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案设计.doc

上传人:少林足球 文档编号:4059744 上传时间:2019-10-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1.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愚公移山》教案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愚公移山》教案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愚公移山》教案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愚公移山》教案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愚公移山》教案设计.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愚公移山教案设计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 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辩论法 3品读法 4理读法 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5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读课文,探究文章寓意;品读课文,

2、鉴赏文章写法上的特点;研读课文,联系实际,总结升华。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下面请看动漫flash愚公移山。 学生欣赏画面,品味美妙的乐曲。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循声跟读。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 汝之不惠 亡以

3、应 一厝朔东 无陇断焉 (2)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惩山北之塞 A处罚 B警戒 C苦于 出入之迂也 A绕远 B迂腐 C困难 (3)一词多义 曾不若孀妻弱子 曾益其所不能 (4)翻译下列句子。 甚矣。汝之不惠!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投渚渤海之尾。 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学生自由回答,其余学生评价或补充。答案略写。 5教师播放教学图片,每显示一幅,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或朗读课文相关片断。 第一幅:二山雄立图 第二幅:在家庭会议上 第三幅:毕力平险图 第四幅:愚公智叟辩难图 第五幅:神灵移山图 三、思读课文,理解寓意 1学生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 辩题:愚公、智叟到底淮愚? 正方:

4、愚公实愚 反方:智叟不智 教师总结:经过一番激烈的辩驳,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2提问: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四、品读课文,把握本文的艺术特征 1提问:如何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教师点拨: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这个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关于对比、衬托手法 五、研读课文,总结升华: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明确: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

5、干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神舟”的发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会有我国近十年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六、课堂小结 教师朗诵愚公移山歌词: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 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淡,望望头土: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多媒体显示: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6、。 学生齐读。结束全文学习。 七、布置作业 1以“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公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2有人说,愚公精神就是苦干精神,仅有苦干是远远不够的,苦干加巧干才等于成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写一段话阐明你的观战场点。 愚公移山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愚公移山。愚公移山的故事历来为人们所传颂,可谓家喻户晓,众人皆知。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就是这篇脍炙人口的寓言。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诚请各位评委给予批评指正。一、教材分析: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它有如下几个特点:浓郁的神话色彩,易激发学

7、习兴趣;可读性强,易于记诵;基础性强,有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需要积累;寓意深刻,实践性强;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但教材偏重于理性,有可能束缚学生对“智叟”的形象思维。 本文安排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第六单元中。从本单元教学目标和编者意图看,是希望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达到: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提高学习文言能力的目的。二、学生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十几篇文言文,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要学习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的古代语言,又要像阅读现代文那样理解文章内容和写法,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难度并不大。只要教师给予方法技巧上的点拨

8、指导就能成功。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综合化、系统化、细目化、行为化原则,及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定为如下几方面:1、知识目标: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2、能力目标:文言文的诵读;多种学法的体验。运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积极进取,要有战胜生活学习上的“太行、王屋”的决心和勇气。4、创新目标:智叟也智。教学重点确定为发现体验。教学难点是通过探讨愚公移山举动的“智”与“愚”,学习愚公的意志与毅力。教学课时为一课时,教学课型定为学法体

9、验课。 四、教法学法:为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训练主线”原则,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主要采用启思、点拨式教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激趣、启思、点拨。分四个版块进行教学。学法则以诵读、发现、体验为主。旨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程参与,主动获取知识。五、教学程序:教学版块之一:同学们进行读诵体验。教学活动围绕掌握课文诵读和理解课文的大意、积累文言词进行。1、导入。请一个学生讲愚公移山的故事导入课文学习。2、同学们听录音朗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楚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画出疑点。听朗读后的师生互动探讨。(1)着重掌握以下几个句子节奏:方/七百里;惩/山北之塞;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投诸

10、渤海之尾(2)着重读准以下几个语气语调:“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担忧的语气)“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讥讽的语气语调)“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痛斥的语调)“何苦而不平?”(坚定反驳的语气)3、同学们集体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意。思考这么一个问题:这篇课文从什么写到什么?同学们发言。同学们与老师的对话可能有:从有大山写到山被背走,从大山阻塞写到无垄断,从愚公移山的想法写到愚公移山的行动,从开始移山写到移山结束,从人的移山写到神的帮助,从愚公移山的远大理想写到愚公移山的伟大精神4、参看课下注释,让学生小组合作学生翻译课文、记住文下注释里的文言词。首先鼓励学生回忆翻译的原

11、则:信忠实原文,达通顺流畅,雅优美生动。翻译方法指导:(1) 加。如“方”即“方圆”,指面积。(2) 改。如“仞”现在已经不作长度单位运用,可改为意思相近的词“丈”来代替。(3)补。文言文中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翻译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4)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了!”(5)省。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学生自主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板

12、块之二:学生进行“发现体验”教学活动围绕文章的主题写法、进行探讨。并且给每个自然段或情节标上小标题。 1、指名朗读课文的第一段,围绕这么两个问题交流:本段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本在冀州之南”中的“本”字有什么作用?师生的互动交流可能有:写太行、王屋两座山异常高大,暗示挖掉这两座山简直是太难了;说明了这两座山原先的位置所在。 “本”字的作用在于为故事制造一个“悬念”:这么高大的两座山已经不在原先的地方,这是怎么回事呢?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力量使这两座山变动了位置呢?有此悬念,增加了故事的吸引力,激起读者探求答案,乐读文章的兴趣。为后面写愚公精神作了铺垫。鼓励学生加小标题。指名朗读第二段。思考:这

13、一段包含哪几层意思?写了愚公的什么思想精神?写“其妻献疑”用意何在?写孀妻之弱子“跳往助之”的作用是什么?愚公移山的原因,移山的决心,愚公移山的目的,老愚公领着家人投入开山除障的行动,运上搬石的艰巨劳作,邻人孀妻的小孩子也跑去和他们一同干起来愚公具有崇高的思想、宏远的志向、坚强的决心;“其妻献疑”衬托愚公具有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小孩子“跳往助之”表明愚公此举之得人心,也有烘托的作用。鼓励学生加小标题。朗读第三段。思考:智叟责难愚公之不自量力的话有什么用意?愚公是怎样针锋相对地驳斥智叟的?愚公的话表现了他的什么思想精神?讲解 智叟之言表明他自视聪明,而嘲笑愚公之不智。为了加强其嘲讽之意,他还

14、用了个倒装句;智叟之言说是在责难愚公之不自量力,连山上的一根草也无力除之,却要去挖出掘石。出言不逊的智叟,自视聪明,傲慢待人,其实是个识陋智拙,胸狭见短之人。通过智叟的言行,更加突出愚公的伟大。愚公首先斥责智叟自视聪明,然后用子孙后代是“无穷匮”的道理驳斥,令智叟理屈词穷,无言以对,愚公的这些话表现了他的志向的宏远,心愿的挚诚,意志的坚定,愚公对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有正确的认识,他有战胜自然的信念,这种信念是愚公开山平险意志坚定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基础。鼓励学生加段落小标题。朗读第四段,提问这则寓言的结尾写天帝“感其诚”,命大力神背走二山,以此作结,好与否?这个结尾是宣传封建迷信呢,还是具有神话色彩

15、呢?让学生讨论后明确:这样作结有三个好处:赞颂了愚公心意之诚,意志之坚,突出了故事的主题。愚公开山平险心意之诚、意志之坚,使山神“惧”了,天帝也受之感动。增添了故事的瑰丽色彩,如此作结,既富于想象,又寓托深情。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美好愿望,借神力惩服自然,以实现愚公之志,这是人们的共同心愿。5、进一步明确主旨的辩论:愚公该搬家还是该移山。辨证的看问题:明确智叟也有智的地方。教学版块之三:同学们进行“学法体验”向同学们介绍几种学习方法。1、多次概括法用生动、准确的语言从不同角度对文章进行几次概括。文序把握法找出表现文章顺序的关键字或句子,迅速理出文章脉络。画面标题法从文章中选出一个或几个精美的片段,

16、然后给它“命名”。请各位同学任选一种方法进行尝试,并进行课中交流活动。有的同学如果认为自己还有更好的读课文的方法,也可以将自己的方法介绍给大家。教师准备来配合各学法补充的内容有:多次概括法: 壮举 移山传说 艰巨的任务与微弱的力量 远大的理想,坚韧的毅力 愚公不愚 智叟不智 永不放弃 感天动地移山情 艰辛的移山,曲折的情节文序把握法文章先制造悬念,然后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写。第一部分(1)写山高大与原来的位置。第二部分(2-3)移山的原因和经过。第三部分(4)移山的结果画面标题法: 第二段:愚氏开山运石 或 毕力平险如第一段:高大的山第三段:“愚”“智”之辩 或 智叟不智 愚公不愚第四段:神力相助 或 理想成现实 教学版块之四:师生小结后布置课后作业。(2分钟)选作一题发挥想象,将课文有关内容改写成片段作文:1、在家庭会议上2、愚公智叟辩难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