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论文:谈利用科学试卷讲评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doc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3978943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论文:谈利用科学试卷讲评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初中论文:谈利用科学试卷讲评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初中论文:谈利用科学试卷讲评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初中论文:谈利用科学试卷讲评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论文:谈利用科学试卷讲评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论文:谈利用科学试卷讲评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谈利用科学试卷讲评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俞明摘要:目前,中学科学的新授课、实验课、习题课、复习课等四类型课,已被广大科学教师所重视,可以在网络上找到很多优秀的案例,但对讲评课的教学探讨、研究少之又少,不少教师有所忽视,同时试卷讲评课还存在不少问题。本文针对试卷讲评课效果不佳的现状,结合教学实际,转变教学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充分挖掘试题的内容,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探讨在讲评课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发散性、概括性和灵活性,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词:试卷讲评;培养;思维能力考试或检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的信息反馈。通过对卷面的分析,把反

2、馈出的信息进行处理,从中发现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缺陷以及教师教学中的问题。学生的这些知识和能力缺陷,又要通过试卷讲评及时给予补救,使学生重新接受、储存正确的信息。如果每次考试或检测之后不进行分析、讲评,根据系统论和信息论的观点,“信息反馈”这一环节就被中断,学生的错误信息、错误思维得不到有效地矫正,从而就降低了考试和检测的效果。久而久之,学生的知识层次得不到提升,思维能力的提高也就更无从谈起。所以,考后讲评是科学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课。尤其在初三复习阶段,试卷讲评课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中考。本文就试卷讲评课的现状针对性地提出了在讲评课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几点做法。一、

3、试卷讲评课的现状很多教师都会抱怨学生做过考过的试题还是一错再错,目前很多教师为了提高讲评课的“效率”,通常都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这种方式往往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唾沫横飞、口干舌燥,学生在下面听得似懂非懂、昏昏欲睡,因为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没有进行思维再加工和知识内化,所示效果并不理想。甚至试卷讲评变成简单的与学生校对答案,老师通常只是就题论题,不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往往使学生讲一题会一题,换一题错一题,而且往往是一错再错。目前讲评课存在的这种弊端,关键是教师教学观念太落后,认为讲过的题目学生就应该懂了。其实试题是千变万化的,中考很难碰到相同的试题,因此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从培养学生

4、思维能力入手,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试卷讲评中来,以学生为主体共同分析探究错误的根源,对知识缺陷进行自我弥补,对思维缺陷进行自我完善,从而真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中考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二、讲评课中思维能力的培养(一)去伪存真,抓住本质,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针对试卷中具有较大灵活性和创造性的试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抓住试题本质,联系知识模型,结合实际问题,寻求解题途径,使学生的思维不只是停留在单纯知识表层上,而是能深层次、多方位的解决实际问题。例1:投影机正在放映投影片,如果有一只苍蝇正好停在凸透镜上,则银幕上( )A、出现一个放大的苍

5、蝇阴影B、出现一个等大的苍蝇阴影C、不出现阴影,但会影响银幕上的亮度D、不出现阴影,也不会影响银幕上的亮度本题绝大多数同学都选A,其原因是如果在屏幕与凸透镜之间放一物体,则会在屏幕上出这个物的影子,受这一现象的影响,认为苍蝇停在凸透镜上也会出现苍蝇的阴影。如果在分析中让同学们联系一个实验模型: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如果将凸透镜用黑屏挡住一小部分,光屏上的像会有什么变化?同学们则都知道光屏上仍成成完整的像,只是稍变暗一些。这说 明学生在做题时不善于联系知识模型,因此在讲评课中要充分挖掘这种材料,让学生能揭开试题的面纱,联系知识模型,抓住本质问题。例2:如图所示为草坪上的一只观光用的载人升空气球,(气

6、球可看作球体,球的体积V=4R3/3)球的半径为4米,球内充氦气,气球能搭载物体的最大质量为125千克。(氦气的密度为氦=0.18千克/米3,空气的密度为空=1.29千克/米3)问:(1)若该气球只搭载一个质量为55千克的人观光,则当气球搭载此人匀速升至高空时,需要用多少牛的力才能将气球拉住?(2)气球的球壳和配重物的质量总共为多少千克?这是一道中考试题,该题的知识模型是“物体在水中悬浮,F浮=G物”。而试题却是避开这个学生熟悉的模型,从生活中选取了载人升空气球,同时又把气球的悬浮(即搭载物体的最大质量为125千克)进一步转化为另一种特殊情况,即只搭载55千克的人,匀速升空时需要多少大的力将气

7、球拉住,如果学生能把这一本质抓住,第1小题是非常简单的,第2小题有很多同学又没有对气球的受力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不是漏了氦气的重力,就是漏了能搭载物体的最大重力,更有一些弄不清楚浮力怎么计算,显然是对“气球的浮力”这一类型与“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这一模型没有同化。教师在讲评课中要善于抓住本质展开分析,学生自然就有了深刻的体验。(二)剖析典例、追溯误区,发展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每次阅卷都会发现学生在答题过程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教师应作统计并归纳出共同存在的问题,定下几道较为典型的错例作案头分析,多问几个“为什么学生在这道题上犯错误?”从而找出学生在思维上存在缺陷和偏颇,在试卷分析课上加以弥补

8、。例1:人用15牛的力去踢球,把重为10牛的小球水平踢出,球在水平地面上滚了8米才停下,在整个过程中,重力对球以及人对小球所做的功为( )A、0,0 B、80J,0 C、0,120J D、0,条件不足无法求得统计发现选错的同学中选C的人最多,选A的同学也为数不少。通过和学生交流,发现学生对做功的两个因素掌握得不错,但就该题来说,有少数同学因没有看清“整个过程”而以“做题经验”认为是“球踢出去以后”或“球在滚动过程中”错选了A;大多数选C的同学都认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都已经知道,即“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为15牛,而“通过的距离”就是8米,因此所做的功就是120焦。其错误的根源是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9、没有深刻的理解。因此教师在讲评课上,必须对这一问题作一澄清:球滚动的8米虽然是在脚踢球所用力的方向上,但它们并不具备同时性,即踢球用力在先,而滚动8米是在踢球的动作之后,球之所以滚动是因为惯性。最后由学生自己对球分阶段受力分析,剖析各力与球所通过的距离的关系,使学生对“做不做功”“做多少功”等有深刻的理解,以后再碰到类似的问题就不会死套定义了。(三)互换角色,共同探讨,发展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在教师的启发和组织下,让全体学生积极思考,共同解决问题,是试卷分析课上收效极佳的一种教学方式。例2:赤热的焦炭可与水蒸气在高温时发生如下反应:C+H2O 高温 CO+H2现有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有如下性质:难

10、溶于水;可使灼热的氧化铜还原为铜;可在氧气中燃烧,产物是一种化合物;一定条件下,该气体燃烧的产物与碳反应后,又会得到原来的气体;综合分析上述信息,判断这种气体的可能组成。该题需要处理的信息很多,需要各个击破,如果教师一讲到底学生只是被动的跟随老师的思维,不会有太大收获,如果让学生讨论性质可能存在的气体,由学生相互补充,共同完成分析,再对性质信息进行深入讨论,有些同学认为炭跟水反应生成氢气和一氧化碳,水又是氢气燃烧的产生,而没有想到CO与O2反应生成CO2,CO2又与C反应生成CO;也有少数同学误记为CO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在看到“无色无味的气体”时就排除了CO,故只认为该气体是氢气。通过

11、这样的分析,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就得到发展。有时候由学生担当“分析员”,会收到另一种效果。不仅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还对于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最大程度地挖掘出他们内存的思考潜力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初三进入后阶段总复习,综合类题目的分析便可采取这类讲评方式。如这样一道题:为打捞2000年8月在巴伦支海遇难沉没的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请设计几种可行的方案。已知“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总质量为m,总体积(指实心部分)为V,海水密度为0,与海底不紧密接触,请根据有关数据(其它必要的数据可自行设定)计算一下该方案所需要的材料数量。这是一道综合性强、思维难度大,同时又是开放性、无数据的设计题。在考试

12、后,发现该题的得分率是最低的。为此,我在讲评课之前事先做了一些案头准备工作,请班中几名尖子学生先回家对这道题做准备,要求他们在课堂上提出他们的设计思路和具体过程,并告之第二天课由他们主讲。第二天课上,我引领其他同学对他们提出的思路采用提问、置疑、补充、追证等方式共同探讨得以解决。这种主体与环境发生的较为强烈的相互作用,对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开发学生思维内在潜力十分有效,最后得益的并非是解决了一道难题,而是对原有的知识结构网络进一步深化,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开拓外延,探索规律,发展学生思维的概括性很多试题都具有思维的共性,这类试题就需要在讲评课中透过几道相似试题的比较,归纳出知识的

13、系统性和规律性,并在此基础上拓宽、延展,使学生的思想水平不滞留在某一局部上,而是获得更长足的发展。例:为了大家的方便,小明家楼梯口一盏“220V 40W”的照明灯是通宵达旦亮着的,但由于长时间使用很容易损坏。为了延长灯泡寿命,小明将灯泡串联一个电阻后再接到电路时(如图)。在照明电路电压等于220伏时,如果要求灯泡消耗的功率是不串联电阻时的81%。则串联电阻的电阻值应为多少?它消耗的电功率是多少?这是一道典型的联系生活实际的电学计算题,而且是电学中基本电路的电功率计算。在讲评这一试题时,如果就题论题,那只能讲一题会一题,不能举一反三。这一试题学生做不好,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用电器电功率变化的本

14、质是其两端的电压发生了变化”和“用电器在不同状态下电阻不变”这一性质没有牢固的抓住,导致在做题时乱套公式、乱代数据。教师要对这一试题作全面深入的分析,利用P/P=U2/U2求得U=198V,让学生知道当用电器串联上一个电阻之后,两端的电压是要发生变化的,从而引起电功率发生了变化。另外还有少数同学认为串联上一个电阻后通过用电器的电流是不变的,即I=I=P/U=40W/220V=0.18A,显然是把“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等同于“时时相等”了。在讲评了该题之后,再布置一些相似的试题进行训练,如下题目的设计与上例有异曲同工之妙:饮水机是一种常见的家用电器,其工作电路可简化为如图所示的电路,其中S是

15、一个温控开关。当开关S接a时,饮水机正常工作,将水迅速加热当水达到一定温度时,开关S自动切换到b,饮水机处于保温状态,若饮水机正常工作时发热板的电功率为550瓦,而保温时发热板的功率是正常工作时的功率的01倍,求电阻R1的阻值。此外还有在各地中考试题中多次出现的“电饭锅”类和“电热毯改装”类试题都与上例相似,教师应将此类题型作一个总结,概括出共性的思维方法和解题思路。 如此通过延展、概括,学生可以在更广阔的天地里认识串联电路的电压、电流、电功率等特点,领悟电功率的变化与电压变化的关系,概括一定的解题规律,扩展原有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概括性思维更趋完善。(五)开放试题,一题多解,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

16、性近年来,中考试题越来越灵活,仅靠“题海”战术是很难获得高分的,必须要有厚实的基础、丰富的知识面、扎实的基本功(如运算能力)、灵活的思维和敏捷应变能力。因此,在平时的练习或考试中,必须要有适量的开放性试题对学生进行训练,在试卷讲评课中,对那些有多种解法的试题进行一题多解的讲评,从而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图所示是一个常见的装置,在科学实验中有哪些用途?显然这是一道实验类综合题,要分析这一试题,不能直接给出几项答案,而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充分讨论,联系各常见实验,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学生就会从易到难、从单一角度发散到多角度:(1)从A处通入气体,即成

17、为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装置;(2)从B处通入气体,即成为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装置;(3)若在广口瓶中盛放适当的化学试剂,然后将气体从A处通入,即成为洗气瓶;(4)广口瓶中装水,气体从B处通入,在A处接一量筒,即成为气体体积的测定装置;(5)还可以作为气体反应容器,如从A处通入HCl气体,从B处通入NH3,会观察到有趣的实验现象。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会自觉地把各基础知识联系起来,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就会变得越来越灵活,应变能力得到提高。近年来,开放性试题频频出现在中考中,如:写出“饮水机”上利用科学知识的结构部件以及其所利用的知识点;写出自行车上应用科学知识的例子。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有很多我们司空

18、见惯的东西是很好的试题,如打火机上科学知识、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用到的科学知识、煮饭烧菜时用到的科学知识、治现环境污染时用到的科学知识可谓“生活处处有科学”。这类试题的训练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每次考试,都会有很多试题有多种解法。对这类试题,应选择较典型的试题进行一题多解的讲解,最好是在批阅试卷时就记下不同解法的学生,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来分析讲解,既给学生以成就感,又活跃课堂气氛,开阔解题思路。总之,如果把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作为讲评课的教学目标,同时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关系,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在巩固、深化所学知识的同时,开阔思路,启发思维,激发兴趣,培养能力,将知识化解到学习者自己的思维中,必然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复习的效率,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扎实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