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二语文人教版《新闻阅读与实践》 毛泽东先生到重庆 配套练习题 含答案.doc

上传人:流浪地球 文档编号:4147893 上传时间:2019-10-2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6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二语文人教版《新闻阅读与实践》 毛泽东先生到重庆 配套练习题 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最新]高二语文人教版《新闻阅读与实践》 毛泽东先生到重庆 配套练习题 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最新]高二语文人教版《新闻阅读与实践》 毛泽东先生到重庆 配套练习题 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最新]高二语文人教版《新闻阅读与实践》 毛泽东先生到重庆 配套练习题 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最新]高二语文人教版《新闻阅读与实践》 毛泽东先生到重庆 配套练习题 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高二语文人教版《新闻阅读与实践》 毛泽东先生到重庆 配套练习题 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二语文人教版《新闻阅读与实践》 毛泽东先生到重庆 配套练习题 含答案.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精品精品资料精品精品资料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天赋发展到七十分的,自古以来少有,发展到一百分的恐怕更是千载难逢。B如果悬壶济世的医学家想寻一位“健康大使”,我想弱不禁风的林妹妹是绝对无资格担当重任的。C看双眼的神态,全然没有剑拔弩张、严阵以待的气势,倒有几分闲庭信步、瓜田李下话桑麻的味道。D泰国国会会议从下午开到接近午夜,执政党与反对党不可开交地互相抨击,被外界指责为浪费时间。【解析】A项,“千载难逢”形容机会难得,不能指人。C项,“瓜田李下”常用来告诫人们要避免嫌疑。D项,“不可开交”,纠缠在一起,无法解开,形容无法摆脱或了结。通常在结构助词“得”之后作补语。如:忙得

2、不可开交,打得不可开交。【答案】B2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是()A淮南志高神州欢乐园坚持自主动漫原创、传统演艺为最大特色,将区别于第四代的芜湖方特欢乐世界,定位为世界级动漫文化产业园区。B近来,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全球光伏企业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响,出现企业运营困难,各地贸易保护主义也随之抬头。C中国军队将坚决履行所担负的使命,与海监等部门密切协同,为国家海上执法等活动提供安全保障,共同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D中国目前拥有网络文学写作者超过200多万人,每年有六七万部左右的作品被签约;全国网络文学用户达1.94亿,超过了电子商务用户。【解析】A项,句子杂糅;B项,成分残缺,

3、应在“出现企业运营困难”后加上“的状况”;D项,“超过200多万人”重复,应删去“超过”或者“多”,“左右”多余。【答案】C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信息时代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极其便捷的阅读方式,那就是网络阅读。网络阅读远远超越了传统的阅读概念,_,_,_,_,_,_。因此,阅读的趣味性大大提高,吸引力更强,影响力更大。能够对文字、图片、影像、声音等信息形态进行有机的合成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沟通交流的需求与传统阅读相比,信息更加全面,视野更加开阔,也更直观、更逼真提供读、看、听三方面的内容它改变了单一的文字或静态的图像的表现形式还具有共享性、开放性和互动性ABC

4、 D【解析】解答本题要着眼于两个关键词“网络阅读”和“传统阅读”,第一处横线前的内容强调的是“网络阅读远远超越了传统的阅读概念”,后面紧接着应说有哪些超越,所以第句紧接其后;超越之后应是“改变了”什么,而第句具体解说对文字和静态图像有哪些改变,故应在第句后面;第句中的“读、看、听“正对应了前句的内容,故应在第句后面;第句是对“网络阅读”相较于“传统阅读”的优势的概括;第句是除此之外的其他特点,要注意“还具有”三字,说明应接在第句后面;第句是对前面句子中“共享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好处的阐述。【答案】C4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近年来,清明节祭奠亲友,一些地方从烧冥钞、纸人、纸马,发

5、展到烧纸电视机、纸数码相机,甚至烧纸汽车、纸别墅材料二:今年清明节前,某市首个在线祭祀网站开通。清明节时,许多市民纷纷登录该网站,上传纪念图片,发布纪念文章,祭奠逝去的亲友,表达哀思。(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2)你对上述现象有何看法?请简要回答。【解析】(1)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从两则材料中筛选出重要信息,然后用一句话进行概括表达。作答时,考生首先要明确两则材料均是围绕清明节祭奠一事展开的。两则材料中,材料一侧重阐述的是近几年清明节祭奠出现的趋势,材料二则侧重讲今年清明节祭奠所出现的新变化,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存在着时间的前后关系,而事件本身则出现变化,通过筛选、提取

6、与概括,不难得出答案。(2)作答时,考生首先要回答出自己对清明节祭奠形式的看法,如赞同或反对,然后多角度阐述自己这样认为的理由。阐述时,事件本身的社会价值、意义、影响应该成为佐证观点的重点。【答案】(1)(示例)清明节祭奠亲友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或:清明节祭奠亲友的方式体现了不同的观念)。(2)(示例)赞同网祭,摒弃陋习。通过网站祭奠已逝的亲友,既便于表达哀思,又省时省力,减少环境污染,值得提倡。对于烧冥钞、纸汽车、纸别墅等陋习,则要加以正面引导。(可侧重某一方面阐述,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5阅读下面一则新闻,然后就安徽师大的做法写一段点评。(150个字左右)安徽师大将环保教育列为学生公共必修课

7、程新学年伊始,安徽师范大学正式将环保教育列为全校学生公共必修课程,包括文、理、工以及艺术类专业的所有本科学生都必须选修一门环保教育的规定课程,并需要修业合格取得学分。据悉,像安徽师大这样把环保教育全面作为学生必修课程的高校,在全国还是第一家。安徽师大校长蒋玉珉向记者介绍,安徽师大一直通过公共基础课程渗透环保理念、组织社团活动参与环境保护等方式,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环保理念的“践行者”,而让环保教育课程全面走进课堂,则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安徽师范大学重视环保教育的做法,得到联合国有关部门和官员的关注、支持,联合国征聘司前司长翁盈盈女士专程赶到学校,出席了“环保教育进课堂”启动仪式,联合国电台

8、还通过越洋电话采访了学校领导、老师和学生,高度评价了中国高校环保教育的生动实践。【答案】公众环保意识水平的高低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族素质,所以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培养公民环保道德势在必行,其主要的途径就是有效开展环保教育。而安徽师大的做法不仅能增强学生们的环保思想,而且将会给我国环保工作带来积极的深远影响。6用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有关春节和端午的对联。要求:上下联各为七字,语言连贯,符合节日和对联特点,不得重复使用短语。门上桃符碧波竞舟江边柳线青艾驱瘴迎春绿十里欢耀眼红千家乐【解析】写对联需要注意春节(贴春联、放鞭炮)、端午节(赛龙舟、插艾叶、吃粽子等)两个节日的特点,上下联要语意对应,同时要注意字

9、数限制。【答案】(春节)江边柳线迎春绿门上桃符耀眼红(端午节)青艾驱瘴千家乐碧波竞舟十里欢(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人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节选)广州日报:在都市忙碌浮躁的生存状态下,你怎么能写出那么清新淡雅的文字呢?林清玄:其实,这是从我个人的需求出发的。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家里很穷,跟一般年轻人一样,一心想要成功,想要追求更好的生活。在当时看来,所谓成功就是成为有钱、有权、有影响力的人。后来,我在报馆工作,又做了报社主管;还在电视台主持节目;文章也受到很多人的欢迎,书很畅销。用世俗的眼光来看,我应该是蛮成功的。但当时我并不快乐也不满足。于是,我开始思考成功的意义何在。慢慢地,

10、我发现,如果成功却失去快乐,这种成功还不如不要。在都市中努力拼搏的人们一心只顾着赚钱,一味追求物质和现实的享受,其实内心充满迷惘。所以只能说是我的个人需求正好迎合了当时人们的需求。广州日报:你一直处于非商业性的写作状态。但作品一直热卖,对此,你自己有什么看法?林清玄:作品能受到什么样的理解或欢迎,是没办法预期的。我举个例子,去年下半年,深圳一所小学的校长写信邀请我前去演讲,因为小学课本里选了我三篇文章。当时我很感动,20多年前写那三篇文章时根本不会想到它会入选小学课本,也不会想到小学生们希望我前去演讲。在创作时,你可以掌握的,只是自己作品的方向。广州日报:你的作品常常涉及茶道和佛教智慧,这跟周

11、作人的作品似乎有相似之处。林清玄:某些部分有相似,但实际上很不同。我读过周作人的全集,也很喜欢他的文章,但我没有受到他的影响。他太喜欢掉书袋,自己的意见只有一点点;另外,他的文字也没有伸缩性,一般都只有短短的几百字。我呢,不喜欢掉书袋,自己不感动的东西不会去写。广州日报:那么,哪些作家对你的影响比较大?林清玄:在中国作家里,苏东坡对我影响最大,还有辛弃疾、杜牧、李白等,他们都是些潇洒自在的人。苏东坡的作品里有很多生活的元素,而且,不管处在什么状态下都能写出好文章。另外,在外国作家里,泰戈尔、纪伯伦、惠特曼等对我影响也比较大。我喜欢的作家和作品有三个特点:一是比较生活化;二是有点自由派;三是有些

12、哲学和思想,而不是纯粹好看而已。当然,我并不是刻意去学习他们,而是他们慢慢对我形成了影响写生活的、自由的、浅显的东西。我觉得文章应该很浅白,在浅白中有感动、向往等美好的东西。广州日报:近些年,国学热逐渐升温,一些地方还会给学生举行开笔礼啊之类的传统仪式,你怎么看?林清玄:我觉得这些都是好事啊,人应该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才会有信心。如果完全放弃传统,我们就无法理解到生活中深刻的部分,就会缺乏自信。不过,一个教授在中央台讲论语竟然可以引起那么大的轰动,我开始觉得不可理解。这可能是传统文化在承续的过程中曾经有过一段断层,是压抑太久之后的爆发。广州日报:记者生涯对你的创作有什么帮助?林清玄:十年

13、的新闻工作经历对我的写作帮助很大。一般的作家写了300字可能你还不知道他到底要写什么,但我写文章时会马上进入主题、进入重点,这是新闻从业经历对我的启发,因为突出重点是新闻写作的本质所在。还有,记者常常是把深奥的东西用浅显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大家都能了解,我写文章时不会故弄玄虚,而是尽量使文字浅显易懂。很显然,一篇文章10个人看了之后鼓掌与100个人都能读懂这两者之间,后者的意义更大。广州日报:可以说,你的作品中体现了一种慢生活的生活方式,但在快节奏的都市中,生活似乎慢不下来?林清玄:慢生活常常会被曲解为消极的生活。其实,慢生活重要的不是时间的进程,而是做这件事情时,你的内心是否从容。我以前在电视

14、台讲慢生活,有人就骂我说慢生活让年轻人没有斗志。其实,你泰然自若也可以很有斗志,你很紧张也不见得你有斗志。比如,你看奥运会上的那些最了不起的选手,他们内心都很从容,他很轻松却完成了很困难的事情,反而那些功夫不好的选手很紧张。所谓从容,就是有定力,有定见,有对人生的长久规划。广州日报:对于现在出版界的商业炒作,你怎么看?林清玄:我对此比较宽容。其实,很快做成的东西也会很快消失,以前的作家是把脚印刻在石头上,而商业炒作一本书,就像在沙滩上踩脚印,潮水一来,脚印就消失了。时间会筛选作家和作品,对于各种炒作现象,其实不必太在意。(有删改)7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林清玄通过

15、自己的成长经历,认识到成功的意义在于快乐,这让人们不由得深深地思索:怎样才算是一个成功的人。B周作人喜欢掉书袋,他的作品中只有一点点自己的思想,所以林清玄虽喜欢却不认同他的作品,周作人也没有对林清玄的文学创作产生影响。C林清玄努力学习苏东坡、泰戈尔等中外作家的创作风格,慢慢形成了写生活的、自由的、浅显的东西的特色。D林清玄认为慢生活其实指的是内心的从容,也就是有定力,有定见,有对人生的长久规划,而快节奏的生活才是消极的、对人无益的。E对于如今出版界的各种商业炒作现象,林清玄持宽容的态度,觉得不必太在意它,他认为时间是“裁决家”。【解析】B项,概括不全面,林清玄之所以不认同周作人的作品,原因里还

16、有周作人的文字没有伸缩性;C项,原文说“我并不是刻意去学习他们”,所以“努力学习”错误;D项,对“快节奏”的说法于文无据。【答案】AE8从访谈的内容看,哪些因素对林清玄的文学创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解析】本题的答题区间分散在文章的各个段落,可针对广州日报提的问题分为四层。第一层,即前两个问题,写林清玄丰富的人生阅历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第二层,即第三到第五个问题,主要针对的是林清玄对于文化传统的态度,可概括出古今中外作家对林清玄的影响。第三层,即第六个问题,主要是对于生活的理解,特别是十年的新闻工作经历对他的影响。第四层,即第七、八个问题,主要是他从容、淡定的态度及他对商业炒作的态度。由此概括出

17、四个方面即可。【答案】林清玄丰富的人生经历,使他认识到快乐是比成功更重要的东西,他的作品也很好地反映了这一点。苏东坡、泰戈尔等古今中外作家对他的创作理念产生了较大影响,使他注重写生活的、自由的、浅显的东西。十年的新闻工作经历对他的写作帮助很大,使其文字浅显易懂。在都市忙碌浮躁的生存状态下,林清玄能够保持内心的从容、淡定,使他的作品有清新淡雅的风格。(答出三点即可)9文中画横线处“可以说,你的作品中体现了一种慢生活的生活方式,但在快节奏的都市中,生活似乎慢不下来?”记者的发问方式有什么特点?这样提问的目的是什么?【解析】解答此题,第一问,认真分析该句的提问方式及林清玄的回答,可发现记者的发问方式

18、非常具有针对性,从现实出发,他用明确、集中的闭合式提问方式,适时提出敏感的问题。第二问,从林清玄的回答的内容分析可知,提问有效激发了林清玄的思维,也使他敞开心扉,使读者了解“慢生活”的生活方式的真谛。【答案】(1)从现实出发,使用明确、集中的闭合式提问方式,适时提出尖锐、敏感的问题(有针对性提问)。(2)有效地激发林清玄的思维,使其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从而更完全地展现自我,敞开心扉,便于记者和受众了解“慢生活”的生活方式的真谛。10在平常茶非常道这本禅茶文化散文集中,林清玄说:“每天的生活就像一杯茶,大部分人的茶叶和茶具都很相近,然而善泡者泡出来更清香的滋味,善饮者饮到更细腻的消息。人生需要准

19、备的,不是昂贵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你认同“人生需要准备的,不是昂贵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文本,联系生活,谈谈你的看法。【解析】首先要理解本题的探究点是针对物质与精神来谈的。其次要明确自己的观点,认同林清玄还是不认同,但整体上来说,认同该观点比较合适。最后再结合物质与精神进行阐述。切忌脱离文本,言之成理即可。【答案】认同。这句话是说,人生不需要准备太优越的物质条件,而需要准备从容的心态。林清玄早年的经历使他认识到不能一味追求物质与现实的享受,而应该追求内心的丰盈和快乐。(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追寻共同的国家记忆2013年4月1日,下午三时许,台北红馆。一个中美

20、混血小女孩捡拾雨后泛黄的落叶,扎成一束“花”,开心地笑着。她背后的红砖墙上,挂着一幅大照片,上面是六七十年前的云南腾冲街头,一位中国老者向一个美国大兵借火点烟。展厅内,观众络绎不绝,影像播放厅里,大屏幕上播放着记录片寻找少校和发现少校,不少台湾人静静坐着观看,有长者,有年轻人。“国家记忆美国国家档案馆二战中缅印战场影像解密展”,首度跨越海峡,在此展出。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何亚非,参加了展览开幕式。他在开幕式讲话中指出:“作为对中华民族抗战历史进行缅怀与致敬的此次展览,无疑是两岸文化交流的一次有益尝试,相信其能够唤醒、冲击并重构我们共同的国家记忆。”这次展览的280余幅图片,来自中国大陆一群民

21、间人士“把历史搬回家”的行动。1999年,云南人文学者孙敏从云南省腾冲县和顺乡图书馆退休馆员张孝仲老人那里,看到了腾冲光复之战中一位阵亡美国上校的20多张照片。这一小批尘封60余年的照片,激起了一群人追寻中国远征军历史的热情。这群人中有章东磐、晏欢、邓延康和牛子等,为拍摄寻找上校,牛子于2006年从美国国家档案馆带回了190多幅云南战场的照片。2010年他们一行又历时两个月,在美国国家档案馆扫描了中、缅、印战区照片2300幅,复制了200多万字的原始图片说明。这些影像资料,记录了19411945中缅印战场的状况。2013年3月29日,“国家记忆美国国家档案馆二战中缅印战场影像解密展”在台北拉开

22、序幕。开幕酒会座无虚席。章东磐告诉记者:“这个影展是历史的偶然,也是必然。”当年任驻印远征军炮兵连连长的郝柏村强调,十四年对日抗战是中华民族最悲壮最光辉的一段历史,是全中国人的光荣,有些人淡忘甚至故意淡化这段历史是不应该的。两岸年轻的中国人要共同重视抗战历史。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也出席了开幕式。他说,希望由这个展览,能让更多的台湾人了解抗日历史,唤起民族魂爱国心。何亚非说,自己很渴望多与台湾同胞说说话,完成期待已久的文化之旅。何亚非认为,这样的一个展览会启示人们,勿忘惨痛战争历史,维护世界和平。他还强调了文化直指人心、洞穿灵魂的强大力量。“参天大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同根同源

23、、同宗同文的海峡两岸,在文化交流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近些年来,两岸之间向全方位迈进的文化交流和对话,成为一大亮点。这次展览,无疑将有助于重构两岸共同的国家记忆。这次展览,意外成了中国远征军名将之后、老兵们的聚会场所。展厅里,也频频闪现台湾年轻人的身影。在台湾政治大学图书档案研究所任教授的邵铭煌也带着9名学生来到现场,实地教学。他说,带学生来是让他们了解这个战场的意义及战时中国人的生活。深谙对日抗战史的他还说,大陆文史工作者,从一个美国少校的葬礼开始,几年苦苦追寻下来,实为不易。尤其是大量少年兵的影像资料,引起了他的极大关注。这些少年兵,看上去大多不满15岁,有的甚至不满10岁。“在摆弄

24、玩具枪都唯恐伤着自己的年纪,已经端着真家伙上血肉磨盘了”。照片上的这些孩子,个个脸上都带着自信与无畏的微笑。他们的灿烂笑脸,却让章东磐流下了最多的眼泪。他写道:他们留在历史相簿上的形象,是他们每一位暮年回首的骄傲,但却是国家之耻,军队之耻、中华民族成年男人之耻。这种对国家记忆的共同追问,也即何亚非所说的“文化之旅”还将延续。(选自中国新闻周刊2013年4月第2期,有删改)11这篇新闻开篇安排了一个特写镜头,有何用意?【答案】(1)主要是引发读者阅读兴趣,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现场感很强的特写描述,突显具体细节,引发读者对细节意义指向的疑问;二是通过小女孩与照片的细节描述,形成现实与历史的对

25、比,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探究意图。(2)暗示六七十年前中美共同抗战的历史,以中美混血小女孩的微笑表达了各民族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的心声。12如何理解“唤醒、冲击并重构我们共同的国家记忆”这句话的含意?【答案】“唤醒”是针对那些不了解那段历史或者已经对那段历史遗忘的人,会起到唤醒的作用。“冲击”是指对那段历史既有的或现时的看法或观念,新的史料一定会带来新的冲击。“重构”是指新的史料将会改变我们对那段历史的原有认知,必然会让我们建立起全新的历史观。13为什么说“这个影展是历史的偶然,也是必然”?请简要分析。【答案】“偶然”是指组织这个展览是由一个偶然的因素激发的(20多张美国军人的照片被偶然发现)。“必然

26、”一方面是指历史不会被忘记,特别是对一个民族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一定会成为这个民族抹不去的共同记忆;同时也是指,随着同根同源的两岸文化交流不断增加,共同的历史必定会呈现。14作者认为“这种对国家记忆的共同追问,也即何亚非所说的文化之旅还将延续”,你怎么看?请结合文本举例谈一谈。【答案】从文中所呈现的信息来看,这种追问确实会不断延续。原因有三:一是两岸之间文化交流和对话将向全方位迈进;二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两岸年轻人重视那段历史,了解那段历史,致力于重建共同记忆,如这次展览的组织者;三是这次展览已经引发了广泛关注,从官方到民间,从政要到学者,从历史参与者老兵到年轻学生,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最新精品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