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2.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3984472 上传时间:2019-10-12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181.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规划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规划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规划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规划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规划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规划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规划2.doc(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长沙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长沙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长政发200617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直机关各单位: 长沙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已经长沙市第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纲要的总体要求,做好本区、县(市)及单位、行业的专项规划,并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确保纲要提出的各项目标如期实现。 长沙市人民政府 (公章) 二六年六月四日 长沙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目录 第一章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现实基础 第二节总体要求 第三节发展目标 第二章空间布局和基础设施 第一节空间功能区划 一、

2、优化提升区域 二、重点开发区域 三、适度拓展区域 四、限制开发区域 第二节产业空间布局 一、工业空间布局 二、农业空间布局 三、服务业空间布局 第三节市域城镇体系布局 一、都市区 二、卫星城 三、中心镇 第四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一、综合交通体系布局 二、能源保障体系布局 三、信息基础设施布局 四、水务水利设施布局 第三章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 第一节建设区域性先进制造业中心 一、培育优势产业集群 二、壮大新兴科技产业 三、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第二节建设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 一、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二、发展提升消费性服务业 第三节建设区域性优质农业中心 一、发展区域优势农业 二、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

3、三、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第四节建设区域性文化产业中心 一、保护开发历史文化资源 二、打造文化产业知名品牌 第四章建设新农村和最佳人居城市 第一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建立推进以城带乡的发展新机制 二、建设基础设施不断健全的新村镇 三、发展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产业 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民 五、塑造农村“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新风貌 第二节建设最佳人居城市 一、完善便民利民的市政公共设施 二、建设服务功能完备的新型社区 三、营造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 四、提高市民精神文化生活质量 五、建设适宜创业发展的城市 第五章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 第一节扩大投资需求和优化投资结构 一、保持投资稳健

4、增长 二、调整优化投资结构 三、明确政府投资重点 第二节培育和扩大消费需求 一、增强消费能力 二、拓展消费领域 三、改善消费环境 第六章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一节深化体制改革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三、推进社会事业改革 四、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第二节扩大对外开放 一、提升招商引资质量 二、拓展对外贸易经济合作 三、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第七章科技、教育和人才 第一节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化 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二、构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 三、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四、全面优化创新环境 第二节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一、巩固提升基础教育 二、突出发展职业教育 三、加快发展高等教

5、育 四、大力发展成人教育 第三节提高人力资本贡献力 一、开发人才资源 二、健全人才机制 三、优化人才环境 第八章建设和谐社会 第一节改善人民生活和公共服务 一、扩大城乡劳动就业 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三、加强收入分配调节 四、构建社会公共安全体系 五、强化卫生、体育等领域公共服务 第二节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一、坚持不懈推进文明创建 二、加强社会诚信建设 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四、加快法制建设步伐 第三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加强资源保护和节约利用 二、发展循环经济 三、加强生态建设 四、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长沙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2006年1月9日

6、长沙市第十二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十一五”(20062010年)期间,是长沙市率先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长沙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阐述市委、市政府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方向,是今后五年长沙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第一章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现实基础 本世纪之初,我市确立了建设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五年来,围绕这一宏伟目标,全市上下以加快发展为主题,紧紧抓住战略机遇,充分发挥观念创新的先导作用,积极拓宽谋求发展的宏观视野,突出

7、加大投资带动力度,突出提升城市规划能力,突出实施兴工强市战略,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进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的巨大成就,“十五”计划主要目标全面实现,为“十一五”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 保持高速高效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519.9亿元,比2000年翻了一番,五年间年均增长14.8%;2005年地方财政收入139.38亿元,年均增长3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2687亿元,年均增长34.6%;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3.4亿元,年均增长14.7%。经济发展步入一个新的增长期。 加快推进结构调整,产业发展迈上新的台阶。三次产业结构

8、由2000年的 10.338.950.8调整为7.443.149.5。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2005年工业增加值469.3亿元,比2000年翻一番,工程机械、电子信息、烟草食品等支柱产业和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迅速壮大,“两区六园”快速崛起。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农村水利、县乡公路、农村电网、农田改造等基础设施投入明显加大,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传统服务业优势进一步提升,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全力构筑发展平台,城市建设实现大步跨越。在“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和“大干新三年,再创新辉煌”目标的指引下,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城市功能明显增强,城市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建成区面积由2000年的118.8平

9、方公里扩大到167.7平方公里,市区人口由175万增至208.6万,城市化率达53.9%。不断提升规划能力,高起点高标准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科学描画了城市发展骨架,拓展了战略发展空间,增强了城市的聚集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突出加大投入,五年累计完成城市基础设施投资529.7亿元,大规模推进市政工程、交通能源、工业园区和生态环境建设,基本形成了“一主两次四组团”的城市布局和“六桥三环”的城市交通体系,展现了长沙文化底蕴深厚和山川秀美的独特风貌,为经济社会发展搭建了坚实平台,强力推动了经济的增长、内需的扩张和就业的扩大。积极推进体制创新,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经济所有制结构调整取得重要突破,市属国

10、有企业改革基本完成,非公有制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37.5%提高到56%,政府制度建设成效明显,要素市场、投资体制、财政金融等领域的改革积极推进,经济自主增长能力全面增强。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五年累计利用外资25亿美元,进出口总额105亿美元,分别比“九五”期间增长132.3%和56.6%。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教育发展水平持续提高,高中阶段入学率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86.4%和40%。成功抗击了“非典”疫情,公共卫生体系和应急机制初步建立。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呈现勃勃生机。成功举办第五届城市运动会。2005年城乡居民人

11、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12434元和4735元,分别比2000年增加4904元和1794元。就业岗位持续增加,城镇登记失业率4.2%。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 虽然“十五”计划执行情况良好,但发展中的一些长期性、基础性问题仍然存在,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性转变,经济整体素质需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工业竞争力和后续支撑力有待增强;“三农”问题和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政府职能有待进一步转变,经济外向度不高。 第二节总体要求 “十一五”时期,和平、合作、发展依然是时代的潮流,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科技革命深入发展,世界产业转移步伐

12、加快。我国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较强。我市近年来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聚集辐射能力明显提升,科教和文化优势日益突出。随着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和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推进,我市具备了加快发展、加速崛起的条件和环境。与此同时,“十一五”期间是经济结构、区域格局、利益关系和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的时期,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日益迫切,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压力加大,国内外发展竞争日趋激烈,保持快速发展、创新体制机制、协调社会利益等任务相当艰巨。我们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积极抢抓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 “十一五”时期长沙经济社

13、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牢牢把握中部崛起和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战略机遇,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突出提升经济整体实力、运行质量和效益,注重统筹兼顾,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实现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社会和谐程度明显提高,为建设繁荣发达、文明和谐、适宜人居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在今后五年的发展实践中,必须坚持以下原则:突出把握加快发展的总体取向,继续强化投资带动和产业支撑,实现快速崛起;突出推进自主创

14、新,抓住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两个关键,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突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强新农村建设,增强城市聚集辐射能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突出加快改革步伐,围绕影响发展的重点领域,改革和完善体制机制;突出构建和谐社会,努力建设小康长沙、文明长沙、生态长沙、平安长沙,调动全市人民创业创新的积极性,并使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发展中重点实施四大战略举措: 兴工强市战略。坚持把发展工业作为长沙未来较长时期发展的核心问题不动摇,主攻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实现工业经济持续跨越,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 创新先导战略。突出发挥科教人才优

15、势,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转化应用能力,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以观念创新引领整体发展,以体制和制度创新增强发展活力,加速建设创新型城市。 以城带乡战略。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增强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投入,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文化推动战略。充分挖掘长沙深厚灿烂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凸显城市文化个性魅力,以文化为灵魂,引领和提升城市的建设发展。第三节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长沙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实力快速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左右,2010年经济总量约占全省的28%,人均达

16、40000元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五年累计683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2010年达143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2010年达280亿元;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4%,五年累计直接利用外资56亿美元以上。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4.946.548.6,从业人员比重分别为31.52642.5;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0%。产业层次明显提升,培育形成产业链条较长、创新能力较强的工程机械、汽车、家电等先进制造业集群,形成一批经营规模、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影响力居国内行业领先水平的现代企业;建成中部地区最具实力的国家

17、生物、软件和新材料产业基地,新兴科技型产业成为全市工业的主导产业;文化产业、信息服务、现代物流、房地产业等持续发展提升,初步形成中心城市服务经济格局;优质高效农业发展走在中部地区前列。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5%左右;万元工业产值综合能耗下降20%左右。在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初步建成资源高效节约利用体系,全社会节约意识普遍增强。 重大基础设施不断健全。建设一批支撑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黄花机场扩建成为具有区域性枢纽地位和现代化标准的国际航空港;建成我国重要的内河港口和内陆物流保税区;武广客运专线长沙段和新火车客站建成投入使用;启动建设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全面构建城

18、市骨干路网;建成中部地区首个城市引水工程项目;建设湘江长沙综合枢纽,“一江两岸”开发建设取得标志性进展,建成安全可靠的城市防洪圈和高标准的城市生态圈;基本建成“数字长沙”信息平台和“电子政府”。 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行政管理体制、经济体制和社会领域的改革取得新的突破。深化市属国有企业改革,2010年非公有制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5%左右,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商品市场更趋成熟,要素市场充分发挥配置资本、土地、人才、劳动力、技术等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市场秩序规范程度明显提高,基本建成社会信用体系。 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每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8万个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

19、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保持在80万人以上,城乡一体化的就业体系基本形成。2010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覆盖率分别达78%、70%、7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0%以上,基本建立城乡大病医疗救助体系。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2010年全市总人口650万人,城市化率达61%。科技教育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2%,专业技术人员总数达48万人;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0%。 人民生活持续快速改善。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年均增长9%和8%,2010年分别达到19100元和6950元。民生设施不断改善,基本解决城乡

20、水利防洪问题,基本建成从市到乡、村的公路网络,基本完成城乡电网改造,基本实现农村丘陵山区沼气化,基本解决城乡无房户住房问题。公共服务不断健全,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全免费,并补助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费和城乡困难家庭子女高等教育学杂费,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建成公共安全保障和应急反应体系。 城乡人居环境日趋优美。城市空气环境污染指数年均值保持在94以内;城市污水处理率达8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绿地率达3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5平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4%。生态型山水城市格局基本形成,成为国内最适宜居住和创业的城市之一。大面积推进村庄整治,农村环境明显改善。 在实现上述目标的

21、基础上,再经过几年努力,争取到“十二五”期末,步入工业化中期的高级阶段,率先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2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再翻一番,基本完成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把长沙建设成为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 第二章空间布局和基础设施 推动区域发展空间合理布局,确立空间开发的总体格局,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等要素科学合理配置。 第一节空间功能区划 根据不同地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开发需求,结合现有发展水平,确定“十一五”期间全市四大类空间开发功能区域。 一、优化提升区域。主要指经济和人口高度密集的中心城区的已开发范围。“十一五”期间,本区域应保持适度

22、人口规模,合理控制建筑密度,加快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大力发展较高层次的现代服务业,增强综合服务功能。 二、重点开发区域。建设需求大、开发效益高、环境容量较大的城市重点拓展区,主要包括一江两岸、河西新城、星马新城、城南新区及四大组团。一江两岸:抓好湘江大道和潇湘大道南北段延伸建设,推进橘子洲和新河三角洲开发,加快湘江滨水区改造建设步伐,加强生态保护和景观建设,五年内建成集中代表长沙山水洲城特色和最佳人居城市特点的服务型经济文化景观带。河西新城:在保护好自然生态体系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和高新企业聚集的有利条件,重点建设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基地及高技术产业基地。星马新城:加快建设增容步伐,进

23、一步凸显全市制造业增长极地位,完善产业园区和新城区基础功能,加速形成城市次中心格局。城南新区:包括城区南部的天心生态新城、环保产业园、中信新城、体育新城、黎托新城等。此区域主要以复合型的城市商务副中心为定位,加大基础设施和精品项目开发建设力度,快速有序地拓展开发区域,加快人流、物流、商流的聚集,加速与株洲、湘潭相向发展。四大组团:暮云、捞霞、高星、含浦四大组团严格按城市规划的功能定位,立足实际需求加大开发力度,加快经济和人口聚集。 三、适度拓展区域。开发需求较大和开发效益较高的区域,主要包括浏阳、宁乡城区和重点城镇。按照建设中等城市的定位,根据既配套中心城市、又相对独立发展的原则,加快浏阳、宁

24、乡城区建设,加速县(市)域人口和特色产业的聚集。重点建设一批示范城镇,使之成为转移农村劳动力和加强农村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 四、限制开发区域。重要农产品、矿产品基地和生态服务功能较强的区域。其中,河湖水面、山地、湿地、水源地、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遗存等列为优先保护区,重点保护好岳麓山、大围山、沩山、黑麋峰和湘江、浏阳河、捞刀河、沩水河,强化生态涵养和资源保护功能,严格控制和禁止有损生态环境和资源风貌的开发建设活动。第二节产业空间布局 按照产业集聚、资源集约、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的原则,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大力促进产业空间布局趋向科学合理。 一、工业空间布局。聚焦“两区”、提升“六园”。突出

25、重大工业园区,形成层次分明、衔接互补、分工协作的园区体系。在布局重心上突出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长沙工业“双核”。高新区重点发展信息、新材料等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群,集中把麓谷园区建成环境好、品位高、实力强的科技产业新城。经开区按照外向型集群化现代大工业基地的定位进行布局,建成初具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新城。以“两区”为基础,拓展东西两翼,加大布局调控引导力度,落实专业分工、错位发展的原则,加快建设和提升特色园区。西面抓好高科技食品工业基地和宁乡经济开发区建设,东部及东北、东南部以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促进隆平高科技园、浏阳生物医药园、环保产业园和金霞经济开

26、发区联动发展,形成沿319国道长沙段现代工业带。同时,在有一定基础的重点城镇,建设若干专业化、特色化的工业小区。 二、农业空间布局。重点建设“三环四廊六园”。总体按照近郊、中郊、远郊三个农业环带进行布局。近郊都市农业环带重点发展对接都市需求的高技术、高效益农业。中郊优势农业环带重点加快优势农产品产业布局。远郊传统生态农业环带立足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科学利用,重点培植用材林和山地养殖业等。加快建设百里花卉苗木走廊、百里优质茶叶走廊、百里优质水稻走廊、百里优质水产走廊,形成全市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品牌化的主阵地。抓好隆平(农业)高科技园、望城国家农业科技园、浏阳现代农业科技园、宁乡农业科技园、长沙县黄

27、兴农业科技园、开福区陈家渡农业科技园建设,建成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创新、示范、辐射和推广基地。 三、服务业空间布局。总体形成“三圈四极”框架。推进实施服务业内圈、中圈和外圈的三圈层布局:内圈为中心城区,逐步建设中央商务区,提升服务业层次,增强都市服务业的极核功能。中圈为二环线周边区域,大力发展中高档批发市场、物流配送中心、工业园区综合服务业,扩大核心圈的辐射功能。外圈为三环线周边区域,发展大型物流园区及生态旅游业等,强化城市对外集聚和辐射功能。加快发展以金霞物流园、黎托新火车客站、天心生态新城和地铁线网周边为依托的服务业四大新的增长极。同时,因地制宜加快农村消费品市场等县乡服务业体系建设。 第三

28、节市域城镇体系布局按照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加速城镇化进程的要求,在对接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的框架下,构建都市区、卫星城、中心镇为骨架的市域城镇体系。一、都市区。到2010年,都市区城市人口达24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230平方公里。根据城市总体规划,适时调整行政区划,扩大城区发展空间。 二、卫星城。加快建设浏阳、宁乡两个卫星城市,拓展城区面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承接都市区部分功能的转移,成为完善和发挥省会功能的重要载体。“十一五”末期浏阳城区人口达30万人,宁乡城区达25万人。 三、中心镇。高标准做好中心镇发展规划,先规划,后建设。“十一五”期间集中支持建设20个左右的重点中心镇,每个镇

29、建成区面积达到35平方公里,聚集35万城镇人口。 第四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按照适度超前、突出重点、城乡一体、配套完善的要求,逐步建立系统化、网络化、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框架。一、综合交通体系布局。航空:按国际标准扩建黄花机场,形成能起降超大型客机,直飞世界部分重要城市,营运范围覆盖国内主要城市的现代化国际空港。铁路:建好武广客运专线长沙段和黎托新客站,“十一五”末期投入运营。完成长沙火车南北货站迁建工程。公路:通过5年努力,形成高速和高等级公路成网、国省道全面升级、县乡村公路畅通、旅游公路成规模、公路交通站场基本完善的格局。抓好黄花至东风界高速公路、319国道长宁段扩改、长花灰

30、韶公路等重点工程,建设好黎托、开福和长株潭等汽车客站。突出加强长株潭路网建设,建成长株高速、长潭西线高速,形成长株潭高速外环,建好湘江生态景观防洪道路,加快形成三市对接地区道路网络。水运:建设“一港一站一枢纽”,即抓好霞凝新港二、三期工程和长沙水上客运站、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工程建设,形成干支相通、通江达海的内河水上通道。市政交通:重点加快省市政府周边和高新区道路建设,加强城区道路的改造提升和衔接配套,全面形成互联互通的路网格局,2010年市区道路总里程1900公里,路网密度达到8公里/平方公里。新建湘江过江通道和5座主城区立交桥,抓好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编制和启动建设,加快形成市区半小时可达的快速

31、交通网络。 二、能源保障体系布局。电力电网:加快华电长沙电厂和黑麋峰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十一五”期内投入使用。加快电力输配系统建设,新建500千伏变电站2座、220千伏变电站12座、110千伏变电站40座,进一步完善城乡电网结构。新能源:继续推进实施天然气利用工程,加快城区天然气置换工作,并逐步延伸到部分城镇,2010年市区居民天然气入户率达70%以上。加快实施以天然气替代燃煤锅炉,发展燃气公交和非电空调。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 三、信息基础设施布局。信息网络:建成全市性的超大容量宽带城域光纤传输网,第三代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开始普及,完成电视数字化工程,实现电信、广电和

32、计算机网络互联互通。接入网光纤到小区率和到大楼率达到90%,城区家庭宽带接入率达70%。信息平台:以建设“数字长沙”为目标,建设高速、大容量、统一、开放的多媒体智能化公用信息平台。启动实施市民卡项目,建立长沙商贸信息平台和物流信息配送中心,建成数字长沙信息交互平台。电子政务:形成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网络体系,电子政务建设基本覆盖全市各部门,并延伸到公共事业单位。 四、水务水利设施布局。供水排水:推进城乡统筹供水,完善城市给排水系统,完成二水厂迁建工程,加强农村自来水供应设施建设。改善居民饮用水水质,引水及水质环境工程投入使用。结合截污管网建设,完善排水管网,提高城市排渍能力。防洪除涝:基本形成并完

33、善城市防洪圈体系,基本完成病险水库、重点堤垸的除险保安,加强农村水利设施改造,完善大中型水库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增强城乡综合防洪功能,发挥水资源配置综合效益。 第三章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 以工业化为龙头,优化第一产业,壮大第二产业,提升第三产业,着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优质高效农业,加速产业信息化改造和循环经济布局,促进产业发展从中低端外延扩张为主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向主要依靠自主创新提升技术水平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构建更高层次、更优形态的产业结构。主攻机械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文化产业、房地产、农产品加工六大产业增长点,建设先进制造业、现代

34、服务业、优质农业、文化产业四大区域性产业中心。 第一节建设区域性先进制造业中心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为重点,以自主创新为动力,大力培育三大优势产业集群,加速壮大三大新兴科技产业,改造提升四大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技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发展后劲足的工业结构,把长沙建设成为中部地区具有鲜明特色和重要地位的新型工业基地。2010年全部工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980亿元。 一、培育优势产业集群 突出工程机械、汽车、家电产业,形成上中下游配套、大中小企业协作的产业集群。到2010年,三大产业产值达1000亿元左右

35、,产值过百亿元企业23家,龙头企业本地配套率达50%。 工程机械。进一步巩固既有产品市场优势,发展壮大施工建设机械、汽车起重机械、矿山冶金机械等产品,完善零部件配套产业,逐步发展关键核心部件,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打造中国南方最具竞争力的工程机械研制基地。2010年全行业产值达350亿元左右。 汽车制造。以越野车、客车、卡车等产品为特色,突出培育拓展零部件体系,努力向混合动力汽车等领域进军,抢占“十一五”国内汽车市场的一席之地。2010年全行业产值达350亿元。 家电。重点发展白色家电和户式燃气空调等,加快培育产业配套体系,尽快形成本地化产业链,壮大产业规模,实现在家电行业的局部性突破

36、。2010年全行业产值力争达300亿元。 二、壮大新兴科技产业 瞄准市场潜力大、技术优势强的领域,加快关键技术的研发、应用和产业化,培育壮大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新兴科技产业,使之尽快成为支撑长沙工业增长的主导性、战略性产业。 电子信息。着力发展信息终端、网络设备和软件等产品系列,以显示器材、计算机及应用产品、电子元器件等生产为基础,依托长沙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开发引进先进技术和尖端产品,提高研发制造能力。2010年全行业产值达400亿元。 新材料。以先进电池材料、新金属材料、新型轻质材料、新型化工材料、粉末材料、超硬材料、纳米材料等领域为重点,加快培植行业龙头,加大优质产业化项目投入力度,逐步延长产

37、业链条,建设中部最具竞争优势的新材料产业基地。2010年全行业产值力争达400亿元。 生物医药。重点支持长沙具有科研优势和产业化潜能的基因疫苗、基因药物、免疫调节药物、现代中药、化学药物、医药中间体产业和生物农业,突出支持胚胎干细胞技术产业化,建设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在项目中试和产业化前期加大投入,以浏阳生物医药园为产业核心区,加快建设国家生物产业基地。2010年全行业产值达200亿元左右。 积极支持数控机床、环保装置、智能仪器仪表、医用器械等有一定技术优势的领域加速产业化,培育科技产业新增长点。 三、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加快运用信息、清洁生产、节能降耗等现代技术改造生产设备、

38、工艺流程和管理流程,加快传统工业向现代生产形态过渡。 食品烟草。把握农产品深加工的发展方向,优先发展绿色食品、乳制品、保健食品和新型特色食品。建设长沙卷烟厂技改二期工程,提升“白沙”品牌,形成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卷烟生产基地。2010年食品烟草业产值达300亿元。建材。发展高技术含量、低能耗的新型建材,大力发展干法水泥、节能砖材、高档石料及各类复合建材,2010年全行业产值达100亿元以上。 纺织服装。促进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提高纺织技术和产品设计能力,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到2010年,培育23个服饰纺织行业的全国知名品牌,产值达50亿元。 花炮。着力于花炮的安全药剂、产品构型、设备工艺的提高与创新

39、,向环保型精品型发展,增强出口竞争力。2010年全行业产值达50亿元左右。 同时,挖掘利用“铜官窑”、“湘绣”、“菊花石”等品牌资源,发展提升陶瓷业和工艺品制造业。稳步发展建筑业,推进建筑装饰行业的技术进步和集约化经营。 第二节建设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 充分发挥长沙服务业贡献大、活力强和特色鲜明的比较优势,立足市场化、产业化和集约化发展方向,以优化结构、提升层次和完善功能为重点,加快构筑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中心城市现代服务业体系。 一、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适应我市产业经济不断发展升级的要求,重点加快各类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步伐,促进服务业与工农业的配套、融合,增强城市的产业服务功能。 信息服

40、务业。加快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建立社会化、数字化、商业化的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大力发展网络银行、电子商务、软件开发、广告制作、远程医疗等行业,培育大型信息服务企业。 现代物流。以金霞物流园区为中心,建设星沙、大托、黄花机场等重点物流节点,完善与港口、机场、车站等相关联的综合联运系统,形成物流信息、运输、配送网络,突出培育现代化的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产业经济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物流支撑。加快金霞保税物流中心建设。到2010年,全市物流业产值达300亿元以上,全社会物流成本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到15%左右。金融业。健全现代金融体系,吸引国内外金融保险机构进入,发展地方民营金融机构。推进和规范企业

41、上市,抓好企业债券融资服务。加快发展银行卡产业。建设好芙蓉中路金融证券一条街。加快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 会展产业。建设完善会展场馆,培育市场化的现代会展企业,提高花炮节、金鹰节、卡通艺术节、农博会等节会办展水平,策划和打造特色化、本地化并具广泛影响的知名会展品牌。中介咨询。培育发展会计、律师、审计事务和资产评估、信息咨询、经纪代理、产权交易、人才交流等社会中介机构,积极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等自律性组织,引进若干国际知名中介机构。推进中介组织的专业化、规范化和独立化,培育中介服务品牌。 二、发展提升消费性服务业 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和先进技术,大力提升消费性服务业发展水平,扩大产业辐射范围和影响力,增

42、强城市生活服务功能。 商贸业。推动商贸业布局调整优化,继续繁荣和提升五一广场商业中心,加快发展东塘、高桥、星沙、红星等11个商业区域中心。积极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特许经营、超大型购物消费中心等新型商贸业态,形成多层次商贸服务网络。积极培育以长沙为总部、跨地区经营的现代化大型商贸集团。到2010年,力争5家以上商贸企业和流通市场进入全国行业百强。 餐饮业。突出发展以湘菜为主业的地方特色餐饮,建好坡子街民俗民食一条街,支持老字号餐饮店做大做强,支持餐饮业加快对外拓展步伐,积极培育餐饮业品牌和大型餐饮企业。 房地产业。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强化开发用地管理,调整商品房供应结构,严格控制非市场化运作商

43、品住宅建设。建立房地产市场预警预报和信息披露制度,引导房地产理性投资和消费。优化行业政策,推进住房一、二级市场平衡发展,规范市场行为。培育实力雄厚、经营规范、有现代建设理念的房地产企业集团,推进房地产业集约化发展。“十一五”期间,力争房地产投资总额达1400亿元,期末房地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左右。 社区服务业。建立健全以家政服务、物业管理、文化娱乐、社会保障服务、商业流通服务、老年服务等为重点的社区便民利民服务体系,鼓励兴办社区服务实体,拓宽社区服务业覆盖面 第三节建设区域性优质农业中心 以市场化为导向,发挥我市自然资源和技术创新优势,优化农业结构,夯实农业基础,加快传统农业向现

44、代农业转变。 一、发展区域优势农业 优质水稻。重点建设好百万亩优质高产稳产商品粮基地,建立粮食生产核心区。到2010年,全市开发优质稻300万亩,其中高档优质稻200万亩。 良种生猪。加大生猪品改力度,保持产销优势,抓好宁乡、望城等地良种生猪基地建设,2010年肉猪出栏1000万头以上。 花卉苗木。突出品种改良,提升花卉生产的科技含量和品牌形象,到2010年,力争百里花卉苗木走廊总产值达30亿元以上,从业人员15万人,建成集生产、观光、休闲为一体的特色基地。 蔬菜水果。大力推进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和有机蔬菜生产,重点建设无公害蔬菜基地100万亩。抓好中低产果园改造,加快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优质水

45、果产业基地。 优质茶叶。主攻茶叶品牌培育,整合经营资源,抓好茶叶品种改良。重点建设好长沙县百里优质茶叶走廊和浏阳西北部、宁乡西部的茶叶生产基地,发展优质茶园15万亩以上。 优质水产。加快建设百里优质水产走廊,改善水域生态环境,重点发展名特优新水产品,实现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2010年水产走廊面积力争达20万亩。 优质烟叶。以建设基地村和发展大户为重点,稳步扩大烟叶生产面积。加强基本烟田建设,保护烟叶生产资源,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烟叶生产质量。2010年优质烟叶生产面积30万亩以上。 二、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 市场化经营。推进以工业化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培育壮大农业企业,鼓励农地依法自愿合理流转,支持工商企业和个人投资发展农业规模生产,支持农业企业和示范大户依法集中经营种养业,支持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积极发展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并强化其利益联结机制,抓好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培育特色农产品集体商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农产品加工。以粮油、畜禽水产、茶叶、果蔬、乳品、林产品加工等为重点领域,重视利用我市生物技术优势,在农产品贮藏保鲜、精深加工等方面加大开发力度,增强龙头企业与本地产业关联度,培育发展一批技术含量高、竞争能力强、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骨干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