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单元检测卷【第四单元】及答案.doc

上传人:螺丝刀 文档编号:4221040 上传时间:2019-10-2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单元检测卷【第四单元】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单元检测卷【第四单元】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单元检测卷【第四单元】及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单元检测卷【第四单元】及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单元检测卷【第四单元】及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单元检测卷【第四单元】及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单元检测卷【第四单元】及答案.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单元检测卷四(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基础巩固(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A桂棹(zho)扁舟(bin)圜墙(yun) 沉溺缧绁(li)B潜蛟(qin) 洗马(xin)倜傥(t) 私心剌谬(l)C愚诚(y) 修葺(q)窈窕(yo) 宠命优渥(w)D险衅(xn) 逋慢(b)扃牖(jin) 呱呱而泣()解析A项“扁”应读为“pin”,“圜”应读为“yun”。C项“窈”应读为“yo”。D项“呱”应读为“”。答案B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A最令我敬佩的是巴金老人的人品,他胸无城府,朴实无华,心灵如蓝天一般透明,在

2、今天这个年代实在难能可贵。B全球闻名遐迩的英国国家芭蕾舞团将于2月3日在北京世纪剧院演出全本芭蕾舞剧天鹅湖。这个天鹅湖是世界上最漂亮的版本之一,这是整个剧团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和智慧打造而成的。C假日里,走进山的怀抱,目观壮丽山色,耳闻风声鹤唳,我们的身心得到了极大的放松。D我们邀请您给学生作个报告,可是您一直敬谢不敏。要知道,我们的态度是非常诚恳的,学生也都在翘首盼望啊!解析A项“胸无城府”比喻为人坦率,不用心机。B项“无所不为”指什么坏事都干得出。这里褒贬误用。C项“风声鹤唳”形容惊慌疑惧。此处望文生义。D项“敬谢不敏”表示推辞做某事的客气话,只用于自己。用错了对象。答案A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

3、病且语意明确的一项是()(3分)A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B陈子昂深重的悲伤中有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浓郁的对于时间和社稷黎民的忧患意识。C这个文化站已成为教育和帮助后进青年,挽救和培养失足青年的场所,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表彰。D他平时总是沉默寡言,但只要一到学术会议上谈起他那心爱的专业时,就变得分外活跃而健谈多了。来源:解析A项,此句有歧义: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C项,搭配不当,“失足青年”可以“挽救”,不可“培养”,删去“和培养”。D项,句式杂糅,应为“就变得分外活

4、跃”或“就健谈多了”。答案B来源:4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循路东行,到一座小石桥边,向右折去,是一潭与未名湖相通的水。_,_,_,真觉得此时应有一只白鹤从水上掠过,好为那“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诗句作出图解。水面不大,三面山坡,显得池水很深。潭水碧波荡漾,三面的山影倒映在细碎的波纹中。山坡上树林茂密,水边石草杂置。杂草和石头遍布于潭边,山坡上蓊蓊郁郁的。月光从树中照进幽塘,水中反射出冷冷的光。透过树的缝隙,月光零落地撒在碧水上。A BC D解析句与前面“相通的水”衔接自然,句中“冷冷的光”与后文的意境相符。答案A二、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问题。(17分)藏书画者,多取空名。偶传为钟、王、顾、陆之笔,见者争售,此所谓“耳鉴”。又有观画而以手摸之,相传以谓色不隐指者为佳画,此又在耳鉴之下,谓之“揣骨听声”。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精粗。丞相正肃吴公与欧阳公姻家,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有带露花,则房敛而色泽。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此亦善求古人心意也。相国寺旧画壁,乃高益之笔。有画众工奏乐一堵,最有意。人多病拥琵琶者误拨下弦,众管皆发“四”字。琵琶“四”字在上弦,此拨乃掩下弦,误也。余以为非误也。盖管以发指为声,琵琶以拨过为

6、声,此拔掩下弦,则声在上弦也。益之布置尚能如此,其心匠可知。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世之观画者,多能指摘其间形象、位置、彩色瑕疵而已,至于奥理冥造者,罕见其人。如彦远画评言:“王维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余家所藏摩诘画袁安卧雪图,有雪中芭蕉,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其理入神,迥得天意,此难可与俗人论也。欧文忠盘车图诗云:“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此真为识画也。画牛、虎皆画毛,惟马不画。余尝以问画工,工言:“马毛细,不可画。”余难之曰:“鼠毛更细,何故却画?”工不能对。大凡画马,其大不过盈尺,此乃以大为小

7、,所以毛细而不可画;鼠乃如其大,自当画毛。然牛、虎亦是以大为小,理亦不应见毛,但牛、虎深毛,马浅毛,理须有别。往岁小窑村陈用之善画,迪见其画山水,谓用之曰:“汝画信工,但少天趣。”用之深伏其言,曰:“常患其不及古人者,正在于此。”迪曰:“此不难耳,汝先当求一败墙,张绢素讫,倚之败墙之上,朝夕观之。观之既久,隔素见败墙之上,高平曲折,皆成山水之象。心存目想:高者为山,下者为水;坎者为谷,缺者为涧;显者为近,晦者为远。神领意造,恍然见其有人禽草木飞动往来之象,了然在目,则随意命笔,默以神会,自然境皆天就,不类人为,是谓活笔。”用之自此画格日进。(节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注】 指书画家钟繇、王羲之、顾

8、恺之、陆探微等四人。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多病拥琵琶者误拨下弦 病:诟病。B多能指摘其间形象 指摘:指出。C张绢素讫 讫:完毕。D自然境皆天就,不类人为 类:像、类似。解析B项,指摘,指出错误。答案B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此又在耳鉴之下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B则房敛而色泽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C难可以形器求也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D此难可与俗人论也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解析 A项分别为放于方位词之前的助词,可不译;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分别为连词“并且”,连词“因而”。 C项都为介词“凭借”。D项分别为介词“跟”,动

9、词“结交”。答案C7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余以为非误(拨)也B余尝以(惟马不画毛之事)问画工C倚之(于)败墙之上D(汝)则随意命笔,默以神会解析A项省略处加上“拨”,与原意不合。原意是讲“不认为高益画错了”。答案A来源:学科网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欧阳修曾经得到一幅古画牡丹丛,画的下方有一只猫,他不知道这幅画的好坏。后来经过正肃吴公对画中猫眼和花的分析,推求出古图的精妙之处。B作者在鉴赏古画时,能结合自己的经验体会来辨别画之优劣,而不盲从众说。如对高益的壁画,他就提出了与他人不同的见解。C欧阳修曾在盘车图一诗中论道:“古画画

10、意不画形。”而本文作者则认为,鉴赏古画既要重“形”又要重“意”。D本文论述的内容虽然是抽象的绘画理论,但能夹叙夹议,结合生活场景和生活常识,深入浅出地表明自己的观点。解析C项,根据第三段所述的理由和几个画例可知沈括的观点和欧阳修是一致的。答案C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一段对话译成现代汉语。(5分)谓用之曰:“汝画信工,但少天趣。”用之深伏其言,曰:“常患其不及古人者,正在于此。” 译文:_解析关键词语“信”“工”“但(译为但是不得分)”“患”“其”要准确翻译, 要正确理解“用之深伏其言”。 答案对用之说:“你的画确实很精巧,只是少了天然之趣。”用之非常佩服他的评点,说:“我常常担心自己不如古

11、人,(原因)正在于这一点。” 【参考译文】收藏书画的人,很多人是贪图作者的名气,偶尔有传说是钟繇、王羲之、顾恺之、陆探微的手笔的, 见到的都争着买进,这就是所说的“耳鉴”。还有的人看画用手去摸,据说着色均匀,手指摸上去没有高低不平的感觉的就是好画。 这种方法又比“耳鉴”低下, 叫做“揣骨听声”。 欧阳修曾经得到一幅古画 牡丹丛,画的下方有一只猫,他不知道这幅画的好坏。丞相吴育与欧阳修是亲家,他一见这画就说:“这是正午的牡丹。怎么知道的呢?画上的花,看上去涣散无力,而且颜色干燥,这正是中午时的花;猫的黑眼睛就像一条线,这正是正午时的猫眼。早上带有露水的花,花心收拢,颜色湿润。猫的眼睛在早晨和夜里

12、都是圆的,随着太阳升高逐渐变为狭长,到正午的时候就像一条线了。”这也是善于推求古人的创作意图了。 相国寺的旧壁画,是高益的手笔。有一面墙上描绘了众多乐工奏乐的画,非常有意思。人们大多责怪弹琵琶的人拨错了下弦,那众多的乐管都发出“四”字的音,而琵琶的“四”字应在上弦,这里却是掩着下弦,是错误的。我认为这并不是错误的,大约管弦乐器是放开指头发出声音,琵琶是手指拔过琴弦发出音响,这一拔尽管按住下弦,但是声音却是发自于上弦。高益对画面的安排居然能达到这样的地步,他的匠心可以从中知道了。 书画的妙处,应该用心神去领会,很难用具体的形象来寻求。世上看画的人,大多能指点评说画中形象、位置、色彩方面的瑕疵罢了

13、,至于能够达到深刻理解其中奥妙的人却十分少见。就如彦远画评所说:“王维画东西,大多不管四季,比如画花卉,往往把桃花、杏花、芙蓉花和莲花同画在一个景中。” 我家收藏的王维的画袁安卧雪图,上面画有雪中芭蕉,这就是王维得心应手、意到便成的画,所以达到的意境出神入化,全然得之于天意,这是难以和俗人论说的。欧阳修的盘车图一诗写道:“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这是真正地懂得画。 画牛、虎都要画毛,唯独马无须画毛。我曾经就这问题问画工,画工说:“马的毛细,不可以画。” 我诘难他,问:“鼠的毛更细,为什么却要画?”画工不能回答。(其实)大概画马时,马的大小不过一尺多,这

14、就要求以大为小,所以马毛细而不可画;画鼠时却正如原样大,自然应当画出毛。同理,牛、虎也是以大为小,所以也不应该见毛,但牛、虎的毛色深,马的毛色浅,按理必须有所区别。 过去小窑村里有个叫陈用之的人很善于画画, 迪先生见他画的山水, 就对用之说: “你的画确实很精巧, 只是少了天然之趣。”用之非常佩服他的评点,说:“我常常担心自己不如古人,(原因)正在于这一点。” 迪先生说:“做到这点不难,你应当先找一堵破墙,将一张白色的绢展开后,挂在败墙上,早晚观看。观看已经有一段时间了,隔着白布看破墙上,高低平坎曲曲折折,都成山水之景象。用心揣摩仔细观察:高的是山,低的是水;坎的是谷地,缺的是山涧;明显的是近

15、景,模糊的是远景。心领神会,清楚地见到那里有人禽草木飞动往来的景象,了然在目,就随着心意下笔,默以神会,自然之境都是天成,不像是人所为,这就可称为活笔。”陈用之从此以后画技不断进步。(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9分)来源:苏氏文集序(节选)欧阳修予友苏子美之亡后四年,始得其平生文章遗稿于太子太傅杜公之家,而集录之以为十卷。子美,杜氏婿也。遂以其集归之,而告于公曰:“斯文,金玉也,弃掷埋没粪土,不能销蚀。公其可无恨!”予尝考前世文章政理之盛衰,而怪唐太宗致治几乎三王之盛,而文章不能革五代之余习。后百有余年,韩、李之徒出,然后元和之文始复于古。唐衰兵乱,又百余年而圣宋兴,天下一定,

16、晏然无事。又几百年,而古文始盛于今。自古治时少而乱时多,幸时治矣。文章或不能纯粹,或迟久而不相及。何其难之若是欤?岂非难得其人欤?苟一有其人,又幸而及出于治世,世其可不为之贵重而爱惜之欤?嗟吾子美,以一酒食之过,至废为民而流落以死,此其可以叹息流涕,而为当世仁人君子之职位,宜与国家乐育贤材者惜也!子美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天圣之间,予举进士于有司,见时学者务以言语声偶擿裂,号为“时文”,以相夸尚。而子美独与其兄才翁及穆参军伯长,作为古歌诗杂文,时人颇共非笑之,而子美不顾也。其后天子患时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近古。由是其风渐息,而学者稍趋于古焉。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其始终自守,不

17、牵世俗趋舍,可谓特立之士也。子美官至大理评事、集贤校理而废,后为湖州长史以卒,享年四十有一。其状貌奇伟,望之昂然而即之温温,久而愈可爱慕。其材虽高,而人亦不甚嫉忌,其击而去之者,意不在子美也。赖天子聪明仁圣,凡当时所指名而排斥,二三大臣而下,欲以子美为根而累之者,皆蒙保全,今并列于荣宠。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显于朝廷。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庐陵欧阳修序。【注】 苏舜钦,字子美,北宋诗人。北宋庆历五年,进奏院举行祭神活动,苏舜钦等人把祭神活动剩余的废纸变卖,所得金钱用于吃喝应酬。这种卖废纸凑酒钱是当时一种不成文的官场陋习。被范仲淹的政治对手王拱宸上奏被

18、免职。当时官场保守派蓄意打击革新派的政治人物,如范仲淹、富弼、杜衍等人。苏子美为杜衍的女婿,又是范仲淹所推举的,所以亦被卷入这场政治风波之中。指当时流行的骈四俪六,浮艳空泛的西昆体文章。柔和的样子。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自古治时少而乱时多治:国家安定。B见时学者务以言语声偶擿裂 务:致力。C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近古 讽:讽刺。D望之昂然而即之温温 即:接近。解析C项“讽”解释为“劝告”。答案C11以下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反映推行古文十分困难的一项是()(3分)斯文,金玉也,弃掷埋没粪土,不能销蚀后百有余年,韩、李之徒出,然后元和之文始复于古又几百年,

19、而古文始盛于今何其难之若是欤时人颇共非笑之而子美独不幸死矣A BC D解析意在突出苏氏文章不可掩抑的才华。表示作者的一种感叹。反映了子美的不幸遭遇。答案C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是作者整理亡友苏子美遗稿,编录成集后所写的一则书序。先叙述了成书缘由、经过,而后评价诗文的艺术价值和人物的精神品质,再表露自己的情感态度。语言平易,文笔精炼,手法多样。B作者在第三段从文章与政治盛衰的关系,详尽地回顾了近几百年来古文发展的曲折而又艰难的过程及当时古文运动的情况,通过展示广阔的社会背景,突出说明了苏子美在古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C苏子美生活的时代,形式主义文风充斥文

20、坛,士人们竞相以时文夸耀崇尚,唯有子美兄弟身体力行,矢志不渝地倡导创作古文。作者通过对比,肯定了苏子美为宋代古文的繁荣发展所作出的卓越成就。D本文虽是书序,但情感丰富,淋漓满纸,低回深挚,具有强烈的感人效果。既有对友人坚守心志、独立不移、不追逐时尚精神的赞美,又有对他不幸遭遇、坎坷命运的由衷惋惜、不平和愤懑,令人唏嘘不已。解析D项原文中体现不出“愤懑”之意。答案D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其始终自守,不牵世俗趋舍,可谓特立之士也。译文:_(2)赖天子聪明仁圣,凡当时所指名而排斥,二三大臣而下,欲以子美为根而累之者,皆蒙保全,今并列于

21、荣宠。译文:_解析(1)注意“举”“自守”“牵”“特立”等词语的翻译。(2)注意“赖”“根”“累”“蒙”等词语的翻译。答案(1)唯独子美在全世不作的时候作古文,始终坚守自己的主张,不被世俗好恶向背所转移,真可称得上是个与众不同的有独立见解的士人啊!(2)幸赖天子聪明仁爱圣哲,凡是当时被点名而遭受排斥的,从执政大臣杜衍、范仲淹等人以下,以及因为子美的原由而受牵累的,都得到保全,现今都一起在荣耀宠幸之列。【参考译文】我的朋友苏子美死后四年,我才从太子太傅杜衍家里得到他一生所写的文章遗稿,于是把它们编集成十卷。子美是杜家的女婿。于是我便把编好的苏舜钦文集归还杜家,并且告诉杜衍说:“这些文章像金玉那样

22、珍贵,即使把它扔掉埋没在粪土中,也不能消失磨灭。您可不必遗憾了!”我曾经考察过前代文章与政治的盛衰关系,感到奇怪的是,唐太宗治理天下接近于夏禹、商汤和周文王武王的盛世,然而文章却不能革除宋、齐、梁、陈、隋五代的纤弱浮华的遗风。以后一百多年,韩愈、李翱这些人出来,然后元和年间的文章才开始回复古文的传统。唐代衰微,战乱频繁,又经过一百多年宋朝兴起,天下统一安定,安然无事。又过了几百年,古文在今天才盛行起来。自古以来,安定的时候少而混乱的时候多,幸好时代安定了。文章不能达到纯正精美,或过了很久还赶不上太平盛世。为什么它如此困难呢?难道不是很难得到能够振兴文风的人才吗?假如一旦有了这样的人,又幸好赶上

23、生活安定的时代,世上难道能不因此觉得他可贵而爱惜他吗?唉,我的好友子美,因为一餐酒食的过失,以致被废黜为百姓而流落外地死去,这是值得令人叹息流涕的,并使人替那些处在应该为国家培养人才职位上的仁人君子们感到痛惜啊!子美年龄比我小,可是我学习古文反而比他迟。天圣年间,我在礼部考进士,看见当时读书人总是摘取古籍文句、讲究对仗平仄,这样写成的文章,称为“时文”,拿来相互夸耀崇尚。然而子美独自同他的兄长及穆修写作古体诗歌和杂文,当时人们都认为不对而讥笑他们,然而子美却不管这些。以后,皇上担忧“时文”的弊端,发下诏书,劝告和勉励学者学习古文。因此那股崇尚“时文”的风气逐渐停止,而学者渐渐趋向古文了。唯独子

24、美在举世不作的时候作古文,始终坚守自己的主张,不被世俗好恶向背所转移,真可称得上是个与众不同的有独立见解的士人啊!子美的官做到大理寺评事、集贤院校理,就被废黜为民,后来又当了湖州长史才死去,享年四十一岁。子美的状貌非常高大,望他觉得气宇轩昂,然而接近他却感到温和柔顺,时间久了,越来越令人爱慕。他的才华虽然很高,然而人们却也不太妒忌他,那些打击排挤他的人,用意不在子美身上。幸赖天子聪明仁爱圣哲,凡是当时被点名而遭受排斥的,从执政大臣杜衍、范仲淹等人以下,以及因为子美的原由而受牵累的,都得到保全,现今都一起在荣耀宠幸之列。虽然那些跟子美同时饮酒而获罪的人,大都是一时豪杰,现在也被收录任用,进身显名

25、在朝廷上。然而唯独子美不幸死去了,难道不是子美的命运吗?可悲啊!庐陵欧阳修序。(三)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临 江 仙朱敦儒直自凤凰城破后,擘钗破镜分飞。天涯海角信音稀。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注】 朱敦儒:两宋之交时的词人。此词约作于金朝灭北宋后十四年。指公元1127年北宋都城汴京被金兵攻占。擘钗破镜:常代指夫妻在战乱中离散。来源:14简析“今春还听杜鹃啼”一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并赏析“还”字的表达效果。(5分)答:_解析在分析感情时,要联系注释的内容,还要结合诗歌中意象的特点。在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时,

26、要突出这个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来源:答案“今春还听杜鹃啼”一句饱含着诗人十三年来,年年希望又年年失望的无限辛酸。新的一年,笼罩在他心头的阴影仍是那样沉重,宣告了主人公所遭受的又一次打击。一个“还”字,贯穿了过去与现在,交织着年年期望中的等待和等待中的失望,国破家亡的悲痛之情中,亦暗含对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不思复国的不满与控诉。15这首词在表情达意上运用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5分)答:_来源:解析在分析“以小见大”的手法时,要说明选取了什么小的素材,表达了什么大的主题。答案词的上片叙述了金兵攻占汴京后诗人抛妻别子,流落江南的痛苦,下片则写对重逢的向往,表达了自己对家

27、人的思念之情。此词所写夫妻离散的个人愁绪之深、之重,反映了整个时代的社会悲剧;所抒怀念亲人的一己之情,亦包含了怀念故土的爱国情意。(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22分)择生与择死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那些杰出的生与死里,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中国式的生命。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式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和司马迁,一个要选择死,一个却不惜忍辱而活?后世一直将屈原尊为“爱国诗人”,值得商榷。我以为,这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这个偏差或许有些故意。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忠心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政治家与政客是不同的,前者的献身是别无选择

28、的,后者是投机的。屈原身为三闾大夫,是楚国的重臣,他不能承受楚国灭亡的事实。仅作为一个诗人,即今“国破山河在”,也不必去死。诗人以“诗”去爱国和救国,他可以行吟,可以留下传世之作。但三闾大夫必须沉江,屈原这种“相始终”的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失败时唯一的坚持。他是把对政治的责任放在“诗人”之上的。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 “人生自古谁无死”,“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对于生死,中国自古已有确认之标志。虽然“哀莫哀乎生别离,乐莫乐乎心相知”,但主动迎接死亡,“在不可选择中进行选择”的精神依然确立。中国的志士仁人,在求生不能的时候,很重视死的权力,倘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信仰完整地活下去,不如选

29、择死亡,将死看做一种意志与尊严的使命。屈原就是著名的范例。他不会等到敌国军队进入,被俘受辱而死。头戴巍峨之冠,身着兰草香服,时而悲吟,时而高歌,徜徉在汨罗江畔,饱览他所挚爱的山河大地,从容赴死。死,可以明志;生,可以践志。当死临到司马迁头上,他选择生。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出于公心,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假如就为此而死,亦不失为直谏烈臣;但司马迁认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却不仅于此。他要以一介布衣的身份完成千古史记,为中国撰写第一部大型纪传体史书。既有了帝王家的史官,却执意要做民间第一史家。当时虽没有明文不准平民“写史”,但司马迁此举引起了当朝的监视与仇恨

30、,他选择受刑忍辱,弃政从文,从匍匐于地的殿臣中直起身子做人。这是令世俗瞠目的叛逆之举,这是勇敢与崇高的跨越。屈原择死,司马迁择生,都是崇高的。他们择生择死的思考世代延传,这种思考,构成了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隆起的脊梁。16结合全文的内容,谈谈你对“中国式的生命”的理解。(4分)答:_解析解答这个问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中国式”的限制,所以要选取文中能够体现人物主要性格的语句。答案自古以来,中国的志士仁人崇尚杰出的生和杰出的死,以此为楷模,行使生与死的权力。17用文中的有关语句回答。(6分)(1)屈原为什么要选择死?答:_(2)司马迁为什么要选择生?答:_解析解答此题时应主要找出答题的有效范围,很

31、明显,关于屈原的选择死的原因要到第二、三自然段中去找,关于司马迁选择生的分析要到第四、五自然段中去找。筛选重要信息即可。答案(1)倘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信仰完整地活下去,不如选择死亡,将死看做一种意志与尊严的使命。(2)他要以一介布衣的身份完成千古史记,为中国撰写第一部大型纪传体史书。18从你的阅读积累中找出两句相关诗、文,来证明本文的观点(不得引用原文中已有的)。(4分)答:_来源:_解析解答这个问题时要注意结合文章的主旨,谈的是关于“生和死”的问题,所以所引用的名言也应和此有关。答案:(示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生的(得)伟大,死的(得)光荣;孟子阐述的“舍生取义”、奥斯特

32、洛夫斯基关于生命的意义的名言等。其他符合要求的古今诗文都可以。19结合对本文的理解,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写出你对生命、死亡、永恒的思考和认识。(8分)材料一“慈师真爱感天动地,圣母情怀流芳千古。”2005年4月8日,几万群众自发来到江苏省金坛市虹桥小学,含泪为舍身勇救学生的人民好教师殷雪梅送行。人们无法揣测,在灾难发生的一瞬间,殷老师脑海里到底在想些什么。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平时总是面带微笑的她,在突如其来的生死抉择面前,将对学生的爱凝成了永恒。材料二任长霞,她是中原大地上的又一个女英雄。扫恶打黑,除暴安良,她铁面无私;嘘寒问暖,扶危济困,她柔肠百转。十里长街,白花胜雪,挽幛如云,那是流动在百

33、姓心中的丰碑。一个弱女子,能赢得百姓的爱戴,是因为在她的心里有对百姓最虔诚的尊重!答:_解析解答此题时要注意材料中提到的“生命、死亡、永恒”的问题。这三个方面是互相关联的,应当谈出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真实感受及这种“活着”的意义。答案略。(不设统一答案。可以围绕“一个人可以生得平凡,但由于他们做了有益于人民的事,这样的人往往流芳千古”,或者“重大义轻生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等。言之成理即可)三、名句填空(10分)来源:2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0分)(1)客有吹洞箫者,_,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_,_;_,_。(苏轼赤壁赋)(2)借书满架,_,_,万籁有声;_,小鸟时来

34、啄食,人至不去。(归有光项脊轩志)_,内无应门五尺之僮。_,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解析默写名家名篇要注意字词的正确书写,要根据语言环境确定字形。答案(1)倚歌而和之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2)偃仰啸歌冥然兀坐而庭阶寂寂外无期功强近之亲茕茕孑立四、作文(60分)21请以“生活中的加减法”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立意自定。自选文体,且文体特征鲜明。【审题立意探究】 “生活中的加减法”是相对于“数学中”而言的,数学中的加减法简单,固定不变,而生活中的加减法复杂而富于变化。因此,就要辩证地看待生活中的“加减法”。这是一个充满思辨性的作文题目。“生活中的加减法”应是贯

35、穿于生活中的一种理念,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方式,一种人生进程中的思维智慧等。在情感观念上,你是崇尚加法生活,还是推崇减法生活,还是提倡有加有减的生活,这本身不存在是非对错优劣,关键取决于你要加进或减去的内容,以及为此所要达到的目的。加法生活也许是一种负重生活,但它带来物质的富足、生活的多彩。减法生活也许是一种简便生活,但它平淡,少些成就感。所以,我们不能说加法生活好,也不能说减法生活好,生活也许只能在加加减减的不断调和与平衡中精彩而美好吧。来源:【例文】生活中的加减法“身轻好似云中雁,我们豪气冲云天!”中国功夫中如此讲。遥望空中一飞雁,在苍茫天地间不畏浮云,看云淡风轻,任云卷云舒,于是它练就了腾

36、云的本领,在天地间一展豪情。人的一生,平平凡凡,却又不堪重负。官场中互相倾轧,提心吊胆;社交中,看人身份,眉眼高低;商场上,钩心斗角,出谋划策。人们练就了生存的本领,却发出了“活着真累”的感慨。度过了原始时期,人类就有了欲望。不择手段,锱铢必较。因为欲望,人类自相残杀,互相争斗。郊野狼烟四起,号角昼夜不停,于是有了“边庭流血成海水”,有了“新鬼烦冤旧鬼哭”。因此历朝历代都在战争的步伐中逐步走向灭亡。是他们的欲望造就了“为战而生”,生命也从此负重,最终被深埋土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的屈平,“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固知謇謇之为患,忍而不能舍也。他正道直行,竭忠尽智,然而方正之不容也。为表

37、壮志,为留清白,他披发行吟泽畔,怀石投身汨罗,一跃冲向万里涛。他真正地解脱了,从此他将得到永恒的安宁,去除了心灵的重担,他的灵魂在汨罗中得到永生。正是因为舍弃了功名利禄,陶潜才拥有了“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田园生活,才拥有了“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的坦然;正是因为摒弃了被贬谪而带来的痛苦,东坡才有了“竹杖芒鞋轻胜马”的轻松,才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情,才有那“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心态。人生“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又如李白所云:“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于是我不断地为逝去的东西悲伤。在不断祭奠我失去的自由的时候,我开始渴望成为一阵强

38、风,在无垠的宇宙中肆意疯狂。但风说:“我并不自由,任何高山森林都能将我阻挡。”于是我羡慕一片白云,在广阔的天空自在飘荡。但云说:“可是,我一不小心就会化为珍珠洒向大地。”我无言。直到一个黄昏,站在如血的夕阳前,在斜晖的温抚下,看到它后面的朝霞喷薄而出。于是大悟:丢弃压在心灵上的阴霾,才能赢得一片新的艳阳天。卸去重荷的人就像张开了轻翼翱翔于九天的大雁,不留恋奢望什么,一切都如过眼烟云。正如王国维曾经描述的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迷;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悟。人生亦如此吧!【点评】本文的成功之处有如下几点:一、切入话题方式简洁,用“身轻好似云中雁,我们豪气冲云天”开头,既扣题目,又为后文张本;二、举例精当之至,而且例子之间还巧妙地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三、合理地引用诗句入文,有力地显示了文章的亮点;四、结尾引用王国维的“三境界”说很好地照应了全文,又提升了文章的品位。最新精品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