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 (2).ppt

上传人:少林足球 文档编号:4143901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PPT 页数:80 大小:1.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风 (2).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中风 (2).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中风 (2).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中风 (2).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中风 (2).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风 (2).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风 (2).ppt(8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 風,概 述,一、定义 中风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概 述,本病起病急剧、症见多端、变化迅速,与自然界风之“陡起于倾刻之间,骤变于瞬息之时”,来势较猛的特性相类似,故类比而名之曰中风。,概 述,二、历史沿革 历代对中风的认识,从其病因学说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唐宋以前多以“内虚邪中”立论 唐宋以后多以内风立论,范 围,根据中风的临床表现特征,西医学中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与之相近,包括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它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局限性脑梗塞、原发性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均可参照本节进行辨证论治。,病因病机,本病多是在内伤积损的基础上,复因劳

2、逸失度、情志不遂、饮酒饱食或外邪侵袭等触发,引起脏腑阴阳失调,血随气逆,肝阳暴张,内风旋动,夹痰夹火,横窜经脉,蒙蔽神窍,从而发生卒然昏仆、半身不遂诸症。,病因病机,一、病因 1内伤积损 素体阴亏血虚 阳盛火旺 风火易炽 阴虚阳亢 气血上逆 年老体衰 肝肾阴虚 肝阳偏亢 上蒙神窍,内伤积损,病因病机,2劳欲过度 烦劳过度 耗气伤阴 阳气暴张 风阳上旋 气血上逆 壅阻清窍 纵欲过度 房事不节 引动心火 耗伤肾水 水不制火 阳亢风动,劳欲过度,病因病机,3饮食不节 嗜食肥甘厚味 辛香炙搏之物 聚湿生痰 痰湿生热 热极生风 风火痰热内盛 上阻清窍 饮酒过度,饮食不节,病因病机,4情志所伤 五志过极

3、心火暴甚 引动内风 忧郁恼怒 肝气不舒 气郁化火 肝阳暴亢 引动心火 气血上冲脑 烦劳过度 精神紧张 虚火内燔 阴精暗耗 肝肾阴虚 阳亢风动 素体阳盛 心肝火旺 阳亢化风,情志所伤,病因病机,5气虚邪中 气候突变之际 气血不足 脉络空虚 风邪乘虚入中 气血痹阻 痰湿素盛 形盛气衰 痰湿闭阻经络 僻不遂 外风引动内风,气虚邪中,病因病机,二、病机 1、基本病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 2、病位:心脑,与肝肾密切相关。,病因病机,3、病理基础:肝肾阴虚。 因肝肾之阴下虚,则肝阳易于上亢,复加饮食起居不当,情志刺激或感受外邪,气血上冲于脑,神窍闭阻,故卒然昏仆,不省人事。,病因病机,4、病理因素:风、

4、火、痰、瘀 其形成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肝肾阴虚,阳亢化火生风,或五志化火动风。 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或火热炼液为痰。 暴怒血菀于上,或气虚无力推动,皆可致瘀血停滞。 四者之间可互相影响或兼见同病,如风火相煽,痰瘀互结等。 严重时风阳痰火与气血阻于脑窍,横窜经络,出现昏仆、失语、喎僻不遂。,病因病机,焦树德树德中医内科学 (一)风 1.内风 以肝风为主,是本病最重要、最常见的发病因素。多因年老(40岁以上),肝肾阴虚,肝阳偏旺,若将息失宜,七情过极,肝阳亢盛,引起肝风内动,风火上越,心阳暴盛,气血上逆。尤在泾金匾翼 曾说:“无论风邪从外来者,必先有肝风为之内应,即痰、火、食、气从内发者,亦必有

5、内风为之始基。” 2.外风 气血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中络脉而致口眼喎斜。风邪善行而数变,入络则口眼喎斜;入经则瘫痪;入腑则不识人;入脏则神昏,舌强口流涎。入皮则痒,入筋则挛,入骨节则疼痛,入肉则不仁,入肢体则半身不遂,入阳则狂,入阴则癫。,病因病机,(二)火 1.肝火 大怒伤肝,肝郁化火,肝阳暴升,火升风动,气血逆乱,而使人卒中晕倒。 2.心火 劳神过度,心火旺盛,或血虚肝旺,肝阳助心火,肝风内动,风火上扰,导致中风;或肾阴不足,肾水不能上济于心,心火偏旺,肝风内动,风火相煽,引起中风。 (三)痰 1.湿痰 脾失健运,湿聚生痰,痰浊阻络,蒙蔽清窍;肥人多痰,气滞腠阻,湿留痰生;

6、肝气郁滞,气有余便是火,心肝火盛,灼液成痰,随肝风上扰,风痰上扰。 2.痰盛 痰有作眩、作晕、蒙心、阻络等特点。中医认为“肥人多痰”,对肥人中风中医则认为是痰盛所致。,病因病机,(四)气 1.气虚 年老(40 岁以上)气衰,正气不足,正虚招邪,风邪易侵。 2.气逆(气实) 情志不遂,肝郁不舒,肝气上逆,气血逆乱,并走于上,则为中风。 (五)血 1.血菀(郁、鬱) 素问生气通天论 说:“大怒则形气绝,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2.血瘀 血瘀则气滞,经络阻塞,脉络不畅。 3.血虚 血虚不能养肝,肝风易动,风性上行,上扰清空。,病因病机,5、病理性质多属本虚标实。 肝肾阴虚,气血衰少为致病之本 风、火

7、、痰、气、瘀为发病之标 两者可互为因果。 发病之初,邪气鸱张,风阳痰火炽盛,气血上菀,故以标实为主 如病情剧变,在病邪的猛烈攻击下,正气急速溃败,可以正虚为主,甚则出现正气虚脱。后期因正气未复而邪气独留,可留后遗症。,病因病机,6、由于病位浅深、病情轻重的不同,又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别 轻者中经络,重者中脏腑。 若肝风夹痰,横窜经络,血脉瘀阻,气血不能濡养机体,则见中经络之证,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不伴神志障碍 若风阳痰火蒙蔽神窍,气血逆乱,上冲于脑,则见中脏腑重证,络损血溢,瘀阻脑络,而致卒然昏倒,不省人事。,病因病机,因邪正虚实的不同,而有闭脱之分及由闭转脱的演变。 闭证之中腑者,因肝阳

8、暴亢或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见喎 僻不遂,神志欠清,大便不通 闭证之中脏者,风阳痰火内闭神窍,脑络瘀阻,则见昏仆,不省人事,肢体拘急等闭证 因于痰火瘀热者,为阳闭 因于痰浊瘀阻者为阴闭 若风阳痰火炽盛,进一步耗灼阴精,阴虚及阳,阴竭阳亡,阴阳离决,则出现脱证,表现为口开目合,手撒肢冷,气息微弱等虚脱症状。,病因病机,小结: 中风的发生,病机虽然复杂,但不外六端: 虚(阴虚、血虚) 火(肝火、心火) 风(肝风、外风) 痰(风痰、湿痰) 气(气逆、气滞) 血(血瘀) 肝肾阴虚,气血衰少为致病之本,风、火、痰、气、瘀为发病之标,两者可互为因果。 就临床所见,其中尤以肝肾阴虚所致的阳亢风动,气升血逆而形

9、成的下虚上实是本病的根本原因。,病因病机,病因病机,轻者风痰横窜经络,阻滞气血运行,经络失养而口眼喎斜,语言蹇涩,半身不遂,称为中经络。 重者肝阳暴张,阳升风动,气血逆乱,挟痰挟火上闭清窍而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称为中脏腑,多为闭证。 若病情进一步发展,肝风痰火炽盛,正气亏虚,正不胜邪而致阴竭阳亡,阴阳离决而为脱证。,诊查要点,一、诊断依据 1多急性起病,好发于40岁以上年龄。 2常有眩晕、头痛、心悸等病史,病发多有情志失调、饮食不当或劳累等诱因。 3发病之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一侧麻木等先兆症状。 4具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歪斜,言语蹇涩等特定的临床表现。轻症仅见眩晕,

10、偏身麻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诊查要点,模式图1,模式图2,诊查要点,女性,77岁,大面积缺血性脑梗塞病人,女性,69岁,右侧肢体活动受限三天,说话含糊。,诊查要点,1,女性,57岁。突发头痛、神志不清1天,伴呕吐。体检:血压156/78mmHg,答非所问,双瞳等大等圆,直径2.5mm,对光反射灵敏,右下肢肌力级。 CT所见:左侧大脑半球颞顶区脑内见不规则状高密度血肿影,截面41x39mm,CT67值Hu,灶周少量低密度水肿。左侧外囊前肢部位见一边界清楚的片状近囊性低密度影约20x8mm。左侧侧脑室变狭。中线结构略微右偏。所见颅骨未见骨质破坏与骨折。,诊查要点,女性,岁半小时前头疼、呕吐。

11、 血压为mmHg。既往有高血压史,诊查要点,1,女 岁,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查要点,二、病证鉴别 1中风与口僻 口僻俗称吊线风,主要症状是口眼歪斜,但常伴耳后疼痛,口角流涎,言语不清,而无半身不遂或神志障碍等表现,多因正气不足,风邪入脉络,气血痹阻所致,不同年龄均可罹患。,诊查要点,2.中风、厥证、痫证鉴别,诊查要点,3.中风、痿证、痹证、痉证鉴别,诊查要点,三、相关检查 中风与西医急性脑血管病相近,临床可作脑脊液、眼底及CT、MRI等检查。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检查无明显异常。 局限性脑梗塞,患者脑脊液压力不高,常见在正常范围,蛋白质含量可高。头颅CT和MRI可显示梗塞区。 出血性中风在起病后1周

12、CT能正确诊断大脑内直径在1厘米或更大的血肿。 对于脑干内小的血肿或血块已变为和脑组织等密度时,MRI的诊断比CT可靠。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原因为动脉瘤破裂和动静脉血管畸形,早期CT扫描,可显示破裂附近脑池或脑裂内有无凝血块,脑内或硬膜下血肿及是否合并脑出血。 MRI对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并不可靠,无CT条件下,可谨慎进行脑脊液检查。,辨证论治,一、辩证要点 (一)辨病期 根据病程长短,分为三期。 急性期为发病后二周以内,中脏腑可至一个月; 恢复期指发病二周后或一个月至半年内; 后遗症期指发病半年以上。,辨证论治,(二)急性期辨证要点 中风的急性期是指发病后两周或至一月以内,此阶段

13、病情重,变化多,易发生危重变证。,辨证论治,1辨中经络、中脏腑 中经络者虽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但意识清楚 中脏腑则昏不知人,或神志昏糊、迷蒙,伴见肢体不用,辨证论治,2中脏腑辨闭证与脱证 闭证属实,因邪气内闭清窍所致,症见神志昏迷、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强痉、大小便闭等。 脱证属虚,乃为五脏真阳散脱,阴阳即将离决之候,临床可见神志昏愦无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息低微等。 阴竭阳亡 闭证常见于骤起 脱证则由闭证恶变转化而成。 并可见内闭外脱之候。,辨证论治,3闭证当辨阳闭和阴闭 阳闭有瘀热痰火之象,如身热面赤、气粗鼻鼾、痰声如拽锯、便秘溲黄、

14、舌苔黄腻、舌绛干,甚则舌体卷缩,脉弦滑而数。 阴闭有寒湿痰浊之征,如面白唇紫、痰涎壅盛、四肢不温、舌苔白腻、脉沉滑等。,辨证论治,4辨病势顺逆 临床应注意辨察病人之“神”,尤其是神志和瞳神的变化。 如病人由清醒渐至神昏,瞳神变化,甚至呕吐,头痛,项强者,为正气渐衰,邪气日盛,病情加重。 若目不能眴,或瞳仁大小不等,或突见呃逆频频,或突然昏愦、四肢抽搐不已,或背腹骤然灼热而手足厥逆,或见戴阳及呕血,均属病势逆转,预后凶险。 先中脏腑,如神志逐渐转清,半身不遂未再加重或有恢复者,病势为顺,预后多好。,辨证论治,5辨真中类中 真中风是由脉络空虚,风邪入中经络而致,患者发病有感邪病史,并兼有恶寒,发热

15、,周身不适或肢体疼痛等表证。 类中风是由阳化风动,气血上逆,挟痰挟火,流窜经络,蒙闭清窍而成,病因为内伤所致。,辨证论治,(二)恢复期辨证要点 恢复期是发病两周或1个月以后,经过急性期的治疗,此时病情比较稳定,患者表现出半身不遂,口喎流涎,舌歪颤动,语言不利等后遗症。 恢复期的辨证要点主要区别本虚标实的主次。,辨证论治,本虚为主者,应进一步区分气血阴阳亏虚的不同性质。 若患者头晕头痛,心烦少寐,口干咽干,手足心热,舌红少苔,多属阴虚内热; 若病程日久,肢体肌肉萎缩,久卧少动,神靡或痴呆,多为肾精亏虚; 如肢体软瘫,手足肿胀,口角流涎,气短自汗,多属气虚; 若兼有畏寒肢冷,为阳气虚衰的表现。,辨

16、证论治,标实者,宜明辨风、痰、瘀的主次。 若眩晕,肢体麻木、振颤、强直拘急者属风阳扰动; 若痰多流涎,肢体僵硬变形,咯痰或喉中痰鸣,舌苔腻者,多属痰浊壅盛; 若面色晦暗,患肢疼痛,舌质紫暗,脉弦涩,属瘀血阻络。,辨证论治,二、治疗原则 中经络以平肝熄风,化痰祛瘀通络为主。 中脏脏闭证,治当熄风清火,豁痰开窍,通腑泄热; 脱证急宜救阴回阳固脱 对内闭外脱之证,则须醒神开窍与扶正固脱兼用。 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为虚实兼夹,当扶正祛邪,标本兼顾,平肝熄风,化痰祛瘀与滋养肝肾,益气养血并用。,辨证论治,三、证治分类 (一)中经络 在中经络的见证中,兼有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肢体拘急等表证者,为外风入中,

17、即真中风,治宜祛风通络,养血和营; 兼有头晕目弦,面红烘热,失眠多梦等里证者,为肝风内动,属类中风,治宜滋阴潜阳,镇肝熄风。,辨证论治,1风痰入络证 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发生口眼喎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舌强语謇,甚则半身不遂,或兼见恶寒、发热,手足拘挛,关节酸痛等症,舌苔薄白,脉浮数。 证机概要:脉络空虚,风痰乘虚入中,气血闭阻。 治法:祛风化痰通络。 代表方:真方白丸子加减。另可选用大秦艽汤、牵正散。,辨证论治,真方白丸子 半夏、南星、白附子:祛风化痰 天麻、全蝎:熄风通络 川乌:祛风散寒 木香、枳壳:行气,辨证论治,大秦艽汤 秦艽、羌活、独活、防风、白芷、细辛:疏表祛风; 生熟地黄、

18、当归、川芎、赤芍:养血行血,取“治风先治血”、“养血筋自柔”之意; 白术、茯苓:健脾祛湿以化痰; 生石膏、黄芩:以清郁热,并防风药燥热太过。,辨证论治,牵正散 全蝎:搜风通络 白附子、白僵蚕:化痰通络。,辨证论治,外风入中,属中风轻证,其临床表现特点为无神志改变,外感症状明显,病变前一般无中风先兆。 外风宜疏散,医门法律 中风门曰:“凡风初中经络,不行外散,仅从内夺,引邪深入者,医之过也。” 治疗当辨其感受外邪之性质,正气亏虚之程度,确定扶正与祛邪的主次关系,或以祛邪为主,兼顾扶正,或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而分别选用适当方药。 本证在治疗中常加用养血活血之品,此乃“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

19、,用药时应予注意。 临床还可见到外风引动内风,内外合邪之证,治疗时应表里兼顾,内外风并除。,辨证论治,2风阳上扰证 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突然发生口眼喎斜,舌强语蹇,或手足重滞,甚则半身不遂等症,舌质红苔黄,脉弦。 证机概要:肝火偏旺,阳亢化风,横窜络脉。 治法: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加减。,辨证论治,天麻钩藤饮 天麻、钩藤:平肝熄风 生石决明:镇肝潜阳 川牛膝:引血下行 黄芩、山栀子:清肝泻火 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 茯神、夜交藤:养血安神 益母草:活血利水,辨证论治,3阴虚风动证 平素头晕耳鸣,腰酸,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言语不利,手指瞤动,甚或半身不遂,舌质红,苔腻,脉弦

20、细数 证机概要:肝肾阴虚,风阳内动,风痰瘀阻经络。 治法:滋阴潜阳,熄风通络。 代表方:镇肝熄风汤,辨证论治,镇肝熄风汤。 龙骨、牡砺、代赭石:镇肝潜阳 白芍、天冬、玄参、龟板:滋阴潜阳 牛膝(重用)+川楝子:引血下行,折其亢盛之风阳 茵陈、麦芽:清肝舒郁 甘草:调和诸药,辨证论治,(二)中腑脏,闭证、脱证鉴别,辨证论治,1闭证 闭证的主要症状是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辨证论治,阳闭、阴闭鉴别,辨证论治,(l)痰热腑实证 素有头痛眩晕,心烦易怒,突然发病,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神识欠清或昏糊,肢体强急,痰多而粘,伴腹胀,便秘,舌质暗

21、红,或有瘀点瘀斑,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涩。 证机概要:痰热阻滞,风痰上扰,腑气不通。 治法:通腑泄热,熄风化痰。 代表方:桃仁承气汤加减。,辨证论治,桃仁承气汤 桃仁 活血破瘀 君 两者配伍,瘀热并治。 大黄 破瘀泻热 桂枝 通行血脉,助桃仁活血行瘀, 配于寒凉破泄方中,防寒凉凝血之弊。 臣 芒硝 泻热软坚,助大黄下瘀泄热。 佐使 炙甘草 护胃安中,缓诸药峻烈。 五味配合,共奏破血下瘀之功,服后“微利”,使蓄血去,瘀热清,诸证自平。,辨证论治,(2)痰火瘀闭证 除上述闭证的症状外,还有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证机概要:肝阳暴张,阳亢风动,痰火壅盛,气血上逆,神窍闭阻。

22、 治法:熄风清火,豁痰开窍。 代表方:羚羊钩藤汤,辨证论治,羚角钩藤汤 羚羊角、钩藤:为君,凉肝熄风,清热除痉 桑叶、菊花:为臣,以加强熄风之效 白芍、生地:养阴增液以柔肝舒筋 贝母、竹茹:清热化痰 茯神:平肝、宁心安神 生甘草:调和诸药,辨证论治,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羚角钩藤汤区别,辨证论治,(3)痰浊瘀闭证 除上述闭证的症状外,还有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塞盛,苔白腻,脉沉滑缓。 证机概要:痰浊偏盛,上空清窍,内蒙心神,神机闭塞。 治法:化痰熄风,宣郁开窍。 代表方:涤痰汤,辨证论治,涤痰汤 半夏、橘红、茯苓、竹茹:化痰燥湿 胆星、菖蒲:豁痰开窍 枳实:降气和中消痰 人参、茯

23、苓、甘草:健脾益气,杜绝生痰之源 苏合香丸:辛香解郁开窍 合而用之有燥湿化痰、醒神开窍之效。,辨证论治,2脱证(阴竭阳亡)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大小便自遗,肢体软瘫,舌痿,脉细弱或脉微欲绝。 证机概要:正不胜邪,元气衰微,阴阳欲绝。 治法:回阳救阴,益气固脱。 代表方: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味。,辨证论治,五绝 口开心绝 手撒脾绝 眼合肝绝 遗尿肾绝 鼻鼾肺绝,辨证论治,(三)恢复期 中风病急性阶段经抢救治疗,若神志渐清,痰火渐平,饮食稍进,渐入恢复期,但后遗症有半身不遂、口歪、语言蹇涩或失音等。此时仍须积极治疗并加强护理。 针灸与药物治疗并进,可以提高疗效。 药

24、物治疗根据病情可采用标本兼顾或先标后本等治法。 治标宜搜风化痰,通络行瘀;肝阳偏亢者,可采用平肝潜阳法。治本宜补益气血,滋养肝肾或阴阳并补。,辨证论治,1风痰瘀阻证 口眼歪斜,舌强语赛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苔滑腻,舌暗紫,脉弦滑。 证机概要:风痰阻络,气血运行不利。 治法:搜风化痰,行瘀通络。 代表方:解语丹,辨证论治,解语丹 天麻、白附子、南星:祛风化痰 全蝎、羌活:搜风通络 远志、石菖蒲、木香:行气化痰宣窍,辨证论治,医学心悟将中风不语分属肝脾肾三经: 病邪偏在脾者:加苍术、半夏、陈皮 病邪偏在心者:加珍珠母、琥珀 病邪偏在肾者:加地黄饮子,辨证论治,2气虚络瘀证 肢体偏枯不用,肢软

25、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证机概要:气虚血瘀,脉阻络痹。 治法:益气养血,化瘀通络。 代表方:补阳还五汤,辨证论治,3肝肾亏虚证 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或舌淡红,脉沉细。 证机概要:肝肾亏虚,阴血不足,筋脉失养。 治法:滋养肝肾。 代表方:左归丸合地黄饮子,辨证论治,熟地黄 补肾填精 山茱萸 君 肉苁蓉 温壮肾阳 巴戟天 附子 治下,下元得以补养 辛热,以助温养下元,摄纳浮阳,引火归源 肉桂 臣 石斛 麦冬 滋阴敛液,壮水以济火 五味子 石菖蒲 佐 开窍化痰、交通心肾 治上(治“瘖”) 远 志 茯 苓 薄荷 疏郁

26、而轻清上行 使 姜枣 调和诸药,地黄饮子,综观全方,标本兼顾,上下并治,而以治本治下为主。诸药合用,使下元得以补养,浮阳得以摄纳,水火相济,痰化窍开,则瘖痱可愈。,预防调护,关于中风的预防问题,在祖国医学也早有论述。 朱丹溪提出:“眩晕者,中风之渐也。” 元罗天益在卫生宝鉴中风门也提到:“凡大指、次指麻木或不用者,三年中有中风之患。” 明李用粹在证治汇补预防中刚中也强调:“平人手指麻木,不时眩晕,乃中风先兆,须预防之。宜慎起居,节饮食,远房惊,调情志。”,预防调护,平时在饮食上宜食清淡易消化之物,忌肥甘厚味、动风、辛辣刺激之品,并禁烟酒,要保持心情舒畅,做到起居有常,饮食有节,避免疲劳,以防止

27、卒中和复中。,预防调护,既病之后,应加强护理。遇中脏腑昏迷时,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面色、呼吸、汗出等变化,以防向闭脱转化。 加强口腔护理,及时清除痰涎,喂服或鼻饲中药时应少量多次频服。 恢复期要加强偏瘫肢体的被动活动,进行各种功能锻炼,并配合针灸、推拿、理疗。按摩等。 偏瘫严重者,防止患肢受压而发生变形。 语言不利者,宜加强语言训练。 长期卧床者,保护局部皮肤,防止发生褥疮。,临证备要,1结合辨病,掌握其预后。 脑出血急性期,绝大多数表现为中脏的风阳痰火闭证,或中腑之腑实瘀热证,有的可表现为脱象。 中经络的重证,多为脑梗塞、脑血管痉挛。如见风阳痰火证,虽然神志清楚,仍应防其病情恶化,临证时

28、须严密观察。,临证备要,2正确使用通下之法。 中腑因瘀热内阻,腑气不通,邪热上扰,神机失用,应及时使用通腑泄热之法,有助于邪从下泄。 中脏阳闭证,风阳痰火炽盛,内闭神机,有时因邪热搏结,亦可出现腹满,便秘,小溲不通,苔黄腻,脉弦实有力,亦应配入通下之法,使大便畅通,痰热下泄,则神识可清,危象可解。 但正虚明显,元气欲脱者忌用。,临证备要,3出血性中风可配凉血化瘀法。 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参照血证有关内容。 其出血的机理多有瘀热搏结,络伤血溢,临床有时可见面唇青紫,舌红或紫黯,可配合凉血化瘀止血法,以犀角地黄汤为基础方治疗,瘀热以行,有助止血,但应注意活血而不破血、动血。,临证备要,4中风后遗症口眼喎斜的治法。 中风后遗,口眼喎 斜多由风痰阻于络道所致,治宜祛风、除痰、通络,方用牵正散。方中白附子祛风、化痰、通络;僵蚕、全蝎熄风、化痰、镇痉。 本方用散剂吞服较用汤剂疗效为佳。口眼瞩动者加天麻、钩藤、石决明以平肝熄风;共枸杞子、山萸肉补肾益精;麦冬、石斛养阴生津;当归、鸡血藤养血和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