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农业产业助推脱贫攻坚情况调研报告与品牌农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两篇.doc

上传人:花红百日终凋零 文档编号:4208600 上传时间:2019-10-27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市农业产业助推脱贫攻坚情况调研报告与品牌农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两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全市农业产业助推脱贫攻坚情况调研报告与品牌农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两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全市农业产业助推脱贫攻坚情况调研报告与品牌农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两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全市农业产业助推脱贫攻坚情况调研报告与品牌农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两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全市农业产业助推脱贫攻坚情况调研报告与品牌农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两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市农业产业助推脱贫攻坚情况调研报告与品牌农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两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市农业产业助推脱贫攻坚情况调研报告与品牌农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两篇.doc(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全市农业产业助推脱贫攻坚情况调研报告与品牌农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两篇全市农业产业助推脱贫攻坚情况调研报告为全面了解全市农业产业助推脱贫攻坚工作,更好地为农业产业助推精准脱贫建言献策,xx年7月,市政协组成联合调研组对农业产业助推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了调研。一、基本情况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紧盯脱贫攻坚这个主要目标,以“三变”改革为抓手,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引领,以实施农业特色产业“3155工程”为平台,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加工,长短结合,以短养长,实现农旅融合发展,农业产业在助推脱贫攻坚中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扶贫产业提质增效。坚持“长短结合、以短养长”,抓“3

2、155”长线工程和抓“果菜菌禽药”短线工程相结合,长线产业初具规模,全市形成了以“百里猕猴桃长廊”“盘州万亩刺梨基地”“六枝万亩茶叶基地”等一批万亩以上产业基地15个,千亩以上产业基地282个,种植面积达320万亩;短线产业百花齐放,种植面积达到126.8万亩,生态家禽出栏1241.41万羽,带动贫困人口通过土地收益和务工收益增收,实现了产业脱贫。(二)扶贫载体提档升级。各级党委政府抓住中央、省委发展农业产业园区的政策机遇,农业园示范区建设领跑全省、看齐全国。省级园区由2012年的7个发展到32个,省级重点园区由2个发展到13个;水城县猕猴桃产业园区在全省连续5年排名第一,已成为全国首批11个

3、获批创建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之一。农业产业园区已成为产业扶贫的先行区、样板区和重要载体,对贫困乡村的示范带动作用十分明显。(三)扶贫产品走出山门。围绕产业扶贫,制定完善了猕猴桃、刺梨、软籽石榴等产业的生产标准。全市有无公害农产品323个,绿色农产品6个,有机农产品27个。实施了国内首个“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城市”创建,6个产品获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称号,成功举办了4届农展会,“凉都弥你红”鲜果成功进入东南亚市场,其果酒系列产品通过FDA认证,进入美国市场,成功打造“弥你红”“天刺力”“水城春”、盘县火腿、牛场辣椒等一批农产品知名品牌。(四)扶贫主体势头强劲。经营主体发展态势良好,全市有

4、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06家,其中省级59家;有农民专业合作社4156个,家庭农场(专业大户)61家。xx年已推荐48家企业申报省级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引领,让贫困群众参与分享产业链价值分配脱贫致富。(五)扶贫机制日趋紧密。以“三变”改革为抓手,以产业扶贫为平台,以租赁、股份为机制,让贫困群众参与产业链、利益链、价值链收益分红。全市共有190.48万亩承包地入股,带动52.69万户农户成为股东,入股受益农民172.74万人,其中贫困户5.84万户18.68万人,有39.75万户入股农户实现分红、户均2047元(其中贫困户户均分红2331元),逐步形成了“无物不股、无奇不股、无事不股、无资不股、

5、无人不股”的利益联结共同体。二、存在问题尽管农业产业助推精准脱贫工作成效显著,产业规模和标准化程度不断提升,但是在发展中仍然存在许多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一)产业选择不精准。一是调整面积底数不清,替代产业心中无数。部分乡镇仅知道调减玉米种植面积任务,对当地玉米实际种植面积、已经调种其他品种的面积不清楚,有的地方对调减后种什么心中无数,仍然简单地用以前结构调整的面积或不再种植玉米的土地冲抵调减玉米种植面积问题。二是适地适种不精准,产业管护不到位。部分乡镇因种养项目实施前缺乏科学合理规划,产业选择不适应当地自然条件,布上产业无收益,有的只种不管,技术跟不上,基地杂草丛生、缺窝断行现象非常严重,有

6、的经营管理不善,产业项目没有产生应有的经济效益。三是产业链条不配套,链条短腿严重。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只重视前端初级生鲜农产品生产,缺乏全产业链的延伸和发展,产业链条断链、裂链、猪大肠链等链短腿现象严重。(二)技术服务不到位。一是农民培训不到位。农民培训覆盖面小,xx年以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10377人,仅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8,难以满足广大农民对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应用的需要,加之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多为老年人和妇女,接受新知识新技术能力弱,多数地方培训采取课堂讲授等传统模式,缺乏实战操作培训,没有实际效果。二是机械化程度低。2017年全市主要农作物农业械化率为23.2%,分别低于全

7、国、全省平均水平41.8、6.8个百分点。三是技术人才结构不优。全市共有农业专业技术人才2427人,其中研究生19人、本科516人。在职正高级职称仅2人,仅占全省的0.76%。四是基层农技服务能力弱。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技术人员知识结构老化、身兼数职甚至非农化,没有能力和精力做好农业技术指导和服务。(三)项目资金落实不力。一是项目申报力度不够。农业扶贫项目前期工作不扎实,项目储备不足,申报项目主动性不强,特别是“果、菜、菌、禽、药”五大扶贫产业项目获批少。二是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由于项目实施工作准备不充分,有的项目未按照批复实施、建设进度缓慢等,产业资金没有发挥“四两拔千斤”的作用,效益不好。三

8、是农业“融资难”依然突出。多数农业企业特别是合作社规模小,管理不规范,农业投入形成的资产缺乏有效的评估机制,无抵押担保资格,信贷能力弱,融资渠道不宽,影响农业经营者有效融资发展。(四)利益机制不紧密。一是部分合作社运转不正常。全市有注册合作社4062家,但正常运转的合作社不到三分之一,没有按市场经济行为经营合作社。二是农业企业(国有、民营)与合作社之间、合作社与农民之间没有真正形成市场化运作的股份合作利益关系,没有真正用好“三变”改革成果和机制,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中,很多地方土地流转一租了之,多数没有按照“保底分红+务工收入+收益分红”的方式运作,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和农民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

9、农民的收益不高,农民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三是农业企业缺乏技术经营管理人才,没有建立技术经营管理激励奖罚机制,企业经营效果不佳。(五)产销对接不顺畅。一是产销对接机制不健全。大部分农户或合作社产销对接机制不健全,常常出现有产品无销路的问题。比如,金盆乡营盘村种植红香蒜560亩,虽然面积不大,通过市县企事业单位、学校等食堂和超市销售了80余吨,但仍有50吨左右无销路。二是产销合作不紧密。有的县区平台公司与合作社签订了农产品销售合作协议,但是需求总量不大,产出和需求不匹配。三是本地市场空间没有充分挖掘。受本地农产品种类不齐、价格过高、农产品基地规模较小和采购渠道、配送对接等因素影响,市

10、内学校营养餐供应食材外购率高,对本地农产品销售带动力弱。三、对策及建议针对全市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建议:(一)在产业提质增效上下功夫。依托资源禀赋,以市场为导向,长短结合,引进优强企业,培育本土企业,做优长线产业,做特短线产业。一是做强做大特色产业。继续做大做强猕猴桃、刺梨等具有独特优势的主导产业,加强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延长产业链,提升增值空间。同时做特“经果、林禽、林药、林菌、林菜”等林下经济,解决精准扶贫的现实收入。二是做优农产品品牌。坚持质量兴农,发挥品牌优势,实行全产业链质量标准和安全体系建设,着力整合猕猴桃、刺梨、茶叶、火腿等特色品牌,打造统一的有质量、有信誉、叫得响

11、的区域公共品牌。三是引进做强龙头企业抓草食畜牧。依托大北农、温氏、努比亚牧业等战略型畜牧企业的全产业链资源优势,推动畜牧产业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社会化、品牌化发展。(二)在人才兴市战略上下功夫。一是围绕产业需求精准培训。着眼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需求,对农业科技服务和经营管理人才实施全员培训计划,针对性对季节性采茶工、人工授粉工、疏花疏果工等用工进行“菜单”培训。二是围绕产业需求组建团队。围绕产业需求的用工“菜单”培训,分门别类组建专业化的农业产业工人队伍,并与企业形成固定用工关系,逐步破解用工难问题。三是围绕产业需求培训农民。围绕产业发展推广的技术需求,分产业、分层次、分时段对农民进行推

12、广型实用技术实战培训。四是充分发挥农技人员作用。创新机制,出台一些措施和办法,为农技人员充分发挥作用提供平台。(三)在项目资金筹措上下功夫。一是用好涉农资金。把农村发展类、扶持类等资金“打包”整合,探索扶贫资金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三权”分置改革,把各项涉农资金用在刀刃上,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二是用活金融资金。持续深化“金融+特色农业”“金融+三变+脱贫”工作模式,稳妥推进两权抵押试点,大胆探索农业资产评估抵押机制,解决农业产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三是争取上级支持。针对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结合xx的发展需求,储备一批有市场、有效益、可操作的产业项目,加大项目申报力度,争取中央、省财政资金、金融资

13、金、基金的支持。(四)在培育经营主体上下功夫。一是推进股份合作集聚企业优势。运用“三变”机制,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有效的市场化组织模式,推进农村股份合作,引进做强企业,培育本土龙头企业形成优势互补的聚合效应,拓宽增收渠道。二是强化社会服务提升服务能力。发挥农业社会化服务优势,支持“三变+三社”的社会化服务组织融合发展,用利益机制建立农业专业化服务组织,为企业、合作社和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无缝对接。三是做强园区平台集聚发挥示范带动。继续抓好农业园区建设,在“现代高效”上做文章,通过省级、国家级农业产业园打造,集聚农业优势要素,推广农业先进技术,提高农业

14、的组织化程度,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增收。(五)在推动市场营销上下功夫。一是搭建内部营销平台。市级组建集加工配送、冷链物流、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农产品销售平台、直供社区超市、各县区对应的销售网络,大力培育农村经纪人和农产品采购配送实体企业。二是运营电子商务。根据农产品生产的规模、人口分布、消费需求实施电子商务“进村入户”工程,建立电子商务示范社、示范村,每村培育1名电子商务创业者,实现线上线下“双轮”驱动。三是抓好直供直销。统筹协调学校、医院、超市、机关食堂、酒店等与农业生产基地建立稳定的购销合作关系,订单生产。争取与贵阳市农产品种养、加工、流通企业合作,把xx建设成省会城市蔬菜保供基地和农产品原料基地

15、。四是建立外销专柜。在对口帮扶城市或其他大中城市建立一批“凉都”特色农产品专卖店,开辟对外销售渠道。(六)在“三变”利益机制上下功夫。运用资本市场化运作机制,盘活城乡资源,打造“三变”改革升级版。一是加快确权登记颁证。加快土地、房屋等确权登记颁证步伐,明确权属关系,规范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释放农村资源要素潜能,让农民公平分享资源带来的红利。二是探索“三权分置”路径。盘活农村资源资产,实现“还权赋能”,运用市场运作机制盘活集体和农民拥有的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建立企业、村集体和农民共建、共管、共享的利益分配机制,让村集体和农民获得更多的财产性权益。三是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清产核资,有序推进

16、农村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以股份或份额形式量化到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建立多形式的集体经济运行机制,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品牌农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农业部在关于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意见中提出:“坚持抓产业必须抓质量,抓质量必须树品牌,坚定不移推进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提高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市是*省农业大市,农产品资源丰富。但是,*市品牌农业目前还存在数量较少、层级偏低、影响力较小等短板,一定程度上影响乡村振兴。本文在分析*市品牌农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当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助推*乡村振兴建言献策,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

17、济优势、产业优势。一、*农业发展优势(一)拥有丰富的地理资源。*市地处*省北部,*脉北段东南侧,位于闽、浙、赣三省交界处,俗称“*”,辖区面积2.63万平方公里,占*省的五分之一,具有中国南方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特征。耕地面积309万亩,占全省的18.2%;山地面积3168万亩,占全省的25%,居全省第一;林地面积2946万亩,是中国南方的重要林区,森林覆盖率77.35%,绿化程度93.1%,毛竹535万亩,素有南方林海、中国竹乡之美誉。作为农业大市,*辖区十个县市做到了“一县一品”,农业产业种类多而全,尤其在茶叶、果蔬、食用菌、畜牧水产、花卉、苗木、中药材等方面具有输出优势,形成了*茶业

18、、光泽鸡业、延平乳业、顺昌菇业等特色优势产业。2017年,*市成为首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二)具有环境质量“优等生”的优势。近期,*市环保局向社会发布2017年度*市环境状况公报,公报显示:过去一年,我市环境质量继续保持优良水平。全市主要水系类类水质比例为100%;*中心城市及各县(市、区)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空气质量总体良好,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声环境质量基本稳定,*市功能区噪声达标率为100%;“*水”公用品牌的产地农灌水水质和土壤环境质量等级为1级,达清洁水平;环境空气质量排名持续*省首位,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目前,*作为全省唯一以设区市为单位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主动融

19、入全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制定出台行动方案,推进*国家公园体制等试点任务。截至目前,全市有国家级生态县4个,省级生态县5个;国家级生态乡镇44个,占乡镇数34%;省级生态乡镇(街道)80个,占乡镇数62%;省级生态村535个,占村数33%。二、*品牌农业发展态势良好近年来,*市立足生态优势,加强绿色产业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围绕农产品品牌建设、农产品品位进阶、农产品品质升级,农产品价值提升,打造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省农产品品牌建设样板区、*特色农产品品牌展示窗口。(一)政策持续扶持。一是财政支持。*市计划每年安排不少于1000万元,用于“

20、*水”区域公用品牌策划、宣传及市场营销、日常监管检测、配套设施投入、培训和服务等。同时,对新获得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以及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三品一标”的被授权企业,分别给予1万元、2万元、3万元的奖补;对授权使用“*水”品牌的企业参加境外和国家级举办的展会、展览(销)会,给予不超过实际摊位费50%的补助;参加省级举办展会、展览(销)会,给予不超过实际摊位费30%的补助;对参加国家级、省级以上政府主办的交易会(展销会)且获金奖的农产品,分别给予每个获奖产品一次性奖励2万元、1万元。二是培育营销模式。支持品牌农业对接大型超市、商场专柜销售、直供直销、电子商务营销等模式。三是加大宣传力度。用好“

21、*水”公共品牌,积极组织品牌企业参加农交会、绿博会和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等活动,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四是维护品牌农业合法权益,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二)发展区域公用品牌。为突出农业绿色化、优质化、品牌化,全面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市人民政府与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合作,联合编制的*市特色农产品品牌战略提升发展规划于2018年 7月21日在北京顺利通过专家评审。规划系统谋划了农产品品牌发展思路、战略定位、规划布局、实施项目、保障措施等,以“*水”区域品牌提升、“特色农业”产品品牌提升、“一县一品”企业品牌提升等为重点支撑,倾力打造“*水康乐*”区域公用品牌,推动“*水茶香天下”“*水

22、*好米”“*水 天然果蔬”“*水 放心肉食”“*水领鲜*”“*水 菌俏华夏”“*水花木精华”“*水 本草宝库”“*水竹韵中华”九大子品牌建设,“*水”区域品牌发展呈现良好态势,首批36家企业共同分享品牌的溢价增值效益。(三)品牌种类及数量明显增加。近年来,*农产品品牌建设成效斐然:以“大红袍”为代表的武夷茶叶享誉中外,传统制作技艺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建瓯锥栗”“建阳桔柚”“顺昌芦柑”“邵武蜜桔”“光泽厚朴”“政和白茶”等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知名商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统称“三品一标”,是代表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的公共品牌,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

23、转变的重要标志,是农业部着力打造的农业品牌。发展农业“三品一标”和品牌农业对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截至2017年底,在全市累计获得有效“三品一标”产品中,无公害农产品427个、绿色食品128个、有机农产品49个、农产品地理标志7个。(四)强化对品牌农业的科技支撑。2016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若干意见,首次在国家层面对科技特派员工作做出制度安排,科技特派员工作进入全新发展阶段,有力促进了全国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特派员制度首创于*,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工作时指导、总结提升的工作机制创新,迄今已有

24、19个年头。19年来,*市共有10批9365人次科技特派员奔赴农村一线,实现了1634个行政村全覆盖。在*,有“榛仙”詹夷生、“菌仙”高允旺、“茶仙”刘国英、“米仙”江文清、“竹仙”林振清等,都是一个人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走出了一条“三农”突围的*之路,打通科技兴农“最后一公里”。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以来,全市科技对农业增长贡献率从1999年的33%提高到2017年的63%,1999年起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0.3%,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达9.9%。三、*品牌农业发展的瓶颈(一)存在重生产轻营销现象。正所谓“酒香也怕巷子深”,在*好山好水下生长出的农产品却普遍存在销路窄、销量低等现象,

25、“养在深闺人未识”,在市场上始终不太吃香。例如,*市浦城县是*的“北大门”,地处闽江、瓯江、信江“三江”源头,生态优良,地广人丰,盛产大米、竹笋、山茶油、食用菌、丹桂、薏米、茶叶等农特产品,其中大米、灵芝、薏米、山茶油和丹桂等5类农产品获授权使用“*水”品牌。但是浦城作为全国商品粮基地,优质农产品仅在*省内有较强影响力,尚未做到享誉全国。(二)部分农业生产经营户品牌意识不强,农业品牌在国内的行业影响力较弱。由于经营理念落后,经营范围狭窄,对市场适应能力较弱。缺乏长远计划,过于注重眼前利益,对品牌创建和保护意识不够强,对品牌形象的提升缺乏主动性。例如,*的平和琯溪蜜柚、永春芦柑、连城地瓜干和宁德

26、大黄鱼入选2017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作为*省农业大市的*地区却无品牌入选。(三)农产品品牌建设与*文化相融度有待加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与历史文化对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培育有较大影响。*地区历史悠久,远有朱子文化,近有红色文化,但是,*一系列农业好资源、好产品均面临有资源优势却缺乏市场优势、有口碑优势却缺乏品牌优势等弱点,*现有的农产品品牌存在社会认知度较低、影响力不大等问题。四、促进*品牌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当前,农业发展已经从偏重规模、数量的“吃饭农业”转向偏重质量、效益的“品牌农业”,让*优质农产品在品牌效应下走出*、走向全国,为农户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效益,推进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27、,吹响乡村振兴的号角。(一)充分利用“互联网+农业”,为品牌农业发展提供平台。一是利用媒介宣传农产品,例如中央电视台推出2018年“国家品牌计划广告精准扶贫”项目,*的政和白茶、*竹笋、浦城大米、建阳桔柚农产品在央视多个频道免费播出公益广告片,有力提升了*特色农产品的品牌效应和市场竞争力。二是结合农产品具有时节性的特点,充分利用传统的B2B、B2C电子商务平台,建立长期的宣传贴,长期进行产品宣传,以提高产品关注度,把微信号、微店号、淘宝、订阅号、农产品销售平台等相关联,进行全面宣传。三是利用银行作为专业金融机构的优势,与各大银行的网上商城合作打造更安全、更便捷、受众更广泛的销售平台。(二)注重

28、壮大品牌农业主体,发挥“抱团”效应,推广区域公用品牌。一是*作为农业大市,十个县市已经实现了“一县一品”,农产品种类多而全,政府应发挥引导作用,鼓励现有的“小而散”的农产品企业抱团形成当地的特色优势产业,逐步形成更多的区域品牌,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品牌优势。二是以品牌提升质量,以品牌引领消费,改变观念,重视品牌打造,利用区域品牌独有的公共性、外部性、持久性和规模效益性等特性,让*农产品卖上更好价钱、卖出更多数量。(三)用文化和创意,激活品牌农业的“一池春水”,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一是充分挖掘当地优秀传统文化,将红色文化、朱子文化充分融入到农业品牌里,结合新农村建设共同打响品牌农业。二是通过各种宣传媒介、自媒体平台征集品牌标志设计和广告语,让品牌更被广大消费者熟记于心。三是充分发挥*作为“双世遗”的知名度优势,定期集中开展品牌推介会,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用品牌促进农业,进一步优化农产品产业结构,做大做强品牌农业,使*农产品成为有品质的名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从而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进而促进乡村振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