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鞋文化比较与应用研究结题报告.doc

上传人:少林足球 文档编号:4042869 上传时间:2019-10-15 格式:DOC 页数:61 大小:18.8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方鞋文化比较与应用研究结题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中西方鞋文化比较与应用研究结题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中西方鞋文化比较与应用研究结题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中西方鞋文化比较与应用研究结题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中西方鞋文化比较与应用研究结题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西方鞋文化比较与应用研究结题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方鞋文化比较与应用研究结题报告.doc(6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目 录摘 要51.中国鞋文化探源及历史流变1.1远古原始年代的裹足物61.2 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靴子的盛行71.3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木屐及丝履的兴起81.4 隋唐至宋元时期“三寸金莲”的产生及发展111.5 明清至民国初年时期现代皮鞋的形成132西方鞋文化探源及其发展变化2.1地中海沿岸古文明区酷热气候下的凉鞋文化 152.2中世纪时期的尖头鞋文化192.3文艺复兴时期的高底鞋文化202.4十七世纪欧洲的高筒靴222.5十八世纪欧洲鞋子的装饰风252.6十九世纪欧洲鞋款的多样化呈现283.中西方鞋文化的比较与异同剖析 3.1中西鞋文化特点的概括与比较32 3.2中西鞋文化的相近内涵与融合

2、343.3中国布鞋与西方皮鞋之别剖析353.4不同的“三寸”文化363.5中西鞋文化传统鞋款现实比照384.文化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鞋文化的发展趋势分析4.1顺应国际形势,打响文化战略42 4.2优势互补 加强合作444.3传统文化元素在设计中的运用465.中西方鞋文化的发展对现代鞋靴设计的指导意义 5.1流行的轮回50 5.2中国传统文化对鞋靴设计的影响515.3传统文化是鞋靴设计创新的精神源泉535.4鞋靴设计是传播文化及信息的载体545.5鞋靴设计的民族化符合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总体趋势555.6民族的才是世界的55主要参考文献58后记59摘 要时光之剑正飞向21世纪,回首而顾,鞋类教育领域

3、发展迅速,较之早期的以中专技校为主,大专为辅的单一技术教育,通过不断地发展,现今鞋类教育培养已呈现本科、大专、中专、高职、民办和培训机构并存的多元化局面。我国制鞋行业的发展起步较晚,现今我国虽为制鞋大国却非制鞋强国,有一流的制鞋加工技术却没有一流的设计品牌文化,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设计水平与制鞋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产品同质化明显,缺少内涵和灵魂鞋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竞争国际化的背景下,鞋类产品已进入文化经营阶段,竞争的焦点已从质量、技术的竞争转变为品牌和文化的竞争。现今中国鞋企更重视技术革新而忽略文化建设,忽视了鞋文化在设计、品牌延伸及培育核心竞争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对中国鞋文化艺术的

4、发展,民族品牌的创造考虑较少。鞋文化研究及相关机构也比较缺乏,这制约了我国鞋文化艺术乃至整个鞋业的发展。因此,本课题立足于现状,尝试以历史为脉络,系统的梳理了中、西方鞋文化的发展并对中西鞋文化进行比较与应用研究。通过对中西鞋文化艺术的梳理,对比研究,分析异同和优劣,总结发展规律,为我国鞋类产品的设计既保持民族性又坚持全球化提供思路和方向,为我国鞋类产品的设计开发提供重要的指导和参考。研究报告首先对中、西方鞋文化历史轨迹加以探源,梳理出中西方鞋文化的历史流变及不同历史时期鞋文化现象。在鞋文化领域,本民族鞋靴的历史发展终究不能全面的囊括鞋文化的全部历程,在做到“知己”的同时我们还需要“知彼”。我国

5、鞋企要赶超意大利等制鞋强国的设计水平,就必须运用我国深远而博大的鞋履文化和中华文明,还需要研究并吸收西方鞋文化和人类文明之精华。因此,本课题研究试图将中西鞋文化放在双方各自不同的政治、宗教、文化、艺术、规制、礼仪和习俗的大文化背景中系统的比较鞋的形制与材质以及不同时期、不同地点鞋文化的流变。比较的展开既始终贯穿着纵向史的线索,也有着对同时代不同地域鞋形制、鞋材料的横向分析,其间穿插交叉比较的方式,跨越时间和国度的界限,按照鞋的特点(形制、材料等因素)对中西方鞋设计、鞋特点的古今比较与运用,力求系统而全面地展示鞋文化的发展状况。再者,鞋文化涉及鞋的方方面面,包括鞋的历史、民族、民俗、礼仪、艺术、

6、文学、戏曲、服饰,以及鞋的形制、材料、装饰、工艺、鞋楦、工具机械等等。所以,要全面准确地进行中西方鞋文化的比较,需要做到点面结合。为此,在研究方法上,采取先概括和比较中西方鞋文化的总体特征,再深入剖析受中西方各自文化影响的中国布鞋文化与西方皮鞋文化的形成机理及其内在联系,最后,选择最有代表性的中西方鞋文化不同的“三寸文化”符号即中国“三寸金莲”与西方“高跟鞋”的形成、发展以及内在联系进行深入剖析与比较研究,全面解读了中西方鞋文化的特征与演绎。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西方鞋文化艺术都是人类的宝贵遗产,两种文化只有在相互交融和吸收中才能获得更强的生命力。中西方鞋文化的发展都有其规律,今天,由

7、于中西方文化交流频繁,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和科学的发展,使鞋设计向着多元化、简洁化的方向发展;中西方鞋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流。1985年法国著名设计师伊夫圣洛朗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25周年的设计回顾展中说到:“中国一直吸引着我,吸引着我的是中国的文化、艺术、服装、鞋业、传奇,中国的过去历史,它的手工业和厨艺,我们西方人受中国之赐可谓多矣”。可见,西方已向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伸出了铲子。所以,我们更应该尽早自省,结合中西方鞋文化的特点及发展规律,对西方鞋文化用民族的情节去学习、理解、吸收、消化,充分发掘并弘扬我国优秀鞋文化艺术,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用时尚的鞋装表现民族鞋业的文化品味,

8、展示自己的性格和魅力,为我国鞋产品走向世界奠定基础。此外,应用研究是该课题的落脚点,也是课题研究的重要现实意义。为此,课题中的比较与应用研究部分通过对鞋文化的发展趋势分析和中西方鞋文化的发展对现代鞋履设计的指导意义二个层面展开论述。目前,国外众多跨国企业纷纷进驻中国市场,我们将在家门口与国际品牌“正面交锋”,一些国际顶级品牌已向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元素伸出了挖掘的铲子。所以,我们更应该尽早自省。那么我国鞋企怎样才能发挥自身优势创造出能被时代所接受的鞋子呢?答案是“和而不同”。“和”即是文化、技术、科技等先进水平的趋同与借鉴;“不同” 即是设计的个性化、“本土味”。设计师通过学习西方优秀的鞋文化、鞋

9、工艺并用民族的情节去学习、理解、吸收、消化。同时,挖掘并弘扬中华传统鞋文化,把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到现代设计的理念之中,弘扬我国优秀的鞋文化艺术,给传统文化赋子现代气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使我国的鞋产品做得更具东方韵味,从而使作品达到 “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效果。“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对民族文化的合理提取、运用,不但可以使鞋产品成为经典、成为艺术品,还可以提升产品、品牌的文化内涵,增加与世界鞋业竞争的附加值,而且可以使世界从鞋子上更加的了解中国文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才能用时尚的鞋装表现民族鞋业的文化品味,展示自己的性格和魅力。关键词: 鞋文化;比较;应用;设计;国

10、际化1中国鞋文化探源及历史流变1.1远古原始年代的裹足物现有的考古发现证明,远在数百万年前,原始人类就已经在地球上存在。而在这一时期生存是人类最大的任务,为了生存,人类要与自然搏斗,要面对天气、野兽、食物短缺等诸多困难。其中,恶劣的天气条件是阻碍人类发展之路的主要障碍之一,例如在从远古人向现代人进化的过程中,就曾有过间冰期和冰期更替。人类在温暖的间冰期无须穿着,凭借自身的毛发就可以保持体温维持生命;而当冰期来临时,严寒迫使人类去图1-1裹足皮(鞋的雏形) 寻找可以御寒的包裹物,这时自然界最易取得的动物兽皮,被人类作为最早的御寒工具披在了身上,裹在了脚上,这就是人类早期的“服装”。此时的脚部的兽

11、皮包裹物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鞋,也就没有文化之说了,但这种包裹物却为此后鞋文化的产生构筑了一个重要的实用意义的基础。图1-2 草鞋在制作兽皮包裹物的所有原始人类中,我们的远祖北京人是其杰出的代表,大约在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他们在食用完所猎取野兽的肉之后,就用其制备的简单而锋利的石刀,将兽皮切割成小块,把脚裹包起来,再用石刀把毛皮割成皮条,将毛皮和足部捆扎,这样先人们创造了人类最原始的“皮鞋”裹足皮(鞋的雏形) (如图1-1)。这也验证了战国时期哲学家韩非子所提出的“妇女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足衣即鞋的古称) 的观点。除了用最易获得的兽皮作为足部的包裹物外,人类又考虑到另一种重要的制鞋材料植

12、物茎叶,并将这种简易的原料加工,从而创造出另一种新的鞋靴类型草鞋(如图1-2)。在这类鞋的原材料中,最主要的常用植物有:芦花、稻草、蒲草等。相对裹足皮而言,这种草鞋的功用已不仅在于抵御寒冷,而更大程度上是为了保护足部免于划伤;在材料方面,草鞋也比裹足皮具有更广的使用空间,并且弥补了人类在兽皮不足时对足部保护的需求,也使人类的活动范围得以扩大;在制作工艺方面,由于植物茎叶拼接相对更加容易,所以也就促使部分人为了使自己的草鞋更具有吸引力,从而产生了最早的一些装饰的萌芽。总的来说,这一时期人类的鞋履发展主要局限在裹足皮和早期草鞋这个范畴,并且最主要的体现在实用方面,而文化功用只有在草鞋的编制中显现出

13、部分装饰的萌芽,但却为鞋文化的产生奠定了基础。1.2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靴子的盛行(约公元前1766年-公元249年)夏是中国奴隶制社会的起源,而商则是中国奴隶制社会全面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取得了甲骨文等一系列文化成果,其中纺织技术的发展促使商代的先民们在穿着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在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中,可以看到对桑、蚕、丝、帛等的文字记载,由此可见在殷商时期,丝纺织技术得到迅速发展,这一时期人们能够在丝织品上织出各种精美纹样,并将这一技术革新用于鞋履的制作之中,这是中国鞋履史上鞋材的一大变革。(如图1-3)图1-3丝帛鞋因此,在远古时代的兽皮材料、草类材料之后,以丝织品为原料制作而成的色彩斑斓的

14、缎面鞋,成为鞋靴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为制鞋选择了新材料,并为新工艺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到了周代,鞋履最大的变化就是鞋履的装饰作用的产生。周是我国奴隶社会最发达的阶段,此时阶级等级森严,并在服饰、车辆等方面得以体现,作为服饰重要组成部分的鞋,也就具备了区别尊卑,昭明等威的社会功能。这一社会功能的出现,使鞋具有了广义的文化内涵,是对社会等级、祭祀风俗等的重要体会。在商周时期,鞋完成了制作材料、制作工艺、文化内涵的最初建立,是中国鞋履文化产生的起点,也使鞋靴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参考物,具有对文化诸多方面的标记作用。图1-4 履舄此后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制度发生的巨大变革,封建制度取代了奴隶制

15、,同时这一过程也造成了诸侯之间的互相征伐、战祸连绵。频发的战争对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这种影响也映射在鞋靴上。最显著的是战国七雄之间的争斗推动了“胡服骑射”中国服饰史上的一次大革命。当时,赵国武灵王为适应战争的需要,引进了西北地区少数民族“胡人”的衣着服饰短衣、长裤和革靴。靴子的引进替代了此前无筒的履舄(如图1-4),使兵士能够在泥泞的地面和颠簸的马背都能行动自如,不受拘束。在此之后的两千年间,皮靴一直是军队作战服饰的主要组成部分,直到清朝才改为以布为原材料。皮靴引进的同时,也是对北方少数民族骑射文化的吸收,这种骑射文化为中原农耕文明的军事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中原赢得了相当长时间的安定

16、,为后来秦汉的稳定繁荣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民间也出现了纳底布鞋、木拖鞋(木屐)、草鞋(不借)、履(用丝绸制作)、木底鞋 (舄)等多种样式的鞋,与当时文学、思想方面的百家争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也可以说文化的多样性促成了鞋靴样式的迅猛发展。同时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分”与“合”的周期,此后的数千年间,中国历史总是在“战争”与“和平”之间徘徊,也就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鞋文化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盛世,也就是“合”的时候,鞋更多承载的是文学、思想等方面的文化内涵;乱世,即“分”的时候,则更多承载的是战争文化以及各民族之间不断融合的文化内涵。1.3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木屐及丝

17、履的兴起 (公元前221年-公元585年)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则是中国历史上“分”与“合”的第二个周期,在这一周期中,鞋文化也同样受到了两种不同社会状态的影响。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是在战国群雄纷争、战火连连之后产生的,虽然其留存时间很短,但为其后数百年的安定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并且在衣、冠、履各种服制的创立方面,对后来的汉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高峰,是“战争与和平”周期中的盛世阶段,此时社会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这在客观上促进了鞋图1-5 圆头鞋文化的发展与进步。这一时期的鞋文化几乎未受战争文化以及外来文明的影响,而受到的主要是当时主流学术思想的影响,特别

18、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时候,这种影响更为明显。据史料记载,汉孝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汉朝宠信受命制定服饰和朝服制度,冠冕、鞋履各有等序。其中对鞋子的穿着有严格的规定:祭服穿舄,朝服穿履,燕服穿屦,出门行走则穿屐,妇女出嫁也必须穿木屐,并在屐上施以彩画,另以五彩丝带系之。这是商周时期鞋最初显示等级区分功能之后的图1-6 玉鞋再次大规模呈现,只是这次分类由于受到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使这种功用更趋权威、统一与细致。例如在男女鞋款区别的区分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秦汉时男人穿方头鞋履,尊天方地圆说表示阳刚从天。女人则穿圆头鞋(如图1-5),意喻温和圆顺从夫。这主要是从鞋的造型上加以区分。此外还

19、有受到当时黄老思想中死时如生观念的影响,贵族在死后身穿金缕玉衣,脚蹬金缕玉履,期望用玉来锁住真气,防止尸体腐烂,是自己在死后仍然能够像生前那样享受奢侈的生活,这种方式主要盛行于汉代。 而与这一持续较长时间的盛世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则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之后第二个战争频繁、社会动荡的时代,与此相伴的是成千上万的少数民族迁入中原,这种局面反而增加了各民族之间相互交融的机会。各族的衣冠鞋履渐趋融合。据抱朴子饥惑篇记载:“丧乱以来,事物屡变,冠履衣服所饰无常,以同为快”。如北方民族常用的靴子再次在中原流行,与战国时不同,这次传入主要通过民间的渠道,此时的靴子仍以兽皮为面料,并由于中央集权忙于战争,放

20、松了对封建礼俗的控制,因此也没有对女性穿着的限制。但其毕竟是从异族传入,因此在觐见天子之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使用,否则就为失礼。与舶来品靴子不同的是,本土所产生的木履和丝履成为当时最盛行的鞋靴款式,木履即用木料制成的鞋,亦称木屐,当时上至天子,下至文人、上庶都穿木屐,释名释衣服称屐为木底下装前后两个齿的鞋,便于在雨水图1-7两齿木履 泥地中行走。屐齿的高度一般在68 厘米之间(如图1-7),前后高度大致相等,又据鞋齿的不同,分为连齿屐、活齿屐、装齿屐,此时还出现了后跟齿高于前齿的木屐。在唐朝大诗人李白就曾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提到这种特殊的木屐,写下了“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

21、鸡。”的千古名句,生动地描绘了这一鞋样款式的作用与产生原因。在魏晋南北朝时的中国,由于门阀制度的深远影响,造成社会等级分化严重,统治阶级完全被,大地主,大豪强所控制。不少士族文人隐逸于尘世之外,以游山玩水为乐,在登山的过程中,这些文人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出“谢公屐”这种最早的登山鞋,同时也是高跟鞋的雏形。可见在一千四百年以前,我国已有高跟的鞋子。 图1-8 丝履 这一时期盛行的另一种鞋丝履(如图1-8),在实用功能上相对弱化,而将装饰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此时的丝履造型多样,特别是履头部分的装饰更是五光十色,多种多样,流行的有五朵履、尘香履、伏鸠头履。因此,当时民间呈现出“头上金叉十二行,

22、组下丝履五文章”的独特风景线。这一时期的鞋文化,在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基础上,在装饰、文化功用以及受主流思想观念等方面有了更为深入的发展,但整体模式并没有太大变化。1.4隋唐至宋元时期“三寸金莲”的产生及发展(公元589-公元1333)盛衰更替是中国历史上无法走出的怪圈,在经历了数百年的动乱与分裂之后,隋朝再次完成了国家统一,实现了中央集权,获得了社会的稳定与安宁,而其后的唐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与这种鼎盛相伴的是服饰文化的飞速发展。此时由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们有更强的经济实力、更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自己服饰鞋履的装饰。因此,在鞋的装饰方面,出现了传统与当代兼容并蓄,花色与款式层

23、出不穷的局面,成就了有史以来最为绚丽多彩的鞋饰,也使鞋文化更多的蕴含在鞋饰当中。唐虽然是中央集权的国家,但并不像汉代那样独尊儒术,思想融合了多家学说和宗教教义,也就形成了多样性、包容性的唐文化,而此时的服饰鞋饰则是对这种包容性文化的最佳阐释。唐时社会开化,魏晋时期的门阀等级制度也被彻底打破,在这样的社会图1-9高履头鞋 大环境下,女性地位也相应得到一定的提升,出现了妇女下身穿长裤和靴子,盛行仿穿男装的风气,突破了汉以来靴子的穿着对女性的限制,使靴子的等级分化弱化。当时常用彩皮或织锦制成尖头短靴,靴上镶嵌珠宝,由此可见,鞋子在服饰中的地位已有所提高。与汉代的履不同,唐代的履主要为女性贵族穿着,并

24、且大多具有各种各样装饰精美的高耸履头,最高可达30厘米(图1-9)。如唐皇室女眷的履全是用红色的飞禽羽毛制成,前后贴上金箔剪成的云形纹饰,履头高三寸多,上面缀有两颗珍珠。民间则崇尚手工编制鞋履,喜爱穿蒲草编织的鞋履,尤以吴越地区的尖头蒲草鞋为最盛,其编制过程精细得如同缝制绫罗。此外还出现了与服饰相搭配的“时装鞋”,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鞋已经从完全的从属地位解脱出来,成为整个服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有关鞋的另一重大变革是,鞋履的名称由纷繁复杂走向统一,其泛称“鞋”得到正式确定。在唐之后的三百多年间,中原地区一直没有能够完成完全的统一,先是五代十国的动乱,后又出现宋、辽、金、夏鼎足的局面。

25、因此,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化缺乏交流,也不像唐的那种大气,可以包容多种文化,因此在以中原王朝正统自居的宋王朝时期,程朱理学在思想领域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而这种绝对的统治却带来了文化、艺术、学术等方面的单一。这种理学继承孔孟之道,推崇礼仪道德,提倡伦理纲常。反映在穿着上则是服饰冠履都显得保守、拘谨。而相传产生于唐朝的缠足习俗与宋代的理学思想十分吻合,因此缠足之风也愈演愈烈,并成为这一时期留在鞋靴发展史上最引人注目的变化,影响了此后近千年的中国女鞋发展。在鞋靴发展史上,缠足小鞋的起源一直是有争议的,虽然在唐朝,民间就有关于杨贵妃和文成公主穿着尖头小履的传说,但毋庸置疑的是其盛行的确在宋代,宋时期的缠足

26、履(即三寸金莲)(如图1-10)演变出不同的形制,并在程朱理学的推动下把唐朝的“小头鞋履”推到了“三寸为美”的程度,加之文人推波助澜,催生了封建时代最为“臭名昭著”的“金莲文化”。但就从当时的文化氛围以及公图1-10三寸金莲 众的审美观来看,缠足确实是符合当时潮流的,而且也是大众文化的集中体现。在宋代,民间对缠足小鞋的设计、刺绣、制作都有一定的程式,类似于今天的流水线生产。另外,在宋代还出现了类似于现代专卖店的鞋履店铺。宋朝时期,对鞋履的穿着有着明显的等级差异,从事劳动的民众不缠足、穿平头鞋、圆口鞋、蒲草鞋;而皇帝贵族多穿丝帛鞋,因此在当时的宫廷中,甚至有专门制作、管理丝鞋的“丝鞋局”,遇到国

27、家大庆时皇帝还常常向百官赏赐丝鞋。与宋几乎同时期的辽、金、西夏,以及再次完成国家统一的元朝都是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汉族政权相比,他们没有过多的思想禁锢,所以表现在鞋上则是一种游牧民族粗犷的文化特征,同时在与汉人的交流与学习中,其服饰鞋履也吸收了部分汉族的元素,形成了胡汉交融的局面,例如将古代汉族朝廷礼鞋上的装饰,也融汇到皮靴上来,在革靴上增加了洵、臆等诸饰。北方少数民族地区以靴为主,种类繁多:如朝靴、花靴、旱靴、钉靴等。1.5明清至民国初年时期现代皮鞋的形成(公元1368年-公元1911年)由于元朝蒙古贵族的种族隔离政策以及对其他民族的压榨,以朱元璋为首的农民起义军推翻了元代,建立了明

28、朝,从而再度建立了汉族政权。元朝在文化上的长期压制,导致了文人的强烈不满,明初为了安抚广大的汉族文人,中央政府大力提倡恢复汉唐的文化制度,体现在服饰鞋履上就是一股对汉唐服饰的复古之风,这一时期的鞋履集中华传统鞋履之精华,也成为中国各种地方戏剧舞台服饰和鞋履效仿的对象。此外,百官上朝时的靴履也恢复与大唐相同,但除了用皮革制作外,也有用毡、缎等织物制成,但必须染成黑色,俗称“皂履”,有时鞋底用木头做成一定厚度,外涂一层白粉,因而又称“粉底皂靴”(如图1-11)。由于统治者为了便于统治,再次提倡程朱理学,也就延续了民间女子“三寸金莲”的风俗,此时还出现缠足鞋的新款式高跟缠足图1-11 粉底皂靴 鞋,

29、鞋跟一般高达45厘米,并以丝绸裱裹鞋跟。明之后的清代是满族入主中原而建立的政权,为了维持自己民族的统治地位,清政府以行政命令的形式,强制推行民族服饰鞋履。满族妇女受到古代女真人削木为履的习俗影响,大多喜穿木底鞋,其特点是中间脚心部分有一块高出10厘米左右的木底(如图1-12),鞋面上织纹绘绣,挂铃带穗,竭尽装饰。如慈禧太后的高跟鞋把鞋头制成一个凤头,嘴衔珠穗,称凤头鞋。而一般官吏则主要沿用隋唐以来各朝代延续的鞋履类型,即仍以靴子为主,不过在款式、材质方面都已经有所改变。款式方面靴头制成两种,平时穿尖头靴,朝会时则用方头靴,以便跪拜;材质方面则将皮革改成织物,使制作变得更为方便。清朝末期则受到西

30、方鞋靴的影响,从而走出了相对独立的发展体系,渐渐融入了世界鞋靴的发展进程之中。从中国古代整个鞋靴的发展史出发,我们可以理清鞋文化的整个发展脉络:从最初的人类共有的御寒目的出发,在中国大地同样产生了裹足皮,这种几乎没有任何文化可言的鞋雏形;在此后的中国古代鞋靴发展史中,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渐渐渗透到鞋靴之中,逐步实现了鞋作为文化载体的功用,这种发展是伴随着中国整个历史起伏变化的,因此其文化内涵也是在不断的波折中得到丰富与发展,也为中国现当代 图1-12 满族木底鞋鞋文化与西方鞋文化的接触与交融,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2 西方鞋履文化历史变迁鞋的基本功能是保护足部,起到御寒保暖、防止伤害的作用,

31、这种作用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得到了强调。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从“鞋”中,我们可以看到生活在某一特定时代人们的自然环境、气候、文化背景等自然社会因素;还可以透过人们对鞋的选择瞥见穿着者的品位、仪态和社会地位等个人因素。鞋的装饰功能,不仅将个人魅力展露无遗,更体现了各个时代的艺术风格、审美观念和文化内涵。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本国的鞋履文化研究,但是对于正逐步走向世界的中国鞋靴制造业而言,对西方鞋履文化的研究则存在明显不足,从工艺编年史的角度,以历史的发展为脉络,通过对西方鞋履不同时期发展概况的梳理,解析鞋的样式随着社会价值观等因素而不断出现的创新与变化,再现当时工艺的水准、制作技术以及文

32、化内涵,进而对现代制鞋工艺与鞋文化内涵有所补益,为现代制鞋业内涵的提升提供一些借鉴。2.1地中海沿岸古文明区酷热气候下的凉鞋文化2.1.1古埃及(约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332年)在西方社会中,有史料记载的最早的鞋履出现于古代埃及。之所以出现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埃及,这与古埃及文明的高度发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水源充足,物产丰富,而定期泛滥的尼罗河,为伟大的古埃及文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肥沃土壤。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诞生了至今仍充满神秘魅力的古埃及建筑、雕刻和绘画艺术。而创造了这些伟大艺术的古代埃及人,在其衣着鞋饰上,也体现出了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古埃及地处热带,全年气

33、候炎热,因此,古代埃及人为了脚部舒适一般穿凉鞋,这种鞋的鞋底大多由皮革、纸沙草制成,也有少数木制鞋底,在鞋底上绑上鞋带。这就是最早见于文献的鞋履。 图1 古埃及的“桑达尔” 即使如此简易的凉鞋,也只有神职人员可以穿着,一般平民只能够赤足。这一时期的鞋,皮革鞋底大多被染成紫色或深红色,鞋尖的前脸加长,并有勾形装饰,并用宝石加以装饰;也有少数凉鞋是用棕榈叶纤维编制后染上棕红色制成。此时的鞋已经有了装饰的成分,但这时的装饰更侧重于实用,比如鞋尖的前脸加长以及勾形装饰的运用主要是出于对脚趾的保护,而红宝石以及红色则是为了显示身份的高贵正是由于鞋的这种保护功能,使脚部免受道路上木石的伤害,更便于狩猎和作

34、战时奔跑,所以神职人员以外的其他平民也逐渐穿上了鞋子,并慢慢普及开来。但是由于害怕奴隶逃跑,奴隶主禁止他们穿鞋,也就限制了凉鞋在下层社会的进一步推广。纵观这一时期的鞋,我们可以看出早期的鞋更侧重于实用,而其装饰功能则被置于从属位置。2.1.2古巴比伦(约公元前1500年-公元前50年)除了古埃及之外,位于亚洲西部,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和亚述文明也对鞋履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深远而重要的影响。两河流域是指由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和米索布达米亚平原构成的区域,这是世界文明的又一个摇篮,它孕育了发达的古巴比伦和亚述文明。其产生年代则与埃及相差无几,它的最早创造者是苏美尔人,而阿卡德人则发展了这一文明。在公元

35、前7-6世纪,这一文明达到鼎盛时代,而米索布达米亚平原的文化艺术也在此时达到最高峰,堪与古埃及和古希腊的文化艺术相媲美。这一时期,生活在此地的人们穿的服饰和鞋履都与古埃及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他们也以凉鞋为主要的鞋履样式,这些凉鞋主要是由皮革制成,鞋带在脚拇趾上绕一圈,脚腕上绕着鞋带并用扣子扣住,鞋子做成高坡状,和今天的凉鞋几无差别。士兵们为了在林木中骑马奔跑和在激烈的战斗中保护双脚和腿部免受伤害,则从脚尖到膝部都用皮革制成护腿,近似靴子,这是现代靴子的雏形。这一地域的鞋履表现出自由、朴素,自然的气息,展现了古巴比伦民族特有的性格,是这一地区文化的重要载体。2.1.3古代波斯(约公元前550年-

36、公元前330年)位于西亚的伊朗及其周边地区在古代被称为波斯国,而米地亚则是古代波斯的发祥地。经过数世纪的发展,古代波斯成为了包括中亚(包括阿富汗、印度等国)、西亚(包括两河流域和土耳其等国)、以及非洲至埃及的大帝国。它集中了这一广大地域中各个高度发达的文明,并使之相互融合,从而造就了古代波斯艺术的辉煌成就,这种辉煌在鞋履的设计和制造上也有所反映。图2 古代波斯的男子服饰及鞋履古代波斯的鞋在造型上有很大进步,基本是按照脚型来制作,这一时期的鞋明显不同于埃及和希腊早期的凉鞋样式,而更接近公元后世界大多数地区鞋的样式,这一方面得益于他们精良的裁剪技术,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鞋匠高超的手工技艺,制鞋的材料则

37、主要是柔软的黄色皮革。在女子的鞋面上通常用三组纽扣或珍珠宝石作装饰,以显示穿着者的高贵气质。在同时期女子所戴的手套也可以看到这种华贵的装饰,波斯人崇尚精巧的技艺手法,典雅的生活情趣,这些在其鞋履风格和装饰上都有所体现。由此可见,这种装饰与波斯民族的性格特点、生活追求有很大关系。2.1.4古代希腊(约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世纪)古希腊文明是古代欧洲文明的中心,也是西方现代文明的发源地。地中海沿岸的古代文化辉煌灿烂,古希腊文化艺术,更是人类精神的宝库,像一颗明珠,光芒四射。产生在公元前6-1世纪的如此众多的希腊雕刻和瓶画艺术,美丽得令一代代后人惊叹倾倒。人们所欣赏的不仅是艺术作品本身的完美,通

38、过那些雕像和绘画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希腊人的鞋饰、衣着、装饰和一切精巧美丽的生活用品的式样,以及人物本身的气质和风度,无不令人赞叹羡慕这是集人间艺术的精华,是古代文明的一个巅峰。古代希腊男子无论在家中还是在街上都打赤脚,或者穿凉鞋。最图3 古希腊鞋履 简易的凉鞋是用一根皮条从鞋底上穿过大脚趾与二脚趾之间,再连接另外一根皮条绕到脚后跟。后来,鞋子被比较复杂而舒适的式样所代替。用麻或毛毡做鞋底,用皮革做鞋带,绕在脚腕或脚背上,并配有多种装饰。伯利克里斯时代男女凉鞋有时用金做装饰。在打仗或艰苦的工作中,为了保护腿和脚可穿靴子。靴子是用皮革做的,或是在前面系带,或是用皮条捆在腿上。2.1.5古代罗马(约

39、公元前1世纪-公元5世纪)从罗马的发展史看,罗马文化与希腊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当罗马人征服希腊人后,更是对希腊的文化艺术大加推崇发扬,与罗马文化融会贯通。我们在鞋子上也可以看到二者的一致性。但是,由于罗马是贵族专制的共和国,文化艺术多为帝王将相和贵族服务,更多的表现贵族的情趣爱好,因此罗马的鞋子和装饰比希腊的更加贵族化,更为奢侈、华丽。图4 古罗马人的鞋履古代罗马人,喜欢在室内穿拖鞋,用皮革或草席制成。外出穿皮鞋,脚跟脚面部分用大块皮子做出合脚形状并用带子系结,脚趾露在外面。奴隶是不准穿鞋的,公民则可穿类似希腊式的皮凉鞋。贵族和官吏鞋用高级皮革制作,用金银装饰。鞋子的颜色一般是棕色,到共和国后期

40、和帝国早期在色彩上比较讲究,议员穿黑色鞋,贵族可穿红色鞋。总之,鞋子的样式较之以前有所增多。 2.2中世纪时期的尖头鞋文化中世纪指的是古代奴隶社会到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之间的一段封建社会时代。公元5世纪-15世纪,受基督教影响,在艺术表现上,它不注重客观世界的真实描写,而往往以夸张、变形等手法表现精神世界。2.2.1拜占庭时期(约5世纪-12世纪)这一时期在艺术上比较繁荣,富有生气,并具有东方色彩。一般人仍习惯穿带子很多的凉鞋。受东方文化影响很大,富有者穿的则是用软皮革制的长筒靴,形制恰合脚腿的结构, 图5 拜占庭时期的鞋靴上面装饰着珠宝。鞋呈尖状,十分优雅,贵族妇女则穿一种精致华丽的平底凉鞋或矮

41、腰的浅口皮鞋,装饰多镶嵌珠宝,看起来更是尖细秀巧而豪华。2.2.2罗马时期(约10世纪-11世纪)这一时期男子的鞋多是黑皮革制成的,沿着鞋筒到脚背均用窄的红、黄、蓝、绿等色绣花带装饰,并将鞋筒翻至脚踝。在威廉二世时代,鞋履变成了尖形的,尖部用毛织品做成。以后,鞋筒变得更高,穿时将筒翻过来,以显露出漂亮的鞋里。大约到1100年,长筒袜成为普遍用品,是用一种绒线布料做成的。2.2.3哥特式时期(约12世纪-15世纪)哥特式风格的特点是以尖顶拱卷和垂直线为主,高耸、富丽而精致。无论男女都喜欢穿秀气的软皮革做的尖头鞋,男子的尖头鞋形制与以前相比更是硕长而尖俏。以其尖为美,以其长度为高贵这和又长又尖的山

42、羊胡须尖而高耸的安妮帽同出一辙,这种尖头式样是因为受到基督教精神的反映,与当时的建筑风格遥相呼应。图6 哥特式时期鞋履鞋子以其尖为美,是基督教精神在鞋子造型上的反映,(波兰那、丝绒或软皮)用挂钩或珠宝扣子扣牢系在膝盖上。男子鞋的尖头长度按照等级不同有严格的规定。为使鞋尖挺起,里面装有填充物,最长的有1米左右。据说王族的尖头长度为鞋的两倍半,爵爷们为两倍,骑士为一倍半,富人为一倍,庶民是脚的1/2。为使细长的鞋尖挺起,里面塞有填充物。由于过长的鞋尖有碍走路,所以有时在尖端安上金银锁链,另一头系在鞋帮上。有时为了保护柔软的鞋底,在户外活动时还要再套上特制的拖鞋或鞋套。另外,这一时期有些地方还出现了

43、高底鞋,如意大利,有一种软木为底的高底拖鞋,整个鞋底都平行高起2.5厘米,这是以后高跟鞋的前奏。2.3文艺复兴时期的高底鞋文化由于文艺复兴时期和人们对哥特式艺术形式的轻视,建筑和鞋式中的尖状造型皆被淘汰。过去那种又长又尖的鞋不复存在,鞋的造型有了根本变化,鞋头变成宽肥的方形比后跟还要宽大,尤其在西班牙最盛行方头鞋,也有按脚型做的比较瘦窄的鞋,但鞋头是圆尖形的或小方型的。皮鞋有浅腰的,也有高筒靴式的,有时在高筒的半腰做翻折,成为一种装饰手段。此时的鞋上有各种切口装饰,在切口里面衬上不同颜色的皮革,与切口服装相呼应。也有用天鹅绒、锦缎等面料制作的软鞋。女子常穿高平底鞋,同时出现了高跟鞋,女子结婚时

44、穿高跟鞋。总之,鞋子的形制更讲究实用了,鞋上有绊带或系钮扣,有时用蔷薇花形的装饰结做系扣。图7 文艺复兴时期的男鞋(上)和女鞋(下)2.3.1意大利鞋子特色图8 意大利风格男鞋意大利男人既不喜欢15世纪中期长长的尖头鞋,也不喜欢15世纪末德国人流行的宽头鞋。他们最乐于穿的鞋子是长宽适中的样式,好像是上述两种样式的折衷。意大利贵族女子中一度流行高底鞋(乔品chopin)。据说这种鞋原是土耳其人穿的,16世纪传入威尼斯,后又传到法国、英国、美国和西班牙等。这种鞋底是木质的,鞋面是皮革或漆皮的,一般做成无后踵部分的拖鞋状。因为穿在大裙子里,故鞋面上装饰并不多。鞋底的高度一般为20-25厘米,最高可达

45、30厘米。据说当时的贵妇人穿上高高的鞋,如果没有侍女在旁搀扶是很难行走的。图9 乔品2.3.2德国男鞋特色德国男鞋:德国男子的鞋不像意大利的鞋,一反哥特式风格的尖形而成扁头状,上面多饰以裂开。图10 德国式男鞋2.4十七世纪欧洲的高筒靴在十七世纪,欧洲出现了巴洛克(Baroque)形式的艺术。其特点是装饰性强,色彩鲜艳,注重光的效果,结构上富于动势,因此整体风格显得高贵豪华、很有生气。后来此种形式特点影响到文化艺术领域的各个方面,当然也包括当时鞋子的样式。2.4.1巴洛克风格在鞋饰上的反映17世纪前期,男子普遍穿荷兰式的长筒靴,有大的翻折,有时饰有花边,并带有踢马刺,不仅在骑马靴上有,在跳舞靴

46、上也有,似乎是一种男性魅力象征。据说当时贵族还做了规定,只有贵族的鞋上才允许用踢马刺,连当时属平民的资产阶级也不许用。后期的靴子变短,不再用翻折形式,但是过去做翻折的鞋口部分做的比靴筒粗大宽肥,有时做成山形,并饰有耸立的花边,甚至做成双层山形,配上花边装饰,分外豪华。浅腰鞋比较松宽,方形鞋头,鞋面上有很长的舌头,并向外翻卷着。常用茶色和灰色皮革制做,鞋后跟特用红色皮革制作。鞋上装饰着金属扣、蝴蝶结或饰带圈等。女鞋:除了农妇,女子的鞋很少露出。妇女的鞋样式一般和男子的相似,只图11 巴洛克风格女鞋是鞋头没那么方。浅腰高跟,造型比较尖俏秀美。17世纪初期流行大的鞋花,后来则实行蝴蝶结和高鞋舌。贵族

47、妇女鞋跟比较高,并且漆成红色。普通妇女都穿比较重的黑色皮鞋,宽矮后跟鞋带带结。鞋面上镂刻着花纹装饰。鞋口上还有饰带圈和花结等,玲珑华美。只有富人才穿得起丝袜,穷人一般穿自己织的线袜。 图12 带马刺的高统靴 2.4.2不同地域呈现的特点(1)荷兰样式男鞋:骑士们多穿长靴,为了保暖,有时长过膝盖。但因裤子逐渐加长,靴子也就变短,到小腿肚。其造型特色是有大翻折或者盆状的宽沿。常在翻折上用各种方法加以装饰,如在皮革上雕刻花边或在衬里上装饰花边等,有时花边向上耸起,制作得非常奇俏。除靴子外,还有鞋身很瘦的方头浅腰皮鞋。此时的鞋跟都喜欢做成红色的,被认为是贵族的标志。女鞋:鞋为高跟鞋,有高腰和低腰之分, 图13 宽统下翻的靴子后跟常为红色,上饰玫瑰花,蔷薇花形等装饰。(2)英国清教徒式样男鞋:长筒靴或浅腰方头的皮鞋,一般是黑色和棕色,除有金属扣外,没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