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儒家礼乐思想对中国舞蹈影响论文16608.doc

上传人:来看看 文档编号:3981272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8.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儒家礼乐思想对中国舞蹈影响论文16608.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试论儒家礼乐思想对中国舞蹈影响论文16608.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试论儒家礼乐思想对中国舞蹈影响论文16608.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试论儒家礼乐思想对中国舞蹈影响论文16608.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试论儒家礼乐思想对中国舞蹈影响论文16608.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论儒家礼乐思想对中国舞蹈影响论文16608.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儒家礼乐思想对中国舞蹈影响论文16608.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试论儒家礼乐思想对中国舞蹈影响 摘要:该论文是以儒家文化“礼乐”思想传承的角度来作为关注的对象,以中国传统舞蹈发展和传承这具有规律意义的着眼点为理论指导依据,通过对中国古代舞蹈的探究梳理到当代中国古典舞发展的趋势分析研究,力图揭示儒家“礼乐”思想对中国舞蹈的影响。论文是通过中国古典舞的发生及发展这样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同时也孕育出了独树一帜的中国古典舞。从而使舞蹈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了的人体动作,来表达舞蹈作者(舞蹈编导和舞蹈演员)的审美情感、审美理想,反映生活的审美属性。关键词:儒家礼乐思想;礼乐教化;中国舞蹈;舞蹈艺术发展前 言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舞蹈“礼乐”思想在特定的历史基础上,历史环

2、境中和历史条件下,不只是中国舞蹈的精髓,同时也是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社会体制和社会发展,影射出儒家“礼乐”思想带来的巨大作用,证明了儒家“礼乐”思想在在中国舞蹈史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从而引导我们进一步全面探索和挖掘历史文化的真貌。一、 儒家“礼乐”思想在中国舞蹈中的体现闻一多先生也曾精辟指出: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德国艺术家格罗塞亦说:在没有别的艺术行为,能像舞蹈那样转移和激动一切人类。但是中国人的舞蹈精神却不旨在献身于彼岸的上帝、神灵。体会舞之灵魂贯通于中国各类艺术中,需深入堂奥,细心体察。依靠儒家礼乐思想使舞蹈在广阔的

3、天地中释放活力。(一)儒家“礼乐”思想见解西周礼乐制度到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基本瓦解,但由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对西周礼乐作了理论上的阐发,从而使礼乐精神在思想领域重放异彩。儒家的礼乐学说是对礼乐本质的理性思考,是从伦理学和哲学的角度对礼乐所作的思辨性解释,他们的理论对后世汉民族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心态均产生了深刻影响。孔子并不徒重礼乐的外在形式,而是注重礼乐的内在精神。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分明是将礼和乐的精神归结为“仁”。“仁”就是仁爱之心,为君者要行仁德之政,为民者要有亲孝之情,这是孔子一生所推崇的社会道德标准,也是他要通过人的道德的内省来达到社会和谐的理想。

4、他把这种社会伦理(“仁”)与意识形态的社会实践(礼乐)合二为一,把以“仁”为核心的礼乐精神引向人的内心世界,用它来内以建立个人的崇高的人格,外以图谋社会的普及的幸福。这样,就把一种本来没有多少道理可讲的礼乐制度合情化、合理化,使礼乐在伦理价值和道德规范的支持下获得了普遍的社会意义,从而也就把原来是外在的强制性的规范,改变而为主动性的内在的欲求。儒家“礼乐”对舞蹈的审美要求是“尽善尽美”。可以这样说,孔子及后来的儒家学者所说的礼乐,强调的当然是“礼”。即舞蹈的教化作用,而并非自然;但从另一方面看,孔子所以把礼乐并提,却是因为他了解人的自然本性可以以乐教化,即能通过“乐和”引导人和。从这种人文精神

5、出发儒家的治世方略、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的谋求、理想的创构等,从不寄希望于宗教鬼怪而是坚信人类自己所创造的礼乐文化才是文明进步的根本途径。中国古代的礼乐文化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一些很好的传统,比如讲究礼仪、重视德性、文艺发达,并且总是追求社会生活的既有序又有活力。 (二)从儒家“礼乐”思想看中国舞蹈的发展儒家礼乐理论的主要思想,一是认为音乐舞蹈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可以从中明了一个国家的政治风貌和风俗人情。音乐、舞蹈、诗歌艺术不仅是人们思想感情的表现,反过来也作用于人们的思想感情,从而认为它们是通俗易俗且是最有效的工具。二是舞蹈是人类一种抒情的精神活动,是人的情感表现,不同的思想感情,便产

6、生不同的舞蹈作品。三是儒家礼乐学者十分重视舞蹈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主张用来作为重要的政治工具,从而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儒家礼乐思想对于舞蹈给予了肯定,为儒家学派建立了完整的舞蹈理论体系,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舞蹈艺术的教化功能一直就被世界各国的先民运用着。早在两周时期的“礼乐”教育体系就已经有意识、有目的地把舞蹈作为一种政治道德教育手段用来“治世”。周代礼乐并举,意在促使社会的外在规范最终化为人们内在心灵的愉悦和满足。以产生强烈的社会情感力量,影响整个社会生活,引发群体的和谐,而这群体生活大和谐的意义,便是舞蹈的社会功能的最高意义。二、 儒家“礼乐”思想在中国舞蹈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古典

7、舞为例论儒家“礼乐”的文化底蕴与中国舞蹈的礼法意识,以及在其朝代变更中沿袭至失传。近代中国舞蹈学科的建立路程是艰难的,正因为艰难,也正一位有李正一、唐满城、欧阳予倩等舞蹈学科的建设者们坚持不懈的执着精神,才有今天中国舞蹈的蓬勃发展。但我想说的是,中国舞蹈作为当代舞蹈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客观存在的实体,它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独有的舞蹈语言、技巧规范和美学特征,和别的舞种相比,他固然不不够成熟,但中国舞蹈所孕育着极大的生命力和身后的民族文化。(一)儒家“礼乐”思想在中国舞蹈中的体现舞蹈被称为“一切艺术之母”,是我国古代所称“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乐”则是一种综合艺术形态,它包含着诗、歌、舞这些基本

8、要素。早在古时就有人认为“所谓诗表述思想情感,歌唱出它的声音,舞表现它的外在形象”。三者都根源于人的内心,然后乐器随之演奏,在早期所产生的“礼乐”思想就已恰如其分地将这些综合艺术浑然相承。因此,儒家的“礼乐”也就深深扎根于早期文化和宗教文化之中。首先,中国古代舞蹈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了,劳动创造了舞蹈,舞蹈起源于劳动,当劳动使猿进化为人后,原始舞蹈便应运而生。其次,宗教舞蹈是我国儒家“礼乐”思想文化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宗教舞蹈直接渊源于原始社会的巫舞。”宗教文化对我国舞蹈发展的影响尤为深。上述舞蹈的发展都为儒家“礼乐”思想对中国舞蹈的推进奠基了基础。更为深远的一项贡献是佛教文化,所到之外留下了大量

9、的石窟舞蹈形象。(二)从中国舞蹈在发展中看儒家“礼乐” “乐”在中国古代是指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艺术。儒家“礼乐”在中国舞蹈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早在西周年间,西周政权吸取前代经验教训,在因袭夏、商礼仪乐制的基础上,增订修改,制订了一整套礼乐制造,即史所盛传的周公“制礼作乐”。周代的礼乐制度继承了夏商时期的乐舞文化,建立了明确的宫廷雅乐体系,组织了初具规模的乐舞机构大司乐,规定了音乐舞蹈的教育制度,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舞蹈艺术的发展。随着礼乐制度的产生,儒家“礼乐”思想在中国舞蹈中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在周代的礼乐制度制礼作乐中,“礼”即周初确定的一整套曲章、制度规矩、仪

10、节。春秋末年,随着生产关系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变化,舞蹈地位也逐步提高,产生了代表不同阶级、阶层和集团利益的各种学派,使儒家“礼乐”思想逐步发展,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先秦诸子中,对舞蹈思想理论研究比较深刻的首推儒家学派。它的创始人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末期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总结了前人的见解,创造了自己的理论基础,为儒家的“礼乐”思想奠定了基础。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儒家“礼乐”思想对于中国舞蹈艺术有着重要的影响。三、 儒家“礼乐”思想在中国舞蹈发展中的消极作用(一) 儒家“礼乐”思想不及道家学说在舞蹈中的作用儒家入世、道家出世。儒家讲先天下之忧而忧、道家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1、儒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道家政治渺小艺术永恒 。儒家讲究礼仪 、孔孟之道 。道家讲求修身养性。儒道互补,这在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中是个老而又老的话题了,然而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我们又可以从这个古老的话题中不断地引发出新的思考。从内在的、隐蔽的、发生学的意义上讲,儒道互补有着两性文化上的内涵;而从外在的、公开的、符号学的意义上讲,儒道互补又有着美学上的功能。儒家建构“礼乐”文化的这种历史性努力,对中华民族审美心理习惯的形成和中国舞蹈艺术价值观念的确立所产生深远的,甚至夸张地说,是从无到有的。但是,这种由伦理的观念符号而衍生出来的艺术的情感符号又有其先天的弱点和局限。 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国内学者根

12、据由马克思、恩格斯所肯定的西方现实主义的价值取向,将具有“兴、观、群、怨”传统、主张用艺术来干预现实的儒家美学,看作中国古典艺术的主流;而将“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塞瞽旷之耳”的道家思想, 视为文化虚无主义和艺术取消主义的逆流。最近一个时期,作为庸俗社会学的一种反动,大陆学者则又与港台学界彼此呼应,在“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道家美学中发现了西方现代派艺术所梦寐以求的写意的风格和自由的境界,认为这才代表了中国艺术的真正精神;相比之下,儒家的那套“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诗教传统,却因急功近利而显得过于狭隘了。 在现实社会中的差异议论,往往为中国学者们所遗漏。但张节末

13、条理清楚地把这个差异区分为社会历史发展的两个阶段。其中既有受道家的影响而不完全是道家的社会观,也有受儒家的影响而又不完全是儒家的社会观。这也是没有明确地区分的,这一点上,对传统儒家的“礼乐”评价是不能不说的。(二) 儒家“礼乐”思想对中国舞蹈的多此一举理想社会的人们唱歌是表现其心态,跳舞是表明感情。是因为调和的心态(“和心”)充满在内,亦是调和的气(“和气”)以歌舞形式体现出来。和心足于内、和气见于外、故歌以叙志、舞以宣情、然后文之以采章、照之以风雅、播之以八音、感之以太和、导其神气、养而就之、迎其情性、致而明之、使心与理相顺、气与声相应、合乎会通、以济其美。因此,在理想时代的社会中,统治者的

14、心态反映于社会和人民的心态进而为音乐所反映出来。在早期的著作中就有以儒家的观点来对“礼乐”思想进行批判的了。从某种观点来再解释的“礼乐”,是语言、音乐及被舞蹈化的礼法这三者综合(言语之节、声音之度、揖让之仪、动止之数、进退相须、共为一体)。在此语言的作用被重视的同时舞蹈隐藏起来,而舞蹈的作用只被视为一种礼法。最终说出了舞蹈不能补充语言和音乐的这一特征。这就是声论因为原来把作为听觉对象的音乐的本质当作主题来讨论,而把作为视觉对象的舞蹈不包括在内吧。另外,对语言的重视,从“音乐是不能传达任何的”这些命题开始的归结就基于此。和音乐(器乐)相异的是,语言能传达特定的事态。恰当的语言和谐和的音乐舞蹈同时

15、出现时,人们当然能感受音乐舞蹈,而这音乐舞蹈又是拌着语言的,人们必然要听到语言。人们的心态很“平和”可以没有被特定的感情所约束地感受音乐舞蹈,而且可以避免因过于被音乐舞蹈的感动而沉湎音乐的危险。因此不是在感情层面与心的关系,而是在超越喜怒哀乐的感情层面与心的关系得到音乐的“理想形态”。四、 儒家“礼乐”思想对中国舞蹈的影响 在形式上,由于后儒并未真正理解孔子“克己复礼”的深刻含义,因而不断地在“礼”的外在形式上大作文章,从而在周礼、仪礼、礼记等著作中为我们留下了一套举世罕见的繁文缛节,使人们在冠、婚、丧、祭、燕、享、朝、聘等一切社交活动中的举手投足都必须经受严格训练,受其影响,“乐”的形式也由

16、简到繁,成堆砌雕琢之势。在内容上,由于“礼”的等级观念始终规范着“乐”的自由想象,致使艺术的形式发展得不到观念更新的配合与支持,以至于万变不离其宗,总是在“发乎情,止乎礼义”的情感模式中转圈子,由中庸而平庸。于是,最初是富有创造性的“建构”活动便导致了形式和内容的双重异化。 儒家“礼乐”思想不仅自觉地继承、维护“礼乐教化”传统,且对“礼乐教化”的内容、作用、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阐发。孔子常说“礼”论“乐”称“诗”,为儒家“礼乐教化”观念奠定了思想基础。孟子也重视礼乐的教化功能,至荀子,则将先秦儒家的“礼乐教化”观念进行了理论化的发展,其苟子的礼论、乐论是阐述儒家“礼乐教化”思想的经典文献

17、。受其影响,史记列礼书、乐书两篇,汉书则合为礼乐志,此后历代史书都有相关的“志”、“书”等记载各朝代礼乐教化情况。现存礼记中的乐记篇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先秦两汉儒家的“礼乐教化”思想,都以说是儒家“礼乐教化”思想的经典文献。结 语无论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无论是统治阶级还是民间百姓;无论是汉族本身还是历朝历代的少数民族,在他们的舞蹈发展史中始终都有儒家“礼乐”文化所包含的舞蹈艺术的存在,对后来中国古代舞蹈史的昌盛、繁荣、发扬光大产生了重要影响。儒家思想的两部分即理想人格的培养和理想社会的建构,儒家创始人孔子建立的以“仁”、“礼”关系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即“内圣”和“外王”都对我们民族

18、的思想文化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它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应如实客观的正确对待。参 考 文 献1 何国平20世纪以来玄学美学研究综述J 南京社会科学 20062 聂振斌礼乐文化与儒学艺术精神M 20053 孙来法试析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与艺术素质教育J 艺术研究4 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95 祁海文儒家乐教沦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6 资华筠舞蹈美育原理与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67 彭松中国舞蹈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68 刘青弋中国现代舞作品赏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9 于民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On th

19、e Confucian Thought on Chinese influences.Zhao KaiAbstract:the paper is based on the Confucian culture and ideological perspective as the object of interest, to Chinese traditional dance development and heritage of this law meaning focus as theory foundation, through to the Chinese ancient dance of

20、combing to contemporary Chinese classical dance development trend analysis and study, trying to reveal the Confucian ritual music the influence of thought on Chinese dance. Papers by the Chinese classical dance on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such a tortuous development process, but also gives

21、birth to become an independent school of classical Chinese dance. So dance after extraction, organization and beautification of human actions, to express the dance author ( choreographer and dancers ) aesthetic emotion, aesthetic ideal, reflecting the life aesthetic attribute.Keywords: Confucian thought; Music education Chinese dance; Dance art development第 9 页 (共 9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