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含答案).doc

上传人:流浪地球 文档编号:4154527 上传时间:2019-10-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最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最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最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最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含答案).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最新精品资料最新精品资料最新精品资料5 烛之武退秦师 1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高一语文 【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左传的知识。2、背诵课文,并学习本文说话的技巧。3、进一步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4、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目标重难点】重点:目标2、3难点:目标3【学法指导】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知识链接】1、作家作品 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故它们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亦有人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而且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史散文

2、的典范。它的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它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 左传长于叙事,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人物辞令。 2、写作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

3、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疑问:二、检查预习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 史书,左传是“十三经”之一,它和 、

4、 都是为解释春秋而作,所以被称作“春秋三传”。2、请几位同学分段读全文,师生共同纠正错音。3、听写部分字词(写在小作业本上)三、学生质疑,教师点拨。四、整体把握。课文共有四个段落,分别用四个字归纳段意 1、秦晋围郑2、临危受命3、说退秦师4、迫晋撤兵五、分析课文 1、秦晋为何围郑?(用原文回答)开篇交待这些有何作用? 2、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僻”后“受”,有什么作用? 3、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使秦的?(用原文语句回答) 4、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兵的?(用原文语句回答并作分析) 可以看出烛之武的一番说词都是围绕一个“利”展开,好象处处为秦着想,其实呢,完全是为了保存郑,秦晋联盟也有损害

5、,这就是“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5、晋文公为何不愿攻秦?(用原文语句回答) 6、烛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请结合原文语句分析这一艺术形象。 7、小结: 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晋文公面对风雨突变,亦毅然去之。郑国终于转危为安。全文处处注意伏笔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繁简得当,有始有终,层次井然,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 【课堂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秦军汜()南 佚()之狐 夜缒(C)而出B.越国以鄙()远 君之薄()也 共

6、()其乏困C.朝济()而夕设版焉 秦伯说() 失其所与()D.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2.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夜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而出B.焉用亡郑以陪(增加)邻C.共(供给)其乏困D.夫晋,何厌(厌烦)之有3.下列成语中,“济”的意思与“朝济而夕设版焉”的“济”相同的一项是A.缓不济急 B.同舟共济 C.假公济私 D.无济无事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焉用亡郑以陪邻 / 以其无礼于晋 B. 君知其难也 / 吾其还也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D.唯君图之 / 君之壮也,犹不如人5、与夫晋,何厌之

7、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马之千里者 B. 是寡人之过也 C. 邻之厚,君之薄也 D. 何陋之有6、请同学们翻译下列句子。(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3)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矣(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7)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8-12题。 郑 伯 克 段 于 鄢 左 传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

8、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 ,子姑待之。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

9、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7.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A. 亟请于武公 亟:多次 B.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都:大概 C. 蔓难图也 图:对付 D. 国不堪贰 贰:从属二主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焉辟害 / 将焉取之 B 国之害也 / 君之所知也C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 以乱易整 D公闻其期曰 / 其真无马邪9.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武姜生庄公时,因为难产,所以不喜欢庄公。 B. 祭仲跟庄公说国家不能忍受两面听命的情况,并劝说庄公早点除掉大叔。 C. 当子封劝说庄

10、公时,庄公说没有正义就不能号人,势力虽大,反会崩溃。 D. 太叔做好准备要袭击郑国都城,姜氏打算作为内应为太叔打开城门。 10.填空:多行不义,_11.翻译下面三句话。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厚将得众公伐诸鄢【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2、整理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课堂小结】 【学习反思】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参考答案【检查预习】1、编年体 公羊传 谷梁传【分析课文】 1、说明这次围郑主要是晋国想报复郑国,从而扩大其势力;而秦、郑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且两国军队分地驻扎,这就为下文烛之武成功地离间秦、晋提供了条件,为下文的展开埋下了伏笔。 2、这段文字看似闲

11、笔,却有重要作用:一是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二是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尚能接受规谏,诚恳负责,勇于自责。三是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这一内容粗线条地勾勒出烛之武的形象,为下文写他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作了必要的铺垫。 3、略 4、先讨秦欢心以退为进;陈亡郑利晋以害动秦; 主存郑利秦以利诱秦;责晋贪不义巧施离间。5、略6、爱国,睿智超群,能言善辩。 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 【课堂检测

12、】1、A 2、D 3、B 4、C 5、D6、略【课外拓展】7、B 8、A 9、D10、必自毙11、蔓延野草尚且不能铲除掉,何况是您宠爱的弟弟呢?势力一大,将会得到民心。庄公到鄢攻打他。 6 荆轲刺秦王 2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一)高一语文 【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弄清字音,把握文章内容。2、结合课文第一、二部分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学习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目标重难点】1、要了解战国末期燕国与秦国的斗争形势,从整体出发,再来观察燕太子丹遣荆轲刺奏王的意义。 2、目标2【学法指导】诵读法 讨论法【知识链接】1、 关于战国策的知识课文节选自国别体史书(以国

13、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战国策燕策。初中语文第六册的基本课文唐雎不辱使命节选自战国策魏策。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2、背景介绍: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14、。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燕太子丹访得荆轲,即尊为上卿,然后派他到秦国行刺,其目的是要荆轲“劫秦王,使悉返诸侯侵地”,如不成,使“因而刺杀之”。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还是毅然前往,当事败后,荆轲身被八创却“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壮烈而死.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3、两位主人公:

15、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轲,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秦始皇,秦孝公的第六世孙,秦庄襄王异人的儿子。他出生于赵国,所以又叫赵政。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逐步富强起来,前247年,赢政即位为秦王,前238年亲政,从前230年到前221年,先后灭了韩,赵,魏,楚,燕,

16、齐六国,统一天下。统一全国后,自称皇帝,他通过一系列的统一措施,建立了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交通道路,统一货币,在中国的历史上都是重大的举措。但始皇以猛治国,法律苛严,终于在他死后激起民变。秦始皇多次出巡,前210年7月,秦始皇于沙丘死,时年50岁。 4.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1.诗文助读:.燕丹:战国时燕国太子丹。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2.妙题诱思:请你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分析此时诗人的心境。赏析点拨:因为骆宾王的“讨武檄文”流传天下,所以他被武则天抓进了监牢。武则天念其才华而不忍杀

17、之,想让他为朝廷做事,但骆宾王拒绝了,想返回家乡。骆宾王非常苦闷:一方面为自己的处境愤愤不平;另一方面想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又要念及武则天的不杀之恩。在这种彷徨压抑中,他写出了“易水送人”这首诗。这首诗虽然名为“送人”,实际上重点确是借描写燕丹送荆轲变现出今日送人的壮烈情景,抒怀咏志,曲折地表达了诗人苦闷的心境。【学习过程】:一、学生诵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王翦( ) 谒( ) 揕( )其胸 切齿拊( )心 淬( ) 濡( )缕 忤( )视 徵( ) 瞋( )目 陛( )下 卒( )起不意 箕( )踞( ) 被八创( ) 樊於( )期 偏袒扼( )腕 目眩( ) 夏无且( )二速读课

18、文,整体把握课文。本文可分成几个部分?每部分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三研读第1-2节,完成下列问题1.解释加点词语进兵北()略()地 旦暮()渡易水 长侍() 微()太子言 谒() 购()之金()千斤 秦王必说()见臣 穷困() 更()虑之2.翻译重点句子(学法指导:注意句式特点和重点字词的落实)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3.文段分析思考: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 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什么作用? 四研读第3-9节,积累文言知识1.解释加点词语a秦

19、之遇()将军 b 深() c仰天太息流涕() d可以()解燕国之患 e揕()其胸 f然则() g将军岂有意()乎 h见()陵()之耻 i濡()缕 j忤()视 k偏袒()扼腕 l樊於期乃前()曰 m函()封之 n其人居远()未来 o 太子迟()之 p请()辞决()矣 q皆白衣冠()以送之 r为()变徵之声 s发尽上()指冠 t终()已不顾() 2.翻译下列语句。(学法指导:注意文言句式的翻译)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3.文段分析、思考。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他慷慨献身?荆轲怒斥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送别这一场面的?4.小结5.学习反思最新精品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