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山东省淄博市高考语文一模试题(解析版).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3992811 上传时间:2019-10-15 格式:PDF 页数:23 大小:158.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山东省淄博市高考语文一模试题(解析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年山东省淄博市高考语文一模试题(解析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山东省淄博市高考语文一模试题(解析版).pdf(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9 年山东省淄博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宰牛本是一项谋生的技能,而庄子笔下的庖丁解牛却升华为精妙的艺术表演。庖丁说: “臣之所好者, 道也,进乎技矣。”技者,技术与技巧也;道者,内在规律也。人只有领悟内在规律、顺势而为,才能在 行动中表现得天机自运、出神入化。 文艺创作境界之高下,往往与创作者重“技”还是重“道”密切相关。 诗有诗法, 画有技法, 对创作者来说, 掌握“技”并不太难,只要勤学苦练, 便能驾轻就熟。 而“道” 的境界,则绝非常人所能企及,它需要极精微的感受、极透彻的洞察、极忘我的投入,即所谓“不疯魔, 不成活”。就

2、文艺作品而言,“技”表现为形式、工巧,“道”表现为内涵、神妙。同样写夏景,“荷风 惊浴鸟,桥影聚行鱼”是“技”,“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则入“道”;同样是画“深山藏古寺”, 在重峦叠嶂中露古刹一角是“技”,老和尚以瓢舀泉水入桶则为“道” 究竟如何超越“技”的层面,抵达“道”的化境?重视美育是一条切实的路径。蔡元培说: “美育者, 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使人 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素养,具有欣赏、创造美的能力。我国传统文化里儒、道、佛三家,审美旨归总体 上都是“和谐”。儒家侧重人与人关系的和谐,道家侧重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佛家侧重

3、人与自我内心关 系的和谐。雅正、飘逸、宁静之美,表面上各有不同,但究其实质,皆为“和谐”。仁爱、宽恕、谦恭、 诚信的道德追求,对立统一、周而复始的圆形思维方式,刚柔并济、阴阳相生的强身健体之道,一同滋养 华夏民族的身心与情感,化育“文质彬彬”的完美君子人格。先学做人,后学为文,有坚实的“美育”作 为基础,“美术”方能事半功倍、水到渠成。 那么,艺术创作之“道”,当如何体察、 如何感悟?“道”蕴藏于广阔的社会生活深入体察民生民情, 努力开阔视野胸襟,作品才会有深刻的内涵与蓬勃的生命力。生活,是创作的“源头活水”,有了它,才 情方能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一代有一代之文艺,无论形式,还是内涵,

4、都会随时代的发展而更 新、嬗变,只有投身于时代洪流,感受时代的风云变幻,才能产生充沛、澎湃的激情,才能创作出有血有 肉的动人篇章。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在阔步走向民族复兴的新时 代,文艺工作者要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就要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 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 崇高之美, 弘扬中国精神、 凝聚中国力量。 “道”蕴藏于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遗产。要多读多学,从中汲取丰厚的营养。一切文学艺术都离不开 孕育它的文化传统。歌德曾说:“每逢看到一位艺术大师,你总可以看出他汲取了前人的精华,正是这种 精华培育出

5、他的伟大。”一个人的品格、修养、才思,离不开前人作品的潜移默化。只有善于从前人的精 神财富中汲取营养,才能强大自己的心灵、高尚自己的品格、丰沛自己的才情、敏锐自己的艺术感受力与 表现力,创造出与伟大时代相匹配的“大艺术”。 文艺创作,离不开“技术”的训练,但更得益于“道”的体悟。 (摘白赵海菱文艺的“技”与“道”, 光明日报 2018 年 12 月 l1 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只有领悟“道”并依“道”而行,才能在行动中达到如庖丁解牛般出神人化的境界。 B. 文艺创作要超越“技”的层面,抵达“道”的化境,创作者要切实重视美育这条路径。 C. 诗有诗法,

6、画有技法,艺术之“技”是有关艺术创作的形式与技巧,需要创作者勤学苦练。 D. 艺术之“道”就是有关艺术创作的内涵、神妙与规律,是做人的道德追求与文化遗产。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段运用了例证法,用庖丁解牛的故事论述了“技”与“道”的内在关系。 B. 文章第二段选取诗句进行对比论证,从理论上详细地分析了“技”与“道”的区别。 C. 文章多处运用了引证法,引用了蔡元培、歌德等人的名言,使自己的论证有说服力。 D. 文章重点论述了艺术创作之“道”,分别从道的内涵、实现道的途径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依照原文观点推断,

7、同样写天涯羁旅, “树头蜂抱花须落”是“技”,“无边落木萧萧下”则入“道”。 B. 我国传统文化里儒、道、佛三家虽然其内涵各不相同,但究其本质是一致的。 C. 重“技”还是重“道”,关系着文艺创作境界的高下,创作者只能从“道”上下功夫。 D. 文艺代表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文艺工作者也必将通过优秀作品书写时代的要求。 【答案】 1. D 2. B 3. A 【解析】 【1 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 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 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

8、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 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D 项,“是做人的道德追求与文化遗产”说法不准确。 文中是说“一个人的品格、修养、才思,离不开前人作品的潜移默化”,并不等于艺术之“道”是做人 的道德追求。 且文中的“道蕴藏于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遗产。”也不代表艺术之“道”就是文化遗产。 故选 D 项。 【2 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 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采取了什么论证思路,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 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

9、方法。然后结合选项所分析的材料进行分析。B 项,“从理论上详细地分 析了技与道的区别”说法有误,第二自然段选择具体诗句,只是点明“技”与“道”在表现上的 不同,没有从理论上详细地分析。故选B 项。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 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 和耐心。 B 项,“但究其本质是一致的”说法错误。语境是说“表面上各有不同,但究其实质,皆为和 谐”,“本质”和“实质”是两个不同的哲学范畴,不能偷换概念。C 项,“创作者只能从道上下 功夫”说法错

10、误,原文最后一段说“文艺创作,离不开技术的训练,但更得益于道的体悟”。D 项,“文艺工作者也必将通过优秀作品书写时代的要求”说法不妥,把宏观要求当成了必然要求。故选A 项。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 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 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根据要求确定提 取信息的目标。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 信息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

11、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 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 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实用类文本阅读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2018年 10 月 23 日上午 10 时,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历时9 年艰苦 建设,一座全长55 公里的跨海大桥,飞架伶仃洋,把碧波化作通途。从此,香港、澳门特区开启了融入 国家发展大局的新篇章。 这座世界上总体跨度最长的跨海大桥,东连香港,西接珠海和澳门,是继三峡工程、青藏铁路之后, 我国又一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作为中国交通建设史上“技术最复杂”

12、的跨海桥隧工程,港珠澳大桥设计使 用年限首次采用120 年的标准。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引领下,中国科研人员攻克了大量技术难题,创造性 地提出“港珠澳模型”等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海洋防腐抗震技术措施,最终保障了这一指标 的达成。 2017 年以来,这个“世纪工程”先后经历过三次强台风考验,在极端天气面前展现了“钢筋铁 骨”。 在建设管理、 工程技术、 施工安全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填补了诸多“中国空白”乃至“世界空白”, 形成了一系列“中国标准”。 (摘编自巨龙,腾飞在伶仃洋上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侧记, 人民日报 2018 年 1O月 24 日) 材料二: 世界十大跨海大桥部分资料对照表 名称

13、国家 长度(公 里) 建成年份建造用时(年) 港珠澳大桥中国55 2018.12 9 青岛海湾大桥中国41.58 2011.06 5.5 濑户大桥日本37.3 198804 9.5 切萨皮克湾大桥美国37 1973.06 7.5 杭州湾跨海大桥中国35.67 2008.05 5 东海大桥中国32.5 2005.05 3 金塘大桥中国26.54 2009.11 3.5 法赫德国王大桥沙特25 1986.11 4.5 大贝尔特桥丹麦17.5 1998.08 11 厄勒海峡大桥丹麦16 2000.05 5 (摘编自互联网) 材料三: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10 月 22 日报道,全球最长的跨海大桥蜿蜓跨越

14、中国珠三角,支撑着北京将南 方多座城市整合为一体的计划。这座桥梁的长度是美国金门大桥的约20 倍,跨越拥有6000 多万人口的经 济区域。该区域年度GDP约合 1.51 万亿美元,差不多是旧金山湾区的两倍。它和最近通车的京港高铁一 道将内地制造业城市和金融中心香港以及澳门之间的通行时间缩短,促进了它们的商业联系。这些联络线 是打造官方所说的粤港澳大湾区的一部分。报道还称,中国明确表示,将南方地区发展成高科技中心是重 中之重。 粤港澳大湾区面积在中国国土面积中所占比例不到1% ,而该地区贡献了GDP的 12% ,预计到 2025 年中国近45% 的科技企业将位于这一地区。 英国金融时报分析认为,

15、“港珠澳大桥是北京整体规划的重要内容,它将香港和澳门与9 个临近 城市包括特大城市深圳和广州在内连为一体。北京希望将之建成粤港澳大湾区,引领创新和经济 发展。”“结合一带一路倡议,大湾区不仅仅是一条连接香港与澳门的通道,北京希望加快中国最具 经济活力地区的经济增长,从而加速全国经济转型。” (摘编自港珠澳大桥成中国“靓丽名片”, 参考消息 2018 年 10 月 24 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后,不仅经历过三次强台风考验,而且使香港、澳门开启了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 新篇章。 B港珠澳大桥, 全长 55 公里, 建造过程历时9 年,设计使用年限12

16、0年,是我国又一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C“技术最复杂”“港珠澳模型”“中国标准”这些词语集中体现了港珠澳大桥这一“世纪工程”的独 特性与创造性。 D美国有媒体认为港珠澳大桥跨越中国珠三角区域,该区域与美国旧金山湾区比较,其区域经济优势不 可小觑。 (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十大跨海大桥中中国就占据了五座,港珠澳大桥在跨海长度上遥遥领先其他国家,体现了我国勇 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 B美国切萨皮克湾大桥和日本濑户大桥,都曾是世界跨海大桥的领跑者,我国的跨海桥梁建设,如今也 从跟跑走向了领跑。 C我国的跨海大桥都是建成于新世纪,甚至五座大桥曾同时处于建造之中,充分

17、显示了我国在桥梁管理、 工程技术等方面的成熟与先进。 D通过对比发现,在近20 年的时间里,我国跨海大桥的建设不管在数量上、长度上,还是在建造速度上 大都处于世界前列。 (3)港珠澳大桥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有何作用?粤港澳大湾区有何发展优势?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 A (2) C (3)港珠澳大桥促进了城市的融合发展;交通便捷,通行时间缩短;提供了发展最重要的基础保障。地 理位置优势,内地制造业、香港金融以及澳门三地联通,具有商业基础;经济资金优势,该地区贡献了全 国 GDP的 12% ;政策支持优势,国家要将此地打造成高科技中心,预计到2025 年中国近45% 的科技企业将 位

18、于这一地区,加速全国经济转型。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 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 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 做出判断。 本题中, A项“不仅经历过三次强台风考验”理解错误, 原文是“ 2017 年以来,这个“世纪工程”先后经历过三次强台风考验”。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 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19、正 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C项“甚至五 座大桥曾同时处于建造之中”不合文意,原文材料二中显示是三座大桥。港珠澳大桥2009.12-2018.12; 青岛海湾大桥2006-2011.06 ;杭州湾跨海大桥2003.05-2008.05;东海大桥2002.05-2005.05;金塘大桥 2006.05-2009.11;所以同时处于修建之中的是青岛海湾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金塘大桥三座大桥。故选 C。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 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港珠澳大桥对粤港

20、澳大湾区的发展有何作用?粤港澳大湾区有何发展优 势?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然后到材料中圈出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作用的内容,还可以圈出粤港澳大 湾区有何发展优势,根据这些信息概括作答。“全球最长的跨海大桥蜿蜓跨越中国珠三角,支撑着北京将 南方多座城市整合为一体的计划”可概括成“港珠澳大桥促进了城市的融合发展”。“它和最近通车的京 港高铁一道将内地制造业城市和金融中心香港以及澳门之间的通行时间缩短,促进了它们的商业联系” 可概括成“交通便捷,通行时间缩短;提供了发展最重要的基础保障。地理位置优势,具有商业基础”。 “将南方地区发展成高科技中心是重中之重”“而该地区贡献了GDP 的 12% ,预计到

21、2025 年中国近45% 的科技企业将位于这一地区”可概括成“经济资金优势”。“大湾区不仅仅是一条连接香港与澳门的通 道,北京希望加快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地区的经济增长,从而加速全国经济转型”可概括为政策支持优势。 ” ”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驴背上的“状元”丁宁 解放以前,当代的名作家中,怕很少有人像赵树理那样引起那么多的议论和传说。 我在没有见过他以前,脑子里已经有了一个活生生的形象:黑黑的脸,头戴瓜皮破毡帽,身穿土布老 棉袄,腰间还捆着一条一尺宽的布带子,每逢开会,必定一手握着旱烟袋,一手伸进胳肢窝逮虱子、如今 的人,一听说虱子就害怕,可在战争年代,哪个人身上没有

22、?那时,大家幽默地把虱子叫“革命虫”,意 思是, 要革命就免不了要生虱子。至于赵树理, 成天价和农民泡在一起,而以前的农民,生活苦, 条件差, 哪有不生虱子的,所以传说老赵身上的“革命虫”就格外多。 我还听到过这样一个传说:赵树理生下满一百天时,爹妈为他庆贺“百岁”,特地在他面前摆了十几 样玩意儿,任他抓,其中,还向人借了块雪白的“大头洋”,专摆在孩子的小手最容易触到的地方,可是 赵树理偏不触它,张开两只小手,一手抓过一支笔,一手抓过一根赶驴的鞭子。他爹见此情景,长长叹了 一口气说:这孩子长大,本应“金榜题名”,可惜错投在咱们贫寒家,只能做个“驴背上的状元”了。果 不其然,赵树理自小就和小驴子

23、交上了朋友,识得几个庄户字,少年时,就坐在驴背上编唱本。 五十年代初期,在作家协会,我终于见到了大名鼎鼎的赵树理。他的小说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 话闻名遐迩。令人奇怪,我觉得他和传说中的模样儿差不多,只不过脸不算太黑,可也不白,穿的是普 通干部服,干干净净,显然藏不住虱子。旱烟袋,换上了烟斗,吸着自己烤制的烟丝儿,香喷喷,发出唧 唧哝哝的声音。怎么看,都像个老实巴脚的庄户人,只是那双饱鼓鼓的眼睛,给我第一个印象是,悲天悯 人,深藏着智慧。 有一天,机关来了个看儿子的乡下老汉,坐在会客室等儿子,赵树理进来了,看见老汉,立即递过自 己的烤烟,不到几分钟,就和老汉谈得十分投机,当然,话题都是关于农家和农

24、业上的事。老汉说:“看 你这老哥, 也像是咱们庄稼人?”赵树理点点头。说着, 老汉的儿子来了,老汉高兴地给儿子介绍:“看, 你这位大叔,也是咱乡下人”儿子和在场的人都一齐大笑,把老汉笑得一楞一楞。赵树理说起话来,一口 浓重的山西腔,带着嗡嗡的余韵。听时必须聚精会神,但词汇丰富,语言幽默,一开口,就必定引出别人 的笑声。 有一次,我向他谈起那个“驴背上的状元”的传说,他自己竟从未听说过,但也很赞赏这个故事,他 说,虽然是胡编的,可是编的人有点才,因为抓住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他自小到大,确实赶过小毛 驴,也确实和小毛驴交过要好的朋友。 春日融融,他赶着小驴到山地里送粪,回来时,在崎岖的小路上,

25、扯着驴子的尾巴,稍稍打个盹儿, 然后高声背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再背百家姓千家诗,他最感兴味的是上党梆子,他 常常手拿唱本,一会大嗓,一会小嗓,哦哦呀呀地高声唱着。 秋天到了,又赶上好年成,他和小毛驴穿行在散发着谷香的金色小路上,这时,他哼着动人的民间小 曲,小驴在前面走着,四只蹄子踏出轻快的节奏,他两只手各握着一根削制得滑溜溜的短棍,当作锣鼓棰 儿,在小驴屁股上那块三角形的护皮上,欢快地敲击着:咚咚锵,咚咚锵,咚锵,咚锵,咚咚锵!敲 到得意的时候,小驴子也兴奋得腾起后蹄跳跃起来。凡打击乐器,赵树理件件精通,这一整套本事,都是 在小驴的屁股上练就的。 记不得哪一年,他被邀到一个文化馆,给

26、业余作者作辅导写作的讲座,去时,人还没到齐,他发现室 内摆着一套锣鼓,便情不自禁敲打起来,大鼓咚咚, 小鼓哒哒, 锣也响了, 镲也响了, 口中也在打着鼓点, 只见他全身各个部分都在舞动,眉在飞,色在舞,满脸的肌肉,也在有节奏地颤动。他完全沉醉在自己的 激动人心的“交响乐”中。却不知,会议室里,早已人头攒动,挤得水泄不通,本来是二三十个人听讲, 一下子变成几百个。他吹、拉、弹、唱,样样在行,拉得一手好二胡,也会弹三弦,那“工尺”符号的古 乐谱,也很精通。这大约不会都是在驴屁股上练出来的,但可以想见,是下了一番苦功夫的。 据说,他在参加革命以前,家乡凡有红白喜事,他总是吹打乐器的首席演奏者。 5.

27、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多次写到赵树理“像个老实巴脚的庄户人”“是咱们庄家人”“乡下人”,突出了赵树理农民作 家的特点与情怀。 B. 赵树理早年劳动时,赶驴送粪回来背诵论语百家姓千家诗以及“手拿唱本”高声唱戏,说 明了他的勤奋与努力。 C. “这一整套本事,都是在小驴的屁股上练就的”,风趣地说明在早年的农村生活中赵树理学到了许多 打击乐器方面的本事。 D. “我”所见到的赵树理与传说中有很多不同,如“穿的是普通干部服”“干干净净”,说明赵树理的 生活环境、写作方向有了变化。 6. 结合全文谈谈“驴背上的状元”的意蕴。 7. 这篇散文在语言表达方面很有

28、特色,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答案】 5. D 6. (一)从内容(表层意蕴)看:(1)“驴背上”指他有农村生活的亲身体验,整天价 和农民泡在一起,自小和小驴子交上朋友;积极地反映农村生活,少年时就在驴背上编唱本,跟乡下老汉 谈得十分投机,常常手拿唱本高声唱着,他的一套本事,都是驴屁股上练就的。(2)“状元”指他大名鼎 鼎,文学作品闻名遐迩;特长拉弹唱样样精通,是吹拉弹唱的首席演奏者。(二)从主题(深层意蕴)看: 作家就要与人民打成一片,只有深入生活,扎根基层,才能写出好作品;做百姓的贴心人,有农民情怀, 心与百姓相通。 解答了生活与创作的关系,倡导艺术家走入人民之中,

29、写出有时代高度、 时代温度的作品。 7. (1)“成天价”“十几样玩意儿”“模样儿差不多”“老实巴交”生活化、口语化。通俗易懂, 接地气,生活气息浓郁。 (2)“香喷喷”“唧唧哝哝”“饱鼓鼓”“哦哦呀呀”运用叠音词,音乐感 强,富有节奏感,琅琅上口。(3)“大鼓咚咚,小鼓哒哒”“咚咚锵,咚咚锵”“带着嗡嗡的余韵” 运用拟声词,生动形象,活泼有趣,增强感染力。(4)“革命虫”运用了仿词。用词新颖独特,令人 印象深刻。(5)“眉在飞, 色在舞”运用了短句,短促有力, 富有韵律。(6)“在驴背上编唱本”“扯 着驴子的尾巴”“都是小驴的屁股上练就的”,语言风趣幽默。 【解析】 【5 题详解】 该题属于

30、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理解散文作品的内容,语言,表现手法,散 文主旨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首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作品内容及主旨。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 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D 项,“说明赵 树理的生活环境、写作方向有了变化”分析有误。“穿的是普通干部服”“干干净净”表现了赵树理的干 练,没有表明其写作方向的变化。故选D 项。 【6 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理解散文标题的意蕴。首先,要抓住标题中的关键字词。其次,分别理解关键字词的本义、 比喻义(如果有则答,没有就不需要答)、情感义、主旨义等。当然,有时还需适当考

31、虑标题本身存在的 表达技巧。本文的标题是“驴背上的状元”,先理解其字面义、表层义,“驴背上”,指他曾经生活 在农村,农民泡在一起。“赵树理自小就和小驴子交上了朋友,识得几个庄户字,少年时,就坐在驴背上 编唱本”,他和一位从乡下来看儿子的老汉聊天,很投机。“凡打击乐器,赵树理件件精通,这一整套本 事,都是在小驴的屁股上练就的”,他的一套本事,都是驴屁股上练就的。“状元”,并不是他考上了状 元,而是因为赵树理的小说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闻名遐迩,他的名声很大很响。“凡打击乐器, 赵树理件件精通”“据说,他在参加革命以前,家乡凡有红白喜事,他总是吹打乐器的首席演奏者”,他 拉弹唱样样精通,是吹拉弹唱的

32、首席演奏者。从表现散文的主旨看,赵树理农民出身,从小生活在农村, 对农村的生活很熟悉,和农民打成一片,心中对老百姓有悲悯情怀,他创作的小说小二黑结婚李有 才板话反映的都是农民生活,塑造的是农民形象。赵树理的情况解答了生活与创作的关系,作家要深入 群众,深入生活,扎根基层,才能写出好作品;做百姓的贴心人,有农民情怀,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有时代 高度、时代温度的作品。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分析散文的语言特色,可以整体个分析散文用语的风格,是平淡朴实,还 是幽默风趣,还是语言优美,生动形象等;除此之外,还要关注文本中使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分析时要结 合文中的具体语言进行。本题要求从

33、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赵树理 农民出身,写的作品也是反映农民生活。作品的语言也比较接地气,语言口语化,通俗易懂,质朴,有生 活味。比如,“十几样玩意儿”“成天价”等。文中还多用叠词和拟声词,比如,“饱鼓鼓”“哦哦呀 呀” “咚咚锵,咚咚锵”等。作品的语言风趣幽默,比如,“都是小驴的屁股上练就的”“扯着驴子的 尾巴”等。 【点睛】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的题目,考查内容涉及作品的内容,人物,作品主旨,作品 的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目前,一定要先通读文本,整体理解把握散文的内容。明确文章 的环境背景,文中所的人和事,领悟散文的主旨。然后结合选项具

34、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 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须细心和耐心。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姚苌,字景茂,少聪哲,多权略,廓落任率,诸兄皆奇之。随兄姚襄征伐,每参大谋。襄之寇洛阳也, 梦苌服衮 衣,升御坐,诸酋长皆侍立,旦谓将佐曰:“吾梦如此,此儿志度不恒,或能大起吾族。”襄之 败于麻田也, 马中流矢死, 苌下马以授襄, 襄曰: “汝何以自免?”苌曰:“但令兄济, 竖子安敢害苌! ” 会救至,俱免。及襄死,苌率诸弟降于苻坚,为苻坚将,累有大功。坚既败于淮南,归长安,慕容泓起兵 叛坚。坚遣子叡讨之,以苌为司马。为泓所败,

35、叡死之。苌遣龙骧长史赵都诣坚谢罪,坚怒,杀之。苌懼, 奔于渭北,遂如马牧。西州豪族率五万余家,咸推苌为盟主。苌将距之,天水尹纬说苌曰:“明公宜降心 从议, 以副群望, 不可坐观沈溺而不拯救之。”苌乃从纬谋, 以太元九年自称大将军、大单于、 万年秦王, 大赦境内,年号白雀,称制行事。苻登进逼安定,诸将劝苌决战,苌曰:“与穷寇竞胜,兵家之下。吾将 以计取之。 ”于是留其尚书令姚旻守安定,夜袭登辎重 于大界, 克之。诸将或欲因登骇乱击之, 苌曰:“登 众虽乱,怒气犹盛,未可轻也。”遂止。苌还安定,修德政,布惠化,省非急之费,立太学 ,礼先贤之后, 以救时弊。时天大雪,苌散后宫文绮珍宝以供戎事,身食一

36、味,妻不重綵。将帅死王事者,加秩二等,士 卒战没,皆有褒赠。苌性简率,群下有过,或面加骂辱。太常权翼言于苌曰陛下弘达自任不修小节驾驭群 雄包罗俊异弃嫌录善有高祖之量然轻慢之风所宜除也苌曰:“若不闻谠言,安知过也。”以太元十八年 死,时年六十四,在位八年。伪谥武昭皇帝,庙号 太祖,墓称原陵。 (节选自晋书姚苌传,有删改) 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常权翼言于苌曰陛下弘达自任不修小节驾驭群雄包罗俊异弃嫌录善有高祖之量然轻 慢之风所宜除也 B. 太常权翼言于苌曰陛下弘达自任不修小节驾驭群雄包罗俊异弃嫌录善有高祖之量然轻 慢之风所宜除也 C. 太常权翼言于苌曰陛下弘

37、达自任不修小节驾驭群雄包罗俊异弃嫌录善有高祖之量然轻 慢之风所宜除也 D. 太常权翼言于苌曰陛下弘达自任不修小节驾驭群雄包罗俊异弃嫌录善有高祖之量然轻 慢之风所宜除也 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衮”是古代帝王穿的绘有龙纹的礼服,这里指姚苌未来的皇位。 B. “辎”是有帷盖的载重大车,“辎重”是出门携带的物资,常指军用物资。 C. “庙号”是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的名号,如太祖、太宗。 D. “太学”就是国子监,是国家设立的一般官员和庶民俊秀子弟就读的学校。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姚苌聪慧多谋,擅长军

38、事。跟随姚襄,常参与大谋;为苻坚将,多有大功;与苻登作战,力排众议, 用计取胜,避其怒气,不再乘胜追击。 B. 姚苌关心民生,体恤民情。遵从尹纬建议,接受盟主之职;回安定,修明德政,施行惠政教化,采取 一系列措施,以革除当世的弊病。 C. 姚苌爱护士卒,奖罚分明。雪天散发后宫珍宝供给军用,自己吃饭只一样菜,令妻子不穿重叠的丝绸 衣服;将帅士卒只要有功必赏。 D. 姚苌威名远播,不修小节。西州豪族咸推苌为盟主,认可姚苌的卓著才华;然而姚苌对待下属过失, 有时会当面辱骂,简单直率。 1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襄之败于麻田也,马中流矢死,苌下马以授襄。 (2) 明公宜降心从

39、议,以副群望,不可坐观沈溺而不拯救之。 【答案】 8. B 9. D 10. C 11. (1)姚襄在麻田打败仗时,马被乱飞的箭射死,姚苌下马把自己的马给姚襄。 (2)明公应该抑制心志听从众人的提议,以符合众望,不能坐视陷入困境而不去拯救。 【解析】 【8 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 词,要确定谓语。 一般情况下, 句首发语词前、 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 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 对偶、 反复等修辞。 “曰”“乎”“于”“

40、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要特 别注意。 “曰”后面必须要断开;“不修小节”“驾驭”“包罗”“弃嫌录善”“有之量”这几个动 词前面省略的主语都是指陛下,因此这几个词前面分别要断开;“然”是句首表转折的词,前面要断开; “然轻慢之风所宜除也”是判断句,“轻慢之风”是主语,因此“然轻慢之风”“所宜除也”之间要断开。 故选 B 项。 【9 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识记A。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面广量大,涉及的点和面很多, 需要考生平时做个有心人,随时看到随时积累,并能举一反三进行记忆。D 项,“太学就是国子监” 陈述有误。太学与国子监不同,两者同设时国子

41、监的教育对象限于贵族、官僚子弟。故选D 项。 【10 题详解】 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 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 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 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 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C 项,“将帅士卒只要有功必赏”说法欠 妥,由原文“将帅死王事者,加秩二等,士卒战没,皆有褒赠”可知。故选C 项。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

42、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 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该题第一句中,之,结构 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败于麻田,状语后置句,于败麻田;以,把;授,给。第二句中,降心,抑制 心志;从议,听从众人的提议;副,符合;沈溺,亦作“沉溺”,指陷入困境。这些词语都是句中关键词, 要用心翻译。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 【点睛】断句首先牢记一个前提领会大意。要通读全文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 开的先断开, 逐步缩小范围, 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断句的常用方法主要有: (1) 善用标志性词语断句,比如句首发语词、句尾

43、语气,对话标志词(如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 字) ,抓住了它们,也就抓住了一些捷径或诀窍。(2)结合章法结构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 总承的写法,而“分承”或“分说”部分,又多用对称句式,形成并列、排比。(3)了解固定结构断句, 固定结构是文言运用中逐渐形成的凝固的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关系,每一种固定结构都有其特定的使用范 围,熟悉每种固定结构的常规形式,有助于其前后句子的断开。这些特点,均有益于断句。 参考译文: 姚苌字景茂,从小聪慧,有机变谋略,豁达任情率真不做作,诸兄都以之为奇。跟随兄长姚襄征战, 常常参与大谋。姚襄进犯洛阳时,梦见姚苌身穿龙袍,登上皇帝御座,众首领都在旁侍

44、立,早晨对将佐们 说:“我做了这样的梦,这孩子气度不凡,或许能大大地使我们宗族兴旺。”姚襄在麻田打败仗时,马被 流箭射死,姚苌下马把自己的马给姚襄,姚襄说:“你用什么逃脱?”姚苌说:“只要兄长渡过厄难,这 些混小子哪里敢害姚苌!”正好救兵来到,两人都免于难。姚襄死后,姚苌率诸弟向苻坚投降,当苻坚的 大将,屡立战功。苻坚在淮南大败后,回到长安,慕容泓举兵反叛苻坚。苻坚派其子符叡征讨,任姚苌为 司马。被慕容泓击败,符叡战死。姚苌派龙骧长史赵都向苻坚谢罪,苻坚发怒,杀了赵都。姚苌恐惧,奔 往渭北,于是到了马牧。西州豪门望族率五万多家人,都推举姚苌为盟主。姚苌想要拒绝,天水尹纬劝说 姚苌说:“明公应该

45、抑制心志听从众人的提议,以符合众望,不能坐视沉溺而不去拯救。”姚苌就听从了 尹纬的谋划, 于太元九年自称大将军、大单于、 万年秦王, 在境内大赦, 年号叫白雀, 秉承皇帝旨意行事。 苻登进逼安定,众将劝姚苌与他决战,姚苌说:“与穷寇争胜负,是兵家的下策。我将用计战胜他。”于 是留下他的尚书令姚旻守安定,在大界夜袭苻登的辎重,战胜了。众将中有人想乘苻登军惊恐混乱之时去 攻击他,姚苌说:“苻登军虽然惊乱,但怒气还很盛,不可轻动。”于是作罢。姚苌回安定,修明德政, 施行惠政教化,减省不急的花费,设立太学,礼待先代贤者的后人,以拯救当世的弊病。当时天降大雪, 姚苌散发后宫的华丽丝织品珍宝以供给军用,自

46、己吃饭只一样菜,妻子不穿重叠的丝绸衣服。有为国死亡 的将帅, 加俸禄二等, 士卒战死的, 都得到褒奖赏赐。姚苌性情简朴直率,下属有过失时,有时当面辱骂。 太常权翼对姚苌说:“陛下豁达以天下为己任,不注重小节,驾驭群雄,包罗俊杰,不计前嫌录用善人, 有高祖的器量。然而轻慢的作风,也是应当去除的。”姚苌说:“如果不是听到直言,哪能知道过失。” 于太元十八年死,当时他六十四岁,在位八年。伪谥号叫武昭皇帝,庙号叫太祖,墓地叫原陵。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寄黎眉州苏轼 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 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 治经方笑春秋学,好士今无六一贤。 且待渊明赋归

47、去,共将诗酒趁流年。 【注】黎眉州:黎錞,四川人。胶西:诸城。瓦屋、峨眉:四川山名。六一:六一居士,指 欧阳修。 12.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作者登高远眺,“孤云落照”,既是实景,又饱蘸了诗人的情感。 B. 颔联中作者借助想象,将内心情感融人对瓦屋山和峨眉山景色的描绘中。 C. 颈联将自己与欧阳修做比较,表达出不及欧阳修贤能的自谦之情。 D. 本诗语言质朴平易,风格明快,景情交融,动中寓静,平淡中寓激情。 13. 诗歌的最后两句有何含义?请简要分析。 【答案】 12. C 13. “且待渊明赋归去”借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传达出诗人志向难酬、不满时 政、思乡归

48、隐的想法, 表现了作者孤寂清寥、不得志的情感;“共将诗酒趁流年”写出诗人想和友人在 流逝的岁月中共同饮酒作诗的期待,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以及期待与朋友相聚的温情。这两句对比鲜明。 【解析】 【12 题详解】 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 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 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C 项,“颈联将自己与欧阳修做比较,表达出不及 欧阳修贤能的自谦之情”分析有误。颈联是说如今再无爱好人才的贤能的欧阳修了,表达出对恩师欧阳修 的敬仰。故选C

49、项。 【13 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语言,理解诗句的含义。理解诗句的含义,首先要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理 解诗歌表达的情感。然后重点理解题干要考查的诗句,在内容上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什 么情感。本题要求理解诗歌的最后两句的含义。“且待渊明赋归去,共将诗酒趁流年”两句中,前一句是 化用陶渊明的诗“归去来兮辞”,借陶渊明远离官场,渴望归隐诗句含蓄表达自己对时局不满,意欲归隐 的心态。后一句,意思是时光在流逝,诗人很想和友人在一起饮酒作诗,共叙友情。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的 思念之情。 【点睛】诗歌鉴赏选择题考查范围较广,基本涵盖了诗歌的内容,思想情感,表现手未法等多个方面。做 题前,要做到整体理解诗歌内容,明白诗中选用了哪些意象,写了什么景,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人,作 者要抒发的情感是什么,有没有直接抒情的词语,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等。 名篇名句默写 14.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论语里仁中“ _,_”是说遇到贤能的人就要努力向他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