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我有一个梦想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苏教版必修4.doc

上传人:流浪地球 文档编号:4216111 上传时间:2019-10-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我有一个梦想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苏教版必修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最新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我有一个梦想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苏教版必修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最新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我有一个梦想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苏教版必修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最新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我有一个梦想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苏教版必修4.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最新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我有一个梦想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苏教版必修4.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我有一个梦想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苏教版必修4.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我有一个梦想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苏教版必修4.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最新精品资料最新精品资料最新精品资料第一专题我有一个梦想十六七岁,正是一个多梦的季节,花一样的年华,放飞着斑斓的梦想。最初的梦想紧紧握在手上,指引着我们走过漫漫人生旅途。本专题名称“我有一个梦想”取自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讲。本专题围绕“政治文明”这一主旨选材,通过对作品的研读,让学生聆听中外前贤的教诲,体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内涵,学习古往今来仁人志士的卓越思想和心忧天下的高尚情怀。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增强学生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对政治、经济的认知能力,培养他们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精神品格。本专题共5篇文章,编排以时间为序,按传统和现代分为两个板块。第一板块为“经

2、世济民”。“经世济民”是经邦济世、经国济民,有治理国家、富足百姓的含义。两篇选文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分别选自论语和孟子。季氏将伐颛臾记载了孔子与弟子冉有和季路的一段对话,孔子谴责季氏讨伐颛臾的做法,表达了“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政治思想以及用仁义教化来使“远人”归服的主张。寡人之于国也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谈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的王道思想。论语孟子是中国诸子散文中的精华,是中国重要的文化典籍。因此,在教学前,教师应当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论语孟子的文化常识,在相关知识的预习中,引起学生对古代政治文明的关注,了解孔子和孟子的主要观点

3、和论辩特色,留置问题,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两篇政论文比较简短,但内容相对较为丰富。教师可在文章所体现的主要观点和语言特色方面寻找学生感兴趣的点切入,组织教学。在疏通文意、落实文言知识点的基础上做一些比较和拓展阅读的训练,使学生在感受杰出人物言论及事迹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感悟这些经典文本的语言魅力,逐步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第二板块为“英名与事业”,板块名称引自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评价:“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这既是对三位作者及他们所述及的杰出人物的业绩的概括,也存有激励学生奋发有为、成就英名、创立事业的意思。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篇悼词,恩格斯以沉痛的心情,对马克思的逝世表达了深切的悼念,对马克思

4、生前为无产阶级作出的伟大贡献给予崇高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抨击了美国社会对待黑人的种种不公平现象,号召大家行动起来,投入到争取平等权利和自由的斗争中去。孙中山的黄花岗烈士事略序热情赞颂了烈士们为革命捐躯的英雄气概,激励国人“继承”“光大”先烈遗志,为实现革命理想而英勇奋斗。在本板块的学习中,应突出朗读在教学中的地位,充分利用选文大多为演讲词、适合合作朗读的特点,借助朗读,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应加强诵读指导。在读中体会文章的特色以及他们所包含的思想情感,让学生受到人文教育和审美熏陶。经世济民季氏将伐颛臾教材概述季氏将伐颛臾是一篇对话体议论文,记录了在鲁国王室衰微、三桓叛上

5、、四分公室的年代里孔子和弟子的言论。作为儒家学派的开创者,孔子的“入世精神”在文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当时礼崩乐坏,但孔子本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继续推行他“礼”与“仁”的主张。文中,冉有与季路支持季氏攻打颛臾,这显然违背了孔子的政治主张。所以,孔子对两位学生的做法进行了批评,观点明确,情绪慷慨激昂。冉有是孔子的学生,语言表达比较委婉,而孔子的观点态度却十分鲜明,充分显示了“当仁不让”的精神。在这篇对话体文章中,冉有先是汇报事实,再是推脱责任,继而为季氏辩护,在孔子的批驳中节节败退,逐步暴露出他的真实思想。孔子则把冉有的言论作为自己的驳论点,层层紧逼,先驳后立,表达出自己治国以礼、为政以德

6、的政治主张。文中“求!无乃尔是过与”“且尔言过矣”“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等语言显示出孔子极为鲜明的立场。文章语言犀利,运用比喻、类比、排比、反诘等多种修辞手法,丰富了内涵,强化了论辩力和说服力。思路方法本篇是经典之作,适合学生仔细品味和诵读,可采取“文本研习”的学习方式。在文本解析的同时,突出“读”这一中心环节。在教学中,可以设置一些问题,激发学生进行文本研习活动的积极性。进入文本阅读的时候,可以就文本组织一些阅读提示,引导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疏通文意,随机解决语言问题。可以在文本研习中穿插一些文化知识或引用学生搜集到的论语的相关句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可以就文本中经典的话语

7、展开,联系社会现实,举例分析一些古今文化中共存的心理现象,比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就可拿出来具体讨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自主阅读中积极面对先秦散文中很突出的语言难点。课前准备:1通过查阅资料及上网搜索等方式了解孔子和论语。2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解决文中的文字障碍,试作口头翻译。3多读课文,为背诵全文作准备。4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挂图。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重要句式;体会论语的语言特点。2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达到整体把握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的目的;结合课文特点,设置一个个饶有兴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了解孔子,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文言文的鉴赏和阅读

8、能力。3认识并学习孔子虽遭挫折,仍不逃避现实,争取参政,“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导语设计(出示孔子肖像图)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并创立了儒家学派。瞻仰了先圣的面容,接下来让我们从季氏将伐颛臾中领略一下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一篇课文季氏将伐颛臾。(板书)如果你想了解中国的历史,你就不能不了解孔子;如果你想研究中国的文化,你就不能不研究论语,它是中国文化的一座宝库。它那博大精深的思想,历经千年不朽。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让我们

9、一起走近孔子,去沐浴他那神圣的智慧之光吧!推进新课1作家作品(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后来私人办学时,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还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自汉代以来,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学说,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他又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以至于今。(2)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

10、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递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2基础积累字音:颛臾(zhun y) 社稷(j) 虎兕出于柙(s xi)相夫子(xing) 龟玉毁于椟(d) 萧墙(xio)1解题题目交代了谈话的政治背景:季氏将要讨伐颛臾。春秋时鲁国有一著名的历史事件,称为“三桓犯上”。鲁庄公有弟三人:庆父、叔牙、季友,因为都是桓公的儿子,故其后代称为“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桓势力渐渐强大,不把鲁国国君放在眼里,甚至在

11、鲁襄公十一年将公室瓜分。为了进一步排挤鲁国国君,季孙氏又谋求进一步扩充实力。2诵读指导(1)“季氏将伐颛臾”交代了谈话的背景,要用舒缓的语气读出。(2)“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弟子冉有、季路将季氏要攻打颛臾的消息小心翼翼地告诉孔子。读时要注意语音的抑扬顿挫。“有事”二字要轻读。(3)孔子听到“季氏将伐颛臾”的消息后,非常气愤,“求!无乃尔是过与?”句充分表明了这一点。孔子直呼学生冉有之名,语气急促,紧张严肃,不满之情溢于其中,读时一定要注意。紧随其后的反问句一针见血地指出冉有、季路在这件事上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将严厉之情读出。(4)“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

12、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句则是孔子在指责之后义正词严地列出反对讨伐颛臾的理由。读时语速要略快,要读出大义凛然之势。(教师范读,学生齐读)一、解读课文1第一句话交代冉有和季路作为季氏的家臣,将消息告诉他们的老师。“有事于”:对采取军事行动。对于这一消息,孔子的反应是什么?明确:“求!无乃尔是过与?”(板书)(冉求,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孔子对二人是当面呵斥,说明孔子是不赞成这种做法的。批评完后,孔子又阐明了三点不赞成的理由(板书):先王封国不可伐邦域之中不必伐社稷之臣不当伐2针对孔子的批评,冉有自我辩解:“夫子欲之(板书),吾二臣者皆不欲也。”(我们那主公要攻打它,我们两人都不主张这样

13、做呀!)孔子的反应是什么?明确:孔子当即给予反驳。首先引用周任的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摆出来、施展。力,才能。就,居、充任。列,职位)意即:能施展其才能则就其职位,不能这样做就不就其职位。同是在论语里,孔子曾说过:“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在这里则说的是“在其位,谋其政”。任一份职就要尽一份力;拿一份钱做一份事嘛。即使用我们今天并不那么先进的话说“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吧,那“钟”也得撞得响啊!3“一个盲人在走路,倘是临危而不护持,跌倒而不搀扶,还用辅助者干什么呢?”接着孔子又打了一个比方:“老虎犀牛从栏中逃出,珍贵的玉器在匣里损坏了,这是谁的过失呢?”同学们说谁的过失?明确:管理者

14、的过失。4由于孔子的批评抓住了要害,使冉有、季路难辞其咎,所以,他们只好实话实说,亮出自己的观点:“不是我们存心要消灭那颛臾,而是因为它日渐强大,又靠近费,对季氏的领地构成威胁。现在不消灭它,今后必将成为季氏的大患啊!”由此可见,冉有和季路实际上是参与了季氏的军事谋划的。明确:孔子一针见血,马上批评他说:“有道德的人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愿意去做而编个谎言来搪塞的态度。”(疾,憎恨;舍曰,避而不谈;辞,托辞、辩解之辞)因为在孔子看来,冉有的说法纯粹是侵略者的强盗逻辑。明明是自己要去侵略、消灭人家,却找借口说是因为人家对自己构成威胁。这正如20世纪初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却说成是要搞“大东亚共荣圈”一

15、样。总之是心里明明想的是这样,口里却装模作样地说成是另一样,活脱脱的“伪君子”形象。5批评了他们,孔子觉得作为老师还得给他们讲讲道理。于是又有了以下一段议论:“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则安之。”(翻译)明确:这是孔子的正面阐述,实际上说的是均贫富、讲稳定、求发展的治国方略,既包括内政又包括外交,既涉及经济又涉及政治。其中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的贫富思想。他的这种思想当然不同于共产主义,而具有平均主义色彩。因为他“不患贫”,而共产主义却要消灭“贫穷”。当然,历史地看,孔子的均贫富思想仍然具有积极意义。至少,它成为后世不少农民起义的口号和目标。6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后,孔子又针对冉有和季路的问题进行了批评。明

16、确:“今由与求也谋动干戈于邦内”(翻译)7文章结尾一句话“吾恐季孙之忧之内也。”的理解。明确:表现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其实,季氏讨伐颛臾虽然可以扩大地盘,发展实力,但主要目的还是要削弱鲁国国君的实力,最终篡夺鲁国的政权。从这个观点看,他发兵讨伐颛臾是一种烟幕,是一种试探性的武力示威,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孔子以他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一语道破了季氏的阴谋,同时也有力地批驳了冉有的观点。二、翻译全文(学生独立完成)孔子的主要说理特点是层层推进,步步紧逼,先驳后立,破中有立,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证,运用比喻、类比、排比、反诘等多种修辞手法,丰富了内涵,强化了论辩力和说服力。(结合

17、文本研习1)1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二次对话中,孔子在反驳冉有时,引用了哪些话?又用了哪些比喻?要求学生画出来。明确:引用:“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比喻:“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2引用和比喻要说明什么问题?学生讨论。(以前后桌为一组,选一代表发言)明确:引用说明冉有、季路在季氏门下,却不能对季氏伐颛臾进行有效地阻止,如果一个臣子不能尽自己的职责,宁可辞去职务。“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的比喻中“危”“颠”意指季氏,冉有、季路意指“不持”“不扶”之相,既然“危”“颠”而“不持”“不扶”,要“相”有什么用呢?“虎兕出于

18、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的比喻中,“虎兕”喻季氏对颛臾动武,“龟玉”喻颛臾将要被毁灭,这样的话,看“虎兕”的人冉有、季路不是有责任了吗?因此,引用和形象的比喻,是要指出冉有和季路应认识到自己没有尽职尽责。李人纪认为,论语中的说理语言用词精确,搭配恰当,结构严谨,“善于采用适当的方式方法把丰富的思想内容锤炼在简短的语句当中”,因而“以词约义丰著称”;或据理直言,语句斩钉截铁,或言词剀切,入情入理,或感慨赞叹,抒情意味浓厚,具有“观点明确,感情色彩鲜明”的特点;综合运用排比、反问、比喻、映衬、对比、层递等多种修辞手法,因而“说理生动活泼,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李人纪论语说理的写作成就论析)

19、语言特色表现为“言简意赅,深入浅出,隽永有味”“善于把抽象的哲理凝聚于具体的形象之中,使深奥的理论文字同时具有盎然的诗意”。阅读训练:提供下列材料给学生,教师适当解释其中难懂的词句,让学生拿课文和材料比较阅读,从而进一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以突破本文的难点。投影:材料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材料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同上)材料1:注释:北辰:北极星。共:同“拱”,环抱,环绕。译文用道德来治理国政,自己便会像北极星一般,在一定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材料2:注释:道:引导。格:亲近,归附之义。译文

20、用政法来引导他们,使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人民只是暂时地免于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引导他们,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要求结合课文比较,进一步明确孔子的主要政治思想。学生讨论、发言。明确:将课文和两则材料结合起来分析,可归纳出孔子的主要政治思想是:修文德,以德报人,反对法治,主张礼治,反对武力征伐。阅读比较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与季氏将伐颛臾提出思考问题:孔子教育弟子的态度有不同,为什么?组织学生讨论,各抒己见。提示:可以从孔子对学生的称呼和说话采用的语气两方面加以比较。孔子历来主张温、良、恭、俭、让。但冉有、季路违反了他的政治原则,因此孔子激昂、慷慨地批

21、评了他们。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写出了孔子对学说认真执著、对弟子爱深言切的一面;而侍坐写出了孔子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一面。附: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曰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

22、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课堂小结本文是一篇语录体议论文。通过孔子与冉有和季路的对话,体现了孔子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孔子虽然历来主张温、良、恭、俭、让,但是面对原则问题时,他却又有“当仁不让”的精

23、神,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格。作业设计1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2搜集论语名句,熟读并背诵,开展一次知识竞赛。课外相关阅读:理想之道于丹论语心得第七部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而论语中孔子与他的学生们谈到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内心的定力与信念。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我们今天该如何理解理想的含义呢?孔老夫子的观念和现代人对理想的追求是不是有矛盾呢?翻开论语,我们看到,朴素的字句后面常常闪耀着一种理想之光。孔夫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24、这句话在民间流传得很广,意思是说,一个人的志向至关重要,决定了他一生的发展和方向。所以孔子在教学生的时候,经常让学生们各自说说自己的理想。在论语先进篇里面有一个比较罕见的完整的段落叫做“侍坐”,记载的就是孔子如何跟学生一起畅谈理想。这段文字转换成今天的话就是:这一天,孔子的四个学生子路、曾晳、冉有和公西华陪老师坐着。孔子很随意地跟他们讲,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老了,没有人用我了。我平时老听见你们说,没有人了解我的志向啊!假如现在有人了解你们,打算起用你们,你们能做什么呢?子路是个急性子,听老师这么一问,不假思索就回答说:“给我一个拥有一千乘兵车的中等国家,这个国家夹在大国中间,外有被武装侵略的危

25、险,内有粮食不足的危机。假如让我来管理它,不出三年,可以使人人振奋精神,并且懂得什么是道义。”按说子路的理想比较远大,对于那么看重礼乐治国的孔子来讲,假如自己的学生真能有如此业绩,可以使一个国家转危为安,他应该感到很欣慰吧。没有想到,孔子的反应不仅是淡淡的,而且稍稍有点不屑。“夫子哂之”,微微冷笑了一下,未置可否,就接着问第二个学生:“冉求,你的理想是什么?”冉有名求。他的态度比起子路显然要谦逊很多,没有敢说那么大的国家,那么多的事。他说:“假如有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家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的光景,可以使老百姓们丰衣足食。至于修明礼乐,那就要等待贤人君子了。”他的意思是说,在物质层

26、面能做到使百姓富足,但要万众齐心,对国家有信念,做到礼乐兴邦,那我可做不到,还是等着比我更高明的君子来吧。他的话说完了,老师依旧未置可否。接着问第三个人:“公西赤!你的理想是什么?”公西华名赤。他就更谦逊了一层,回答说:“非曰能之,愿学焉。”先亮出自己的态度,我可不敢说我能干什么事,现在老师问到这儿,我只敢说我愿意学习什么事。然后他说,在进行祭祀或者同外国会盟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他对治理国家,管理人民这些事都没有说。大家会看到,孔子这三个弟子的态度一个比一个更谦逊,一个比一个更平和,一个比一个更接近自己人生的起点,而不是终端的愿望。在今天看来,一个人的发展,最重

27、要的往往不在于终极的理想有多么高远,而在于眼前拥有一个什么样的起点。我们往往不缺乏宏图伟志,而缺少通向那个志愿的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切实的道路。到此为止还有一个人没有说话,所以老师又问了:“点!尔何如?”曾点,你想做什么呢?曾晳名点。他没有立即说话,论语对此写得惟妙惟肖,叫做“鼓瑟希”,大家听到的,先是一阵音乐的声音逐渐稀落下来,原来刚才他一直在专心致志地弹着瑟,听到老师问自己,他让瑟声逐渐缓和下来,缓和到最后一声,“铿尔”,当一声,把整个曲子收住。像我们熟悉的琵琶行所描写的那样,“曲终收拨当心画”,让乐曲有一个完完整整的结束。曾晳不慌不忙,“舍瑟而作”。什么是“作”呢?那个时候人们是席地而坐,

28、学生听老师讲课或者大家聊天,都是跪坐在自己的脚后跟上。当要回答老师的提问时,要站起来以表示恭敬,这就叫“作”。曾晳是把瑟放在一边,然后毕恭毕敬站起身来答对老师的问话。从这样几个字的描写能够看出什么来呢?可以看出曾晳是一个从容不迫的人,他不会像子路那样“率尔”而对,而是娓娓道来,成竹在胸。他先是征求老师的意见,说,我的理想和这三位同学不一样,能说吗?老师说,那有什么关系呢?就是要各人谈谈自己的志向嘛。这个时候,曾晳才从容地开始阐述他的理想。他说,我的理想是,到了暮春时节,就是阴历的三月,穿上新做的春装,在这个大地开化、万物复苏的季节,陪同几个成年的朋友,再带上一批孩子,大家一起去刚刚开冻的沂水中

29、,把自己洗涤得干干净净,然后到沂水旁边的舞雩台上,沐着春风,把自己融汇进去,与天地在一起共同迎来一个蓬勃的时候,让自己有一场心灵的仪式,这个仪式完成后,大家就高高兴兴唱着歌回去了。我只想做这样一件事。孔子听了他的话,长长地感叹一声说:“吾与点也。”“与”,赞同。即是说,孔子的理想和曾点是一样的。这是四个学生畅谈自己理想的过程中,老师发表的唯一一句评价的话。各人的理想谈完了,子路、冉有和公西华他们三个就下去了。曾晳没有立即出去,而是问老师,您觉得他们三个说得怎么样呢?老师也很巧妙,他先挡了一下,没有作正面评价,说,无非是每个人说说自己的想法嘛。但曾晳还要继续问老师,那为什么子路说完话您冷笑了一下

30、呢?问到这个问题,老师不能不说话了,他说:“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治理一个国家最核心的东西是讲究礼让,可是子路的话一点都不谦虚,所以笑笑他。意思是说,要以礼制去治理一个国家,首先你的内心要有一种温、良、恭、俭、让,这是一个起点。你看子路说话的时候那么草率,抢在大家之前发言,说明他内心缺乏一种恭敬和辞让啊。接下来曾晳又问,难道冉有不是想治理一个国家吗?(您为什么没有哂笑他?)老师说,难道说方圆六七十里,或者说五六十里,甚至更小一点,那就不叫国吗?曾晳又问,难道公西华说的不是治理国家吗?(怎么也没见您哂笑他?)老师说,有宗庙,又有国际间的盟会,不是治理国家是什么?像他这样精通礼仪的人说想

31、做一个小司仪者,那么谁又能做大司仪者呢?孔子的意思是说,他笑子路,不是笑他没有治国理政的才干,而是笑他说话的内容和态度不够谦虚。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治理对象的大小,不在于它是不是国家,而在于自己的态度。因为冉有和公西华态度谦逊,而他们又有实际的才干,所以孔子没有哂笑他们。那么问题又来了,既然孔子并没有否定子路、冉有和公西华的理想,为什么唯独对曾晳给予热情鼓励呢?从孔子对曾晳的支持中,我们能看出什么呢?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对此有一个比较权威的解读。他说,曾晳的理想看起来不过是“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四书集注),好像他做的都是些日常小事,没有什么舍己为人的大理想。但是曾皙的

32、内心是完满充盈的,他以自身人格的完善为前提,以万物各得其所为理想,这就比另外那三个人想从事一个具体的职业,在那个职业上做出成绩要高出一个层次。这就是孔夫子说过的“君子不器”。一个真正的君子从来不是以他的职业素质谋求一个社会职位为目的的,却一定是以修身为起点的,他要从最近的、从内心的完善做起。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是在匆匆忙忙周而复始的工作节奏中,还有多少时间,多少空间能让你去关注自己的内心呢?我们所看到的往往只是一个社会的角色,被遮蔽的恰恰是我们心灵的声音。(于丹论语心得作者:于丹出版社:中华书局)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字词的掌握和课文的脉络层次,教学时可在文章所体现的主要观点和语言特色方面寻找学生感兴趣的点切入,组织教学。学生在疏通文意,掌握文言文知识点的基础上,了解孔子的主要观点和论辩特色,潜移默化地感悟这些经典文本的语言魅力,并逐渐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课外阅读于丹论语心得(节选)篇幅较长,但却是一股新的时代旋风,值得学生读一读。最新精品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