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4.doc

上传人:流浪地球 文档编号:4152414 上传时间:2019-10-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最新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最新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最新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4.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最新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4.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4.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4.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精品学习资料整理精品学习资料整理精品学习资料整理 季氏将伐颛臾1能够准确理解“过”“是”“相”“疾”“为”“于”等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能把握孔子主张仁政、实行礼治的政治观点。3理解本文善用譬喻、层层批驳、逻辑严密的艺术手法,并能运用层层批驳的结构方式进行片段习作。1连线作者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主张仁义、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思想。其学说成为中国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影响极大,被尊称为“圣人”。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在我国历史

2、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论语是一部语录体哲理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宋代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2探寻背景春秋时期,鲁国的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把持鲁国朝政多年,鲁国王室日益衰微。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

3、伐颛臾,其一是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势力强大了对自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孙氏门下,且都参与了讨伐颛臾的谋划工作。二人将此消息告诉了孔子,于是就有了孔子与这两位弟子的对话。语录体,一种古文体。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篇章结构,不讲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故称之为语录体。1识字注音(1)重点字颛臾(zhun)虎兕(s)出于柙(xi)毁于椟(d) 社稷(j)(2)多音字舍 相 干2字形辨认 3一词多义(1)过(2)是(3)相(4)疾(5)为(6)于4古今异义(1)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古义:把当作。今

4、义:认为。(2)有国有家者古义:诸侯统治的地方叫“国”,大夫统治的地方叫“家”。今义:“国”指国家,“家”指家庭。(3)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古义:指用兵。今义:有事情。(4)陈力就列古义:就,担任。列,职务。今义:到队列中去。5词类活用(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名词用作动词,找托辞,找借口)(2)后世必为子孙忧(动词用作名词,祸患,忧患)(3)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形容词用作动词,靠近)(4)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三个“来”均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来,使归顺”)(5)既来之,则安之(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6特殊句式(1)是社稷之臣也(判断句,“也”表

5、示判断)(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介宾短语后置句)(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介宾短语后置句。另:“龟玉毁于椟中”也是被动句)(4)而谋动干戈于邦内(介宾短语后置句)(5)无乃尔是过与(宾语前置句。“尔是过”即“过尔”,责备你)(6)何以伐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以何伐为”)(7)无乃尔是过与(固定句式,“无乃与”即“恐怕吧”)(8)何以伐为(固定句式,“何为”即“为什么呢”,表反问)1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持什么态度?其理由是什么?提示: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持坚决反对的态度,从“无乃尔是过与”一句就可看出。特别是“过”字确切而又传神地表达了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的强烈不满,同时也是

6、对作为家臣的冉有、季路未加劝阻、严重失职的极大反感。谈话中孔子义正词严,语气不容置辩。孔子反对讨伐,理由有三:颛臾是先王所封之国不可伐;颛臾在鲁国境内不必伐;颛臾与季氏同为社稷之臣无权伐。2冉有、季路怎么看待“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他们是如何陈述自己的看法的?提示:冉有持支持的态度,季路持赞同的态度。含糊其辞: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推卸责任: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强词夺理: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3在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进一步批评了两位弟子的失职行为后,孔子又一针见血地指出:“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应该如何理解这句话?提示:这句话表现了孔子高度的政治

7、敏感和高深的政治见地。季氏讨伐颛臾不仅是为了扩大地盘,发展势力,更重要的是想削弱鲁国的实力,最终篡夺鲁国的政权,发兵讨伐颛臾只是一种试探性的武力示威。孔子以他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敏锐的政治眼光,一语道破了季氏的阴谋,同时也有力地驳斥了冉有的观点。1孔子认为冉有和季路对季氏讨伐颛臾一事负有责任,他是怎样教育弟子认识自己的失职的?提示:课文基本分五步展开的:第一步:当孔子一听到此消息,就责怪冉有“无乃尔是过与”。孔子列举了不能讨伐颛臾的三个理由,他认为冉有应该劝阻此事。第二步:当冉有辩争:“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当即予以反驳。他首先引周任的话,说明一个臣子如果不能尽自己的职责,宁可辞去职务

8、。接下来用了扶相的责任、看守柙和椟的人的责任作比,说明冉有、季路不能推卸讨伐颛臾的责任。第三步:当冉有替季氏开脱,暴露出自己的真实态度时,孔子对冉有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语气也毫不留情:“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批评冉有这种口是心非的伪君子态度。第四步:然后,孔子在上文批驳的基础上,正面阐发他的治国思想:对内要“均、和、安”,对外要“修文德”,这样才能使国家安定。第五步:孔子进一步批评了冉有和季路“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的错误行为。到此时,孔子把冉有和季路批评得哑口无言。最后,孔子以他敏锐的政治观察力作出了“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的精辟论

9、断。2如何理解“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所体现的儒家思想?提示:儒家思想认为,君王是瞎子,是聋子,而辅佐者人臣是瞎子的眼睛、聋子的耳朵,帮助君主治理天下是人臣的本分。君王可以犯错,但大臣不可犯错;君王可能一时糊涂,但大臣得随时保持清醒;君王可能一意孤行,但大臣必须以死进谏,用生命实践对君王的忠心。这就是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思想。这种思想发展到宋代,被程朱理学演变成一套更严格的制度和等级尊卑思想,“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便是另一种形式的愚忠。孔子所创儒学思想,历经两千多年,一直影响到我们今天的行为。但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儒学也曾受到过不同的待遇,秦王焚书坑儒,汉武独尊儒术,“文革

10、”期间批林批孔,今天又讲和谐教育。孔子及其儒学能否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言长存下去?提示:观点一:孔子的学说不会过时,孔子的精神不会过时。孔子所创造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石,孔子这一形象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所以他还将长期影响中国人的思想。观点二:孔子所创儒家文化,是历代王朝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随着封建王朝的消失,孔子及其儒教文化,也会逐步走向消亡。观点三:儒家思想有其进步的一面,它教育人们懂礼讲理;也有其糟粕的一面,束缚人们的思想解放。未来的社会发展,需要儒家思想不断吸取科学思想,不断融合发展,只有这样它才能够长存。1善用譬喻,文笔简练。这是一篇语言简练的语录体散文。“季氏将伐颛臾

11、”,开篇6个字就交代清楚了孔子与弟子的谈话背景,紧急的态势推动谈话展开。文章中有些成语及警句如“分崩离析”“既来之,则安之”,言简意赅,至今还被广泛运用。孔子在第二次谈话中连用“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两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冉有、季路对季氏将伐颛臾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很有说服力。2层层批驳,逻辑性强。本文记载的主要是孔子与冉有的对话,冉有三次陈述,孔子三次回答。文章开头便直陈其事: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将此事告诉了老师孔子,孔子闻知,勃然大怒,劈头就责怪冉有,紧接着又一口气讲了三方面的道理反对讨伐颛臾,义正词严,不容置辩。接着,冉有欲推卸责任,孔子当即予以反驳,他先引古纵论一般道理,又借比

12、喻进一步剖析冉有诿过之言;冉有再次伪饰,替季氏开脱,孔子声色俱厉地责怪冉有“欲之而必为之辞”,并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批评冉有等的所作所为,最后告诫他们,“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导练目标巧妙反驳法孔子针对冉有陈述的季氏将伐颛臾的两个理由作了三次反驳,首先是列举了季氏不可伐、不必伐、不当伐三个理由,然后又引用周任的话和比喻,指出冉有和季路的失职,再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最后把矛头直指季氏,“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可谓层层批驳,具有很强的逻辑性。请以“开卷有益质疑”为题写一篇短文,300字左右。创意激活敌论只有一个观点“开卷有益”,既没有论据,也没有论证,因此本文只

13、有驳论点一途可走。细究“开卷有益”四字,我们可以分别在“开”和“卷”这两个字上面做文章:开无益之“卷”,开卷便无益读书要有所选择。生也有涯,书海无涯有益之卷也要有选择地开。“开”卷方法失当,开卷便无益要“活”开卷,避免死读书。驳论强调逻辑性,需要条分缕析,环环相扣,层层相接,力求无懈可击。要善于抓敌论的漏洞,反复批驳。范例展示“开卷有益”质疑据史载:宋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缺,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俗话说:“皇帝开金口。”宋太宗的“开卷有益”也就自然成了读书人的座右铭。但开卷果真都有益乎?答曰:非也。赵括少时熟读兵书,纸上谈兵无人能及,可长平一战不但他的四十万部下全被

14、活埋,连他自己也成了秦军的剑下鬼;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开卷可谓“狠”、可谓“多”单是茴香豆的“茴”字就能一口气写下好几种,可到头来他也只能沿街乞讨;王明能把“马列主义”倒背如流,却缺少实际应用能力,导致红军遭受巨大损失。他们都认真地“开卷”了,但他们的“开卷”太死板,只看到“卷”中的字,未领悟到“卷”中的神。因此,我们必须“活”读书,这样的开卷方能有益。另外,“开卷有益”的“卷”字也过于笼统。诗经史记资本论可称为“卷”,这是好“卷”,开得!希特勒的我的奋斗、可帮您“预测”前程的八卦全书也可称为“卷”,街头书摊上摆的言情小说、武侠小说,甚至让人不堪入目的淫秽书刊也是“卷”,这种“卷”能开么?但有益之

15、卷是否都要开呢?这也未必。因为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开卷”未必都“有益”。我们要有选择地开“有益”之卷,并努力地把卷“开”活,让“卷”真正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话题集锦(1)“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本材料适用于_、_、_等话题的写作。提示:在其位,谋其职;责任大于天;拒绝不作为。(2)“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本材料适用于_、_等话题的写作。提示:公平、公正方能立国;安定、团结才有国家的兴旺发达。(3)孔子一向是温和的,但季氏将伐颛臾中展现的孔子却是严厉的。他疾言厉色地指责弟子冉有和季路在其位不能谋其政,背离仁

16、义,袒护无道之君,还强词夺理,推卸责任。这种在大是大非面前的当仁不让,显示了孔子坚守仁道,正直而行,不阿世,不屈己的人格魅力。不仅如此,孔子还一针见血地指出季氏真正的忧虑“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表现了他丰富的政治阅历与锐利的政治眼光。本材料适用于_、_、_、_、_、_、_等话题的写作。提示:坚守信念;敢于担当责任;正道直行;近忧与远虑;以德服人;仁爱;走近孔子。佳作片段孔子历经沧桑,饱尝忧患,却始终坚持对清平政治的追求,对苛政暴君的批判,以及对传统美德的固守。他弘毅坚韧的人格,仁者爱人的胸怀,好学不倦的品质,见贤思齐的襟怀,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言必信、行必果的处事原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值得后人学习。孔子生活的时代,战争频发,社会矛盾尖锐,诚信受到挑战。在那个世事变幻无常、变革与创新并存的时代,有的人随波逐流,甚至同流合污;有的人佯狂避世,明哲保身;孔子却周游列国,广收门徒,大力宣扬“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施政原则、“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人际关系。尽管他的思想中有空想的成分,但他不懈追求大同世界的一生,正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渴望正义与公理,向往和谐社会的象征。季氏将伐颛臾最新精品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