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总复习专项三《散文的人物形象和物象的分析概括》及考题演练卷.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3992892 上传时间:2019-10-15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83.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总复习专项三《散文的人物形象和物象的分析概括》及考题演练卷.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年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总复习专项三《散文的人物形象和物象的分析概括》及考题演练卷.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总复习专项三《散文的人物形象和物象的分析概括》及考题演练卷.pdf(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 2019 年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总复习 专项三散文的人物形象和物象的分析概括及考题演练卷 【形象分析类】 1、常见题型 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联系全文。 指出某物象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 某物象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解题思路 人物形象最基本的评价方法:首先对人物做一个总的评价,然后从不同侧面逐点说明人物具有的性格 特征 ,也就是说答题要使用总分总 结构。 物象的分析: 宜从文章结构形式到内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 3、答题格式 人物形象分析: 他是的人(概述,总说),从他的言行中(文中语句动作、语言、心理、神 态等描写)看出他的性格(分说),可见他是一

2、个的人(总说) 物象分析: 起到了线索作用;寄托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升华了主旨 附:物象在散文中的作用 (1)对文章结构具体的思考角度:结构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 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 (2)内容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思考角度: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对内容的充实作用;主旨 的深化升华作用; 4 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高考真题在线 一、【 2017 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9 分) 挺拔之姿 朱以撒 晋人普遍有好竹之癖,打开魏晋艺术史册,一群生机勃勃我行我素的人就涌了出来,在山阴道上的竹 林深处,放浪形骸,快然自足,得大自在。 2 这当然是

3、我三十几岁以后才意识到的。我和魏晋间人相近之处,就是有过比较长的山野生活,与竹 相近。常常会站在山顶,看山峦连绵起伏,竹海无际。那时我想着自己的出路,如果能像一竿竹子这般凌 空而起那就好了。竹海里纤尘不染,枝叶让天水洗净,摇曳中偶尔闪过阳光的亮泽,它们的顶端是最先接 触到每一天太阳的光芒的,不禁使我艳羡。山野稼穑,先是基于温饱的认识每一竿竹都可以构成生存 的支架,把一个个家庭托住,不至于坠入饥寒之中。而每一枚笋,春日之笋也罢,冬日之笋也罢,对于一 位腹内空洞的人而言,简单地烹调之后,无异于美味了。那些没有成为餐桌美味者,不舍昼夜继续伸长, 令人仰望。那些被山农认为是成熟了的竹子,在叮叮咚咚的刀

4、斧声中倒下,削去枝叶,顺着规划好的坡道 滑下,被长长的平板车载着,进入再加工的程序。和竹子一样,人也是善于生存的植物,贫瘠清苦中也会 挣扎着生长。我注意到一些竹子的确没有长好,是吃力地拱出石块的,此后也就一直不能顺畅,总是被压 制着扭曲着,不禁让人生出怜悯。只是我一直认为它会更具备倔强的美感,它的根后来制成了一个老者形 象的工艺品,比其他的更有铁枝虬干的峥嵘了。 待到我在鹤峰原度假,已经到了闲适的年龄了。风随夕阳西下而愈加强劲,一些植物已在形态上仓 皇失措,叶片翻飞如鸟兽惊散。竹林在随风俯仰中显示了一种从容,在徐徐的摇曳里,山野之风的张狂之 力往往被斯文地化解开来。在魏晋的文字中有不少“徐徐”

5、的记录,“徐徐”看起来只是肢体上的动作, 实则是内心的从容优雅。内心慢了,整个人的举止也就慢了,斯文了,有风度了。竹被称为四君子之一, 它在四君子中是最为清俊的,风来了,风过了,余韵袅袅。 竹子从笋尖出土就开始了笔直向上的里程,追慕光明,从而略去了许多天下扰攘。竹子作为人格气 节的象征是有道理的。屈原的离骚充满了香草的芳香,可惜,他写的都是湘沅泽畔之物。他一定离竹 林很远吧,要不,他一定会以孤竹自况,向楚怀王表示自己砥节立行的井渫之洁和安穷乐志卓然自异于俗 常的格调以竹子作为喻体,会胜过那些优柔的香草,也会使屈原风骨遒劲,不至于最终绝望而自沉汨 罗。当然,竹子在我眼中也有一些孤高兀傲的意象。争

6、相轩邈,思逐风云,都像梁山好汉单干时那般独标 奇崛。相比于王维在夜间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长啸,弄得一片喧哗,我则以为竹下独坐静听风来会更与 竹默契。李白就是这般静静地坐在敬亭山上的。竹是清肃之物,郑板桥曾在兰竹石图上题写了“各适 其天,各全其性”,认为它是循自然之道的。如果它是一个人,一定是心怀素淡,性喜萧散,有一些不可 犯之色。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所谓风骨,就是内在的支撑。 一个人爱竹,在他笔下会有哪一些流露呢,真要用两个字说道,那就是“清”和“简”了。庾子山 小园赋 中有不少数字, 不过最让人欣赏的是“一寸二寸之鱼, 三竿两竿之竹” ,读到此处, 清出

7、来了, 简也出来了。在魏晋这样一个尚竹时代,竹是环境的背景,也是心境的背景,如果观察他们的雅集轨迹, 竹林七贤、金谷宴集、兰亭修禊,都是在茂林修竹间,在这里挥麈清谈、稽古观心,是很有一些清简之趣 的,像王羲之的大道帖、王献之的鸭头丸帖、王珣的伯远帖,都那么小,一张便笺般大小, 清简出风尘, 三笔两笔, 精气神都聚于此了。 在笔墨清简的背后是唯美的人格一个人可以奇点、怪点, 也可以不循常轨剑走偏锋,却不可落入尘俗的泥淖里。想想当年的阮籍,以青眼、白眼待人,相比于今人 内怀奔竞之心,好冠盖征逐之交,那时节的人在处理人的关系上显然清简得多。 我是在农耕兄弟的老房舍里大量的竹器中看到竹子之力的,力透到

8、寻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紧紧地 箍住了一家人的生活、一个村子的生活,不使失散。渐渐地,在竹林环绕中的人们也有了坚韧和忍耐。实 在的劳作泥泥水水寒暑无间,使人长于自守,默然无语。而另一面又使我察觉到民风的强悍,只是平素在 体内蓄积着,不使外泄。所不同的是农耕者远没有竹子的挺拔俊秀,少年时过早地负重,后来再也长不高 了。尽管我离开那里很久了,我还是固执地认为他们就是一片会行走的竹子。 回到城里看到的更多是与园林建筑相匹配的纤纤细竹,优雅而有骨感。进入古色古香的庭院,玩味钟 鼎彝器、瓦甓青花,又翻动图籍残纸。 忽然有一缕淡淡的流逝感浮了上来日子是越发小巧婉约起来了。 算算此时,是农历的六月七月之交,时

9、晴时雨,山野在潮湿中,无数的竹鞭在奋力吮吸,竹节争先向上, 风雅鼓荡,场面奇崛,整座山岭充盈着大气与生机,让热烈的阳光照彻。 3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节) 19、( 9分) (1)文章写出了竹子的哪些精神气质?(3 分) (2)你最欣赏其中哪种精神气质?结合生活经验谈谈你的体会。(80 字左右)( 6 分) 【答案】 (9 分)( 1)坚韧忍耐、从容优雅、孤高兀傲、风骨高洁、清简、争先向上等。 (2)考生可以任取一点自由发挥。示例:我最欣赏竹子的坚韧忍耐。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遇 到什么样的挫折和困难,都不要轻言放弃,静下心来,忍受住生活所带来的磨难,像竹子一样,一节 节高升,向天空展现自己挺拔

10、的姿态,忍耐得住才能成就不一样的自己。 竹子的精神气质在文本中有很多,主要体现在作者对柱子的描写中及作者自己对竹子所做的评价里, 如坚韧忍耐、从容优雅、孤高兀傲、风骨高洁、清简、争先向上等,要一一从文本中筛选并概括,还要尽 量答全面。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竹子的精神品质,除了考查考生对文本的理解外,还考查考生的人生观、 价值观,所以答题内容一定要积极乐观向上。 专题模拟练习 一、 【2018 届上海市金山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6 分) 青青陌上桑 王茵芬 (1)进入谷雨节气,杨花飘落,杜鹃盛开,正是“播种移苗、埯瓜点豆”好时节,阳光铺在老家场院 上,细密温暖。一只小白免蹦

11、了过来,母亲捡过几片青菜叶子放在它脚边,说要去田野里弄些嫩草。 (2)我随母亲来到田头,青草遍地,不像那时候,草还在地上探头探脑,就被我们连根挖起,成为兔 4 子和山羊的时鲜。 记得去麦田或红花草地里据草,被队长老王叔发现, 挨骂不止, 严重的会被他拎去篮子。 有次,我逃跑时,不小心摔了一跤,手心撑在刀口上,血流了许多。回家后,阿婆用菜油止住血。那晚, 我写在方格簿上的字没一个是端正的。 (3)沟渠里蓬生着丛丛菖蒲,修长碧绿,惹人喜爱。菖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为灵草,气味清香, 用来驱蚊除病。这时节,它们还在一个劲地长,到了端午日,人们用红线将菖蒲和艾叶各一株,大蒜头一 个,扎起,悬于大门边的

12、屋檐下,以防疫驱邪。 (4)缓缓走在青青的陌上,麦子已抽穗扬花,清香飘逸。我们来到一块地势略高,狭长形的地里。这 块地已经荒芜多年,是父母在年前秋天开垦出来的,他们种了小麦。在这块 地的最西边,有一棵长得歪斜的老桑树。记得我年轻时在附近责任田里收割麦子,热了,累了,还坐 在这桑树下乘凉歇息。 我走过去,只见苍老的枝干上长出了一片片嫌绿的叶子太阳光照在上面,绿得发亮。 我和母亲说,现在没人种桑养蚕,有点可惜了。我们苏州是丝绸之乡,丝绸产品非常有名。在以往,我们 还靠种桑养蚕增加收入,桑树是功臣。我上中学时,就听老师讲过苏州的桑蚕丝绸文化,这里地处太湖流 域,气候温暖湿润,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成为我

13、国蚕桑丝绸的重要基地。 (5)母亲弯腰在田里拔野豌豆草,说,那会儿的这个季节,你小时候常和阿婆去采桑叶挣工分,集体 公房里养蚕正当时,我笑着说,哪有不记得的,“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 (6) “秦之未落,其叶沃若。吁嗟鸠兮,无食桑甚”是诗经里的一句。短短十六个字就把桑叶的 茂盛青翠和熟的桑葚与飞着的斑鸠描绘得传神鲜活,生趣浓郁。可见,自古以来,人们种桑养蚕,男耕女 织,自给自足, 这习俗在吴地早已形成。从前,人们在房前屋后都成种桑树。 “桑梓”象征故乡、 家乡。桑, 蕴含着一种家园情结。 (7)那时,蚕宝宝上山结茧后,到了清晨,队长就如一只报晓的公鸡立在村中央吹哨子,还大着嗓门 喊; “摘

14、蚕茧啦!” “摘蚕茧啦!” (8)村里亮起点点灯火,大人们睡眼慢松地匆匆跑出家门,胳臂里都夹了个小板凳,手提着筐,有的 手里还端着粥碗。因为是按多劳多得来记工分的,所以,大家还拖儿带女,整个村里,狗叫鸡鸣,少不了 还有哪家不乖巧的孩子在母亲的怒骂声里,又是揉眼又是擤鼻涕的,鸣鸣咽咽上场。 (9) 我也被做记工员的母亲叫起来,和阿婆挤在一拨人的后面,好不容易拖到了几条结满蚕茧的柴垄。 我坐在小板凳上不停地摘下一个个饱满而硬实的茧子。场院上真热闹,人 们说着笑着,一个个的箩筐里堆满了雪白雪白的蚕茧子。我母亲和会计就给人们摘的茧子一一过磅, 记录下来,并把一箩筐一箩筐的茧子装进水泥船的舱里,堆得像一

15、座小雪山似的。接着,队长、会计和我 母亲带了两个壮劳力摇船到镇上收购站去卖茧子。 (10)有次,我跟母亲去的,三四个小时后,卖完了茧子,大人们都笑眯眯的,似乎听到他们在议论 今年“好价钱”。于是,来到镇上唯一的供销社,给我和另外一个小孩各买一支雪糕,那时能吃到雪糕可真 是奢侈啊!也是从那时起,每到夏天,我就对雪糕念念不忘。然而,近些年,竟然淡忘了它。 (11)我蹲下来, 吸纳着青涩的麦香,胸腔特别舒坦。 万物生长时, 人的内心也会有一粒种子在萌芽, 在长叶。 (节选自散文选刊2016 年第 12 期) 13、桑,蕴含着一种家园情结。它给予“我”哪三点底护?结合文章内容概述。(6 分) 【答案】

16、提供阴凉;增加收入;滋养品格。 5 二、【2018 年云南省玉溪市高三适应性训练卷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列小题。 (6 分) 瓦下听风 彭家河 瓦是乡村的外衣。 当再次提起瓦的时候,我已远在他乡,多年没有回老家那个小山村。想起故乡,眼前还是当年离开时 的景象。绿水青山不见苍老,而我却早生华发。 在延而舒缓的群山中,村落就像灌木丛,一簇一簇地分布其间。远远望去,几面灰白的墙壁和青黑的 瓦顶在墨绿的草木间若隐若现,仿佛被弯曲山路串起的萌芦挂在重峦之中。看到了瓦,也就看到了家,心 里就踏实了。 早年乡下没有通电,在漆黑的房顶上,只有几片亮瓦可以透些光亮进来,不过瓦上的落叶和瓦下的蛛 网已

17、让光线更加昏暗亮瓦是玻璃制成的,能透光,但看不到瓦外的天空以及树木,要凭借瓦上的声响, 才知道房顶上的过客。如果声音是一路“嘀、嘀、跨”地传过来,那一定是一只无聊的猫;如果是急促的 沙沙声,肯定是心慌的老鼠在顺着瓦沟跑。更多的时候,只是听听瓦上难以理喻的风,听风在房顶与瓦说 些悄悄话。 瓦与风总有说不完的话,人听到的,只是极少极少,瓦与风一般都是轻轻冢语。我想,他们谈论的, 无非是坎上庄稼的长势啊、西河里的鱼啊、二帽岭上的花啊,因为每年春节前,我爹都要上房扫瓦,扫下 的就是麦子、鱼骨头、小树枝这些。瓦仿佛是从不喜欢外出的主妇,风就是一年四季在外面闯荡的男人, 一回来就带些外面的小玩意,讲讲外面

18、的小故事,把瓦哄得服服帖帖。当然,有时候瓦与风也会吵嘴甚至 打架,夜里总有些瓦从瓦楞间翻起来,与风纠缠,有的还从房顶上落下,摔得粉身碎骨。听到“啪”的一 声刺耳脆响,瓦下的主人都会心头一紧,然后不问青红皂白,对着房顶就大骂风,肯定是风的不对,瓦成 天默默不语任劳任怨,风过来一会儿,房顶就不得安宁,瓦还要跳楼寻短,难道不是风的错吗?这些,风 能说得清吗?风可能受了委屈,一路呜呜着跑了。落下房顶的瓦摔得四分五裂,拋弃在路边。别的瓦仍然 低眉信首,与属于自己的那一绺风继续私语,或许他们对风对瓦的性格早已习惯,总有几片瓦会与风一起 私奔,也总有几片瓦会宁如玉碎。乡下的故事,不就是这样的吗? 瓦只要上了

19、房,盖在檩椽上,往往就是一辈子。要么是仰瓦,要么是扣瓦,仰瓦要上大下小,扣瓦要 上小下大。有时,房脊梁上还会垒一排立瓦。每一片仰瓦的大头都要压在上一片仰瓦的小头下,每一片扣 瓦的小头都要压在上一片扣瓦的大头下,而且所有的扣瓦都要压住仰瓦的边沿,这样严严实实, 一丝不苟, 才能遮风挡雨,营造一个温暖的家。瓦有瓦的命运,瓦也有瓦的规矩,乡下人肯定早就读懂了这些。 我在乡下教书时,有年在南充人民中路一旧书摊上买回了所有的十月等文学期刊。有一天,我合 上杂志,听着瓦上风声, 突然明白,每一个人都在羡慕别人的人生,其实每一个人只能经历一种人生,通过小说,可以品味别 人的酸甜苦辣,可以经历各种人生。一个人

20、过好自己的人生,此生才有意义,重复或者模仿别人的人生既 不可能也毫无意义。从此,无论是出入瓦屋豪庭、身居陋巷还是穿行都市,我都内心恬淡自信,对世间奢 华,心如止水。 瓦下的孩子都一辈一辈长大,离开了瓦屋,走出了大山。估计都没有多少闲暇回一次老家,更没有多 少机会再在瓦下静坐。我相信, 每一片青瓦下, 都沉睡着一粒怀乡的种子,总有一天, 他们会在风中醒来, 听听风中的故事。我相信,每一条都市大街上,都有来自乡下的孩子,总有一天,他们会怀念瓦下听风的 日子。 6 (摘 自人民日报2018年 01 月 10 日 24 版,有删改) 6、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瓦”在文中的作用。(6 分) 【答案】 瓦

21、是乡村建房的材料, 瓦是乡村的外衣, 是乡村的象征,是乡村的守护者; 文章巧用“瓦下听风”, 表达出一种怀乡之情,传递出一个人只能依据自己的特点,经历一种人生并过好自己的人生,不重复或者 模仿别人的人生的道理;“瓦”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始终。 三、 【2018 届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卷】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列小题。 (6 分) 遥远的葵花地 李娟 1 我们这里的河流全靠积雪融汇,而农民种地,又全靠从河里引水灌溉。因此在我们这里,一遇到降 雪量少的暖冬,第二年肯定大旱。 2 这一年正是罕有的旱年,比起往年, 乌沦古河水流量少了一大半。河水至东往西流经这面广阔的戈 壁滩,沿

22、途源源不断地被两岸的耕地吸吮。等流到我们这里,就已经很细窄了。 3 除了旱灾,风灾、蝗灾及其它严重的病虫害肯定也会全集中到这一年。谁叫去年暖冬呢?虫卵没法 冻死。 4 尽管如此,我妈还是决定种两百亩向日葵。地是头一年就包好的,如果不种,荒着心里更难受。 5 那块土地我们承包了三年,位于阿克哈拉河水下游六十公里处的高潮公社( 我们这里仍然沿袭文革 习惯,把乡村叫做“公社”,此外,还有“幸福公社”、“红旗公社”等) 南面的荒野中。地势坦阔,一马 平川。那一带一共开垦有一万多亩土地,除了少量的打瓜,全都被承包者种上了向日葵。不知丰收时那里 会是怎样的一幕情景。 6 一万亩啊,金灿灿的葵花地! 7 因

23、为离家太远, 葵花从播种到收成的三四个月期间,我妈得一直守在地边。这三四个月里就没法照 顾九十多岁的外婆和几只小狗及满院子的鸡鸭兔子鹅了。于是,妈妈雇了一辆大卡车,把整个家都搬到了 地边。然后在荒野中挖了一个大坑,坑的南侧掏了一条斜下去的通道。坑沿上横搁几根木头算是檩条,檩 条上横担一些木棍,铺几只撕开的纸箱子,最上面蒙一大块塑料棚布,最后再盖上一层泥土压住棚布。在 新疆,这叫“地窝子”。在此后的日子里,这就是我们的家。 8 搬家时我也跟着去了,在那里生活了非常短暂的一些日子。只目睹了种子进入大地的过程,却不知 它们如何在大地里苏醒,渐渐长成。 7 9 那些日子里, 我总是站在地窝子旁,长时间

24、望着眼前一望无垠的大地,想到下面一行行齐整沉睡的 种子,总觉得它们可能会永远这么沉睡下去了。大地永远荒凉空荡。然后我就离开了。 10 搬家的那一天好冷。虽然已入四月,但冬天的气息仍然强大坚固,残雪皑皑,寒风凛冽。我们雇的 卡车车厢里除了司机只能坐两个人,于是外婆和我妈坐车去,我则坐叔叔的摩托车去。摩托车顶着大风走 了四个多小时,才从阿克哈拉去到我们的地边。尽管蒙着厚厚的围巾,我的脸还是被风吹青紫僵硬。 11 等全部的家当从卡车上缷下来,已经黄昏。望着四面坦荡的粗砾大地,虽然忧虑今晚的住处,但更 焦虑的是,外婆还没吃午饭。我急急忙忙四处搬石头砌灶,捡干草生火。然后在附近的水渠里拎了一桶水 回来,

25、也顾不上澄一澄,熬了一大锅稀饭。 12 我守在简陋的石灶边,被柴烟熏得泪流如瀑,一扭头, 看到外婆和赛虎站在不远处零乱的家什间默 默地凝视着什么,不远处的上空有一大朵惊异的云。我们就这样出现在这天地间,潦草又唐突。 13 饭一做好,早就饿坏了的外婆坐在大风里大口大口吃了起来。也没有菜,只是一碗白水饭。妈妈仍 然还在遍地狼籍中忙碌着。此时我们栖身的地坑远未挖好。黄昏如此浓重,空气金黄。 14 但这样的黄昏持续了很久很久,仿佛这一天有大半天的时间都属于黄昏,仿佛黑夜永远不会来临。 妈妈始终忙忙碌碌,赛虎一直静静地卧在外婆脚边,似乎也饿了。 15 第一天夜里,我们在挖了一半的坑底铺开被褥睡了一夜。满

26、天星光。 16 第二天,继续努力,中午时分地窝子终于完成。所有家当一一搬了下去。 17 可是第二天,外婆就想回家了。她拄杖从地窝子里艰难地走上大地,转身四望,快要哭了。 18 而我妈马不停蹄地立刻雇人犁地,第三天就开始播种。眼下只能人工点播,为了快快播完,她跑到 附近的杜热小镇上雇了二十多个人,还算兴师动众。可是,在空旷的大地上,这二十个人远远看去是那么 凄凉无助。他们一人拎一只盛满种子的口袋,一步一停,在大地上越走越远。远得似乎都走不回来了。 19 站在这样的大地上,四面无际,一无所有。我们的一切,我们的家,包括我们的种子,都在这大地 之下 20 第三天,鹅和鸭子发现了附近的水渠,痛痛快快洗

27、了个澡。搬家时,它们不幸被安排在煤堆里。第 四天,鸡开始下蛋。同时,小狗们在地窝子附近发现了一个田鼠洞,兴奋得刨了半天。大家很快适应了新 生活。 8 21 叔叔不知从哪里弄来几块红砖和两块水泥板,给我们地窝子的通道铺了两级台阶。从此外婆出入方 便多了。又因为这一带守地的几个地窝子里就我家出现了红砖这样的奢侈品,便被大家一致评定为五星级 地窝子。 22 清晨,转场经过此地的骆驼走近我们地窝子时,也会绕道凑过来好奇地窥视一番。我家小狗愤怒而 无奈,只能在地底下嚷嚷个不停。四月的清晨还很寒冷,骆驼们都穿着缝缝补补的破衣服。和我们一样, 也正忍耐着艰难的春天。 23 荒野里没有电,虽然有相机和备用的电

28、池,却总是不舍得取出来拍照。只在闲暇时分,当妈妈带着 小狗在附近野地里散步时,我才端起相机,在显示屏里远远凝视他们。 24 当他们走在大地上时,镜头中的情景满满当当,却寂寞无比。当他们走过之后,走空之后,一切才 抬起眼睛。 25 而种子播下之前的大地总是孕育无穷的语言。种子播下之后, 大地才安静下来, 并对每一个前来者 竖起食指在唇前。 26 一次我妈散步回来,像变魔术一样从怀里掏出一束野花给我。在哪里采的呢?我捧着花从地窝子走 上地面,转身四望,这干涸无尽的大地,这手心里唯一的湿润丰盈。 27 我把一只矿泉水瓶从中间破开,注满水插上花,再把它们放在投入地窝子里的唯一的一束光线中。 过了好几天

29、,花都没败。可我出去散步时,却从不曾遇到过什么花儿。似乎我妈采回的这些就是全部的春 天,全部就这些。 28 总之我离开了。把妈妈、外婆和小狗留在了那片荒野上。把她们抛弃了一整个夏天。又觉得其实是 把她们一直抛弃到现在总觉得,这些年来,她们一直还在那广阔的天空下寂寞艰难地劳作、生活。 11、结合文章分析“母亲”的形象特点。(6 分) 【答案】 勤劳、能干: 第7 段中母亲凭借自己的双手建造了一个温馨的家。 坚忍和执着 :1314 段两处提到忙碌, 妈妈连 90岁老妈妈的吃饭问题都不管,此时的妈妈, 更像是我 们家庭中的另外一个角色爸爸。她是家庭的支柱, 劳力的支柱, 精神的支柱, 她必须像男人一

30、样战斗, 担起家里的重任,首要的任务是搭地窝。此时的妈妈少了一些温情,多了一份坚忍和执着。 9 富有生活情趣,热爱生活,温暖而柔软,乐观,浪漫: 26 段妈妈散步回来,采了一束花,而且是像 变魔术一样从怀里掏出来送给我。此时的妈妈,是女性或者母亲角色的回归。(其他分析合理即可,每点2 分) 四、【 2017-18 学年浙江金华十校第一学期期末高三调研考试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 列小 题。( 6 分) 书桌 冯骥才 我有张小小的书桌。它又窄又矮,破旧极了。在外人眼里简直不成样子。上边的漆成片地剥落下来, 残余的漆色变得晦黯发黑,连我自己都认不准它最新是什么颜色。别看它这副模样,三十年来

31、,却一直放 在我的窗前,我房间透进光来的地方。我搬过几次家,换过几件家具,但从来没有想到处理掉它 我无法想起,究竟是什么时候,我开始使用这小桌的。我只模模糊糊记得,最初,我是站在它前面写 写画画,而不是坐着。待我要坐下时,屁股下边必须垫上书包、枕头或一大叠画报,才能够得上桌面 桌面上净是些小瘪抗。有的抗儿挺深, 像个洞眼, 蚂蚁爬到那儿, 得停一下, 迟疑片刻, 最后绕过去 细细瞧吧,还满是划痕呢横竖歪斜,有的深,如一道沟:有的轻浅,还有的比蛛丝还细。这细细的印 痕,是不是当初刮铅笔尖留下的?那一条条长长的道道儿,是不是随意用指甲划上去的?那儿黑糊糊的一 块,是不是过年做灯笼,考弯竹条时碰倒了

32、蜡烛烧的?分辨不清了,原因不明了,全搅在一起了;这中间 还混着许多字迹。 钢笔的、 铅笔的、 墨笔的, 还有用什么硬东西刻上去的。也有画上去的形象,有的完整, 有的破碎一只靴子啦,枪啦,一张侧面脸啦, 这是不是我的自画像?年深日久,早都给磨得模糊一片。 痕迹斑驳的桌面,有如一块风化得相当厉害、漫漶不清的碑石。 但我从中细心查辨,也能认出某些痕迹的来由,想起这里边包含着的、只有我才知道的故事,并联想 到与此有关或无关的、早已融进往昔岁月中的生活。 为此,我很少用湿布去拭抹它。 只有一次例外。那是我上小学四年级时。我前排坐着一个女同学,十分瘦弱。她年龄与我一般大,个 子却比我矮一头。两条短短的黄辫

33、儿,简直是两根麻绳头。一天,上语文课,我没听讲,却悄悄把眼前的 两条黄辫子拴在这女同学的椅子背儿上。正巧老师叫她回答问题, 她一起身, 拴住的辫子扯得她痛得大叫。 我的语文老师姓李,瘦削的脸满是黑胡茬,连脸颊上都是。一副黑边的近视镜遮住他的眼神,使我头次见 到他时以为他挺凶,其实他温和极了。他对我们调皮的忍耐限度比别的老师都大。但不知为什么,那天他 好厉害,把我一把拉到课堂前,叫我伸出双手,狠狠打了十多板子。他真生气呢!气呼呼地直喘,什么话 也说不出来了,只指着门瞪圆眼对我吼道:“走!快走!”我离开了课堂,一路跑回家。我手疼倒没什么, 但当众挨打受罚,我的自尊心受不了。于是,我眼泪汪汪地在桌上

34、写了“李老师是狗!”几个字。我写得 那么痛快和解气,好像这几个字给我报了什么“仇”似的。这几个字就相当威风地在我桌上保留了好长时 间。 后来,我带着一种说不清是对李老师,还是对长大后再也遇不到那个瘦弱的女同学的愧疚心情,用手 巾尖儿蘸些水使劲把这几个字抹下去。 真奇怪!字儿抹掉了,好像心里干净了一些。 桌上惟有一处大硬伤。那是那天,一群穿绿服装、臂套红色袖章的男女孩子们闯进我家来。每人 拿一把斧头,说要“砸烂旧世界”,我被迫站在门口表示欢迎,并木然地瞅着他们在顷刻间,把我房间里 10 的一切胡乱砸一通。其中有个姑娘,模样挺端正,但她的眼神叫我害怕。她不吵不闹,砸起东西来异乎寻 常地细致。她在屋

35、里转来转去,把尚且完整的东西翻出来,一件件、有条不紊地敲得粉碎。然后,她翻出 我一本相册,把里面的照片一张张抽出来,全都撕成两半。她做这些事时,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最后,她临去时,一眼瞥见我的书桌。大约这书桌过于破旧,开始时并没引起他们的兴趣。此刻在一 堆碎物中间,反而惹眼了。她撇向一边的薄薄的唇缝里含着一种讥讽: “你还有这么个破玩意儿!” 随手一斧子,正砍在桌角上。掉下一块挺大的木茬。 就这样, 我过去生活的一切, 无论是快乐和幸福的,还是忧愁和不幸的, 都留在桌上了。 哪怕我忘了, 它会无声地提醒我。 我终于失去了它。 在地震中,塌落下来的屋顶把它压垮。我的孩子正好躲在桌下,给它保护住了

36、生命。它才是真正地为 我献出了一切呢!等我从废墟中把它找出来,只是一堆碎木板、木条和木块了。我请来个能干的木匠,想 把它复原。木匠师傅瞅着它,抽着烟,最后摇了摇头。并且莫名其妙地瞧了我一眼,显然他不明白我何以 有此意图又不是复原一件破损的稀世古物。 它就这样在我的生活中没了。 我需要书桌,只得另买一张。新买的桌子宽大、实用、漆得锃亮,高矮也挺合适。我每每坐在崭新却 陌生的大书桌前, 就觉得过去的一切像那不能再生的书桌一样,烟消云散,虚无飘渺,再也无从抓住似的 我因此感到隐隐的忧伤。不由得想起几句话,却想不起是谁说的了:“啊,生活,你真迷人哪 怕是久已过去的,也叫人割舍不得;哪怕是不幸的,也渐渐

37、能化为深沉的诗。” (有删节) 13、探究本文中“书桌”的作用和内涵。(6 分) 【答案】 (6 分)书桌是贯穿全文的线索,(1 分)是文章标题,是全文故事的载体。(1 分)书桌是一种 象征,它的斑驳象征个人和民族曲折而复杂的过往。(1 分)书桌是一块石碑,刻录“我”过去的生活; 见证“我”的快乐和幸福、忧愁和不幸、成长与创伤。(1 分)书桌代表一种思考,表达对过去生活的 回顾和反思。( 1 分)书桌是一份情感,寄寓一个人对酸甜苦辣的过往的无法割舍之情。(1 分) 五、【 2018 届 8 月浙江省高三联考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3 分) 寒雀 王太生 世上本没有怕寒的雀,只

38、是怕寒的人看鸟冷。 冬天看雀,雀在光秃秃的枝头,枝头寒意嗖嗖,北风四起,雀的羽毛在风中凌乱,树下看雀的人,不 禁紧了紧身子,打了个哆嗦。 人觉得冷,看雀便是寒雀。此时,冬天的食物比起春天和夏天要少得多。 11 其实雀快乐着呢, 远处有老熟的红果球,沙棘火把果, 还有圆黑的樟树果, 尤其是沙棘果, 津甜润喉, 啄一口,果浆四溅。 寒雀比之春雀和夏雀,要悠闲得多。 春雀忙着衔泥筑新巢,还要付房贷首付,夏雀忙着哺新雏,还要带孩子学走路。寒雀不慌不忙,它正 像一个农人过冬闲,倒背着手在田埂上走走。 (1)冬天看雀,便想到春天和夏天的雀,是暖雀,就像一个囊中羞涩的人,看有钱人是暖雀,看自己 是寒雀。一个

39、失意潦倒的人,觉得自己是寒雀,看那些得意的人,是暖雀。 寒雀和暖雀,至少在心灵体验和心理视觉上有区别。 冬日无事,坐在南窗下,闲翻古人画的寒雀图。 宋人崔白柔软的绢纸上,蹦跳着一群雀,在隆冬黄昏的古木上嘻栖投宿:左三雀,已然憩息安妥,处 于静态;右二雀,乍来迟到,呼朋引伴,寒枝乱颤;中间四雀,呼应上下左右,串联气脉。雀之灵动,在 其向背、俯仰、正侧、伸缩、飞栖。宿鸣中的寒雀在冬日傍晚栖落荒枝,恰似在外旅行的人,投宿一处价 格便宜的小旅店。 崔白,字子西,生卒年月无从考量,出生于安徽濠梁,宫廷画家,活跃于熙宁、元丰时期,颇得皇帝 优待,气质更接近不受拘束的文人。 画雀人也是一只雀?猜其人生处境,

40、不知是寒雀,还是暖雀? 其实,寒雀在文人眼里,饶有情趣。 遥想八百多年前,一个冬日早晨,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寂寞空庭,成百上千麻雀,翩翩飞下,唧唧喳喳 地站在诗人的梅树枝上作客,像是在互相交谈。一时间,群雀好像预先约好似地齐声喧哗,嘈杂的声音几 乎要击穿人的耳膜,突然又被什么惊扰,它们“呼拉”一声,四散飞去,庭院内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苏轼南乡子 中吟哦,“寒雀满疏篱, 争抱寒柯看玉蕤。 忽见客来花下坐, 惊飞。蹋散芳英落酒卮。” 小院篱笆上落满寒雀,争相踏上盛开花枝,待到来人坐到花下,喧哗惊飞的寒雀,踢踏下的花瓣,飘飘忽 忽落进客人的酒杯。 (2)一小雀,绕穿枯枝杨柳,迎风啁啾。冬天,水瘦树寒,土

41、虫匿迹,寒雀失去浓叶庇护,显俊朗流 线身形,踢踏腾挪,妙曼多姿。 二三小雀,冰天啄食,雪地上跳跃着几个小黑点。 此时,看雀人总想着远处有一只毛茸茸的粗糙鸟窠,给寒雀些许温暖,稻草的的暖、枯草的暖,感觉 上有些许慰藉。其实,看雀的人不懂雀。 寒雀在土中刨食,有小人物的艰辛生活状。不求奢华,只求温饱,它们吱吱喳喳,忙忙碌碌,小爪子 印在雪地上。雀为谋一口食,在天地间游走,气候严寒时不肯离去,迁徙别的地方。它们没有乡愁,固守 乡土,在希翼中紧攥冷硬树枝,等待春天。 人不是一只鸟, 但能从鸟身上找到自已的影子,蒲松龄在 聊斋自志 悲叹,“惊霜寒雀, 抱树无温; 吊月秋虫,偎阑自热”。这里面,有透彻薄衣的透心凉,痛彻心扉的大寂寞,非一般人所能体会。 而杜甫认为,没有房子的人是寒士,寒士在冬天冷得竦竦发抖,了无生趣。其实大自然之中的寒雀是 快乐的,人世间的寒士是悲酸的,寒雀与寒士,毕竟不是一回事。 12 冬日闲赋,低头负喧,抬头看雀,一树的雀。 (选自散文选刊2017 年第四期) 10、概括文中寒雀的特点。(3分) 【答案】 快乐;悠闲;有情趣;忙碌艰辛;坚守(答出两点给1 分,三点给 2 分, 五点给 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