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论文:语文教学中“滑过现象”的探究及预防.doc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3979169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4.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论文:语文教学中“滑过现象”的探究及预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初中语文论文:语文教学中“滑过现象”的探究及预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论文:语文教学中“滑过现象”的探究及预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论文:语文教学中“滑过现象”的探究及预防.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莫让精彩轻易“滑过”语文教学中“滑过现象”的探究及预防摘要语文教学中“滑过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问题设计的坡度太大或者太小;教师习惯自问自答;缺少或者不善于提供必要的引导性“提示语”;忽视了“非标准思路”教学价值。为此,要积极实践总结,预防“滑过现象”的产生。关键词语文;“滑过现象”;预防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教师的教学设计为语文课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往往也出现教师倾力创设的情境没有充分发挥其潜在的启发和引导功能,就在不经意间“一滑而过”。如果教师将教学任务设置得面面俱到、自然顺畅,学生无需费多少心力就可一蹴而就,使许多精彩的内容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就稍纵即逝;或设置了障碍,但教学

2、进程过快,没有给学生留下跨越“障碍”的空间,使许多具有探索价值的内容在不经意间滑过,致使学生亲身体验、感悟的机会在无形中“流失”,我们不妨称之为教学上的“滑过现象”。 “滑过现象”源自英国学者爱德华德波诺关于思维训练中“注意滑过”的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当我们驱车从A地到B地欣赏美景时,往往会因为车速太快,忽略了途中更美的C地;由A到B路越顺畅,C地被忽略的可能性就越大。具体到语文教学中,一般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一、问题设计的坡度太大或者太小,无法体现教学的真正内涵,往往出现教学空有形式的现象。 如果教师将问题的坡度设计得太大,超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哪怕他的活动情境设计得再精妙,也只能从

3、学生的眼皮底下“滑过”,因为学生的畏惧心理和厌学情绪必定阻碍他们的思维活动。如果教师将过程设计得过于详尽、顺畅,会因问题坡度的过小而使学生产生思维惰性,那么语文教学中的精彩内容轻易滑过也绝不是偶然现象。在一次听课中,有位老师执教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他作了导入之后,马上就说:“这是一首深情的爱国之歌,诗中交融着深沉的历史感与强烈的时代感,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一起来朗读一下这首诗歌。”粗粗一听,这个问题没什么坡度,只不过是朗读一下诗歌。可是细细一品,他的朗读是有要求的,这个要求就是让学生带着深沉的历史感与强烈的时代感。大家都知道,诗歌的朗读教学应当注重层层深入,学生不可能在没有做任何分析和感

4、悟的情况下就带着深沉的历史感与强烈的时代感来朗读。这个问题设计的坡度太大了,这就让带着感情朗读的内涵流于形式。二、教师习惯自问自答,使学生错失了许多自主活动的机会,使教学中值得探索的关键问题“一滑而过”。许多教师都非常注意设置一个合适地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考,但往往又不注意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而是习惯性地自问自答,从而使学生错失了许多 “质疑思考释疑”的自主活动过程。而且有些教师认为课堂不能让它出现“冷场”的状况,问题一经提出,如果没有学生回答,他就会出现“心太急”的情况,不由自主地把答案脱口而出,让值得探索的关键问题“一滑而过”。一堂语文课表面看来自然顺畅,但如果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

5、空间,那么就会直接影响学生思维的频率和效果,进而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事实上,思考是需要过程的,课堂上的鸦雀无声有时也是一种美,那是一种思考的美。有时故意给学生留下一小段时间,让其默默思考,这样比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的效果要好得多。三、教师缺少或者不善于提供必要的引导性“提示语”,使学生思维受阻,造成了事实上的“滑过”现象。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必要引导,但是有些语文教师不善于在关键环节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引导性“提示语”,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受挫,从而削弱了学生思考的热情和信心,最终也让语文学习的精彩内容轻易滑过。比如,有位教师在执教中国石拱桥时,整体感悟了课文之后她就问:“这篇说明文主要采

6、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说明文,对说明方法的理解还十分肤浅,甚至有些学生还处于真空状态,这样的问题提出之后,学生就成了“无头苍蝇”在课文中东碰西撞,不知如何下手,而教师没有对此进行有效指导和必要引导,对学生的一再否定只能让学生丧失探索的信心。这种状态下的教学探索活动形同虚设,无奈只能顺势滑过。四、教师忽视了“非标准思路”教学价值,使一些颇具价值的教学内容“一滑而过”。一般而言,教师在备课时就已对文本及相关问题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思路,我们不妨称之为“标准思路”。教师也希望教学能沿着这条“标准思路”顺利进行。如果出现了与此意见相左的“非标准思路”,教师就会本能地加以排斥

7、。其实我们也知道要对“求异思维”加以宽容和鼓励,但由于学生往往表现出“钻牛角尖”,奇思怪想,甚至带有一定程度的幼稚和荒诞,所以教师常会采取回避和压制的方法,从而挫伤了学生自主思考的信心,有时也使一些颇具价值的教学内容“一滑而过”。其实,“非标准思路”往往揭示了学生当前认知发展的独特状态,它的背后隐藏着学生知识组织的质量和效率状况,也有许多值得探究的精彩内容。在上鲁迅的故乡时,有一位学生突然提出来:“灰堆里的碗到底是谁埋的?”这个问题有些出乎我的意料,可我当时并没有改变教学策略,只是提醒他课后再探讨。课后,那位学生向我大胆地陈述了他的看法和理由:他认为是杨二嫂所藏,因为杨二嫂自私贪小,又妒忌闰土

8、得的东西比她多,所以把碗碟藏在灰堆中再嫁祸于人,而自已因为有功拿个“狗气杀”也顺理成章;但他又认为也有可能是闰土所为,因为由于“多子,饥荒,苛税,兵、臣、官,绅”的原因,“苦得他象个木偶人”,他已失去了往日那种纯净的心灵,迫于生计,他不得不谋于斤斤计较,唯利是图。学生的这番话确实把我怔了一下,我深深地感受到自己草率地放过了一个让课堂演绎精彩、让学生深入文本的大好机会。探讨这样的问题并非要我们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此进行分析和理解,培养他们的发散型思维能力,提高整体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增强他们通过阅读而提高创造力的意识。“滑过现象”的产生是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风格、

9、教学习惯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因此,要有效地预防“滑过现象”的产生和蔓延,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在行动中求发展,不断地提高反思、修正的自觉性,并注意以下几点:一、在教学中应当根据文本和学生情况设计合适的问题坡度,让学生的思维活动有效地开展,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和感悟文本的深刻内涵。二、教师在教学中不要自问自答,恰当地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给他们提供思维活动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良好吸收。三、学生的思考探究能力总有一定的“阀限”,但教师借助相应的“提示语”搭建理解、探索问题的“脚手架”,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防止“滑过”的作用。四、善待学生的“非标准思路”,注意捕捉学生的独特性思维特征,并不失时机地加以点化,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坡,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滑过现象”的产生。“滑过现象”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现象,让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和提高,莫让语文教学中的精彩内容轻易“滑过”。参考文献 爱德华德波诺思维训练最新教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