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 第二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系列三) .doc

上传人:螺丝刀 文档编号:4153533 上传时间:2019-10-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 第二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系列三)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 第二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系列三)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 第二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系列三)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 第二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系列三)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 第二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系列三)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 第二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系列三)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 第二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系列三) .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烛之武退秦师课题:烛之武退秦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左传,明确文言现象,重点掌握本文虚词“以”“之”“焉”“而”“其”的用法及词类活用。(2) 学会利用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品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形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感受烛之武强大的人格魅力。重点1. 明确文言现象并掌握。2、品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形象。难点1. 词类活用。2. 特殊句式。教学方法、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步骤、内容、教学活动个性补充第一课时1、 课堂导入略二、整体感知(一)秦、晋围郑的背景(二)介绍左传2、 读一读1、 学生读2、

2、听录音或老师范读明确:注意以下朗读晋军函陵秦伯说失其所与,不知3、 自读4、 齐读3、 提示学生标注文言现象的方法和符号。虚词(空心圈)词类活用(三角形)通假字(双横线)古今异义(单横线)特殊句式(波浪线)4、 结合书下的注解及工具书,运用标注文言现象的方法和符号疏通全文,注意积累本文的文言现象。1、 学生单独完成2、 小组讨论,总结成果,提出疑问3、 小组展示成果并质疑4、 教师补充、解疑并总结明确:(一)通假字1、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矣)2、 共其乏困(共-供)3、 秦伯说(说-悦)(2) 古今异义1、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古义:不能。今义:没有能力)2、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把

3、作为。今义:认为)3、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4、 行李之往来(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5、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人。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多用于外交场合)(3) 词类活用(掌握4-5个即可)1、 烛之武退秦师(退,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撤兵)2、 晋军函陵(军:名词用作动词,军队驻扎)3、 夜缒而出(夜,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间)4、 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用法,以为鄙,把当做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国,指郑国)5、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用作名词,恩惠)6、 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做状语,在早上、在晚上)7、

4、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西: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向西。肆:形容词用作动词,延伸、扩张)8、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缺,形容词使动用法,使亏损、损伤)9、 阙秦以利晋(利: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获利)10、 与郑人盟(盟:名词用作动词,签订盟约)(4) 虚词1、 以(1) 以其无礼与晋(介词,表因果,因为)(2) 敢以烦执事(介词,拿,用)(3) 越国以鄙远(连词,表顺承,而)(4) 焉用亡郑以陪邻(连词,表目的,来)(5)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介词,把)(6) 以乱易整(介词,用)2、 之(1) 公从之(代词,代佚之狐) 子犯请击之(代词,代秦军)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代词,指土地) 亦去之(

5、代词,代郑国)(2) 为君图之(代词,代阙秦以利晋这件事)(3) 邻之厚,君之薄也(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3、 焉(1) 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2) 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3)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4、 而(1) 今急而求子(连词,表顺承,才)(2)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连词,表顺承)(3) 夜缒而出(连词,表修饰)(4) 朝济而夕设版焉(连词,表并列)5、 其(1) 以其无礼于晋(代词,代郑国) 又欲肆其西封(代词,它) 失其所与(代词,自己)(2) 君知其难

6、也(指示代词,那)(3) 吾其还也(副词,表商量语气,还是)(5) 特殊句式1、 判断句(1) 是寡人之过也(也)邻之厚,君之薄也(,也)(2)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2、 倒装句(1) 状语后置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以其无礼于晋,且于楚贰也)B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佚之狐于郑伯言曰)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若亡郑而于君有益)(2) 宾语前置何厌之有(有何厌。之,宾语前置的标志)3、 省略句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B(烛之武)辞曰C(烛之武)许之D夜缒而出,见秦伯,(烛之武)曰E敢以(之)烦执事F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G(秦伯)与郑人盟(6) 固定结构“所”字结构形式:所+动词

7、1、 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知道的)2、 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没有害处的)3、 失其所与(结交的同盟者)5、 课后作业1、 复习所学内容 2、熟读全文第二课时1、 导入 略2、 合作探究(1) 学生思考课后习题A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B教师补充并总结明确: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2、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1)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欲扬先抑,主动提出问题,烛之武没有站在若果的立场哀求可怜,而是似乎站到了秦国的立场,消除了秦伯的戒心,使谈话得以进行。(2)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

8、之薄也。”从亡郑的结果说明亡郑对晋有利而对秦有害,运用了对比的收费。因为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的点名秦、晋毕竟是两国的事实。这样既符合事实,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3)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以存郑的好处利诱秦伯,与上一层的亡郑之害对比,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如果说第二层是分析危害以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层是引诱秦伯了。假如烛之武继续挑拨秦、晋关系,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的种种好处。攻郑还是友郑,秦伯当然要权衡利弊了。(4) “且

9、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在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了。(5)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6) 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晋国贪得无厌,嚷秦伯意识到将要到来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驻守。小结: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言谈中又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从而打动了秦伯。三、有人用三个字归纳烛之武的性格形象,请问用哪三个字恰当?明确:1、义 烛之武虽长期未受到重用,但面对国家危难之际,他不计前嫌,只身说退秦军,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1、 勇 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国,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3、智明确:烛之武说退秦师的过程足见其超凡的智慧。3、 课堂小结烛之武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在失意中进取,虽一直不被重用,却始终守望着,终于在晚年一鸣惊人,写就了人生的光辉一页。五、课后作业 背诵全文板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博好感、动君心、陈矛盾、测未来 晋军撤退 烛之武:义、勇、智最新精品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