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复习第24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ppt

上传人:少林足球 文档编号:4133379 上传时间:2019-10-21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38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复习第24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高中历史复习第24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高中历史复习第24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高中历史复习第24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高中历史复习第24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复习第24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复习第24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ppt(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第24 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第25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第26课 新中国的外交 第27课 跨世界的世界格局(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工作人员将北约的标志安放在捷克首都布拉格议会大楼内,第24课,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课标要求: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考纲要求: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雅尔塔体系与“冷战”、两极格局的关系(金69):,所谓的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冷战格局实际上是对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同一问题的不同角度的说法。 雅尔塔体系是指 。(实质:按美苏实力对比重新瓜

2、分世界) “冷战”泛指 。 两极格局是指美苏为中心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全面对抗的格局。 雅系的建立是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也标志着两极格局初步形成。两极格局的形成又是雅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雅尔塔体系下两极格局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 从时间顺序上说,先有雅系,再有“冷战” ,最后才有两极格局。三者结束的标志都是 。,一、“冷战”的兴起,1、“冷战”兴起的背景,解析与探究,1、材料一表明战后苏联扩展自己势力范围的意图;材料二表明战后美国要争夺世界霸权。 2、原因: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想攫取世界霸权,而苏联也想扩展势力范围,于是双方发生矛盾; 苏联是战后惟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

3、国,被美国视为通往世界霸权道路上的障碍; 美苏双方在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上的对立。,(1)、“冷战”兴起的客观原因,二战引起国际力量对比的重大变化:,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苏联成为唯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军事政治大国,战后,共同的敌人法西斯国家被打败,美苏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2)、主观原因,战后美苏两国都抱有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势力的战略目标,美苏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对立也是重要原因,西欧国家普遍衰落,106页思考题:1、你认为应该把意识形态作为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原则吗?,不应该。 两大阵营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根本对立,都把战胜对方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作为目标

4、之一。 这不仅不利于各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而且加深了各国人民间的隔阂。 更重要的是选取怎样的社会制度,走什么样的道路,是由各国国情和人民的选择所决定的。,2、什么叫“冷战”?为什么“冷战”成为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含义:(略) 原因: 直接诉诸战争并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也为刚刚饱尝世界大战之苦的各国人民所反对。 双方均拥有核武器,一旦核战争爆发,将两败俱伤。,“冷战”,概念:泛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表现,1947 杜鲁门主义(“冷战”正式开始),结束,影响:,原因:,名词解释,铁幕 1946年,英 国前首相丘吉尔 访问美国,在富 尔敦发表演说, 称苏联进行扩张,“一幅

5、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 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后面,座落着中欧 和东欧古国的都城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 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铁幕”演说和杜鲁门主义的相同用意是什么?如何认识杜鲁门主义的实质?,用意:通过“冷战”宣传,对苏联采取强硬政策,以稳定资本主义,遏制共产主义。 实质:干涉别国内政,从而实现美国的霸权。,“冷战”,概念:泛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表现,1947 杜鲁门主义(“冷战”正式开始),马歇尔计划,结束,影响:,原因:,阅读材料: 材料一 从1948年到1950年,共有16个国家接受了美国130多亿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赠予,10%是贷款。因此丘吉尔把“

6、马歇尔计划”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 材料二 马歇尔计划实施期间,西欧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25。马歇尔计划是战后美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最成功的计划。它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对西欧的联合和经济的恢复起了促进作用。 问题一: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有何积极作用?,问题二:分析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有何异同?二者的关系是什么?,同:都遏制苏联社会主义的影响,稳定资本主义秩序,以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异:杜鲁门主义是公开的宣称干涉他国的内政,马歇尔是采取较隐藏的方式控制他国。,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用经济手段达到政治目的)。,1.(09海南)第二次世界大

7、战结束初期,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后称“杜鲁门主义”)和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 A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 B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 C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 D缓和受援国社会矛盾,杜鲁门说过: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冷战”,概念:泛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表现,1947 杜鲁门主义(“冷战”正式开始),马歇尔计划,结束,1948 柏林危机(苏联封锁西柏林;加速德国的分裂),影响:,原因:,柏林墙的修筑-第二次柏林危机(1961),1961年8月13日,民主德国决定对封锁西柏林四周的边界,并开始在分界线上修建水泥板墙、水

8、泥墙、铁丝网、碉堡、壕沟、铁栅栏等隔离措施,总长达1695千米,通称“柏林墙”。1964年,柏林墙建成,柏林被一分为二。,四国分区占领柏林及19611990年的柏林墙示意图,“冷战”,概念:泛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表现,1947 杜鲁门主义(“冷战”正式开始),马歇尔计划,经互会,结束,1948 柏林危机,影响:,原因:,经互会,为了与西方咄咄逼人的经济封锁和遏制政策相抗衡,1949年1月,苏、保、匈、波、罗、捷六国代表在莫斯科举行的经济会议上协议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经互会的宗旨是,通过经济互助、技术合作和交流经验,促进会员国的经济发展。,“冷战”,概念:泛指美苏之间除

9、了直接交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表现,1947 杜鲁门主义(“冷战”正式开始),马歇尔计划,分裂德国; 经互会,1955 华约,两极格局正式形成,结束,1948 柏林危机,1949 北约,影响:,原因:,看一看,想一想,从教材107页的地图可以看到,希腊、土耳其并非大西洋沿岸国家,为什么被吸收为北约组织? 你知道至2011年,北约组织共有多少个国家?什么事件标志着北约性质的变化?,美国出于战略考虑,为包围苏联而吸收希腊和土耳其为北约成员国。 北约东扩: 到2011年,北约已形成了拥有26个成员国的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集团。 1999年,北约空袭南联盟,标志着北约由防御性变为进攻性的军事组织(P1

10、21)。,观察教材107页的地图,思考:东欧有8个社会主义国家,其中哪个既不属于社会主义阵营,也不属于华约成员国?你知道为什么吗?,南斯拉夫。 1948年,苏南关系恶化。 1961年,铁托等人发起不结盟运动。(112),“冷战”,概念:泛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表现,1947 杜鲁门主义(“冷战”正式开始),马歇尔计划,经互会,1955 华约,两极格局正式形成,1948 柏林危机,1949 北约,影响:(108),原因:,2(08广东)1949年美国发起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其目的是 A拉拢东欧国家 B压制殖民地独立运动 C军事上遏制苏联 D与华沙条约组织对抗,“冷战”,概

11、念:泛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表现,1947 杜鲁门主义(“冷战”正式开始),马歇尔计划,经互会,1955 华约,两极格局正式形成,结束(p120),1991 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1948 柏林危机,1949 北约,89、90年,东欧剧变,1991 经互会和华约组织解散,影响:,原因:,“冷战”中的“热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思考:这两场战争对朝鲜、中国、越南、美国和日本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战争使朝鲜半岛两国对峙格局固定下来。 朝鲜战争,中国不仅提升了国家声望,也得到了苏联的全面援助,推动了国家的工业化。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政策。 越南战争,越南

12、统一了国家,提升了声望,得到了苏联的持久援助。 美国:相对衰落。 日本:乘机崛起(P111)。,3.(08江苏)二战后,德国和朝鲜形成分裂局面的相同原因是 A.国内民族矛盾的激化 B.美国和苏联的相互对抗 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演变 D.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推行,4.(09宁夏)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占领日本,采取削弱日本的政策。1948年,美国改行扶植日本的政策,力图将日本建成冷战的前哨阵地。这一政策转变 A成为日本长期推行仇视中国政策的开端 B促使美国承认美日平等伙伴关系 C提高了日本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 D标志着冷战在亚洲全面展开,5.(10广东)1959年,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

13、对于榨汁机和洗碗机等展品,赫鲁晓夫表示工人阶级决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当场引起了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的反对。这反映了当时 A. 美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 B. 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急需打开苏联市场 C. 苏联轻工业发达,不需要进口这些器具 D. 经济文化交流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6.(09江苏)1961年,赫鲁晓夫在同美国记者苏兹贝格谈话时说道:“如果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分歧克服了,如果它们之间建立了和平合作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有助于加强世界和平。”这段话实质上反映了 A美苏军事角逐势均力敌 B美苏开始由对抗走向对话 C苏联试图同美国合作主宰世界 D苏联积极谋求世界和平稳定,8.

14、西方有位学者写了本书,作者在前言中说:本书评述的时间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数月,结束于苏联的解体,美苏对抗是这个时代政治图景的主线。 问题(7分) (1)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苏联的解体”作为此书的结束? (2分) (2)“美苏对抗”主要表现在哪些事件中? (3分) (3)如果你是本书的读者会怎样评价这个“时代”? (2分),(1)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苏联的解体”作为此书的结束? (2分) 苏联解体意味着美苏冷战的结束。 (2)“美苏对抗”主要表现在哪些事件中? (3分) 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经互会、北约与华约的建立,柏林危机,两个德国的出现,朝鲜战争和朝鲜的分裂等。 (3)如果你是本书的读者会怎样评价这个“时代”? (2分) 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如:冷战造成欧洲乃至世界的不稳定、分裂或危机,影响了国际格局的发展,双方都想在全球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加剧了意识形态的斗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