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政治人教版必修3训练:第二单元 第五课 第二框 文化创新的途径 Word版含解析.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102933 上传时间:2019-10-16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05.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政治人教版必修3训练:第二单元 第五课 第二框 文化创新的途径 Word版含解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版政治人教版必修3训练:第二单元 第五课 第二框 文化创新的途径 Word版含解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版政治人教版必修3训练:第二单元 第五课 第二框 文化创新的途径 Word版含解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9版政治人教版必修3训练:第二单元 第五课 第二框 文化创新的途径 Word版含解析.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9版政治人教版必修3训练:第二单元 第五课 第二框 文化创新的途径 Word版含解析.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版政治人教版必修3训练:第二单元 第五课 第二框 文化创新的途径 Word版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政治人教版必修3训练:第二单元 第五课 第二框 文化创新的途径 Word版含解析.pdf(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二框 文化创新的途径 课时过关能力提升 基础巩固基础巩固 1.著名画家吴冠中有感于书法的陈陈相因,开始研究汉字的构成,揣摩文字的内 涵与间架结构之间的关联与“德慧”,创作了汉字田园。吴冠中尝试从汉字的构 架中发掘出文字本身所具有的美,体现了( ) A.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B.消解文化的民族性 C.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D.文化继承是民族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答案:C 2.下面对文化创新的理解,正确的是( ) 文化创新就是创造新文化的过程 文化创新就是抛弃传统文化的过程 文 化创新需要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 文化创新就是汲取一切人类文化的过 程 A.B. C.D.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创新这一

2、概念的准确识记与理解。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文化创新就 是创造新文化的过程,文化创新需要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符合题意; 说法错误,创新并不意味着抛弃传统,也不意味着汲取一切人类文化,排除。 故选 D 项。 3.中华文化历来包含鼓励创新的丰富内涵,我们要推陈出新、 革故鼎新。 这里的 “推 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指( ) A.淘汰所有的传统文化 B.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C.使新文化建立在旧文化的基础之上 D.首先剔除旧文化,然后建立新文化 答案:B 解析: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 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不符合社会

3、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要自觉 地加以改造和剔除,B 项符合题意,应选;A、C、D 三项说法明显错误,排除。故选 B 项。 4.200 多年前,周易被译介到欧洲。欧洲哲学家和科学家从周易卦象中 得到启示,提出了二进制数学,后来二进制数学成为电子计算机的理论基础之一。这 说明 ( ) A.中华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母体 B.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C.文化的交流、借鉴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D.先进民族文化必然不断取代落后民族文化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二进制数学是文化交流、借鉴的产物,故答案选 C 项。 5.范曾是我国当代著名画家。他指出:“中国文化的发展振兴,首先要继承中华文

4、 化精华的部分,使之充分发展,不断创新,这样我们才有一个健康的文化振兴。”这说 明中国文化的健康发展( ) 离不开社会实践 不能失去文化的民族根基 是继承和创新的统一 离 不开不同文化的交流、借鉴 A.B. C.D. 答案:B 6.面对复杂的全球化浪潮以及多变的国际环境,在汲取世界其他民族优秀文化营 养的同时,要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保持其具有中国气派、民族特点的独立品 格,是民族文化交流面临的重要任务。这说明在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时( ) 要以其他民族文化为主 要充分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 要以我为 主,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 要重点学习其他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而不是内容 A.B.C

5、.D. 答案:D 解析:在汲取世界其他民族优秀文化营养的同时,要保持中华文化具有中国气派、民 族特点的独立品格,这说明在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时,既要充分吸收它们的有益 成果,又要以我为主,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故符合题意,答案选 D 项。 7.近年来,西方的“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越来越为国人所接受。对此,你认为对 待西方“孝德”文化应( ) A.全面继承,发扬光大 B.博采众长,以我为主 C.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D.全面融合,洋为中用 答案:B 8.陈独秀、鲁迅、胡适等一代文化先驱,正是吸纳和借鉴了西方文化中的民主、 自由、科学思想,才构建了他们的现代文化思想,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

6、转型。 这启示我们,文化发展应该( ) A.兼收并蓄,海纳百川 B.弃古学西 C.吸纳和借助西方文化 D.大胆革新 答案:A 解析:“正是吸纳和借鉴了西方文化中的民主、自由、科学思想”,才“实现了中国传统 文化的现代转型”,这说明文化创新应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9.在文化改革方面,我们不仅要充分肯定文化改革发展的新成果、新经验和新理 论,也要继续坚持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要求,我们必须以高度 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文化改革发展上展现新作为、拓展新天地、打开新局面。 运用文化传承的相关知识,说明我们应该如何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答案:(1)立足于社会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7、保持和发展中华文化的民族个性。 (2)尊重文化多样性,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不断扩大中华文 化的国际影响力。 (3)在文化创新过程中,必须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既反对“守旧主义”和“封 闭主义”,同时也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4)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 (5)不断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等的创新。 能力提升能力提升 1.唐代是我国古代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具有开放和包容的特点。唐人以博大的胸 怀接纳外来文化。南亚的历法、语言,中亚的音乐和舞蹈,西亚和欧洲的医学、建筑 艺术等,皆成为丰富唐文化的元素。唐文化对外域文化的

8、大规模吸收整合,不仅在中 国文化史上,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均可称为成功范例。据此可判断唐文化繁荣的原 因有 ( ) 吸收外来先进文化进行民族文化的创新 在尊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博采众长 与其他民族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借鉴和融合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 新的源泉 A.B. C.D. 答案:D 解析:唐文化对外域文化大规模吸收整合的过程是一个交流、借鉴、融合的过程,同 时也是一个文化创新的过程,均符合题意;强调了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 用,材料未体现。 2.听到的是京腔京韵的侯宝林的相声,看到的却是卡通人物在说学逗唱;看到的 是原汁原味的生旦净末丑的表演,听到的却是流行歌曲的韵律。借助现代多媒体手

9、 段,相声、戏曲等传统文艺也逐渐被“90 后”甚至“00 后”所喜欢。这些传统文艺的 “创意转身”告诉我们( ) A.文化创新的立足点在于满足更多人的需要 B.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工具就能实现文化创新 C.文化创新不仅需要继承更需要融入时代元素 D.文化创新需要注重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答案:C 解析:借助现代多媒体手段,相声、戏曲实现了“创意转身”,说明文化创新不仅需要继 承更需要融入时代元素,C 项符合题意。 3.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中国当代水墨画深植于当下的社会形态、文化思潮、 视觉经验与心理诉求之中,成为反映中国当代艺术精神的重要类型。新时代,随着文 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创作媒介的不断拓展

10、,当代水墨画展现新的活力,走向更广阔的 探索空间。这说明推动当代水墨画健康发展需要( ) 反映社会变化,体现时代精神 吸收外国文化,植根于国际土壤 反对封闭守 旧,不断革故鼎新 面向人民群众,满足人民需要 A.B.C.D. 答案:B 解析:中国当代水墨画深植于当下的社会形态、 文化思潮、 视觉经验与心理诉求之中, 成为反映中国当代艺术精神的重要类型。这表明推动当代水墨画健康发展需要反 映社会变化、体现时代精神,反对封闭守旧,不断革故鼎新,入选;观点错误,学 习吸收国外优秀文化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并要保持本民族文化特色;与题意 无关,不选。故选 B 项。 4.“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文化发

11、展,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要使这条大河水 道畅通,水清质美,就必须清理和维护好它的源与流;文化创新,则意味着要把握好当 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要把握好这两组关系,就必须 ( ) 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 反对 “守旧主义”和 “封 闭主义” 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 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 无主义” A.B.C.D. 答案:D 5.材料一 一座城市的发展如果只有现代建筑,没有文化底蕴,那一定是非常枯 燥的,没有竞争力的。事实上,在城市扩建与文化遗产的保护上往往会发生冲突。有 人认为:“发展是硬道理,文化遗产的保护应该为经济建设让路

12、,而不应成为经济建设 的包袱”。 材料二 在旧城改造中,保护传统建筑是一个无法回避且难以解决的问题。很多地 方采取“修旧如旧”的策略,通过改建翻新,使有历史意义的旧建筑外貌被保留下来,而 内部装修则体现现代理念,满足群众生活和现代文明的需要。 (1)请你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评析材料一中的观点。 (2)结合材料二,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在进行旧城改造时应如何在既保护传统文 化的同时又加以创新。 答案:(1)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 世界、 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 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

13、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 突出。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对于研究人 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文化 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 重要动力。 (2)一方面,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 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漠视对传统文 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 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 重要追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在社会实践 基础上,文化创新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要克服“守旧主义” 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解析:第(1)问,材料一中的观点认为文化遗产是“包袱”,这是错误的。评析该观点,应 从文化的社会作用及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方面展开分析。第(2)问涉及如何处理文 化继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解答本问,不仅要答出如何处理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的 关系,还要答出进行文化创新时应克服的错误倾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