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农村土地整治扶贫专项工作总结与土地整治机制创新的探索和思考.docx

上传人:冇种爱·兂可取代 || 文档编号:4205777 上传时间:2019-10-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农村土地整治扶贫专项工作总结与土地整治机制创新的探索和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8年农村土地整治扶贫专项工作总结与土地整治机制创新的探索和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8年农村土地整治扶贫专项工作总结与土地整治机制创新的探索和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8年农村土地整治扶贫专项工作总结与土地整治机制创新的探索和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8年农村土地整治扶贫专项工作总结与土地整治机制创新的探索和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农村土地整治扶贫专项工作总结与土地整治机制创新的探索和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农村土地整治扶贫专项工作总结与土地整治机制创新的探索和思考.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8年农村土地整治扶贫专项工作总结与土地整治机制创新的探索和思考2018年农村土地整治扶贫专项工作总结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关于脱贫攻坚的各项重大决策部署,我局抢抓精准扶贫机遇,用好用活国土政策,强化目标导向、责任担当、问题意识,推动扶贫领域各项政策措施全面落实,认真组织实施,全力助推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确保如期完成专项扶贫目标任务。现将我局涉及的农村土地整治专项扶贫项目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一、紧扣脱贫“这一主题”精准项目规划布局在达州市国土资源局的正确领导和现场督导、指导下,我局始终把农村土地整治项目放在脱贫攻坚的大局中统筹谋划、统筹推进,坚持与扶贫规划、产业规划、基础设施

2、建设规划相互衔接,项目优先落实到贫困村和边远、边角、边界“三边村”。一是紧扣脱贫攻坚精准项目布局。按照脱贫攻坚规划,我局在全县建档立卡51个贫困村中实施扶贫专项土地整治项目1个,即省投省投资xx县长田乡庙子岭村盘石村岩门子村土地整理项目(其中庙子岭村、盘石村为贫困村)。建设规模11686.65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10562.61亩,预计新增耕地777.51亩。项目区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445户,贫困人口1475人。二是围绕产业发展精细项目规划。根据项目区基础条件、田块布局、产业优势等,做细项目规划,在以高标准建设农业为导向的区域重点规划路网设施;在以水旱轮作为导向的区域重点规划渠系设施;在以粮

3、食生产为导向的区域重点建设高标准农田等设施,全面提高土地整治的适应性。三是倾听群众心声精深项目设计。项目规划设计深入实地调查摸底,并召开座谈会充分听取村组干群的意见建议,了解项目区内现有规划布局及乡村振兴的构想,在田块布局、渠系规划和路网的定位上,让村民充分体验项目建设给他们日常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二、明确目标,注重实效结合我县财政实际情况,积极向省市争取项目,实现国土项目建设到哪里,基础设施就配套到哪里,产业培育布局在哪里。坚持项目拼盘打基础。叠加易地扶贫、土地整治项目政策,融合易地扶贫搬迁、通组道路等涉农工程,优先覆盖水、路成片推进扶贫工程,建成“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

4、高标准基本农田,形成整体规模,产生集聚效应。通过项目实施,共建设完成整治(配套)渠道16083米;整治山平塘8口;新建蓄水池20口;整治C30砼田间道路3.0米宽10723米;整治(配套)生产路1.0米宽2178米、整治(配套)生产路2.0米宽5755米。从根本上改善项目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项目实施期间,鼓励施工企业利用当地贫困户劳动力80余人/次,使贫困户实际累计增收16.0余万元,初步改善了项目区贫困户生活条件。同时,通过格田整理、田间道路等配套设施的完善、投入使用,支撑了当地产业的发展,如长田乡庙子岭村流转稻田600余亩用于大闸蟹养殖(稻田+建设),建成牛蛙养殖基地一个(约30亩);岩门

5、子村流转500余亩土地用于养殖、果树种植;盘石村流转土地100余亩用于花椒种植基地;同时,根据盘石村产业结构发展需要,我局正在投入28万余元建设高效节水提灌站一个。通过项目的实施,将极大的改善贫困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和生产生活条件,切实提高项目区耕地质量等级,促进当地产业发展,能初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效果,达到助推贫困地区脱贫奔小康和早日实现乡村振兴的目的。三、健全机构,明确责任我局就项目的建设制定了实施方案,并成立了以局长朱诚同志、长田乡党委书记为组长,长田乡分管领导、xx县国土资源局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局相关股室、项目区村委书记、村主任为成员的xx县2018年度农村土地整治专项扶贫项目工作

6、协调小组。由局分管领导和项目区分管副乡长具体负责组织项目实施、监管,xx县土地整理中心、监理单位、局派驻项目区国土资源所、所涉村委会具体负责项目工程建设质量、资金拨付、进度和安全生产等管理、监督。项目实施以来,市、县局领导多次莅临项目区督导工程进度、质量等。四、提前谋划,经费落实到位根据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 x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2个扶贫专项2018年度实施方案的通知(川委厅20183号)和xx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编制22+1个扶贫专项2018年度实施方案的通知(xx脱贫办20189号)等文件相关要求, 2018年度,我局积极向上争取农村土地整治专项扶贫1个项目,即省投资xx县长

7、田乡庙子岭村盘石村岩门子村土地整理项目。项目预算总投资1269.28万元。财评后到位资金: 1212.15万元。目前施工费按合同约定拨付至60%。五、狠抓纪律,强化巡查督导一年来,我局全面开展国土系统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狠抓项目实施及资金管理过程中的作风监管,坚决杜绝“四风”问题。一是进一步严格把控项目实施程序,强化扶贫专项资金使用管理,保证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二是健全督查机制,由局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不定期就项目的建设及管理到项目区实地督导,成立了xx县2018年度农村土地整治专项扶贫项目工作协调小组,以局领导局长朱诚同志、分管领导石小勇亲自抓落实。六、存在问题(一)因受工程调整(高

8、效节水工程)的影响没能按实施方案完成。(二)缺少部门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七、下步工作打算(一)加强与省、市、县各级部门的沟通衔接,确保项目按计划实施完成。(二)由于国土部门体制改革,但为了来年及时向上争取资金,我局已储备项目3个,拟申报为省级财政投资项目(xx县天师镇、永兴镇、甘棠镇),预算总投资4058.84万元。来年里,我局将积极借鉴兄弟单位扶贫攻坚先进经验,总结不足,调整完善工作思路,创新落实工作举措,扎实推进我县国土资源管理在扶贫领域工作作风,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贡献国土力量。土地整治机制创新的探索和思考土地整治机制创新的探索和思考 土地整治是一项利国利民工程,它对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

9、民生活环境、统筹城乡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当前各级国土部门正在开展“十三五”土地整治专项规划编制及114.77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土地整治正在实现由重数量轻质量向数量、质量、生态并重转变,加快推进土地整治机制创新迫在眉睫。为加快推进“土地整治+”新模式,市整理办成立调研组,对安陆市“以奖代补”试点新模式进行调研,围绕完善土地整治创新制度,构建创新机制,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土地整治对经济社会发展、国土资源管理的支撑水平进行了探索和思考。 一、开展土地整治机制创新的积极意义 (一)土地整治机制创新是拓展土地整治功能的有效途径 农业专家认为,土地整治不仅要为增

10、加耕地面积而创新工作机制和运作模式,还要在保障数量的基础上着力提高耕地质量,全面落实我市“十三五”土地整治规划提出的114.77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作为土地整治工作的参与者、管理者,我们认为,土地整治必将从传统的田水路林村整治逐步转向山水林田湖的综合整治。这要求土地整治从耕地生态管护开始做起,从改善农田微观小生态向维护整个生态体系与宏观生态格局转变,更要立足开发、保护、整治“三位一体”的格局,向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转变。对于土地整治功能的拓展,更要注意把土地整治与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生活方式相结合,使耕地及其农田设施适应多种农业经营方式和各类适度规模经营,做到建设用地整治和农地整治同步进行,

11、推动乡村土地优化格局。 (二)土地整治机制创新促进了安陆经济社会发展 安陆新一届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加快建设四个城市”的奋斗目标,今后一个时期,安陆市经济发展仍将保持合理的增速,而各项建设也必将占用大量的土地,破解“保耕地、保发展、保生态”的难题,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而加快推进土地整治机制创新,提升国土资源承载能力和利用效率,将成为有效缓解资源环境约束压力的有效途径。同时,*市局党组部署开展的“抓创新、解难题,出特色、树品牌”活动,也要求我们要以创新的思维、改革的魄力,破解难题、建立机制、完善制度,促进国土工作上台阶。 二、因

12、地制宜探索开展土地整治机制创新 分析安陆土地整治工作实际,土地整治机制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探索开展“先建后补”模式试点 在总结安陆市市王义贞镇朱桥村“以奖代补”土地开发项目经验的基础上,可以探索开展土地整治“先建后补”试点工作。运行方式为: “先建后补”项目的运行方式首先是由符合申报条件的农民联户、家庭农场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大户按照申报要求上报申报材料,市国土部门对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对符合条件的项目再次申请上报*市局、省厅;省厅、*市局组织相关人员对申报项目通过现场踏勘和上报资料审查的方式严格把关“先建后补”项目的立项,对符合建设条件的项

13、目下达入库通知;然后由项目业主自筹资金自主负责项目的工程建设;项目完工并通过*市局、省厅竣工验收后申请资金拨付,最后财政部门依据国土部门出具的竣工验收意见对工程量进行复核,并套算目录册工程单价,按项目立项时确定的补助比例核定补助资金。资金拨付实行财政集中支付直拨,由国土部门提交拨款支付申请,市财政局通过集中支付直接拨付至申请人和单位。 (二)探索开展土壤保护与修复工程 土壤保护设计。土地平整过程中要尽量减少重型机械的使用,研究使用精细化平整的铲土机和推土机,采用精细化土地平整的流程与方法,促进农田保土、节水、保肥和增产;建设用地复垦过程中要事先设置拦挡排土(石、渣)的装置,有序堆放弃土、建筑垃

14、圾等,对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弃土、建筑垃圾等应按照相应防治标准设置专门处置场进行污染隔离,同时,积极采用先进的生态化工程技术(如:植物措施)进行建筑垃圾循环处理;田坎设计时要尽量尊重自然、遵循地形变化规律,保持水土、巩固地坎,田坎修筑时要倡导生物田坎技术的推广,尽量就地取材,避免硬质田坎。 土壤改良与修复。推广耕作层的剥离与回填,优化土壤剖面重建技术与工艺。耕作层剥离时应对剥离区域进行充分调查,根据现状表土的质量、厚度以及回填需要的土方量来确定剥离厚度,以保证最有效剥离;剥离后耕作层存储的位置应避开低洼及水流汇集处,储存时应用薄膜覆盖堆土,保存期长时可播撒有培肥地力的草籽进行临时绿化,防止耕作层

15、肥力流失;表土回填前应先铲除地表的泥结石,回填过程中要保证其地形协调和高度一致。与此同时,针对建设用地复垦的土地应积极采用生态改良的方法,通过植物修复工程、农田秸秆处理技术、测土配方等方法进行土壤改良与修复,改善土质、增加地力。 (三)探索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 田块生态化设计。一个区域的地形与地相的组合、植物的配置等诸多因素处于一个复杂的组合状态下时能为物种栖息构造最理想的环境。土地整治在保证农田规模化、集中化生产的同时,应有意保留或设计,承载生物多样性功能的小片林地、树篱等。通过构建马赛克样式、具有多孔和透水性的农村空间基质,提高景观空间异质性,为生物提供多样化的食物和环境,确保较多物种的

16、孕育。 沟渠生物保育设计。沟渠设计应尽量增加沟渠的蜿蜒性以及断面的多样性,尽量减少硬质沟渠,还可采用连锁块、土质沟渠等能增加水土交换的生态沟渠形态;引导绿色生态材料和生态混凝土的使用,鼓励支渠铺设膨润土防水毯、土壤固化剂,沟渠底部可采用块石堆砌或者设计纵横相连的生态带。为保证水生物栖息环境,还应进行生态孔洞、深槽和复式断面的设计,为生物提供栖息藏匿场所,保证水流量的稳定,维持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机制创新是农村土地整治事业长远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不断适应形势变化和时代变化的需求。不断加快土地整治创新的步伐,是为更好地发挥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综合效益,引导工商资本发展适度规模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的一种创

17、新,是对现有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管理的一种突破和改革,对推动目前项目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1、技术创新支撑不够。目前我市的土地整治项目仍以传统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为主,主要原因:一是土地整治机构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缺少技术支撑。二是从业机构的技术能力与当前土地整治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不匹配。2、投资标准总体徧低。当前土地整治项目按平原地区1500元/亩,丘陵地区2500元/亩为投资标准,按照当前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农业产业化建设、精准扶贫及生态土地整治等实际需求,不能完全满足项目区生产、生活、生态的需要。3、技术规范尚未明确。生态土地整治是今后发展的

18、主要方向,但目前生态整治还没有具体的技术规范标准,造成实际操作缺乏技术支撑。相关建议:1、制订生态土地整治的技术规范。明确土地整治的设计和施工技术规范标准,给规划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2、提高土地整治+投资标准。在建设规模和建设内容上,宁可小而精,避免大而全,争取建成一片、亮化一片、造福一方。在目前土地整治项目投入偏低的情况下,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实现项目管理实行“五统一”。即统一建设标准,按*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施行;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实施主体;统一结算验收;统一后期管护。并针对当前新农村建设和精准扶贫困政策,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向村庄整治加大资金投入比例。3、加强规划设计和施工管理。牢固树立生态整治的理念,在项目规划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大力推行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使用,在保障工程使用效率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扩大生态沟渠、生态护彻、生态田间道路的建设比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范文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