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县X镇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134422 上传时间:2019-10-21 格式:DOC 页数:53 大小:622.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XXX县X镇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XXX县X镇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XXX县X镇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XXX县X镇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XXX县X镇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X县X镇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X县X镇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doc(5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概 述1.1 项目概要1.1.1项目名称 XXX县X镇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1.1.2项目建设单位及项目法定代表项目建设单位:XXX县X镇人民政府项目法定代表:X(X镇人民政府镇长)1.1.3项目承办单位XXX县X镇人民政府1.1.4项目建设性质新建XXX县X2009-2010年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1.1.5搬迁规模及安置类型易地搬迁X镇X村6个自然村104户471人,选址在本镇龙潭坪村四岔溪安置点集中安置。1.1.6项目投资项目总投资估算574.7万元。1.1.7项目实施期限项目规划实施期2年,即2009 2010年。1.2 编制依据1、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

2、2010年)的通知(国发200123号);2、国家计委关于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的实施意见(2001年); 3、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决定(鄂发20024号);4、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对部分特困地区实施开发式扶贫的通知(鄂政发199850号);5、湖北省扶贫开发规划(鄂政发200227号);6、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全省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鄂政发200430号);7、湖北省计委关于进一步做好以工代赈开发式移民扶贫工作的通知(鄂计地区2001224号);8、宜昌市发改委编制的湖北武陵山区搬迁式扶贫规划;9、X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1

3、0、XXX县扶贫开发规划(2001-2010);11、XXX县“十一五”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镇和试点村规划汇编;12、XXX县生态移民规划(2008-2015);13、宜昌市新农村住宅设计参考图集。第二章项目区概况2.1 项目所在县XXX县基本情况XXX县地处鄂西南山区的清江中下游。东连宜都市,西接恩施X苗族X州巴东县,南抵五峰XX县,北邻秭归县和宜昌市城区。东西长94.5公里,南北宽63公里,国土面积3424平方公里。全县辖11个乡镇154个村968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41190户,总人口41.46万人,其中乡村总户数104169户,农业人口353601人;农村劳动力204097人,其中

4、女劳动力95049人。X是湖北省唯一的一个集“老、少、山、库、穷”五位于一体贫困县。“老”,X是全国256个老区县之一;“少”,X是全国117个少数民族X县之一;“山”,X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坡度在25度以上的山地有20多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80%;“穷”,2002年X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库”,清江流域贯穿全境,自上而下梯级开发建设三个水电站,形成了全国罕见、湖北独有的一坝(隔河岩大坝)两库(高坝洲水库、隔河岩水库)县,两库水面面积达118平方公里。2006年全县登记在册的贫困农户为36.2万户12.28万人,分别占全县农户的34.59%和人口的29.55%。其中绝对贫

5、困农户19647户人口6.68万人,分别占全县农户的18.86%和人口的16.12%;低收入贫困农户有16382户5.57万人,分别占全县农户的15.73%和人口的13.43%。全县每年平均返贫人口1100人,返贫率为0.3%。2.2 项目单位X镇基本情况2.2.1自然条件2.2.1.1地理位置X镇地处X西南部清江中下游,东接龙舟坪、磨市镇,南接大堰乡、五峰渔洋关镇,北与鸭子口乡隔江相望。项目区位图见插页。2.2.1.2地质地貌X镇属新生代以来强烈隆起的云贵高原东延尾部向平原过渡地带,地质构造隶属于扬子江下游东西向构造带的西延部分。武陵山脉南岭石门支脉和巫山余脉分别由西南和西北切入境内,构成西

6、高东低的地势。镇内山峦起伏,山岭重叠,峡谷幽深,沟壑纵横,最高海拔2341米,最低海拔201米。2.2.1.3气候条件X镇的气候类型系明显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征是温暖湿润,降水充沛,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热同季,四季分明,无霜期较长。同时由于山高谷低切割深,呈现出极为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差异。清江河谷地带年平均气温16,高山区年平均气温12;平均无霜期285天,其中低山区275300天,高山区200天以下;年平均日照时数15001900小时,日照百分率3638%。多年平均降水量1335.5毫米,最小年降水量811.9毫米,最大年降水量1754.3毫米;自然灾害主要有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春季低温阴

7、雨,夏季洪涝,秋季干旱,冬季寒冷,高山区出现冰冻天气;公路沿线、清江库区周边常发生小型滑坡、岩崩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2.2.1.4土地情况X镇国土面积525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4495公顷。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和立体气候,形成了多种土壤类型,主要有黄壤、黄垸壤、棕壤、石灰土、紫色土、潮土、水稻土等土类。由于处于亚热带湿润山地,表现出土壤类别处在红、黄壤地带的北缘水平地带特征。2.2.2社会经济状况1987年撤区建镇,2001年行政区划调整时,由原麻池乡、X镇合并为现X镇,镇政府驻地庄溪。全镇辖26个行政村(居委会),170个村民小组。2006年末全镇总人口54936人,其中,城镇人口3062人

8、,农村人口51874人,男性28683人,女性26253人。2006年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0.76。全镇有学校11所,有卫生机构64个。2007年全镇完成生产总值2.2亿元,农业实现总产值12075万元,粮食总产16231万吨,水果总产0.2302万吨,蔬菜总产0.6981万吨。全年造林268公顷,林木覆盖率达到73.2%。2.2.3 贫困现状和贫困类型分析2.2.3.1贫困现状X镇是国家、湖北省、X县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地区。其贫困现状表现为:一是贫困人口比例高。2006年全镇登记在册的贫困农户为3917户21152人,分别占全镇农户的53.26%和人口地40.78%。其中绝对贫困农户1324户

9、人口8766人,分别占全镇农户的28.64%和人口的16.92%;低收入贫困农户有2593户9128人,分别占全镇农户的21.34%和人口的17.64%。二是贫困人口分布面较广。X镇26个村,有18个村是湖北省确定的重点贫困村,占全镇的69%。2007年,全镇仍有2个行政村不通公路;9个行政村不通邮;3个行政村不通电话;242个自然村不通广播电视;12个行政村没有解决饮水困难,有1.05万人没有用上安全卫生饮用水。2.2.3.2贫困类型分析一是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并存,贫富差距仍在继续扩大。2006年底,全镇有绝对贫困人口8766人、低收入贫困人口9128人。如果按严格意义上的相对贫困标准衡量,

10、该镇的贫困人口更多。同时贫困群体的弱势地位突出,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二是区域贫困与插花贫困并存,扶贫成本仍在继续增加。一方面,一些贫困人口聚集区远离城镇经济社会中心,生产生活条件差,水、电、路、通信和公共服务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脱贫难度大。另一方面,一些插花贫困人口居住分散,很容易作为少数人群而被忽视、被边缘化。这些贫困人口大多居住在灾频发的地方,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很弱,一遇灾病和市场波动,不少人又会饱而复饥、暖而复寒。2007年至2008年初该镇遭受暴雨、山洪、滑坡、泥石流、冰雪等多种自然灾害,全镇26个村有近5000户1.6万人不同程度受灾。因灾损坏房屋115户402人238

11、间,其中已成危房不能居住的有25户85人62间,因灾倒塌房屋11户38人28间,共转移安置灾民38人,饮水困难人口1.05万人,因灾伤病人口52人。据统计,全镇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20万元,其中农业直接经济损失420万元。三是生存贫困和发展贫困并存,自我脱贫能力难以提高。贫困人口家庭大多呈现“一多两少两低”的特点,即家庭病号多,劳力少、现金收入少,文化程度低、非农就业比例低,家底薄弱,收入单一,增收渠道窄,维持生计难。同时,这些穷困户素质偏低、缺技术、缺积累、生活负担重、生产生活条件差、可以利用资源少、获取市场信息难,既难以贷款发展生产实现自我脱贫,又难以抵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以及家庭变故风

12、险。2.3 搬迁村及搬迁户基本情况X村位于X镇西南部,村域35.86平方公里,与五峰XX县接壤。村内最高海拔1900米,平均海拔1200米。村辖6个村民小组,437户1567人。村中心距X镇政府43公里。现有在耕面积200.4公顷,林地面积3200公顷。2007年全村人平纯收入899元。列入本项目整体搬迁的自然村6个,区位图见插页。X村属X的重点扶贫开发村,交通设施极为落后,村内仅有19.7公里的简易泥烂路,坡陡路窄,路面大坑小涯,睛通雨不通,且大部分组还不通公路。这里山险坡陡,水资源利用难度大,80%以上地区严重缺水,导致人畜饮水困难,旱涝保收地严重不足,生产受到严重制约,大多农户还沿袭着传

13、统的耕作方式。信息闭塞,劳动力文化低,增收难,甚至一部分农民收入在下降。全村748个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72%。全村437户1567人中全靠民政救济的有19户33人,分别占4%和2%;特困户64户214人,分别占14%和13%,贫困户148户492人,分别占32%和30%。X村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山高偏僻,气候寒冷,常年阴雨多日照少,雾大霜期时间长,生态脆弱。可耕地少,人平约0.10公顷,利用率低。雨热同季,常有旱涝灾害,夏季易形成山洪爆发,水土流失,冲毁农田,夏秋季节出现伏旱、秋旱、伏旱连秋旱,严重影响农业发展,致使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一直很差,甚至到了“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地步。同时,由

14、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天然地存在诸多困难,修路架桥,人畜饮水,广电通讯,农田水利等方面建设成本高、造价大,加上历史投入不足,村内基础设施没有得到大的改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有的设施今年建好,明年就被自然灾害毁了,因而多年的扶贫投入收效甚微。只有以自然村为单位易地扶贫搬迁,从根本上改变其生存条件,才能彻底改变X村的贫困面貌。列入本项目搬迁的对象为:居住在海拔位置高,气候条件恶劣,山地纵坡大、土地贫瘠,生存艰难,居住分散的边远地区,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户。搬迁对象户名册及基本情况见下表。搬迁户名册及基本情况表表2-1:编号户主姓名家庭人口(人)250以下耕地面积(亩)人均耕地面积200

15、7年住户离村组公路末端距离(公里)住户饮水离取水点距离(公里)迁出地(或原所在村)家庭人均纯收入(元)家庭人均粮食产量(公斤)合计104户4711刘达坤54.21.580025051X2卢志红74175020021X3卢本善65.51.282025021X4闫旭东431.585030021X5胡兴成651.675023041X6张贤勋651.872022031X7官成林52.5181025041X8官成红342.578028041X9官成均58382026031X10华中元541.579027031X11王守均42.51.285530021X12刘道信45.52.582332041X13刘道成

16、452.585029041X14官寿群53.51.576027041X15胡主明552.568030031X16华中国34.53.379035031X17李书伍54.51.5870240101X18何方付552850220101X19张廷桂462.5720250101X20杨安柏42.51.681026081X21杨安庆42.51.278025081X22官凤停531.2820230101X23官小兴51.50.779024081X24刘玉龙431.585522081X25周万程531.5823220101X26赵时珍431.5850210101X27王献喜651.576032041X28田文

17、春46368033081X29杨安心52.52.579023081X30刘兴权632870250101X31何方兰42175022081X32杨宗成43.51.582023081X33李元兴431.585022081X34刘玉海42175025081X35文为兴52.50.981024021X36龚后乔42.51.278022021X37肖来民431.582025021X38肖来云52.81.379026021X39张直权452.575025051X40芶中华431.572023041X41幸安成32.51.781024041X42胡学峰52.30.978022041X43龚后在62.50.8

18、82022041X44刘光习32.71.779021021X45李兴国55285526051X46涂大兵751.482327071X47幸安成42.50.785030031X48刘定勋41.50.876022031X49孙文章52.5168025031X50刘宗翠42185026021X51孙开金31.5172025041X52孙光星63181023041X53唐永汉520.878024041X54张道一620.782023031X55张乾富41.80.979024031X56李德俊42185522031X57张会伍52.7182322021X58胡廷军42.51.285021041X59胡兴

19、益41.50.876026031X60胡廷兴42.51.268027031X61张道成42.71.468029021X62张道兵342.779027041X63胡朝群41.40.787030031X64胡朝烈61.50.582335041X65邓长新51.70.585024041X66覃德伏321.387032021X67王胜洋33280029031X68覃本华620.775027021X69易江南42176030021X70曾凡直541.668035051X71王义美42179024031X72王代明61.50.587022041X73易江南321.382330031X74张德红620.78

20、5035031X75刘宗权33276024031X76杜寿红51.80.668022021X77易定雄51.6185025041X78覃珍修42172026031X79蔡德勇42181025031X80刘宗卫520.878023031X81吴家连52.5182024021X82周乐钧63187023031X83王义奎730.982324021X84赵世斌520.885022021X85覃晶平42176022051X86张家华42168021031X87李光庆31.5185026031X88覃德伏31.5172027031X89罗新立431.578032051X90张家华55.52.282025

21、051X91刘在洋44279035061X92刘宗杨51.20.585524031X93许志勇431.582322051X94许先云42185025031X95周后桂52.5176026031X96刘克喜42182025021X97周后云42180023041X98张贤道42187025031X99张廷玉421823260101X100李定友421850250101X101杨安均421760230101X102刘克望52.5168024081X103黄其文52.5179022081X104田明菊52.51870220101X2.4 集中安置点龙潭坪村基本情况龙潭坪村位于X镇的西部,村中心距镇政

22、府25公里。村委会所在地原为龙潭坪乡政府驻地。水、电、路设施基础较好,学校、卫生室、村文化室、商业网点等生活设施配套。该村辖6个村民小组,共有518户1803人。全村现有山林面积1667公顷,常用耕地面积160公顷,其中水田4公顷,旱地156公顷。现有成林茶叶面积47公顷。2006年全村农业总产值258万元,人均1430元,粮食总产量45.5万吨,人均占有250公斤,农民人平年纯收入1100元。该村已被列入X镇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正在实施的项目有:1、村庄整治工程,民房统一集中规划,沿山边和公路排列建设,形成二片居住区;硬化贯穿全村的8.5公里公路,改扩建5公里村组路,维修、扩宽、完善好组级、片

23、区的已形成公路。2、农田整治工程,改造粮田35公顷,坡改梯70公顷。3、农业基地工程,在现有茶叶30公顷,栀果园20公顷的基础上新发展高标准无性系茶园25公顷,其中无性系茶叶母本5公顷;发展栀果园30公顷;利用横墩岩一条线油沙田的优势,鼓励农民大力发展磨芋生产,形成连片成块,达到15公顷的种植规模;在村高山区发展核桃70公顷。4、引进兴建一个茶叶加工厂。建设村农贸交易中心,培育和壮大第三产业。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2008年该村农业总产值可达到330万元,比2006年增长30%,人平占有粮食300公斤以上,农民人均纯年收入达到1800元以上。第三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3.1 易地扶贫

24、搬迁的必要性3.1.1易地扶贫搬迁,是解决高寒山区贫困问题的现实选择。 目前尚未解决温饱的人口主要分布于自然条件极差的偏远特困村。因受其偏远的地理位置、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长期堆积而成的种种社会与经济问题的制约,靠开发基本农田、建设经济林、发展养殖业等常规的扶贫开发措施,财力、物力投入很大,但实际扶贫效果并不理想。改革创新扶贫开发策略,变大量投入、就地扶持开发为易地扶贫搬迁、异地扶持发展,是跨入新世纪高寒山区扶贫政策、扶贫理念、扶贫方式的现实选择。1、特困农村特殊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决定了其要脱贫先搬迁。缺土少水,这方水土难以养活这方人。2006年该镇有耕地面积4495公顷,占总面积的8.56%,农民

25、人均耕地0.082公顷,80%的可耕地为坡地,且坡度大部分在10至20度之间。由于缺少耕地,农民择土而居,东一户、西两户。这些散居在自然村庄农户多数严重缺水,多数靠天吃饭。生存环境差,居住海拔高,不搬迁就会“自生自灭”。特困村的群众,吃药看病十分困难,一些地方病仍普遍肆虐,多数农民得了病无钱就医,能抗就抗。因地处高海拨地区,绝大部分地区听不到广播,看不上电视。受特殊地理环境的影响,早婚、近亲婚姻现象多,后代呆傻、矮小、先天畸型情况突出,大龄单身汉多。2、特困地区难以创造稳定的脱贫基础。特困地区 “丰年越温、灾年返贫”的现象普遍存在,往往是好的年景能勉强温饱,遇到灾害年份就更加困难。国家虽然可以

26、扶持其修路、通电、建校和改善吃水、就医条件,但由于地方偏僻,地形复杂,施工难,投资大,一方面财政无法承受,另一方面由于其居住人口少、利用效益低,也难以长期维持下去。3.1.2易地扶贫搬迁,不仅对消除贫困而且对整个社会发展都有效益。 1、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的扶贫好方式。实施易地扶持,把居住在边远山区的贫苦户迁出大山和高海拨地区,不仅能为国家节省大量的扶贫资金,而且能在短期内改变这部分人的生活状况,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民的生存环境。 2、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是一条让贫困户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捷径。国家只要把投入这些山村改善各类基础设施的投资和扶贫资金集中用到移民

27、搬迁项目上,短期内就可使贫困农民彻底改变生产和生活环境,尽快解决温饱问题,靠自己的劳动脱贫致富。 3、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有利于山区的生态建设。散居于各处的村庄,除了大量开垦以外,对树木和野生植被的过量砍伐也使当地自然环境不断恶化。易地搬迁以后,经过自然的休养生息,这些地方的植被环境将有较大改观。同时,山区各种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可以促进特困山区再建设,将多年闲置的深沟大山综合治理成林牧基地,走上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农业发展路子。4、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有利于村级管理和节省行政开支。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之后,村庄相对减少,人口居住较为集中,交通、通讯等社区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好,有利于农村人口、计划生育、社会

28、治安、社区环境等综合治理,使行政管理的难度大大降低,易于发挥管理效能。 3.2 易地扶贫搬迁的有利条件一是特困地群众有迫切需要。穷地方穷人思变心切,居住在特困地区的大多数中青年人要求异地发展,已外出打工谋生的,不愿回家婚配育子,有了一定经济基础的,正想办法迁居他乡。 二是有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有扶贫济困的社会帮扶氛围。近5年来,该镇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转变扶贫理念和扶贫方式,整合各类扶贫资源和资金,共投入资金500万元,改善农村水、电、路、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和环境,推进“九到户扶贫工程”,全镇贫困人口得到全方位扶持,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特别是通过劳动力转移培训、发展骨干产业、加强基础设

29、施建设和扶贫搬迁项目的连续实施,为易地扶贫搬迁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条件。三是通过扶贫搬迁区域的划定,摸清了生态脆弱区域农户的分布情况和总量,为易地扶贫搬迁做好了基础数据工作;连续实施了扶贫搬迁项目,不仅为生活在“一方水土养成不活一方人”的农户树立了脱贫致富的榜样,还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第四章项目实施原则和目标4.1 基本原则 1、坚持因地制宜,就近安置为主的原则。合理确定搬迁式扶贫对象,宜移则移,宜留则留,做到搬走能致富,留住能脱贫;适度确定搬迁式扶贫规划及安置方式,以就近安置为主,异地安置为辅。2、坚持群众自愿,政府引导,量力而行的原则。充分尊重农户意愿,对符合扶贫搬迁条件的农民由其

30、自愿申请,自主选择安置方式,政府主要是用优惠政策措施,靠优化服务环境引导农户,量力而行,先急后缓,分期分批实施扶贫搬迁。3、坚持自力更生为主,政府补助为辅的原则。所需经费以搬迁户自筹为主,政府补助为辅;集中安置点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项目以政府投资为主,搬迁户投劳为辅;所需基本生产资料,以迁入地调剂解决为主,搬迁户新改田建园为辅。4、坚持先开发后搬迁,开发与环境治理结合的原则。发挥迁入地比较优势,围绕特色农业建基地,向产品质量要效益。同时,合理制定迁入区土地的治理方案,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切实加强迁入区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严禁乱开滥垦,破坏环境。4.2 基本目标1、改变贫困乡村贫困面貌

31、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县平均水平以上,人均有粮食400公斤以上;解决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帮助低收入农户实现稳定脱贫。项目区基本解决人畜饮水困难,解决饮水安全的人口比例提高到50%。项目区森林覆盖率达到60%,水土流失面积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通过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在安置点分别建设水、电、路、通讯、电视接收、住房、沼气池、教育、卫生等设施,把安置点建成产业结构优化、生态平衡、环境优雅、人人安居乐业的移民新村。2、实现贫困农户“搬得出,安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搬迁户建安居房人平达到16.8平方米;搬迁户粮田人平0.15公顷以上;搬迁户人平年收入达到1800元以上;搬迁人员同等享受

32、迁入地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益设施和公共福利。第五章集中安置点选址及建设条件5.1 安置点选址根据X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总体规划,并经县城建、国土规划管理部门同意,选定龙潭坪村四岔溪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城建、国土部门选址意见附后)。5.2 建设条件1、龙潭坪村四岔溪属于村中心地带,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较好,需新改扩建的公路、饮水工程等工程量小,投资少。村中已建有学校、卫生室,规模符合当地发展规划,不需要建新项目增加大的投入。村委会所在地的商业门铺已初具规模,各行各业的服务网点已基本配套。2、四岔溪附近的山坡地开发少,坡度较缓,宜实施坡改梯等农田水利建设。据实地调查,可调剂的基本农田

33、20公顷,村内尚未到户的农田4.5公顷、林地32公顷、宅基地1.2公顷;河道整治地约30公顷,通过小流域治理后也可改为旱地。按安置104户471人计算,可实现人平粮田0.15公顷以上,宅基地户平180平方米以上。3、该村2007年有413人外出务工,2008年达到600人以上,有一批人懂建筑技术、会经营。该地有生产水泥砖、粹砂、石头的专业户,就地取材方便便宜,运力有保障,能满足集中搬迁的人力和材料的需要。4、该村正在整体推进扶贫工作,正在实施新农村建设的规划项目,能充分整合农、林、水、牧等部门的扶持资金发展后续产业,提供保障性生产资料,能充分利用农村义务教育、合作医疗、文化科技扶贫等项目的效益

34、,为搬迁户提供基本的生活设施。5、龙潭坪村委员会机构组织健全,领导班子得力,建立健全了矛盾排查网络,及时有效地开展了综合治理,近几年没有发生恶性事件和刑事案件,当地居民团结和谐,开放进取。第六章建设重点内容及方案6.1 建设任务和规模1、安居房建设:新建集中安置点搬迁户住房104栋7920平方米,安置471人。2、产业发展:发展无性系标准茶园10公顷,发展优质核桃15公顷,户平养殖牲猪48头。3、人畜饮水工程:建取水点2处,蓄水池300立方米2口,DN25PPR管材8900米。4、农田水利建设:在龙潭坪村四岔溪实施坡改梯20公顷,实施低产田改造15公顷,河道整治旱地30公顷。板 5、公路改造:

35、新修公路2公里,扩建公路3.5公里,硬化路面2.1公里。6、农村能源建设:每户建一眼节能灶,共104眼;每户建一口沼气池,共104口。6.2 建设方案选择6.2.1安居房建设方案1、工程建设要求(1)建设规模7920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标准16.8平方米。有自筹能力的搬迁户可适当增加建筑面积。(2)搬迁户每户宅基地面积不大于180平方米。 (3)房屋必须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布置,房屋结构、式样一致。工程结构为砖木结构,瓦屋面,满足抗震设防要求。 (4)工程的建设除特困搬迁户外,其余搬迁户按规划设计进行建盖。 (5)住房的建设,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补助为辅”,搬迁户的建房补助费按批准的标准进行

36、补助。2、工程规划、设计技术要求 (1)安置点的规划要做到科学合理,工程项目规划必须满足规划要求。 (2)施工阶段:要注意各个环节的施工,基础施工,要弄清楚持力层情况,持力层必须满足建设要求:基础毛石支砌,必须错缝支砌,砂浆饱满。墙体、房架、屋面施工要认真细致,注意质量,特别要注意连接点的可靠性、整个项目的实施必须满足相应的规范要求。 (3)住房的施工应按地形、坡度进行,严禁大挖大填,切实注意周围生态环境的保护。3、房屋设计方案 安居房建筑设计方案:主体二层,砖木结构,占地180平方米,人均建筑面积16.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920平方米。设计图附后。4、主要工程量易地集中安置住房建设主要材料

37、及工程量 表71序号定额代号项目名称单位数量1A3-25混水砖墙 1砖 混合砂浆 M510立方米388.322A1-17人工挖沟槽 三类土 深度(2m以内)100立方米15.713A3-168石基础 毛石 水泥砂浆 M510立方米76.144A7-2檩木制作安装 圆檩木立方米1445A7-12檩木上制安 椽板100平方米97.856A7-14粘土瓦 屋面板上或椽子挂瓦条上 铺设100平方米97.857A11-1综合脚手架 建筑面积100平方米81.548B4-35无纱镶板门 单扇无亮 框扇制安100平方米10.1319B5-1底漆一遍刮腻子 调和漆二遍 单层木门100平方米10.13110B4

38、-252换推拉窗 双扇 不带亮100平方米6.5011B2-36墙面、墙裙 混合砂浆 15+5mm 砖墙100平方米340.5612总计6.2.2人畜饮水建设方案1、设计依据水利部农村饮水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国务院关于农村人畜饮水工作暂行规定;室内外给水设计规范(GBJ1386);室内外给水设计手册。 2、技术要求人畜饮水工程管道安装中要严把安装过程中的施工工艺及质量关。在涂粘接剂之前应去掉断口的毛边并倒角,倒角度为10,长度为2.53.0mm;保持承插口外粘接面表面清洁;涂抹沾剂后应在20秒内完成接插,插入深度满足配管检验自然插深以承插口长度的以上;粘接剂中不得含有毒和利于微生物生长的物质,不

39、得对饮水的味、嗅及水质有任何影响;管道安装完毕进行回填时,管道周围和沟底回填土不得夹硬物直接与PPR管接触,必须先用颗粒小于12 mm细土回填至管顶30cm处,将细土夯实后方可回填自然土。 3、主要项目及工程量安装DN25PPR饮水管8900米; 建取水点2处;建蓄容积300立方米水池2口;建取水点拦坝2处。300立方米蓄水池建筑施工方案图附后。6.2.3农村能源建设方案1、项目建设标准每户一眼高效节能双眼节能灶。能安80cm和60cm的锅。既满足农户日常生活所需,又能保护当地森林生态环境。2、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每户建一眼节能灶,共104眼;每户建一口沼气池,共104口;备料:建一个8立方的沼气池需水泥1吨、砂子2立方米、碎石1.5立方米、红砖600砖,陶瓷管20厘米3根、导气管1根、炉、灯、管具一套,如建10立方米,其水泥、砂子、砖增加10%,如建6立方米减少10%。沼气池结构标准沼气池结构规格标准 单位:米 表72容积m内直径池墙高池顶高池顶曲率半径水压间深直径62.401.000.481.742.100.982.701.000.541.962.181.00102.801.000.602.182.281.10沼气池设计施工方案图附后。6.2.4农田水利建设方案坡改梯,主要为石坎梯田,并处理好坡面水系配套工程;低产田主要是利用植物和肥料改善土壤;河道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