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安全工程》第4章-道路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ppt

上传人:少林足球 文档编号:4134861 上传时间:2019-10-21 格式:PPT 页数:132 大小:4.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交通安全工程》第4章-道路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32页
《交通安全工程》第4章-道路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32页
《交通安全工程》第4章-道路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32页
《交通安全工程》第4章-道路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32页
《交通安全工程》第4章-道路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交通安全工程》第4章-道路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交通安全工程》第4章-道路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ppt(1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4章 道路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本章内容: 第1节 概述 第2节 道路线形与交通安全 第3节 道路横断面与交通安全 第4节 路基路面与交通安全 第5节 道路交叉口与交通安全 第6节 隧道与交通安全 第7节 道路设计一致性与交通安全 第8节 交通条件与交通安全 第9节 道路景观、天气等与交通安全 复习思考题,1/137,第4章 道路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第1节 概述,良好的道路条件对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有明显的影响作用,而不良的道路条件对诱发道路交通事故亦有相应的影响作用。 掌握道路交通环境影响交通安全的相关因素,通过改善道路线形、交通条件、完善道路结构物、加强恶劣气候条件下的交通管理以及道路景

2、观和安全教育等,对有效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道路交通环境是指车辆在运行过程中,所处的道路条件、交通条件、道路交通设施、恶劣气候和道路景观等相互作用的关系。 视频案例8:道路线形与汽车操纵,2/137,第4章 道路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一道路条件 道路是交通的基础和载体,道路条件对交通安全有着重要影响,与安全相关的道路特性一般由几何线形和道路结构两大部分组成。 道路线形包括平面、纵断面、横断面、交叉口等,道路结构包括路基、路面、桥梁、涵洞、隧道等工程实体。 由于道路形态的复杂性和状态的动态性,使得道路因素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呈多样化趋势,主要反映在不能满足正常行驶时驾驶人视觉、心理、反应等

3、方面需要。 道路条件的改善,应主要依据人和车对道路安全的需要。,3/137,第4章 道路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二交通条件 交通流特性、交通密度、交通流速度及车型构成比例等是交通条件中的典型要素,它决定了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以及发生冲突的可能性与强度,对交通运行的安全性有明显的影响。 三交通设施 交通设施能够警示或提示和引导驾驶人合理操作、及时避险,可以有效地分离交通冲突,规范交通秩序,引导车辆运行轨迹,防止车辆冲出车道,从而使驾驶人保持安全的行驶状态。 设计不合理的交通设施或交通设施的缺乏、误导、信息过载等都会造成安全隐患。,4/137,第4章 道路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四交通

4、环境 车辆行驶的交通环境主要包括道路景观、气候环境、人文社会环境。 良好的道路景观可为驾驶人、乘客及各种道路使用者提供一个舒适优美的道路环境,使道路使用者心情愉快,处于最佳精神状态,减少驾驶疲劳,保证行车安全,并能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协调,体现社会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 气候条件与交通安全有着密切的关系。不良的气候,如雨、雾和冰雪天气等恶劣的气候条件,一是会减小道路的摩擦力,二是带来驾驶人视线受阻、心理变化较大等影响,行车安全系数会随之下降。,5/137,第4章 道路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第2节 道路线形与交通安全,道路是供各种车辆和行人等通行的工程设施,是一种带状的三维空间人工构造物。 线形是

5、指立体描述道路中心线的形状。道路线形主要包括平面、纵断面、横断面。 道路中心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称为平面图,其反映的是道路的平面线形; 道路中心线的竖向剖面图为纵断面图,反映出道路的纵断面线形; 横断面是道路中心线法线方向的切面。 线形的好坏,对交通流安全畅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线形不合理,不仅会造成道路使用者时间和经济上的损失、降低通行能力,而且可能诱发交通事故。,6/137,第4章 道路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道路设计车速是道路线形设计的重要指标,一般由道路等级及所处的地形决定。 我国公路和城市道路等级及其设计车速,见表4-1和表4-2。,7/137,第4章 道路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一道路平

6、面线形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平面线形可分为直线和平曲线,其中平曲线包括圆曲线和缓和曲线。 因此,直线、圆曲线和缓、曲线是平面线形的三种要素,如图4-1所示。,图4- 1 平面线形,8/137,第4章 道路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1.直线 直线是平面线形设计最常用的一种线形,具有方向明确、现场勘测简单、距离最短等特点,往往在平原区被使用较多。 (1)长直线 直线长度的选择与设置对交通安全有较大的影响。 长直线存缺点: 线形过分单调,容易引起疲劳甚至打盹,从而造成反应迟饨,判断出错; 容易使驾驶人放松警惕,遇到突发情况,往往措手不及; 由于视距良好,易于操作,驾驶人容易超速行驶, 夜间行车时,易被对向行车

7、灯耀眼,使驾驶人目眩而造成事故。,9/137,第4章 道路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1)反向曲线间直线的最小长度 反向曲线是指两个转弯方向相反的圆曲线之间以直线或缓和曲线或径相连接而成的平面线形。 反向曲线之间直线段过短,将不能提供足够的时间使驾驶人调整转向盘,使驾驶人在进入下一个反向曲线时不能及时把握车辆方向,从而会产生反应不及时、车辆轨迹突变等现象。,(2)短直线 直线也不能过短,过短的直线也不利于行车安全,这也是基于保证线形的一致性考虑的。,图4- 2a 反向曲线曲线间的直线,10/137,第4章 道路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2)同向曲线间直线的最小长度 同向曲线是指两个转向相同的圆曲线中间以直线

8、或缓和曲线或径相连接而成的平面线形,如图4-2b)所示。 同向曲线间直线较短时,在视觉上容易形成直线与两端曲线构成反弯的错觉;当直线过短,甚至把两个曲线看成是一个曲线,破坏了线形的一致性,形成了所谓的“断背曲线”,对车辆运行安全很不利。,图4- 2b 同向曲线曲线间的直线,11/137,第4章 道路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2.圆曲线 圆曲线也是一种常用的线形,其使用频率仅次于直线。 适当半径的圆曲线,可以使得道路线形流畅,摆脱直线的单调感,给驾驶人适当的紧张感,避免长时间不需要改变驾驶行为而造成的困倦。 (1)圆曲线半径 在某一设计车速V(km/h)下,曲线半径按下列关系式求算:,12/137,第

9、4章 道路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式中:R圆曲线半径(m); V设计速度(km/h); 横向力系数; i超高(%)。,1)曲线半径对行车安全的影响,更明显地表现在曲线与其他因素的组合作用上。 平曲线的半径R是弯道的一个重要数据,平曲线半径R的倒数1/R称作平曲线的曲率,表示曲线弯曲的程度。 半径越小,曲率越大,曲线弯曲的程度越大,发生的事故就越多;相反,半径越大,曲线弯曲的程度越小,则事故也会降低。,13/137,第4章 道路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14/137,第4章 道路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表4- 3 圆曲线最小半径,2)横向力系数对于行车安全等的影响。 横向力系数是指单位车重所受的横向力,值越大

10、,汽车在曲线上行驶的稳定性就越差。 要保证横向力系数小于横向摩擦系数f,就能够保证了汽车在曲线上行驶的横向稳定性。,表4- 4 对汽车稳定性、乘客舒适感的影响,15/137,第4章 道路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根据我国研究资料,采用最大横向力值如表4-5所示:,表4- 5 最大横向力,16/137,第4章 道路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2)曲线转角 当曲线转角过小时,设置常规半径的平曲线会使驾驶人产生错觉,认为平曲线长度比实际值小,对道路产生急转弯的错觉; 平曲线转角越大,行车就越困难,在平曲线路段上,转角对事故的影响,要比平曲线半径的影响大。 图4-3为某高速公路亿车事故率与路线转角的散点图。,3.缓

11、和曲线 缓和曲线是设置在直线与圆曲线之间或圆曲线与圆曲线之间的一种曲率连续变化的曲线。 设置缓和曲线的目的是减少驾驶员从一种曲线到另外一种曲线因离心力的变化而产生不舒适感和危险感。 在道路中增加缓和曲线,会使车辆在正常转弯行驶时减少对道路摩擦力的需求,增强道路交通的安全性。 另外,在路线的曲线部分要设一定的超高或加宽时,都应在缓和曲线段上进行。这种情况下设计超高,要在缓和曲线段的全长内逐渐过渡,使超高慢慢变化。,17/137,第4章 道路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缓和曲线按线形分为三次抛物线、双扭曲线、回旋曲线等。 回旋曲线就是曲率按曲线长度Ls成相同比例增大的曲线,其关系为:,式中:A回旋线参数,

12、表示缓和曲线曲率变化的缓急程度; R缓和曲线所连接的圆曲线半径(m); Ls缓和曲线的长度(m)。,18/137,第4章 道路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4.平面线形的组合设计 由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三个几何要素可得到多种平面线形的组合形式。 对于道路平面线形,主要有简单型、基本型、凸型,S型,C型、复合型、卵型和回头曲线等形式。 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自学,了解各种组合的方式。,19/137,第4章 道路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5.超高 车辆在弯道上行进时,由于受离心力的作用,车辆会向圆弧外侧推移。 离心力的大小与行车速度的平方成正比,与平曲线的半径成反比。 所以,车辆在较小半径的弯道上行驶时,车速越快

13、,车身受离心力推向弯道外侧的危险就越大。 因此,为抵消车辆在曲线路段上行驶时所产生的离心力,把弯道的外侧提高,将路面做成外侧高于内侧的单项横坡形式,称为曲线超高,如图 4-10所示。,20/137,第4章 道路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21/137,第4章 道路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超高太大、太小都不好,需要设计速度、曲率半径、地形状况等设置适当的超高。 道路的超高值规定为2%-6%。,图4- 10 道路超高,6.加宽 车辆在弯道上安全行驶所需要的路面宽度,较直线段上要宽些,所以弯道上的路面应当加宽。 如图4-11所示,R为平曲线半径,L为汽车前挡板至后轴的距离,单车道路面所需要增加的宽度W为:,22

14、/137,第4章 道路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图4- 11 弯道加宽,23/137,第4章 道路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如果是双车道路面,则式(4-4)中求得的W值加倍,再加上与车速有关的经验数值公式,即双车道拐弯处路面所需增加的宽度为:,加宽值W是加在弯道的内侧边沿,并按抛物线处理,如图4-12所示。这样既符合汽车的行驶轨迹,有利于车辆平顺行驶,又改善了路容。,图4- 12 路面加宽的过渡,二道路纵断面线形对交通安全的影响,纵断面线形反映了道路中线地面起伏和设计路线的坡度情况。 纵断面线形要素主要包括:表示道路前进方向上坡、下坡的纵向坡度和在两个坡段的转折处插入的两类竖曲线类型,纵断面线形要素构成如

15、图 4-13所示。,图4- 13 纵断面线形要素 +i-表示上坡;-i-表示下坡; -纵断面的变坡角;R-竖曲线半径,24/137,第4章 道路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1.纵坡与坡长 (1)最大纵坡 道路的纵坡对道路安全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当坡度比较大的时候,事故率明显增大。 据统计,在平原区的事故有7%发生在上下坡段,在丘陵区为18%左右,在重丘区为25%左右。 纵坡对交通安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增加了驾驶人的操作强度,一旦有突发情况就可能酿成事故; 驾驶人经过上坡行驶后,在下坡行驶时,心理比较放松,易造成超速行驶; 下坡路段,由于受到重力影响,易造成车辆加速行驶; 车辆的机械性能较高、坡度较大时

16、,不仅造成车辆速度差异较大,还会常常造成汽车上坡熄火,或下坡失灵,进而诱发事故。,25/137,第4章 道路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表4- 6 公路最大坡度,表4- 8 坡度与交通事故的关系(统计数据),表4- 7 城市道路机动车到最大纵坡,另外,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事故率随坡度的增大而明显增大。坡度与交通事故的关系,见表4-8,26/137,第4章 道路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我国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l-2014)对公路及城市道路的纵坡做了比较严格的规定,如表4-6及表4-7所示。,(2)纵坡长度 长大纵坡对载重汽车行驶不利,公路的坡长对道路安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17、长陡坡对车辆的影响。 若陡坡过长,爬坡时会使汽车水箱出现沸腾、气阻,导致行车缓慢无力,甚至发动机熄火; 长陡坡下行时,由于需长时间减速、制动,也会造成制动器发热或烧坏,从而导致交通事故。 2)过长纵坡,易使驾驶人对坡度判断失误。 长而陡的下坡路段连接一段较平缓的下坡时,驾驶人会误认为下一路段坡度为上坡,从而采取加速行驶的错误操作。 长陡坡造成加速度或减速度的积累,使车速过高或过低而诱发事故。,27/137,第4章 道路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我国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l-2014)对不同纵坡坡度的最大坡长及纵坡的最小坡长均做了规定,如表4-9、表4-10所示。,表4- 9 不同坡度最大坡长(

18、单位:m),28/137,第4章 道路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2.竖曲线 车辆在纵坡发生转折的地方行驶时,为了缓和在转为凹曲线行驶时的冲击,或在凸曲线的地方要保证一定的视距,必须在两个坡段之间插入一段曲线,这种曲线称为竖曲线。 (1)竖曲线半径 坚曲线包括凹形和凸形竖曲线。竖曲线的半径可用下式近似求得:,式中:R竖曲线半径(m); L竖曲线长度(m); i1,i2纵坡转折处左、右坡度值。,29/137,第4章 道路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竖曲线半径的大小,将直接影响过渡效果的好坏,它对于安全行车的主要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行车视距产生影响,半径越大,所能提供的行车视距也就越大,一般情况下都根据地

19、形采用尽量大的值; 小半经竖曲线容易造成平纵曲线组合不合理而使视距不连续,尤其当为凸曲线时,会造成驾驶人产生“悬空”的感觉从而失去行驶方向; 小半径凹曲线底部可能会出现排水不畅的问题,若排水设施不足,且凹曲线位于平曲线的超高过渡段,此种情况积水会更严重; 由于离心力的影响,造成车辆与路面间的摩擦系数减小,而影响交通安全; 使驾驶人超重或失重感过大,而影响安全行驶。,30/137,第4章 道路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我国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对竖曲线半径做了较为严格的规定,如表4-11所示。,表4- 11 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31/137,第4章 道路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一

20、般说来,事故率随半径的减小而增加,凸形竖曲线上的事故率在相同的半径下明显高于凹形竖曲线,说明凸形竖曲线对道路安全的影响比较大,而且事故率明显比较高的点往往是平曲线与竖曲线相结合的路段。,(2)竖曲线长度 竖曲线的配置既要保证有足够大的半径,也要保证有足够的长度。 若竖曲线的半径取值足够大,但若竖曲线长度过短,汽车瞬间通过,在竖曲线上乘客就会有忽悠而过的不舒适感,也容易使司机产生急促变坡的感觉。 而且从直坡道进入竖曲线和从竖曲线进入直坡道,很短时间内,经历两次加速度的突变,这也不利于行驶舒适性,从而对安全行车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竖曲线的最小长度必须有3s设计速度行程长度,见表4-11。,32/

21、137,第4章 道路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三道路平纵线形组合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平、纵线形的组合协调对视觉的诱导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视觉上违背自然诱导的线形组合是导致事故多发的主要原因。 平、纵线形组合时,既要满足汽车运动学和力学的要求,又要充分考虑驾驶人在视觉、心理舒适和操作方面的要求,避免产生扭曲、错觉和不良的心理反应。 下列不良的线形组合往往是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 1)线形的骤变,如长直线的末端设置小半径曲线; 2)在连续的高填方路段,如果没有良好的视线引导,驾驶人容易使车辆偏离车道中心线,可能冲出路面,酿成事故;,33/137,第4章 道路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3)短直线介于两个不同向

22、的曲线之间,形成“断背曲线”容易使驾驶人产生错觉,认之为反向曲线,造成翻车事故; 4)在直线路段的凹形纵断面路段上,驾驶人位于下坡时容易误以为对面的上坡段的坡度较大,有加速的“下意识的冲坡反应”,有可能发生事故; 5)在凸形竖曲线与凹形竖曲线的顶部或底部插入急转弯的平曲线,都会导致驾驶人必须突然急打转向盘。容易引发交通事故;,34/137,第4章 道路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6)在凸形竖曲线与凹形竖曲线的底部设置断背曲线,前者,视线失去诱导的效果,车到达顶点后才知道线形开始向相反方向弯曲;后者会因道路排水不畅,造成看起来似乎道路是扭曲的,也会使驾驶人视觉产生偏差的缺点; 7)在一个平面曲线内,如果

23、有纵断面反复凹凸的情况,会产生只能看见脚下和前方,看不见中间凹凸的线形,这样的线形也容易发生事故; 8)转弯半径比较小的平曲线与陡坡组合在一起时,则会使事故从数量和恶性程度上剧增。,35/137,第4章 道路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四视距对交通安全的影响,车辆运行时,应使驾驶人能够清楚地看到前方一定距离的道路,以便当发现路上的障碍物或迎面来车时,能在一定车速下及时停止或避让,避免发生事故,这一段必须的行车最短距离称为行车视距。 不良的视距是导致交通事故的一个重要因素。 行车视距分为道路平面上和纵断面上两种,如图4-14所示。,36/137,第4章 道路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图4- 14 影响行车视距

24、的地点 a)平面视距;b)纵断面视距;c)桥下视距,行车视距可分为停车视距、会车视距、超车视距、错车视距。 1.停车视距 停车视距是指驾驶人在行车过程中,看到前方路面上的障碍物开始制动至到达障碍物前完全停止所需的最短距离。 停车视距由三部分组成,即驾驶人在反应时间内行驶的距离l1、开始制动至停车的制动距离l制和安全距离l0,如图4-15所示。,图4- 15 停车视距,37/137,第4章 道路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反应距离是当驾驶人员发现前方的阻碍物,经过判断决定采取制动措施的那一瞬间到制动器真正开始起作用的那一瞬间汽车所行驶的距离。 在这段时间过程中,也可分为“感觉时间”和“反应时间”来分析并

25、可用实验测定。 公路设计上采用感觉时间为1.5s,制动反应时间取1.0s。感觉和制动反应的总时间一般在公路设计中取t=2.5s。 设V0(km/h)为汽车的行驶速度,车轮在道路上的附着系数为,则停车视距为:,38/137,第4章 道路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2.会车视距 两辆汽车在同一车道上相向行驶,发现对向来车时无法避让或来不及错车,则只能采取制动使车辆在碰撞前完全停止的最短距离。会车视距一般为停车视距的2倍。,图4- 16 会车视距,39/137,第4章 道路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我国相关标准中对停车视距的规定见表4-13。,3.超车视距 汽车越线到相邻车道超车时,驾驶人在开始离开原行车路线能看

26、到相邻车道上对向驶来的汽车,以便在碰到对向驶来车辆之前能超越前车,并驶回原来车道所需的最短距离,称为超车视距,如图4-17所示。,图4- 17 超车视距,40/137,第4章 道路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超车视距可以分为全超市视距、最小超车视距。超车视距的规定见表4-14。,表4- 14 超车视距,41/137,第4章 道路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4.错车视距 汽车在行驶中同迎面车辆在同一条车道上行驶,而从来车左(右)边绕至另一车道并与对面来车平面上保持安全距离时,两车所行驶的最短距离,称为错车视距。如图4-18所示。,图4- 18 错车视距,42/137,第4章 道路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5.各级公路

27、对视距的要求 1)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上车辆各行其道,不存在错车、会车和超车问题,故应满足停车视距的要求。 2)二、三、四级公路的视距应满足会车视距要求,其长度应不小于停车视距的2倍。 3)对向行驶的双车道公路,应根据需要并结合地形设置一定比例的路段保证超车视距。 4)在公路等级较低的单车道上行驶或不分上下行的城市道路上行驶时,应满足错车视距。,43/137,第4章 道路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第3节 道路横断面与交通安全,道路的横断面是指沿道路宽度方向,垂直于道路中心线的断面。 公路横断面一般包括行车道、路肩、分隔带、路缘带等; 城市道路横断面的组成包括道路建筑红线范围内的各种人工结构物,如机动车

28、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分隔带和绿化带等。 道路横断面的有效设置,对于保证交通运输的通畅和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4/137,第4章 道路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1.道路横断面形式 (1)公路横断面形式 公路横断面分为单幅双车道和双幅多车道两种类型。 单幅双车道 单幅双车道公路是指整体式的供双向行车的双车道公路。这类公路在我国里程中占有比重最大,二级、三级和一部分四级公路均属这一类。,45/137,第4章 道路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双幅多车道 对于四车道、六车道和更多车道的公路,中间一般都设分隔带或做成分离式路基而构成“双幅”路,前者是用分隔带将上、下行车辆分开,后者是将上下行车道放在不同的平面

29、上加以分隔。,单车道 对交通量小、地形复杂、工程艰巨的山区公路或地方性道路,可采用单车道。,(2)城市道路横断面形式 城市道路横断面常见的形式有单幅路、双幅路、三幅路和四幅路等。,46/137,第4章 道路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单幅路 俗称“一块板”断面,各种车辆在车道上混合行驶。,图4- 19 单幅路横断面图(单位:m),双幅路 俗称“两块板”断面。在车道中心用分隔带或分隔墩将车行道分为两半,上、下行车辆分向行驶。,47/137,第4章 道路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图4- 20 双幅路横断面图(单位:m),三幅路 俗称“三块板”断面。中间为双向行驶的机动车车道,两侧为靠右侧行驶的非机动车车道。 三

30、幅路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开,对交通安全有利。,48/137,第4章 道路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图4- 21 三幅路横断面图(单位:m),四幅路 俗称“四块板”断面,在三幅路的基础上,再将中间机动车车道分隔为二,分向行驶。,49/137,第4章 道路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图4- 22 四幅路横断面图(单位:m),2.路拱 为了利于路面横向排水,将路面做成由中央向两侧倾斜的拱形称为路拱。路拱对排水有利但对行车不利。路拱坡度所产生的水平分力增加上了行车的不平稳性,同时也给乘客以不舒适的感觉。 对于不同类型的路面,选用不同的路拱坡度,见表4-15规定的数值。,表4- 15 路拱横坡度,50/137,第4章

31、 道路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3.车道宽度与车道数 美国标准车道宽度规定为3.65m,我国规定设计速度为120 km/h、100 km/h、80 km/h的车道宽度为3.75m,设计速度为60 km/h、40 km/h的车道宽度3.5m,设计速度为30 km/h的车道宽度3.25m。 如果车道过宽,如大于4.5m,由于有些车辆试图利用富余的宽度超车,反而会增加事故。 美国道路种类与交通量及事故次数关系的统计结果如图4-23。可见,事故次数随着日平均交通量的增加而增加。同时可看出,交通事故次数与车道数有关系。,51/137,第4章 道路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52/137,第4章 道路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

32、,图4- 23 美国道路种类与交通量及事故次数的关系,4.路肩 路肩是指行车道外缘到路基边缘,具有一定宽度的带状部分。 路肩既可起到保护路面的作用,又可作为行驶车辆的侧向余宽,也可供车辆临时停车,为其他设施提供场地。 在我国混合交通条件下,路肩还可供行人、自行车、助力车等通行使用。 路肩通常包括硬路肩、土路肩。硬路肩是指进行了铺装的路肩,常用于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硬路肩宽度一般为2.5m,3.0m或3.5m。土路肩是指不加铺装的路肩,宽度一般为0.5m,0.75m,四级公路双车道土路肩宽度采用0.25m。 一般来说,交通事故率随路肩的宽度增加而减少。,53/137,第4章 道路交通环境与交通安

33、全,5.分隔带 分隔带是在道路行车上纵向分离不同类型、不同车速或不同行驶方向车辆的设施,以保证行车速度和行车安全。 分隔带对解决机动车与机动车、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分离,提高道路通行能力,保证交通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按其在横断面上的不同位置与功能,分隔带分为中央分隔带、两侧分隔带。 (1)中央分隔带 中央分隔带指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及城市二、四块板断面道路中间设置的分隔上下行驶交通的设施。 中央分隔带的主要作用是:隔离对向交通,使之不能随意穿越、保护弱势群体,在中央分隔带设置绿化带,具有防眩作用。,54/137,第4章 道路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2)两侧分隔带 两侧分隔带是布置在横断面两侧的

34、分隔带,其作用与中央分隔带相同; 两侧分隔带常用于城市道路的横断面设计中,它可以分隔快车道与慢车道、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车行道与人行道等。,55/137,第4章 道路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第4节 路基路面与交通安全,一.路基 路基是道路的基础,它由土、石按照一定尺寸和结构要求建筑成带状的土工结构物。 路基的横断面一般有路堤、路堑、半填半挖等三种形式。 道路在设计中,慎重考虑高路基的选取问题。 高路基有什么优缺点? 缺点:容易发生翻车事故,翻车事故所造成的死亡率高于道路交通事故的平均死亡率。 优点:排水性好,防洪。,56/137,第4章 道路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二. 路面 路面主要划分为柔性路面

35、、刚性路面、半刚性路面三类。 水泥混凝土路面属于刚性路面,它具有较大的刚性与抗弯能力,其承载能力取决于路面本身的强度。 各种沥青路面及碎石路面都属于柔性路面,它具有一定的抗剪和抗弯能力,在重复荷载作用下容许有一定的变形。 沥青路面可能发生的病害会对道路安全产生如下影响: 1)裂缝 裂缝主要分为横向裂缝、纵向裂缝、块状裂缝、龟裂及滑移裂缝等。,57/137,第4章 道路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2)泛油 在高温的情况下,沥青混合料中沥青含量过多或空隙率太小,就会形成泛油,会降低行车的速度,增加车辆行驶的阻力,雨天,则多余的沥青会降低路面的防滑性能,影响行车的安全。 3)车辙 由于沥青路面在行车荷载的反

36、复作用下,产生永久变形的累积而导致的; 雨天路表排水不畅,影响高速行车的安全; 车辆在超车或更换车道时方向失控,也会影响车辆操纵的稳定性。,58/137,第4章 道路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4)沉陷和胀起 沉陷是由路基或基层的凹陷引起,胀起主要是由于路基土的冻胀或膨胀引起的。 6)滑溜 由于集料硬度和磨光值不够或路面使用时间长,路表集料棱角被磨成圆滑或平滑状,会形成磨光现象。表面滑溜还表现在石料的磨损或路面泛油现象,会危及行车安全,对道路交通的影响很大。 7)麻面 主要是油石比小、搅和不均匀等造成的,严重时可使行车颠簸,对于自行车交通的影响更大。 为了防止或减轻沥青路面的损害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

37、考虑采取相关措施。,59/137,第4章 道路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三.路面平整度 平整度是路面表面相对于真正平面的竖向偏差,是衡量高等级路面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 优良的平整度是车辆高速、舒适、安全通行的重要保证。 差的道路平整度会加剧车辆磨损、增大燃油消耗、影响行车舒适性、降低行车速度、危及行车安全。 路面平整度不好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1)形成波浪或搓板;2)有坑槽或凸起。 车辆在有波浪或搓板的路面上行驶,车辆会起伏、摆动,造成驾驶人和乘客心理紧张,旅行劳累,在弯道上行驶或超车时,稍有疏忽,车辆便会驶离正常轨道,发生事故。,60/137,第4章 道路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根据平整度控制标准(见表

38、4-16)、路面粗糙度及路面构造深度来控制路面平整度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表4- 16工中沥青路路面层平整度控制标准,注:水泥混凝土路面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允许偏差为3mm,其他公路为5mm。,61/137,第4章 道路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四.路面抗滑性能 抗滑性能是路面面层重要的安全因素,是指车辆轮胎受到制动时沿路表面滑移所产生的力。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项路面状况调查结果显示,路面状况与交通事故率关系为:路面潮湿时的事故率是干燥路面的2倍,降雪时是干燥路面的5倍、结冰时为干燥路面的8倍。 路面的抗滑性能必须满足两个方面要求:表面的抗滑性、耐久性。 抗滑性与路面结构、表面的纹理和表面处理有

39、关;耐久性则与路面的内在质量及与路面集料的耐磨性有关。,62/137,第4章 道路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五.路面排水 路面排水是一个影响安全行驶的重要因素。 澳大利亚的学者研究认为,6mm厚的水膜就能使路表横向摩擦系数减少到零,汽车会发生横向漂移; 路面排水与路拱横坡有关,路拱横坡度越大将会增加事故率。 我国在道路设计规范中对路拱横坡度作了明确规定,但在安全评价时,南方多雨地区应注意路拱横坡不宜太缓,而在北方冬季寒冷积雪地区则要注意路拱的横坡不宜太陡。 。,63/137,第4章 道路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第5节 道路交叉口与交通安全,道路交叉口是道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一个“路网”不存在交叉口

40、,就无法称之为“路网”。 在一些发达国家,按照道路服务水平的概念,从广义上讲,交叉口是一类大的交通设施,但是国内一般不这样处理。 从空间角度,道路交叉口可以分为2大类,一类是平面交叉口,一类是立体交叉口,每一类又包括具体的小类。 一.平面交叉口安全基本状况 平面交叉口是路网的关键部分,是传递路段交通流的节点和枢纽,虽然在空间上占整个路网的很小部分,但是平面交叉口事故却占整个路网事故的很大比例。,64/137,第4章 道路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二.平面交叉口的分类 平面交叉口的分类方式较多。 从相交道路数目角度,可以分为3路交叉口、4路交叉口、5路交叉口; 从交叉口形状角度,可以分为T型交叉口、Y

41、型交叉口、十字型交叉口、X型交叉口、环形交叉口等; 从交通控制方式角度,可以分为全无控制交叉口、让控制交叉口、停控制交叉口、信号控制交叉口; 从交叉口所处位置角度,可以分为城郊交叉口,乡村交叉口;从交叉口所处地区角度,可以分为平原交叉口、丘陵交叉口、山岭区交叉口。 此外,还可以从相交道路的等级角度对平面交叉口进行分类。,65/137,第4章 道路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三.交叉口交通事故原因分析 我国公路交叉口存在的主要交通安全问题如下。 1)交叉口没有采取控制交通流流向的措施,加之几何设计存在问题,导致交叉口存在许多冲突点,从而致使容易发生实际交通冲突,特别对于无信号交叉口。 2)交叉口选位置不

42、当。交叉口位于几何水平曲线或纵坡上,造成视距不良,驾驶员反应时间不足,车辆速度差大,驾驶员操作困难。 3)交叉口接入太多。一方面在一二级公路上随意开口,交叉口之间的距离太近,导致车流速度不平稳。另一方面在交叉口附近,甚至在交叉口内有支路接入,增加了冲突点数,进而加重了交通流之间的冲突。 4)交叉口几何线形不合理。交叉口交叉角度过小,车道过宽或过窄,转弯半径不合适,辅助车道设计不恰当,路肩宽度不够。,66/137,第4章 道路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5)交通标志设置不合理或没有设置。很多交叉口没有设置警告标志,指示标志,指路标志,从而驾驶员没有得到应有的交通信息。 6)交通标线设置不合理或没有设置。

43、很多交叉口没有设置标线,从而导致路权分配不明确。 7)交通信号设置不合理,信号设备性能差。信号配时与各流向交通量不匹配,信号相位不合适,清场时间不足,黄灯时间偏小。 8)交通环境复杂。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机动车与行人混行,非机动车与行人混行,且交叉口存在随意停车现象。 9)交叉口周围建筑设施多,街道化严重。加油站,公交站点,饭店,商店等设施距离交叉口过近,不但影响了交叉口视距,而且车辆进出这些地点也影响了交通流的正常运行。,67/137,第4章 道路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四.影响交叉口安全的因素 影响交叉口安全的因素众多,这些因素既包括宏观层面上的,又包括微观层面上的。 在宏观层面上有交叉口几

44、何特征、路面条件、控制条件、交通运行环境、车辆特性和交叉口使用者状况等。 在微观层面上有交叉口水平线形、纵向线形、纵横线形协调性、交叉角度、相交道路数、交叉角度、视距、车道数、车道宽度、车道设置、路肩宽度、转弯半径、交通岛、行人安全岛、路面平整度、路面摩擦系数、路面类型、路面排水性、路面完整性、交通标志、交通标线、信号灯、照明情况、交通量、机非混行、车速、车辆操纵稳定性、制动性、轮胎特性、驾驶员技术素质、驾驶行为、交通安全意识、心理生理特征等。,68/137,第4章 道路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从主客观角度,这些影响因素可以分为客观影响因素与主观影响因素。 客观因素主要是指与交叉口本身物理特征有关

45、的因素,如交叉口内在交通冲突点、交叉口几何线形、交通标志、交通标线、路面状况、照明条件、信号灯(对于信号控制交叉口而言)等,以及与交叉口交通运行环境有关的因素,如交通量、车速、交通运行秩序等。 主观因素主要是指与人有关的因素,如驾驶行为、交通安全意识、心理生理特征等。 交叉口安全水平影响因素,并以主要影响因素、次要影响因素和交通特性因素3类,分别对无信号控制交叉口与信号控制交叉口的安全水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69/137,第4章 道路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五. 交叉口冲突点 1.冲突点的种类 交叉口的交通冲突点(简称冲突点)对交叉口的安全影响很大。实际上,冲突点是交叉口本身所具有的物理条件的突出

46、表现。 其含义是指交叉口交通主体通过交叉口时,按照进口道既定的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横道运行,相同交通流或不同交通流分离或相遇而产的点,也就是交通流运行轨迹的分离点或相交点。 在理论上,冲突点是交叉口实际交通冲突和交通事故发生的根本诱因,也是交叉口不安全的决定性因素。 如果交叉口不存在任何内在冲突点,在正常交通流运行和正常驾驶行为下(即不存在非正常的突然刹车、转向、故意肇事等),就不会发生实际的交通冲突或交通事故。,70/137,第4章 道路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根据交通主体与运动轨迹的不同,可以把冲突点分为3类:机动车与机动车冲突点、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冲突点、机动车与行人冲突点。 1)机动车

47、与机动车冲突点 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交叉冲突点、合流冲突点、分流冲突点。 2)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冲突点 这类冲突点可以分为以下3种:直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冲突点、左转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冲突点、右转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冲突点。 3)机动车与行人车冲突点 这类冲突点可以分为以下3种:直行机动车与行人冲突点;左转机动车与行人冲突点;右转机动车与行人冲突点。,71/137,第4章 道路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以双向2车道十字无信号交叉口为了,机动车与机动车冲突点的分布与数量如图4-24所示。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冲突点如图4-25所示。机动车与行人冲突点如图4-26所示。,图4- 26 双向2车道十字无信号交叉口机动车与行

48、人冲突点,图4- 25 双向2车道十字无信号交叉口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冲突点,图4- 24 2车道十字型交叉口机动车冲突点,72/137,第4章 道路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交叉口冲突点的数量与构成本交叉口的道路条数密切相关。表4-19列出了无信号控制交叉口机动车冲突点数量与道路条数的表明关系。,获得交叉口不同种类冲突点数量的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作图理论分析交叉口的交通流运行轨迹,得出不同种类冲突点数; 二是通过交叉口冲突点计算模型,输入相关参数,计算得到不同种类冲突点数。(见后续章节),表4- 19 无信号控制交叉口冲突点数量与道路条数,73/137,第4章 道路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2.冲突点的减少

49、或消除 通常减少或消除冲突点的方法大致有4种: 1)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在某些交叉口禁止机动车左转,可以减少大部分冲突点。 2)在交叉口设置交通信号控制。利用信号相位对交叉口的通行对象进行时间上的隔离,避开部分冲突点的形成。 3)渠化交通。合理地布置交通岛,把冲突点进行隔离,减少车辆行驶时的相互干扰,如设置提前右转的专用车道等。 4)改为立体交叉。将相互冲突的车流分别设在不同平面的车行道上,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但是在土地利用紧张的城市,这种做法需要进行严格的论证。,74/137,第4章 道路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表4- 20 常用立交形式安全性,75/137,第4章 道路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七.立体交叉 立体交叉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立交形式、立交形式一致性、立交间距、匝道曲线半径、纵坡度及坡长等6个方面。 1.立交形式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常见的立交形式主要有苜蓿叶形、菱形、环形、喇叭形、定向式和组合式等。不同形式公路立交的安全性有所不同,如表4-20所示。,2.立交形式的一致性 当一条道路上需布设一系列立交,在选择其形式时,需注意进、出口匝道的通用性和形式的不一致性。 不一致性的进出口布置,在接连不断的立交之间会引起主线上车辆的减速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