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案.doc

上传人:少林足球 文档编号:4053481 上传时间:2019-10-1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说》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马说》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马说》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马说》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说》教案.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马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疏通文意,理解文章蕴含的寓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句式结构。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社会实际,教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才能以寻找自己的伯乐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句式结构2、难点:理解以马喻人的写法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展示有关马的图片,导入新课(二)介绍文体及写作背景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

2、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幕下,郁郁不得志,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三)多媒体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注音示例:伯乐(l) 祗(zh) 一食(sh) 食(s)马槽枥(co l) 骈(pin)死 外见(xin)(四)学生朗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五)积累文言词句1、说一说: 不以千里称也 著称 骈死于槽枥之间 并列而死 安求其能千里也 怎么 是马也 这 执策而临之 面对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饲” 喂 通“饲” 喂 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饲” 喂 通“才” 才能 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 其真无马邪 通“耶” 表疑问 相当于“吗”2、辨一辨: 策之

3、不以其道 鞭打执策而临之 鞭子食之不能尽其材 它的 其真无马邪 加强反问语气其真不知马也 表推测语气不以千里称也 因为 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能以径寸之木 用3、试一试: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六)自学课文,分组讨论1、 第一段文字说明了什么?明确: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明确: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2、 第二段文字说明了什么?明确: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文

4、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明确:“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3、 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本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明确:“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 本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明确:“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七)延伸拓展,提高认识1、提示: 提问: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明确: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提问: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明确: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提问:本文中的“伯乐”“千里马”各比喻

5、了什么样的人?明确: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即人才。2、在韩愈那个年代,有千里马难遇伯乐,我们现实生活中是否还有此现象?如果自认为是千里马,又没有伯乐,自己该怎么办?(可从班级、学校、社会等方面考虑。)(八)布置作业完成 P214 思考与练习 三、四五、板书设计马说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第一段:强调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第二段: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第三段:强调不是天下无马,而是不识马 教学反思一、该堂课能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表现在两个方面: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句式结构。2、疏通文意,理解文章蕴含的寓意和作者思想感情。具体表现如下:该堂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

6、马的图片导入新课,并利用多媒体朗读课文,创造课堂气氛。在教学中由浅入深地介绍教学课程,首先介绍文体跟写作背景,接着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句:1、说一说:解释重点词语;2、辨一辨:分析一词多义;3、试一试:解释重点词语。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文,分组讨论课文内容,找出全文的中心论点的句子,让学生归纳课文的主题。最后延伸拓展,联系社会实际,提高学生的认识。二、该堂课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活跃。该堂课是一堂文言课内自读课,所以整节课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老师分析点拨,并利用多媒体教学演示文稿呈现内容提纲,以增强讲解的条理性,提供直观知识,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进行探究的动机。对于文言文教学而言,教师不但要重视文本给学生带来的阅读体验,还要关注文本承载的文化对学生的熏陶,并适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文化。但倘若脱离学生的阅读体验空谈文化现象,只会让学生的感受认识沦于肤浅。对于本文教学而言,必须在理清文章的思路后去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进而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创造热烈的课堂气氛。三、该堂课在教学中也有不足,由于教学容量大,教学节奏比较紧凑,给学生朗读的实践不够多,有些问题不能深入的讨论,教学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