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2单元-4烛之武退秦师 含解析.doc

上传人:流浪地球 文档编号:4221329 上传时间:2019-10-28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2单元-4烛之武退秦师 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最新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2单元-4烛之武退秦师 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最新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2单元-4烛之武退秦师 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最新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2单元-4烛之武退秦师 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最新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2单元-4烛之武退秦师 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2单元-4烛之武退秦师 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2单元-4烛之武退秦师 含解析.doc(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最新精品资料最新精品资料最新精品资料4烛之武退秦师本课话题爱国朗读课文中的名段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烛之武是个智勇双全的爱国义士。他在佚之狐推荐之前,没有被重用,有着怀才不遇的怨愤,但在郑国危难之际,却挺身而出,只身去劝说秦伯,足见其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劝说秦伯时,他只字不提郑国利益,而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分析亡郑对晋有利,而存郑对秦有利,晓之以理,动之以利,运用智慧最终化解了郑国的危难。积累生活中的素材芦山地震发生后,成都军

2、区某陆航旅出现了感人的一幕:在通讯中断的情况下,142名家在驻地的公休飞行人员,全部在第一时间自发返回部队参加抗震救灾。飞行员张尚年主动归队的举动更让人动容。地震发生时,他正要举行婚礼。得知雅安芦山发生地震后,张尚年马上和新婚妻子商量,果断决定:推迟婚礼,立即返回部队参加抗震救灾。教导员曾劲猛告诉记者,张尚年和妻子李娟都是外地人,一个家在甘肃,一个家在秦皇岛,有10多名亲戚朋友专程从老家赶来参加婚礼,得知他们的决定后都很支持。就这样,张尚年坐着婚车,在地震发生不到50分钟时就返回了部队。在一架蓄势待飞的直升机前,记者见到了张尚年。他一身戎装,正忙着准备运送前往灾区抗震救灾的官兵。抽个空,他拨通

3、了妻子的电话表达歉意。李娟告诉他:“危难发生时,军人就该上战场!这样爱国家爱人民的人,更会爱家爱自己。”背诵相关名言警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我是炎黄子孙,理所当然地要把学到的知识全部奉献给我亲爱的祖国。李四光科学虽没有国界,但是学者却有他自己的国家。 巴斯德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列宁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氾南()佚之狐() 夜缒()阙秦() 共其乏困() 戍之()杞子() 逢孙() 失其所与()【答案】fnyzhuqunshqpny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3秦伯说,与

4、郑人盟()4失其所与,不知()【答案】1.“已”同“矣”2.“共”通“供”,供给3.“说”通“悦”4.“知”通“智”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若2微3许4鄙5焉6之7以【答案】1.连词,假如代词,你动词,好像2.动词,没有副词,稍微形容词,轻微,轻轻3.动词,答应,听从动词,赞同数词,左右,上下,表约数名词,表处所4.名词,边远的地方边邑,这里用作动词,把当作边邑形容词,浅陋5.语气词,表陈述疑问副词,为什么疑问代词,哪里兼词,在那里6.代词,代秦军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动词,到7.连词,因为介词,把连词,表目的,来介词,把介词,用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夜缒

5、而出()_2朝济而夕设版焉 ()_3既东封郑 ()_4晋军函陵 ()_5与郑人盟 ()_6越国以鄙远 ()_7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_8若不阙秦 ()_9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_10共其乏困 ()_11邻之厚,君之薄也 ()_12因人之力而敝之 ()_【答案】1.名词作状语在夜里2.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3.名词作状语在东边4.名词作动词驻军5.名词作动词结盟6.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7.动词作名词恩惠8.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减少,侵损,削减9.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10.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11.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12.形容词作动词损害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6、古义: 今义:请客的主人。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 今义:指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 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答案】1.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2.出使的人。3.那人,指秦穆公。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是寡人之过也。()译文: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译文: 3夫晋,何厌之有?()译文: 4以其无礼于晋。()译文: 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译文: 6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译文: 【答案】1.判断句这是我的过错。2判断句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3宾语前置句晋国,有什么满足呢?4状语后置句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5状语后置句如果

7、使郑国灭亡能对您有好处。6省略句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常识速览鲁君子左丘明简介左丘明(约前502前422),姓左,名丘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汉代太史令司马迁称其为“鲁君子”。他根据有关鲁国以及其他诸侯国的大量史料,依春秋的顺序著成了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左传。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主要作品有左氏春秋和国语两部史学巨著。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两点:其一,郑国曾两次得罪晋国,第一次是晋文公当

8、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第二次是公元前632年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最终没有感动晋国。其二,秦晋两国联合攻打郑国,是因为秦晋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成了必然。史书体例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

9、史事件,如史记。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质疑手记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疑问1: 解惑: 疑问2: 解惑: 疑问3: 解惑: 整体感知课文记叙秦、晋围郑,郑大夫烛之武奉命说退秦军的事情,赞扬了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伯,解除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了他深明大义的气度,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诸侯各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文脉梳理_【答案】深明大义爱国主义文本层析一、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1下列各项中,属于秦、晋围郑原因的一项是()晋侯、秦伯围

10、郑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ABC D【解析】是交代秦晋围郑这件事,不属于原因;是郑国被围攻的两个原因;是晋军驻扎位置。【答案】B2下列各选项中,不属于交代秦、晋之军分驻两处作用的一项是()A交代秦、晋之军分驻两处,为下文烛之武能赴秦营单独拜见秦伯埋下了伏笔。B交代秦、晋之军分驻两处,表明弱小的郑国同时受到两个大国的围攻,可见当时的形势危急。C交代秦、晋之军分驻两处,表明郑国离间秦、晋有机可乘。D交代秦、晋之军分驻两处,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方便。【解析】B项说的是“晋侯、秦伯围郑”的作用,而非“分驻两处”的作用。【答案】B二、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3下列各句中,属于侧面表现烛

11、之武非凡能力的一句是()A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B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C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D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解析】A项,佚之狐之言,是典型的侧面描写,符合题干要求。B项,是烛之武推辞之言。C、D两项,属于郑伯诚恳的道歉与分析形势。【答案】A4对文章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段一方面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另一方面也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B作为国君的郑伯能接受佚之狐的规谏,可见他是一位敢于负责、勇于自责的国君。C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辞”后“受”,既流露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也有故意刁难郑伯之意。D烛之武深明大义,

12、以解国难为重,本段粗线条地勾勒出烛之武的形象,为下文写他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做了必要的铺垫。【解析】本段中烛之武“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句流露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没有故意刁难之意。【答案】C三、阅读课文第34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烛之武说退秦师理由的一项是()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秦伯说,与郑人盟A BC D【解析】写郑国所处的紧急状态;写劝说的结果。【答案】C6下列对第3段的叙

13、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B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C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D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并没有履行诺言。【解析】C项中“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为无中生有。【答案】C7对第4段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仁”“不知”“不武”,排比分析,表现出晋侯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B烛之武说秦伯而退晋师,一箭双雕,本段又一次从正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机智与出色的辞令。C其实,“不仁”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才是实质。D“以乱易整,不武”,胜负之数

14、,难以意料。晋的退兵,说到底,也是一个“利”字起作用。【解析】B项,本段是从侧面表现烛之武的才能。【答案】B话题互动话题:烛之武有勇有谋,但直到晚年才得到为国效力的机会。他的“被埋没”,有人认为是因为郑伯不能知人善任,有人认为是因为他不会“毛遂自荐”。你同意哪种看法?为什么?学生甲:郑伯不能知人善任。晋公子重耳曾到郑国避难,郑伯礼节甚倨,招致了今天的“秦、晋围郑”;大军压境,危在旦夕,才想到重用人才;遭到拒绝后才想到自责。可见郑伯是一个目光短浅之人。所以,烛之武到晚年才被重用,郑伯应负主要责任。我的观点: 【参考答案】因为烛之武不会“毛遂自荐”。在烛之武的心里,还存留着作为“士”的标志之一的清

15、高与孤傲。他关注天下形势,思考安天下济苍生的路径,但却得不到展现自我的机会。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 国君不可能了解每一个人,他的默默无闻,主要是因为他不会抓住机会推销自己。为边邑。远:远的地方,指郑国。秦在晋西,郑在晋东,秦灭郑而收为边邑,必然得越过晋国。焉:疑问代词,何,哪里。陪:增加。邻:邻国,指晋国。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即“把它作为”。东道主:秦向东方来时,郑国可以作为主人来接待秦国。今义“东道主”为主人。行李:出使的人。今义为外出时所带的箱包之类的用品。乏困:指使者往来食用等物资的不足。无所害:没有什么害处。且:连词,况且。尝:副词,曾经。

16、为:给予。晋君:指晋惠公。赐:恩惠。这里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的事。许:答应,应许。焦、瑕:晋国两座城池名。济:渡河。而:连词,表承接。设版:修筑防御工事。版,筑土墙用的夹板。何厌之有:即“有何厌”,“何厌”做“有”的前置宾语。厌,满足。之,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以:连词,同“而”。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图:考虑,掂量。之:指阙秦以利晋这件事。使:派。写法借鉴1写作特色详略得当这篇课文运用详略得当的写法,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做简略交代。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

17、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这一形象,从而做到繁而不杂,有始有终,层次井然。2写法指导详略得当“三注意”一是明确中心。文章的详略是由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决定的,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的,是主要内容,要详写;关系不很密切的,是次要内容,可以略写。二是突出过程。就是说,事情的起因和结果要略写,发展过程要详写。三是点面结合。要有“点”有“面”地叙事,“面”要略写,“点”要详写。3迁移应用请你写一段文字,运用详略得当的写法,300字左右。 【参考示例】故乡,那里有我的亲朋,有我祖先的遗骸,有我童年海浪般的憧憬和云霞般的梦幻还有我记忆中多彩的八月。一搭

18、上西去的汽车,我的心就像出笼的鸟,扑扑棱棱飞去了,飞到黄河故道的臂弯里,飞到杨柳叠翠的小河畔,飞到小小四合院,衔去一束绻绻的情愫,早早地给母亲了。 汽车奔驰着,我伏在窗口,贪婪地、忘情地阅读着平原的八月望不尽的莽莽苍苍,涌涌荡荡;望不尽的千顷秋色,万斛秋光水稻黄了,微风里,金浪迭涌;棉花炸嘴,雪白银亮,宛如银河的繁星;花生秧儿、红薯蔓儿把地皮都盖严了,碧绿碧绿,如潮似海,如果不是车儿跑得快,说不定还能看到它们的根部被饱满的果实顶开的裂隙呢!八月的苍穹,是那样深邃、空阔、高朗,几只大雁飞过,而圆圆的麦秸垛下,三五只母鸡却悠闲地刨着生活的安逸 素材应用1课内素材拳拳爱国心烛之武少年之时积蓄经纶之才

19、,纵横捭阖之术,实为一个治国之能臣,乱世之强人。虽然郑伯不能知人善用,唯才是用,使得烛之武被埋没,但是机遇最终还是叩响了烛之武的大门。烛之武毅然把握住了这个机遇,不仅化解了一场残酷的战争和生灵涂炭的悲剧,还为自己的人生在最后填沟壑之前挥洒了鲜亮的一笔,实现了其人生的追求,成为中华历史星空中璀璨的明星。他怀才不遇,却能在临危之时深明大义。由此观之,成功者的前提是有本领,有胸怀,有爱国心,有责任心,之后才是机遇。【应用角度】“选择”“爱国”“发现人才”“小我与大我”“机遇与准备”“关键时刻彰显个人品质”等。2精彩应用是夜,万籁俱寂,月光暗淡,烛之武凭借一条粗陋的绳索,艰难地顺墙而下,迈着蹒跚的脚步

20、走向秦营。这是艰难而伟大的一步啊,一步迈出,就迈向了有去无回的危险,迈向了生死难料的前途,迈向了剑拔弩张的虎狼之窝。满头的白发飘飞在深秋的寒风中。在这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国将不存,何以家为?于是他前行的蹒跚脚步更加镇定。今夜的月光啊,照耀着一个老人执着前行的身影,照耀着一颗慷慨赴难的爱国之心!佳作领悟永远的烛之武秦、晋联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如累卵。 国难面前,烛之武临危受命,孤身出城;强秦帐内,烛之武不卑不亢、字字珠玑。终于,谈笑间,干戈化为玉帛。烛之武深明大义不计个人得失的爱国情操,烛之武义无反顾独闯秦营的英雄气概,虽经两千多年时光流水的冲刷,依然放射出熠熠夺目的光华

21、!命运对烛之武并不公允,几十载的饱受冷落,大半生的怀才不遇,满腹经纶的烛之武,只是郑国一个小小的负责养马的“圉正”。在他伏下苍老的身躯拾起艰辛的时候,没有人记起他;当他仰起斑白的头颅呼出抑郁的时候,没有人记起他。当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时候,有人想起了他;当大军压境“国危矣”的时候,有人推出了他。就这样,“今老矣”的烛之武,踉跄着,被推到了两军对峙的刀锋前,被推到了生死难测的境地前。没有多少抱怨,说的只是谦逊的“无能为也已”;没有怎么推辞,做的只是慨然“许之”“夜缒而出”。于是,一个一直模糊的身影,在历史的这一刻,变大、变高、变清晰。 当一个须发尽白、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人,在月隐风高的夜晚,被人用绳子

22、拴着放到围有层层虎狼之师的孤城外;当一个步履蹒跚、牙落齿摇的老人,在冰冷刺骨的寒风里,揉着酸痛的腰肢走进剑拔弩张的秦军大营,这该需要怎样的坚定和无畏!无论他是成功还是失败,千载之后的我们都该为他的忠诚和勇敢高声喝彩!面对雄心勃勃的秦穆公,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要有智慧。慷慨陈词间,有烛之武对郑国的一片赤诚,还有对局势的准确掌控;寥寥数语里,有烛之武对人情的自如练达,还有对世事的深刻洞明。所以,一场思想的碰撞之后,“秦伯说,与郑人盟”,一场灭国的灾难,就这样化为无形。“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感谢左传为我们记下了这位忠勇睿智的老人,纵然隔着千年看去,他依然傲然屹立在历史长河中,他就是烛之

23、武。永远的烛之武。1学开头文章开头饱含感情,奠定歌颂赞美的基调。这是一篇赞颂烛之武的抒情散文,作者在开头就运用赞美的词句(“爱国情操”“英雄气概”“熠熠夺目的光华”等)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领起下文,又为下文抒情做好了铺垫。2学白描用白描手法写烛之武,使其形象更加丰满。第段作者展开想象,写烛之武“苍老的身躯”“斑白的头颅”,突出其年事之高,使烛之武的形象较之课文更加丰满,又以此衬托他高尚的爱国情操。3学整句运用整句,节奏鲜明,语势强烈。第段使用两个“当”、两个“没有”的结构相同的句式,写出烛之武不计较个人恩怨和安危,只身入秦营的豪迈气概,要比散句表达显得更有节奏感,更有感情气势。4学结尾结尾一

24、句话收束,干净利落。“永远的烛之武”这句话的内容重点在“永远”,“永远”的意思是说烛之武的爱国情操和英雄气概“虽经两千多年时光流水的冲刷,依然放射出熠熠夺目的光华”,这句话有着总结全文、突出主题、照应题目、呼应开头、升华感情的多种效果。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B共其乏困C今老矣,无能为也已D失其所与,不知【解析】B项,“共”通“供”;C项,“已”同“矣”;D项,“知”通“智”。【答案】A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B.C.D.【解析】A项,辞:推辞;C项,肆:延伸、扩张;D项,易:替代。【答案】B3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公

25、从之行李之往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许之因人之力而敝之邻之厚,君之薄也君之所知也子犯请击之将焉取之唯君图之A/B/C/D/【解析】为代词;为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为结构助词,的。【答案】B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B行李之往来C子亦有不利焉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解析】A项,夫人:古义为那人,代指秦穆公;今义是对一般人妻子的尊称。B项,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指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C项,不利:古今意义都指没有益处。D项,东道主:古义是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指请客的主人。【答案】C5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

26、的一项是() 【导学号:91110074】A秦军氾南 B夜缒而出C既东封郑 D朝济而夕设版焉【解析】A项,名词作动词,译为“驻军”。其他均为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在夜里”“在东边”“在早晨”。【答案】A阅读烛之武退秦师全文,完成69题。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唯君图之(只有)B若不阙秦(侵损、削减)C肆其西封(延伸、扩张)D失其所与(结交,亲附)【解析】A项,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答案】A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D项,做,给予。A项都是连词,表目的;B项,副词,已经;C项,副词,并且。【答案】D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

27、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形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军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解析】“秦

28、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不对,应是“晋曾经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秦”。【答案】C9翻译下列句子。(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译文: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译文: 【答案】(1)我没能及早重用您,如今事情危急了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2)如果放弃灭亡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经过,(郑国可以为他们)供应缺乏的东西,这对您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学业分层测评(四)烛之武退秦师1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亦无所害害:害处B晋军函陵 军:军队C越国以鄙远 鄙:把当作边邑D子犯请击之 请:请求【

29、解析】B项,军:动词,驻军。【答案】B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B.C. D.【解析】B项,均为介词,对。A项,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C项,连词,表目的,来/介词,用;D项,代词,这件事/语气助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答案】B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越国以鄙远A因人之力而敝之 B共其乏困C邻之厚,君之薄也 D烛之武退秦师【解析】例句:形容词作名词,远方的国家。B项,也是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A项,形容词作动词,损害。C项,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D项,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撤兵。【答案】B4下列文言句式与

30、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以其无礼于晋 B且贰于楚也C夫晋,何厌之有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解析】C项为宾语前置句,A、B、D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答案】C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

31、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

32、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选自左传,有删改)【注】管:钥匙。孟明、西乞、白乙:秦国三个将领的名字。中寿:七十岁。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蹇叔之子与师与:参加,参与B轻则寡谋,无礼则脱 脱:轻慢C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市:做买卖D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厉:鼓励【解析】D项,“厉”通“砺”,“磨砺”的意思。【答案】D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A项,“其”,代词,他们的;语气词,表反问语气。B项,“之”,都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而”,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D项,“以”,连词,表目的

33、;介词,用。【答案】B7下列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预示秦军此次出师必败的一项是()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ABC D【解析】句是蹇叔对秦穆公不听劝告的悲痛无奈。句是秦军统帅对当时形势的分析。排除这两项即可。【答案】D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蹇叔是作者笔下的正面形象。劝谏见其深谋远虑,哭师见其忠愤满腔。送子“与师”时他指出秦师此行不败于郑而败于晋,可见其老谋深算。B秦穆公得到杞子密报,为野心所驱使,失去了正确判断形势的能力,虽然蹇叔多方劝谏,他一点也听不进

34、去,刚愎自用,自作主张而出师。C当时,周大夫王孙满还小,看到秦国的军队轻狂而不讲礼貌的现象,就向当时的秦军统帅说:轻狂就少谋略,不讲谋略,军队就会招致失败。D郑国商人弦高在滑地与秦师不期而遇。于是,他就以犒师为名,上前致辞,句句是欢迎的话,处处有弦外之音,暗示郑国已做好了战争准备。【解析】C项,王孙满不是对秦军统帅说的这番话,而是对周天子说的。【答案】C9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译文: (2)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译文: 【解析】翻译这两句话,重点分别是文言句式和重要实词。“无乃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反问句,要翻译准确。“束载、厉兵、

35、秣马”在现代汉语中有“厉兵秣马”一词,要注意“束”“厉”“秣”的含义。【答案】(1)军队劳累不堪,力量耗尽了,远方的君主防备着我们,恐怕不可以吧?(2)郑穆公派人到宾馆察看,原来杞子及其部下已经捆好了行装,磨快了兵器,喂饱了马匹(准备好做秦军的内应了)。【参考译文】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穆公报告说:“郑国人委托我掌管他们都城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派兵来袭击,就可以占领郑国。”秦穆公就这事征求蹇叔的意见。蹇叔说:“兴师动众去袭击远方的国家,不是我所听说过的。军队劳累不堪,力量耗尽了,远方的君主防备着我们,恐怕不可以吧?军队的行动,郑国一定会知道;劳师动众而无所得,士兵们必然产生怨恨之心。况且行军千里,

36、谁会不知道呢?”秦穆公拒绝了蹇叔的劝告。召集孟明、西乞、白乙,派他们带兵从东门外出发。蹇叔为这事哭着说:“孟子!我今天看着军队出征,却看不到他们回来啊!”秦穆公(听了)派人对他说:“你知道什么!假如你只活七十岁,你坟上的树早就长得有合抱粗了!”蹇叔的儿子加入这次出征的军队,蹇叔哭着送他说:“晋国人必然在殽山设伏兵截击我们的军队,殽有南北两座山:南面一座是夏朝国君皋的墓地;北面一座山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一定会死在这两座山之间的峡谷中,我准备到那里去收你的尸骨。”秦国的军队于是向东进发了。鲁僖公三十三年春天,秦军经过周都城的北门,兵车上左右两边的战士都脱下战盔,下车致敬,接着有三百辆兵车的战

37、士跳跃着登上战车。王孙满这时还小,看到这种情形,向周王说:“秦国的军队轻狂而不讲礼貌,一定会失败。轻狂就少谋略,没礼貌就纪律不严。进入险境而纪律不严,又缺少谋略,能不失败吗?”经过滑国的时候,郑国商人弦高将要到周都城去做买卖,在这里遇到秦军。弦高先送上四张熟牛皮,再送十二头牛犒劳秦军,说:“敝国国君听说你们将要行军经过敝国,冒昧地来慰劳您的部下。敝国不富裕,但您的部下要留住,住一天就供给一天的食粮;要走,就准备好那一夜的保卫工作。”并且派人立即去郑国报信。郑穆公派人到宾馆察看,原来杞子及其部下已经捆好了行装,磨快了兵器,喂饱了马匹(准备好做秦军的内应了)。郑穆公派皇武子去致辞,说:“你们在敝国居住的时间很长了,只是敝国吃的东西快完了,你们也该要走了吧。郑国有兽园,秦国也有兽园,你们回到本国的兽园中去猎取麋鹿,让敝国得到安宁,怎么样?”于是杞子逃到齐国,逢孙、杨孙逃到宋国。孟明说:“郑国有准备了,不能指望什么了。进攻不能取胜,包围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灭掉滑国就返回了。10请根据以下示例,概括烛之武的事迹并简要点评。(60字左右) 【导学号:91110013】示例:事迹:邹忌三问三思由小悟大,用宫闱私事现身说法委婉规劝齐王除去蒙蔽。点评:邹忌身在自家,心在国家,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忠心一片实在难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