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之《日知录》教案.doc

上传人:流浪地球 文档编号:4150503 上传时间:2019-10-2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 【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之《日知录》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最新 【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之《日知录》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最新 【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之《日知录》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最新 【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之《日知录》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最新 【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之《日知录》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 【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之《日知录》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 【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之《日知录》教案.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最新精品资料最新精品资料最新精品资料日知录三则教案一、作家作品:1、作者简介: 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癸丑,卒于清康熙二十一年壬戌(16131682),昆山人,初名绛,国变后易名炎武,学者称亭林先生。亭林先生相貌丑怪,瞳子中白而边黑,性情耿介,不谐於世,与同裏归玄恭(庄)为友,时称“顾奇归怪”。 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那是一个动荡年代的前夜。外有满清贵族崛起于东北,大有叩关南下之势。内有李自成农民起义如火如荼,席卷中原大地,明朝统治已经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了。 就在这年的五月 ,顾炎武生于江苏昆山的一个小镇。清兵南下,为敬仰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门生王炎

2、午的忠贞品格,他更名炎武。他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家庭,祖先世代明朝为官,到了他出生的时候家道已然中落, 兄弟五人,炎武 排行老二。在他很小时,就过继给别人。 顾炎武从小就跟随祖父读书并受到过比较严格的儒家教育,嗣父早卒,嗣母王氏受过良好教育, 这些对于他以后人格的培养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顾炎武性情耿介,很有志向,在青少年岁月里他广泛接触名当时的名士大儒,讲学论道以天下为己任,年轻时候的他就认识到科场应试无足轻重,用心研学实用之学, 清兵攻陷南京后,顾炎武 在苏州、昆山参加了抗清斗争。昆山城陷,嗣母王氏在家乡沦陷后绝食以身殉国,临终留下遗言给顾炎武:“汝无为异国臣子”,国恨家仇,嗣母遗言,使顾炎武终

3、生保持了不与清廷合作的态度。表现在:不与清朝的名公巨卿有所交往,即使与自己的亲外甥,时任清政府高官的徐乾学弟兄,也很少走动。有一次,徐乾学坚邀舅舅到家中做客,他无奈去了,但拒绝饮宴,以表示不食清禄之义。 公元1680年,顾炎武原配在昆山病故,他在悼念妻子的诗中写道:“地下相逢告父姥,遗民犹有一人存。” 在地下你见到年迈的父母,请秉告二老 :明朝的遗民还有我这个人。这一年顾炎武已经六十八岁了。他漂泊北方25年 ,最终客死异乡。顾炎武的一生真正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的日知录、 昌平山水记、山东考古录、等著作都是实地考察和书本知识相互参证,认真分析研究以后写成的。2、日知录简介: 日知录是

4、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的代表作品之一。日知录是顾炎武“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著作。 日知录书名取之于论语子张篇。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 每天知道自己失去了什么,月内忘不了自己学的东西 算的上好学的人。)3、简述日知录和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经世致用:经世致用,“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 ”;“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 经世致用是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又称经世致用之学。其特点是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

5、社会改革。4、人们为了表达立誓报效祖国的心情时,常引用顾炎武日知录中的两句诗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二、课文分析(一)第一则“文须有益于天下”1.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导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A重点字词自释:_ _ _ B不恰当的字词纠正:_ C自译:_ _ _ 正译:_ _ _ 2若夫(至于那)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 ,无益于人 ,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A重点字词自释:_ _ _ B不恰当的字词纠正:_ C自译:_ _ _ 正译:_ _ _ 【在这段文字里,作为一位封建社会的

6、文人, 他讲“天下”,讲“将来”, 不为剥削阶层立论,而为天下后世立论。他说而阐明为政理论的文章,记录记录为政事迹的报导,反映民间不得上达的隐情的资料,以及引导人向上、而不是引导人堕落的文章,都是不可断绝的。而 “怪力乱神”的事,没有根据的资料,抄袭别人的观点,和阿谀奉承的文章,这四类文章于人无益,于己有害。这种文章,越少越好。】【思考】1. 如果划分层次,可划分为几层?两层,即(有益之文、无益之文)2简述“文之不可绝于天地之间”的四个理由。 明道、纪政事、察民情、乐道人之善。【“明治乱”是阐明为政理论, “纪政事”是记录为政事迹,“察民隐”是体察民心, “乐道人善”是体悟人情。】3.文章怎样

7、论述中心论点的?文章是运用对比论证的方式论证文章中心论点的。有益之文: 明道、纪政事、察民隐、乐道人之善无益之文:“怪力乱神”之事; 无稽之言; 剿袭 之说; 谀佞之文;(二)第二则“著书之难”1子书自盂、荀之外,如老庄管商申韩,皆自成一家言。至吕氏春秋、淮南子,则不能自成,故取诸子之言汇而为书,此子书之一变也,今人书集一一尽出其手,必不能多,大抵如吕览、淮南之类耳。A重点字词自释:_ _ _ _ B不恰当的字词纠正:_ C自译:_ _ _ 正译:_ _ _ 2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後世之所不可无,而後为之,庶其传?宋人书如司马温公资治通鉴、马贵与文献通考,皆以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後世不可无之书。

8、而其中小有舛漏,尚亦不免。A重点字词自释:_ _ _ B不恰当的字词纠正:_ C自译:_ _ _ 正译:_ _ _ 3若後人之书愈多而愈舛漏,愈速而愈不传,所以然者,其视成书太易,而急于求名故也。A重点字词自释:_ _ B不恰当的字词纠正:_ C自译:_ _ 正译:_ _ 【在这一段里,顾炎武讲的是著作的价值和永久性问题。他说,先秦诸子之书,多能各具价值,各垂永久,那是因为这诸子都能独立思考自成体系的原故。到吕氏春秋和淮南子,就是综合别人的,虽名曰子,但已经历了变化。司马光、马端临都是竭尽平生精力去写成通鉴和通考的,故而这两部书是不可无、垂永久的著作。虽小有失误,亦不害大事。那什么样的著作才是

9、有永久性的呢?是过去的人不曾说过、不曾涉及到、而将来的人又不可缺少的内容,才可以流传下来。而顾炎武本人毕生著书,正是严格地遵守了这一原则。】【思考】1.作者为什么说著述很难?你认为作者提倡的著书原则是什么?可以用文中语句回答。困难的原因是难以自成一家之言。著述原则是“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2.作者命名“著书之难”的真实用意是什么?为什么要引用资治通鉴文献通考为例?明确:议“著书之难”意在强调“著述贵创新”的观点。引用古例,作者析古剖今,提出“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的著书标准,主张独创,反对急功近利,实际上还是提倡治学不为空言,要切合实际。(三)第三则“文人之多”1唐宋

10、以下,何文人之多也!固有不识经术,不通古今,而自命为文人者矣。韩文公符读书城南诗 曰:“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菑畲。潢潦无根源,朝满夕己除。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A重点字词自释:_ _ _ B不恰当的字词纠正:_ C自译:_ _ _ 正译:_ _ _ 2而宋刘挚之训子孙,每曰:“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然则以文人名于世,焉足重哉。此扬子云所谓“摭我华而不实我实”者也。A重点字词自释:_ _ _ B不恰当的字词纠正:_ C自译:_ _ _ 正译:_ _ _ 3黄鲁直言:“数十年来,先生君子但用文章提奖後生,故华而不实。”本朝嘉靖以来亦有此风,而陆文裕所记刘

11、文靖告吉士之言,空同大以为不平矣。A重点字词自释:_ _ _ B不恰当的字词纠正:_ C自译:_ _ _ 正译:_ _ _ 4 宋史言:欧阳永叔与学者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A重点字词自释:_ _ B不恰当的字词纠正:_C自译:_ _ 正译:_ _ 【思考】1.研读“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并体会其情感。 明确:作者要说假“文人”多,正是要揭示真“文人”少。忧虑(唐宋以下)文人泛滥,世风浮华2.小结:这则文字,引用古人论述,核以当时社会风气,对唐宋以下文人泛滥,世风浮华表示了极大的忧虑,作者融入了他对于立身处世的深沉思考,总归于为学要通古今之变,要经世致用。(当时文人的思想观念出了问题,要端正创作态度)三、课堂练习1、加点的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后世之所不可无 B 庶乎其传也与 宋刘挚之训子孙 而予以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C马牛而襟裾 D 士当以器识为先 摭我华而不实我实 皆以一生精力成之2.解释下列重点词语剿袭( ) 怪力乱神( )潢潦( )庶乎其传也与( ) 舛漏( )菑畲( ) 提奖( )摭我华而不实我实( )器识( )最新精品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