆尧食用菌生物学基础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21238曹德宾脱毒菌种优势多J中国农村科技,2006(8):31329冯志勇,王志强,郭力刚,等秀珍菇生物学特性研究J食用菌学报2003,10(3):111610陈上海,汤惠华,陈彦卿秀珍菇栽培特性和栽培技术J厦门科技,2003(2):464711张金霞,谢宝贵,边银丙,等食用菌菌种生产与管理手册M北京中国农、毗出版社,2006:909512冯志勇,王志强,郭力刚.秀珍菇生物学特性研究J.食用菌学报,2003,10(3):1116.13周阿囡,陈生根.秀珍菇不同配方及出菇期试验J.食用菌学报,2005,(1):4142.14张金霞,黄晨阳,郑素月平菇新品种秀珍菇的特征特性中国食用菌,2005,24(4):252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