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年级上第21课《小石潭记》导学案(含答案).doc

上传人:螺丝刀 文档编号:4220531 上传时间:2019-10-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版八年级上第21课《小石潭记》导学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语文版八年级上第21课《小石潭记》导学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语文版八年级上第21课《小石潭记》导学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语文版八年级上第21课《小石潭记》导学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语文版八年级上第21课《小石潭记》导学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版八年级上第21课《小石潭记》导学案(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八年级上第21课《小石潭记》导学案(含答案).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第21课 小石潭记(第1课时)【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汇。2.学习抓住景物特征,鲜明生动地写景状物的写法。3.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学习重难点】重点:积累作家作品、朗读、文言字词、理解文意。难点: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他的乐与忧,写景状物的写法。来源:学科网ZXXK【课前积累】1.作者常识:柳宗元(773819), 代 家、 家。字 。祖籍山西河东郡(今山西省永济县),人称“ ”。他生在长安,晚年被贬柳州,亦称“ ”。柳宗元在文学上的成就比较突出,是杰出的散文家,对当时古文运动的发展影响很大,与韩愈并称为“ ”,是“ ”之一。代表作:寓言 (临江之麋永

2、某氏之鼠黔之驴);传记散文捕蛇者说;山水游记散文 (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2.写作背景:小石潭记是柳宗元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运动失败,遭到权贵排挤,被贬至永州担任司马期间所作。当时他政治失意,心情抑郁,因而借游山玩水来排遣愁怀。游历中,他发现了永州奇特的风景,于是记下来,成为文学史上颇为有名气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第 篇。原名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3.本文体裁:游记(记录游踪,描写景物,表达某种思想感情的作品)【课上突破】一、预习反馈1.读准下列加点字字音: 篁竹( ) 清冽( ) 卷石底( ) 奉壹( ) 为坻( ) 为屿(

3、) 为嵁( ) 翠蔓( ) 蒙络( ) 参差( )( ) 披拂( ) 佁然( ) 俶尔( )( ) 远逝( ) 翕忽( ) 斗折( ) 差互( ) 寂寥( ) 悄怆幽邃( )( )( ) 龚古( ) 恕己( )2. 划分句子节奏: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 其岸势犬齿差互二、一句一译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4、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三、词语归纳 通假字:日光下澈 词类活用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心乐之 来源:学科网 下见小潭 日光下澈 斗折蛇行 其岸势犬牙差互 凄神寒骨 如鸣佩环 近岸 似与游者相乐 一词多义 清,水尤清冽 以,全石以为底 以其境过清 卷石底以出 可,潭中鱼可百许头 而,潭西南而望 明灭可见 乃记之而去 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为,全石以为底 隶而从者 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古今异义 乃记之而去 古义 今义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古义 今义 不可久居 古义 今义 余弟宗玄 古义 今义 文言特殊句式 倒装句:“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 省略句:“坐潭上”“斗折蛇行” 【

5、课后提高】1.填空来源:学,科,网Z,X,X,K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文章的作者是唐代的文学家 (人名),本文是他的“ ”的第四篇。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如鸣佩环 水尤清冽 卷石底以出 日光下彻 斗折蛇行 以其境过清 【课后反思】来源:Z_xx_k.Com 第21课 小石潭记(第2课时)【课上突破】 一、文章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找出对应的原文语句。 概述小石潭: 鱼戏小石潭: 溯源小石潭: 伤别小石潭: 同游小石潭: 问题探究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当时的心情如何?在写发现小石潭时使用了什么写景的方法?来源:Z。xx。k.Com 小石潭最独特之处在哪里?(用原文回答)也暗含了

6、小石潭什么特点? “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出了小石潭什么特点? 第2段中作者是怎样写小石潭潭水的?抓住了水怎样的特点? 第2段中,作者对鱼儿,阳光,影子进行了描绘,这样写的作用如何? 作者写水中的鱼儿活泼可爱和种种变化,这样写采用了什么写法,作用是什么? 作者描写小潭源流时抓住了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是如何呈现它们的特点? 作者坐在潭上,感受到的周围坏境的特点是怎样的?由此引发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代作者离开小石潭原因的句子是?作者为何不能尽兴而归? 来源:Zxxk.Com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是否矛盾?该如何理解? 【课

7、后提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山甚,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1.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其岸势犬牙差互: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 B.下见小潭,水尤清洌:下去见到一个小潭,水特别清澈透明。 C.蒙络摇缀,

8、参差披拂: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缀着,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D.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使人心神凄楚,寒透骨节,寂静极了,幽深极了。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作者悲凉凄怆的心绪。 B.第一段作者围绕着“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C.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其实作者笔下的小石潭风景如画,如果我们能跨越时空到此一游,或许会流连忘返。来源:Zxxk.Com【课后反思】 小石潭记第1课时

9、【课前积累】1. 唐 文学 哲学 子厚 柳河东 柳柳州 韩柳 唐宋八大家 三戒 永州八记2. 四【课上突破】一、预习反馈 1.(略) 2.(略)2、 一句一译 (略)来源:学科网3、 词语归纳 穿过,透。现在写作“彻”。 向西 对感到快乐 往下 向下 像北斗星那样 像狗的牙齿那样 使凄楚,使寒冷 使发出响声 靠近 取乐 清澈 冷清、凄清 把,介词 而,表修饰 大约 可以 不译,表修饰 不译,表顺承 自、从 随从 把,介词 成为 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古义:年轻 今义:戏曲中生角的一种 古义:留,停留 今义:住,住的地方 古义:人称代词,我 今义:剩下【课后提高】 1.柳宗元 永

10、州八记 2.使发出响声 特别 而,表修饰 向下 像北斗星一样;像蛇一样 过于小石潭记第2课时【课上突破】一、略 从小丘西行下见小潭;乐;先声夺人,移步换景 全石以为底;暗含小石潭“小”的特点 写出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突出了小潭的山水之奇。 通过对鱼儿、阳光、影子进行描绘,侧面衬托潭水清澈的特点。 侧面衬托潭水清澈的特点。 动静结合,烘托潭水清澈。 溪身曲折有致,岸势参差不齐;比喻;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幽深冷寂;引发了作者政治受挫遭贬谪后的忧伤心情。 “以其境过清乃记之而去”;因触景生情,忧伤所致,不得不离开。 不矛盾,作者因政治的失意使他不得不寄情山水,为的是摆脱抑郁的心情,但 欢乐是暂时的,一经凄清触发,忧伤悲凉之情又流露出来,因此,形成感情由 乐到忧的转变。【课后提高】 1.A 2.C最新精品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