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像山那样思考 赤壁赋 第3课时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1.doc

上传人:螺丝刀 文档编号:4152500 上传时间:2019-10-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像山那样思考 赤壁赋 第3课时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像山那样思考 赤壁赋 第3课时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像山那样思考 赤壁赋 第3课时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像山那样思考 赤壁赋 第3课时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像山那样思考 赤壁赋 第3课时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像山那样思考 赤壁赋 第3课时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1.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江苏省高邮市送桥中学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像山那样思考 赤壁赋 第3课时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1【学习目的】1研读课文第4、5段,梳理并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能准确地翻译文句。2理解“主客问答”所反映出的作者的人生态度。3背诵最后两段。【检查预习】1.指名朗读第4、5段。2.指名口头翻译文章第4、5段,师在黑板上板书重点词语。(更酌、既尽、狼籍、相与、枕藉)【合作探究】(一)学习第4段2本段写什么?(苏子批评客人的观点,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3苏子如何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怎样的感悟?(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和客人的答话,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

2、变得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存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不要去追求并不现实的幻想世界,应适应现实,不妨陶醉在宁静恬适的大自然的怀抱中)4比较主与客的对话:a.感情色彩有何不同?b.反映出的人生态度有何不同?(前者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既然人生是如此地短暂,像曹操那样的英雄人物不过是过眼云烟,那么还有什么必要去建功立业呢?对于封建社会的士大夫来说,当他们政治失意或生活遇到挫折时,往往就陷入了这样的苦闷和迷茫中;后者受庄子影响,表现出平静超然的心态和旷达的态度:一个人不应发无病呻吟,应适

3、应现实,不妨陶醉在大自然中)5.“主客对话”显然是赤壁赋的重点所在,想一想,这段对话反映了什么?(“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消极与积极的心态,反映了作者内心世界的复杂矛盾。一方面,他由于政治上的失意,生活上的贫困,心情极苦闷,他哀叹人生如梦,愁绪难遣:“万事到头终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另一方面,他毕竟是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他对古人的怀念,反映了他依然胸怀抱负,想超脱却终究未能也不甘超脱,总之,是积极入世的。在逆境中,他能从山间明月、江上清风中寻得快乐,可见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旷达的。在苏轼的内心,实质上有着消极退隐和积极进取、愤世嫉俗与逍遥山水的两重性格。)6. 诵读

4、第4段,该如何把握节奏、语气?(苏轼第4段的一番话表现他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诵读时要注意感情的转折,语速要平缓。)(二)学习第5段1指名翻译;标注出重要词语: 2本段感情色彩如何?写了什么?有何深意?(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当堂检测】1解释重要词语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曾:竟,连都;一瞬:一眨眼,比喻时间短暂而吾与子之所共食食:共同享用,也作“适”而: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表转折)耳得之而为声(表因果)2.

5、特殊句式:是造物之无尽藏也。(判断句)【总结提升】1文章结构有怎样的特点?散文贵在以意贯穿全文,本文抒情脉络清晰、明了,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超脱人生的欢快。整个情绪的转换由喜转悲为乐,线索的起伏形成文章的波澜。作者由游起兴,由景生情,由情入理,文章开始的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而哲理的简述,则画龙点睛,道明本文的主旨,表达了苏轼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2语言有何特色?(1)善用比喻,语言优美形象。 作者写上以风物之美,给读者以无尽的艺术享受,如开篇,作者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交织组成了一个“羽化而登仙“的澄清境界

6、,使读者陶醉其中,组者还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报表县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几乎也要凄然落泪。(2)“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前赤壁赋是散文和韵文的结合,既有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笔法。句式有长有短,既整齐又参差,同时又以赋的形式出现,如通篇换了12 次韵,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表达作者的思想,主张,也采用了不少对偶排比的句式等。使文章既富韵文的声韵之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可以说这是苏轼对赋体的一个创新和突破。【作业布置】1阅读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定风波 苏东

7、坡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何妨”、“谁怕”、“任平生”三个词语,表现出作者怎样的个性特征?表现出作者自信率真,从容豁达,一切都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个性特征。这首词所写之景有什么变化?“也无风雨也无情”一句有什么作用?由雨而晴(斜照,天晴了)的变化。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对全诗所写景物的变化、作总结,表达诗人对外界的变化,不管有利无利,都不在乎的心情,反映一种豁达大度的人生态度。2完成印发小练习。3背诵全文。最新精品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