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全册课后作业课后作业10.doc

上传人:流浪地球 文档编号:4217695 上传时间:2019-10-2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全册课后作业课后作业10.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全册课后作业课后作业10.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全册课后作业课后作业10.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全册课后作业课后作业10.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全册课后作业课后作业10.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全册课后作业课后作业10.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全册课后作业课后作业10.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精品精品资料精品精品资料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膏腴(y)雍州(Yn)藩篱(pn) 亡矢遗镞(z)B锋镝(d) 辅佐(zu)氓隶(mn) 一夫作难(nn)C囊括(ln) 连衡(hn)谪戍(sh) 度长絜大(qi)D盟约(mn) 肥饶(ro)猗顿(q) 俯首系颈(jn)【解析】A项,“藩”应读fn;C项,“囊”应读nn;D项,“猗”应读y,“颈”应读jn。【答案】B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务:从事B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蒙:遭受C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费:耗费D振长策而御宇内 振:举起【解析】B项,蒙:继承。【答案】

2、B3.(对应本课“重难突破”第7题)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中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外连衡而斗诸侯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序八州而朝同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A/B/C/ D/【解析】为使动用法,为名词作状语,为名词作动词。【答案】C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北收要害之郡有宁越之属为之谋齐明乐毅之徒通其意焚百家之言沛公引兵之薛当是时也,商君佐之A/ B/C/ D/【解析】为结构助词,译为“的”,为人称代词,为指示代词,译为“这些”,为动词,到,去。【答案】C5下列句子

3、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B委命下吏C铸以为金人十二D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解析】A、B、C三项都是省略句,D是判断句。【答案】D二、课内阅读阅读下文,完成69题。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

4、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

5、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窥:探看B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伦:辈,类C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 尝:曾经D秦人开关延敌 延:抵抗【解析】D项,延:引进,请。【答案】D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北收要害之郡追亡逐北,伏尸百万A两个“固”字相同,两个“北”字相同B两个“固”字相同,两个“北”字不同C两个“固”字不同,两个“北”字相同D两个“固”字不同,两个“北”字不同【解析】形容词作名词,险固地势。牢固。名词作状语,向北,向北边。溃败(的军队)。【答案】D8下面对这两段文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段用排比句式,极力渲染了秦

6、孝公统一天下的雄心。B商鞅辅佐秦孝公制定了正确的对内对外政策,于是秦国日益强大。C第二段文字,作者从人才、土地、兵力和财物四个方面突出显示出山东诸侯力量的雄厚。D九国最后被秦所败,争相割地,臣服于秦,合纵解体。【解析】C项,第二段没有从“财物”方面突出显示出山东诸侯的强大。【答案】C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译文:_(2)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译文:_【答案】(1)各诸侯国不吝惜珍贵的器物、贵重的宝贝、肥沃富饶的土地,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2)秦人没有丢失一支

7、箭那样的消耗,天下的诸侯(却)已陷入狼狈不堪的境地了。三、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六国论苏辙尝试六国世家,窈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

8、、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

9、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在韩、魏之郊郊:国土、边境B韩、魏塞秦之冲 冲:交通要道C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折:屈服D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摈:抛弃【解析】D项,摒:排斥,抵抗。【答案】D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B.C.D.【解析】C项,都是介词,用,拿;A项,介词,被/介词,在;B项,代词,这样/形容词词尾,的样子;D项,副词,却,竟然/动词,表判断,是(在)。

10、【答案】C1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B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C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D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解析】B项,区区:古义和今义都是指人或事物不重要。A项,古义: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义:山东省。C项,古义:挺身而出。今义:个人早期的经历或由家庭经济情况所决定的身份。D项,古义:休养生息。今义:暂时停止工作、学习或活动,以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脑力。【答案】B13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总结了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苏辙认为六国破灭,主要原因是“背盟败约”“自相屠灭”。B文章重视了韩、魏在七国纷争中的地

11、位。苏辙明确指出“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C文章采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在结尾表示了痛心的心情,表现了对现实的关注。D文章体现了政论文的特点,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酣畅明快,雄奇遒劲,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解析】C项,苏辙的六国论没有采用借古讽今的手法,而是就史论史。【答案】C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译文:_(2)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译文:_【答案】(1)因此我总是怪罪六国的那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的粗略,图谋利益时又是那么的目光短浅,而且

12、不明察天下的情势啊。(2)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保全)自己的国家了。【参考译文】我曾经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全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我常为这件事做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因此我总是怪罪六国的那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的粗略,图谋利益时又是那么的目光短浅,而且不明察天下的情势啊。秦国要和诸侯争夺天下的目标,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目标,

13、也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样。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却掩护着崤山东边的所有国家,所以全天下特别看重的地区,再也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了。从前范雎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韩国;商鞅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魏国。秦昭王在还没获得韩、魏的归心以前,却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一带,范雎就认为是可忧的。既然这样那么秦国忌惮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来了。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兵力,这对秦国是危险的事情。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人家的国都,燕、赵在前面抵挡他,韩、魏就从后面偷袭他,这是危险的途径啊。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赵时,却不曾有韩、魏的

14、顾虑,就是因为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韩、魏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这难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势吗?任由小小的韩、魏两国,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横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而归向秦国呢?韩、魏一屈服而归向秦国,从此以后秦国人就可以出动军队直达东边各国,而且让全天下到处都遭受到他的祸害。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保全)自己的国家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

15、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的一点点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乘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四、语言表达15下面是一篇文章的摘要,请你根据其信息内容提取3个关键词。过秦论叙写了秦很多罪过的原因,但最重要的一条应是“焚书坑儒”,残暴地毁灭了和谐文化。汉代则吸取秦朝速亡的历史教训,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

16、儒术”“兴太学以养士,行教化美习俗”的建议及选用贤才,大兴和谐文化,实现了近五百年的统治。唐朝的繁荣昌盛,与隋朝实行科举制度密切相关,和谐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使封建统治延续了长达一千多年。_【解析】提取关键词实质上就是压缩语段,寻找主要信息,所以,解此类题的方法完全可以参考、借鉴解压缩题的方法。很显然,这个语段的话题是和谐文化问题,所以,“和谐文化”这个词就是我们在答题时首先要考虑的。文段通过正反事例告诉我们构建和谐文化的必要性,这样,我们就又可找出另外两个关键词“历史教训”“繁荣昌盛”。【答案】和谐文化历史教训繁荣昌盛16生活就是一部哲学史,细心体会你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哲学。阅读下面短文,揭示其哲学意蕴。等车等了好久,终于有客车过来了。一团人你争我抢涌上车门。车里,拥挤不堪。客车摇摇晃晃地走了。三分钟后,又有一趟客车过来,很空。那些没挤上或没坐头趟车的人,从从容容上了车,大摇大摆坐了座位。十几分钟后,这趟车超过了头趟车。_【解析】这段文字中包含的哲理在最后一段中,就是“抢先”未必得先,“落下”也未必就是落后。【答案】生活工作中,抢先,不一定真能领先;滞后,也未必真的落后。后来居上者,需要运气,也需要智慧。最新精品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