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分层训练:《朱子语类》三则(含答案).doc

上传人:流浪地球 文档编号:4218873 上传时间:2019-10-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分层训练:《朱子语类》三则(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分层训练:《朱子语类》三则(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分层训练:《朱子语类》三则(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分层训练:《朱子语类》三则(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分层训练:《朱子语类》三则(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分层训练:《朱子语类》三则(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分层训练:《朱子语类》三则(含答案).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精品学习资料整理精品学习资料整理精品学习资料整理(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A明知合行大路 合:应该。B略晓其义即厌之 厌:厌恶。C此便是无克己工夫 克己:约束、克制自己的言行和私欲等,使之合乎天理。D里面煞有工夫 煞有:很有。解析B项,厌:满足。答案B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A极要与他埽除打叠B然小路前面有个物引著C到遇事时固不会错D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答案C解析A项,“埽”同“扫”;B项,“著”同“着”;D项,“克治”同“克制”。3下列语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B.C.D.解析A项,代词,书;代

2、词,人心。B项,表对象;表比较。C项,表被动;介词,为了。D项,都是介词,把。答案D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A极要与他埽除打叠B不得苟且放过C只是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D若是已认得这个了,里面煞有工夫解析此题考查古今异义词。A项,“埽除”在文中的意思是“洒扫”,引申为“开导,教育”。B项,“苟且”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C项,“分别”在文中的意思是“不同的方式”。D项,“认得”在文中的意思是“懂得,明白”。答案B5下列与“君子喻于义”句式一致的一项是 ()(3分)A蚓无爪牙之利 B廉颇者,赵之良将也C而今安在哉 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解析D项与例句均为状语后

3、置句;A项,定语后置句;B项,判断句;C项,宾语前置句。答案D6填空。(2分)(1)孔子曰:“_,小人喻于利。”(2)战战兢兢,_,如履薄冰。答案(1)君子喻于义(2)如临深渊读文本选段,完成711题。问:“寻常遇事时,也知此为天理,彼为人欲。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事已却悔,如何?”曰:“此便是无克己工夫。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方得。如一条大路,又有一条小路。明知合行大路,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自家不知不觉行从小路去;及至前面荆棘芜秽,又却生悔。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若是上智圣人底资质,不用著力,自然存天理而行,不流于人

4、欲。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到遇事时固不会错,只是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若是中人之资质,须大段著力,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始得。曾子曰: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又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直是恁地用功,方得。”(卷一一六“训门人四”)7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事已却悔,如何已:停止。B此便是无克己工夫 克:约束。C自然存天理而行 存:保留。D而今而后,吾知免夫 免:避免。解析A项,“已”表示过去,是“完成”的意思。答案A8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3分)A此便是无克己工夫B自家不知不觉行从小

5、路去C若是上智圣人底资质D若是中人之资质,须大段著力解析D项,“大段”在文中的意思是“仔细”,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长距离”“长时间”或“长篇幅”。答案D9下列语句不能体现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方法的一项是 ()(3分)A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B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C不用著力,自然存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D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解析C项,仅是对具有“上智圣人”资质的人而言的,不具有普遍的意义。答案C10下列有关本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则中的“理”与“欲”的问题,就是道德规范与人的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B朱熹认为在生活中经常被人欲所引导而丢失了天理是“克己工

6、夫”没有做好。C圣人在理欲问题上不需要任何用力,自然就会顺天理而行,而不流于人欲。D朱熹引用曾子之言,是为了说明对于理欲之辨的问题,要认真谨慎地对待。解析A项,“就是”一词过于绝对,“人欲”既指物质方面的追求,也指其他一些不合道德规范的妄念。答案A11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方得。(4分)译文:_(2)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5分)译文:_解析所给的两句话中均包含当时的口语词(宋元口语),其中的“处”“极”“打叠”“克下”等,是翻译的重点。答案(1)对待这种情况,极需要给他把问题梳理清楚,才可以。(2)必须在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

7、就要做“克己”工夫,不可以姑且放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牧斋记朱熹余为是斋,居之三年矣。饥寒危迫之虑,未尝一日弛于其心。非有道路行李之劳,疾病之忧,则无一日不取“六经”“百氏”之文,以诵之于兹也。以其志之笃,事之勤如此,宜其智益加明,业益加进,而不知智益昏,而业益堕也。以是自咎,故尝间而思之。夫挟其饥寒危迫之虑,以从事于圣人之门,而又杂之以道路行李之劳,疾病之忧。有事物之累,无优游之乐。其于理之精微,索之有不得尽。其事之是非,古今之成败兴废之故,考之有不得其详矣。况古人之学,所以渐涵而持养之者,因未尝得施诸其心。而措施其躬也。如此,则凡所为,早夜孜孜,以冀事业之成,而诏道德之进者,

8、亦可谓妄矣。然古之君子。一箪食瓢饮,而处之泰然,未尝有戚戚乎其心,而汲汲于其言者,彼其穷于当世,有甚于众矣。而有以自得于己者如此,必期所以用心者,或异于予矣。孔子曰:“贫而乐。”又曰:“古之学者为己。”其然也。岂以饥寒者动其志,岂以挟策读书者,而谓之学哉。予方务此,以自达于圣人也。因述其所以,而书其辞于壁以为记。12下列语句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以是自咎,故尝间而思之间:抽空。B况古人之学,所以渐涵而持养之者 况:比较。C而诏道德之进者,亦可谓妄矣 诏:命令。D予方务此,以自达于圣人也 务:追求。解析C项,“诏”的意思是“劝勉”。答案C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

9、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A.B.C.D.解析A项,表比较;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B项,表转折,表并列。C项,均表目的,用来。D项,第一人称,第三人称。答案C1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A有事物之累,无优游之乐B因未尝得施诸其心,而措施其躬也C而有以自得于己者如此D必期所以用心者,或异于予矣解析A项,“事物”的意思是“尘世俗事”。B项,“措施”是动词,“实践,施行”的意思。C项,“自得”的意思是“内心的收获”。D项,“用心”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相同,即“尽心尽力”。答案D15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这篇题为“牧斋记”的短文

10、,没有记叙自己书房的布局陈设,却写了自己读书的感悟,提出了关于读书的主张。B朱熹认为,自己多年来一直担忧饥寒、感到紧迫,有尘世俗事的拖累,没有悠闲快乐,缺少对事物的精细研究。C古人一箪食、一瓢饮,泰然处之,不伤悲也不牢骚。因为他们心里有收获,朱熹认为这是古人勤勉读书的原因。D在文章的结尾,朱熹引用孔子的“贫而乐”和“古之学者为己”以表达自己坚守困境、快乐读书、修养自己的志向。解析C项,“朱熹认为这是古人勤勉读书的原因”表述错误,文中朱熹借古人“贫而乐”来探究古人读书的目的是“期所以用心者”。答案C16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以其志之笃,事之勤如此,宜其智益加明,业益力

11、进,而不知智益昏,而业益堕也。(5分)译文:_(2)岂以饥寒者动其志,岂以挟策读书者,而谓之学哉。(5分)译文:_解析这两句话的翻译重点分别是:第(1)句中“其志之笃,事之勤如此”的倒装现象,第(2)句中连续的反问语气。答案(1)以我这样志向坚定,勤于政事,按理应该是智慧增长,事业增进,却不知怎么的智慧昏昏,事业衰退。(2)他们怎么能因为饥寒而改变志向,怎么能因为挟着简策读书,就自称学问家呢。【参考译文】我建成这个书斋,居住在这里,已经三年了。担忧饥寒,感到紧迫,没有一天在心里放松过。如果没有出巡视察,或者生病,我没有一天不手握“六经”和“诸子百家”,在书斋里高声诵读的。以我这样志向坚定,勤于

12、政事,按理应该是智慧增长,事业增进,却不知怎么的智慧昏昏,事业衰退。所以我非常自咎,有时候常常细细思量其中的缘由。我常常怀有担忧饥寒,感到紧迫的心理,从事于孔夫子传下来的教育事业,可是有时侯又夹杂着出巡视察,偶尔还患病待在家中,有尘世俗事的拖累,缺乏悠闲悠游的快乐,因而对客观事理的精微之处,不能寻觅出其中的深理。对人事的是是非非,对古今的成败兴废的原因,细细查考也不能得出中肯的结论。何况古人的学问,之所以渐渐地涵养并持之以恒,是因为没有能在心里实施出来,而亲身实践罢了。这样,凡是要作什么,就早晚孜孜以求,以希望事业有所成就,并希望道德上能够有所增进的。可以说是很虚妄的。可是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一箪饭食,一瓢清水,泰然处之,从来不会心里伤悲,也不会在言语上喋喋不休,是因为他们在当时非常不畅达,比其他的人更甚。而又因为自己心里有所得,就一定期望能够尽心尽力行事,这点或者和我不太一样。孔子说:“贫穷,但快乐。”又说:“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提高自己。”这是很对的。他们怎么能因为饥寒而改变志向,怎么能因为挟着简策读书,就自称学问家呢。我现在正修身养性,力求达到圣人的境界。所以叙述其中的缘由,并将这篇短文题写在墙壁上。最新精品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