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人教版】高中语文《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学参考.doc

上传人:流浪地球 文档编号:4150670 上传时间:2019-10-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 【人教版】高中语文《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学参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最新 【人教版】高中语文《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学参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最新 【人教版】高中语文《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学参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最新 【人教版】高中语文《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学参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 【人教版】高中语文《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学参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 【人教版】高中语文《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学参考.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最新精品资料最新精品资料最新精品资料1、元谋人发现于1965年5月,发现地点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岗上。元谋人化石包括两枚上内侧门齿,当时定名为“元谋直立人”。随元谋人出土的石器共七件,人工痕迹清楚。经考古学家断定,石器是元谋人打制而成的。在元谋人化石地层中还发现大量炭屑,后来还发现了两小块烧骨。考古学家研究,这些是当时人类用火的遗迹。中国地质科学院用古地磁方法测定,元谋人生活在距今17010万年。2、蓝田猿人80万年至75万年前,在今陕西省蓝田县公王岭地带,生活着一些原始人类。蓝田人是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属直立人。分别发现于陕西蓝田县的公王岭和陈家窝两地。3、北京人,指远古时代开始生活

2、在北京这块土地上的早期人类。又称北京猿人,正式名称为“中国猿人北京种”,现在在科学上常称之为“北京直立人”,中国的直立人化石。生活在距今大约70-20万年。遗址发现地位于北京市西南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生活在黄河流域。4、大汶口文化的年代大约公元前4040前2240年,延续时间约2000年左右。中国黄河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因发现于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山东省及江苏省淮北地区。包括北辛文化和龙山文化。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距今约4350395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

3、。大汶口文化出现的快轮制陶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普遍采用,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5、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是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距今约52504150年。6、自公元前三千至前二十一世纪,是中国文明初起的时代,有三皇五帝之说。三皇的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伏羲,女娲,神农。传说伏羲氏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致嫁娶,以丽皮为礼(“俪皮,两鹿皮也。”),创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而已考古发现中国最早的文字,就约在五千年前,因此,伏羲氏确实应该是中华文化最早的代表。女娲是在伏羲氏以后

4、为天下共主,他作笙簧,是音乐的开始,传说她练石以补天,聚芦灰以止滔水。神农氏(炎帝)继女娲后为天下共主,传说他是农耕和医药的发明者,又创造了五弦琴,开始蜡祭和市场。看来,至他开始,中华民族开始进入农耕社会。五帝乃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史记五帝本纪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和富有创造精神的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以其繁荣的经济、灿烂的文化艺术和辉煌的科学技术成就蜚声于全世界,对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贡献,是中华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7、中华民族概念的提出。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近代以来才有的民族学名称。随着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中华”逐渐发展

5、为多民族含义。因此,中华民族包括定居于中国领土内的所有中国民族,即包括当代的和在历史上曾经存在过而现在已经消失的民族。但是,这个族体已存在数千年之久,其族称的形成与发展也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大约在5000年前,当中华民族开始形成时,其族称为“华”。汉朝以后,开始出现“中华”的族称。至19世纪末,作为近代民族学术语的“民族”概念传入中国后,“中华民族”这个民族学词汇也应运而生。虽然“华”、“中华”、“中华民族”这些族称之间小有差异,但其内涵却是一致的,即指定居于中国领土上的所有民族。梁启超最早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人。8、中华民族内涵的历史演变。在古代,“中华”本为汉族自称。1902年,在中国学

6、术思想之变迁之大势一文中,梁启超写道:“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四海思想者厥惟齐,故于其间产生两种观念焉,一曰国家观,二曰世界观。”这是“中华民族”一词的最早使用,从上下文来说,梁所说的“中华民族”当指汉族,确切地说,指的是古华夏族和从华夏族发展至今,不断壮大的汉民族。他在该文中,在“黄帝子孙”一词特别注文指出:“下文省称黄族,向用汉种二字,今以汉乃后起之朝代,不足冒吾族之名,故改用此。”1905年,梁启超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中,7次以上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并明确地指出其含义,“今之中华民族,即普遍俗称所谓汉族者”,它是“我中国主族,即所谓炎黄遗族。”“中华民族”一词,乃由近代的梁启

7、超首先提出。其意原只包括汉族,之后包括汉、满、蒙、回、藏等大小族。9、中华民族涵义的扩大。1911年12月1日,一些蒙古王公在沙俄的指使下,在库伦成立了以哲布尊丹尼为“大汗”的所谓“大蒙古帝国”。针对这样的分裂行为,1913年初,在归绥(今呼和浩特)召开的西蒙古王公会议,内蒙古西部22部34旗王公一致决议“联合东蒙反对库伦”,并通电全国申明:“数百年来,汉蒙久成一家,我蒙同系中华民族,自当一体出力,维持民国”这是第一次在政治文件中,少数民族代表人物共同决议宣告自己的民族属于中华民族。作为民国的总统袁世凯,此时也在涵盖中国境内所有民族意义上“率先”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而这一较早使用,也恰恰是

8、发生在处理此次蒙古分裂行径过程中,他致书库伦活佛哲布尊丹尼写道:“外蒙同为中华民族,数百年来,俨如一家”。此后,“中华民族”一词时已不在专指汉族,而是泛指中华各个民族的观念已经开始普及。10、世界民族之林有一个璀璨的明珠,那就是中华民族。中华民族-中国各民族的总称。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中部。经过民族识别,现今的中华民族共包括: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锡

9、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共56个民族。据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中国大陆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1133682501人。其中汉族占91.96%,少数民族占8.04%。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11、“中华”,原意与中国相通,又与华夏相系。唐律疏议云:“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故谓之中华。”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章炳麟认为:“中国云者,以中外别地域之远近也;中华云者,以

10、华夷别文化之高下也”(章太炎文录初编别录卷一中华民国解)。这里强调中华一词乃区别文化高下之族的含义。“中华”在历史上曾专指汉族,这是由于中华与华夏一词有关。华夏文化发达,遂以中华自称。中华民族还有两个别称,一是中华儿女,二是炎黄子孙(炎帝与黄帝的子孙,或者只说黄帝子孙)。这两种称呼有时候可以通用,都是指的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是一个比一般民族高一档次的民族共同体。长期以来一直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民族。其中包括汉族(无论居于国内还是国外)、居于国内的各少数民族、以及海外华人(包括华侨与华裔)。中华儿女,中华民族的别称,文化的色彩较浓。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中华民族的别称,血缘的色彩较浓,在海外华人

11、中使用的较多。华族,中华民族的简称。海外华人,包括华侨与华裔,即具有汉族或国内少数民族的血统而移居海外者。海外实际上是指国外。龙的传人,中华民族的另一种别称,是指中华文化的继承者、接班人。12、民族和亲:昭君出塞(汉藏和亲)公元前33年,西汉历史上发生了一件重大的历史事件。汉朝和匈奴进行了长达一百五十多年的战争之后,匈奴统治阶级内部陷入了连年的内乱。匈奴民族岌岌可危,胡汉关系又一次面临着历史的抉择。杰出的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为了匈奴的生存,决定停止战争。公元前33年,他第三次来到汉朝,为了巩固和平局面,表示愿意当汉朝的女婿。这时候长安未央宫里一位叫王昭君的宫女自愿请行,嫁给了呼韩邪单于。这就是历

12、史上著名的“昭君出塞”。自昭君出塞以后,汉朝和匈奴维持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和平。13、茶文化。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广义上的茶文化包括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个方面。狭义的茶文化主要指茶的人文科学内容。在我国浩瀚的古籍中,有关茶的记载多达上千种。据神农百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就是茶。有的学者把茶文化划分为萌芽期(三国至南北朝时期)形成期(唐)鼎盛期(宋代至明代)普及期四个时期。秦统一中国后,茶叶开始由四川向全国传播,后来逐步形成了八大茶区。到了唐代,茶的生产具有相当规模,还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尊为“茶圣”。他在书中系统地阐述

13、了茶叶的科学知识,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以茶之源、茶之具、茶之造、茶之器等十个门类,记载了茶树的性状、品质、种类、采制方法、烹茶技术和饮用的器具等,介绍了饮茶的起源与饮茶的有关知识以及茶叶的产地。此书开我国茶书的先河,后来出现的茶书多达一百多种。“茶”字在陆羽之前有多种写法,“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设,四曰茗,五曰荈。”陆羽统一写作“茶”,建立了“五茶归一”的功劳。茶道在茶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最早提出茶道的是唐代诗僧皎然,他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写道:“孰知茶道全尔真,惟有丹丘得如此。”皎然的茶道包括了茶礼、茶韵、茶境、茶禅、养生、修身、茶德。日本的茶道精神“和、静、清、寂”由此而来。被称为“日本

14、茶祖”的荣西禅师于宋代两度来华,归国时带回茶籽,引种于日本各地,并写了日本第一部茶书吃茶养生记。宋代是我国茶文化的鼎盛时期,出现了团茶、饼茶、散茶、末茶并行的局面。原有的八大茶区进一步扩大,饮茶的方法也由“烹茶法”变为“点茶法”和“泡茶法”。宋代还出现了著名的五大瓷窑:官窑、哥窑、汝窑、定窑、钧窑,各种茶具应有尽有。饮茶讲究用水,要“清、轻、甘、洁”。据说陆羽曾评出天下二十名水。如无锡惠山泉水、苏州虎丘寺石泉水、扬子江南零水等。茶与文人的关系密切,许多文人写过茶诗。如唐代卢仝写过著名的茶歌,宋代苏轼善于斗茶。陆游一生爱茶,写了大量的茶诗,被称为“茶诗状元”。郑板桥写茶联最多。茶与佛教、道教关系

15、密切,许多高僧都是茶文化专家。饮茶中包含人生哲理,比如“大理三道茶”,第一杯苦涩,比喻少年捱苦;第二杯香甜,意喻中年过幸福生活;第三杯百味交集,代表老年细味人生。茶文化发展到今天,更加普及,茶馆遍天下。茶馆已经成为人们文化交流、休闲娱乐的场所。20世纪80年代在台湾兴起的现代茶艺更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茶艺的核心是泡茶艺术,基本程序有:“群鹤沐浴、请君入瓮、高山流水、春风拂面、关公巡城、韩信点兵、鉴赏汤色、闻香通灵、三啜甘露、赞许回报。”1990年10月,在杭州召开了“第一届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即第一届中国国际茶文化节,到现在已经召开了七届。各地还有自己的茶文化节。茶博物馆也越来越多。茶本是中国人的饮料,现在已成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饮茶的习惯,并形成了各自的风俗。茶文化已经成为世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最新精品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