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必修四语文教案合集.doc

上传人:螺丝刀 文档编号:4219935 上传时间:2019-10-28 格式:DOC 页数:79 大小:2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高中必修四语文教案合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苏教版高中必修四语文教案合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苏教版高中必修四语文教案合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苏教版高中必修四语文教案合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苏教版高中必修四语文教案合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亲,该文档总共7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教版高中必修四语文教案合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高中必修四语文教案合集.doc(7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教学目标】l、解决预习难点,归纳文言词语意义及句式。2、弄清思路,理解课文。3、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教学重点】文言多义词与句式辨识。【教学难点】第3段阐述孔子的主张。【课时安排】1课时一、入课映示教学目标,由论语这部书和回忆孔子导入课文。引:初中我们学过论语六则这篇课文,谁能说说论语是一部什么书?(生答,教师适当点拨)明确: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语录体散文集,儒家经典著作。论:编辑;语:“言谈”的意思。古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这部书影响巨大。引:你了解孔子的哪些情况?(生答)明确: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

2、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公认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课文中冉有、季路是他的学生。二、有关背景引:题目中的“伐”是“讨伐”的意思,本文写战争场面还是别的内容?相关背景如何?点拨:课文共3段,写孔子与两名学生的三次对话。当时,鲁国正处于动荡中,三大贵族(季孙、孟孙、叔孙)共同把持朝政,季孙是宰相,他的权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目的是:贪其土地;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冉有、季路任李氏家臣,两人都参与了出征前的谋划,二人把消息告诉了孔子。三、研习课文(一)朗读全文,扫清字句障碍(1)生分角色读课文,予以评价。要求:其他学生看课文,听清读音,停顿、重音和语调。(2)生做附二材料的1

3、、2题后,着字幕、订正。(二)分层讨论1、学习第1段生出声自读,看注释;理解句义,师巡场释疑。提生释下列句义,指出句式特点,予以评价。A李氏将有事于颛臾B无乃尔是过与?C何以伐为?点拨:A句,介词结构后置B、C句,固定句式,宾语前置简析。引:本段哪两句话表达了孔子的态度?他反对讨伐颛臾的理由是什么?(生答)点拨:“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孔子责冉有板书,从历史、地理、(颛臾与鲁国臣属)关系三方面阐述反对征伐(板书)理由。2、学习第2段放本段录音,学生边听边看书下注释。提一生,译下列难句,予以评价。A陈力就列;不能者止B危而不持,颠而不扶C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点拨:难词“陈”,施展;“

4、就”,充任;“危”,(盲人)走路不稳简析引:冉有推卸责任,孔子引名言,还用了两个形象比喻进行反驳(板书),教育冉有认识自己失责,作为季氏家臣,冉有应该拼死力谏。那么,孔子为什么要这样激烈地批评弟子呢?表明他怎样的观点态度?点拨:孔子55岁离开鲁国,周游列国14年;宣传礼治(板书),反对战争,但他的主张并不被各国诸侯采纳,于前684年回到鲁国由于是他从事教育,希望他的学生到各诸侯国去参政,继续推行他的政治主张。而现在,再有、季路违背了他的原则,因此他给予厉言批评。这就说明孔子坚持(板书)自己政治主张的决心。3、学习第3段一生读孔子指责两名弟子的话,予以评价。引:冉有的话前后矛盾,遮遮掩掩,最后道

5、出他内心主张,原来,他是支持这场战争的。孔子听后,态度有何变化?结尾一句话言外之意是什么?明确:从“君子疾夫舍日”“不能来”“不能守”句子中看出,孔子很气愤,狠狠地训斥(板书)。本段结尾一句揭穿了季氏发动这场战争的本质,是谋乱,妄图夺鲁君的权。引:想一想孔子当时是怎样的神态?一生上讲台表演孔子气愤的神情生齐读本节表明孔子政治主张的一段话。讨论: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集中表现在哪几个词上?孔子的思想对当今世界和平有何意义?(前后位四人一组,讨论之后,每小组推一名代表发言。)明确:对内做到均安民和;对外,施行文德。(板书)使远方人归顺。这就是孔子主张的“仁政”思想。安定压倒一切,今天周边世界战争阴

6、影一直未消失,人类呼唤着和平。四、归纳主题(由生依板书内容自行总结)本简记录孔子与弟子三次对话,表明了孔子反对战争,坚持礼治,均安民和,施行文德的“仁政”思想和主张。强化主题投影1998年1月,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五、讨论写作特点引:本篇在言行记录中是怎样绘声绘色地刻画人物神态和气质的?明确:孔子的对话,他三次直呼“求”,语气急促,传达了他深恶痛绝的神态;另外,运用反诘句,语势猛烈,使冉有理屈词穷,无招架之力。六、朗读全文(齐读,整体感悟)七、布置作业1、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2、迁移阅读阅读读本中的子路、

7、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完成下列题目。(1)孔子为何笑子路?文章描写的孔子是一个怎样的形象?(2)四位学生的性格是什么?(3)从中进一步体会论语通过记录言行刻画人物神态和性格的语言特点。寡人之于国也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的有关知识;2归纳课内的文言文字、词、句知识;3理解文中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4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教学重点】1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2课文中“五十步笑百步”比喻的理解。【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整体感知1由论语导入新课。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

8、是劝说君王施仁政。今天我们学习寡人之于国也,看看孟子是如何凭着他高超的论辩技巧,阐述仁政的具体内容的。2介绍孟子及孟子散文的特点(结合扩展资料中的相关知识)3教师范读课文(或播放朗诵录音)(1)要求学生认真听,纠正自己的读音及句读错误。(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教师投影,正音: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要注明。4引导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把握全文大意讨论交流后,点拨: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从具体段落来看,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

9、,而“民不加多”提出疑问。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依据梁惠王有通过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帮助他认识到在政治上与邻国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使文章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三部分。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据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战国时国君所有的“统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张。二、课文分析1提名5名同学分节朗读课文,检查纠正读音、断句。2学生齐读课文诵读指导:第1段第1句要把梁惠王“自诩”的口气读出来。末尾“何也”要读得稍重一些,疑问语气加强。第2段孟子设喻一段朗读时慢一些,语气应平缓。第三部分排比,

10、对偶句较多,要读出孟子散文的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的特点。要把反问句的反问语气读出来。3理清思路结构(在学生讨论、明确段意的基础上,教师板书)4学生对照板书,试背课文第12节5教师示范背诵第一节,指导背诵方法点拨、诱导:找出重点句,划分小层,理出思路,注意层与层之间的联系,注意关键词和句子的异同,可同桌互相提示背诵。三、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第一、二两小节。2归纳文中的多义词的含义。第二课时一、归纳文言文字、词、句知识1检查背诵第一、二小节。2归纳文中重点字、词、句的相关知识。教师采用投影或印发相关提纲,列出所要归纳解决的相关字、词、句,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提问,教师纠错、明确,在课文注释及

11、“思考和练习”的基础上补充。(1)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则 连词顺接,就,那么。(则移其民于河东、则何如)转接,却。(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以 介词,用、拿、把清以战喻(用)树之以桑(拿)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凭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介词,按斧斤以时入山林动词,认为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然而,相当于“而”,以卫王宫(7)应掌握的文言句式指名学生口译,重点点拨句式及翻译注意点。否定句宾语前置末之有也介词结构后置树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义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判断句是亦走也 非我也,兵也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固定格式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8)疑难语句的理解、翻译(指导学生翻译

12、,小组合作修改)“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点拨:要注意一词多义“食”的翻译,还要把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准确地翻译出来。“涂”是“在路上”的意思,句式是介词结构后置和判断句。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要注意准确地表现孟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表现了孟子对酷政的批评,情感应是激昂的。可译为:(贵族家的)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这些人)却不加以制止,在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官府)却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饥饿)而死,却说: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跟拿刀把人杀死,然后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不同?二、分析理解引导学

13、生重点讨论以下问题:(1)“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点拨:梁惠王自以为自己对于国家较他国国君尽心,自己的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会自动投奔他。可是,邻国之民不见少,自己的国民不见增多。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源,老百姓看穿了他,又怎会来“送死”呢?孟子以临阵脱逃为喻,“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风趣地说明,魏国的政策和邻国的相差无几,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于邻国。本体和喻体的贴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满了逻辑的力量。(2)孟子否定了魏国及其邻国之政,那么,他的理想政治“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先让学生找出概括性语句将第四节分为两小层,再让学生比较

14、两小层列出的项目有什么差异。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并适度归纳整理,适当补充说明,适时板书内容框架,然后再引导学生对照板书在课文中划出相关语句,引导学生背诵。(3)梁惠王不顾人民死活,孟子在严厉批评他之后,为什么接着又说“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引导学生认识孟子性善论的两重性:一方面,他认为人应该从善,因此他反对统治者残害人民,批评虐政暴君毫不留情;另一方面,他认为人人都可以为善,因为人人都有“善端”,只要自觉扩充它,就能养成高尚道德。所以,在孟子看来,梁惠王如果不把百姓苦难归罪于年成,就一定能自反,就会舍霸道而就王道,去虐政而行仁政,结果就会使天下归服。孟子的想法是迂腐不合时宜的,但

15、他向梁惠王说这句话不是随便应付的。(4)指导学生背诵第35节。三、品味鉴赏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本文所体现的孟子散文的特点。点拨:本文从艺术上充分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结构严谨。孟子的文章从表面看,铺张扬厉,似乎散漫无纪,实则段落分明,层次井然,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善用比喻。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谓“尽

16、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气势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这篇文章第三部分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道理时,连用四组排偶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学生齐背第三节,体味文章的气势)四、课堂总结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他继承了孔子“仁”的学说并把它发展。他提倡“仁政”的主要之点也为“省刑罚,薄税敛”,减轻人民负担,表现出重视争取民心的政治眼光。在争取民心上,表现最充分的是民为国本的民本思想,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看法,体现在寡人之于国也这一课中,他认为梁惠王要想“使民加多”,在诸侯中称王,必须实行仁政,而实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合理地发展生产

17、,使老百姓“养生丧死而无憾”,进而“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对百姓进行教养,使民心归顺。至此,百姓安居乐业,“黎民不饥不寒”,王道可成了。在对梁惠王的循循善诱中,孟子抓住重视百姓和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虽然在这一篇里,他没有提民为贵,但是在阐述中已明确地表现出来,只是有一些小恩小惠式的救灾措施,是不能使百姓人心归顺的,只有去除苛政、酷政,真正地以百姓为重使百姓能够在这个国家里“无憾”地生活,得到充分的教养,才是治国的根本。他的思想有着积极、现实的意义,但在重武力,强调征伐的时代,又是远离现实而又不切实际的,因而不被采用。五、课后作业1背诵全文2完成随堂练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

18、话教案【教学目标】1把握全文,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2揣摩本篇悼词的语言,体会平实的语言饱含的深情。【重点和难点】1把握全文的结构特点。2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品味,了解马克思的卓越贡献并感受马克思的伟大精神。【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大屏幕显示马克思肖像)在新世纪来临之际,英国著名的广播公司BBC举办了一次千年最伟大思想家评选活动,结果马克思位居爱因斯坦、牛顿、达尔文等巨人之前,被评为过去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为什么他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呢?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不幸逝死,3月17日,在伦敦城北的海格特公墓为马克思举行了一次盛大的悼念活动。马克思生前最好的战

19、友恩格斯发表了一篇激情洋溢的文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板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二听课文朗读,注意作品包含的情感,初步感知全文,理清文章结构。1听课文朗读。2这是一篇悼词。悼词结构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主体、结尾。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等有关情况;主体:主要介绍或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结尾:表达对死者的悼念、劝勉他的亲人或对在场的人们提出希望和号召。根据这样的提示,我们先给这篇文章分段。第一部分(1) 悼念 交代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以及逝世当时的情况。第二部分(2-7) 评价 对马克思一生的功绩作

20、简要评价。第三部分(8-9) 悼念 表达对马克思的尊敬、爱戴和悼念之情。板书三把握全文,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1马克思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赢得了人们对他的尊敬和爱戴,因此他的逝死对人类是一大损失。关于这一点,恩格斯在文中有一句话对他逝死作了高度的归纳。是哪一句?请找出来。这个人的逝死,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死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2好。那么这句话中哪些词语集中表现了这样的情感?不可估量 空白3那么,恩格斯到底从哪些方面总结了马克思的贡献?马克思生前到底有哪些功绩?请找出来。(1) 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21、(2) 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3) 在另外许多科学领域(包括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4) 他认为科学是一种革命的力量。(5) 他参加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6) 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板书4好。我们来看第六段第一句话“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这句话在这里做什么用?过渡。因此,恩格斯是从两方面对马克思的功绩进行了归纳:科学革命。文章是按照总分总的格式来写作的。板书四揣摩语言和写法,感受马克思的伟大精神。刚才我们说到,这是一篇悼词,我们还知道恩格斯是马克思最好的战友。所以他写作这篇文章的时候饱含了深情,基调是深沉含蓄的。

22、下面我们以第一段文字为例子,来探讨一下。1集体朗读一遍。2这段文字哪些词语体现了作者深沉含蓄的悼念之情?最为大的思想家 停止思想 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3好的。同样的深沉含蓄不仅仅体现在语言上,还表现在写法上。大家请看第三段。作者在赞扬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时提到了达尔文,想想,这里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类比。突出他的发现的重要性。4再看第四段,作者在论述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的意义时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对比论证。豁然开朗在黑暗中摸索。5归纳:恩格斯正是采用了这样的语言和写法,表达了自己对马克思的沉痛哀悼之情的,这样的语言和句子还有很多,我们课后自己去领会和揣摩。板书:深沉

23、含蓄的语言 类比、对比的方法五下面我们来做一个练习,看看我们的语言功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练习。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1去枝叶,找主干,把这个长句变成一个短句。马克思发现了发展规律。2抓主干,理枝叶,说说“发展

24、规律”“简单事实”与“冒号后面的文字”三者之间的关系。三者构成复指关系,也就是说三者说的是同一个内容。、两者之间用一个“即”来标明关系,告诉我们后者是补充前者的;、两者之间用“冒号”来标明关系,告诉我们,后者是对前者的具体阐述。能归纳出马克思发现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具体包含哪两个意思?(1) 物质决定精神(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2)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六小结。马克思有一句座右铭:思考一切。恩格斯把自己和马克思一起创立的思想称为“马克思主义”。但愿我们能从这两个伟人的身上学到东西。附:板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 格 斯一(1) 悼念 交代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以及逝世当时的情况。二(2-

25、7) 评价 对马克思一生的功绩作简要评价。(1)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科学 (2)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3)在另外许多科学领域(包括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4)他认为科学是一种革命的力量。革命 (5)他参加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6)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三(8-9) 悼念 表达对马克思的尊敬、爱戴和悼念之情。深沉含蓄的语言 类比、对比的写法我有一个梦想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演讲的背景及主要内容。2、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全文激情飞扬、极富感召力的语言特点,并学习运用到写作中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3、揣縻重要词句

26、,结合文体特点与语境辨析、品味语言的深层含义,提高理解能力。4、体悟马丁路德.金的那种生命不息、为人民请命不止的崇高献身精神【教学重点难点】1、结合语境,联系时代背景,揣摩重点语段和词语的深层含义及强烈的感情色彩。2、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3、深层理解本文演讲后产生的意义及其影响。【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作者及背景简介;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精读课文,分析16、1725节。教学步骤一、导入40多年前的8月28日,即1963年8月28日,在美国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这天,美国25万人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集会,浩浩荡荡地从华盛顿纪念碑出发,分两路游行到林肯纪念堂。在林肯纪念堂前,一

27、位30多岁的黑人汉子被众多黑人簇拥着,站在高高的石阶上演讲,这次演讲就是举世闻名的我有一个梦想。这个黑人就是著名的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这篇演说词立即举世闻名。他讲话没有讲话稿,他把自已对前途的看法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告诉了云集的听众,这就是“我有一个梦想”。二、作者与背景介绍1、 马丁路德金(19291968),美国黑人律师,著名黑人民权运动领袖,被誉为“黑人之音”。1929年,马丁路德金诞生于美国东南部的佐治亚洲的亚特兰大市。他是一位基督教牧师的儿子。小时候他喜欢打篮球网球,踢足球。他把大量时间用来读书。他喜欢广交朋友,而不喜欢任何形式的打斗。15岁时他获得入学成绩优秀奖而进入壮方某州的一所

28、大学深造。黑人在那里享有平等的权利,可以像他们所希望的那样自由地生活、学习和工作。1948年他大学毕业,担任教会的牧师。当时在南部各州.黑人还没有受到平等的公民待遇,虽然美国在1865年学结束了奴隶制,然而南部各州.通过了它们自已的法律,继续把白人和黑人分开。法律禁止黑人和白人通婚,在商店、饭店、医院、公共汽车和火车里都有为黑人设置的隔离区。黑人儿童在单独为黑人开设的学校上学,花在黑人儿童身上的教育经费只及白人儿童的四分之一。南部各州的黑人没有选举权,如果他们想要参加选举,就得通过一项阅读测验。1948年到1951年间,马丁路德金在美国东海岸的费城继续深造。他毕业生相信,如果人们得不到民权,那

29、么要求社会变革则是正确的,也是必要的。深受圣雄甘地不抵抗,非暴力运动的影响,他认为,可以通过和平革命达到社会变革的目的,而不通过战争和杀戮,他政治主张的核心是非暴力抵抗主义。在他的一生中,他迫使政府解放美国黑人,给他们平等的权利。他主张以怨报德,以爱报恨。美国第一夫人劳拉称金“毕生致力于和平和改革事业”。她说:“我们难以想象没有金的美国历史,他代表真理,他遵照上帝的旨意让美国变得更公平。” 196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他将全部奖金(54,600美元)献给了自由运动。1964年通过了新的民权法案,规定凡是接受美国政府资助的组织都必须平等地对待黑人。1965年一项新的选举权法案成这法律.从那以后,所

30、有黑人都享有选举权。由于马丁路德金从事黑人解放运动的工作,所以树敌众多,一生曾三次被捕,三次被行刺。有一次一枚炸弹爆炸毁了他的房屋。1968年4月18日一个永远值得被所有人记住的日子,马丁路德金在田纳西州孟菲斯城被种族主义者刺杀身亡.。2、背景简介1955年12月1日,一位名叫罗莎帕克斯的黑人妇女在阿拉伯乘坐公共汽车,坐到“白人专坐”的区域内。她拒绝挪动座位,而被警察带走。于是成立了一个组织,要求公共汽车公司改变这种不公正的做法,马丁路德金被推荐为这个组织的领头人。他们在市内散发了好多传单,传单说:“你去上班时,请乘公租车去,或搭别人的车去,或步行。”整整一年里,黑人拒绝乘坐市内公共汽车。马丁

31、路德金号召黑人不要步行,而要继续斗争。他的房子被子人毁坏了,有段时间他的生命也受到威胁,最后该州首府律师说,公共汽车公司无权在车上把黑人和白人公开。1963年,马丁路德金晋见了肯尼迪总统,要求通过新的民权法,给黑人以平等的权利。然后他又在阿拉巴马州的伯明翰领导了一场新的革命。此地黑人的住房情况很糟,黑人参加工作的机会极少,而且只有25%的黑人有选举权。马丁路德金被子关进了监狱。他说:“我们已经为我们的权利等了三十年!”斗争在继续,一周后所有的监狱都有关满了人。黑人的革命赢得了全国的支持,最后,公共场所都有对黑人开放,所有被关押的参加游行的黑人都被释放了。1963年8月28日,华盛顿特区组织了一

32、次二十五万人的集会,要求种族平等。马丁路德金向成千上万的黑人发表了一篇演说,这就是“我有一个梦想”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四、师生共同研读课文(1725节)1、题目是我有一个梦想,那么,如果是你,你将从哪些角度来写梦想?(梦想的内容、怎样实现梦想?为什么要实现梦想?)2、我们现在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段落,看看有哪些段落是和我们的想法不谋而和的。(要求:默读全文,给每一段标上序号,然后勾画出含有“梦想”字样的句子?齐读一遍。教师范读,再请学生自读。)3、请根据这些句子,再结合文章背景,作者的梦想究竟是什么?先具体表述,再限字表述(15字内回答)(美国真正实现人人平等)小结:这六个句子不但极具气势、形

33、式整齐。而且,内在逻辑严密。无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团体还是个人,只有在政治上确立了自己地位,才能拥有讨论正义和自由的权利,只有在偌大的社会中推行正义和自由的思想,才能从思想上消除歧视思想,只有消除了歧视,才能真正出现黑人和白人和睦共处的局面。4、现在,请大家用排比句的形式来评论这六个排比句(提示:可以从表达效果、内容、技巧等方面进行评价)参考:这六个排比,如长虹贯日,瑰丽绚烂(文采);如阳光普照,正大光明;如飞瀑直下,一气呵成(表达酣畅淋漓);如铁链相接,环环相扣(逻辑严密)5、引申:早在中国春秋战国时代,也有一个可以和马丁媲美的人物墨子,在战国时代,他就提出了兼爱非攻思想,希望天下人人

34、平等。五、师生共同研读课文(16节)过渡:第18-25段为什么用排比句?(强化感情。)作者感情为什么如此强烈?(因为黑人生活是何等的悲惨。)你从那一段知道这一点的?(第2段。)一生读。(抓出短语“骇人听闻”)1、黑人处在怎样的处境?请提取文中的词语进行概括。(理解黑人悲惨处境)2、比较阅读,删掉“一百年后的今天”表达效果有何不同。一部分生读:“然而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黑人还没有得到自由这一悲惨的事实,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活备受压榨,仍然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仍然萎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就

35、是要把这种骇人听闻的情况公诸于众。” 另一部分生读原文。分析:去掉后面三个“一百年后的今天”,主要内容不变,但语气显然不如原文更有气势。作者为什么强调一百年后的今天?说明黑人遭受压榨的时间之长,增强了文字的感染力。让学生体会排比句式的作用:1、语言有气势。2、感情充沛。3、(结合演讲词这种文体)会使听众受到鼓舞。3、概括为什么要实现梦想的原因和目的。(60字内)(黑人仍然生活在受歧视和贫困的环境中,美国没有实现百年前自由的诺言,今天讨回权利已是迫不及待的事,如若不能实现,美国将出现叛乱。)3、 解决课后练习三(1)(2)4、 朗读指导:第2自然段是作者揭示黑人的现今生活的,同时又是演讲的开始,

36、因此读时既要充满激情,又要沉痛有力。第三自然段在读时整体语调可略和缓一点,第5段作者的情感再次抬升。5、资料:林肯:美国总统(18611865).共和党人,曾任律师,18481849年当选为众议员。主张维护联邦统一,逐步废除奴隶制度,当选总统后,南方各州相继宣布脱离联邦,内战爆发。战争的初期,曾谒力设法与南方诸州妥协,遭拒绝;在群众运动高涨和军事失利的情况下,1862年开始采取革命措施,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奴宣言,使战争成为群众性的革命斗争,保证了战争的胜利。内战结束时,即被南方奴隶主指使的暴徒刺杀。解放黑奴宣言,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林肯总统于1862年月22日颁布的宣言,它规定自1863年月日起,

37、南方叛乱各州的黑人奴隶成为自由人,但没有明确废除奴隶制,也没有规定给黑人以土地。宣言当时受到国内外人民群众的支持,并使战争形势转向有利于北方。1856年的宪法修正案的第十三条例废除了奴隶制,但战争后的黑人依然受到歧视。六、课堂总结: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悲愤而热烈的情感。七、作业:熟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 在文段和语境中揣摩重点词语与修辞方法的运用,体会文中奔涌的激情。2、 理清思路,掌握演讲词特点。教学步骤一、回顾旧知,引入新课二、研读课文(716)节1、学生朗读2、怎样实现梦想?(40字内)斗争的方式:采用非暴力手段。斗争的手段:团结白人、长期坚持以彻底达到目的。斗争的态度:坚决、毫

38、不退缩、彻底。(决心)3、体会排比句作用。(结合课后练习二)4、课后练习一(2)分析:非暴力抵抗主义5、引申:墨子曾经说过:使天下人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爱得万民-爱人者必见爱,而恶人者必见恶也。6、第2632节写了什么?(读后讨论明确:实现梦想的信念)7、课后练习三(3)三、分析课文思路对比以前的议论文,这篇文章在结构上的特别之处就在于没有按提出观点-为什么-怎么办,的顺序,非常新颖。逻辑上环环相扣,非常严密,别致。梦想放在后边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引人思索让人振奋,影响深刻。(提示:要分析文章的层次主要是抓议论和评论性的句子要让文章写得层次分明,需要注意逻辑关系。)参考: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

39、一部分(1 )回顾。肯定解放黑奴宣言的重大意义。第二部分(216)揭示黑人生活的现状,抨击美国社会黑暗的一面,提出自已正当的要求。第三部分(17到结尾),展望前途,前途是光明的,胜利一定能够到来。补充:第二部分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揭露事实”“讽刺许诺”“提出要求”“提醒当局”“讲究策略”“表明决心”。四、总结归纳演讲词的特点同学们,演讲词这种文体,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除了在初中学过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和上一篇课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外,想必大家也一定在报刊杂志上看到过一些别的演讲词.现在,我们对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已经在了更深的理解。那么,请同学们来做一次由感性认识

40、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尝试:总结与归纳一般演讲词的基本特点和实质。1. 学生思考,自由发言.2. 明确:通过我们对演讲词的横向比较,回顾.体悟,我们可以这样说,演讲词为了增强语势,提高感召力,使感情更加充沛,它有“三多”,即多用整句,多用短句,多用修辞,用整句.如本文中“现在是.时候”构成排比,气势强大,情感扑面而来。多用短句,呼唤语等,富于感召力,极具煽情性。多用比喻。排比。反问,增加感染力。如本文中“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生活要物质充裕的海洋中的一个穷困的孤岛上”“我梦想有一天,甚至连密西西比州这个正义匿迹。压迫成风,如同沙漠般的地方,也将变成自由和正义的绿洲”。由此可见,演讲词是颇讲究艺术性的

41、。除了语言方面的特点,在内容方面的特点,我们已了然于胸,那就是针对性。逻辑性。思想性。演讲需要真情,演讲无需作秀。谁顺应时代,谁代表大从的心声,谁就是讲坛上的主宰者。危急关头,想民所想,讲民所不敢讲,乃是演讲的第一要义,是演讲的生命之源。舍此则为缘木求鱼。悟到这一点很重要,愿同学们多想一想,多悟一悟。五、拓展训练:出示四画面。水污染、空气污染、垃圾成山、沙尘暴。让学生也以“我有一个梦想”为题当堂训练写一段排比句,表明自己对治理环境恶化的渴望。参考:我有一个梦想,让所有的沙漠都变成绿洲,再也没有铺天盖地的沙尘暴,遮挡我们的双眼;我有一个梦想,每一条河流都清澈见底,不再泛起肮脏的白沫,让每一条鱼儿

42、快乐的嬉戏;我有一个梦想,每一片天空都碧蓝如洗,不再涂抹滚滚的浓烟,让每一只鸟儿自由的翱翔;我有一个梦想,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不再有垃圾堆积成山,让每一个孩子在绿树下草地上健康的成长。六、自由讨论:在马逝世后的今天,你认为在美国,马丁的梦想实现了吗?(直到今天,这种种族歧视的情况依然存在。教师出示图片材料:美国辛辛那提的警察开枪打死违章驾车的黑人,不仅未受处罚,反而得到休假一周的奖励。1995年来,该地共有五名黑人被警察开枪打死。)七、课堂小结本文情感充沛,词句优美,设计喻巧妙,感召力强。作者以回顾历史开端,以揭示黑人现实生活为主要内容,以展望美好的末来而结。全文思路明晰,富有逻辑性。整个演讲词

43、,不仅体现了作者的才情,更展示了作者高远的追求与不屈的精神。愿同学们也树立远大的理想,勤奋学习,早日成材,为伟大祖国的繁荣及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八、布置作业 :完成学习与评价。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背景,了解本文记叙、抒情、议论三者交融的特点。2体会语言中饱含的悲壮慷慨之情,讨论黄花岗的意义。【教学重点】了解本文特点,体会语言中饱含着的浓烈的悲壮之情。【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解题:本文是孙中山先生于1921年12月应邹鲁的请求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一书写的序言。书序一般是说明写书的意图、经过,或介绍、评价书的内容。这篇序却不是就书论书,而是就书以评史论世,借序以“勖国人

44、”。(二)简介写作背景:本文写于作者督师桂林准备北上讨伐北洋军阀之际,可以说是一篇弘扬先烈革命精神,进行战斗动员的出征誓言。1921年5月5日,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8月10日,国会非常会议通过出师北伐的决议,并咨请孙中山宣布军阀徐世昌罪状,明令出师讨伐,以谋国家之统一。12月4日,孙中山抵达桂林,风尘仆仆,行装甫卸,即成立北伐大本营;并指出这次北伐是件非常的革命事业,定要“扫除中国一切政治上社会上旧染之污,而再造一庄严华丽之新民国”。因此在邹鲁求序于孙中山时,正值孙中山肩负重任,讨贼兴师,戎马俊格之际。就其内容来看,本文与其说是一篇序文,倒不如说是一篇借先烈之伟大精神以鼓舞士气、激励民心的战

45、斗檄文。作者热情赞颂了烈士们为革命捐躯的英雄气概,高度评价了辛亥广州起义的意义和影响,对当时反动逆流泛滥的现象表示了深切的忧愤,激励国人“继述”“光大”先烈遗志,为实现革命理想而英勇奋斗。(三)简介作者及其他:1关于作者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是为我们伟大祖国的独立和自由而奋斗终生的战士”(周思来人在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5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毕生的革命活动中,致力于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再接再厉,百折不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孙中山所处的时代,正是帝国主义疯狂地侵略中国的时代。帝国主义对中

46、国的侵略,促使孙中山走上革命的道路。他所从事的革命事业,一开始就是与帝国主义利益相对立的。孙中山对帝国主义的认识,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经历了长期的摸索过程。这一过程也正是他所代表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与帝国主义矛盾和斗争的一种表现。辛亥革命前,孙中山致力于推翻清朝政府的斗争,他一心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幻想在帝国主义列强的帮助下,完成革命事业,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的失败,使孙中山对帝国主义的幻想遭到了一次严重的打击。十月革命的胜利,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以及中国工农革命运动的高涨,使中国革命出现了全新的形势。在新形势下,在反复实践中,孙中山勇于接受历史教训,大胆抛弃旧的认识,不断克服对帝国主义的幻想和妥协。革命后期,他不顾国民党右派和各种反动势力的阻挠、破坏,坚决联合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依靠工农大众,与中国共产党人携手密切合作,为中国革命的胜利而奋斗,对推动当时的革命斗争,起了重大的作用。2辛亥广州起义简介为了振兴中华,将祖国从帝国主义的瓜分危机和清政府的专制统治下解放出来,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派发动的多次起义,都失败了。1910年11月13日,孙中山在摈榔屿召集秘密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