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序 言生意,原指生机、生命力,后来引申为人与人之间互通有无的买卖行为。因为有了买卖,就有了生意,也就有了商人。时至今日,生意已经成为人类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西方经济学家奈斯比特在亚洲大趋势一书中说:“在本世纪(指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西方还在主宰一切,他们制定了游戏规则。日本人就是遵从了这些规则而获得经济腾飞的。但现在,亚洲人(除日本人外)是按照他们自己的一套规矩办事,并同样稳操胜券。”近几十年,尤其是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人以及海外华人所采用的经营方式,正深刻影响着世界经济的走向。这股力量,被外界描述为“儒商”。到底何谓“儒商”?很难一言以蔽之。不妨将这个词汇拆开来看!那么什么叫“儒”呢
2、说文解字上说:“儒,柔也,术士之称。”据汉书艺文志引其别录说,儒家者流,最早可能出于“司徒之官”,其工作职责是游文于“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以道为高。近代学者章太炎接着刘歆的研究往下说:“古之学者多出于王官。世卿用世之时,百姓当家,则务农商畜牧,无所谓学问也。其欲学者,不得不给事官I儒商鼻祖全传府为之胥徒所谓宦于大夫,犹今之学习行走尔。是故非士无学,非学无士,二者是一而非二也。”“儒”这一称谓的最早记载见于论语雍也。孔子在这里告诫他的学生子夏说:要当就当“君子儒”,千万不要当“小人儒”。由此可见,至少在孔子之前就已经
3、有了“儒”,而且已经分化成“君子儒”与“小人儒”两大阵营。而“商人”一词是由“商国之人”演变而来。商朝是距今三千六百多年前的奴隶制王朝,后被周武王所灭。西周初年,商代遗民既无特权又无土地,处境极其悲惨。正是在这一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对于物品交换的需求量日益增加,甚至还出现了集市。易系辞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这说明,大约在商周时代就已经有了集市。然而,商朝贵族不屑于这样的“雕虫小技”,就将机会让给了商代遗民。于是,为了生计,这帮人就东奔西跑做起买卖来。久而久之,老百姓以为做生意的都是“商人”;凡是看到生意人都叫“商人”。从此,“商人”就成了生意人的
4、代名词。那么,“儒”与“商”是如何合为一体的呢?让我们将目光拉回到雅典城邦的古代奥运会时期。当欧洲人还沉浸在神话当中,用健美的身体向奥林匹斯诸神表达敬畏的时候,遥远的东方却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动荡与变革。旧的制度土崩瓦解,新的力量迅速上升。各个诸侯国之间需要互通有无,各取所需,但当时信息并不准确、灵通,法制又不严密完备。因此,虽然商业行为已经存在,但如何规范商业行为,成为当时各国亟待解决的问题。“春秋多义士”,“一诺重千金”。春秋战国时的“义士”最大特点是“重然诺,轻生死”,他们对“诚信”精神的执著追求到了令人惊奇、惊叹的程度。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这种价值观逐渐扩散到了商业领域。在机遇与风险并
5、存的春秋商界,为了趋利避险,在商业交往实践中形成了以“契约”和“诚信”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商业主II流文化。“契约”以互利共存为目的,以协商谈判为手段,以“诚信守诺”为基础。“契约”的实质是在对集体利益充分尊重的同时,对个体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自觉的契约理念和诚信精神,一定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契约”是商业文化的行为准则,“诚信”则是商业文化的道德基础。人无信则不立;市无信则不兴;商无信则无誉。在这一过程中,以“诚信为本”的儒和“唯利是图”的商逐步融合,诞生了所谓的“儒商”。“儒”者,研习孔孟之道,讲究内圣外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商”汇通天下,利用手中资源创造无尽财富。或是知识分子下海,或是
6、商人上岸从文,或是岸上岸下两栖亦商亦文,交汇融通铸成“儒商”。有人因此将“儒商”描述成“具有人文情怀的商人”,不无道理!本书所要介绍的,是素有“儒商鼻祖”之称的子贡。公元前520年,一名男婴呱呱落地。他天资聪颖,从小就被视为神童;他三易其师,跟随万世师表孔子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周游列国,传播儒家思想;他封过侯拜过相,也做过生意,成为商界领袖。在司马迁的笔下,他是学者、演说家、孔门高徒、商界领袖。他不是第一个“儒”,也不是第一个“商”,而是天下第一儒商子贡。子贡像III序言儒商鼻祖全传子贡姓端木,名赐,是孔子门下的话题人物。论语当中,提及子贡38处,毁誉参半。他既被孔子赞为“瑚琏之器”,又屡次遭
7、到老师的点名批评。与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相比,颜回闻一知十,而子贡闻一知二。但颜回空有满腹经纶,却落得家徒四壁,身无长物;而子贡则学以致用,大发其财,家赀万贯,成为当世数一数二的商界领袖。颜回空有鸿鹄之志,却苦无一用,英资早逝;子贡学有所限,却能活学活用,凭一己之力改变五国命运。如果把当时的情形比作当今世界足坛,颜回就是荷兰队,顶着“全攻全守”的美名,坐定了“千年老二”;而子贡则是西班牙队,闷声发财,一不小心成为“世界第一”。高处不胜寒,坐上了商界领袖的宝座,各种马屁精接踵而来。难能可贵的是,子贡在高处依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有人曾抛出“子贡贤于孔子”的论调。这时,子贡针锋相对:先生的学问就好比深
8、宅大院,高峻的山墙里面潜藏着锦绣河山,只是普通人无缘相见;我的能耐好比怡情小院,矮矮的篱笆围着浅浅的院落。话虽这样说,子贡仍然是幸运的。孔子弟子三千,有七十二贤,而子贡以自己的方式脱颖而出,成为儒商鼻祖。本书要讲述的,正是子贡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一生。IV目 录第一章 子贡家世.1 第一节 乱世春秋,危机中潜伏着机遇.2第二节 端木家的天才少年.7第二章 弥足珍贵的求学时光.17 第一节 子贡言学. 18第二节 子贡问政.24第三节 子贡品人. 29第四节 子贡论行. 36第三章 周游列国,14年的漂泊生活.41 第一节 窘迫的从政经历,漂泊生涯的开端.42第二节 在“兄弟之邦”的期待与徘徊.
9、 49第三节 漂泊,是命运的产物. 58第四节 漂泊中难得的学术时间. 66第五节 想家的念头. 73第四章 一个人导演的世界大战.81 第一节 子贡出马,初战告捷. 82第二节 游走在吴、越之间. 89第三节 史上最牛的连环计. 951儒商鼻祖全传第五章 子贡的经商生涯.103 第一节 孔子的首席赞助商. 104第二节 开跨国公司的“大哥大”.111第三节“战争之王”的奥秘. 118第四节 追忆孔子=“发死人财”?. 124第六章 子贡的商业智慧.131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子贡的生意经. 132子贡的七种成功特质. 140子贡时代的经营家. 148附录 子贡年表. 203后 记.205
10、参考资料.2072第一子贡家世儒商鼻祖全传第一节 乱世春秋,危机中潜伏着机遇时势造英雄!每一个成功人士的脚下,都有一方蕴藏着机遇与挑战的沃土。瞅准机遇、把握良机,则成功指日可待。反之,只能看着机会从自己的指尖溜走,终其一生碌碌无为。同理,回顾子贡的一生,也要从他所处的时代说起。这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公元前520年,周景王驾鹤而去,周王朝又一次陷入风雨飘摇的动荡局面。景王在世时,太子寿短命夭折,之后储君位置始终悬而未决。身为一代帝王,景王连这点决断都没有?非也。帝王自有帝王的烦恼。皇恩浩荡,但宝座只有一个。景王的悲剧就在于儿子太多,反倒不知道该让谁进驻东宫。景王打心眼里喜欢儿子姬朝,横看竖
11、看觉得这是一块当帝王的好材料。但有一样,姬朝是庶出,他前面还有好几位哥哥。换句话说,在强调立嫡立长的宗法社会,姬朝登上帝王的概率微乎其微。所谓一叶障目,景王只看到自己的心肝宝贝快乐成长,却忘记将生前身后事做个了结,储君问题就这样耽搁了下来。在世袭制度下,储君问题那可是大问题。搞不好,会像火山喷发一样,动摇王朝的根基。现如今先王已死,各方蠢蠢欲动,一场恶斗在所难免。最先传出消息的是姬朝这边。朝野风传,先王将死之时,曾委托大夫孟宾辅佐王子姬朝上位。消息一出,另一股政治势力坐不住了。2向来与孟宾不合的刘卷联合朝中重臣单旗推举姬猛继任新王。一将功成万骨枯!刘卷一不做二不休,向敌手举起了屠刀:孟宾,就拿
12、你的血祭旗吧。作为当事人的另一方,姬朝也不是好惹的。父王曾经的许诺还在耳边环绕,这帮土鳖就来跟我抢王位,看我不灭了你。姬朝带领一支由失势官吏、百工和士兵组成的军队杀将过来,跟支持姬猛的军队打成一团。刘卷战败出逃,单旗护主,死守王宫保卫姬猛。僵持不下的时候,姬朝的党徒趁夜潜入王宫活捉了姬猛。鲜红的火光中,单旗落荒而逃。除恶务尽。姬朝一声令下:追,杀!旗下官兵循着敌人的足迹一路追杀。看起来姬朝胜券在握,谁知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姬朝杀得兴起,却见前路掀起滚滚烟尘,走近了才发现来者是敌非友。原来,晋国国君得知主上有难,紧急派遣大夫籍谈、荀跞带兵前来救驾。不早不晚,双方正好打了个照面。这一下,形势急转之下
13、姬朝离王座只差半步之遥,结果迈出去的腿被人一棍打了回来。反而是姬猛,摸了一把烂牌,眼看要输个精光了,突然时来运转,大杀四方。经过这么一番折腾,姬朝被打回了乱臣贼子的原形,姬猛则重新登上了帝王宝座。只可惜姬猛命薄,平白受这么一场惊吓,没过几天就病死了,庙号周悼王。昏天暗地厮杀了一场,却没有真正的赢家。晋国以护国功臣的姿态拥立周敬王继承大统,成为这场战争的得利者。说到这里,各位别忘了姬朝还活着呢。没错!他不仅活着,还在积极准备反扑。新王登基的第二年,姬朝带着一支大军气势汹汹地杀过来。昔日的“乱臣贼子”,如今有备而来。姬朝率军连战连捷。他一路杀进王城,兴奋地嗷嗷直叫:我姬朝又回来啦!敬王兵败,只有
14、龟缩在王城东边的狄泉。姬朝战胜,却没有“宜第一章子贡家世3儒商鼻祖全传将剩勇追穷寇”。两人你瞪我,我瞪你,形成了对峙局面。没多久,姬朝就被周世卿尹氏拥立为王。敬王居城东,称东王;姬朝居城西,称西王。天空只有一个太阳,地上却出现了两个周王,蔚为壮观。这种“二王并立”的荒唐局面持续了一段时间,晋国坐不住了。周敬王三年,晋国卿大夫赵鞅召集各路诸侯商议国事,最终对外宣称:敢叫板王室正统,就灭了你。一支以晋国官兵为主的护国军迅速成立,并在次年杀入王城,将姬朝和他的支持者团团围住。在这个节骨眼上,原本支持姬朝的周世卿倒戈,挥起大刀向昔日的主子砍去。大势已去,姬朝一声长叹,带着亲信逃奔楚国,一去不复返。至此
15、大周朝终于暂时归于平静。前述种种丑闻,让一位老夫子扼腕叹息,捶胸顿足。他不是别人,正是被奉为万世师表的儒学先师孔子。他一生精研义理,主张以周礼治理乱世,却苦无用武之地。看着天朝上演的这一幕幕闹剧,孔子看在眼里,痛在心头。同样让孔子揪心的,还有与鲁国比邻的卫国。作为周王室的嫡系部队,卫国从诞生的那一年起,就肩负着匡正乱世的使命,却不幸成为“扶不起来的阿斗”。如今当政的卫灵王,更不幸成为了反面典型。说起卫灵王,也是一个比较传奇的人物,这里稍作介绍。卫灵王是卫国第28任国君。他老爹襄公偶然临幸了一位姬妾,姬妾意外怀孕,而怀孕就意味着王室血脉的延续。就在这时,地位不高的姬妾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在梦中,
16、一个头上顶着光圈的慈眉善目的老人说:我乃康叔老人家也。你肚子里的儿子血脉高贵,是卫国宗室的合格接班人。我给他取了个名字,叫做“元”。还有一件更好玩的事儿。据左传记载,卫国权臣孔成子也梦见康叔对他说:“立元为太子,我让你的后人圉与史苟一起辅佐姬4元。”另一位重史朝也做了同样的梦。打个比方,一只猫遇上千里之外的另一只猫。两个小家伙一打照面,发现大家的看家本领都是抓老鼠。之后会发生什么,不用我再赘述了吧。围绕卫国储君问题,产生了如此多的流言。这是偶然,还是别有预谋?史书上没有说,我们也不好妄自揣度。不过,三个梦却将这三位关键人物拉到了同一战壕。枕边风加上朝中大臣的言之凿凿,为这个尚未出世的孩子赢得王
17、座争夺战增添了强有力的砝码。果然,等到孩子生下来,襄公一看孩子生得虎头虎脑,十分惹人喜爱,自然喜不自胜。他嘿嘿一乐:天意啊天意!就按老祖宗的意思,取名叫“元”。反正正房夫人膝下无子,就立他做太子吧。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卫灵公。秉承了先祖的优良基因,卫灵公果然生得不同凡响,做出许多惊人之举。其中之一,就是搞同性恋这个事儿,不管放在哪个朝代,都是需要勇气的。卫灵公不在乎,我喜欢,你们爱咋咋地吧。卫灵公宠幸的男人,叫做弥子瑕。在历史上,两人一度卿卿我我,好得不可开交,传下许多“佳话”。其中之一是说,弥子瑕的老娘病重,惊动了温柔乡里的孝子。弥子瑕闻讯花容失色:这该如何是好?不行,无论如何也要侍奉在母亲
18、大人床边,不然怎么对得起爹娘的养育之恩。可是,那年月不比现在,千里万里打个“飞的”就过去了。像诗经里说的“道阻且长”,还没有合适的交通工具,纵然归心似箭也没有办法。想来想去,弥子瑕突然想起:国君哥哥不是有一辆高级马车吗?何不借来一用。说干就干,弥子瑕仗着主子宠幸,没打招呼就驾着车回家探亲去了。未经允许,私用国君的座驾,按照当时的法律是要斩断双腿的。但规矩也是人来执行的。卫灵公这样说:我的子瑕弟弟真是个孝子啊,为了母亲甘愿冒这样的风险,实在令人钦佩。寡人把宝车借给他,我乐意!第一章子贡家世5儒商鼻祖全传还有一件事儿。某次,弥子瑕陪卫灵公外出游园。走着走着,弥子瑕顺手抓下一颗桃子,咬一口鲜美多汁,
19、回味悠长。他一扬手把桃子递到卫灵公面前:国君哥哥,这桃子好吃,你尝尝!好大的胆子!哪能让国君吃别人吃剩下的东西。换做一般人,早就被拉出去砍头了,但卫灵公不以为然。他从爱侣手中接过桃子,三口两口吞了下去,一边吃一边说:子暇弟弟真是体贴啊!他是怕桃子不熟,先替我尝尝是否酸涩,确认好吃了再给我。这真是关心主上的表现啊!当然,花无百日红。弥子瑕也有失势的一天。这是后话,暂且不表。这个卫灵公虽然荒淫,却是个“有道”之君。这个道,指的是用人之道。卫灵公虽然荒诞不羁,却有知人善任的本事。他先后提拔了仲叔圉、祝鮀、王孙贾三位能人,将卫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孔子曾说:卫灵公虽然不好,但他知人善任。他用优秀的外交家仲
20、叔圉治宾客,办外交;用著名理论家、政论家祝鮀治宗庙,管理教育、文化、内政;还用军事战略家王孙贾主持国防、军事建设。他用这样的人才管理国家,怎么会亡国呢?关于卫灵公用人,还有一个小故事。卫国大夫史鱼将死之时,拜托家人转告卫灵公:我死后不得下葬。我这一辈子,说完就完了,临了也没给国君举荐个能人。我知道蘧伯玉是个能人,可惜没来得及保举给主上,死不瞑目啊。这话传到卫灵公耳朵里,他的好奇心也被激起来了。到底是什么人,能让堂堂一国大夫死不瞑目?又过了一段时间,卫灵公在家中休息,听见外面响起车马声。他一声低喝:来人,去看看是谁在外面啊?属下查看后禀报:回禀主上,是蘧伯玉在外向大王行礼。他每次路过皇宫,都要下
21、车行礼,表6达对主上的敬意。但是,他却从不招摇,实在难能可贵。哦,是吗?经过一番调查,卫灵公发现果然如此。他立马下令,起用蘧伯玉!这就是卫灵公,一个荒淫却有道的国君。在他的统治下,卫国正悄然改变。当周王室江河日下逐渐衰微之时,卫国却是难得的稳定。不仅稳定,国力还稳步上升,成为乱世之中的一片乐土。无巧不成书,本书的主人公正是蘧伯玉即将出世的外孙。让我们再把目光拉回公元前520年的一天。这一天,卫国贵族端木巨猴急地站在产房外面。他要当爹了。妻子怀胎十月,终于到了分娩的时刻,联想起妻子梦见宝玉的传说,他深深吸一口气:老天保佑,给我端木家一个儿子吧。也许是端木巨的祈祷真的起了作用,随着一声悦耳的啼哭,
22、产婆兴冲冲地跑出来:恭喜大人,夫人生了个儿子!当时当地,估计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小不点有一天会成为孔子门徒、演说家、外交家,甚至是名动千古的儒商鼻祖子贡。第二节 端木家的天才少年子贡复姓端木,出身豪门世家,其姓氏源远流长,历代英才辈出。据史料记载,端木源于姬姓,是黄帝的后裔。光阴荏苒,时光如梭。随着时间的推移,端木一族如季节更替,枯了又荣,荣了又枯。西周末年,有端木舒仍然在周朝做官,随平王东迁。端木舒生子彻,端木彻生子缄,端木缄生子容,端木容生子第一章子贡家世7儒商鼻祖全传宿,端木宿生子广单。端木广单被卫献公聘为客卿。到了端木巨这一代,客居卫国,是十分有名的生意人。端木巨深得卫灵公信任,要风得风,
23、要雨得雨,只有一样略显不足,那就是家中人丁不旺,年逾四十却膝下无子。所以,一听说媳妇生了儿子,端木巨心里乐开了花:苍天有眼,苍天有眼啊!我端木家终于有后啦!按照习俗,端木巨亲自动手在家门口悬挂了桑弓、草箭,桑弓弓弦上六只草箭分别指天、地、东、西、南、北。据说,这样做可以避邪,保佑新生儿茁壮成长,日后成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这还不够。儿子出生的第九天,端木家锣鼓喧天鞭炮满地,举行了盛大庆祝仪式。宴席上,朝中使臣带来了卫灵公的贺礼凤麟玉佩,暗喻端木家的公子定能成为人中龙凤。为了国君的这番美意,端木家郑重其事地给儿子取名为赐,字子贡。俗话说得好:“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端木家的公子,从小就显
24、出了过人的天分,成为名动十里八乡的小神童。随便翻翻后来的晋书,就有几十个年少有才者被称为“小子贡”,个个以此为荣。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少年子贡是啥样?这少年天才是如何炼成的?人皆是父精母血的产物,先天差异并不大。一个人后天成就的大小,往往取决于其受教育情况。如果一个小孩子从小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得到正确的引导,其成功的概率就要大许多。子贡就是这样。回顾子贡的成长历史,有两个人不得不提。他们是蘧伯玉、孔子,还有一个亦真亦幻的勾环。先说蘧伯玉。这蘧伯玉老爷子,是子贡的外公,卫国三朝元老,当世数一数二的精英孔子曾说:齐国的晏婴、郑国的子产、卫国的伯玉,是当今世上的贤人。老夫子心高气傲,俯望天下没几人入
25、他的法眼,为何对此君青眼有加呢?8蘧伯玉心如明镜。淮南子上说,蘧伯玉“年五十,知四十九年之非”。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老爷子每一天都在自清自省,完善自我,几十年如一日。更为难得的是,蘧伯玉将“弗治之治”的道家精髓与“以德化人”的儒家实践融为一体,成为世人的楷模。蘧伯玉是卫国三朝元老。论资历,他侍奉过献公、襄公、灵公;论能力,德才兼备,在卫国朝堂首屈一指。当卫灵公受到奸人蛊惑,打压朝中老臣时,蘧伯玉退而结网,静静地回家等待时机。后来,史鱼以死相谏,卫灵公请他再度出山,他又不计前嫌,将卫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大丈夫能屈能伸,他这种品格被后来人诗意地概括为“卷而怀之”。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就是以
26、他为榜样,在乱世中将满腹经纶与一腔抱负暂时收藏,结庐而居做起了世外高人。正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治理国家方面,蘧伯玉也有他自己的一套理论。鲁国人颜阖受邀担当卫国太子蒯聩的老师。颜阖知道蒯聩性情顽劣,害怕难以胜任。就职之前,他跑到蘧伯玉那里讨教良策:假如我不好好管教这个混世魔王,卫国的将来堪忧;假如我认真管教,那我现在就有性命之忧。这该如何是好呢?蘧伯玉回答:问得好。太子顽劣,想教好他自然要费一番工夫。他倔强,你不如表面顺从他;他幼稚,你也可以装作幼稚;他脑子里一团糨糊,你也难得糊涂;他做事没原则,你也可以得过且过。但所有这些,都是表面功夫。从内心里,你绝不能随便,而要坚持外圆内
27、方的策略。表面上顺着他的心意,慢慢加以引导,润物无声。只有这样,才能把他带上正道啊。为了进一步加深印象,蘧伯玉还讲了一个“螳臂当车”的故事,说善于养虎的人,顺着老虎的性子,能让老虎取媚于人;而不善养马的人,逆了马的性子,能被马踢得“毁首碎胸”。第一章子贡家世9儒商鼻祖全传这就是蘧伯玉,当世一等一的人才!子贡有个了不起的外公,蘧伯玉也对这个小外孙分外照顾。据说,子贡刚刚七岁,蘧伯玉就为他聘请了私塾先生,教其读书识字。过了两年,先生甩一甩衣袖,轻轻地走了。为啥?这孩子太聪明,我教不了,您另请高明吧。问明原因,蘧伯玉又推荐自己的谋士冉宏做子贡的老师。冉宏对时政颇有研究,擅长对策,但对教学也是门外汉。
28、野史上说,子贡小小年纪,反而看不起胡子一大把的冉老师。有一次,小子贡逃课跑到外公的书房玩耍,被蘧伯玉抓个正着。老爷子正待发作,却见小家伙抓住一卷书读得正香,仔细一看,原来是诗经卫风。发现问题后,蘧伯玉建议冉宏将理论宣讲与诗经诵读结合起来,采用寓教于乐、生动形象的方式进行授课。这一招果然奏效,小子贡听得不亦乐乎。然而,冉宏的才学毕竟有限。子贡长到18岁,发现冉老师已经无可教,这该如何是好呢?蘧伯玉想到了一个人,一个名动天下的博学之人,他就是鲁国的孔子。有必要简要回顾一下孔子的简历:中文名:孔丘外文名:Confucius籍贯:鲁国民族:汉族出生地:陬邑昌平乡(今曲阜市南辛镇)生卒日期:公元前551
29、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10 孔子画像职业:私塾先生信仰:儒学主要成就:创办私学,打破贵族教育;开创儒家学派;编纂春秋,修订“五经”代表作品:春秋关于孔夫子的个人履历,还有一件事不得不提。孔子是父亲叔梁纥与母亲颜征“野合”的产物。关于这一点,历来众说纷纭。一种观点认为先秦时期,民风比较开放。就像电影红高粱中描写的那样,双方一见钟情,顺水推舟,做成了美事。其父叔梁纥在此之前既有妻又有妾没法再娶,所以孔子只能成为“野合”产物。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后代学者高士其在天禄识余中说,“女子七七四十九阴绝,男子八八六十四阳绝,过此为婚,谓之野合。”孔子降生的时候,他爹已经年过花甲,而他娘正值妙龄,
30、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差辈了。这样生出来的子嗣,于理不合,所以称之为“野合”。也许正是这种“补不足”的心理,让孔子玩了命似的钻研伦理,并偏执狂似的执著于将伦理纲常付诸实践。既然当不了帝王,就做卿大夫;做不了卿大夫,就广招门徒,让弟子们帮助自己实现梦想。终其一生,孔子都是“不幸”多过“幸运”。他三岁时死了父亲,17岁时又死了母亲,孤苦伶仃地在人生苦旅中奋发进取。现实是冷酷无情的,无处不有猛虎和毒蛇。孔子在这种环境中成长,接触的尽是比他更穷苦的孩子,耳濡目染的是下层社会惊心动魄的现实。所以,孔子急切地寻求一个道。正是这种“寻道”思想,支配了孔子的一生。在这里,简要回顾一下孔老夫子开馆教书之前的经历。
31、孔子从小生活在单亲家庭,赶过车,学过射箭,尝试当吹鼓手,第一章子贡家世11儒商鼻祖全传甚至到富贵人家当过书童社会底层的种种差事,他都尝试过。但是,作为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有一点非常难能可贵,那就是孔子总能坚持一边做事一边读书,不断地给自己“充电”,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才子”。17岁时,初出茅庐的孔子私闯鲁国贵族季氏的家宴。正所谓“阎王好见小鬼难搪”,孔子被季氏的家臣阳货挡在门外。阳货看孔子一身布衣,言语颇为不屑:我们请的都是有地位的人,并不招待叫花子,你赶快离开吧!孔子偏不走。他说:吃不吃饭无所谓,我想见见季大人。阳货傲慢无理地说:他老人家没请你来,再说你这一身打扮,不怕给他家丢人吗?孔子也火
32、了,滔滔不绝地说了起来:没想到你的出身远不如我,现在竟也狗眼看人了。那些衣锦权贵,只不过是一介行尸走肉而已,腹内却空空如也,这帮人占据国家要害地位,只是为了自己谋取利益,真正的贤能者,那又该当别论。这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在门口喧哗,惊动了屋里的主人。很多人都跑出来看热闹,其中一个长者问孔子:你是谁?孔子一看,此人方面大耳,一身贵气,想必就是季平子了。他深鞠一躬,准备做自我介绍,却被阳货抢了先:这厮孔丘。他要私闯宴会,被我阻挡,就在此骂骂咧咧。季平子“哦”了一声,问:你就是孔丘?孔子也不恼,上前再鞠一躬:是,在下孔丘。季平子眯起两眼,从眼缝里挤出一线微光,打量着这个乳臭未干的毛孩子。最终,孔子也没
33、能踏进季氏家门。这件事让孔子很受伤,但却没有影响他的学习。相反,孔子从此更努力了。年纪轻轻,孔子就成为精通礼节、音乐、射箭、赶车、识字、计算等“六艺”的能人。12孔子年轻的时候,做过两任小官。第一次担任“乘田”,也就是管牧业的小吏。孔子说:叫我管牛羊,我也乐意为之,我就把牛羊管理好,叫它们长得肥肥壮壮的。果然,他管理的地方的牛羊又高大又肥壮。第二次担任的官职叫“委吏”,相当于鲁国国君的账房先生。孔子刚上任,上司就给他出了一个难题:纠偏。所谓“纠偏”,就是把那些侵吞公共财产的黑手斩断。为了做到这一点,孔子也下了狠心。他专门制定了一套规则:其一,做好思想教育,劝君莫伸手,伸手跑不了,坐了牢房,害了
34、老小;其二,严惩腐败,既然杀一不能儆百,干脆就“一锅端”;其三,重证据,轻放纵,慎刑戮;其四,倡节俭,树榜样;其五,廉政建设不装模作样;其六,勤检查,堵洞,发现苗头及时扑灭。应该说,孔子的这套办法是很有见地的。然而鲁国国君昭公看了,笑笑:好是好,行不通。在这个“礼崩乐坏”的时代,龌龊的现实容不得孔子这样的正人君子。孔子眼里揉不得一粒沙,但鲁国却形同傍晚收摊时的菜市场,除了破柿子,就是烂菜叶。既然不能兼济天下,就只有独善其身了。在这种情况下,孔子只有回家独善其身。官可以不当,但饭还是要吃的。古往今来,多少仕途不得意者都将教书当成自己走投无路时的归宿,而孔子正是开辟这条道路的先行者。30岁时,孔子
35、开馆授课。作为第一个把文化普及到民间去的读书人,孔子打出了一则别具一格的广告:只要谁拿十斤干肉作入学之礼,我没有不教他的。仅仅一年之后,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徒弟之一子贡来到了门前。蘧伯玉、孔子对于子贡成长的重要性自不待言。接下来要介绍这一位却是亦真亦幻、真假莫辨。尽管如此,历代说书人却热衷于讲述这段郎才女貌的佳话,故事的男主角当然是子贡,而女主角名叫勾第一章子贡家世13儒商鼻祖全传环越王允常的女儿、勾践的妹妹。在讲故事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介绍越国国王允常父子。熟读历史的人,一定对吴越争霸这段历史不陌生。实际上,吴越争霸正始于允常。吴越两国偏居东南沿海,断发文身,在中原人眼里一直是“野蛮人”的代名词。
36、到了春秋中期,中原诸强并立,晋景公扶植吴国对抗楚国;再后来,伍子胥由楚至吴,帮助吴国由蛮夷之邦一举成长为军事强国。国家一旦强大,吴王就想着扩张;而扩张的首要目标,就是近邻越国。有趣的是,近邻越国国君允常也是这么想的。此前,越国人微言轻,史书中言之甚少。等到允常继位,他开始迅速向外拓展疆土。这个穷乡僻壤里的野孩子,要用自己的双手为越国开拓一片广阔天地。从现存有限的资料可以看出,允常是越国历史上第一位颇有作为的君主,是越国霸业活动的开创者、奠基者。相同的野心,再加上实力相当,使得吴越两国陷入拉锯战。你有夺命剪刀脚,我有飞火流星拳。一时难分伯仲。直到公元前473年,才以越国国君勾践的最终胜利而告终。
37、在这场战争里,阖闾与允常、夫差与勾践简直是命中注定的天敌,不将对方置于死地绝不罢手。野史传说,某年,允常在同吴国的战争中取得胜利,从吴国抢到大量的金钱、美女和土地,想到对手一定不会善罢甘休,就拜托一个做跨国生意的买卖人带自己家人出国避避风头。这个生意人不是别人,正是子贡的老爹端木巨。机缘巧合,子贡就这样见到了自己未来的妻子勾环。郎才女貌,这本来就没啥好八卦的。可勾环这个女子很不简单。她不仅冰雪聪明,还背负着复兴越国的重担。因为她的循循善诱、激扬文字,激起了子贡的求知欲,并促使他前往鲁国拜孔子为师。郎才女貌历来是八卦的重要内容。子贡与勾环,一个冰清玉洁、聪明伶俐,一个风流倜傥,满腹经纶,正可用来
38、作茶余饭后的谈资。说到14这一点,不妨扯远一点。诗经卫风中有一首木瓜,就是描写男女欢好的佳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来而不往非礼也。这是我们这个礼仪之邦的习惯和规矩。一般交往中是如此,男女交往中也是如此。男女交往中的“投挑报李”,已不只是一般的礼节,而是一种仪式。礼物本身的价值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象征意义要突出,以示两心相许、两情相悦。当然,有关子贡与勾环的传说并不足信,甚至勾环这个人也很有可能是后人的穿凿附会。但几十年后,子贡这个与吴越争霸本无关系的“外人”,却成为决定最终胜负的关键,
39、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意外的“惊喜”。换个角度,这个传说的存在也反映了古人对于“小家”与“大家”的观点。或许在他们看来,只有先解决了个人问题,才能发愤图强、治理天下吧。历代婚育年龄规定如此,想来春秋时期也大致如此。考虑到子贡外出求学时已经17岁,“八卦”一下他的婚姻大事,也是情有可原。从一个男人的角度来说,子贡的求学基础基本夯实,人生的另一半也应该有了眉目。下一步,该“出国”拜师,继续深造了。终于轮到万世师表的孔老夫子出镜了。这老先生躲在人后指指点点那么久,终于该从幕后走到台前了。这一刻开始,子贡将会与他紧密联系,开创一段传奇。第一章子贡家世15第二章弥足珍贵的求学时光儒商鼻祖全传第一节 子贡言学1
40、7岁的时候,子贡离开家乡前往鲁国拜在孔子门下。能够追随当时数一数二的学术权威,对乳臭未干的毛孩子而言,是一件莫大的幸事。纵观子贡一生,尽管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他的政治理念、经商哲学、辨物品人等才能莫不发端于此。因此,阐述子贡的一生,有必要对他的求学生涯大书特书一番。刚刚进入孔门,子贡就经历了一次对老师的信任危机。当时,鲁国政权掌握在季氏三雄手里,而季氏的权力又掌握在家臣手里。引发这次危机的阳货,正是季氏家的权臣,是当时炙手可热的人物。阳货想借孔子的名声增加自己的威望,想方设法接近和拉拢孔子,甚至一连三天登门拜望。而孔子明明在家,却让人推说自己不在,拒绝见他。后来,孔子对门人说:这样避而不见也不是办法,干脆我们出去散散心。等孔子郊游回来,门人上前禀告:老师,阳货又派人来,还送来一只烤乳猪。孔子一听这话,眉头就皱了起来。阳货明摆着是给自己出了道难题:你孔夫子不是最讲究礼节吗?“来而不往非礼也”,按照礼数,地位高的人馈赠礼物给地位低一点的人,如果受赠者当时不在家,就应该事后到赠送礼物的人家里去专程致谢。现在我把礼物给你送过来,看你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