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七篇.docx

上传人:冇种爱·兂可取代 || 文档编号:4190723 上传时间:2019-10-2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0.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七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七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七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七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七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七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七篇.docx(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七篇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七篇【篇一】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40年之际,偶然读得吴晓波著作的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受益匪浅,不仅重温了中国经济发展史,感叹前人智慧,更搭建起我认知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的框架体系。该书梳理了自春秋战国时期以来,管仲、商鞅、桑弘羊、王莽、刘晏、王安石、朱元璋、李鸿章、宋子文到新中国成立后的陈云、邓小平、朱镕基等人对中国经济改革的探索和创新,在梳理过程中作者始终采用两种分析工具:一是四大利益集团博弈法,作者认为历史上及中国现有问题,都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无产阶层、有产阶层四大利益集团相互博弈的过程,其结果也是由这四大利益集团最终制胜方来主导。二是四大基本制

2、度分析法即郡县制度、尊儒制度、科举制度、国有专营制度,分别对应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模式、全民思想的控制模式、社会精英的控制模式以及与之配套的宏观经济制度模式,作为中央集权的领导者,如何采取四大基本制度的思想、认知、执行等层面的统一与打磨,形成治理国家经济的方针政策,更加巩固中央集权的领导地位,这是一以贯之的考量。改革涉及到的三个重要方面就是财政(税收)、货币和土地,好的改革要处理好这三个方面,从税收上来讲,明税容易反对,暗税则容易被接收。国家对上游资源、生活必需品、土地、货币的控制措施,历次改革都想出了很多措施和办法,总的来说各方在利益博弈中通常是政府胜出,最终又造成权贵经济,剥夺国家经济活力

3、,并逐渐走向衰亡并转向重新分配的轮回。“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文中很多观点也可为当今中国改革提供启示和借鉴,列举一二:一、要改革,先要解放思想。齐国远离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黄河中游,属地处偏远小国,但正是由于管仲最先突破观念,积极实施变革,使得齐国一跃成为霸主,傲视群雄;同样的得益于民众及地方官员的思想开放,属地僻人穷之地的温州等浙江南部地区,取得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张个体工商户执照,公布了第一个允许民众在县城摆摊的政策,创造性地拟定了第一份股份合作制企业的章程,才有了今天的繁荣温州。二、防止资本脱实向虚。中唐后期,民间工商资本的主要流向为:奢侈消费、交通权贵、购买土地、放高利贷、囤积

4、钱币,五条出路均是进入消费市场、土地和高利贷领域,没有向产业资本转化,最终导致经济活力的衰竭。因此,若某一时期,出现奢侈品消费剧增、文物价格上涨以及土地房产购买热潮,并不代表经济的复苏,更可能是资本从实业溢出的恶兆。总之,该书不仅史料丰富生动,并且有严谨的学术逻辑及分析框架,读来可以拓展思维,加深思想,实不失为一部值得阅读和收藏的简明“中国经济史”。【篇二】xx年,民建北京市委理论委员会开展系列读书会活动。我利用春节期间休息,一气读完了钟瑛主任推荐的吴晓波老师的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不由得心潮澎湃,感触良多。此书以时间为轴,在东西方历史的宏大背景下,打破时间壁垒,重构历代变法全貌;对中国历史上十数

5、次重大经济变革的种种措施和实践作了系统的概述和比照,以建设性的理性心态,指明因革演变,坦陈利害得失,探研本国的历史轨迹及可能的前途;既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式改革的历史脉络,又剖析了隐藏在历代经济变革中的内在逻辑与规律。辩驳得失,以史为鉴,实不失为一部简明的“中国经济史”。我们知道,对一个事物的把握,不仅要从感官上对事物的形态进行了解,还要了解事物所处的周边环境,更要了解事物的发生、发展到灭亡的历史规律及所处历史阶段。同理,对经济的学习,不仅要横向,也要纵向,不仅要微观,更要宏观,不仅要重点,也要全面。书中吴晓波老师提出两个重要结论:第一,最近三十多年的经济大崛起与其说是“人类行为的意外后果”,

6、倒不如说是两千年经济变革史的一次合理性演进,我们迄今仍有陷入历史的闭环逻辑的危险;第二,中国经济制度上的“结构性缺陷”,是一个“建设性结果”,它与维持千年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密不可分的重大关系。如果不研究历代经济的变革,无法真正理解当前的中国。在看得见的未来,中国的经济和政治改革很可能是一次以自由市场化为取向,以维持“统一文化”为边界,在民主法治与中央集权体制之间寻找平衡点的非西方式改革。这次变革的时间长度很可能超过我们这一代人的生命长度。作为一本经济类的书籍,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没有华美的文字,只有对历史朴实的描述,引经据典,展示了中华民族经济发展变革的背景、思路、内容和成果,说明了两千年来中国

7、封建社会不是停滞而是探索和发展的,洞悉上下五千年来华夏国家当权者治理国家经济的方针,并通过历史改革事件分析,为当今中国改革提供借鉴。自春秋战国时期2000多年以来,中华民族不仅是简单的朝代更迭和轮回,对发展生产力和改善生产关系进行了很多探索和创新,努力调整和平衡国家中央政权、地方政府、有产阶级、无产阶级四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从管仲、商鞅、桑弘羊、王莽、刘晏、王安石、朱元璋、李鸿章、宋子文到新中国成立后的陈云、邓小平、朱镕基等人,都在历史中留下了经济革新的印记。中国的朝代更替、集权与放权,表面是历史英雄人物个人的强弱促成的,实际深层的推动力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在历经诸侯割据兵荒马乱的时代,人民苦不堪

8、言,流离失所,就慢慢盼望统一、集权、安定的强势国家出现,于是就容易出现一个儒家模式管理的国家;在长期等级森严、教条、迂腐的国度,人民慢慢就盼望自由无束的生活,于是国家就容易转换到道家的模式。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就不断在儒家和道家两种模式中转换,分分合合。经济管理其实也一样,集权利于国家应付内忧外患的紧张时期,集中力量办大事;放权利于地方和商业,容易搞活商业,促进经济发展。任何一项改革都应是适应时代潮流和国家人民需要的,否则就会流产,甚至改朝换代。通篇阅读后,不由得心潮澎湃,书里不断暗示读者所在国家的历史如此源远流长,文化如此璀璨,而我们所处的时代又是何等的伟大,仿佛我们自身也跟着伟大起来。我们可

9、以梳理出这样的框架构造:中国历朝历代的焦点集中于四大利益集团(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无产阶级和有产阶级)和四大模式(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模式、全民思想控制模式、社会精英控制模式、宏观经济制度模度)。中央集权在前工业文明时期的四大基本制度分别呈现为:郡县制度、尊儒制度、科举制度、国有专营制度。郡县制度保证帝国的运行,在政治上必须保证中央的人事任命权,避免地方割据的产生;尊儒制度扼杀“百家争鸣”的学术传统,以实现全民在意识形态上的大统一;科举制度通过公平的考试制度,将社会精英吸纳到体制内为我所用;国有专营制度在经济上实行重要资源的国营化垄断,以控制国计民生。改革涉及到的三个重要方面就是财政(税收)、货

10、币和土地,好的改革要处理好这三个方面,从税收上来讲,明税容易造成反对,暗税则容易被接受。国家对上游资源、生活必需品(盐铁)、货币、土地的控制措施,历次改革都想出了很多措施和办法,总的来说各方在利益博弈中通常是政府胜出,最终又造成权贵经济,剥夺国家经济活力,并逐渐走向衰亡并转向重新分配的轮回。两千七百年前,春秋时期的管仲改制变法,使得齐国一跃成为霸主,傲视群雄;公元1069年,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推行新法,一时国库充实,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为之缓解;公元1978年,邓小平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百年积弱的中国经济再度崛起,重回强国之列。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经历了十数次重大的经济变革,每一次变革

11、,都顺应社会发展而发生,也都对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今,新的社会发展又提出了继续变革的要求。看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更多的是看历史。就一国的治理与发展来说,政治制度是最基本的,经济制度固然重要,但通常还是要服务于政治的。任何经济改革方案都是一把双刃剑,都涉及到既得利益集团,改革就是改变利益分配模式,重新分蛋糕,就会有反对有支持,就会流血,就需要强权来镇压和稳定,没有强有力的政治作为保障,经济改革是无法进行的。所以,要厘清经济变革的前因后果就不得不牵涉到政治环境的讲解,作者对此给出了不少自己的看法和对历史的评价。书中,作者看似不经意提及的那一句:“所有经济制度改革的基础是政治制度的变革”;事实上

12、,所有的章节都已经用数据明确指出,经济变革对政治制度变革的依赖度远远超出所有改革家的想象;制定战略的过程,其实也是当事人发挥想象力的过程变革家倾其全力发挥无穷的想象,和土地博弈、与金融斗争以及向国有(民营)经济不断发起的挑战终究挣不脱的是政治这块天花板;很多严重问题的起源是在制定原则方向的时候就已经埋下错误的种子,而之后所有的执行都是可怕的错上加错,可知战略的重要性。新一届国家领导团体上台之后,“顶层设计”这个词语开始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它是如此直白地在向每一个受众大声呼喊:我就是方向!我就是愿景!我就是战略!政治的基础是文化,而“统一”是中国的一种深入骨髓的文化,在它的背后默然垂手而立

13、的是冷峻的集权中央,而集权化的政治体制与自由化的经济变革存在着天然的矛盾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有产者和无产者之间经过仪式化的推手在达到幸运而短暂的平衡之后,注定将持续陷入争夺利益的循环。印象最深的就是管仲在2000年前就能提出“每当年岁凶歉的时候,人民没有本业可作,国家就应该进行官室台榭的修建,以促进人民就业,尤其要雇佣那些丧失了家产的赤贫者。这时候修筑宫室,不是为了享乐,而是为了促进就业,平衡经济”。是的,我们不得不折服于这段漫长又璀璨的历史,不得不尊重和膜拜那些给历史带来深远影响的祖先们。【篇三】偶然之间听说一本名为历代经济变革得失的书籍,虽平时很少关心时政,了解经济;但

14、人活于世,总是需要知道一些前人历尽千辛万苦以及无数生命总结的道理,好以后按图索骥。看完本书之后的最大的感悟就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社会顶层人的奇思妙想以及各种治国大道,对于百姓来说都是苦难,只是苦难深浅而已。按照本书总结的各种道理与经验,仿佛一切都是在循环往复。希望能通过本书发现特定的规律能从中受益,发现一切都是枉然,未来的不确定是无法预料的。但是还是有所收获,至少我总结不出来这些得失,也听闻了之前不曾听闻的轶事。阅读本书还有一个感触就是之前按照学校学的历史,以及对历史人物的了解是那样的片面;按照书中的说法一切都是为统治以及稳定服务,这样的历史书不可信。何况对于历史人物的了解的确也不能

15、从历史书中简短的评价去概况一个人。对一个人的评价也适用于同样的道理。感觉书中对王安石评价的一段非常有意思的文字,分享给大家:这个人才华横溢,诗文独步天下,是公认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读书很多,自诩读遍天下所有的书。他辩才无碍,讲起周礼,举朝无人比他更烂熟于心。他把司马光,苏东坡等人整得很惨,可是没有人敢说自己才华比他。他还是个非常能干的官员,很懂财经之道,当官不靠后台,科举出身,从县一级干起,当过知县、通判,一直干到中央。他对所有的行政关节非常熟悉,谁都骗不了他。他不修边幅,不通人情。宋朝是士大夫之国,大家都穿得很体面,彬彬有礼,偏偏这个王安石不洗头,不剃须,每天身上很臭地来上朝,还整天死着

16、一张脸,同僚都叫他“拗相公”。他不拉帮结派,独来独往,跟任何人都没关系。更要命的是,他不贪色、不爱财。中国传统思想中,一个坏官必会犯这两条,可是王安石一条都不沾。他节俭清廉,视富贵如浮云,每次发官响,总是拎了一袋子钱回家,数也不数就上缴给妻子。他还终生不纳妾,在风流开放的宋代文人中绝无仅有。他当然不通敌、不卖国,是一个国家利益为上的爱国主义者。这样一个道德高尚、百毒不侵的人,勤勤恳恳,日以继夜地把国家搞亡掉了,你怎么评价他?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的确不好评价他。只希望能从他身上得到经验教训。看完此书之后,还有一个感触自己之前看关于历史社科类的书太少了;大多数是技术类书籍,这样的确有碍于自己对事情

17、的看法与理解,不能更好的形成更加客观,全面的观点。在以后需要多看书。【篇四】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书友们,大家好!我叫梁田。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吴晓波的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古语有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国家历来重视治史,世界几大古代文明,只有中华文明没有中断地延续了下来,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历来重视从历史中总结治国安邦的经验。吴晓波的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出版于xx年,恰与当前我国在30多年改革开放经济大崛起后步入改革深水区的时代背景相应和,与其说是写经济,不如说是通过写经济来写社会和政权的变更。作者通过分析从管仲变法到改革开放2000多年来经济变革成败得失,让读者能够更宏观地认识当前

18、中国经济形势,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当前中国改革难题。整本书,内容上从公元前七世纪的管仲变法,四民分业思想和盐铁专营政策开始写起;到公元前四世纪的商鞅变法,土地私有化、郡县制、户籍制、军爵至上;到汉武帝变法,独尊儒术以达到全民思想控制,围绕产业、流通和货币及财税等核心命题的体制改革;到王莽变法,一个儒生皇帝的短命古典社会主义试验;到唐宋,唐太宗以历史上最小政府造就最强帝国,开创贞观之治;宋太祖削藩,并一举化解地方对中央的威胁;北宋后期王安石变法更是帝制时期最后一次整体改革,东西方文明至此分道扬镳;再到明清两朝闭关锁国,中国男耕女织封闭社会形态形成,科技和经济创新退化,从而掉入长达500年的高水平停滞

19、时期;再到晚清洋务运动,为什么晚清和日本明治维新几乎同时起步却造成完全不同的国运;再之后是两个民国,一个极度自由的市场经济运动,一个是以统制经济为名义的集权变革,都以失败告终。1949年之后的二十多年,以消灭私人资本为目标的计划经济大实验以及一系列疯狂的政治运动,将中国拖入停止混乱的泥潭;1978年之后的改革开放又分为放权让利和集权回归连个阶段,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体制上的羁绊又让社会矛盾和经济发展的前景晦暗不明。作者在写这些经济变革史的时候,始终采取了自己的两个分析工具进行分析一是四大利益集团博弈法。作者认为历史上及中国现在所有的问题,都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有产阶层和无产阶层四大利

20、益集团互相斗争、博弈和妥协的结果。二是四大基本制度分析法。作者认为2000多年来众多制度创新,主要都是围绕四大基本制度:郡县制度、尊儒制度、科举制度、国有专营制度,这四大制度分别对应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利分配模式、全民思想的控制模式、社会精英的控制模式以及与之配套的宏观经济制度模式。通过利用这两个工具分析,作者得出了两个结论:第一,最近30多年的经济大崛起是两千年中国经济变革史的一次合理性演进;第二,中国经济存在的国有经济独大、政府控制土地、金融业市场化改革滞后等结构性缺陷,与其说是不可容忍的过错,还不如说是一个建设性结果.通过对这本书的粗浅阅读,我对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的一些问题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1、1、从统一文化看经济制度改革。书中引用了美国历史学会会长、中国史专家魏斐德的一句话统一是中国的一种文化,作者认为中国有着根深蒂固的统一文化,中国人最害怕、最不愿意、最讨厌、最不能容忍的事情就是分裂,统一是考察所有治理技术的边界。对于我国目前的经济改革,作者认为我们目前所进行的经济制度的改革,是以自由市场化为导向,以统一文化为边界,在民主法治与中央集权体制之间寻找平衡点的非西方式改革。但在统一背后,默然垂手而立的是冷峻的集权中央,集权化的政治体制与自由化的经济变革存在着天然的矛盾。我国在历代的经济变革中,若要实现经济大繁荣,往往是让经济自由发展,让市场来作为经济的主心骨,同时又往往很容易出现地方

22、强,中央弱的局势,这样就会出现地方起义等等不利于统一的不和谐因素。所以,当前经济改革要以统一文化为边界,在民主法治与中央集权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使得经济利益最大化。2、从管仲和商鞅两大变法看计划与市场两只手。吴晓波将管仲称之为中国古代版的凯恩斯,将商鞅称之为命令型计划经济的鼻祖。管仲第一次通过价格、财政、税收整体配套改革形成了系统性的国民经济治理体系,首创的盐铁专营作为国家干预经济的经典模式,影响力持续至今;齐国鼓励消费、重视商业,管住宏观、放活微观的经济治理模式是市场经济的雏形。而商鞅变法以农立国、推行郡县制和军爵制等改革措施,奠定了中国单一制国家和计划经济的基础。在吴晓波看来,中国历代经济

23、政策均未脱离两千多年前管仲变法和商鞅变法的历史闭合循环。计划与市场这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手段曾经有着天然的界限,曾经被视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根本差别之一。但是毋庸置疑,过度管制的计划经济导致中国经济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甚至在文革期间使国民经济进入全面崩溃边缘,现在计划经济的残余影响仍在,政府这只手伸得过长也是当前部分人认为国进民退的主要原因。当前进入发展新常态,要充分激发经济发展活力,就必须激活民营经济,政府的过度干预只会造成民营经济举步维艰,因此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政府进行宏观调控,这种理念要更全面彻底地贯彻落实。3、从桑弘扬之问看国有经济。国有经济在我国处于经济的主导地位,但它的

24、存在一直是饱受争议的。特别是当前一些国企垄断转行、傲慢自大、腐败滋生,使民众对于国有经济的看法日益趋于负面。一些激进人士甚至认为,我国应将所有的国有经济全部都私营化,使全民都参与到国有经济占有的顶层经济。但是,全部私营化能否解答汉武帝的财政大臣桑弘扬的三问呢?国有专营的支持者桑弘羊与众朝臣辩解时问:如果不执行国营化政策,战争的开支从哪里出?国家的财政收入从哪里得?地方割据的景象如何化解?因为若将其全部国企私营化,这必将弱中央、强地方,对于中国这么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而言,或许会突破统一文化的边界,造成不可想象的后果。因此,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的国有经济,我们应当考虑的并不是要怎么消灭,而是要怎么改革

25、,怎样改革才能使国民受到的利益最大化。最关键的还是要让其充分进入市场,让市场作为其导向或许是最有效的手段,而若要让市场在国企中发挥充分的作用,则势必要在国企推行政、党、企分开。总的来说,读完这本书真的受益匪浅,思维得到了拓展,思想得到了加深。但是这本书也不是完书一本。【篇五】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所著的历代经济变革得失16年出版,直到前几天,去卓哥寝室闲逛才发现,借来一看,便停不下来,几天下来,便翻到了尾页,还在一些章节反复看了好几次。关于经济变革的历史书,这本书可算得上精彩,打算自己也买一本作典藏。要想看懂当代中国变化趋势,考究兴替,以古鉴今,站在历史长河里,放大一点格局,自然会明白很多,很多当

26、下政策制度的由来有根可循,关于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有史可鉴。因此,看完之后发现多处都有恍然大悟的感觉,遂又深深感觉到还是得多看点书才活的更加透彻。有人说,现实就是历史不断的重演,在过往无边的时间里,无数人各异的活法中,不同事各样的发生中的某一种就可能是自己接下来要过着的生活,可能会面临的事,所以,历史绝对是厚重的。于经济变革而言,两千多年时间里,中国经历了数十次重大的经济变革,每一次变革都对历史的进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今,在新时代新的社会发展又提出了继续变革的要求。多看远一点过去,多学习一下历史,才可能会觉得,未来不是虚无缥缈的,不是不能预见的,不是不能把握的。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对中国历史上数十

27、次重大经济变法的种种措施和实践作了系统的概述和对比,辩驳得失,其内容对当下对未来经济改革都不失为一部值得认真研读的学术著作。如作者在跋中所写一样,以上评论,若有谬误之处,均由我承担。也同样引用英国历史学家约翰阿诺德在历史之源中所说,历史并不是存在“单一的真相”,“因为没有任何事实和真相可以在意义、解释、判断的语境之外被说出”。我们所见的事实及所作出的论断,总是受到时代视角、意义语境的局限,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不例外,以上也不例外。【篇六】在拜读了吴晓波先生的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后,心情澎湃。在中国经济变革的漫漫长路中,发生了如此众多影响后世的经济变革。或成功,或失败,都是先辈们为中华民族积累了宝贵的经

28、验,是无价的财富,为后世经济变革指出了方向,避免后世重走弯路,甚至引发经济社会动荡而导致社会的全面倒退。直到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仍然可以从历史长河中能够找到对应的标本进行借鉴,具有重大的意义。在各个不同时期的经济变革的先锋中,有几位名人对我影响最深,使我对他们有了更新的认识。例如战国时期的管仲,秦代的商鞅,汉代的桑弘羊,新朝的王莽,宋代的王安石等等。正是他们一代代不断的探索变革,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初识他们时,是在初中历史教科书中,当时觉得他们是各个朝代中有名的人士,有的是国家上层人士,有的是诗人。现在看来,他们更多身份是当时经济社会的弄潮儿,是风起云涌的变革者,为当时社会及后世做出了巨

29、大的贡献。而变革者本人却遭受了迫害。商鞅被车裂,王莽被砍头等。这可能就是变革者本身要面临的抉择吧,毕竟他们站在各个对立集团的风口浪尖上,不可避免的卷入矛盾斗争中,不可避免的成为社会矛盾的牺牲品,有些变革者甚至不被大部分人理解,被唾弃,名誉扫地。因为,综观两千年,变革从来都是一次次权力、利益的再分配,很难平衡,是四大利益集团的角力,其中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无产阶层、有产阶层。如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经济迈入高速发展的时代,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发展突飞猛进,GDP不断超越资本主义国家,在xx年成为世界第二,并仍然稳步向前,逐渐缩小与美国的差距。曾经有学者计算,在2030年左右将会超越美国

30、而成为世界第一。这个成绩,我们每一个中华民族的成员都会觉得无比的自豪,毕竟100年前我们是多么的落后,被人欺负,没有地位。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多么的不易呀,为什么我国能有如此的成绩,我觉得和我们国家的领导人的集体智慧是分不开的。毛主席曾对秦代的商鞅极为推崇,那句“百代都行秦政法”则是对商鞅的遥祭。而第一代经济领导人陈云更是在解放初期,将上海的经济从崩溃的边缘拉回,稳定了市场。读后感正是由于他们对中国历史的熟悉,洞悉朝代更迭的诱因,以及了解历代繁荣盛世的举措,才能更好的对当时进行正确的变革。“打土豪,分田地”,将无产阶级调动起来,“均富”的观念深的民众的支持,最终农村包围城市,取得成功。经济方面,

31、根据国家的现状,初期采取计划经济,稳定社会。后来根据发展的需要,采取重要行业国家战略宏观调控,稳定社会,其他行业釆用市场经济来繁荣经济的举措来实现国富民强。结语:站在新时代的路口,外部环境的复杂变化,内部也充满各种矛盾,领导者仍然需要紧密关注发展状况,破解历史轮回的难题。使中国能够永久站在世界之颠。【篇七】在历代的经济变革中都是四大利益集团相互博弈的过程,其结果也是由这四大利益集团最终制胜方来主导;而作为中央集权的领导者,如何采取对四大基本制度的思想、认知、执行等层面的统一与打磨,更加巩固中央集权的领导地位,这是一以贯之的考量。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改革,通过放活商业自由度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

32、依托盐铁等民生和战略物资的专营制度,保证中央财政的充沛,以致国家的富强,最终实现春秋首霸的地位;在随后秦国的商鞅变法中,却是通过高度中央集权的法家制国策略,以强权来实现以家立国,建立全民军爵制、行政郡县制的计划经济模型。虽然在一定时间段上实现了国家的强盛,但这种高度中央集权必然会牺牲封建领主代表的地方势力,故而,其本人也在秦孝公逝后即处车裂之刑;汉朝初年,以道家无为思想治国的先君,放松了中央集权的强力管控,虽在民间经济上开创了“文景之治”,但地方政府(分封王)的一再做强,最终导致了直接挑战中央集权的“七国之乱”。其后的汉武帝充分汲取这一历史教训,高度中央集权,持续推行“强干弱枝”的天子权威,并

33、经由桑弘羊主持经济改革,铸币、盐铁与酿酒专营,以均输和平准方式调控物价,发布告缗令和算缗令来强征税收,这在中央财政上极大支撑了拓疆战争的补给,实现大汉帝国的雄风,然而这却是以牺牲民间经济发展为代价实现的。书中紧随其后的是两汉之中王莽政权描述,吴先生把王莽政权的变法定义为:第一个社会主义者的改革。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王莽,个人的道德素养颇高,在位汉相期间,深受主流社会推崇。及至受“天命”、被“公推”位至天子后,其高度的儒家文化发扬传承的使命感,促使其进行了一场不切实际的盲目“仁政”式社会经济变革,一系列极端的、理想化主观意识政令,不仅没有改善社会现状,反而使改革之路越走越窄,最终导致代表地主阶层的

34、刘秀军事集团夺取其政权。盛唐之时从李世民治国开始,他开启了最盛王朝与最小政府,府兵制培养出了“弱干强枝”的政权倒挂结构,虽在初创之期极大减轻中央财政的压力,却随着逐步放权最终导致节度使军阀集团逐步做大,酿“安史之乱”。后来的玄宗治国,通过刘晏变法,进一步刺激民间经济发展,国家专营制度重新回归,强化了中央集(财)权。历史中一直倍受争议的北宋王安石变法,被称为最后的整体配套改革,后世张居正等改革家广泛采用。他的主张是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近乎激进地强化中央集权,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损害了地方政府的利益,从而使其改革在宋神宗之后,遭到猛烈反扑。至此,中国的经济改革进入了一个长期的停滞期,明清两代几乎

35、都是沉浸在天朝大国的美梦中安享多个世纪,固守小农经济和大陆孤立主义的闭关锁国,导致自绝于整个世界之外,以致近代中国限于长期落后的现状,遭受了民族极大的伤害与苦难。西方先进文明炮火轰开国门后,虽有一些洋务派意识觉醒进行改革,却因理念陈旧,仍以传统封建思维主导,使改革缺乏系统性和颠覆性,以致改革不彻底,依然改变不了实质性的局面,并随着甲午之败一同沉沦。辛亥革命建立起的民国政体之初,高度自由的政治、经济环境,不仅培养了一大批社会各界大师级领袖,也充分激活民间资本,使整个社会呈现一片欣欣向荣。随着国民党政府中央集权的逐步强化,市场经济也逐步国进民退,各种利益集团的相互博弈给近代中国短暂的自由经济氛围带

36、来较大的压力,从而使整个社会贫富差距日益加大,最终导致国民政府的全面溃败。新中国成立后,强人政治主导的经济变革,比之国民政府后期的中央集权有过之而无不及。全面实现国有化,陈云主导的极端计划经济使本就举步维艰的民间资本彻底休克。更有文革的十年浩劫,使经济的发展不进反退,整个社会几近崩溃。好在邓小平主政后一改政风,主导改革与开放,才逐步使得社会市场经济渐渐复苏,并逐步发展壮大。然而这也带来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结构失衡问题,又陷入一轮“弱干强枝”的倒挂。1998年后,朱镕基上台主政国务,分税改革打响了削弱地方政府权力的第一枪,因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其又果断、强势对诸多国营企业出手,铁饭碗被打破,国家甩

37、了一个又一个包袱,以广大社会民众的切身利益为代价强化了中央集权的领导地位。在后来温家宝的主政期间,虽有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多见于政令,却实施路难行,政府与民营、国有与民进的“博弈”难见泾渭,可怜了在“强干弱枝”体系下的民间资本何处是归途,不得而知。读完吴先生的这本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感想颇多。在中国这个“统一文化”主导社会结构中,分权和均富虽是永恒主题,却要在国有经济、土地和金融三个改革战场持续突击,随着现代社会互联网、非政府组织、企业家和自由知识分子四股前所未见的新势力的崛起,实现可期的平等、自由还有多少路要走呢?也许只能让正在演绎的历史来解答。联系到作为社会个体的普通民众,在一轮又一轮的经济大势循环与更迭中,如何认清形势,找准合适的位置,“保守”自己,“保护”家人,“保卫”财产,吴先生无疑又提供了一套参照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