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部编版】高中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阶段及模块综合检测综合质量检测.doc

上传人:流浪地球 文档编号:4149157 上传时间:2019-10-23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 【部编版】高中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阶段及模块综合检测综合质量检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最新 【部编版】高中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阶段及模块综合检测综合质量检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最新 【部编版】高中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阶段及模块综合检测综合质量检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最新 【部编版】高中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阶段及模块综合检测综合质量检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最新 【部编版】高中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阶段及模块综合检测综合质量检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 【部编版】高中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阶段及模块综合检测综合质量检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 【部编版】高中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阶段及模块综合检测综合质量检测.doc(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最新精品资料最新精品资料最新精品资料综合质量检测(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第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就是依照道所体现的自然无为的原则和无为的行为方式治国平天下。它是一种高超的政治智慧。“无为而治”主要包括清静之治、自然之治、柔弱之治和爱民之治。它的基本理念主要是要把握好政府行为的性质和程度,尽量减损不必要、不适当的政府干预。政府的主要职能应是为民众自化自成与社会自然和谐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条件。这种治国方略也就是依道治国。老子的无为而治或依道治国方略有以下几个要点。一是把道作为治国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

2、想:老子说,要“以道莅天下”,要“执大象”“以为天下式”。二是要以人为本:“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三是客观公正,一视同仁:对于社会上不公正、不公平的现象,老子的主张是“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要像“天之道”那样“损有余而补不足”。四是严格遵循自然无为的原则。“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是以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几个要点集中体现在老子的一句话上,这就是“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郭店简本老子)。联系上下文,可知此句中的“万物”主要是指万民,句中的“为”字有两个含义:一是违

3、逆广大民众的自然本性和愿望要求而强行宰制;二是对万民不是引导和辅助,而是包办代替。综合分析老子关于依道治国的思想,可知老子的依道治国与儒家的以德治国和法家的以法治国具有显著的区别。一是层次不同。依道治国所涉及的是国家的发展方向等全局性问题,而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所涉及的则是国家治理的具体问题,因而依道治国可以决定或影响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的方向和性质。二是目标和目的不同。儒家的以德治国和法家的以法治国是在国家基本制度的既定框架内,使广大民众循规蹈矩,从而使政权巩固,社会安定;而老子的依道治国则是要使广大民众摆脱被任意宰制的地位,实现个人的自由、自为和社会的相对自治。三是由此体现出来的治国方法不同。

4、儒家的以德治国和法家的以法治国是以统治者为中心的自上而下的有为性治理,而老子的依道治国则是强调以民众为中心、政府只起辅助作用的无为性治理,政府的作用主要是积极创造条件让民众实现自化、自正、自富、自朴。老子的依道治国与儒家的以德治国和法家的以法治国虽然有着原则的不同,但我们不能由此就认为老子反对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相反,我们从其强调以道修身来看,他是赞同以德治国的;从其强调对那些“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来看,老子也是赞同以法治国的。不过,他的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方略是依据于“道”的,是与依道治国方略有机结合的。依道治国的方略在汉初和唐初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出现了史称“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的国泰民

5、安局面。不过,汉初和唐初的“依道治国”只是在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精兵简政等方面采取了某些措施而已,与老子的依道治国所需要的政治基础和确定的目标相距甚远。老子关于无为而治的理念,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应当批判地汲取其思想精华,结合新的时代特点,使其成为富有时代精神的政治理念。(光明日报2012年1月27日16版)1下列关于“无为而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为而治”是老子提出的一种治国理念,它原则上不同于儒家的以德治国和法家的以法治国,是一种体现着高超政治智慧的治国方略。B“无为而治”也就是“依道治国”,它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是“道”,这里的“道”体现着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

6、认识,遵循着“自然无为”的原则。C“无为而治”主要包括清静之治、自然之治、柔弱之治、爱民之治,归结一点就是:尊重自然规律和百姓的自然本性,无为而无不为。D“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要求政府的主要职能是为民众自化自成与社会自然和谐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条件,政府不干预。【解析】“政府不干预”错,原文是“尽量减损不必要、不适当的政府干预”。【答案】D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老子“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要求尊重客观规律,即依天道治国;同时还强调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并且强调了客观公正的理念。B老子“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体现了朴素的民本思想。它以人为本,想百姓之所想;对待百姓一

7、视同仁,对于不公正现象,主张顺其自然。C老子“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要求统治者守道、无为、好静、无事。为政者自身纯正清净,百姓自然正直,为政者自身无欲,百姓自然朴素。D“无为而治”中的“无为”有两个含义:一是顺应广大民众的自然本性及愿望,不强制;二是依道对百姓加以引导和辅助,不能横加干涉。【解析】“主张顺其自然”错,原文是主张“挫其锐”。【答案】B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依道治国决定或影响着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的方向和性质,因为依道治国涉及的是国家全局性问题,而后两者涉及的则是国家治理的具体问题。B依道治国的目的是实现百姓个人的自由、自为和社会的相对自治,而以德治国和以法

8、治国的目的则是要求百姓遵从既定的规矩,从而稳固政权。C依道治国的治国方法是以民众为中心、政府只起辅助作用的无为性治理,而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则是以统治者为中心,自上而下的有为性治理。D历史实践证明,老子无为而治的方略,可以取得民富国安的大好局面,因此我们当前的政府,也应逐步由以德治国、以法治国,过渡到依道治国。【解析】“应逐步由以德治国、以法治国,过渡到依道治国”错,原文是:老子并不反对“以德治国、以法治国”。【答案】D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丘生而叔梁纥死,葬于防山。防山在鲁东,由是孔子疑其父墓处,母讳之

9、也。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陬人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郈昭伯以斗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

10、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于齐,齐处昭公乾侯。其后顷之,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说,将欲以尼谿田封孔子。晏婴进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

11、俗,非所以先细民也。”后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异日,景公止孔子曰:“奉子以季氏,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选自史记孔子世家)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母讳之也讳:隐瞒B陬人父之母诲孔子父墓 诲:教诲C请与孔子适周 适:到D累世不能殚其学 殚:穷尽【解析】诲:告诉。【答案】B5以下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不全是晏子反对重用孔子原因的一组是()政在节财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崇丧遂哀,破产厚葬游说乞贷ABC D【解析】“政在节财”是孔子对景公问政的回答。应该排除。【答案】A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

12、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小时做游戏,常摆起各种祭器,学着大人的礼仪动作。长大成人后又向老子“问礼”,说明孔子后来倡导“礼治”绝非偶然。B鲁国南宫敬叔不仅为孔子“适周问礼”争取到了必要的条件,而且亲自陪他去请教老子,是一位难得的仁人。C孔子在鲁国局势混乱不堪之时来到齐国,希望得到齐景公的重用,虽然一度很受景公看重,最终却未能如愿,无功而返。D孔子在齐国曾专心学习韶乐,竟然有三个月吃饭时,连肉味都尝不出来,这件事情很受齐国人称赞。【解析】文中没有南宫敬叔帮助孔子的内容,只提到他与孔子一道去周京洛邑问礼,并不能因此推断他为仁人。【答案】B7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0分)(1)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

13、人臣者毋以有己。(4分)译文:_(2)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6分)译文:_【答案】(1)做人儿子的就不要有自己,做人臣子的就不要有自己。(2)(他)与齐国的乐官谈论音乐,听到了舜时的韶乐,就学习了起来,有三个月的时间竟尝不出肉的味道,齐国人都称赞他。【参考译文】孔子生于鲁昌平乡陬邑。其先祖是宋国人。孔丘生下来,叔梁纥便死了,安葬在防山。防山在鲁国都城的东面,因此孔子不清楚他父亲的墓址,孔母隐讳这件事。孔子孩童时做游戏,经常陈列俎豆各种礼器,演习礼仪动作。孔子母亲去世,他先将灵柩停放在五父之衢,这是孔子出于谨慎从事的考虑。陬邑人父的母亲告诉孔子其父的墓址,这之后孔

14、子才将母亲灵柩送往防山合葬。孔子家境贫寒,又地位低下。等到长大成人,曾经做过季氏手下的官吏,管理统计准确无误;又曾做过司职的小吏,使牧养的牲畜繁殖增多。由此出任司空。孔子身高九尺六寸,人们都称他为“长人”而感到奇异。鲁人南宫敬叔对鲁昭公说:“请让我跟随孔子前往周京洛邑。”鲁昭公给他们一辆车、两匹马,还有一名童仆同行,前往周京洛邑询问周礼,据说见到了老子。孔子告辞离去时,老子送他说:“我听说富贵之人用财物来送人,仁义之人用言语来送人。我不能富贵,只好盗用仁人的名义,用言语来送你。这几句话是:聪慧明白洞察一切反而濒临死亡,是因为喜好议论他人的缘故。博闻善辩宽广弘大反而危及其身,是因为揭发别人丑恶的

15、缘故。做人儿子的就不要有自己,做人臣子的就不要有自己。”孔子从周京洛邑返回鲁国,投到他门下的弟子逐渐增多。孔子三十五岁的时候,季平子因为与郈昭伯斗鸡的事得罪了鲁昭公,昭公率军队攻打平子,平子和孟孙氏、叔孙氏三家联合攻打昭公,昭公的军队吃了败仗,逃奔到齐国,齐国把昭公安置在乾侯这个地方。其后过了不久,鲁国发生了变乱。孔子来到齐国,做了高昭子的家臣,想借高昭子的关系接近景公。他与齐国的乐官谈论音乐,听到了舜时的韶乐,就学习了起来,有三个月的时间竟尝不出肉的味道,齐国人都称赞他。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景公

16、听了后说:“对极了!假如国君不像个国君,臣子不像个臣子,父亲不像个父亲,儿子不像个儿子,即使有很多的粮食,我怎么能吃得着呢!”改日景公又向孔子请教为政的道理,孔子说:“管理国家最重要的是节约开支,杜绝浪费。”景公听了很高兴,打算把尼谿的田地封赏给孔子。晏婴劝阻说:“儒者这种人能说会道,是不能用法来约束他们的;他们高傲任性自以为是,不能任为下臣使用;他们重视丧事,竭尽哀情,为了葬礼隆重而不惜倾家荡产,不能让这种做法形成风气;他们四处游说乞求官禄,不能用他们来治理国家。 自从那些圣贤相继去世以后,周王室也随之衰微下去,礼崩乐坏已有好长时间了。现在孔子讲究仪容服饰,详定繁琐的上朝下朝礼节,刻意于快步

17、行走的规矩,这些繁文缛节,就是几代人也学习不完,毕生也搞不清楚。您如果想用这套东西来改变齐国的风俗,恐怕这不是引导老百姓的好办法。”之后,齐景公虽然很有礼貌地接见孔子,可不再问起有关礼的问题了。有一天,景公慰留孔子说:“用给季氏那样高的待遇给您,我做不到。”所以就用上卿季孙氏、下卿孟孙氏之间的待遇对待孔子。齐国的大夫中有人想害孔子,孔子听到了这个消息。景公对孔子说:“我已年老了,不能再用您了。”孔子于是就离开齐国,返回了鲁国。(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浣溪沙晏几道(北宋)唱得红梅字字香,柳枝桃叶尽深藏。遏云声里送离觞。才听便拚衣袖湿,欲歌先倚黛眉长。曲终敲损燕钗

18、梁。【注】“梅”,指歌曲落梅花梅花引之类,多述离情。“柳枝”,指乐府杨柳枝曲,亦指歌女名;“桃叶”,晋朝王献之爱妾之名,临江相别时王献之作桃叶歌。列子汤问载,秦青唱歌送薛谭,“声振林木,响遏行云”。“拚”(pn),甘愿、不顾惜。8词的上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选择其中两种修辞手法,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理解上片的内涵,抓好关键词唱得,藏,送离殇等;其次要重视题下注释,理解典故内涵,尤其是句本身的阐释语就表明了双关。答题格式:修辞对象效果。【答案】修辞手法有:通感、对比、夸张、双关。通感。“红”添色彩,让读者由乐曲之名联想到红梅热烈绽放、鲜丽诗

19、意的画面;“香”添味道,以红梅之香写其乐声,生动别致地表现出其歌声甜美动人。听觉与视觉、嗅觉交织起来,使描绘的乐曲更富艺术魅力。对比。其他歌女所唱的桃叶歌杨柳枝与这位姑娘所唱的梅花进行对比,更显出这位歌女歌声不同凡响,情感真挚美丽,与后面的“遏声云里”相呼应,衔接紧密自然。夸张。描绘歌曲阻遏行云,更加突显出这位歌女歌声高亢动人,离别之情热烈深沉。双关。“柳枝”“桃叶”既可指曲名,亦可指人名,语意双关,表达离情,歌声更加含蓄有味,同时,也巧妙地进行了对比,使表意变得丰富起来。9一般的送别诗词,常借离别之景,抒离别之情。而同为送别词,此词的写法却很新巧,请就这一点,分别结合上下片的内容作简要赏析。

20、(5分)_【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结合诗题注释,为送别诗词,却很新巧。其次要分别结合上下片诗句分析上片:唱得红梅字字香,送离觞;下片:衣袖湿,黛眉长,曲终敲损燕钗梁。答出写法的独到之处虚实相生,细节描写;要答出表达效果。【答案】上片,着力描写歌女唱曲的优美动人,从侧面衬托出悲离伤别的感伤,虚实相生,别有韵味。下片,用独特的细节来表现离情别绪。如歌女欲歌之时,作者没有描述伤感之语,而是描绘其修长眉黛,间接显现出歌女离别时的脉脉深情;结尾句行人听歌以玉钗按拍击节,曲终钗断,“分钗”暗示“分离”,表达出离人凄绝之情,其味更是有余不尽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

2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其中三句)(6分)(1)_,_;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2)好学近乎知,_,_。(中庸)(3)人谁无过,_,_。(左传) (4)_,申之以孝悌之义,_!(孟子)【答案】(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2)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3)过而能改善莫大焉(4)谨庠序之教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乙选考题【注意】下面三、四两道大题,只能任选一题作答。答题前,请考生在答卷指定位置填写所选题的题号,然后再作答。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搬家郑洪杰车子已停在楼下,一辆海蓝色的东风车。车身很长很低,易于装卸。其实没有

22、多少家具,柜子是老式的,两扇门就关住了主人的春夏秋冬;拉手也没有了,铜质的拉手早年拆了卖了,给孩子交学费;光泽和颜色已褪尽,斑驳着黯淡的沧桑。八仙桌看起来还稳当当地靠在墙根,桌面裂缝有一指宽,填满黑色的污垢;一只腿沤了断了,两块灰色的半截砖补充着厚度。搬运的人来了,儿子运贤找来的。搬就搬吧,连同两只吱吱作响的竹椅,连同钉满木条的架子床,连同零零碎碎的锅碗瓢勺。见屋里越来越空荡了,李大娘望着倚窗的老伴说,他爸,咱今天搬家,你说是该高兴还是该难过呢?是是该高兴,对吧?儿子运贤说了,房子该让给德结婚。德也二十好几了,我琢磨着德是咱孙子,结了婚年把就能添一口,这不又多一辈人吗?老伴没吱声,只默默地倚窗

23、而立。李大娘又说,我知道你疼孩子。那些年闹粮荒,你只吃野菜树叶,脸都肿了,把粮食给孩子吃。天下雨了,屋漏,你一站一夜的,撑着伞给孩子遮雨。唉,总算孩子都大了,都远走了,只剩下运贤在市里,他也一大人了。这房子孩子要,给就给吧,你说呢?我知道你一辈子嘴笨,啥事都没个言语,我就当了这个家。啊?老伴还是没吱声,只听李大娘唠唠叨叨。运贤说了,南大巷有一间小屋,六七平方。虽不大,咱俩也能住下了。就是吃水难点。运贤说了,他给咱挑水,一礼拜一次。我估摸着咱省点也许够了。我就担心他忙,不能准时来。唉,人老了,拖累儿子干啥,能干的我就干了。到那后,左邻右舍咱处好点,有个啥难处就能照应咱,搬就搬吧。房子也不是给外人

24、。噢,对了,运贤说了,也别给邻居打招呼了,就趁这晌午没人的时候搬吧。运贤这样说了,就依他吧。啥时候想咱这块的邻居,我就带你来坐坐,啊?老伴没提出疑议,仍缄默着。床也搬下去了,墙上的挂钟、照片也摘下来了。李大娘东瞅瞅西望望仍像有没搬完的东西。车子也在下边发动了,儿子运贤满头满脸的汗,急切切地说,走吧走吧,别磨蹭了,都搬完了还有啥磨蹭的。走吧走吧!李大娘觉得确实该走了,又转动身子满屋里四下看看,愣怔了一会儿,才将双手伸向窗台,颤颤地捧起老伴儿的骨灰盒,揽在怀里。有两行泪,沿着她满脸不规则的纹沟淌下来(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多段由人物内心语言构成的文本包含着

25、较多的艺术信息,这些内心语言隐藏的信息比较完整而概括地再现了一个特殊大家庭的生存状况与生活方式。B“其实没有多少家具,柜子是老式的,两扇门就关住了主人的春夏秋冬”,句中用了极度的夸张与形象的借代修辞,暗示了主人生活的拮据。C第2段中作者连用3个“连同”,反复强调,突出“竹椅”“架子床”和“锅碗瓢勺”等日常用品之旧,家庭生活之贫、之困。D“老伴没吱声”“老伴还是没吱声”“老伴没提出疑议”一连3个“没”,为下文形成突转式的高潮埋下伏笔,掷地有声。E作品的成功构思在于把一个比较普遍、比较熟悉的情感生活陌生化了,用了一种新奇的“先全后半”的叙述方式,创造了短小篇幅的阅读情趣。【解析】A项,普通大家庭;

26、E项,先半后全。【答案】AE(2)小说采用第几人称叙述视角?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_【答案】第三人称。用纯客观的描述语言,展示了一个老人在搬出故居时涌现百感交集的心理活动的场面。(3)全篇比较集中地写了三段李大娘并没有说出声音的语言,试简要分析其所包含的实际信息。(6分)_【答案】李大娘搬家是在儿子运贤的要求下给孙子腾房;李大娘的老伴对小辈舐犊情深;小辈运贤长大成家后对父母就不那么在乎了。(4)有人认为这篇作品的精妙之处在于作品的结尾,你同意吗?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_【答案】作品的精妙之处在于作品结尾时,叙述人轻轻地叙述了一句李大娘“颤颤地捧起老伴儿的骨灰盒,揽在怀里”,便形

27、成了作品突转式的高潮李大娘前面那几段语言实际上是对自己死去了的老伴说的。读者此时才明白,李大娘早已失去了老伴,现在又搬离故居。而小辈们对李大娘心灵深处那些复杂万千的内心感受、内心情绪毫无理解,这是中国老年人中一个较为普遍的生活现象。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国学骑士”辜鸿铭“国学骑士”是陈福郎先生授予他新近出版的长篇传记小说之主人公辜鸿铭的名号。别看这些年随着国学热,辜氏生平所为渐浮世表,似乎声名日隆,但在早些年,其在内地已近无人问津,流落于主流文化视野外,几被历史烟尘所湮没。 辜氏生于1857年,卒于1928年。其父原籍福建惠安,在马来西

28、亚槟城总管一家英国老板的橡胶园,其母是洋人。辜氏自幼聪慧,语言天赋卓绝,深受义父英人布朗先生疼爱,10岁时,由其带至英国求学;20岁时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爱丁堡大学,获硕士学位;接着赴德、法等国著名学府深造并研究,精通西学。据说蔡元培求学莱比锡大学时,辜氏在彼已很有名;而40年后林语堂到该校时,辜氏著作已赫然被列为必读书。后辜氏打道回南洋,对中国文化萌发浓厚兴趣。他埋头精研中国典籍,又经人举荐,回国做晚清大臣张之洞幕僚20余年。后曾任清政府外务部左丞。清亡后,受蔡元培之请,以他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等9种语言,通晓文、儒、法、工与土木等文、理各科,就任北京大学教授。又以其特立独行之“怪”,成为

29、北大及京城一景,有“到北京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的说法。精通西学的辜氏,在潜心精研国学后,有了一个比较,就此产生了一个持守终生的定见。他以为儒家学说之仁义之道,可以拯救弱肉强食竞争中出现的冷酷与毁灭;他相信,正被国人摒弃的传统文化,恰是拯救世界的良方,而儒学即是这个文化精髓所在。故他不仅自己顶礼膜拜,更不遗余力推向世界,以为肩起强化中国、教化欧美的重任。他以英文发表的中国学,几乎就是一篇国学宣言。此后他所著述的中国札记中国的牛津运动春秋大义(即中国人的精神)等,所翻译的“四书”中的三书论语中庸大学等中国传统典籍,卖力向世界传播儒家学说,鼓吹东方文化,在西方引起极大反响。应该说在此之前

30、,还没谁更系统、完整、准确地向域外有意识地传输国学典籍。论语英译本出版序言道:“辜先生不小的功绩是翻译了儒家四书的三部,他不仅是忠实地翻译它,而是一种创造性的翻译,超越了中西方观念与思维方式的鸿沟”可见西方对辜氏具有开创性的译介传播中国文化的尊重与推崇。但辜氏在国内却是不入潮流,不合时宜。彼时人心思变,新青年擎起打倒孔家店大旗,转而向西方寻求强国之道。辜氏从西方来,能够慧眼独具,洞悉西方现代文明之弊,故逆流而动,高唱反调。“西方现在虽十分发达,然而已趋于末路,积重难返,不能挽救。诸君当知中国的前途绝不悲观,中国固有之基础,最合世界新潮。大海对岸那边有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的破产,哀哀欲绝地喊救

31、命,等着我们来超拔他们。”这番话,虽有点“大”,但不能说没有一点先见之明。与辜氏对国学传播所做的贡献,乃至他的才华相比,坊间似乎更愿意传播其“怪”。他恃才傲物,性情执拗,西学出道却痴迷旧学,既偏激又迂腐,既愤世嫉俗又玩世不恭,既不合时宜又不甘寂寞,铁杆保皇却敢戏侃清廷慈禧、嘲讽新帝袁世凯,加上他行为艺术似的遗少打扮与生活形态,似乎成了种种矛盾的杂糅体。伴随这些奇行怪癖的,还有他异乎寻常的“奇谈怪论”,如挖苦银行家是在晴天时硬把雨伞借给你,在下雨时把雨伞收回去的人;反驳嘲笑自己的人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等等。辜氏浸润于东西方语言中数十年,深谙言语之精妙,能集东西方言

32、语表达气质、风格之优长。他的见多识广,急智宿慧,常常于争辩中,尽显于他的犀利谈锋与妙语连珠中。辜氏似乎也喜欢在与人论说中一炫他的敏思好辩。而事情的另一面是,正因为他的这种不通世故的不留情面,锋芒毕露,爱逞口舌之快之情状,令世人轻慢了精彩话语后他的认真执着、焦虑忧患和真知灼见。辜氏关于中国文化对世界的作用实是有先知先觉,因之他成为今天开在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的先声先驱。“国学骑士”这个名号,依辜氏生平外谐内庄,表邪里正的格调,想必一定会喜欢。而我们通过这个名号,则可以穿越历史的迷雾烟尘,直抵这个生前戏闹身后寂寞的国学传播大师的精神实质,去认真想想我们曾经拥有的、失落的以及将要创造的,这或许也是陈福郎

33、多年磨一剑,打造“国学骑士”的良苦用心所在。(节选自光明日报2011年04月19日)(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辜鸿铭早年就深受中华文化的熏陶,儒学功底深厚;后到西方求学,在知名大学深造,加上自己的聪慧和语言天赋,又精通了西学。B辜鸿铭之所以不遗余力地向西方传播国学,是因为在西方繁荣的背后看到了他们的弊端,他坚信只有儒学的仁义才能拯救渐趋末路的西方。C辜鸿铭怪异的打扮和生活形态,以及一些奇谈怪论,体现了他为人轻浮、嬉闹,缺乏一种沉稳、厚重,同时也缺少对社会的深刻思考。D今天中国在世界各地开办孔子学院,这与辜鸿铭当年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也是辜鸿铭的良苦

34、用心所在。E辜鸿铭的生活经历和对国学的传播,以及与众不同的言行,展示了一位国学大师在多元文化与复杂时世里的矛盾心态与多重人格。【解析】A项,“早年就深受中华文化的熏陶,儒学功底深厚”错;C项,“体现了他为人轻浮、嬉闹,缺乏一种沉稳、厚重,同时也缺少对社会的深刻思考”错;D项,“是辜鸿铭的良苦用心所在”错。【答案】BE(2)辜鸿铭热衷于国学的传播是件好事,可在当时的中国却遭到了冷遇甚至是反击,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作答。(6分)_【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要结合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来回答此题,本题的答题区间是第四段,从中可以筛选并整合出答案。【答案】当时中国的传统文化正被国人抛弃。当

35、时国内人心思变,新青年转而向西方寻求强国之道。(3)辜鸿铭在传播国学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什么冠以他“骑士”的称号?(6分)_【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分析传记人物思想成就,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要联系全文人物的思想性格作答。【答案】当国人摒弃国学时,他却积极倡导国学。他第一个不遗余力地把国学推向世界。他有着骑士般的执着、痴迷,甚至偏激。(4)辜鸿铭认为“正被国人摒弃的传统文化,恰是拯救世界的良方”,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理解。(8分)_【解析】此题为文本人物观点探究讨论题,考查考生在对人物思想了解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思想对人物思想进行评价鉴赏的能力。考

36、生可以“同意”也可以“不同意”,都要谈谈自己的看法,并能分点陈述理由,而且能自圆其说。【答案】同意。西方弱肉强食的竞争使西方陷入精神的冷酷与毁灭,而儒家的仁义之道,可以拯救;西方物质文明濒于破产,趋于末路,积重难返,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使西方摆脱困境。不同意。儒家仁义之道只求中庸,不利于创新和进步,而西方的竞争则与之相反;社会发展需要高度的科技发展和物质文明,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则偏重于道德建设。(每点4分)第卷 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古往今来,凡是那些流芳百世、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如离骚赤壁赋沁园春雪等,无不以美的内涵和形式震撼人心,陶

37、冶人的情操。B针对德国近日发生的多起学术腐败和学术造假事件,相关部门成立了特别调查小组,公布了调查报告,学术造假事件彻底曝光。这些人最终声名狼藉,并受到严厉惩治。C他以文学家的目光判断作品,在鱼龙混杂中慧眼识珠,一旦发现力作,则无视一切压力,毅然为其获得公正评价和应得荣誉而奔走呼吁。D欧债危机之风尽管尚未刮到法国本土,但身处其中的法国难以独善其身。萨科齐总统尽管使出了浑身解数,试图力挽狂澜,救欧元于危难之中,但能否见效,还不得而知。【解析】C项,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用在此处使用对象不当。A项,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B项,声名狼藉:形容名声极坏。D项,力挽狂澜:

38、比喻尽力挽回险恶的局势。【答案】C14(2013安徽高考)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湘、鄂、皖、赣四省地域相邻,山水相连,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既可整合旅游资源,也有助于形成极具特色的区域文化生态圈。B“辽宁舰”的舰员在选拔时,年龄、经历、任职时间、现实表现等方面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入选者还要经过一系列的理论和技术培训才能成为合格的航空母舰舰员。C政府主导,媒体监督与宣传,社会各界积极行动,是解决目前我国农村约5800万缺失父母庇护的留守儿童身心成长、学习生活所面临的失管、失教和失衡问题。D城镇化攸关到亿万人民的生活质量,它不是简单的城镇人口比例增加和城

39、市面积扩张,而是在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解析】本题从偷换主语、成分残缺、成分赘余三个角度考查对病句的辨析。B项,偷换主语,“辽宁舰的舰员在选拔时”应改为“在选拔辽宁舰的舰员时”。C项,成分残缺,整个句子缺宾语,可以在句末添加“的主要方式”。D项,成分赘余,“攸关”就是“关系到”的意思,后面再加上“到”,造成成分赘余。可以删除“到”。【答案】A15(2013新课标全国卷)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在学校的日子里,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_,_,_,_,_,_。我默默地注视着学校红色的大门,由衷地感谢她带给我的一切。很多

40、时候你可能觉得今天跟昨天没什么不同这时你可能非常留恋过去的日子突然发现它写得真好你回过头来,其实一切都在改变不禁哼出一句“月亮的脸偷偷地在改变”现在要离开这个工作了七年的学校A BC D【解析】本题是由语境排序考查语言的连贯。解答本题,首先依据所给的语境确定首句应为,引用歌词,是对的评价;“可能觉得今天跟昨天没什么不同”与“其实一切都在改变”相对应;紧承而来。因而确定顺序为:【答案】D16仿照所给的句子,续写两句话,使语意前后连贯,构成一组排比句。(5分)与其咒骂黑暗,不如点亮一支蜡烛;_ ;_。【解析】仿写题不仅要形似,还要意谐,并注意上下文连贯和修辞手法一致。本题要求使用关联词“与其不如”

41、仿写成排比句,因此还要注意主题一致。【答案】(示例1)与其痛恨荒漠,不如播种一片绿茵 与其抱怨寒冬,不如燃起一丛篝火(示例2)与其憎恶风雨,不如撷取一片彩虹 与其抱怨山高,不如搭起一架云梯17根据下面“影响城市居民对文化产品选择主要因素”的图表,回答提出的问题。(6分)(1)图表反映了当今文化市场还存在什么样的问题?(3分)_(2)进一步促进当今文化消费,应该采取哪些措施?(3分)_【解析】做此题时,首先应对考题进行整体阅读,从题干要求、图表内容到表述要求等进行全面地阅读,不放过任何细节信息,从而对试题形成一个整体印象,并力争从中归纳出规律来,并挖掘隐含信息,从而提炼概括图表所揭示的主题。回答

42、此类试题要善于提取核心信息进行概括整合。【答案】(1)文化市场存在假冒伪劣现象,文化消费品价格较高,人们的消费理念仍然停留在实用性的层次。(2)生产出大量真正有价值的文化消费品,提高消费主体的审美水平与精神境界。六、写作(60分)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生活中总有一些不起眼的地方。人们往往不去注意,不去关心,甚至会忽视,但是这些不起眼的地方,往往会出人意料地发出明媚的光芒,绽放人生的精彩,让人们彻底改变对这些地方的看法。请根据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自定立意;自拟标题;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写作指导】材料可以分成

43、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不起眼”。所谓不起眼,是指那些不受人们关心、不被人们注意,常常被人们忽略的人、事、物。第二个层面是“发出明媚的光芒”“绽放人生的精彩”。一般可以理解为获得了成功,取得了成绩,产生了影响。第三个层面是“改变了看法”。第二个层面与第一个层面之间用“但”来连接,从形式上看是一种转折关系,第三个层面是一、二两个层面发展的必然结果。第一个层面的“不起眼”与第二个层面的“发出明媚的光芒”“绽放人生的精彩”之间又产生了一种关系,一些“不起眼”的地方,由于某种转化,却“绽放了人生的精彩”,对这种关系的把握是审题的关键。不起眼的地方可以是细节,但一味地写细节或者细节决定成败也不一定切合题意,细节也有受人关注的和不受人关注的之分,在这里必须是由于关注那些不被人关注的细节,结果“出人意料地发出明媚的光芒”,才被视为切合题意。也可以写平凡,写平凡不一定都切合题意,必须写由于对平凡的坚守或者其他,才绽放出了人生的精彩。在审题立意上,有些学生选择以下立意:学会发现;用心发现会更美;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关注他人;关注友情;谈感动、坚持;留心、细心;等待时机;等等。这些学生的立意与材料要求有所游离,甚至偏离题意。最新精品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