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原创导学案第7课 纪念刘和珍君第1课时导学案 人教版必修1.doc

上传人:螺丝刀 文档编号:4152667 上传时间:2019-10-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原创导学案第7课 纪念刘和珍君第1课时导学案 人教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原创导学案第7课 纪念刘和珍君第1课时导学案 人教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原创导学案第7课 纪念刘和珍君第1课时导学案 人教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原创导学案第7课 纪念刘和珍君第1课时导学案 人教版必修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原创导学案第7课 纪念刘和珍君第1课时导学案 人教版必修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原创导学案第7课 纪念刘和珍君第1课时导学案 人教版必修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原创导学案第7课 纪念刘和珍君第1课时导学案 人教版必修1.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最新精品资料7、纪念刘和珍君课标要求1理清文章思路,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体会作者“悲”“愤”交加的感情。2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学习记叙、议论、抒情综合运用的写法。3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感受鲁迅先生刚正的人格、高度的责任感和嫉恶如仇的精神。学习目标1、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把握思想内容,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的优秀品质。2、深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3、明确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通过寻找关键句来理清思路。4、了解本文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学习重点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学习记叙、议论、抒情综合运用的写法。学习难

2、点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体会作者“悲”“愤”交加的感情。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本学案的内容共分三课时。1、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关注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养成质疑探究的习惯。重点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脉络,深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2、指点学生拓展延伸,课外阅读相关文章,并联系整个专题对问题展开探讨,学会辩证地思考,周密地说理。第一课时学习小目标1、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刘和珍的事迹以及优秀品质。3、理解结构,理清全文的思路学习重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习难点了解刘和珍的事迹以及优秀品质 课前预习教材助读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

3、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在他从文的30年间,共有“述著29种,250余万言”。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集等。资料链接1、背景知识课文中写到的“三一八”惨案是继“五卅惨案”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的又次大屠杀,它的直接导火线是3月12日的大沽口事件。1926年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张作霖消灭冯玉祥统帅的倾向革命的国民军,日本海军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舰被迫退往塘沽。大沽口事件发生后,3月16日,日

4、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政府提出种种无理要求,并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3月17日,部分学校、团体代表到国务院请愿,执政府卫队竟用刺刀刺伤代表多人,广大群众更加愤怒。3月18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制造了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刘和珍等都在遇害者之列。3月18日下午,鲁迅先生正在西三条寓所写无花的蔷薇之二,噩耗传来他无比愤怒,在文末特地注明了时间,并

5、把3月18日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3月25日,女师大师生和北京各界人民隆重追悼刘和珍、杨德群烈士,鲁迅亲自参加了追悼活动。2、人物介绍刘和珍烈士小传刘和珍女士,江西南昌县人,毕业于江西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民国十二年秋,入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语系。性情温厚;学业优良,学业优良,为师友所赞许,被举为学生自治会长;去岁章杨摧残女师大,女士奋力反抗,然仍不废学;至十二月复校,方期安心学业,乃国是日非,八国通牒事起,北京各界发起国民大会,赴执政府请愿,女士偕往,被府卫队枪击,弹从背入,斜穿心肺,当场遇害,时民国十五年三月十八日下午二时也,年二十二岁。女师大周刊123期,1926年3月24日说明3

6、、陶渊明挽歌诗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蕉峣。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归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蕉峣:jioyo高耸)说明:这是一首自挽诗。诗以假想的口吻,写了自己死后出殡、送葬和入葬后的情景和感触。表达了作者憎恶现实,鄙弃世俗的思想感情,体现了他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可贵气节。预习自测1、给加点字注音长歌当哭( ) 菲薄( ) 租赁( ) 不惮( )虐杀( ) 惩创( ) 绯红( ) 尸骸( )寥落( ) 黯然( ) 攒射( ) 浸渍(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

7、形无误的一项是( )A、编辑洋溢桀骜不驯B、扉页屠戳百折不回C、气概徘徊陨身不恤D、销行喋血和霭可亲3、在下列各句的空缺处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_于死者毫不相干,_在生者,_大抵只能如此而已。_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A、即使但也倘使B、虽然相反也或许C、虽然但却倘使D、即使相反却或许3、对下列语句的修辞方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反语)B、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夸张)C、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

8、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反复)D、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对偶)4、文中多次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但文末却说“我说不出话”,这是因为()A、在黑暗社会,作者没有言论自由。B、作者认为当时的社会无是非可言,说了也没用。C、作者特定的性格养成了这种习惯。D、作者悲愤到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程度。5、以下说法是否正确,在正确的后面划”,错误的后边划”。复杂记叙文常常要用线索把材料贯穿起来,线索可以是中心事件,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感情。纪念刘和珍君一文的线索是作者悲愤的情感。( )纪念刘和珍君中作者反复描写了刘和珍的外貌,用来突出她对敌人”

9、总该有些桀骜锋利”的性格特点。( )本文将记叙、议论、抒情极好地结合在了一起,叙述中饱含了强烈的爱憎,议论的观点又极为鲜明。( )文章开头的“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只是用来点明开追悼会的时间。( )“三一八”惨案后,那些害怕反动势力,苟且偷生的人,将会被血的事实惊醒,逐渐看到革命的希望,而那些真正的革命者,将更加勇敢地投入到斗争中去。( )程君“正告”鲁迅先生:“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所以鲁迅才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一文。( )作品痛斥了反动政府的屠杀罪行,揭露了所谓学者文人的卑鄙无耻,表达了对死难烈士的崇高敬意。( )我的疑问请将你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虑的

10、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课内探究质疑探究1、 通读全文,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七节的内容 2、理清思路,为全文划分层次,并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当堂检测1、加点的字注音和解释都对的一组。( )A、寥落( 稀疏) 黯然( 昏黑)攒射(聚,凑集) 喋血( 血流出来的样子)B、浸渍( 浸) 噩耗( 惊人的)不惮(怕) 立仆( 倒下)C、菲薄( 微、薄 ) 踌躇( 犹豫)血痕(痕迹) 赁屋( 买)D、长歌当哭( 当作) 殒身不恤( 畏惧)桀骜(性情暴烈) 屠戮( 合力)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生杀予夺 直接了当 贻笑大方 隐约其辞 B自惭形秽 莫可名状 名列前矛 轻手蹑脚C深

11、沟陷壑 影影绰绰 满目疮痍 暴戾恣睢D花团锦簇 好高鹜远 谬种流传 贫瘠不堪课后反思课后训练熟读并背诵课文2、4节。7.纪念刘和珍君第一课时预习自测1、长歌当哭dng菲薄fib租赁ln不惮dn虐杀ne惩创chung绯红fi 尸骸hi寥落lio黯然n攒射cun浸渍z2、A(屠戮殒身不恤和蔼可亲)3、C4、B(比喻)5、D6、()()()()()()()课内探究质疑探究:1、明确: 介绍写作缘由(祭奠死者安慰生者); 说明写作目的(警醒庸人不要忘记);回忆认识刘和珍的过程;揭露暴虐罪行, 驳斥无耻流言; 叙述烈士遇难经过;反思请愿的教训和意义;热情赞颂女性壮举。问题探究2、明确:一、二 / 三、四

12、、五 / 六、七(说明为刘和珍写一点东西的缘由;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总结惨案的教训及于将来的意义) 全文七个部分,作者已经标明。七个部分在以上思路的统摄下,形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第一、二部分说明为刘和珍写一点东西的缘由,第三、四部分是“记念”的主体,第六、七部分探究这一次请愿运动对于将来的意义。这是文章的结构框架,透过这结构框架,可以看到文章的内在思路:文章起点是写作本文的缘起,然后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指出这一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 当堂检测:1.B2答案C。解释:A错在“直接了当”的“接”,应为“截”;B错在“名列前矛”的“矛”,应为“茅”。古代指军旗,行军时,持“茅”的士兵走在最前面;D错在“好高鹜远”的“鹜”,应为“骛”。语出自宋史程颢传“病学者厌卑远而骛高远,座无成焉。”“骛”为”追求”之义,“鹜”指一种鸭子,如“趋之若骛”。最新精品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