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通史版)高考历史: 板块五 第3讲 明清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练习.doc

上传人:流浪地球 文档编号:4217177 上传时间:2019-10-2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通史版)高考历史: 板块五 第3讲 明清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练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最新】(通史版)高考历史: 板块五 第3讲 明清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练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最新】(通史版)高考历史: 板块五 第3讲 明清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练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通史版)高考历史: 板块五 第3讲 明清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练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通史版)高考历史: 板块五 第3讲 明清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练习.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精品历史备考资料(精校版)第3讲明清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编者选题表考点角度题号明清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清代统治者对理学正统地位的维护1明末学者追求人性自然的经济根源2顾炎武提倡工商皆本3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批判4王夫之具有近代色彩的农业思想5小说对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6综合7一、选择题1.(2017福建泉州适应性考试)四库全书总目载:“贽书皆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惟此书抨击孔子,另立褒贬,凡千古相传之善恶,无不颠倒易位,尤以罪不容诛者,其书可毁。”材料中“其书可毁”意在()A.维护理学的正统地位B.强调理在生活中的作用C.突出对孔子思想顺从D.深曝其罪恶以警示后人解析:A材料表明李贽“抨击孔子,另

2、立褒贬,凡千古相传之善恶,无不颠倒易位”,冲击了理学的地位,故统治者为维护理学正统地位,要毁掉李贽的著作,故答案为A项。2.(2017山西临汾三模)在价值层面上,贵族化是宋明理学的根本特征,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这说明()A.经济发展导致思想变化B.世俗化是明末儒学主流C.理学认为人性违背天理D.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解析:A材料反映了明末儒家学者否定了宋明理学贵族化、反世俗化的主张,认为追求财富符合人的自然本性,这实际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和资本主义

3、萌芽发展,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的结果,即经济发展导致思想的变化,故选A项。明清时期宋明理学仍居于统治地位,是主流思想,故B项错误;C项不符合“变化”的题干要求,D项在材料中无体现,故排除。3.(2018湖北武昌调研)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有言:“两淮岁课百余万,安所取之?取之商也若束缚之,急使之,一无乎所顾,今天下安得岁增民间百余万粟,输九边以为兵食者乎?”这反映出顾炎武()A.萌发民本思想B.主张经世致用C.提倡轻徭薄赋D.倡导工商皆本解析:D材料不涉及民本思想,故A项排除;经世致用主张做学问应有益于国家的学术思潮,但在材料中无反映,故B项排除;材料表明顾炎武调查发现收取的税收中,商税占大

4、部分,没有涉及轻徭薄赋,故C项排除;材料表明顾炎武强调商税在国家财政和国防中的重要性,提出应重新审视商业的重要地位,故答案为D项。4.(2018黑龙江哈尔滨调研)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或谓后之入阁办事,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也。曰:不然。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吾以谓有宰相之实,今之宫奴也。”黄宗羲这段话的主旨是()A.指明内阁成员无宰相之名实B.批评太监干政C.指明内阁成员只是批答奏章D.批评皇权过重解析:D材料以省略号分为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批评内阁大臣只能批答奏章,决策权仍由皇帝掌握;第二层意思批评宦官干政。这两种现象的原因都是明代君主专制加强。由此可知作者批评的是皇权过

5、重。5.(2017湖南衡阳模拟)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因“魏诏守令劝课农事”而发议论说:“历来传为美谈、德政的所谓劝农,实质上等于伤农。”有人把这称之为“王夫之定律”。据此分析“王夫之定律”()A.摆脱了小农意识的束缚B.否定政府重农抑商政策C.代表了农民阶级的利益D.具有近代经济思想色彩解析:D根据材料可知王夫之对魏诏守令劝课农事这一事件是持抨击态度的,他认为脱离农业劳动的统治者不比长期从事农业劳动的农民更熟悉农业生产,所以他们的“劝农”,实际是对农民正常自主生产活动的一种干扰,实际上扰民,这说明他具有近代经济思想色彩,故D项正确。王夫之时代依然是小农经济时期,他摆脱不了小农意识的束缚,故A项错

6、误;王夫之虽然对统治者“劝农”持否定态度,但这并不能说明他否定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王夫之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没有代表农民阶级的利益,故C项错误。6.(2018山西三地五校联考)顾炎武说:“释道犹劝人以善,小说专导人从恶,奸邪淫盗之事,儒释道书所不忍斥言者,彼必尽相穷形,津津乐道。以杀人为好汉,以渔色为风流,丧心病狂,无所忌惮”这反映了当时()A.小说改变了儒释道的伦理观念B.小说对社会价值观有诱导作用C.官方文化与大众文化对立冲突D.佛教批评儒学败坏了社会风气解析:B材料关键信息是“释道犹劝人以善,小说专导人从恶,奸邪淫盗之事以杀人为好汉,以渔色为风流,丧心病狂,无所忌惮”,结合所学

7、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顾炎武认为小说导致了不良的社会价值观,说明当时小说对社会价值观有诱导作用,故B项正确。材料主旨不在于小说改变了儒释道的伦理观念,且此表述也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顾炎武思想不能代表官方文化,故不能说官方文化与大众文化对立冲突,故C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佛教批评儒学败坏了社会风气,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7.(2017湖北枣阳三模)自觉传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和积极吸收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是一个民族必须具备的一种博大胸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一般通史的写法偏重于政治史,但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因为文明所包括的范围很广,文明的各种要素的发展不平衡,在综合

8、考察的同时还必须有重点,重点就是不同时期不同的标志性文明成果。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材料二秦汉士人面对政治权势时,往往流露出程度不同的怯懦与奴性。这实在是政治大格局使然。即便如此,我们也没有理由就此而贬低秦汉思想的境界与价值。思想家在时代所提供的有限舞台上,依然演出了精彩纷呈的节目,体现了社会良知和时代精英的价值所在。孙家洲中国古代思想史秦汉卷材料三对于外来文明,中华文明具有强大的接纳力与融合力。汉唐时代众多的外来文明落脚中华大地,融入中华文明从明中叶至清末,中西文明有两次大规模的接触与交流,特别是后一次的接触,引发和加速了中华文明由传统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转型。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1

9、)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个高峰。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该时期的标志性文明成果。(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并以董仲舒为例论证这一观点的合理性。(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佛教融入中华文明的历程。与之相比,清末中西文明的“接触与交流”具有怎样的鲜明特点。解析:第(1)问,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严格按照材料一中给出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角度进行归纳。第(2)问,是开放性的题目,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做这样的题目首先要审题,确定好主题,注意观点要明确;其次,要围绕主题,认真组织材料,论证要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言之有理,论证要充分,史论结合要注意思维的逻辑性。

10、针对本题首先根据材料二可以得出秦汉士人面对政治权势时,虽有怯懦与奴性,但其思想依然体现了社会良知和时代精英的价值所在这一论点,然后结合董仲舒的主张及其影响进行论证。第(3)问第一小问,可以从佛教的传入对儒学的冲击及三教合一局面的形成促进宋明理学的出现进行分析。第二小问,考查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特点,可以从主题、目的、内容、程度、对西学态度等角度进行分析。答案:(1)物质文明:铁犁牛耕的出现,土地私有制确立;政治文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萌芽;精神文明:百家争鸣、私学出现、楚辞、诗经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必须从物质、政治、精神文明三个角度作答)(2)主要观点:秦汉士人面对政治权势时,虽有怯懦与奴性,但其思想依然体现了社会良知和时代精英的价值所在。论证:汉武帝时,高度集权的专制政体已经定型。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思想,并主张以文化的统一巩固政治的统一。这些思想与主张虽加强了专制,但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君权、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巩固了统一。(3)历程: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逐渐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一部分;魏晋时期广泛流传,冲击儒家思想;唐代,三教合一潮流盛行;宋代,儒学吸收佛教与道教思想,形成理学。特点:伴随西方的入侵而引发;以救亡图存为宗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深入,由学器物到学制度再到学思想文化,推动中国由传统向近代转型;被动性等等。(答出三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