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课题编号:061365707)整合教育技术 创新教学方式 成就高效课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研究报告课题研究单位:吴江市盛泽中学课题组长:张建华课题副组长:史雷春课题核心组成员:陆 勇、陶兴荣、吴春良、周秋红、吴伟钢、王文亮研究报告执笔人:张建华网址:(整合教育技术 创新教学方式 成就高效课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研究报告吴江市盛泽中学 张建华 我校从2006年开始,进行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的研究工作。在全校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下,课题研究进展顺利,目前已经圆满地完成了本课题预定的研究
2、计划,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一、课题的提出信息化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信息技术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有效工具,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是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与创新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美国1996年开始全面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到2000年基本完成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英国2000年颁布信息技术能力2000课程标准,规定学生信息技术应达到的水平;日本1999年制定“教育信息化实施计划”,要求信息技术必须应用到所有的学科教学中;瑞典国会1998年通过学习的工具全国中小学实施信息通讯技术计划,提出中小学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
3、学的要求;丹麦、荷兰、比利时等国都将信息技术作为必修课程。我国在80年代,计算机辅助教学就有了一定的发展,早在1984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做起。”;1987年成立了“全国计算机辅助教学学会”;1994年启动“三金工程”(“金桥、金关、金卡”,其中“金桥”即我国的信息高速公路),同年国家教委开始制定和实施“面向二十一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计划”,提出了计算机技术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1998年教育部关于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对教育信息化作出了明确的规定;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
4、信息化程度。”;2000年颁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即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师进行教学、学生进行学习的有效工具,使教学内容能突破时空的限制,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让学生的认识沿着“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路线前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同时能切实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语言和板书为手段,向学生单向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交互”式和“协作”式学习,改变线性的、被动的记忆学习,实现非线性的发现、探索和构建,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信息技术教育由信息技术课程向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方向发展,是高中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
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二、概念界定1.信息技术:即以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为支撑的能够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一类技术的总称。2.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即将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于学科教学,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即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师进行教学、学生进行学习的有效工具,实现教师课堂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法的根本转变
6、是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有效途径,也是世界各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潮流。三、理论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四、研究目标首先,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和寻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途径和方式;收集加工和创作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信息技术课件和素材;开发建设和形成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信息技术资源库;建设和完善本校各学科的教育主题网站。从而加快学校教育现代化的步伐,推进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其次,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师收集、加工和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能力;同时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第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实现有效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改
7、变传统教学方式,实现教师课堂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法的根本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五、研究内容1.适合于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教材内容的研究2.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案例研究3.信息技术教育与高中各学科教学整合的模式研究4.信息技术与高中各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资源库建设与应用5.富有特色的各学科教学专题网站建设6.学校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六、研究方法1.文献法:借助信息技术教材、现代教育理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指导课题研究。2.个案研究法:各学科分别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个案研究,形成学科资源库,然后汇总提炼,形成学校资源库。3.实验法:在自然情况下,从平行班中选取实验班,
8、进行整合教学实验,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方法,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教学模式。七、操作实施1.加大投入,建设硬件设施我校遵循“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不断加大资金投入,逐步配备和完善了学校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日常教学的硬件环境。建立起电视网、广播网、计算机网“三网合一”的校园网网络工程。所有教室全部配备了多媒体投影设备并与网络连接,另外有专用网络教室3个,为信息技术融入日常学科教学,实现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提供了可靠的教育技术支撑。 2.规范管理,构建课题网络聘请教研组长担任兼职教科员,建立“教科室兼职教科员教师”的教科研网络结构,让课题研究走进教研组,走进每个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将该
9、课题作为覆盖全校的主课题,在此基础上各教研组分别产生与本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的配套子课题,全体教师根据本组的子课题,产生自己的个人研究课题,形成“学校主课题教研组课题教师个人课题”的课题网络,使全校教师人人关注课题研究,个个参与课题研究,本课题共建立有各级子课题12个。运用多元化教学评价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市年度0708G029)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管理的实践研究(市年度0809G043)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与校本科普资源有效整合的研究(市年度0911G096)高中物理概念图教学的研究(市年度0911G100)高中学生网络阅读自主能力培养的研究(市年度0911G093)信息技术教学中有
10、效提问设计的研究(市年度0911G094)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校级)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校级)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校级)在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下,学生信息素养和能力培养的研究(校级)运用网络进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校级)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科技素养的研究(校级)落实盛泽中学课题管理制度、盛泽中学课题组成员职责等课题研究制度,形成良好的教科研氛围。实施“课题研讨课”项目,进行课堂观察与研究观摩,校刊盛中教育开设“课题研究”栏目,及时发布、交流教师在课题研究方面的最新信息与优秀成果。3.不断积累,形成软件系统在完善硬件设施的同时,我校采用“购置
11、加开发”的策略,不断积累,构建了适合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平台系统。现有学校资源库、网络硬盘、学生管理系统、电子图书馆、实验室、各学科主页、班级主页、星空小天地、家校路路通系统等。例如在学校资源库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各学科主页,已成为我校各学科的电子备课中心,拥有各学科丰富的教学信息与资源,教师备课时可以方便地从本学科的资源库中取得相关教学资源,如教案、学案、课件、实验、配套练习和相关信息等拓展内容,经过个人的深加工,形成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应用于课堂教学,然后通过各年级备课组的教学研讨与教学实践,对相关资源进行修改、补充与进一步完善,及时更新和优化本学科各年级的教学资源,便于下一届教学时使
12、用,这样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资源经过一届一届的接力式积累、丰富与传递,在日常教学中就能显现出不竭的生命力。我校生物组的“生物课改中心”、英语组的“ELTRO”、地理组的“学海无涯”在苏州市第二届学科主题网站评比中获一等奖。又如盛泽中学学生管理系统,该软件有效地应用于本校学生的管理工作,运用本软件可以马上查找到本校任何一个在读或已经毕业的学生的全部信息,包括:基本管理、成绩管理、出入管理、迟到管理等项目。本软件由教务处研制并负责管理,学校不同教师不同时段拥有的特定的管理权限。该软件拥有许多自动生成的功能,比如“基本管理”中每个学生的基本库、奖惩库、谈话库、家访库等由班主任在规定时段输入,任课教师库
13、成绩库等便自动生成。“成绩管理”中每个学生每次考试的各科成绩在考试结束后由班主任负责输入,其他内容包括年级名次、班级名次、各科平均、总分等便自动生成。4.有效整合,开发课程资源我校以科技教育为办学特色,拥有浑天仪、银杏园和智慧园等科技景点,建设苏州地区盛泽地面沉降监测分层标、气象哨、地学科普展览室、星空小天地和科技成果室等科技活动基地。我们通过整合信息技术,以“学校科技资源科技活动社团科技特色校本课程”模式,开发形成了多种科技型校本课程,提升学校科技特色。例如校本课程地面沉降监测的开发,我们是这样操作的:以苏州地区盛泽分层标为科技资源,以GPS监测台为信息技术支撑,形成了校本课程地面沉降监测
14、的知识体系与主体内容;同时在地面沉降监测中设置了用信息技术解决的测量问题和实践作业,使学生轻松作业,学得愉快,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又如依托“星空小天地”未来工程师工作室这一科技资源,整合信息技术,集“知识性、参与性、趣味性”于一体形成的校本课程探索星空的奥秘,很好地实现了“培养兴趣,发展特长,展示价值”的目标,弘扬了学校的科技特色。5.常态教改,创新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教学改革与创新的主阵地,我校加强校本培训,不断提高教师运用教育技术进行日常教学的能力,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成为我校教师课堂教学的常态。做好“三个结合”骨干培训和全员提高相结合、教育技术与教育理论培训相结合、
15、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落实“三个结对”备课组内结对;教研组内结对;教研组间结对。以“宁可用坏,决不闲置”为原则,鼓励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积极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要求35岁以下“自制常用”,45岁以下“加工应用”,45岁以上“掌握能用”。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让信息技术融入日常课堂,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特别是给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等学科的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例如生物学科的教学中,生物界的丰富多彩,微观领域的惟妙惟肖,生命过程的动态变化,通过有效整合能够生动、形象、逼真的体现,达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的教学效果,实现
16、将自然界搬进课堂,冲破时空的限制,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使学生的认识沿着“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路线前进,在其知识主动内化的同时,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会学习,极大地提高了教学和学习的效率。七、研究成果1.教师的成长教师是学校教育的有效支撑,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施,我校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各级各类骨干教师不断增加,2007年以来新增吴江市级学科带头人4人次,教学能手6人次,教坛新秀10人次。在各级各类教学业务比赛中摘金夺银,以2010年为例,我校教师就有89人次在吴江市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评比中获奖,其中江苏省级以上获奖有2人次。文本和非文本科研成果喜人,
17、在吴江市教科室组织的学校主课题研究年检暨相关评比活动中,本课题获中学组一等奖。在苏州市教科院组织的课题研究成果评比中,本课题研究论文获一等奖1篇、二等奖1篇、三等奖2篇。本课题研究论文发表与获奖有31篇,其中国家级刊物发表10篇。发表与获奖课件和网页有21个,其中国家级发表2个。例如史雷春老师谈网络资源在生物探究式教学中的应用、信息技术融入生物课堂的探索分别发表于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中学生物2006第3期和2008第4期,整合网络资源 优化生物教学发表于教育与管理2010第3期,谈网络资源与生物课程的有效整合发表于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第4期。吴春良、陶兴荣老师相得益彰的课程整合校本课程“地面
18、沉降监测”信息化成果启示发表于教学仪器与实验2008第2期。万琳老师不着一字,难得风流谈语文课堂中多媒体运用的误区发表于中学语文2009第3期。青年骨干教师突颖而出。例如陆勇老师课件全球气候类型的形成获全国一等奖,整合课常见的天气系统获全国二等奖,课件地方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陆地环境的组成和常见天气系统等发表于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中学地理,论文试论地理教学中的多媒体应用发表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学地理,制作网站学海无涯()获苏州市学科主题网站一等奖,成为苏州市“教育技术应用”能手,获“吴江市青年岗位能手”、“吴江市师德先进个人”、“吴江市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2.学生的成长学生是学校教育的最终
19、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校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活动能力和学习能力得到积极发展。各类学科竞赛和科技竞赛中我校学生勇于夺冠连连获奖。例如,2009年我校学生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有88人次,在各级各类科技类竞赛中获奖有7人次,其中获得省一等奖项目有读写大赛1人次、金钥匙竞赛2人次、生物奥赛2人次、作文大赛1人次、机器人竞赛2人次等。2010年我校学生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有59人次,在各级各类科技类竞赛中获奖有59人次,其中获得省特等奖项目有钥匙竞赛1人次,省一等奖项目有作文大赛1人次、金钥匙竞赛2人次等。各种自主活动中积极参与大显身手。以2010年为例,我校学生在研究性学
20、习活动中,形成课题研究论文、课件共计55件,我校综合实践活动成果汇编获吴江市一等奖。我校学生通过自主招募,成立各类社团共计42个,活动成果斐然,如采桑子文学社的刊物采桑子,深受师生欢迎。机器人社、航模和海模社2010年在江苏省科技竞赛中获得9个个人、1个团体奖项,在苏州市科技竞赛中获得17个个人,9个团体奖项。3.学校的发展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校的科研能力得到提升,被评为吴江市2007-2009年教育科研先进单位。我校先后被命名为江苏省“金钥匙科技竞赛先进学校”、“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学校”、“苏州市首批教育信息化实验学校”和“苏州市信息化示范学校”。八、思考与展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
21、整合,即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师进行教学、学生进行学习的有效工具,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教育改革与创新,是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应用的永恒主题,也是课程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我国从十九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计算机辅助教学,到90年代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的逐渐普及,再到二十世纪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广泛应用,走过了应用能力不断提高、应用方式不断便捷、应用效果不断提高的发展与前进道路,同时也出现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所谓高原现象,如何突破这种高原现象,是我们必须面对与解决的问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优势,体现信息技术的不可替代性,使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容易出现的为多媒体而多媒体,课堂教学热闹有余而效果欠佳的现象得到很好的改变。让信息技术融入日常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使多媒体设备平时冷冷清清,开课热热闹闹的现象得到有效改观。“现实的挑战,总是超越现成的理论的。”整合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方式,成就高效课堂,是我们永恒的追求。我们将与时俱进,不断探索,积极实践,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