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唱响自信之歌》导学案及答案.doc

上传人:流浪地球 文档编号:4148960 上传时间:2019-10-2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唱响自信之歌》导学案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最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唱响自信之歌》导学案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最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唱响自信之歌》导学案及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最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唱响自信之歌》导学案及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最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唱响自信之歌》导学案及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唱响自信之歌》导学案及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唱响自信之歌》导学案及答案.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最新精品资料最新精品资料最新精品资料13 确立自信(作文) 1 唱响自信之歌导学案知识目标:掌握树立和增强自信的方法。能力目标:在生活中能运用正确的方法增强自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增强自信,悦纳自我,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重难点:1. 树立和增强自信的方法。2. 理解个人自信与民族自信的关系,将个人自信上升为民族自信。学习内容:活动一发现自己的进步,看到自己的长处。1.阅读课本第27页第一小框题的故事,思考问题:这个盲人为什么变得这样自信?2.我的点滴进步:3小调查“我眼中的你”我对你的印象是什么? 你的优点是什么? 活动二增强信心与实力1.分析教材第29页案例。 “跨栏冠军

2、是怎样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推销员的?”2. “自信度的测量”调查:在符合你的情况题目的括号内划“”,在不符合你的情况题目的括号内划“”。如果你还具备其他能力请填在第9题中,不具备的能力填在第10题中。1. 我对自己的自理能力充满信心()2. 我对自己的体育能力(速度、力量、弹跳力等)充满信心3. 我对自己的组织能力充满信心()4. 我对自己的社交能力充满信心()5. 我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充满信心()6. 我对自己的表演能力充满信心()7. 我对自己的绘画能力充满信心()8. 我对自己的自我保护能力充满信心()9. 我还对自己的以下能力充满信心:_10. 我还对自己的以下能力不自信:_在以后的生活中,

3、怎样进一步增强信心与实力?活动三:做自信的中国人发生在上海张家宅小学的故事:一群大洋彼岸的旅游者,到上海张家宅小学参观,学生们很有礼貌地欢迎,以礼相待。但是,这批游客走后,不少学生在学校的花盆里、黑板槽里发现了好多外国硬币。于是,该校三名小学生郑重地向校长递交了一封信,要求转交给这批游客。信中写道:“我们抱着十分遗憾的心情给你们写信。可曾记得,当你们来到的时候,我们以礼相待,鼓掌欢迎,可是你们却有意把硬币放在我们教室的黑板槽里和花盆里。我们认为这是不友好的行为。我们坦率地告诉你们:我们不是葛朗台的子孙,我们是共产党培养出来的少先队员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胜过爱自己的生命。因为穷可以靠我们的双手来改变

4、。希望你们不要做这种欺侮我们少先队员的傻事。”1.上海张家宅小学的学生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2.你认为在国际交往中我们应怎么做?课后练习:1.世纪初,徐悲鸿在法国留学时,曾碰到一个洋人挑衅。那个洋人说:“中国人愚昧无知,生就当亡国奴的材料,即使送到天堂,也成不了才!”,徐悲鸿义愤填膺的回答:“那好,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国家,等学业结束时,看谁是人才,谁是蠢才”。一年之后,徐悲鸿的油画受到法国艺术家的好评,此后数次竞赛,他都拿了第一。他的个人画展,轰动了整个巴黎艺术界。这样令人惊叹的成就,是那个洋人远远不及的。1.从短文中,我们看到( )A.徐悲鸿的自信与中华民族的自信结合在一起 B.那个

5、洋人没有自信B.徐悲鸿是人才,那个洋人是蠢才 D.徐悲鸿为祖国而努力创作。2.(多项)在国际交往中,我们要做到( )A.把祖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祖国的荣辱放在第一位B.自尊,自爱,不卑不亢C.同有损祖国尊严的言行做坚决的斗争D.积极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更好地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3. 一个毕业的大学生去参加某公司的招聘考试,公布成绩时他名落孙山,得知消息后他非常失望,顿生轻生念头,幸亏抢救及时而未果。过了几天消息传来,上次公布的成绩是由于统计出错,才使得他名落孙山,实际上它的成绩名列前茅。但是他仍然未被录取。据此回答:你认为该大学生没有被录取的原因是( ) A.他的成绩不好 B.一个没

6、有自信心的人,将与成功无缘 C.公司又一次出现统计错误 D.他很自负面对那位沮丧的大学生,你最想对他说 ( ) A.对未来生活的自信,是理智的期望,相信自己“我能行” B.自尊是自己争取的,面子是别人施舍的。自尊才真正属于自己 C.嫉妒是心灵的肿瘤 D.一个人能否有成功,就看他是否具备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4.有的同学说,我学习不好,也没有什么特长,我什么都不如别人。你赞成这一说法吗?为什么?14.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一)高一语文 学习目标1、了解司马迁生平及史记的有关知识及故事发生的背景。2、掌握“闻”“见”“却”“因”“以”“顾”等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3、分析蔺相如的形象。教学难

7、点、重点分析 学习目标2、3学习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掌握重点实虚词和人物形象的客观分析。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1司马迁简介。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朝韩城南)人。其父司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受其父影响,他幼年时期就酷爱学习。20岁以后,他游遍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后来,继承父职,担任太史令,有机会读遍皇家藏书。公元前99,因上书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出狱后发愤著书,历尽十载完成史记。2史记简介。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

8、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年表10篇,书8篇,共52万字。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史记高度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有很高的史学价值。不仅如此,史记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我们将对此有深刻的体会。3.时代背景简介。战国末期,秦、楚、齐、赵、韩、魏、燕七国中,秦的势力最大,秦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积极对外扩张。他南面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较强。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

9、会的时候,秦国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虽虎视眈眈,不时蚕食欺压,却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大举进攻赵国。课文所讲的秦赵两国之间、赵内部之间的将相的矛盾冲突,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学习过程一、初读课文,读准加点字音。(A级)倨( )睨( )镬( )嘻( )觑( )渑( )怿()匿()驽()刎()颈之交列观()二、积累文言知识(B级)() 一词多义闻:以勇气闻于诸侯( ) 忽闻门外虫鸣( ) 见:秦诚恐不可得,徒见欺 ( ) 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 ( )指:秦指示王 ( ) 头发上指 ( )却:相如因持璧却立 ( ) 已却秦存赵,使将将其军归魏( )负:秦贪,负其强 ( )均之二策,宁

10、许以负秦曲( )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因: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 ) 不如因而厚遇之 ( ) ( 2 )词类活用(B级)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 乃使其从者衣褐左右欲刃相如 舍相如广成传舍宁许以负秦曲 臣请完璧归赵毕礼而归之 秦王恐其破璧大王必欲急臣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卒廷见相如。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3 )文言句式(B级)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 2、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3、秦,虎狼之国。 4、求人可使报秦者。 5、欲与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6、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7、使不辱于诸侯 8、秦王坐章台见相如三、赏读17文段(C级)1、浏览13段,说说本文在安排主要人

11、物出场上的特点。 2、蔺相如出使秦国后,与秦国围绕着和氏璧展开了一场比智比勇的较量,由此可见他怎样的性格特点?3、本文第7段已将”完璧归赵”故事叙述完毕,为什么作者在它后面又加上”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不予秦璧”这两句话? (D级) 作业布置:一、熟读课文并背诵最后五段。说说课文中主要写了哪几件大事,从中可以看出廉颇、蔺相如各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二、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注意文中的细节描写。1、相如因持壁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2、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3、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4、秦王怒,不许。於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

12、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三、联系上下文,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或用法。1、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3、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4、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5、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6、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7、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四、给下面一段文字加上标点,翻译为现代汉语,并谈谈对这段话的理解。(注:直截加上标点。)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译文: 廉颇

13、蔺相如列传导学案(一)答案本导学案的答案均见课本。作业布置:一、参考答案:本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典型事件,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刻画廉颇、蔺相如的性格。在“完璧归赵”中,表现出蔺相如的有勇有谋;在“渑池之会”中,表现出蔺相如的英勇果敢、不畏强暴。这两个事件主要表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在“负荆请罪”中,表现蔺相如的顾全大局,宽厚待人,“先国家而后私仇”的精神。本文详写蔺相如,略写廉颇,廉颇的性格主要在“负荆请罪”中体现出来,那就是忠于国家、直率坦白、勇于改错。二、1、用夸张的手法,形容蔺相如的愤怒,生动形象。2、一个“睨”字就把那种与璧同存亡的坚决神态勾勒出来;也有不把秦王强

14、权放在眼里的气势。3、 相视而嘻形容秦王与群臣懊丧而又无可奈何的样子,他们在蔺相如的智勇面前理屈词穷,无计可施,不知所措的尴尬神态。4、 写蔺相如同秦王的针锋相对的斗争。一方面蔺相如步步进逼,秦王则节节败退。秦王从气势汹汹到无可奈何到狼狈不堪的过程和情状得到鲜明表现。另一方面在武士面前,蔺相如的英勇和威武不屈与秦王武士的迟疑软弱退却形成强烈对比,扫尽秦王与武士的威风。三、1、完:使动用法,使完好无缺2、急:动词,逼迫。3、舍:动词,安置住宿4、 衣:动词,穿5、廷: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6、羞:意动用法,以为羞7、先、后: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2、 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

15、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译文:太史公说:知道将死而不害怕,必定是很有勇气的,死并不是难事,勇敢面对死亡这才是难事。当蔺相如手持和氏璧斜视庭柱,以及呵斥秦王左右的时候,就当时的形式来说,最多不过是被杀,然而一般人却往往因为胆小而不敢有这样的表现。相如一旦振奋起他的勇气,其威力就伸张出来压倒了敌国。回来后有对廉颇隐忍退让,他的声誉比泰山还重,就智慧和勇气来说,他可以说是兼而有之。14.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二)高一语文 学习目标1、分析810段,积累重点字词,翻译重点语句。2、体会本文善于以典型

16、事件以及个性化的语言、行动描写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3、认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和顾全大局的精神;认识廉颇知错就改和勇于改过的精神。 教学难点、重点分析 学习目标2、3学习方法诵读法、比较法 学习过程一、齐读4、5、6段(A)二、 研读812段,完成下列问题。1、一词多义(B级)以: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 ) 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 )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 愿以十五城请易壁 ( )请以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 )引:相如引车避匿 ( ) 左右欲引相如去 ( ) 引赵使者蔺相如 ( )顾: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 )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17、) 2、词类活用(B级)左右欲刃相如 蔺相如固止之 以先国家之而后私仇也 3、古今异义 (B级) 璧有瑕,请指示王。 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 未尝有见坚明约束者也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4、翻译下列句子。(C级)(1)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2)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3)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4)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三、文段分析,思考 (D级)1、根据廉颇送别赵王时说的那一段话,说说廉颇对待国家大事的态度。 2廉颇始而”宣恶言”,闻蔺相如语即”肉袒负荆”,”至蔺相如门谢罪”,这前后对比说明了

18、什么? 3、本文叙述了蔺相如那几件事,突出了蔺相如那些品质特征? 四、学习反思 五、当堂检测 (B级)1、下列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见到 ) (2)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因此)(3)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留下,留给) (4)臣请就汤镬(接受) 2、下列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1)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2)明年,复攻赵,杀两万人(3)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 (4) 赵王于是遣相如奉璧西人秦3、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1)臣舍人相如可使 (2)今君乃亡赵走燕 不如因而厚遇之 设九宾礼于廷,臣乃敢上璧 (3)赵以盛设兵以

19、待秦 (4)怀其璧,从经道亡,归于赵 蔺相如以口舌之劳 今君乃亡赵走燕4、下列句式和“今君乃亡赵走燕”相同的一项是( ) (1)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 (2)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3)遂于秦王会于渑池 (4)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5、请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 (1)赵王于是遣相如奉璧西人秦 (2) 设九宾礼于廷,臣乃敢上璧 (3)毕礼而归之 (4) 臣请完璧归赵 (5)左右欲刃相如 拓展阅读在对比中表现人物性格是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突出特点,仔细分析,对我们的写作学习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下面,我们就廉颇蔺相如列传,谈谈它的八类对比。一、 廉颇和蔺相如的对比这是课文开始就有的对比。一个

20、是上卿,一个是舍人,地位差别非常大,从而为下文的将相不和埋下伏笔,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廉颇骂蔺相如“素贱人”的原因。这一对比表现了司马迁老先生在结构上的巧妙。如果没有了这里的地位差别对比,下文的将相不和时,就不可能有廉颇的目空一切的话。正是蔺相如的出身低贱,为廉颇攻击对方找到了自以为是的理由。同样,也是在后面的从将相不和到将相和的对比文字中,我们先是看到了廉颇的急躁冒进,不计后果的卤莽,接着我们又看到了蔺相如的沉稳老练,胸怀宽广,最后我们还看到了一个伟大的蔺相如-不计前嫌,也看到了一个同样伟大的廉颇-知错就改。性格对比鲜明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二、 蔺相如和缪贤的对比为了表现蔺相如的足智多谋,司马

21、迁为我们安排了一个材料:蔺相如巧计救缪贤。文章通过俩个人对同一个事情的不同认识的对话-到底应该不应该“亡赵走燕”,表现了蔺相如的聪明周到和细致,但是作为主人的缪贤却远不如蔺相如高级,真正的上不如下。三、蔺相如和诸大臣的对比一个秦国易璧的难题让赵国的大臣们进入了二难推理,“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真正的无可奈何了。但是蔺相如一拿到问题就有了方法,告诉赵王:不可不许。语言斩钉截铁,痛快淋漓。和诸大臣的对比之中,优劣高下,不言自明。四、 相如和赵王的对比当蔺相如告诉赵王秦人易璧“不可不许”后,赵王仍然战战兢兢的问“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最后,还是在蔺相如保证完璧归赵

22、后,他才放了心。一个胆小怕事,一个胆大心细,对比写来,栩栩如生。这样的对比,在后面的渑池会前到底去不去的讨论中,司马迁给我们有同样精彩的描写。先是赵王“畏秦,欲勿行”,后来是廉颇和蔺相如的鼓动下的“王遂行”。从这里,我们看到了赵王的毫无主见,也看到了蔺相如的深谋远虑。五、 蔺相如和秦王的对比完璧归赵的故事中,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周到细致,随机应变,被作者写的出神入化,叫人拍案叫绝。而与之相对的秦王却是傻瓜一个,蠢驴一头,呆头呆脑地被蔺相如戏耍了个不亦乐乎。特别是蔺相如在秦王斋戒五日后,没有了玉璧,这是非常难处理的。但是蔺相如毕竟是蔺相如,他来了个死猪不怕开水烫,“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唯大王与群

23、臣孰计议之”。于是秦王在无计可施后,只好“毕礼而归之”。对于蔺相如的高级和秦王的低级,在后面的渑池会上,司马迁老先生的文字给我们还有同样表现。秦王本来“不肯击缶”,但是在蔺相如的大无畏的精神面前,这个秦王终于“为一击缶”了。相形而见绌,对比是多么鲜明。六、 赵王和秦王的对比一个让人莫名其妙的问题是,一个对待蔺相如毫无办法的家伙,在对付赵王的问题上却能游刃有余。渑池会上,气焰嚣张的秦王把赵王调戏了个够,而胆小怕事的赵王却只有言听计从,不敢有任何反抗,秦王让他奏瑟,他也只能“鼓瑟”。其实,这样的对比从文章开始就有了,对秦王的换璧的要求,赵王是除了害怕还是害怕。害怕“见欺”,害怕“秦兵之来”。赵国国

24、王做到这种程度,让读者读到这里也只有叹息的了。七、 蔺相如和他自己舍人的对比这主要表现在蔺相如和他的舍人,在如何处理将相不和的态度的对比。在蔺相如和他们的对话中,我们看到了蔺相如的深谋远虑,也看到了舍人的粗浅平庸。“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并不是舍人们认为的害怕。但是我们看到的文字是,在此之前这些舍人自作聪明的“相与谏”和“请辞去”的要挟。无奈之下,才有了蔺相如一番语重心长的告诫和解释。对比之下,蔺相如的性格更加鲜明突出,读者的印象自然更加深刻。八、 蔺相如和廉颇他们自己的前后对比这里既有他们地位变化的前后对比,又有他们自己行动变化的前后对比。蔺相如从一个别人的舍人上升到自己养有舍人,“位在廉颇之右”,是他刻苦努力的结果,也是他的性格使然。同样,在从将相不和到将相和的过程中,正是廉颇的性格让他有了前后看似矛盾的举动。从“宣恶言”到“肉袒负荆”是勇敢直爽的体现,正是直爽不周全才导致卤莽,而正是勇敢,才能有自己向蔺相如的负荆请罪。而正是有了蔺相如的深谋远虑,才有了他的“望见廉颇”“避匿”,才有了他的不想跟矛盾的举动其实并不矛盾,其实都是统一在人物的性格之中的。总之,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八类对比是作者匠心独运的结果,阅读时要仔细体会才是。廉颇“争列”,才有了他的与廉颇的“卒相与欢”。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二)答案本导学案的答案均见课本。最新精品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