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语文 专题一 祖国土 肖邦故园 第2课时测试与反馈 苏教版必修3.doc

上传人:流浪地球 文档编号:4153629 上传时间:2019-10-2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中语文 专题一 祖国土 肖邦故园 第2课时测试与反馈 苏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最新高中语文 专题一 祖国土 肖邦故园 第2课时测试与反馈 苏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最新高中语文 专题一 祖国土 肖邦故园 第2课时测试与反馈 苏教版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最新高中语文 专题一 祖国土 肖邦故园 第2课时测试与反馈 苏教版必修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最新高中语文 专题一 祖国土 肖邦故园 第2课时测试与反馈 苏教版必修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高中语文 专题一 祖国土 肖邦故园 第2课时测试与反馈 苏教版必修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中语文 专题一 祖国土 肖邦故园 第2课时测试与反馈 苏教版必修3.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精品学习资料整理精品学习资料整理精品学习资料整理高中语文 专题一 祖国土 肖邦故园 第2课时测试与反馈 苏教版必修3(分值:60分)一、基础知识(12分,每题3分)1下列词语中的字形、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庇护(b)烙印(lo) 保佑养尊处优(ch)B通衢(q) 婆挲(su) 渊源 有条不紊C缱绻(qun) 给予(i) 剔透 浮想连翩D多舛(chun) 树冠(un) 瘠薄 粉妆玉琢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艺术家跟_他的景物之间的联系比一般人所想像的要紧密得多。1848年,当肖邦自爱丁堡给友人写信的时候,眼前兴许也_出了故园景色。后来他的双亲便迁居华沙了,但

2、肖邦对这_之地怀有无限的眷恋之情,经常跟他心爱的妹妹卢德维卡一起探望故里。在最早的孩提时代曾拨动过他心弦的一个旋律,_会反复出现在成熟的艺术家的作品之中。A陶冶浮现出生往往B熏染 涌现 出身 常常C陶冶 涌现 出生 常常D熏染 浮现 出身 往往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他的创作是如此博大精深,又是如此有意识地自成一体,因此,可以毫无愧色地说,他的艺术是世界文化的不容置疑的组成部分。B只有久居这一带的人才会跟这里的景致结下不解之缘,才能看到这些形、声和色彩的微妙差别,并且给予应有的评价。C也有人想起,曾几何时,连肖邦的音乐也成了违禁品!D这簌簌声,这芬芳的香味,使我们神魂颠倒,

3、犹如是在聚精会神地倾听这独具一格的音乐的悠扬的旋律,清丽的和声。4对下列各句所用修辞手法的判断,不全面的一项是()A在这洁白的背景上,修剪了枝条的柳树像姐妹般排列成行,正待明年春风得意,翩翩起舞。(比喻、拟人)B不料这一别竟成永诀,成了为寻找虚幻的金羊毛而一去不返的远征。(借代)C花园里的一草一木,都经过了精心的栽培,因为这花园也想与肖邦的音乐般配。(拟人)D尤其是黄昏时分,水面散发出阵阵幽香,宛如船歌的一串琶音。(比喻)二、文本阅读(20分)阅读肖邦故园全文,回答58题。5简析本文的写作思路。(6分)答:_6文中写了肖邦故园中的小屋和四季景色,有什么目的?(4分)答:_7解释下面的句子在文中

4、的含意。(6分)(1)在他心目中,这小小的庄子就是整个祖国乡村的象征。(2分)答:_(2)只有他还住在这里,独自一人在雅致的房间里来回踱步。只有微弱的琴声在抗御风雪和寂静。只有音乐长存。(2分)答:_(3)你是在和肖邦促膝谈心。(2分)答:_8作者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表现了他对肖邦、肖邦之家和肖邦音乐的什么感情?(4分)答:_三、类文阅读(18分)阅读下文,回答912题。辋川尚静朱鸿辋川是一个长长的峡谷,王维曾经在这里居住。如果一个20世纪的人,为尘世所烦而效仿王维的行为,到辋川生活,那一定荒唐,尽管辋川尚静。辋川确实很静,一条河流,两岸青山,仅仅是这种结构就区别了乡村的小巷和城市的大街。我是坐

5、着三轮车到辋川的。我到这里没什么明确的目的,只是为了感觉一下辋川的气息,我以为这个目的潇洒而苦涩,这就是味道。王维栽种的银杏,挺立在雨后的河岸,树皮满是裂纹的粗壮的主干,被水淋成了黑色。从它的叶子上流下的水,继续洗濯着树皮。它实在是老了,呈现着一种挣扎的状态。它已经在辋川生长了千年之久。王维在辋川的别墅,开始是宋之问的,这个歌功颂德的诗人,因媚悦权贵而得宠朝廷,但最终的下场却是被唐朝赐死。王维迁往辋川的时候,宋之问已经作鬼,我能猜测的只是,辋川的美一定迷惑了王维,不然,他怎么单单选择了宋之问的别墅?辋川的雨是明净的,线似的,一根根拉到峪谷,却无声无息。山坡上的红叶,沉浸在碧翠的草丛;颗颗青石,

6、则架在杂树的根部,危险得随时都会滚落,然而,蒙蒙的雨送给它们一层薄薄的梦,梦悬在辋川的山坡上。王维一定见过这样的梦,甚至入过这样的梦,不然,他的诗画怎么那样惟妙惟肖,有声有色!王维购得辋川,那是他富贵的证明。贫穷的诗人,是不可能拥有一个辋川别墅的。其情况是:他在20岁左右就及第进士,从此步入他的仕途,他担任过大乐丞,并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塞上。王维40岁的时候做了左补阙。恰恰是这个年岁,他开始迷恋山水,来往于朝廷与辋川之间。他既做官吏,又当隐士,往返于人类斗争与自然情调的两极。朝廷的险恶,伤害着他的心,辋川的美妙,却给他的心以慰藉,他就是这么生活的。王维这样的生存状态,是他最智慧最实际的选择,

7、也是他无可奈何的选择。除此之外,他的任何做法都可能是下策。人总是希望自己生活得比较幸福一些,以王维的气质,他不能完全陷入官场的名利之争,同时以王维的经历,他也不能彻底寄情辋川的田园之乐,他必须两者兼顾,这样他就得到了入世的好处而扔掉了入世的坏处,同时避免了出世的苦处而感到了出世的乐处。在入世与出世之间,存在着一个广阔的地带,他奔走其间。人似乎只能这样生存,不然,完全媚俗与完全脱俗,都可能导致深刻的痛苦。我不赞成一个学者对王维的抱怨,这位学者认为,他缺少陶潜那种勇气,他没有彻底地决裂于官场。这是一种刻薄的认识!雨中的辋川并不知道人的思想,它只是自然而然地呈现着它的状态。秀峰沉默,乱石相依,雨悄悄

8、地缝合着万物。秋风过处,衰柳飘荡,黄叶旋飞。曲折的路径,流水激溅,浅草明灭。柏、杨、槐之类,高高低低互相掺杂,组成了绿色的森林,覆盖着辋川的沟沟坎坎。偶尔一树柿子,落了肥叶,唯红果占据技头。白水流过幽深的峡谷,遇石而绕,触茅而漫,柔韧地走过河床。公元756年,安史之乱,已经50岁的王维被叛军逮捕,软禁于洛阳的一个寺庙。他服药致病,装哑而活,但他终于敌不过安禄山的骄横,无奈地接受了伪职。唐朝征服了叛军之后,皇帝对那些接受伪职的人统统定罪,然而,王维在软禁之中,曾向探望他的朋友裴迪诵诗,此诗受到皇帝的嘉许,对他的处罚仅作降职。这是王维的幸运了。其诗是这样的:“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

9、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尽管如此,安史之乱毕竟摧残了这个老人,他逐渐变得消沉了,或者,他变得更加淡泊,更加寂寞。他常常拄着拐杖,站在门外,眺望辋川的落日炊烟。暮色之中,稀疏的钟声,归去的渔夫,飘走的花絮,柔弱的蔓,都使他感到惆怅,他看着看着,就转身回到他的屋子。他已经深深地陷入空门。他坐在枯寂的辋川,闭着眼睛,寻找着解脱烦恼的路径,企图超越生死之界。香烟袅袅,烛光闪闪,王维的心凄凉而宁静。人生真的像王维觉悟的这样么?我不知道,唯有达到王维的境界才能给我以享受。然而,我的辋川之行,却明确地含有烦于我那圈子的成分,是的,我很烦,某些时候我简直不堪负荷。从我栖身的圈子走出,到辋川换换空气,我确实

10、感到一种轻松。雨中的银杏是那样独具风采,它的圆润的树叶像打了发蜡似的明滑,辋川强劲的风反复地翻动着它们,但银杏的树身则牢固地埋在土中,风怎么吹它都不动。这是辋川最古老最高贵的植物,水汩汩地流过它黑色的树皮。王维种植的银杏,成了他在这里生活过的主要标志,然而,它终究要倒下的,留下的,将只有辋川。辋川很静,长长的峡谷已经完全沉浸在秋日的烟雨之中,所有的树木和石头,都化作迷蒙的一团,一只鸟也没有,一只兔也没有,甚至除了我,一个人也没有,唯有风声雨声和河流的浪声。这时候,我感觉身后有脚步的挪移,飒飒的,仿佛是谁用树枝在地上划动,我猛地回头一看,却是一个穿着蓑衣的农民,他站在雨中,轻轻地问我:“你要三轮

11、车么?”(有删改)9作者为什么称王维的选择是“最智慧最实际的选择”?(4分)答:_10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1)我以为这个目的潇洒而苦涩,这就是味道。(2分)答:_(2)白水流过幽深的峡谷,遇石而绕,触茅而漫,柔韧地走过河床。(2分)答:_11文章第段,作者采用了哪些手法来写雨?这样写有何用意?(6分)答:_12文章第、第段都写到银杏,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答:_四、语言运用(10分)13照应所给文句的意思,补写三个事例。(4分)听高雅的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可以激励人的斗志,可以抚慰受伤的心灵,你看,_。14请就课文中第五部分所写的春夏秋冬,任选一个季节的描写,

12、写一段鉴赏文字。(6分)答:_【答案解析】1DA项“处”ch;B项挲娑;C项“给”j,连联。2A“陶冶”本指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如“陶冶情操”。“熏染”指由于长期接触的人或事物对人的生活习惯逐渐产生某种影响(多指坏的)。“浮现”“涌现”二者都是动词,都有“显现、出现”的意思。“浮现”指过去已经出现过的人或事物再次在脑子里显现,使用范围窄。“涌现”指人或事物大量出现。“出身”,动词兼名词。用作动词,一般指一个人的早期社会经历,强调从属于某一社会阶层。用作名词,一般指其家庭经济或社会地位所给予的身份(个人无法选择)。“出生”,动词,一般指个人生下来的时间或地点。“

13、往往”和“常常”都是副词,都表示多次、多数、不断发生。“常常”除有多次、多数的意思外,还有时常、不断的意思。它既表示时间,又表示频率,在一般情况下可以与“往往”互换,但当它表示时间时,不能与“往往”互换。“往往”除有多次、多数的意思外,还可用来表示在一定条件或前提下将要出现的情况。3D“神魂颠倒”应换成“心荡神驰”。“心荡神驰”指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而“神魂颠倒”则指精神错乱。4D还有通感,此句是借比喻实现的通感。5这篇散文以肖邦与故园的关系为线索,开篇紧扣题目,介绍肖邦故园的过去与现在,进而探寻故园对肖邦的陶冶和影响,指出故园景物与肖邦音乐艺术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方沃土孕育下产生的伟大的音

14、乐艺术,又成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文章最后又回到故园与肖邦音乐艺术的融合中,以二者融为一体作结,结构完整而严谨。6文中用“简朴”“清寒”“简陋”等词语形容肖邦故园的小屋,这样写说明肖邦出身低微,来自于劳苦大众,并为后文中写肖邦能创作出一系列的爱国主题的钢琴曲埋下了伏笔。写肖邦故园的四季景色重在说明肖邦音乐的风格,音乐的民族特色与故园融合在一起。7(1)对一个艺术家而言,童年的记忆会转化为日后的艺术创作,成为他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旋律和意象。从出生地到少年时代的探望故里、青年时代的故园告别,再到异国他乡的梦中思念(书信),直至用音乐来寄托自己对祖国的满腔热爱和对故土的无限眷恋,祖国是扩大化了的故园

15、。(2)第一句(以句号为准)体现了肖邦的不惧困难的斗士情怀和娴雅风度。第二句含蓄地点明波兰一度的民族灾难如同突如其来的风雪,肖邦独居异地,只能用琴声作孤独的抗争。(3)作者用形象化的语言,昭示了肖邦的感染力。音乐是沟通听者与肖邦的桥梁。“促膝谈心”的内容包括肖邦的爱国情怀、音乐的作用及其影响。8作者用对比、通感、比喻等艺术手法,表现了他对肖邦的仰慕和崇敬,对肖邦之家的惊讶和柔情,对肖邦音乐的热爱和理解。9因为他保证了自己生活得比较幸福,避免了朝廷对他的伤害,享受了辋川的美景带给他的慰藉。10(1)生活的圈子让我不堪负荷,是苦涩;到辋川换换空气感到了轻松,是潇洒。我感受到王维的无奈中有苦涩,也感

16、受到他从容行走于出世和入世之间的潇洒。(2)借水写王维,抓住二者的共同特征,写出了王维的灵活和坚韧。11手法:比喻、拟人、想像。用意:衬托了辋川的静;写出了雨带给辋川的美;写出了雨对王维作品的影响。12第段描写银杏之老,使文章的写作思路由眼前折回千年之前,转向写王维;第段再写银杏之独具风采、牢固坚定、古老高贵,是王维的标志,也是历史的见证。13孔子听了韶乐,三月而不知肉味,他的仁爱思想的形成恐怕与他接触的这些音乐不无关系;义勇军进行曲使饥寒交迫的人们奋起斗争,建立了新中国;一曲化蝶又使多少失恋的人得到心灵安慰。14春:作者选取了栗树的初发新叶和日本樱花分别绘色、绘形并打比喻,以突出其娇嫩。然后

17、用比喻、通感的手法和肖邦音乐的温柔、轻盈联系起来。夏:选取水面上白色和黄色的睡莲(绘色),舒展着的扁平的叶子(绘形);又将其倒影(视觉)转化为听觉形象(歌中的叠句),联想到肖邦成熟的作品;又将黄昏时分,水面散发出阵阵幽香(嗅觉)转化为听觉形象(船歌中的一串琶音)。选取树干绘色、绘形(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f小调叙事曲开头的几节);又将树影婆娑(绘形),簌簌作响(绘声)。最后将听觉形象、嗅觉形象通感为音乐的悠扬的旋律,清丽的和声,来写肖邦音乐感人的魅力。秋:以故园的玛祖卡曲联想到客死巴黎的肖邦的郁闷。由视觉形象“见证者”的树叶通感为听觉形象“奏鸣曲结尾中令人难忘的三重奏”,突出肖邦音乐中的忧伤情绪。冬:写冬天的四野茫茫、白雪覆盖的房舍、花园树木和响声以突出无边的静寂,然后写肖邦的精神还在,灵魂还在。最新精品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