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化的决定第二部分“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学习交流发言1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按照会议要求,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专题,谈几点学习体会。一、深刻领会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意义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93年11月,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并明确提出“市场在国家
2、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作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重大论断;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点任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朝着高水平发展的轨道不断向前,彰显出蓬勃的生命力,成为创造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重要制度基础。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及经济改革发展过程中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等新挑战
3、面对当前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我们该如何去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就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置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所提出的五项举措之首,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又将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列为“七个聚焦”之首。这充分彰显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承担着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重任,使命光荣、意义重大。二、精准把握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点任务1 .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要充分发挥市
4、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两者相辅相成、有机统一。要进一步用改革激发市场活力,用政策引导市场预期,让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同频共振,实现效益最大化。2 .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一方面,坚持和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与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另一方面,坚应性不强。市场准入存在一些隐性壁垒,退出机制仍不完善,影响优胜劣汰机制作用的发挥。社会信用信息共享、监管和服务水平还不够高。决定提出完善产权制度,依法平等长久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要切实维护企业法人财产权和经营自主权,防止和纠正利用行政、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靖强民营企业家发展
5、信心。决定提出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和监管制度。要结合新业态新领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业务特殊性,分领域分阶段制定优化其市场准入的规则标准。要加快社会信用体系法规制度建设,推动社会信用制度规则的统一,建立健全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机制,健全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提升信用监管效能,努力营造一个全社会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决定指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我国宏观经济治理还面临政策协调性不够和部门权责边界不清晰,中央和地方财权与事权划分不完全合理,历史积累的房地产、地方债务和中小金融机构风险交织,基础
6、数据统计制度不完善等问题。要按照决定部署,通过持续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推动规划、财政、货币、产业、价格、就业等政策协同发力,把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性政策都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提高宏观调控的综合效能。通过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预算制度,优化税制结构,增加地方自主财力,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通过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完善中央银行制度,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提高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化解风险的能力。完善统计指标核算体系,为宏观经济治理提供基础支撑。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党的二十届三中
7、全会明确提出,到二。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抓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二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所在。实践充分证明,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两者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必须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为各种所有制经济创造公平竞争、竞相发展的环境。党的二十届三中
8、全会强调,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在国防建设、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等方面都作出了突出贡献,发挥着重要作用。应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通过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积极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
9、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在推动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继续营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营商环境,为民营经济创造稳定的发展预期。破除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类“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键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个核心问题,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
10、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社会主义”这个定语。而且,市场经济本身存在盲目性、滞后性等不足,难以兼顾公平和效率,难以避免市场失灵,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必须注重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应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分割,打破所有制差异,防止平台经济领域的垄断行为。构建统一规范、信息共享的招标投标和公共资源交易
11、平台体系,建立一体衔接的流通规则和标准。纵深推进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培育全国一体化技术和数据市场,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等。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重要保障。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应明晰市场主体各类财产的权利边界,科学合理界定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等各种类型的权益。完善市场准入,不断降低市场门槛,持续推进负面清单制度建设。继续完善公平竞争制度体系,为市场主体参与竞争提供公平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推动实现信用信息共享,推进实现分级分类监管。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需要进一步健全宏观
12、经济治理体系,深化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财政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和支柱,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财政体制改革要着力解决财政的可持续性问题,完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建立健全现代财税制度,健全现代预算制度,优化税制结构,增加地方自主财力,强化转移支付激励约束。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应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框架,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深化全方位金融监管机制改革,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纳入监管。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改革和开放相辅相成、
13、相互促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坚持改革和开放“双轮驱动”。我国正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依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外贸体制改革,深化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保障外资企业在要素获取、资质许可、标准制定、政府采购等方面的国民待遇,切实保护外资企业投资权益。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尽快落实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清零”要求,全面实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大力提升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建立高效便利安全的数据跨境流动机制,完善境外人员入境居住
14、医疗、支付等生活便利制度。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巩固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先导地位,提高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开放水平,引导各地主动融入区域开放大格局,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格局。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扩大对最不发达国家单边开放。扩大自主开放,有序扩大商品市场、服务市场、资本市场、劳务市场等对外开放。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依托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先行先试,主动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在知识产权、产业补贴、环境标准、劳动保护、政府采购、电子商务、金融领域等实现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相通相容,深度融入并重塑全球经贸规则。(作者:郭威、孙雪芬,分别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浙江省委党校浙江省“八八战略”创新发展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