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基础知识(PPT讲解版).ppt

上传人:少林足球 文档编号:4100071 上传时间:2019-10-16 格式:PPT 页数:153 大小:3.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燃烧基础知识(PPT讲解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53页
燃烧基础知识(PPT讲解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53页
燃烧基础知识(PPT讲解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53页
燃烧基础知识(PPT讲解版).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53页
燃烧基础知识(PPT讲解版).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燃烧基础知识(PPT讲解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燃烧基础知识(PPT讲解版).ppt(15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燃烧基础知识,本章主要内容,1、燃烧的本质、条件 2、燃烧的类型 3、燃烧产物及毒害性 4、防火、灭火的基本原理及方法,第一节 燃烧的本质与条件,一、燃烧的定义 国标消防基本术语 第一部分GB5907-86中燃烧的定义: 燃烧是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的现象。 燃烧应具备的三个特征:化学反应、放热、发光,下面几种现象是属于燃烧吗? 1) 生石灰(CaO)遇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 CaO+H2O= Ca(OH)2+热量 属化学反应,但无发光现象 2) 电灯的灯丝通电后发光发热。 通电后的发光发热现象,是物理现象,不属于化学反应,不是燃烧,不是燃烧,二、燃烧的

2、本质 近代连锁反应理论认为:燃烧是一种游离基的连锁反应,即由游离基在瞬间进行的循环连续反应。 游离基:又称自由基或自由原子,是化合物或单质分子的共价键在外界因素(光,热)的影响下,分裂而成化学活性非常强的原子或原子基团。,当反应物产生少量的游离基时,即可发生链反应。只要反应一经开始,就可经过许多连锁步骤自行加速发展下去,直到反应物燃尽为止。当游离基消失时,链反应就会终止。 链反应机理大致分为:链引发、链传递、链终止。,例如: H2 + Cl2 2HCl 由下列反应构成: Cl2 2Cl (链引发) Cl + H2 HCl + H H + Cl2 HCl + Cl H + H H2 H + Cl

3、 HCl Cl + Cl Cl2,引发,( 链传递),点燃,( 链终止),氧化反应与燃烧的关系: 燃烧 一定是 氧化反应 氧化反应 不一定是 燃烧 铁生锈: 4Fe + 3O2 + xH2O 2Fe2O3xH2O (红色) (属于氧化反应而并非燃烧) 铁燃烧: 3Fe + 2O2 Fe3O4(黑色),氧化反应,燃烧,点燃,可燃物,助燃物,引火源,(一)燃烧的必要条件,三、燃烧的条件,可燃物,固体可燃物,液体可燃物,气体可燃物,1、可燃物的含义 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起燃烧反应的物质,均称为可燃物。 2、可燃物的分类,助燃物,助燃物:即能与可燃物结合能导致燃烧的物质称为助燃物。 助燃物分

4、类: 1、氧气 燃烧过程中的助燃物主要是氧气。 2、其它助燃物 还有些物质(如:氯,氟,氯酸钾等)也可作为燃烧反应的助燃物。,Mg + Cl2 MgCl2,点燃,引火源,概念:凡使物质开始燃烧的外部热源统称为引火源。温度越高,越容易点燃可燃物质。 引火源种类: 明火焰(蜡烛,火柴、打火机、炉灶); 高温物体(电炉、烟头、铁皮烟囱); 电火花(电焊的电弧、电线的短路、雷击的电弧); 撞击与摩擦; 绝热压缩; 光线照射与聚焦; 化学反应放热。,(二)燃烧的充分条件,1)一定浓度的可燃物 2)一定的氧气含量 3)一定的点火能量 4)相互作用,当氧气浓度低于14%时,燃着的木块会自行熄灭,可燃气体要燃

5、烧需达到一定浓度,如氢气的含量75%时都不会燃烧。,必须大于可燃物所需的最小点火能量,常见几种物质的最小点火能量,第二节 燃烧类型,燃烧类型,根据燃烧发生瞬间的特点不同,燃烧可分为: 着火 闪燃 自燃 爆炸,一、着火,(一)着火的含义 可燃物与火源接触,达到某一温度,产生有火焰的燃烧并在火源移去后能持续燃烧的现象。 (二)燃点 可燃物质开始持续燃烧时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叫做燃点。可以衡量其火灾危险程度,物质的燃点越低,则越易着火,危险性越大。,几种典型物质的燃点:,(三)燃点在消防中的应用 1)控制可燃物温度,使其在燃点以下,以防止起火。 2)根据燃点,确定燃烧固体类别。 易燃固体,是指燃点小于或

6、等于300的固体,如木材,棉花。可燃固体,是指燃点高于300 的固体。 3)根据燃点,决定火场抢救物质的先后。 在火场上,如果燃点不同的物质处在相同的条件下,受到火源作用时,燃点低的先着火,易蔓延。因此在抢救时,要先抢救或冷却燃点低的物质。,二、闪燃,(一)闪燃的含义 一定温度下,液体表面上产生的可燃蒸气, 遇火源能产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 可燃液体之所以会发生一闪即灭的现象,主要因为液体在闪燃温度下蒸发速度慢,所蒸发出来的蒸气仅能维持短时间的燃烧,而来不及提供足够的蒸气补充维持燃烧,故闪燃一下就熄灭了。 闪燃是可燃液体发生着火的先兆,闪燃就是危险的警告。,(二)闪点 1、闪点的含义 在规定的

7、实验条件下,液体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混合物,遇火源能够产生闪燃的液体最低温度称为闪点。 闪点是评定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重要参数。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就越大;反之,则越小。,2、闪点在消防上的应用 (1)根据闪点将燃烧性液体分为两类: 易燃液体、可燃液体 (2)根据闪点,将液体生产、加工、储存场所的火灾危险性分为三类: 甲:闪点 28oC,例如甲醇,苯等合成或精制厂房 乙:28oC 闪点 60oC,例如煤油仓库 丙:闪点 60oC,如重油仓库,3、闪点与燃点的关系: 一切可燃液体的燃点都高于闪点。 燃点对于可燃固体和闪点比较高的可燃液体,则具有实际意义。控制可燃物质的温度在其燃点以下,就可以防止

8、火灾的发生。另外,根据可燃物的燃点高低,可以衡量其火灾危险程度,以便在防火和灭火工作中采取相应的措施。 对于易燃液体来说,其燃点比闪点高15。因此,在评定易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时,一般以闪点为参数。,三、自燃,(一)自燃的含义 无外部火花、火焰等火源的作用下,靠受热或自身发热并蓄热所产生自行燃烧的现象。,受热自燃: 可燃物被外部热源间接加热其达到一定温度时,未与明火直接接触就发生燃烧,这种现象叫做受热自燃。 比如可燃物靠近高温物体时,有可能被加热到一定温度被“烤”着火。,(二)自燃类型,本身自燃 没有外部热源直接作用,由于其内部的物理作用、化学作用或生物作用而发热导致升温而发生的自燃。 举例:1、

9、氧化发热自燃(如:煤堆自燃) 2、发酵放热自燃(如稻草、树叶、锯末、甘蔗渣等在潮湿的环境中),(三)物质的自燃点 在规定的条件下,物质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叫做自燃点。 自燃点是衡量可燃物质受热升温导致自燃危险的依据。可燃物的自燃点越低,发生自燃的危险性就越大。 表2-3 部分可燃物的自燃点,四、爆炸,(一)爆炸的含义 由于物质急剧氧化或分解反应产生温度、压力增加或两者同时增加的现象,称为爆炸。 一旦发生爆炸,将会对邻近的物体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这是由于爆炸体系的高压气体作用到周围物体上,使物体遭到破坏。,(二)爆炸的分类,物理爆炸 装在容器内的液体或气体,由物理变化所引起,使体积迅速膨胀,容器压

10、力急剧增加,由于超压力或应力变化使容器发生爆炸,且在爆炸前后物质的性质及化学成分不发生改变的现象。 如蒸汽锅炉、液化气钢瓶等爆炸,均属于物理爆炸。,化学爆炸 指由于物质本身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气体并使温度、压力增加或两者同时增加而形成的爆炸现象。如炸药的爆炸。 特点:反应速度快,放出大量的热,破坏性极强 核爆炸 由于原子核裂变或聚变反应,释放出核能所形成的爆炸。 如:原子弹、氢弹、中子弹等属核爆炸。,(三)爆炸极限 1)爆炸浓度极限 指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的混合物,遇着火源能够发生爆炸的最高或最低的浓度,产生爆炸最低浓度叫做爆炸下限;发生爆炸的最高浓度叫爆炸上限。 气体、蒸气的爆炸极限

11、,通常以体积百分比来表示;粉尘通常用单位体积中的质量(g/m3)来表示。,爆炸极限是评定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爆炸危险性大小的主要依据。爆炸极限范围愈宽,发生爆炸的危险性越大。 部分可燃气体和液体蒸气的爆炸浓度极限,2)爆炸温度极限 爆炸温度极限是指可燃液体受热蒸发出的蒸气浓度等于爆炸浓度极限时的温度范围。 液体在该温度下蒸发出等于爆炸浓度下限的蒸发浓度,此时的温度称为爆炸温度下限(即液体的闪点);液体在该温度下蒸发出等于爆炸浓度上限的蒸气温度,此时的温度称为爆炸温度上限。,表2-4 常见液体爆炸浓度极限与爆炸温度极限的比较,第三节 燃烧过程及特点,一、可燃物的燃烧过程 当可燃物与其周围相接触的

12、空气达到可燃物的点燃温度时,外层部分就会熔解、蒸发或分解并发生燃烧,在燃烧过程中放出热量和光。这些释放出来的热量又加热边缘的下一层,使其达到点燃温度,于是燃烧过程就不断地持续。,固体和液体发生燃烧时,需经过分解和蒸发,生成气体,然后再由气体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燃烧。 而气体物质不需要经过蒸发,可以直接燃烧。,(1) 固体物质燃烧特点 分解燃烧 固体燃烧方式 蒸发燃烧 表面燃烧 阴燃,二、可燃物的燃烧特点,二、可燃物的燃烧特点,阴燃一般发生在火灾的初起阶段; 蒸发燃烧和分解燃烧多发生在火灾的发展阶段和猛烈阶段。 表面燃烧一般发生在火灾的熄灭阶段。,分解燃烧,概念 固体由于受热分解而产生可燃气体后发生

13、的有焰燃烧现象。如木材,纸张,棉,麻,毛,丝以及合成橡胶等的燃烧。,可燃固体,可燃气体,燃烧,分解,燃烧过程,蒸发燃烧,概念 熔点较低的可燃固体受热后融熔,然后与可燃液体一样蒸发产生可燃蒸气而发生的有焰燃烧现象。如蜡烛,沥青等。 燃烧过程 可燃固体,可燃气体,熔化、蒸发,燃烧,表面燃烧,概念 有些固体可燃物的蒸气压非常小或难以发生分解,不能发生蒸发燃烧或分解燃烧,当氧气包围物质的表层时,呈炽热状态发生无火焰燃烧。如木炭,铜,铁的燃烧。,阴 燃,概念 某些固体可燃物在氧不足,加热温度较低或可燃物含水分较多等条件下发生的无火焰,只冒烟的缓慢燃烧现象。 如成捆的棉,麻的燃烧。,阴 燃,阴燃 有焰燃烧

14、 有焰燃烧 阴燃,通风,氧浓度增加,燃烧加快,氧浓度降低,燃烧速度变慢,阴燃与有焰燃烧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二)液体物质的燃烧特点,液体的燃烧过程 所有液体的燃烧都是首先蒸发成气体,在气体状态下进行燃烧的 液体 蒸气 产物+热,热,蒸发,燃烧,液体的燃烧分类 1)蒸发燃烧 液体蒸发与燃烧同时进行, 边蒸发边燃烧, 蒸发多少就燃烧多少。 其燃烧速度取决于液体的蒸发速度,蒸发得越快,燃烧得越快。,2)动力燃烧 可燃性液体的蒸气、低闪点液雾预先与空气或氧气混合,遇火源产生带有冲击力的燃烧称为动力燃烧。 动力燃烧一般发生在封闭体系中,燃烧放热造成体积迅速膨胀,压力升高。 如汽车发动机中的汽油、

15、煤油等在气缸中的燃烧就属于这种情况,利用燃烧产生的冲击带动活塞的运行。,3)沸溢燃烧 含水的重质油品(如重油、原油)发生火灾,由于液面从火焰接受热量产生热波,热波在向液层深部移动过程中,使油层温度升上,油品黏度变小,油品中的乳化水滴向下沉积的同时受向上运动的热油作用而蒸发成蒸气泡,这种表面包含有油品的气泡,比原来的水体积扩大千倍以上,气泡被油薄膜包围形成大量油泡群,液面上下向开锅一样沸腾,到储罐容纳不下时,油品就会像“跑锅”一样溢出罐外,这种现象叫“沸溢”。,4)喷溅燃烧 重质油品的下部有水垫层时,发生火灾后,由于热波往下传递,若将储罐底部的沉积水的温度加热到汽化温度,则沉积水将变成水蒸气,体

16、积扩大,当形成的蒸汽压力大到足以把其上面的油层抬起,最后冲破油层将燃烧着的油滴和包油的油气抛向上空,向四周喷溅燃烧。 储罐一旦出现沸溢和喷溅的征兆,火场有关人员必须立即撤到安全地带,并应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三)气体物质的燃烧特点 可燃气体不需要经过熔化、蒸发等相变过程,而在常温常用压下就可以任意比例与氧化剂相互扩散混合,完成燃烧反应的准备阶段。 气体在燃烧时所需热量仅用于氧化或分解,或将气体加热到燃点,因此容易燃烧且燃烧速度快。,根据气体物质燃烧过程的控制因素不同,其燃烧有以下两种形式: 1)扩散燃烧 可燃气体从喷口喷出,在喷口处与空气中的氧边扩散混合、边燃烧的现象称为扩散燃烧。 其燃烧速

17、度,主要取决于可燃气体的喷出速度,气体扩散多少,就烧掉多少。这种燃烧比较稳定。扩散燃烧的特点为扩散火焰不运动,可燃气体与气体氧化剂的混合在可燃气体喷口进行。对于扩散燃烧,只要控制得好,便不至于造成火灾。,2)预混燃烧 可燃气体与助燃气体在燃烧之前混合,并形成一定浓度的可燃混合气体,被引火源点燃所引起的燃烧现象,称为预混燃烧。这类燃烧往往造成爆炸也秒爆炸式燃烧或动力燃烧。 许多火灾、爆炸事故是由预混燃烧引起的。,第四节 燃烧产物,一、燃烧产物的含义和分类 (一)燃烧产物的含义 物质燃烧或热解后产生的全部物质。它通常指燃烧生成的气体、烟雾和热量等。,(二)燃烧产物的分类 1)完全燃烧产物 在供氧充

18、足的条件下,可燃物质在燃烧时生成的产物不能再继续燃烧,称为完全燃烧产物。如CO2 C + O2 CO2,点燃,2)不完全燃烧产物 供氧不足的情况下,生成的产物还可继续燃烧,称为不完全燃烧产物。 发生不完全燃烧: 2C+O2 2CO CO可继续燃烧: 2CO+O2 2CO2,点燃,点燃,二、不同物质的燃烧产物 1、单质的燃烧产物 单质仅由一种元素构成,如氢气(H2)、硫(S)、碳(C)。其燃烧产物即为该元素与氧的化合物,即H2O、SO2、CO2。 2、化合物的燃烧产物 一些化合物在空气中燃烧除生成完全燃烧产物外,还会生成不完全燃烧产物。,3、合成高分子的燃烧产物 合成高分子材料在燃烧过程中伴有热

19、裂解,有的材料中含有Cl、N等元素。因此燃烧后会分解产生许多有毒或有刺激性的气体,如HCl、HCN。 4、木材的燃烧产物 木材主要由C、H、O元素组成。其完全燃烧产物主要有CO2、水蒸气和灰分; 其不完全燃烧产物主要有一氧化碳(CO)、乙酸(CH3COOH)等。,三、燃烧产物的毒性 燃烧产物不少是毒害气体,往往会通过呼吸道侵入或刺激眼结膜、皮肤黏膜使人中毒甚至死亡。 据统计,火灾中死亡的人约80%是由于吸入毒性气体中毒而致死的。,表2-5 不同浓度的一氧化碳对人体的影响,四、烟气,(一)烟气的含义 由燃烧或热解作用产生的悬浮在大气中,可见的固体和(或)液体微粒的总和称为烟气。 (二)烟气的产生

20、 建筑材料及装修材料、室内可燃物等在燃烧时所产生的生成物之一是烟气。不论是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在燃烧时,都要消耗空气中的氧,并产生大量炽热的烟气。,上海公寓大火浓烟滚滚,(三)烟气的危害性 1)烟气的毒害性 烟气中含有大量有毒的气体(CO、CO2) 空气中的CO2含量大到7-10%时,数分钟就会使人失去知觉,以致死亡。 若空气中CO的含量达到1%时,经过1-2分钟就可致人中毒死亡。,烟气中的含氧量低于人们生理正常所需要的数值 含氧量降低到15%时,人的肌肉活动能力下降; 含氧量在10%-14%时,人会四肢无力,辨不清方向; 含氧量降到6%-10%时,人会晕倒; 含氧量低于6%时,人短时间会死亡

21、。,烟气中的悬浮微粒也是有害的 悬浮颗粒中粒径较小的飘尘由于气体扩散作用,能进入人体肺部黏附并聚集在肺泡壁上,可随血液送至全身,引起呼吸道疾病。,2)烟气的减光性 烟粒子对可见光是不透明的,即对可见光有完全的遮蔽作用,当弥漫时,可见光因受到烟粒子的遮蔽而大减弱,能见度大大降低。 3)烟气的恐怖性 发生火灾时,浓烟滚滚,使人产生恐怖感,常常给疏散造成混乱局面,甚至使人失去理智,惊慌失措。,五、火焰、燃烧热和燃烧温度,(一)火焰 1、火焰的含义及组成 火焰指发光的气相燃烧区域,由焰心、内焰、外焰三部分组成。,焰心,内焰,外焰,2、火焰的颜色 火焰的颜色取决于燃烧物质的化学成分和氧化剂的供应强度。如

22、硫黄燃烧的火焰为蓝色,磷和钠燃烧的火焰是黄色的。 火焰颜色与温度有关,燃烧温度越高,火焰越接近蓝白色。,火焰颜色与可燃物含氧量及含碳量有关。 含氧量达到50%以上的可燃物质燃烧时,火焰几乎无光; 含氧量在50%以下的,发为显光(光亮或发黄光)的火焰; 如果燃烧物的含碳量在60%以上,火焰就显光,并带有大量黑烟,会出现烟熏。,(二)燃烧热 单位质量的物质完全燃烧所释放出来的热量。 燃烧热值越高的物质燃烧时火势愈猛,温度愈高,辐射出的热量也就越多。,五、火焰、燃烧热和燃烧温度,(三)燃烧温度 燃烧温度是指燃烧产物被加热的温度。 不同可燃物质在同样条件下燃烧时,燃烧速度快的比燃烧速度慢的燃烧温度高;

23、燃烧温度越高,它向周围辐射出的热量也就越多,火灾蔓延速度越快。,五、火焰、燃烧热和燃烧温度,六、燃烧产物对火灾扑救的影响,(一)有利方面 1、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阻止燃烧进行 完全燃烧的产物都是不燃的惰性气体,如CO2 、水蒸气等,随着惰性气体的增加,就相对降低了空气中的氧浓度,燃烧速度会减慢。,六、燃烧产物对火灾扑救的影响,2、为火情侦察和寻找火源点提供参考依据 根据烟雾的不同颜色和气味来识别是何种物质着火; 根据火场上的烟雾的流动方向,可判断火势蔓延方向和寻找火源; 根据烟雾的温度、浓度等特征,可判断燃烧的速度和火灾发展阶段。,表2-7 部分可燃物的烟雾特征,(二)不利方面 1、妨碍灭火和被困

24、人员行动 2、引起人员中毒、窒息的危险 3、高温会使人员烫伤 4、有造成火势发展蔓延的危险,习题讲解,1、火焰的颜色取决于燃烧物质的化学成分和氧化剂的供应强度。( ) 2、火焰的颜色与燃烧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火焰就越接近( ) (A)蓝色 (B)白色 (C)蓝白色 (D)黄色 3、火焰的颜色与可燃物的含碳量有关,当燃烧物含碳量达到( )以上,火焰就显光,而且带有大量黑烟,会出现烟熏。 (A)10% (B)30% (C)40% (D)60%,对,C,D,第五节 影响火灾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热传播、爆炸、建筑耐火等级、气象条件,一、热传播对火灾发展变化的影响,热传播是影响火灾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5、热传导 热传播的途径 热辐射 热对流,热 传 导,1、含义 指物体一端受热,通过物体的分子热运动,把热量从温度较高一端传递到温度较低的另一端的过程。 2、热传导对火灾发生变化的影响 从温度较高部位, 向温度较低部位传导。温差愈大, 导热方向的距离愈近, 火灾现场燃烧区温度愈高,传导出的热量就愈多。 固体、液体和气体物质都有这种传热性能。 热传导性能: 固体 液体 气体,热辐射,1、含义:是指以电磁波形式传递热量的现象。 2、特点: 热辐射不需要通过任何介质, 不受气流、风速、风向的影响, 通过真空也能传播; 固、液、气三种物态均可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热量, 也能吸收别的物体辐射回来的热量。,3、

26、热辐射对火灾的发生变化的影响 一个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辐射的热量与其表面积的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受辐射体与辐射热源之间的距离越大,受到的辐射热越小。反之,距离愈小,接受的辐射热愈多; 物体的颜色愈深、表面愈粗糙, 吸收的热量就愈多;表面光亮、颜色较淡, 则反射的热量越多, 则吸收的热量就愈少。,热对流,1、含义 指热量通过流动介质,由空间的一处传播到另一处的现象。,热对流,2、热对流的方式 根据引起对流的原因不同,可分为: (1)自然对流 因流体各部分的密度不同而引起的流动,是由自然力引起的。 (2)强制对流 流体微团空间移动是由机械力引起的。如通过鼓风机、压缩机、泵等。,根据流动介质不同可

27、分为: (1)气体对流 气体对流对火灾发展蔓延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对流越强,燃烧越强烈。 (2)液体对流 液体因受热体体积膨胀、比重减轻而上升,而温度较低时、比重较大的部分则下降,在这种运动的同时进行着热传递,最后使整个液体被加热。,3、热对流对火灾发生变化的影响 热对流是影响初期火灾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 热对流速度与通风口面积和高度成正比。通风孔洞越多,各个通风孔洞的面积愈大、愈高,热对流速度愈快; 风能加速气体对流,风速愈大,对流愈快;风向改变,会改变气体对流方向; 火焰温度愈高,与环境温度的温差愈大,热对流速度愈快。,二、爆炸对火灾发生变化的影响,爆炸冲击波能将燃烧着的物质抛散到高空和周围

28、地区,如果燃烧的物质落到可燃物体上就会引起新的火源,造成火势蔓延扩大。 爆炸冲击波能破坏难燃结构的保护层,使保护层脱落,可燃物体暴露于表面,这就为燃烧面积迅速扩大增加了条件。,三、建筑耐火等级对火灾发生变化的影响,耐火等级高的建筑,火灾时烧坏、倒塌的很少,造成的损失也小,而耐火等级低的建筑,火灾时不耐火,燃烧快,损失也大。 因此,为了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必须采取必要的防火措施,使之具有一定的耐火性,即使发生了火灾也不至于造成太大的损失。,四、气象条件对火灾发生变化的影响,大量火灾表明,风、湿度、气温、季节等气象条件对火势的发展和蔓延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中以风和湿度的影响最大。 风对火势的发展有

29、决定性的影响,尤其是露天火灾。风速愈大,对流速度愈快,燃烧和蔓延愈快;风向改变,燃烧、蔓延方向也会随之改变。,四、气象条件对火灾发生变化的影响,可燃材料的含水率与空气的湿度有关。干燥的可燃材料易起火,燃烧速度也快;潮湿的材料不易着火。,第六节 防火灭火的基本原理,防火和灭火的基本原理,一、防火的基本原理和措施 根据燃烧基本理论,只要防止形成燃烧条件,或避免燃烧条件同时存在并相互作用,便可起到防火的目的。,防火基本原理和措施,防火和灭火的基本原理,二、灭火的基本原理和措施 根据燃烧基本理论,只要破坏已经形成的燃烧条件,就可使燃烧熄灭,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危害。,灭火基本原理和措施,谢谢!,名词解释

30、 游离基:又称自由基或自由原子,是化合物或单质分子的共价键在外界因素(光,热)的影响下,分裂而成化学活性非常强的原子或原子基团。 共价键:是化学键的一种,两个或多个原子共同使用它们的外层电子,由此组成比较稳定和坚固的化学结构叫做共价键。,H,H,H,H,以甲烷(CH4)分子为例,引火源,明焰:火柴火焰、打火机火焰、蜡烛火焰、煤炉火焰、液化石油气灶具火焰、酒精喷灯火焰、气焊气割火焰等。 经实验证明:绝大多数明火焰的温度超过700,而绝大多数可燃物的燃点低于700。所以,在一般条件下,只要明火焰与可燃物接触(有助燃物存在),可燃物经过一定延迟时间便会被点燃。,高温物体:电炉子、电熨斗、电烙铁、白炽

31、灯泡及碘钨灯泡表面、铁水、蒸汽锅炉表面、高温干燥装置表面、汽车排气管等。 烟头:无焰燃烧的烟头是一种常见的引火源。烟头中心部温度在700左右,表面温度约200300。 无焰燃烧的火星:煤炉烟囱、蒸气机车烟囱等飞出的火星处于无焰燃烧状态,温度可达350以上,若与易燃的棉、麻、纸张及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等接触便有点燃危险。,点火源能量,当点火源的能量超过可燃物的最小点火能量时,则可燃物便有可能经过一定的延迟时间而被点火源点燃。,3、燃点在消防中的应用 1)控制可燃物温度,使其在燃点以下,以防止起火。 2)根据燃点,确定燃烧固体类别。例如易燃固体,是指燃点小于或等于300的固体,如木材,棉花;可燃固

32、体,是指燃点高于300的固体。 3)根据燃点,决定火场抢救物质的先后。在火场上,如果燃点不同的物质处在相同的条件下,受到火源作用时,燃点低的先着火,易蔓延。因此在抢救时,要先抢救或冷却燃点低的物质。,4、自燃点的意义: 其实大部分物质没有自燃点一说,主要是一些易燃品, 根据存放条件的不同,自燃点会有所改变,这是一个工业上的概念。 自燃点主要取决于氧化时所放出的热量和向外导出的热量,还受压力、浓度、含氧量、催化剂等因素的影响。混合气中氧气浓度增加时,自燃点降低;压力愈大,自燃点愈低。,木材的燃烧过程 1、干燥准备阶段:在热作用下木材中的水分蒸发,达约105 ,木材呈干燥状态;温度达到105200

33、时,木材开始弱分解,产生水蒸气、二氧化碳、甲酸、乙酸等气体,为燃烧作好准备。 2、有焰燃烧阶段:温度在200250时,木材开始碳化,产生少量水蒸气及一氧化碳、氢气、甲烷等气体,伴有闪燃现象;当温度达到250280时,木材开始剧烈分解,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氢气、甲烷等气体,并进行稳定的有焰燃烧,直到木材的有机质组分分解完为止,有焰燃烧才结束。 3、表面燃烧阶段:当木材析出的可燃气体很少时,有焰燃烧逐渐减弱,氧气开始扩散到碳质表面进行燃烧。此阶段有表面燃烧阶段,直到反应物完全燃烧完全。,习题讲解,一、判断题 1、燃烧是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的现象。( )

34、2、具备了燃烧必要条件,并不意味着必定会发生燃烧。( ) 3、燃烧只能在空气(氧)存在才能发生,在其他氧化剂中不能发生。( ),4、闪点是评定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重要参数。闪点越高,火灾危险性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 5、物质燃烧或热解后产生的气体、固体和烟雾称为燃烧产物。燃烧产物有完全燃烧产物和不完全燃烧产物。( ),6、烟气是物质燃烧和热解的产物。火灾过程所产生的气体,剩余空气和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或液体微粒的总和称为烟气。( ) 7、火焰的颜色与燃烧温度有关,燃烧温度越低,火焰就越接近蓝白色。( ) 8、燃烧过程的发生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和引火源。( ),9

35、、物质燃烧是氧化反应,而氧化反应不一定是燃烧,能被氧化的物质都是能燃烧的物质。( ) 10、燃烧的发生和持续,必须具备必要和充分条件,只要消除燃烧条件中的任何一条,燃烧就不会发生或不能持续,这就是防火和灭火的基本原理。( ),11、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起燃烧反应的物质,均称为可燃物。( ) 12、凡是可燃物质相结合能导致燃烧的物质称为助燃物。( ) 13、凡使物质开始燃烧的热源,统称为引火源。( ),14、可燃液体之所以发生一闪即灭的闪燃现象,是因为液体蒸发速度较慢,所蒸发出来的蒸气仅能维持时间的燃烧,而来不及提供足够的蒸气补充维持稳定的燃烧,故闪燃一下就熄灭了。( ) 15、闪点是评价液体火灾

36、危险性大小的重要参数。闪点越高,火灾危险性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16、火灾的发生发展,始终伴随着热传播过程。热传播是影响火灾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 17、可燃物质在空气中与火源接触,达到某一温度时,开始产生有火焰的燃烧的现象称为着火。 ( ) 18、一切可燃液体的燃点都高于闪点。( ),19、控制可燃物质的温度在其燃点以上,就可以防止火灾的发生。( ) 20、可燃物质由于其自身所发生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变化而产生热量并积蓄,使温度不断上升,自行燃烧起来的现象,称为自燃。( ),21、可燃物的自燃点越低,发生自燃的危险性就越大。( ) 22、由于物质急剧氧化或分解反应产生温度、压力增加的

37、现象,称为爆炸。( ) 23、可燃气体的爆炸上、下限值之间的范围越小,爆炸下限越高,爆炸上限越小,爆炸危险性就越大。( ),24、爆炸温度极限是指可燃液体受热蒸发出的蒸气浓度等于爆炸浓度极限时的温度范围。( ) 25、蒸气压非常小或者难于热分解的可燃固体,不能发生蒸发燃烧,当氧气包围物体的表层时,呈炽热状态发生无焰燃烧现象,称为表面燃烧。 ( ),26、在密闭或通风不良的场所发生火灾,由于燃烧消耗了氧,氧浓度降低,燃烧速度减慢,分解出的气体量减少,即可由阴燃转为有焰燃烧。 ( ) 27、熔点较低的可燃固体受热后融熔,然后与可燃液体一样蒸发成蒸气而发生的有焰燃烧现象,称为蒸发燃烧。( ),28、

38、动力燃烧是指燃烧性液体的蒸发、低闪点液雾预先与空气或氧气混合,遇火源产生的燃烧。 ( ) 29、重质油品储罐的下部有水垫层时,发生火灾后可能会产生喷溅燃烧。( ) 30、可燃气体从容器泄漏口喷出,在喷口处与空气中的氧边扩散、边燃烧的现象,称为扩散燃烧。( ),31、可燃气体与助燃气体在燃烧之前混合,并形成可燃混合气体,被引火源点燃所引起的燃烧现象,称为预混燃烧。( ) 32、燃烧产物分完全燃烧产物和不完全燃烧产物。( ) 33、火焰的颜色取决于燃烧物质的化学成分和氧化剂的供应强度。 ( ),34、热传导是指热量通过直接接触的物体,从温度 越低部位传递到温度较高部位的过程。( ) 35、热辐射是

39、指以电磁波形式传递热量的现象。 ( ),36、固体、液体、气体这三种物质都能把热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出去,但不能吸收别的物体辐射出来的热能。( ) 37、热对流是指热量通过流动介质,由空间的一处传播到另一处的现象。( ) 38、热对流不需要通过任何介质将热传播,不受气流、风速、风向的影响。( ),39、一个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辐射的热量与其表面积的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 40、热辐射不需要通过任何介质将热热传播,不受气流、风速、风向的影响。( ),41、使用防烟、排烟等强制对流设施,就能抑制烟气扩散。( ) 42、装在容器内的液体,由于温度、体积和压力等因素引起体积迅速膨胀,导致容器压力急剧

40、增加,由于超压或应力变化使容器发生爆炸,且在爆炸前后物质的性质及化学成分均不改变的现象称为物理爆炸。( ),43、冷却法就是采取措施将燃烧物的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使燃烧停止。( ) 44、窒熄法就是消除燃烧条件中的可燃物,使燃烧停止。( ) 45、隔离法就是将可燃物与空气隔离开来,使可燃物失去火源后自行熄灭。( ),46、化学抑制法是指通过干扰抑制游离基,中断燃烧的链反应。( ) 47、爆炸是失去控制的燃烧。( ) 48、灭火必须同时破坏燃烧的充分必要条件。( ) 49、具备了燃烧必要条件,并不意味着必定会发生燃烧。( ),50、二氧化碳灭火剂主要依靠窒息作用和部分的冷却作用灭火。( ) 51

41、、可燃气体或蒸气只有达到一定浓度时,才会发生燃烧或爆炸。( ) 52、对于一般可燃固体,将其冷却到其燃点以下,燃烧反应就会中止。( ) 53、对于可燃液体,将其冷却到其燃点以下,燃烧反应就会中止。( ),二、选择题(四选一) 1、燃烧是可燃物与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 (A)氧化剂 (B)还原剂 (C)催化剂 (D)稳定剂 2、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现象,称为燃烧。 (A)火焰、发光 (B)发光、发烟 (C)火焰、发烟 (D)火焰、发光和(或)发烟 3、燃烧应具备、放热和发光三个特征。 (A)化学反应 (B)物理反应 (C)光电反应 (D)分

42、解反应,4、根据燃烧的定义,不是燃烧中的常见现象。 (A)火焰 (B)发光 (C)发烟 (D)爆炸 5、燃烧过程中的氧化剂主要是氧。空气中氧的含量大约为。 (A)14% (B)21% (C)78%(D)87% 6、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起燃烧化学反应的物质称为 (A)助燃物 (B)可燃物 (C)燃烧产物(D)氧化物 7、凡与可燃物质相结合能导致燃烧的物质称为。 (A)助燃物 (B)可燃物 (C)燃烧产物 (D)氧化物 8、凡使物质开始燃烧的外部热源,统称为。 (A)引火源 (B)助燃物 (C)点火能(D)火源,9、爆炸极限是评定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爆炸危险性大小的主要依据。下列说法正确

43、的是() (A)爆炸下限愈低,爆炸极限范围愈宽,发生爆炸的危险性就越大 (B)爆炸下限愈高,爆炸极限范围愈宽,发生爆炸的危险性就越大 (C)爆炸下限愈低,爆炸极限范围愈窄,发生爆炸的危险性就越大 (D)爆炸下限愈高,爆炸极限范围愈窄,发生爆炸的危险性就越大 10、固体物质的燃烧形式有多种,不属于固体物质的燃烧形式 (A)动力燃烧 (B)表面燃烧 (C)分解燃烧 (D)蒸发燃烧,11、液体物质的燃烧形式有多种上,不属于液体物质的燃烧形式 (A)动力燃烧 (B)直接燃烧(C)沸溢燃烧 (D)喷溅燃烧 12、下列燃烧产物中,是不完全燃烧产物 (A)CO2 (B)CO (C)H2O (D)灰分 13、

44、烟气的危害性有多种,不属于烟气的危害性。 (A)毒害性(B)减光性(C)扩散性(D)恐怖性 14、在液体表面上能产生足够的可燃蒸气,遇火能产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称为。 (A)闪点(B)闪燃(C)燃点(D)爆燃,15、可燃物质在空气中与火源接触,达到某一温度时,开妈产生有火焰的燃烧,并在火源移去后仍能持续并不断扩大的燃烧现象称为 (A)燃点 (B)闪燃 (C)着火 (D)爆炸 16、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混合物,遇火源能够产生闪燃的液体最低温度称为。 (A)自燃点 (B)闪点 (C)自燃 (D)燃点 17、在规定的试验条件眄,应用外部热源使物质表面起火并持续燃烧一定时间所需

45、的最低温度,称为。 (A)自燃点 (B)闪点 (C)自燃 (D)燃点 18、生产和储存火灾危险性为甲类的液体,其闪点。 (A) 28 (B)28 (C) 28 (D) 28,19、生产和储存火灾危险性为甲类的液体,其闪点是。 (A) 28 (B)60 (C) 60 (D) 28 20、某些固体可燃物在空气不流通、加热温度较低或含水分较高时就会发生。 (A)闪燃(B)阴燃 (C) 分解燃烧 (D) 表面燃烧 21、热对流是热传播的重要方式,是影响火灾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 (A)初期阶段(B)猛烈燃烧阶段 (C) 发展阶段(D) 熄灭阶段 22、以电磁波形式传递热量的现象,叫做。 (A)热传播(B)

46、热对流 (C) 热传导(D) 热辐射,23、热辐射在火灾处于时,成为热传播的主要形式。 (A)初级阶段(B)发展阶段 (C)猛烈燃烧阶段 (D) 熄灭阶段 24、由于物质本身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气体并使温度、压力增加或两者同时增加的爆炸称为。 (A)物理爆炸(B)化学爆炸 (C)粉尘爆炸 (D)核爆炸 25、阴燃是的燃烧特点。 (A)初级阶段(B)发展阶段 (C)猛烈燃烧阶段 (D) 熄灭阶段 26、用水冷却灭火,其原理就是将着火物质的温度降低到以下。 (A)燃点(B)闪点 (C)自燃点(D) 0 ,27、木炭燃烧属于。 (A)蒸发燃烧(B)分解燃烧(C)表面燃烧(D)阴燃 28、窒息灭火其

47、主要灭火机理是。 (A)减少可燃物(B)降低温度(C)降低氧浓度(D)降低燃点 29、是衡量可燃固体物质燃烧难易程度的主要参数。 (A)燃点(B)自燃点(C)闪点(D)氧指数 30、根据生产的火灾危险性分类,闪点为液体的生产属于甲类生产。 (A) 28 (B)60 (C) 60 (D) 28 31、沥青的燃烧属于。 (A)蒸发燃烧 (B)分解燃烧 (C) 表面燃烧(D) 阴燃,32、焦炭的燃烧属于。 (A)蒸发燃烧 (B)分解燃烧 (C) 表面燃烧(D) 阴燃 33、可燃物质在无外界引火源条件下,由于其自身所发生的而产生热量并积畜,使温度不断上升,自行燃烧起来的现象称为自燃。 (A)物理、化学

48、 (B)化学、生物 (C) 物理、生物 (D) 生物、物理、化学 34、热辐射是以形式传递热量的。 (A)光波 (B)电磁波 (C) 介质流动 (D) 物体接触 35、根据,将能燃烧的液体分为易燃液体和可燃液体。 (A)燃点(B)自燃点(C) 闪点(D) 氧指数,36、闪燃往往是可燃液体发生的先兆。 (A)着火(B)爆炸(C) 自燃(D) 沸溢 37、无可见光的缓慢燃烧,通常产生烟和温度升高的迹象称为。 (A)闪燃(B)自燃(C) 阴燃(D) 爆燃 38、能帮助和支持可燃物质燃烧的物质,即能与可燃物质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称为。 (A)氧化剂(B)还原剂(C) 引火源(D) 催化剂 39、液体在燃烧过程中,不是液体本身在燃烧,而是液体受热时先蒸发为蒸气,蒸气受热后再发生,温度达到自燃点再燃烧。 (A)热分解、氧化(B)裂变(C) 链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