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阶段质量检测:一(1~3单元) 含解析.doc

上传人:螺丝刀 文档编号:4148195 上传时间:2019-10-2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阶段质量检测:一(1~3单元) 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阶段质量检测:一(1~3单元) 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阶段质量检测:一(1~3单元) 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阶段质量检测:一(1~3单元) 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阶段质量检测:一(1~3单元) 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阶段质量检测:一(1~3单元) 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阶段质量检测:一(1~3单元) 含解析.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阶段质量检测一(13单元)(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基础巩固(20分)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敝:破,坏B唇竭而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 竭:缺,失C赵盾弑其君弑:古代称臣杀君、子杀父为“弑”D而披沙拣金,有时获宝 披:披着,穿着解析:披:分开。答案:D2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B.C.D.解析:B项,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的”。A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修饰;C项,连词,表目的/介词,“把”;D项,介词,“在”/介词,表比较,“比”。答案:B3下列语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A知之为知

2、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B虽有舟舆,无所乘之C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D励其匪躬之节,盖亦难矣解析:A项,“是知也”中的“知”同“智”;C项,“阙”通“缺”;D项,“匪”同“非”。答案:B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中意思相近的一项是(3分)()A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B少私寡欲,绝学无忧C夫人禀五常D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解析:D项,“恭敬”古今意义相近,都为“端庄有礼”。A项,“文章”古义为“文辞”“文饰”,今义为“著作”;B项,“绝学”古义为“抛弃学问”,今义为“失传的学问”或“高明而独到的学问”;C项,“夫人”古义为两个词,“夫”是句首发语词,不译,“人”指人们,今义是丈夫对妻子的称呼,

3、尊称一般人的妻子。答案:D5补出下列名句。(4分)(1)君子坦荡荡,_。(论语述而)(2)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_。(孟子孟子见梁惠王)(3)人谁无过,_,善莫大焉!(左传晋灵公不君)(4)盖烈士徇名,壮夫重气,_,不作瓦砾长存。(史通直书)答案:(1)小人长戚戚(2)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3)过而能改(4)宁为兰摧玉折6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2分)译文:_(2)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2分)译文:_答案:(1)但愿老人能让他享受安乐,朋友能让他信任我,少年人能让他得到关爱。 (2)遍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却没有

4、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二、阅读提升(55分)(一)课内阅读(1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16分)夫人禀五常,士兼百行,邪正有别,曲直不同。若邪曲者,人之所贱,而小人之道也;正直者,人之所贵,而君子之德也。然世多趋邪而弃正,不践君子之迹,而行由小人者,何哉?语曰:“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故宁顺从以保吉,不违忤以受害也。况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其有贼臣逆子,淫君乱主,苟直书其事,不掩其瑕,则秽迹彰于一朝,恶名被于千载。言之若是,吁可畏乎!夫为于可为之时则从,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如董狐之书法不隐,赵盾之为法受屈。彼我无忤,行之不疑,然后能成其良直,擅名今古。至若齐史之

5、书崔弑,马迁之述汉非,韦昭仗正于吴朝,崔浩犯讳于魏国,或身膏斧钺,取笑当时;或书填坑窖,无闻后代。夫世事如此,而责史臣不能申其强项之风,励其匪躬之节,盖亦难矣。是以张俨发愤,私存嘿记之文;孙盛不平,窃撰辽东之本。以兹避祸,幸获两全。足以验世途之多隘,知实录之难遇耳。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苟直书其事,不掩其瑕瑕:缺点B恶名被于千载 被:遭受C韦昭仗正于吴朝 仗:依仗D窃撰辽东之本 窃:私下里解析:B项,“被”的意思是“遮覆”“流传”的意思。答案:B8下列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表现“直书之难”的一项是(3分)()若邪曲者,人之所贱不违忤以受害也秽迹彰于一朝,恶名被

6、于千载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或身膏斧钺,取笑当时或书填坑窖,无闻后代A BC D解析:是说人们痛恨邪曲小人,与“直书之难”无关。是说如果“直书”,许多贼臣逆子、淫君乱主的罪行就会被公开,被万代责骂。排除这两句即可。答案:D9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认为史书以劝惩为目的,好事则褒之,坏事则贬之,以此来树立好的风气,惩恶扬善,使那些乱臣贼子不敢轻易做坏事。B作者引用了东汉末年流行于京都洛阳的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以此来说明行君子之德的不易。C作者认为董狐是幸运的。他因受到孔子的赞扬,赵盾虽然不同意他对自己弑君的记载,但也没有刁难他,伤害他。D作者用张

7、俨著嘿记,秘藏不宣;东晋孙盛写了两个不同版本的晋阳秋,以此来逃避灾祸,说明直书之难。解析:C项,理解分析错误。董狐是幸运的,但不是因为孔子的赞扬,赵盾才不刁难他、伤害他的。答案:C10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1)正直者,人之所贵,而君子之德也。(2分)译文:_(2)夫为于可为之时则从,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2分)译文:_(3)足以验世途之多隘,知实录之难遇耳。(3分)译文:_解析:第(1)句是判断句,注意翻译出判断语气。第(2)句重点是虚词的用法。第(3)句是一个长句,“足以”统辖到句末。答案:(1)正直的行为,是人们所珍视的,是君子的德行。(2)如果环境允许这么做就去做(

8、直笔记史),如果环境不允许这么做却做了就会凶险。(3)(人们从中)足够用来得知世道的艰辛,也了解了实录的难能可贵了。(二)课外阅读(3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114题。(20分)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

9、,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世之学老子者

10、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老子修道德修:修饰B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盛:高尚C因家于齐焉 家:安家,居住D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 绌:排斥解析:修,研究。答案:A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B.C.D.解析:A项,介词,向,介词,在;B项,助词,无实义,代词,指代后面所说的内容;C项,连词,表修饰;D项,连词,和,介词,和。答案:C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孔子前往周地向老子问礼,老子告诉孔子要抛弃骄气和过多的欲

11、望,抛弃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体现了老子的无为思想。B孔子问礼归来,告诉自己的弟子,老子是一条龙,钦佩之情溢于言表。C老子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就离开周都。D史记上记载说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曾预言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解析:原文“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中的“史记”一词应理解为“史书记载”,而不能理解为司马迁的史记。答案:D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1)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4分)译文:_(2)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2分

12、)译文:_(3)“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5分)译文:_答案:(1)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2)您就要隐居了,勉力为我们写一本书吧。(3)“主张不同的人,彼此说不到一块儿去”,难道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老子认为,无为而治,百姓自然趋于“化”;清静不挠,百姓自然会归于“正”。参考译文: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做过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

13、。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了解了,它是驾着风而飞腾升天的。我今天见到老子,他好像就是龙吧!”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勉力

14、为我们写一本书吧。”于是老子就撰写了本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共五千多字,然后才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有的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阐述的是道家的作用,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的人说活了二百多岁,这是因为他能修道养心而长寿的啊。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曾预言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有的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的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总之,老子是一位隐君子。老子的儿子叫李宗,做过魏国的将军,封地在段干。李宗的儿子叫李注,李注的儿子叫

15、李宫,李宫的玄孙叫李假,李假在汉孝文帝时做过官。而李假的儿子李解担任过胶西王刘的太傅,因此,李氏就定居在齐地。社会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排斥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排斥老子学说。“主张不同的人,彼此说不到一块儿去”,难道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老子认为,无为而治,百姓自然趋于“化”;清静不挠,百姓自然会归于“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8题。(19分) 高闶,字抑崇,明州鄞县人。绍兴元年,以上舍选赐进士第。执政荐之,召为秘书省正字。时将赐新进士儒行中庸篇,闶奏儒行词说不醇,请止赐中庸,庶几学者得知圣学渊源,而不惑于他说,从之。 权礼部员外郎兼史馆校勘。寻迁著作佐郎,以言者论罢,主管崇道观。召为国

16、子司业。时兴太学,闶奏宜先经术,帝曰:“士习诗赋已久,遽能使之通经乎?”闶曰:“先王设太学惟讲经术而已国初犹循唐制用诗赋神宗始以经术造士遂罢诗赋又虑不足以尽人才乃设词学一科。今宜以经义为主,而加诗赋。”帝然之。闶于是条具以闻。其法以六经语孟义为一场,诗赋次之,子史论又次之,时务策又次之。太学课试及郡国科举,尽以此为法,且立郡国士补国学监生之制。中兴已后学制,多闶所建明。 闶又言建学之始,宜得老成以诱掖后进。乃荐全州文学师维藩,诏除国子录。维藩,眉山人,精春秋学,林栗其高第也,故首荐之。新学成,闶奏补试者六千人,且乞临雍,继率诸生上表以请。于是帝幸太学,秦熺执经,闶讲易泰卦,赐三品服。胡寅闻之,

17、以书责闶曰:“阁下为师儒之首,不能建大论,明天人之理,乃阿谀柄臣,希合风旨,求举太平之典,欺天罔人孰甚焉!平生志行扫地矣。” 闶少宗程颐学。宣和末,杨时为祭酒,闶为诸生。胡安国至京师,访士于时,以闶为首称,由是知名。闶除礼部侍郎,帝因问闶张九成安否,明日,复以问秦桧,桧疑闶荐。中丞李文会承桧旨劾闶,出知筠州,不赴,卒。初,秦棣尝使姚孚请婚,闶辞之。其著述有春秋集传行于世。(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有删改)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先王设太学惟讲经术而已/国初犹循/唐制用诗赋/神宗始/以经术造士遂/罢诗赋又虑不足/以尽人才乃设词学一科B先王设太学/惟讲经术而/

18、已国初犹循唐制用/诗赋神宗始/以经术造士遂罢/诗赋又虑不足以尽人才/乃设词学一科C先王设太学/惟讲经术而已/国初犹循唐制用诗赋/神宗始以经术造士/遂罢诗赋/又虑不足以尽人才/乃设词学一科D先王设太学惟讲经术/而已国初/犹循唐制/用诗赋/神宗始以经术造士/遂罢诗赋又虑不足/以尽人才乃设词学一科解析:解答文言断句题,要注意专有名词、句末语气助词以及动词等。比如,专有名词“先王”“神宗”“国”等,一般会作主语、宾语,如果主语前、宾语后没有状语,那么主语前、宾语后要停顿;句末语气助词“而已”等,后面要停顿;动词“循”,其状语是“国初”“犹”,宾语是“唐制”;同时“用”与“循”是连动,即朝廷“循”“唐制

19、”而“用”“诗赋”,由此可知,“国初”前和“诗赋”后要停顿。最后,用排除法即可得到答案。答案:C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舍”,宋代的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学生可按一定的年限和条件依次而升。B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孔子,是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论著。C“员外郎”,官名,指正员以外的郎官。晋武帝始设员外散骑常侍,简称员外郎。D“时务策”,科举考试科目,论时务对策。如唐朝,凡明经,先试贴文,再口试经义,答三道时务策。解析:B项,中庸的作者是孔子的后裔子思。答案:B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高闶对国学的研究比

20、较深入,有个人的见解。他认为儒行的词说不够醇厚,皇上只赐进士中庸就好,这样他们就不会受其他学说迷惑。B高闶改革了宋朝的科举制度。他担任国子司业时,上书分条列举了改革科举制度的方法,他认为应将诗赋考查作为一场内容,时务策作为一场内容。C高闶的一些做法没有得到其他官员的认可。在新学建成后,他请求皇帝驾临辟雍,并讲了易的内容,但胡寅认为高闶的做法是阿谀奉承。D高闶有高洁的品格,敢于蔑视权贵。当初,秦棣曾经派姚孚向他请婚,被他拒绝;而对秦桧的蔑视,最终导致被李文会弹劾而出知筠州。解析:D项,“而对秦桧的蔑视”错误,文中没有相关依据,只是说秦桧怀疑高闶举荐了张九成。答案:D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

21、代汉语。(10分)(1)时兴太学,闶奏宜先经术,帝曰:“士习诗赋已久,遽能使之通经乎?”(5分)译文:_(2)闶除礼部侍郎,帝因问闶张九成安否,明日,复以问秦桧,桧疑闶荐。(5分)译文:_答案:(1)这时,正兴建太学,高闶上奏说应该以经术为先,皇帝说:“读书人研习诗书已经很久,能够仓促间让他们通晓经术吗?”(2)高闶拜任礼部侍郎,皇帝随便向他问起张九成是否安康,第二天,皇帝又来问秦桧,秦桧怀疑张九成是高闶推荐的。参考译文: 高闶,字抑崇,明州鄞县人。绍兴元年,因为上舍选送被赐进士及第。执政的人推荐他,皇帝召任他为秘书省正字。这时,皇帝准备赐给新科进士儒行中庸篇,高闶上奏说儒行的词说不够醇厚,请

22、求只赐中庸,或许这样学者就能够获知圣学渊源,而不被其他学说迷惑,他的意见被采纳。 权任礼部员外郎兼任史馆校勘。不久他升任为著作佐郎,因为谏官弹劾而免职,主管崇道观。皇帝召任他为国子司业。这时,正兴建太学,高闶上奏说应该以经术为先,皇帝说:“读书人研习诗书已经很久,能够仓促间让他们通晓经术吗?”高闶说:“先王设立太学,只是讲说经术而已。开国初年还沿用唐制使用诗赋,神宗开始用经术来造就士子,于是罢止诗赋,又考虑到这样不足以尽揽人才,于是设置词学一科。现在应该以经义为主,加以诗赋。”皇帝认为(他)说得对。高闶于是分条陈述来禀告皇帝。其方法是以六经论语孟子之义为一场,诗赋次之,子史之论又在其次,最后是

23、时务策。太学的考试以及郡国的科举,都施行这种方法,而且确立了郡国士子补任国学监生的制度。南宋中兴以后的学制,很多都是高闶创设的。 高闶又说建立太学之初,应该请到年高德劭的人来劝导奖掖后进。于是推荐全州文学师维藩,皇帝下诏拜任国子录。维藩,是眉山人,他精通春秋之学,林栗是他的高足,所以首先推荐了他。新学建成以后,高闶上奏补充考生六千人,而且请皇帝驾临辟雍,继而他率领诸生上表陈请。于是皇帝驾临太学,秦熺手执经卷,高闶讲解易泰卦,皇帝赐予他三品官服。胡寅听说此事,就写信责备高闶说:“阁下身为学官之首,不能建立宏大的理论,究明天人之规律,却阿谀权贵,迎合君主的意旨,请求作太平之典,欺天罔民,还有比这更

24、严重的吗!你平生的志向和操行已经被破坏无遗了。” 高闶从小推崇学习程颐。宣和末年,杨时为祭酒,高闶为学生。胡安国来到京城后,向杨时访求士人,杨时首称高闶,高闶由此知名。高闶拜任礼部侍郎,皇帝随便向他问起张九成是否安康,第二天,皇帝又来问秦桧,秦桧怀疑张九成是高闶推荐的。中丞李文会秉承秦桧旨意弹劾高闶,高闶出知筠州,不赴任,后来去世。当初,秦棣曾经派姚孚向高闶请婚,被高闶拒绝了。他的著述有春秋集传流传于世。 三、语言运用(15分)19把下面四句话按恰当顺序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使之成为语意连贯的一段话。(5分)在先秦,主要有五种人格理想:墨子的苦行侠人格,_;杨朱的贵我人格,_;孟子的大丈夫人

25、格,_;荀子的君子式人格,_;再一种便是庄子式人格了:独来独往,不吝去留,若垂天之云,悠悠往来聚散,在一种远离的姿态中显出格外的美丽与洒脱。锋芒毕露,正义在胸平和公正,循规蹈矩赴汤蹈火,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绝对自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解析:“苦行侠”和“赴汤蹈火”照应;“贵我”照应“绝对自我”;“大丈夫”一般和“正义”联系在一起;“平和公正”,“循规蹈矩”是“君子”的表现,故答案应为。答案:20根据上下文,扩展画横线的句子。不超过60字。(4分)城市书展,对外展现城市精神,对内体现市民素质。逛书展,书香扑面而来,那氤氲的文化氛围具有无穷魅力,感染着整座城市。答:_参考答案:对外是名片,书

26、展的规模、品位显示了城市的文化精神;对内是镜子,爱书的程度体现了市民的文化素质。21下面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历程示意图,请根据图示内容,补充文段中的两处空缺内容。要求语意完整,句式连贯,语言简洁。(6分)中国古代小说经历了一个长期演变、不断发展的历程。先秦两汉是中国古代小说的萌芽时期,神话、寓言等作品已具备小说的某些因素;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志人小说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正式产生;_;话本、拟话本小说在宋元时期大量涌现,是中国古代小说继续发展的具体表现;_。参考答案:到了唐朝,传奇小说的产生意味着中国古代小说已经成熟长篇章回小说在明清时期先后问世,这是中国古代小说进入繁盛期的证明四、写作表达

27、(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曾祖父是名好木匠,他有一句口头禅是:“注意了,留一条缝隙。”木工讲究疏密有致,粘合贴切,该疏则疏,不然易散落。时下,许多人家装修房子,常常出现木地板开裂,或挤压拱起的现象,这就是太“丰满”的缘故。高明的装修师傅则懂得恰到好处地留一条缝隙,给组合材料留足吻合的空间,便可避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做人处事以及许多方面也和木匠的工艺原理一样,请以“留一条缝隙”为题,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写作提示先确定“缝隙”这个喻体所蕴涵的意义。木匠和装修师傅所说的“缝隙”,都是指一种空白,一个狭窄的空间,它表面上不完美,其实作用巨大能调

28、节因为环境冷热干湿压力等变化带来的膨胀和收缩,从而使整体结构不发生改变,换句话说,缝隙这种细微的不完美其实是为了保持整体的完美。由此及彼,可知“缝隙”应该比喻的是一种可供回旋、可供调节的“余地”或“空间”。“留一道缝隙”,关键在于一个“留”字。为什么要“留一道缝隙”?如何才能“留一道缝隙”?应该在哪些方面“留一道缝隙”?如此一问,思路定然大开。材料中要求“美满”,装修反而会失败;留一道缝隙,竟然成就完美,由此可以联想到:不可求全责备,不为已甚;尊重他人,方可和谐和睦等等。做人和处事,如果事事工于算计,利害当头,互不相让,凡事追求“圆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紧张,就会裂变。“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同样,一个人把所有行为都目的化,就会把自己的理想挤压得变形。留一道缝隙,给自己,给他人,给社会留一个可供吻合的人际空间。最新精品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