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灸法总论.ppt

上传人:少林足球 文档编号:4104774 上传时间:2019-10-17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227.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刺灸法总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刺灸法总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刺灸法总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刺灸法总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刺灸法总论.ppt(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刺灸法总论,刺灸法的概念,刺灸法(needling and moxibustion techniques) 主要阐述刺法、灸法的基本知识及其具体操作技术,为针灸临床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刺法的概念,刺法-古称“砭刺”,是由砭石刺病发展而来,后来又称“针法”,目前其含义已非常广泛,即指使用不同的针具或非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manipulation technique)或方式刺激机体的一定部位(腧穴),以防治疾病的方法。,灸法的概念,灸法-古称“灸炳”,又称“艾灸”,是指用艾火治病的方法。广义的灸法既是指采用艾绒等为主烧灼、熏熨体表的方法,又可包括一些非火源的外治疗法。,刺法和灸法的关系,共同点-

2、刺法和灸法均是通过刺激人体的一定部位(腧穴),以起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协调脏腑阴阳等作用,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不同点-刺法属机械性刺激,偏于疏通; 灸法有组织化学变化,偏于温通。,第一节 针具与刺法的源流,一、针具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砭石-最初的“针具”。 说文解字说:“砭,以石刺病也。” “砭石”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最初是用来刺痈肿、排脓、放血的工具。 砭石-骨针-竹针,针具的发展,九针 针具由砭石到九针,标志着针具的形成。 青铜针-金、银 针-铁针-普通钢针 -不锈钢针-电针、光针、磁针 等,二、刺法的起源与发展,内经针刺方法: 在刺法方面,提到了九刺、十二刺和五刺等;在

3、补泻手法方面,提到了徐疾补泻、呼吸补泻、捻转补泻、迎随补泻、提插补泻和开阉补泻等,为后世针刺手法奠定了基础。 难经又有所阐发,强调了针刺时双手协作的重要性,对后世影响颇大。,刺法的发展,唐宋时期,在针刺手法方面一直继承内经和难经之说。 金元时期又提出了子午流注按时取穴的时间针刺学说。窦汉卿的针经指南创立了“针刺十四法”, 目前部分仍具有实用价值。,明代刺法的发展,明初陈会的神应经提出了“催气手法”,现仍适用于临床。 徐凤的金针赋又提出了一整套的复式补泻手法,对“烧山火”和“透天凉”也做了系统的论述。 高武的针灸聚英、汪机的针灸问对记载的针刺手法,都是在金针赋的基础上有所发挥撰成。 杨继洲的针灸

4、大成又汇集了明代以前有关针刺手法的精华,提出“刺有大小”,有“大补、大泻”,“平补、平泻”,“下针十二法”和针刺“八法”。,现代刺法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针灸学术有了很大的发展。针刺手法的研究也步人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从文献考证到临床观察,从实验研究到规律性的探索,均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许多科研成果,这对于规范操作手法,提高针刺临床疗效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二节 灸法的起源与发展,一、灸法的起源 灸法属于温热疗法,与火的关系密切,火的历史在我国可以追溯到50万年前的“北京人”或80万年前的“蓝田人”时代,乃至更远。 煨火取暖 -草木灸-艾灸 用“艾” (moxa)为主要灸料。 标志着

5、灸法的形成。,二、灸法的发展,灸法最早见于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说:“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炳,故灸炳者,亦从北方来。” 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都大力提倡针灸并用。 公元3世纪就有曹氏灸方,唐代有骨蒸病灸方,宋代有黄帝明堂灸经灸膏盲俞穴法备急灸法,元代有痈疽神秘灸经,清代有太乙神针神灸经纶等。,灸法方式的发展,灸法治病,最初古人多采用直接灸治病。 隋唐时代 ,盛行隔物灸(如隔姜、蒜、盐、豆豉饼、附子饼等)。 明代盛行艾条灸 (包括太乙神针灸、雷火神针灸等)、温灸器灸、温针灸、天灸、灯火灸等。,第三节 刺法及灸法操作的量学要素,针刺和艾灸都是通过刺激体表的经络腧穴而达到治疗

6、疾病的目的,因此,针刺和艾灸本身就包含着刺激量等有关量学方面的问题。实践证明,刺法、灸法的相关量学要素是关系疗效的关键环节之一。,一、刺法的量学要素,广义-毫针刺法的量学要素应包括进针方向、进针深度、具体手法操作的强度和时间,及留针时间的长短等环节; 狭义-刺法量学要素是指与毫针刺激量及效应密切相关的量学因素,主要包括手法操作的强度和时间两大要素。,(一)刺激的强度,针刺刺激的强度是通过手法作用力的强弱而实现的。 毫针刺法中,有效的刺激强度是以得气为标志 。通过得气的强弱来判定刺激量的大小,分为轻、中、重三种不同的刺激量。轻者,针下感应柔和; 中者,针下感应明显; 重者,针下感应强烈。,捻转的

7、频率、角度决定刺激量的大小,轻度-捻转的角度小于90,频率小于60次分; 中度-捻转的角度在90180之间,频率在6090次分之间; 重度-捻转的角度大于180,频率大于90次分以上。,提插的频率、幅度决定刺激量的大小,轻度-提插的幅度小于03厘米,频率小于60次分; 中度-提插的幅度在0305厘米之间,频率在6090次分之间; 重度-提插的幅度大于05厘米,频率大于90次分。,(二)刺激的时间,正确掌握针刺作用持续的时间。在施行针刺手法时,作用力持续的时间直接关系着疗效 ;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证和情况,确定作用力持续的最佳时间参数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之一。 刺激强度的变化率-在毫针操作中,由于患者自身的敏感性不同,对刺激阈的要求也不一样,要注意针刺刺激强度的及时增加和调整。,二、灸法的量学要素,灸法的量学要素,是指与灸法刺激量及效应密切相关的量学因素,包括艾炷的大小和壮数、艾条施灸的距离、施灸时间的长短等。 灸法的艾炷数量的计数单位定为“壮”,艾炷越大,刺激量就越大;艾灸壮数越多,刺激量就越大。 艾条施灸,距离皮肤的距离越大,刺激量越小,距离越小,则刺激量越大;施灸的时间越长,刺激量就越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